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7929U -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 Google Patents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7929U
CN220767929U CN202322601788.9U CN202322601788U CN220767929U CN 220767929 U CN220767929 U CN 220767929U CN 202322601788 U CN202322601788 U CN 202322601788U CN 220767929 U CN220767929 U CN 220767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king
berthing
leaning
wharf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017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瑞民
陈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sco Shipping Heav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sco Shipping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sco Shipping Heav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sco Shipping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017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7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7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7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涉及海洋建造修理技术领域,靠驳包括靠驳主体、靠驳靠垫和靠驳内侧防护材,靠驳靠垫布置于靠驳主体朝向海工平台一侧,靠驳内侧防护材布置于靠驳主体朝向码头一侧;靠驳主体采用箱式结构,内部填充液体用于调节靠驳浮沉高度,调节其与码头间的高度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靠驳采用箱式结构,通过在箱体内注入液体改变靠驳主体的高度,有效调节靠驳与码头之间的高度差,使两者连接更稳定,靠驳靠垫能够减少海工平台和码头之间的挤压负荷,有效保护海工平台和码头,避免两者损坏。海工锚放置在靠驳主体上,方便工作人员对海工锚拆装调试且防止海工平台的外飘结构件碰撞码头造成损坏。

Description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建造修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背景技术
海洋工程结构因其需要承受海上特殊环境运行,结构形式要求高,设计外形形式复杂多变。海工平台装置除主体结构外,还设计布置了锚、锚架等附属构件,为方便使用,通常采用外飘形式设置,外飘结构比较容易碰撞码头等相邻近物体。海工平台在建造、修理维护过程中需要停靠码头靠泊,当海水涨潮落潮、风、浪、流影响时,平台装置上下、左右、前后运动,外飘附属构件会碰撞到码头。
中国专利CN 202220436787.6中公开一种用于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的码头靠泊系统,包括码头靠泊设施,码头靠泊设施沿岸方向等间距布设多个牵引设备;码头靠泊设施与风电平台之间设置有靠泊驳船形成连续岸壁。用于结构形式特殊、吨位差异较大的新型风电平台在水位高低差较大的码头靠泊,并能有效分散码头对风电平台之间的冲击力。
传统的船舶靠泊停靠码头采用圆筒形浮筒钢结构和橡胶混合结构、圆筒形橡胶浮筒或球形橡胶结构,漂浮放置于船舶和码头之间,其尺寸偏小,接触面面积小,不能有效保护特殊海上停靠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码头靠泊结构漂浮放置于船舶和码头之间,其尺寸偏小,接触面面积小,不能有效保护特殊海上停靠装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确保海工平台停靠安全性,保护码头设施安全使用,结构可反复使用,制造成本低,搭建方便。海工平台的锚可直接拆卸并摆放在靠驳甲板,方便其拆装调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设置于码头边缘,所述码头设置有带缆桩,海工平台通过缆绳与所述带缆桩固定;包括:
靠驳,设置于所述码头和所述海工平台之间,所述靠驳设置于所述码头侧面,用于缓冲所述海工平台与所述码头之间的冲击力,所述海工平台的海工锚架设于所述靠驳内,用于防止所述海工锚与所述码头碰撞;
其中,所述靠驳包括靠驳主体、靠驳靠垫和靠驳内侧防护材,所述靠驳靠垫布置于所述靠驳主体朝向所述海工平台一侧,所述靠驳内侧防护材布置于所述靠驳主体朝向所述码头一侧;
所述靠驳主体采用箱式结构,内部填充液体用于调节所述靠驳浮沉高度,调节其与所述码头间的高度差;
