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04229U -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04229U
CN217804229U CN202221607695.6U CN202221607695U CN217804229U CN 217804229 U CN217804229 U CN 217804229U CN 202221607695 U CN202221607695 U CN 202221607695U CN 217804229 U CN217804229 U CN 217804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low channel
refrigerant
gas
liquid sepa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076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波
陈伟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076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04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04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04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所述流道板上设有多个流道,每一所述流道上设有至少一个接口;其中,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与换热器或气液分离器连通;且,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连通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换热器设有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固定连接。流道板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流道与集成于其上的气液分离器及至少两个换热器进行连接及连通,该流道内可流通制冷剂,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直接用管线进行连通造成的管线过多过长的问题,进而降低维修难度、整车布置难度、安装难度,整车重量也随之下降;且该流道板集成了气液分离器及多个换热器,集成度高,进一步减少了制冷剂管路的布设。

Description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变的复杂,热管理系统的制冷剂管路(一般为金属管或橡胶管)随之增多,存在制冷剂泄漏隐患较多,造成维修困难,整车布置困难,安装困难,整车重量也增重;热管理系统的制冷剂管路也随之增长,造成车辆性能的衰减。另外,现有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集成度比较低,集成部件较少(主要集成部件为换热器)、较分散,也会造成制冷剂管路增多、增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以解决相关问题。
本申请的一种流道板,所述流道板上设有多个流道,每一所述流道上设有至少一个接口;其中,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与换热器或气液分离器连通;且,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连通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换热器设有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分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分制冷剂出口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一接口。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一,所述换热器一包括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上设有用以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一阀件的第一阀件接口,所述第一阀件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设置。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二包括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气分制冷剂入口及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三接口;
所述第三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二传感器的第二传感器接口,所述第二传感器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设置。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二包括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通的第四接口;
所述第四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二阀件的第二阀件接口,所述第二阀件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设置。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一,所述换热器一包括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的第五流道,所述第五流道上设有用以与外接设备连通的第五接口;
所述第五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一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接口,所述第一传感器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设置。
进一步,所述流道板为镂空板。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气液分离器、至少两个换热器及所述的流道板,所述气液分离器及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流道板上的流道连通。
进一步,所述气液分离器及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为焊接固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外部冷凝器、蒸发器及如上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一和换热器二,所述压缩机、内部冷凝器、第五流道、换热器一、第二流道、外部冷凝器、蒸发器、第三流道、气液分离器、第一流道、压缩机顺次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包括顺次连通的外部冷凝器、第四流道、换热器二、第三流道和气液分离器。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外部冷凝器及如上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一和换热器二,所述压缩机、内部冷凝器、第五流道、换热器一、第二流道、外部冷凝器、第四流道、换热器二、第三流道、气液分离器、第一流道、压缩机顺次连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或所述的制冷剂循环回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其中,流道板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流道与集成于其上的气液分离器及至少两个换热器进行连接及连通,该流道内可流通制冷剂,其上的接口可用以连接压缩机等外接设备,或者是用以连接阀件、传感元件等,以赋予该流道板更多的功能,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直接用管线进行连通造成的管线过多过长的问题,进而降低维修难度、整车布置难度、安装难度,整车重量也随之下降。且该流道板集成了气液分离器及多个换热器,集成度高,进一步减少了制冷剂管路的布设。另,流道板的工程可靠性较现有的管路高,也减少了制冷剂泄漏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热管理集成模块与外接设备的连通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热管理集成模块与外接设备的连通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热管理集成模块与外接设备的连通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中:1、流道板;11、第一接口;12、第二接口;13、第三接口;14、第四接口;15、第五接口;16、第一阀件接口;17、第二阀件接口;18、第二传感器接口;19、第一传感器接口;2、气液分离器;21、气分制冷剂入口;22、气分制冷剂出口;3、换热器一;31、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32、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4、换热器二;41、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42、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5、第一阀件;6、第二阀件;7、第二传感器;8、第一传感器;01、压缩机;02、内部冷凝器;03、外部冷凝器;04、蒸发器;05、第三阀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有鉴于此,如图1-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流道板1,所述流道板1上设有多个流道,每一所述流道上设有至少一个接口;其中,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与换热器或气液分离器2连通;且,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连通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2;所述换热器设有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的流道板1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流道与集成于其上的气液分离器2及至少两个换热器进行连接及连通,该流道内可流通制冷剂,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直接用管线进行连通造成的管线过多过长的问题,进而降低维修难度、整车布置难度、安装难度,整车重量也随之下降。且该流道板1集成了气液分离器2及多个换热器,集成度高,进一步减少了制冷剂管路的布设。另,流道板1的工程可靠性较现有的管路高,也减少了制冷剂泄漏的安全隐患。
