CN220785393U -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85393U
CN220785393U CN202322740119.XU CN202322740119U CN220785393U CN 220785393 U CN220785393 U CN 220785393U CN 202322740119 U CN202322740119 U CN 202322740119U CN 220785393 U CN220785393 U CN 220785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ssage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communicated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401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铎
穆景阳
余兆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4011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85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85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85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属于车辆技术领域。该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包括冷媒动力单元;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内设有冷却液换热流道和冷媒换热流道;阀集成单元,内设有冷媒流道,所述阀集成单元设置于所述冷媒动力单元上,且所述冷媒动力单元通过所述冷媒流道与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的冷媒换热流道连通;金属支架,装有所述阀集成单元的所述冷媒动力单元以及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均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上,所述金属支架能够与整车连接。本实用新型去除冷媒胶管,使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产品更稳定和安全,集成化更高。

Description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零部件很多,包括汽车空调、换热器、压缩机、管路、水泵和电加热器等零部件组成,这些组件在整车上多数是根据整车空间独立布置,这样零部件之间就需要管路连接,使整车布局杂乱,不够整洁。导致冷媒回路模式多、冷媒管路走向复杂、管路尺寸长、冷媒回路电磁截止阀和节流阀数量多。控制阀与元器件需要管路连接,导致接头过多,连接复杂且增加冷却液及冷冻液的泄露风险。由于管路众多,接口繁杂,整个系统的连接管路的占用空间很多,不利于整车的热管理系统布置。
其次由于管路和零部件繁多和接口繁杂,使得在整车的装配过程中需要很多工时,而且需要保证管路连接的正确性,从而影响整车的生产效率。
为此,亟需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去除冷媒胶管,使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产品更稳定和安全,集成化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包括:
冷媒动力单元;
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内设有冷却液换热流道和冷媒换热流道;
阀集成单元,内设有冷媒流道,所述阀集成单元设置于所述冷媒动力单元上,且所述冷媒动力单元通过所述冷媒流道与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的所述冷媒换热流道连通;
金属支架,装有所述阀集成单元的所述冷媒动力单元以及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均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上,所述金属支架能够与整车连接。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金属支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垫,紧固件穿过所述减震垫与所述整车连接。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冷媒动力单元的壳体上开设有排气口、补气口和吸气口,所述阀集成单元包括第一集成阀,所述第一集成阀上设置有储液罐,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包括水冷冷凝器,所述第一集成阀内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进端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出端口与所述水冷冷凝器的第一进气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进端口与所述水冷冷凝器的第一出气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出端口与所述储液罐连通。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集成阀上设置有补气增焓换热模块,所述第一集成阀内设有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三进端口与所述储液罐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三出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进口连通,且所述第三流道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四流道的第四进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流道的第四出端口与所述补气口连通。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集成阀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四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阀集成单元还包括第二集成阀,所述第一集成阀内设有第五流道和第六流道,所述第五流道的第五进端口与所述储液罐连通,所述第五流道的第五出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六流道的第六进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六流道的第六出端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第二集成阀的总进口连通。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一冷却器,所述第二集成阀内设有第七流道和第八流道,所述第七流道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七流道的第七进端口与所述总进口连通,所述第七流道的第七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器的第二进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流道的第八进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器的第二出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流道的第八出端口与所述第二集成阀的总出口连通,所述总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二冷却器,所述第二集成阀内设有第九流道和第十流道,所述第九流道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所述第九流道的第九进端口与所述总进口连通,所述第九流道的第九出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器的第三进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十流道的第十进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器的第三出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十流道的第十出端口与所述第二集成阀的总出口连通,所述总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二集成阀上设置有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第七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七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第九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九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金属支架的材质为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冷媒动力单元与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之间通过阀集成单元连接,使其成为完整的一体,再通过一个金属支架固定安装到整车上,通过阀集成单元取代杂乱分布的冷媒胶管,使汽车热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产品更稳定和安全,集成化更高,提高了整车的生产效率。