所述靠驳内侧防护材焊接在所述靠驳主体侧壁,其结构为半圆管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主体包括靠驳甲板、靠驳端板、靠驳底板,所述靠驳甲板和所述靠驳底板平行设置,所述靠驳端板围绕所述靠驳甲板设置,形成箱体结构;所述靠驳甲板的面积大于所述海工锚于垂直方向的投影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主体内部设置靠驳侧板和靠驳壁板,所述靠驳壁板和所述靠驳侧板交错连接,使所述靠驳主体内分割成多个储水舱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各所述储水舱室均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靠驳透气管,所述靠驳透气管从所述靠驳甲板表面向上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主体的板材之间设置有靠驳内部骨材和靠驳内部强材,用于提高所述靠驳的箱体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甲板四周设置有靠驳吊环,用于吊装运输所述靠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主体靠近所述靠驳靠垫一侧设置有多个靠驳耳板,所述靠驳靠垫通过靠垫钢丝绳和卸扣与所述靠驳耳板连接,所述靠垫钢丝绳串联所述靠驳靠垫和所述靠驳耳板,所述卸扣用于调节送梳靠垫钢丝绳的松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靠垫采用弹性橡胶材质制成,所述靠驳靠垫平铺于所述靠驳主体靠近所述海工平台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甲板上对称设置有靠驳侧撑,所述海工锚架架设于两所述靠驳侧撑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驳侧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靠驳人孔,用于方便加水作业及人员进出通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靠驳采用箱式结构,通过在箱体内注入液体改变所述靠驳主体的高度,有效调节所述靠驳与所述码头之间的高度差,使两者连接更稳定,所述靠驳靠垫能够减少所述海工平台和所述码头之间的挤压负荷,有效保护所述海工平台和所述码头,避免两者损坏。所述海工锚放置在所述靠驳主体上,方便工作人员对所述海工锚拆装调试且防止所述海工平台的外飘结构件碰撞所述码头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海工锚架设在靠驳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靠驳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靠驳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靠驳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靠驳的靠驳靠垫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靠驳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海工平台100、码头200、带缆桩300、缆绳400、海工锚500、
靠驳600、
靠驳主体610、靠驳端板611、靠驳甲板612、靠驳内部骨材613、靠驳内部强材614、靠驳侧板615、靠驳底板616、靠驳壁板617、
靠驳吊环620、靠驳透气管630、靠驳人孔640、靠驳侧撑650、靠驳耳板660、卸扣671、靠垫钢丝绳672、靠驳靠垫680、靠驳内侧防护材6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如图1-图8所示,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主要设置在码头200边缘,码头200上设置有多个带缆桩300,海工平台100泊入码头200后通过缆绳400与带缆桩300固定,从而限定海工平台100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包括设置于码头200和海工平台100之间的靠驳600,具体地,靠驳600设置于码头200侧面,用于缓冲海工平台100与码头200之间的冲击力,避免海工平台100和码头200碰撞导致两者损坏。而海工平台100的海工锚500架设在靠驳600内,用于防止海工锚500与码头200碰撞导致码头200损坏。
码头200与海工平台100之间通过靠驳600缓冲相互的冲击,海工锚500飘于海工平台100外侧,通过靠驳600隔离,达到保护海工平台100的效果,同时确保海工锚500不碰撞到码头200。海工平台100漂浮在水上,在停靠码头200进行建造、维护、调试阶段,需要系泊在码头200,在码头200水系风浪流作用下,如果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晃动幅度偏大,会对码头200造成冲击,造成破坏码头200,同时造成海工平台100结构破坏。海工平台100通过缆绳400系泊在码头200的带缆桩300,并在其和码头200间采用漂浮放置的靠驳600,实现海工平台100和码头200间缓冲隔离,稳定固定海工平台100的位置,增加海工平台100的施工安全性。
靠驳600数量至少设置两个以上,设置于海工平台100和码头200之间的首尾两端或均匀分布,在需要维护调试海工锚500时,可以设置靠驳600在海工锚500对应位置,方便海工锚500施工。
其中,靠驳600包括靠驳主体610、靠驳靠垫680和靠驳内侧防护材690,靠驳靠垫680布置于靠驳主体610朝向海工平台100一侧,靠驳内侧防护材690布置于靠驳主体610朝向码头200一侧。靠驳主体610和码头200之间的缓冲通过靠驳内侧防护材690缓冲,靠驳主体610和海工平台100之间的缓冲通过靠驳靠垫680实现。具体地,如图6所示,靠驳内侧防护材690焊接在靠驳主体610侧壁,其结构为半圆管结构,材料钢管,其作用能够增加靠驳主体610的内侧弹性,有效保护靠驳主体610,并缓冲对码头200的冲击。靠驳内侧防护材690的结构高度为0.8~1.5m,其可以增加与海工平台100和码头200的接触面积,还可以兼用于防护栏杆。
靠驳主体610采用箱式结构,内部填充液体用于调节靠驳600浮沉高度,调节其与码头200间的高度差。靠驳主体610为箱形密封结构,在水中可以提供浮力,能够漂浮水中,靠驳主体610内部形成若干密闭舱室,提供浮力,使靠驳600浮于水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靠驳主体610包括靠驳甲板612、靠驳端板611、靠驳底板616,靠驳甲板612和靠驳底板616平行设置,靠驳端板611围绕靠驳甲板612设置,形成箱体结构,提升靠驳主体610的结构强度。
