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1531U -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71531U CN220771531U CN202322543993.4U CN202322543993U CN220771531U CN 220771531 U CN220771531 U CN 220771531U CN 202322543993 U CN202322543993 U CN 202322543993U CN 220771531 U CN220771531 U CN 2207715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air inlet
- cold
- hot
- condens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emoval Of Water From Condensation And Defros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循环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器、冷端换热器、热端换热器、散热进风装置、制冷进风装置和吸水布;制冷器的冷端连接于冷端换热器,制冷器的热端连接于热端换热器;散热进风装置靠近设置于热端换热器;制冷进风装置靠近设置于冷端换热器;冷端换热器设有竖向延伸的冷端翅片,冷端翅片之间隔开并形成冷凝隔槽;热端换热器设有热端翅片;冷凝隔槽向下朝向于吸水布的一端;吸水布的另一端贴于热端翅片。置物柜,使用了上述的循环制冷系统。本方案解决了大量高湿空气接触于制冷系统时造成冷端换热器表面出现凝露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制冷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
背景技术
现有的置物柜在储存物品时,由于物品的成分不同,每种物品的最佳储存温度不同,因而为保证物品的长时间储存稳定性,需要确保物品在合适的温度下储存;而现有的置物柜一般会安装制冷系统,但制冷系统一般只有单个,一方面制冷的温度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物品的储存要求,也往往需要使用多个制冷系统从而导致柜体的尺寸过大,另一方面当使用置物柜某一格打开后,外部空气会进入于该格内,空气会接触于制冷系统的制冷端,空气中的水分冷却在制冷端形成凝露,长时间会形成积水,不利于柜体的卫生和干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将吸水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冷端换热器的冷端翅片和热端换热器的热端翅片,吸水布可以在冷端翅片接收冷凝水,并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将水传送至热端换热器,利用热端换热器上产生的热量不断蒸发,形成凝露-传输-蒸发的循环过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置物柜,其使用了上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器、冷端换热器、热端换热器、散热进风装置、制冷进风装置和吸水布;
所述制冷器的冷端连接于所述冷端换热器,所述制冷器的热端连接于所述热端换热器;所述散热进风装置靠近设置于所述热端换热器;所述制冷进风装置靠近设置于所述冷端换热器;
所述冷端换热器设有竖向延伸的冷端翅片,所述冷端翅片之间隔开并形成冷凝隔槽;所述热端换热器设有热端翅片;所述冷凝隔槽向下朝向于所述吸水布的一端;所述吸水布的另一端贴于所述热端翅片。
优选地,多个所述热端翅片竖向延伸,所述热端翅片之间隔开形成蒸发隔槽,所述吸水布盖合于多个所述蒸发隔槽。
优选地,单个所述散热进风装置横跨于多个所述热端翅片,所述散热进风装置的进风端连通于多个蒸发隔槽。
优选地,所述吸水布贴于所述热端翅片沿长度方向的前半段,所述散热进风装置的进风端贴于所述热端翅片沿长度方向的后半段。
优选地,所述吸水布的一端位于所述冷端翅片的下方,所述吸水布的一端与所述冷端翅片的下端之间形成高度差;
或所述吸水布的一端接触于所述冷端翅片的下端,所述吸水布横向盖合于多个所述冷凝隔槽。
优选地,单个所述制冷进风装置的出风端水平朝向于多个所述冷凝隔槽的端部开口。
优选地,所述制冷进风装置包括:扇箱和扇叶;
所述扇叶安装于所述扇箱的内部,所述扇箱于所述散热进风装置方向设有扇口,所述扇口露出所述扇叶;所述扇箱于所述冷凝隔槽的方向设有箱出风口,所述扇口、扇叶和箱出风口依次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冷端换热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讯连接于所述制冷进风装置和/或所述制冷器。
优选地,还包括:置物厢;
所述制冷器、冷端换热器和制冷进风装置设置于所述置物厢内。
一种置物柜,包括:柜主体和上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
所述柜主体设有多个置物厢,所述制冷器和所述冷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置物厢;多个所述置物厢的所述制冷器的热端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热端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提供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将吸水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冷端换热器的冷端翅片和热端换热器的热端翅片,吸水布可以在冷端翅片接收冷凝水,并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将水传送至热端换热器,利用热端换热器上产生的热量不断蒸发,形成凝露-传输-蒸发的循环过程,解决了大量高湿空气接触于制冷系统时造成冷端换热器表面出现凝露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循环制冷系统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循环制冷系统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置物柜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制冷器1、冷端换热器2、热端换热器3、散热进风装置4、制冷进风装置5、吸水布6;置物厢7;温度检测装置8;柜主体01;