其中,流道上的接口用以连接压缩机01等外接设备,或者是用以连接阀件、传感元件等,以赋予该流道板更多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2的气分制冷剂出口22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一接口11。即,气液分离器2中进行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经由气分制冷剂出口22进入第一流道,并经由第一流道上的第一接口11进入外接设备。本实施例的外接设备可以为压缩机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一3,所述换热器一3包括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31及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32,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32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上设有用以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二接口12;
进一步,所述第二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一阀件5的第一阀件接口16,所述第一阀件接口16靠近所述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32设置。
即,换热器一3的制冷剂经由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32进入第二流道,并经由第二流道上的第二接口12进入外接设备,且,制冷剂在进入该外接设备前,会由安装于第一阀件接口16的第一阀件5调节流量和压力,以使得进入该外接设备的制冷剂流量和压力符合预设要求。
本实施例的外接设备可以为外部冷凝器0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二4,所述换热器二4包括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41及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气分制冷剂入口21及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三接口13;
所述第三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二传感器7的第二传感器接口18,所述第二传感器接口18靠近所述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设置。
即,换热器二4内的制冷剂经由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进入第三流道,并经由第三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的气分制冷剂入口21进行气液分离,且,该第三流道上还设有第三接口13,该第三接口13与外接设备连通,即外接设备中的制冷剂也可以通过第三接口13进入第三流道,并继而进入气液分离器2进行气液分离。
另,安装于第二传感器接口18的第二传感器7会对由换热器二4的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温度、压力的测量,本实施例的外接设备可以为蒸发器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41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通的第四接口14;
所述第四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二阀件6的第二阀件接口17,所述第二阀件接口17靠近所述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41设置。
即,本实施例的外接设备的制冷剂经由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二4内,制冷剂经由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流出,进入第三流道,并最终进入气液分离器2进行气液分离。且,第四流道上设置的第二阀件接口17可安装对制冷剂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的第二阀件6,以使得进入换热器二4内的制冷剂达到预设压力和流量。
本实施例的外接设备可以为外部冷凝器0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所示,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31的第五流道,所述第五流道上设有用以与外接设备连通的第五接口15;
所述第五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一传感器8的第一传感器接口19,所述第一传感器接口19靠近所述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31设置。
即,本实施例的外接设备的制冷剂经由第五接口15进入第五流道,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一3内,制冷剂经由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32流出,进入第二流道,并最终由第二接口12流出。且,第五流道上设置的第一传感器接口19可安装第一传感器8,第一传感器8会对由换热器一3的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3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温度、压力的测量,本实施例的外接设备可以为内部冷凝器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流道板1为镂空板。即,该流道板1在流道以外的位置为镂空结构,可进一步降低流道板1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板1由上下铝制板片压铸成型或用铝块机加工成型。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气液分离器2、至少两个换热器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流道板1,气液分离器2、至少两个换热器均分别与所述流道板1固定连接,并与流道板1上的流道连通。
本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通过将气液分离器2以及至少两个换热器集成在流道板1上并与流道板1上的流道连通,从而使得流道板1实现管路连通的作用,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通过管路以及管路接头等所造成的管路以及管路接头较多,成本以及重量较高的问题。此外,将气液分离器2以及换热器集成在流道板1上形成热管理集成模块,可以省去各部件之间的装配操作,即可实现简化装配工序、提升制造效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一3和换热器二4,且,气液分离器2与该两个换热器与流道板1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遵循流道板1上的流道最短原则,以提高流通效率及换热效率。
进一步具体地,气液分离器2与该两个换热器与流道板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为:所述气液分离器2位于所述流道板1的一侧,换热器一3及换热器二4均位于所述流道板1的下方,且,所述换热器一3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器2及所述换热器二4之间。该位置关系使得所述第三流道贯穿整个流道板1设置,第三流道为长流道,用以连通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及气分制冷剂入口21,其余四个流道为短流道,分别位于该第三流道的两侧,该布局使得流道板1上的流道紧凑,减少流道板1的面积,降低流道板1的重量,且遵循流道最短原则,提高整个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包括至少两个阀件和至少两个传感器,至少两个阀件和至少两个传感器均分别与流道板1上的流道连通。
具体地,该至少两个阀件包括第一阀件5和第二阀件6,第一阀件5、第二阀件6在流道板1的第一阀件接口16和第二阀件接口17处的集成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
具体地,该至少两个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7,第一传感器8、第二传感器7在流道板1上的第一传感器接口19和第二传感器接口18处的集成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螺纹连接的方式,便于对阀件及传感器的更换及检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2在流道板1上的集成方式可以为:气分制冷剂入口21与第三流道的出口焊接固定;气分制冷剂出口22与第一流道的入口焊接固定。
换热器一3在流道板1上的集成方式可以为: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31与第五流道的出口焊接固定;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32与第二流道的入口焊接固定。