冷媒动力单元、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和阀集成单元均集成在金属支架上,使金属支架以及金属支架上零件的总重量增加,降低了整体的振幅,保证安全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第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外扩展接口未示出);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第二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爆炸图(外扩展接口未示出);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媒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中的流动示意图(外扩展接口未示出)。
附图标记:
1、冷媒动力单元;2、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3、金属支架;4、减震垫;5、阀集成单元;6、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1、第一进口;62、第一出口;63、第二进口;64、第二出口;7、连接管;8、水泵;9、加注阀;10、外扩展接口;
11、排气口;12、补气口;13、吸气口;
21、水冷冷凝器;22、第一冷却器;23、第二冷却器;
51、第一集成阀;52、第二集成阀;53、储液罐;54、第一膨胀阀;55、第一传感器;56、第二传感器;57、第二膨胀阀;58、第三膨胀阀;59、第三传感器;510、第四传感器;
511、第一进端口;512、第一出端口;513、第二进端口;514、第四出端口;
521、总进口;522、第七出端口;523、第八进端口;524、第九出端口;525、第十进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去除冷媒胶管,使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产品更稳定和安全,集成化更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以下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包括冷媒动力单元1、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阀集成单元和金属支架3。
其中,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内设有冷却液换热流道和冷媒换热流道。阀集成单元内设有冷媒流道,阀集成单元设置于冷媒动力单元1上,且冷媒动力单元1通过冷媒流道与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的冷媒换热流道连通。装有阀集成单元的冷媒动力单元1以及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均安装于金属支架3上,金属支架3能够与整车连接。
简而言之,冷媒动力单元1与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之间通过阀集成单元连接,使其成为完整的一体,再通过一个金属支架3固定安装到整车上,通过阀集成单元取代杂乱分布的冷媒胶管,使汽车热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产品更稳定和安全,集成化更高,提高了整车的生产效率。冷媒动力单元1、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和阀集成单元均集成在金属支架3上,使金属支架3以及金属支架3上零件的总重量增加,降低了整体的振幅,保证安全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金属支架3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垫4,紧固件穿过减震垫4与整车连接。示例性地,冷媒动力单元1为压缩机,以压缩机作为振动源,模块化隔振(将装有阀集成单元的冷媒动力单元1以及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集成在金属支架3上形成一个模块)与单压缩机隔振相比,振动系统的振动幅值会极大降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压缩机本身振动激励力不变,模块化隔振后,振动系统的总质量中增加其余部件的质量了,因此振动系统的加速度大小将极大降低,也就是振动系统振动幅值会极大降低。
更进一步地,在金属支架3上设置多个减震垫4,通过增加减震垫4的数量来缓冲压缩机的振动。
进一步地,如图3结合图4所示,冷媒动力单元1的壳体上开设有排气口11、补气口12和吸气口13,阀集成单元5包括第一集成阀51,第一集成阀51上设置有储液罐53,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包括水冷冷凝器21,第一集成阀51内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进端口511与排气口11连通,第一流道的第一出端口512与水冷冷凝器21的第一进气接口连通,第二流道的第二进端口513与水冷冷凝器21的第一出气接口连通,第二流道的第二出端口与储液罐53连通。其中第一进气接口和第一出气接口分别位于水冷冷凝器21内冷媒换热流道的两个末端。具体地,水泵8的一端与水冷冷凝器21的进出水接口连通,用于加速冷却液的流动。水冷冷凝器21(Water cooled condenser,WCC)是一种区别于风冷式冷凝器的换热部件,该部件是利用冷却液的热导率高、比热容大的特性,通过冷却液与高压侧冷媒介质进行热交换来实现系统高压侧冷媒放热热量的转移。主要用于乘员舱采暖,以及乘员舱制冷时的系统散热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集成阀51上设置有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第一集成阀51内设有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第三流道的第三进端口与储液罐53连通,第三流道的第三出端口与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进口61连通,且第三流道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54,第四流道的第四进端口与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出口62连通,第四流道的第四出端口514与补气口12连通。储液罐53内的冷媒流向分为A路和B路,其中A路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三流道、第一膨胀阀54、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第四流道和补气口12。