冷端翅片21;冷凝隔槽22;热端翅片31;蒸发隔槽32;
扇箱51、扇叶52;扇口511;箱出风口5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方案的技术方案。
如图1-3,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器1、冷端换热器2、热端换热器3、散热进风装置4、制冷进风装置5和吸水布6;
所述制冷器1的冷端连接于所述冷端换热器2,所述制冷器1的热端连接于所述热端换热器3;所述散热进风装置4靠近设置于所述热端换热器3;所述制冷进风装置5靠近设置于所述冷端换热器2;
所述冷端换热器2设有竖向延伸的冷端翅片21,所述冷端翅片21之间隔开并形成冷凝隔槽22;所述热端换热器3设有热端翅片31;所述冷凝隔槽22向下朝向于所述吸水布6的一端;所述吸水布6的另一端贴于所述热端翅片31。
本方案提供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将吸水布6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冷端换热器2的冷端翅片21和热端换热器3的热端翅片31,吸水布6可以在冷端翅片21接收冷凝水,并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将水传送至热端换热器3,利用热端换热器3上产生的热量不断蒸发,形成凝露-传输-蒸发的循环过程,解决了大量高湿空气接触于制冷系统时造成冷端换热器2表面出现凝露的问题。
具体地,循环制冷系统在使用时一般会置于置物厢7,置物厢7一般会设置保温层或保温板以确保制冷效果稳定;而置物厢7使用时可能会频繁打开和关闭开口,以取出或放置物品,由于置物厢7内部已设置了循环制冷系统,循环制冷系统已进行或正在进行制冷,置物厢7内外之间形成温度差;打开置物厢7时,置物厢7外的空气带入大量了水蒸汽,当水蒸汽接触于冷端换热器2时,水蒸汽的温度急速下降而液化,从而形成液滴;对此,本方案在冷端换热器2设置了冷端翅片21,冷端翅片21竖向延伸,竖向延伸可以为倾斜延伸或竖直延伸,即上下两端之间形成了高度差;当液滴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后,液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下落或沿冷端翅片21的侧壁下落,从而经过于冷端翅片21之间的冷凝隔槽22,最终从冷端翅片21下端下落至吸水布6;吸水布6的一端接收到液滴,液滴储存于吸水布6内部的空隙或孔结构中,随着液滴接收量的增大,吸水布6中的毛细力将一端吸收的水不断送往另一端传递,最终将液体传送至热端翅片31;液体接触热端翅片31,并吸收热端翅片31的热量后蒸发,最终从吸水布6表面脱离;吸水布6的设置,既可以接收液滴,也能将液滴传送至热端换热器3,能充分利用了热端换热器3的部分热量,强化了热端换热器3换热效果,形成凝露-传输-蒸发的循环过程,使制冷系统的产冷量和转换效率均得到提升。由此,打开置物厢7后,高湿空气不会在冷端换热器2表面出现凝露,可以防止具有储物功能的置物厢7积藏水滴。
优选地,多个所述热端翅片31竖向延伸,所述热端翅片31之间隔开形成蒸发隔槽32,所述吸水布6盖合于多个所述蒸发隔槽32。
吸水布6于热端换热器3的一端经过于多个热端翅片31,从而将多个蒸发隔槽32盖合;热端翅片31将蒸发隔槽32处的空气加热,而吸水布6盖合于多个蒸发隔槽32,吸水布6通过毛细力作用将冷凝水传送至经过多个蒸发隔槽32,蒸发隔槽32的空气或热端翅片31再将热量传热至冷凝水,冷凝水吸收热量后蒸发。如此,多个蒸发隔槽32的设置,可以增大吸水布6与热端翅片3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吸水布6中的冷凝水受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更优地,单个所述散热进风装置4横跨于多个所述热端翅片31,所述散热进风装置4的进风端连通于多个蒸发隔槽32。
散热进风装置4可设置于散热进风装置4,并横跨于多个热端翅片31,从而使散热进风装置4的进风端连通于多个蒸发隔槽32;当启动散热进风装置4时,散热进风装置4的进风端从蒸发隔槽32吸入空气,并通过出风端向循环制冷系统外吹风,从而将蒸发隔槽32的空气带走,一方面可以及时将散热进风装置4的部分热量带走,另一方面能提高蒸发隔槽32的空气流动性,从而带动蒸发隔槽32中的水蒸汽流动,及时将循环制冷系统内的水分排出。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吸水布6贴于所述热端翅片31沿长度方向的前半段,所述散热进风装置4的进风端贴于所述热端翅片31沿长度方向的后半段。
热端翅片31在长度方向可以分成前半段和后半段;对于前半段,吸水布6贴于多个热端翅片31,从而使多个蒸发隔槽32被吸水布6遮盖,以形成送风通道;对于后半段,散热进风装置4的进风端贴于多个蒸发隔槽32,当散热进风装置4从蒸发隔槽32吸风时,空气从热端翅片31的前半段转移至后半段,并从散热进风装置4的出风端输出至循环制冷系统外,从而及时排出蒸发的气体。热端翅片31既能支撑起散热进风装置4,也能使散热进风装置4的进风端和吸水布6两者能充分与热端翅片31接触,以充分利用了热端换热器3的换热效果,转换效率最佳。
优选地,所述吸水布6的一端位于所述冷端翅片21的下方,所述吸水布6的一端与所述冷端翅片21的下端之间形成高度差;