换热器二4在流道板1上的集成方式可以为: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41与第四流道的出口焊接固定;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42与第三流道的入口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焊接固定的连接方式,增加了流道板1与气液分离器2及换热器的连接强度及连接气密性,即可进一步提高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与压缩机01、内部冷凝器02、外部冷凝器03、蒸发器04等外接设备的连通流程图如图5、图6、图7所示的至少三种制冷剂循环回路,具体地,如图5所示,该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所述压缩机、内部冷凝器、第五流道、换热器一、第二流道、外部冷凝器、蒸发器、第三流道、气液分离器、第一流道、压缩机顺次连通,且该循环回路还包括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包括顺次连通的外部冷凝器、第四流道、换热器二、第三流道和气液分离器。如图6所示,该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所述压缩机、内部冷凝器、第五流道、换热器一、第二流道、外部冷凝器、蒸发器、第三流道、气液分离器、第一流道、压缩机顺次连通。如图7所示,该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所述压缩机、内部冷凝器、第五流道、换热器一、第二流道、外部冷凝器、第四流道、换热器二、第三流道、气液分离器、第一流道、压缩机顺次连通。
以下通过车辆制冷/采暖的几种工况来说明上述循环回路的作用过程。
且,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一可以是水冷冷凝器,水路可以接入外部低温散热器,利用外部低温散热器水回路冷却经过换热器一的制冷剂;换热器二可以是chiller(工业冷水机),水路可以分别接电池冷却水回路,或者电机冷却水回路,或者PTC加热水回路,分别用于电池冷却,驱动电机冷却,或者利用PTC加热水回路对经过换热器二的制冷剂进行加热。其中,外部冷凝器用于向环境散热,或者吸热;内部冷凝器在乘客舱内,制冷剂向乘客舱内散热,蒸发器在乘客舱内,用于向乘客舱吸热,实现乘客舱制冷。且,流道板1上的各接口与外接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管路压板螺纹连接固定。
乘客舱制冷工况:如图6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流经内部冷凝器02,并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流经换热器一3,并从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04进行乘客舱制冷。制冷剂从蒸发器04流出经由第三接口13进入第三流道,并继而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71
电池冷却工况:如图7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流经内部冷凝器02,并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流经换热器一3,并从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二4进行电池冷却。换热器二4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三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72
乘客舱制冷工况+电池冷却工况:如图5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流经内部冷凝器02,并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流经换热器一3,并从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二4进行电池冷却。同时,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04进行乘客舱制冷。换热器二4流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流道,蒸发器04流出的制冷剂由第三接口13进入第三流道与换热器二4流出的制冷剂混合,并继而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81
乘客舱串联除湿工况:如图6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流经内部冷凝器02,并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流经换热器一3,并从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04进行乘客舱除湿。制冷剂从蒸发器04流出经由第三接口13进入第三流道,并继而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82
乘客舱串联除湿+电池冷却工况:如图5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流经内部冷凝器02,并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流经换热器一3,并从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二4进行电池冷却。同时,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04进行乘客舱除湿。换热器二4流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流道,蒸发器04流出的制冷剂由第三接口13进入第三流道与换热器二4流出的制冷剂混合,并继而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5所示。
表5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83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91
乘客舱并联除湿工况:如图5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流经内部冷凝器02,并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流经换热器一3,并从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二4进行冷却。同时,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04进行乘客舱除湿。换热器二4流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流道,蒸发器04流出的制冷剂由第三接口13进入第三流道与换热器二4流出的制冷剂混合,并继而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6所示。
表6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92
外部冷凝器化霜工况:如图7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进入内部冷凝器02,内部冷凝器0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一3。换热器一3流出的冷凝剂由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经过第一阀件,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流经换热器二4,制冷剂经由第三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7所示。
表7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093
乘客舱采暖工况(外部冷凝器吸热):如图7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进入内部冷凝器02,内部冷凝器02换热进行乘客舱采暖。内部冷凝器0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一3。换热器一3流出的冷凝剂由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经过第一阀件,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流经换热器二4,制冷剂经由第三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8所示。
表8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101
乘客舱采暖工况(电机余热或者PTC加热):如图7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进入内部冷凝器02,内部冷凝器02换热进行乘客舱采暖。内部冷凝器0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一3。换热器一3流出的冷凝剂由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经过第一阀件,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流经换热器二4,制冷剂经由第三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9所示。
表9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102
乘客舱采暖工况(外部冷凝器吸热+电机余热,或者外部冷凝器吸热+电池冷却):如图7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进入内部冷凝器02,内部冷凝器02换热进行乘客舱采暖。内部冷凝器0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一3。换热器一3流出的冷凝剂由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经过第一阀件,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流经换热器二4,制冷剂经由第三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10所示。