进一步地,第一集成阀51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55和第二传感器56,第一传感器55与第一流道连通,用于检测第一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第二传感器56与第四流道连通,用于检测第四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通过增设第一传感器55和第二传感器56,便于实时检测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阀集成单元还包括第二集成阀52,第一集成阀51内设有第五流道和第六流道,第五流道的第五进端口与储液罐53连通,第五流道的第五出端口与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进口63连通,第六流道的第六进端口与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出口64连通,第六流道的第六出端口通过连接管7与第二集成阀52的总进口521连通。储液罐53内的冷媒流向分为A路和B路,其中B路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五流道、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第六流道、连接管7和第二集成阀52的总进口521。A路内的冷媒和B路内的冷媒在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集成阀51和第二集成阀52上增设外扩展接口10,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外接通过冷媒调节温度的工作模块。
进一步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还包括第一冷却器22,第二集成阀52内设有第七流道和第八流道,第七流道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57,第七流道的第七进端口与总进口521连通,第七流道的第七出端口522与第一冷却器22的第二进气接口连通;第八流道的第八进端口523与第一冷却器22的第二出气接口连通,第八流道的第八出端口与第二集成阀52的总出口连通,总出口与吸气口13连通。进入第二集成阀52内的冷媒流向分为C路和D路,其中C路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七流道、第二膨胀阀57、第一冷却器22、第八流道、第二集成阀52的总出口和压缩机的吸气口13。
进一步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还包括第二冷却器23,第二集成阀52内设有第九流道和第十流道,第九流道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58,第九流道的第九进端口与总进口521连通,第九流道的第九出端口524与第二冷却器23的第三进气接口连通;第十流道的第十进端口525与第二冷却器23的第三出气接口连通,第十流道的第十出端口与第二集成阀52的总出口连通,总出口与吸气口13连通。进入第二集成阀52内的冷媒流向分为C路和D路,其中D路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九流道、第三膨胀阀58、第二冷却器23、第十流道、第二集成阀52的总出口和压缩机的吸气口13。
第一冷却器22和第二冷却器23作为冷却器(chiller),是一种水冷式蒸发器的换热部件,该部件是利用冷却液的热导率高、比热容大的特性,通过冷却液与系统低压侧冷媒介质进行热交换来实现系统中热量的转移。主要用于电池制冷以及低温下的余热回收需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还包括第四水冷冷凝器、第五水冷冷凝器或第六水冷冷凝器等,在此不作过多限制。
进一步地,第二集成阀52上设置有第三传感器59和第四传感器510,第三传感器59与第七流道连通,用于检测第七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第四传感器510与第九流道连通,用于检测第九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通过增设第三传感器59和第四传感器510,便于实时检测第二集成阀52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支架3的材质为钢。由于钢材质的金属支架3,整体的强度增加,可以使振动幅度进一步大大的降低。此集成单元减少整车的占用空间,也可以根据整车空间进行分集成装置布置。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的实现原理:该汽车热管理系统集成装置有一个或者多个阀集成单元5,阀集成单元5内部有冷媒流道。阀集成单元5把一些功能件:膨胀阀,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储液罐53,加注阀9等固定在此单元上。并且这些功能件与流道连通。该阀集成单元5通过螺栓固定到压缩机上。并通过此阀集成单元5把冷媒动力单元1和冷媒与冷却液换热单元拼接在一起后固定到支架上。冷媒动力单元1的提供冷媒的输送动力,从排气口11排出冷媒,经第一集成阀51内部的流道输送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在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内,冷媒与冷却液经过换热后,相变后的冷媒再经过第一集成阀51的流道流到储液罐53内。经过储液罐53的单一状态的冷媒再经过第一集成阀51内的流道流出,流出后分为两路流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其中B路冷媒直接流入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在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内部换热后B路冷媒流回到压缩机;A路冷媒经过第一膨胀阀54截流后进入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内部进行冷媒间的换热后,汇入第二集成阀52内,并经过C路和D路回到冷媒动力单元11。此冷媒回路为闭环。也可以在阀集成单元6上增加制冷剂的进出端口,扩展系统的功能。
阀集成单元6可以是一个,亦可是多个。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也可以是两个,亦可是多个。根据系统或者功能需要增减相应的功能附件,如膨胀阀,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通过金属支架3固定到整车上。使结构紧凑,空间体积小。该集成模块使冷媒可以实现封闭闭环,所以可以提前充注冷媒,减小整车热管理系统在整车装配的安装时间和冷媒的加注时间。同时由于集成模块紧凑,使系统的冷媒容积减小,减少了冷媒的重量,减低了成本。
该集成装置还可以根据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要求,增加冷却液的动力单元和调节单元。所以该集成装置具有扩展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此实用新型各单元相对独立,亦可增加冷却液的动力单元和调节单元。而且此集成装置扩展性强。所以该集成装置具有灵活多样,适应性广等特点。同时此集成装置大大减少整车热泵系统零部件的安装时间,降低成本,以及零部件之间连接的泄露风险。此集成模块单元集成度高,扩展性强,布置灵活,能够很好的适应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整车布局,节约空间,减少零部件。后续生产减少工时,降低成本等优点。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说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动力单元(1);
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内设有冷却液换热流道和冷媒换热流道;
阀集成单元(5),内设有冷媒流道,所述阀集成单元设置于所述冷媒动力单元(1)上,且所述冷媒动力单元(1)通过所述冷媒流道与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的所述冷媒换热流道连通;
金属支架(3),装有所述阀集成单元的所述冷媒动力单元(1)以及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均安装于所述金属支架(3)上,所述金属支架(3)能够与整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架(3)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垫(4),紧固件穿过所述减震垫(4)与所述整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动力单元(1)的壳体上开设有排气口(11)、补气口(12)和吸气口(13),所述阀集成单元包括第一集成阀(51),所述第一集成阀(51)上设置有储液罐(53),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包括水冷冷凝器(21),所述第一集成阀(51)内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进端口(511)与所述排气口(11)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出端口(512)与所述水冷冷凝器(21)的第一进气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进端口(513)与所述水冷冷凝器(21)的第一出气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出端口与所述储液罐(5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