或所述吸水布6的一端接触于所述冷端翅片21的下端,所述吸水布6横向盖合于多个所述冷凝隔槽22。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水布6位于冷端翅片21的下方,两者之间形成高度差,冷端翅片21的液滴可以直接通过重力作用滴落至吸水布6,此实施例可不需要将吸水布6与冷端翅片21直接相连,冷端翅片21不会长时间压紧吸水布6,吸水布6中的毛细力稳定性最好。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水布6直接接触于冷端翅片21,可以减小了吸水布6与冷端翅片21之间的距离,水滴的下落时间最短,吸水布6的所需要长度缩短,也可以使循环制冷系统的整体高度进一步地缩小,尺寸可以做得更小。
优选地,单个所述制冷进风装置5的出风端水平朝向于多个所述冷凝隔槽22的端部开口221。
制冷进风装置5的出风端朝向于冷端翅片21的一端,冷凝隔槽22存在于冷端翅片21之间,因而冷凝隔槽22在水平方向的两端为端部开口221,制冷进风装置5的出风端朝向于多个冷凝隔槽22时,制冷进风装置5输出气流后,气流从冷凝隔槽22的一端的端部开口221进入,并从另一端的端部开口221流出,从而使空气充分吸收冷端翅片21的冷量,以使空气降温,从而提高制冷效果。
可优化地,所述制冷进风装置5包括:扇箱51和扇叶52;
所述扇叶52安装于所述扇箱51的内部,所述扇箱51于所述散热进风装置4方向设有扇口511,所述扇口511露出所述扇叶52;所述扇箱51于所述冷凝隔槽22的方向设有箱出风口512,所述扇口511、扇叶52和箱出风口512依次连通。
扇叶52转动时,可以从扇口511输入气流,从而将散热进风装置4表面的空气吸入于扇箱51内部;同时,扇箱51还设有箱出风口512,箱出风口512朝向于冷凝隔槽22的方向,因而当扇口511输入气流后,可以通过箱出风口512向冷凝隔槽22的方向输送,从而将散热进风装置4的空气输出至冷端翅片21之间,提高了对散热进风装置4的散热效果,也使液滴能吸收散热进风装置4处的部分热量,以蒸发部分水蒸汽。扇箱51相当于气流的中转位置,可以为气流提供方向偏移,使气流可以任意角度进入冷凝隔槽22。
优选地,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8;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8设置于所述冷端换热器2;所述温度检测装置8通讯连接于所述制冷进风装置5和/或所述制冷器1。
温度检测装置8用于检测冷端换热器2的温度,可以实时检测置物厢7的温度,从而将温度反馈至制冷进风装置5和/或制冷器1;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进风装置5能根据温度反馈增大或减小转速,从而增大或减小冷量,从而达到独立控制多个置物厢7的温度的效果。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进风装置5能根据温度反馈增大或减小电压,从而提高或减小制冷量。
可优化地,还包括:置物厢7;
所述制冷器1、冷端换热器2和制冷进风装置5设置于所述置物厢7内。
制冷器1、冷端换热器2和制冷进风装置5可设置于置物厢7,进而为置物厢7制冷;热端换热器3和散热进风装置4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置物厢7内,或者设置于置物厢7的开口。置物厢7具有置物功能,可以用于储存任意物品,从而使物品在特定的温度下保存。
一种置物柜,包括:柜主体01和上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
所述柜主体01设有多个置物厢7,所述制冷器1和所述冷端换热器2设置于所述置物厢7;多个所述置物厢7的所述制冷器1的热端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热端换热器3。
如图3,多个置物厢7可以用于储存不同的物品,本方案将制冷器1和冷端换热器2分别对应设置于多个置物厢7中,而多个置物厢7的制冷器1的热端连接于同一个热端换热器3,从而使单个热端换热器3适用于多个置物厢7,可以进一步地缩小柜主体01在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的跨度,从而适应置物柜在长度、宽度和高度的要求。例如,对于浴室镜柜产品,通常由于镜柜安装在墙面侧壁或嵌入墙壁,往往对厚度方向(相当于宽度方向)有些苛刻要求,应具备厚度方向占用空间小、超薄结构特征,对于超薄结构设计要求;对此,本方案由于多个置物厢7采用共用热端换热器3,因而只需要将多个置物厢7的制冷器1在非厚度方向排列设置,如图制冷器1只需沿高度方向排列即可,从而将热量在进行了分散分布,利用镜柜相对尺寸宽松的客观条件,确保了热端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又确保不会影响增大厚度方向的长度实现了超薄式镜柜冷藏空间的制冷效果,同时实现了两个乃至多个温度区的温度调节和控制,满足了不同化妆品对存放于不同温度的条件的需求。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方案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方案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方案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器、冷端换热器、热端换热器、散热进风装置、制冷进风装置和吸水布;
所述制冷器的冷端连接于所述冷端换热器,所述制冷器的热端连接于所述热端换热器;所述散热进风装置靠近设置于所述热端换热器;所述制冷进风装置靠近设置于所述冷端换热器;
所述冷端换热器设有竖向延伸的冷端翅片,所述冷端翅片之间隔开并形成冷凝隔槽;所述热端换热器设有热端翅片;所述冷凝隔槽向下朝向于所述吸水布的一端;所述吸水布的另一端贴于所述热端翅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热端翅片竖向延伸,所述热端翅片之间隔开形成蒸发隔槽,所述吸水布盖合于多个所述蒸发隔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散热进风装置横跨于多个所述热端翅片,所述散热进风装置的进风端连通于多个蒸发隔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布贴于所述热端翅片沿长度方向的前半段,所述散热进风装置的进风端贴于所述热端翅片沿长度方向的后半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布的一端位于所述冷端翅片的下方,所述吸水布的一端与所述冷端翅片的下端之间形成高度差;