表10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103
外部冷凝器化霜+乘客舱采暖工况:如图7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01流出,进入内部冷凝器02,内部冷凝器02进行乘客舱采暖,内部冷凝器0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五流道的第五接口15进入流道板1,并继而进入换热器一3。换热器一3流出的冷凝剂由第二流道的第二接口12流出流道板1,经过第一阀件,进入外部冷凝器03。之后,由外部冷凝器03流出的制冷剂从第四接口14进入第四流道,并流经换热器二4,制冷剂经由第三流道进入气液分离器2,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2流出后经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11流回压缩机01。该工况下各器件的状态如表11所示。
表11
Figure BDA0003708258410000111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该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的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3)

1.一种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设有多个流道,每一所述流道上设有至少一个接口;
其中,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与换热器或气液分离器连通;且,至少一所述流道用于连通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
所述换热器设有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分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分制冷剂出口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一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一,所述换热器一包括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上设有用以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一阀件的第一阀件接口,所述第一阀件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一制冷剂出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二包括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气分制冷剂入口及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接的第三接口;
所述第三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二传感器的第二传感器接口,所述第二传感器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二制冷剂出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二包括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上设有与外接设备连通的第四接口;
所述第四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二阀件的第二阀件接口,所述第二阀件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二制冷剂入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换热器一,所述换热器一包括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所述流道包括用以连通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的第五流道,所述第五流道上设有用以与外接设备连通的第五接口;
所述第五流道上还设有用以安装第一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接口,所述第一传感器接口靠近所述换热器一制冷剂入口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为镂空板。
8.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液分离器、至少两个换热器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流道板,所述气液分离器及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流道板上的流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及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流道板为焊接固定。
10.一种制冷剂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外部冷凝器、蒸发器及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一和换热器二,所述压缩机、内部冷凝器、第五流道、换热器一、第二流道、外部冷凝器、蒸发器、第三流道、气液分离器、第一流道、压缩机顺次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包括顺次连通的外部冷凝器、第四流道、换热器二、第三流道和气液分离器。
12.一种制冷剂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内部冷凝器、外部冷凝器及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一和换热器二,所述压缩机、内部冷凝器、第五流道、换热器一、第二流道、外部冷凝器、第四流道、换热器二、第三流道、气液分离器、第一流道、压缩机顺次连通。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或10-12任一所述的制冷剂循环回路。
CN202221607695.6U 2022-06-22 2022-06-22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Active CN217804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07695.6U CN217804229U (zh) 2022-06-22 2022-06-22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07695.6U CN217804229U (zh) 2022-06-22 2022-06-22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04229U true CN217804229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94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07695.6U Active CN217804229U (zh) 2022-06-22 2022-06-22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04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063015U (zh) 阀组集成模块
CN107914538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7804229U (zh) 流道板、热管理集成模块、制冷剂循环回路及车辆
CN218367328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WO2023220467A1 (en) Integrated refrigerant control modules
CN110816218A (zh) 一种车用热泵空调系统
CN113650474B (zh) Hev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4228551A (zh) 一种组合模块型多功能车用冷凝散热器
CN112303961A (zh) 换热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19696540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CN213542894U (zh) 换热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17048341U (zh) 电动车电池热管理用的板式换热器及其系统
CN218558496U (zh) 一种汽车水冷机组、及整车热管理系统
CN219534643U (zh) 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
CN204354804U (zh) 一种组合模块型多功能车用冷凝散热器
CN219172128U (zh) 空调集成模块和车辆
CN220314658U (zh) 热泵空调集成模块和车辆
CN220929524U (zh) 一种传统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1138965U (zh) 一种车用热泵空调系统
CN220555302U (zh) 直冷直热式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219706605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594083U (zh) 一种集成化热泵模块、热泵空调系统及热管理系统
CN115891573B (zh) 一种电动商用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和纯电动商用车
CN219838412U (zh) 一种直接热泵式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系统
CN219618874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