成阀(51)上设置有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所述第一集成阀(51)内设有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三进端口与所述储液罐(53)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三出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进口(61)连通,且所述第三流道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54),所述第四流道的第四进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出口(62)连通,所述第四流道的第四出端口(514)与所述补气口(1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成阀(51)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55)和第二传感器(56),所述第一传感器(55)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所述第二传感器(56)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四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集成单元还包括第二集成阀(52),所述第一集成阀(51)内设有第五流道和第六流道,所述第五流道的第五进端口与所述储液罐(53)连通,所述第五流道的第五出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进口(63)连通,所述第六流道的第六进端口与所述补气增焓换热模块(6)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出口(64)连通,所述第六流道的第六出端口通过连接管(7)与所述第二集成阀(52)的总进口(52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还包括第一冷却器(22),所述第二集成阀(52)内设有第七流道和第八流道,所述第七流道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57),所述第七流道的第七进端口与所述总进口(521)连通,所述第七流道的第七出端口(522)与所述第一冷却器(22)的第二进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流道的第八进端口(523)与所述第一冷却器(22)的第二出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流道的第八出端口与所述第二集成阀(52)的总出口连通,所述总出口与所述吸气口(1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单元(2)还包括第二冷却器(23),所述第二集成阀(52)内设有第九流道和第十流道,所述第九流道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58),所述第九流道的第九进端口与所述总进口(521)连通,所述第九流道的第九出端口(524)与所述第二冷却器(23)的第三进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十流道的第十进端口(525)与所述第二冷却器(23)的第三出气接口连通,所述第十流道的第十出端口与所述第二集成阀(52)的总出口连通,所述总出口与所述吸气口(13)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成阀(52)上设置有第三传感器(59)和第四传感器(510),所述第三传感器(59)与所述第七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七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所述第四传感器(510)与所述第九流道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九流道内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架(3)的材质为钢。
CN202322740119.XU 2023-10-12 2023-10-12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Active CN220785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0119.XU CN220785393U (zh) 2023-10-12 2023-10-12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0119.XU CN220785393U (zh) 2023-10-12 2023-10-12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85393U true CN220785393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56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40119.XU Active CN220785393U (zh) 2023-10-12 2023-10-12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853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6630A (zh) 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和电动车辆
EP2629040B1 (en) A unitary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 heat exchanger with an integral receiver and sub-cooler.
CN107914538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6532173B (zh)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CN214450131U (zh) 纯电动商用车电池冷却和空调制冷集成的热管理系统
EP1960646A1 (en) A cooling system
CN103253148A (zh) 电池冷却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5817101A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WO2020050517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arrangement for vehicle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thermal management arrangement
CN220785393U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CN202885112U (zh) 空调系统集成组件
CN117301801A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装置
CN218661236U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115782529A (zh) 空调系统及其内部换热器、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207651634U (zh) 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冷却系统
CN112303961A (zh) 换热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12178003U (zh) 阀块组件及冷却器
CN114216293A (zh) 相变蓄冷式供冷装置及冷藏车箱
CN108583270B (zh) 一种多轴特种越野车调温系统及多轴特种越野车
CN217804229U (zh)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CN217848086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回路及其车辆
CN218343216U (zh) 一种热管理集成基板、集成模块、系统及车辆
CN209987711U (zh) 一种高换热量汽车空调系统
CN220415517U (zh)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09929434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