或所述吸水布的一端接触于所述冷端翅片的下端,所述吸水布横向盖合于多个所述冷凝隔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制冷进风装置的出风端水平朝向于多个所述冷凝隔槽的端部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进风装置包括:扇箱和扇叶;
所述扇叶安装于所述扇箱的内部,所述扇箱于所述散热进风装置方向设有扇口,所述扇口露出所述扇叶;所述扇箱于所述冷凝隔槽的方向设有箱出风口,所述扇口、扇叶和箱出风口依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冷端换热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讯连接于所述制冷进风装置和/或所述制冷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物厢;
所述制冷器、冷端换热器和制冷进风装置设置于所述置物厢内。
10.一种置物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主体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
所述柜主体设有多个置物厢,所述制冷器和所述冷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置物厢;多个所述置物厢的所述制冷器的热端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热端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43993.4U CN220771531U (zh) | 2023-09-18 | 2023-09-18 |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43993.4U CN220771531U (zh) | 2023-09-18 | 2023-09-18 |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71531U true CN220771531U (zh) | 2024-04-12 |
Family
ID=90615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543993.4U Active CN220771531U (zh) | 2023-09-18 | 2023-09-18 |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71531U (zh) |
-
2023
- 2023-09-18 CN CN202322543993.4U patent/CN2207715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21114B (zh) | 一种风冷冰箱 | |
CN105758100B (zh) | 制取透明冰的门上制冰系统、冰箱 | |
KR20070093634A (ko) | 음료수용 냉장고의 열교환 장치 | |
US20190331403A1 (en) | Evaporation Unit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 |
CN220771531U (zh) | 一种容器防凝露的循环制冷系统和置物柜 | |
CN214841901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药品存储箱 | |
CN214039086U (zh) | 减小回气管热量损失的冰箱 | |
CN113124605B (zh) | 一种具有减霜模块的冷柜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764604A (zh) | 冰箱回风道组件及冰箱 | |
CN210425710U (zh) |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气流除湿模块及冷藏冷冻装置 | |
CN215864379U (zh) | 一种干燥防凝露箱和干燥包装间 | |
US3212285A (en) | Refrigerating apparatus-single evaporator | |
CN114947575A (zh) | 保温米箱 | |
EP4273474A1 (en) | Ice-making assembly and refrigerator | |
CN212157779U (zh) | 一种冷柜 | |
CN109110298A (zh) | 干燥储存装置 | |
JP2001099561A (ja) | 冷蔵庫 | |
CN210425712U (zh) |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气流除湿模块及冷藏冷冻装置 | |
EP3757484B1 (en) | Refrigerator appliance | |
CN210197831U (zh) | 强制通风型导热排管冷库系统 | |
CN104870914B (zh) | 包括隔离器的冰箱 | |
CN217946206U (zh) | 保鲜箱及具有其的冷链运输车 | |
CN111486633A (zh) | 一种利用热管传导性蒸发器的冰箱 | |
CN113124598A (zh) | 一种冷柜及其控制方法 | |
US2619805A (en) | Cooling unit f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