靠驳甲板612采用结构材料钢板,其结构强度满足船级社规范要求,材料级别ccs-A级及以上,厚度、规格大小可以按规范要求确定,能够承受海工锚500放置于上面施工的负荷。靠驳甲板612的面积大于海工锚500于垂直方向的投影面积,海工锚500能够放置于靠驳甲板612上,有效保护码头200,避免海工锚500碰撞码头2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8所示,靠驳主体610内部设置靠驳侧板615和靠驳壁板617,靠驳壁板617和靠驳侧板615交错连接,使靠驳主体610内分割成多个储水舱室。每个储水舱室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互不连通,通过调节各储水舱室的内部液体含量来调节靠驳600在水面上的浮水深度和平衡,调节靠驳600和码头200之间的高度差,连接更稳定。靠驳壁板617和靠驳侧板615的材料为钢结构板材和型材组成,结构强度满足船级社规范要求,材料级别ccs-A级及以上,厚度、规格大小可以按规范要求确定。
靠驳600在每个舱室可以加水调节,其吃水高度能够调节,从而调节靠驳600和码头200之间的高度差。当靠驳600放置在码头200边,其高度大于0,保证靠驳内侧防护材690高出码头200,确保作业时靠驳600能够有效作用在码头200,而不被埋入水里失去效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各储水舱室均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靠驳透气管630,靠驳透气管630从靠驳甲板612表面向上延伸。具体地,靠驳甲板612上设计靠驳透气管630,数量根据储水舱室数量设置,每个储水舱室设置一个,靠驳透气管630采用钢管制作,飘出靠驳甲板612上面,靠驳透气管630的末端呈U型弯曲,使靠驳透气管630的出口朝靠驳甲板612表面,有效防止异物透过靠驳透气管630进入储水舱室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靠驳主体610的板材之间设置有靠驳内部骨材613和靠驳内部强材614,用于提高靠驳600的箱体结构强度。靠驳内部骨材613和靠驳内部强材614的材料为钢结构板材和型材组成,结构强度满足船级社规范要求,材料级别ccs-A级及以上,厚度、规格大小可以按规范要求确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靠驳甲板612四周设置有靠驳吊环620,用于吊装运输靠驳600。具体地,靠驳甲板612上设计四个靠驳吊环620,靠驳吊环620焊接在靠驳甲板612表面,其采用钢结构材料,可以用于靠驳600整体的吊装运输,方便码头200吊机调节靠驳600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7所示,靠驳主体610靠近靠驳靠垫680一侧设置有多个靠驳耳板660,靠驳靠垫680通过靠垫钢丝绳672和卸扣671与靠驳耳板660连接,靠垫钢丝绳672串联靠驳靠垫680和靠驳耳板660,卸扣671用于调节送梳靠垫钢丝绳672的松紧。具体地,靠驳靠垫680通过卸扣671和靠垫钢丝绳672连接并扣在设置靠驳耳板660上,起到悬挂固定的作用,靠驳耳板660用于连接锚点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靠驳靠垫680采用弹性橡胶材质制成,靠驳靠垫680平铺于靠驳主体610靠近海工平台100的一侧。具体地,靠驳靠垫680通过卸扣671和靠垫钢丝绳672连接串连,形成整体弹性靠垫。其可以增加与海工平台100的弹性接触,分别保护海工平台100和靠驳主体6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靠驳甲板612上对称设置有靠驳侧撑650,海工锚500架架设于两靠驳侧撑650上。便于工作人员对海工锚500进行检查维修和拆装。海工锚500可以摆放在靠驳甲板612的靠驳侧撑650上,通过靠驳600承载海工锚500,能够就近、方便维护、调试、安装海工锚500。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靠驳侧撑65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靠驳人孔640,用于方便加水作业及人员进出通行。具体地,在每个舱室上方各设置一个靠驳人孔640,方便加水作业及人员进出通行,靠驳人孔640采用人孔盖密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设置于码头(200)边缘,所述码头(200)设置有带缆桩(300),海工平台(100)通过缆绳(400)与所述带缆桩(300)固定;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驳(600),设置于所述码头(200)和所述海工平台(100)之间,所述靠驳(600)设置于所述码头(200)侧面,用于缓冲所述海工平台(100)与所述码头(200)之间的冲击力,所述海工平台(100)的海工锚(500)架设于所述靠驳(600)内,用于防止所述海工锚(500)与所述码头(200)碰撞;
其中,所述靠驳(600)包括靠驳主体(610)、靠驳靠垫(680)和靠驳内侧防护材(690),所述靠驳靠垫(680)布置于所述靠驳主体(610)朝向所述海工平台(100)一侧,所述靠驳内侧防护材(690)布置于所述靠驳主体(610)朝向所述码头(200)一侧;
所述靠驳主体(610)采用箱式结构,内部填充液体用于调节所述靠驳(600)浮沉高度,调节其与所述码头(200)间的高度差;
所述靠驳内侧防护材(690)焊接在所述靠驳主体(610)侧壁,其结构为半圆管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主体(610)包括靠驳甲板(612)、靠驳端板(611)、靠驳底板(616),所述靠驳甲板(612)和所述靠驳底板(616)平行设置,所述靠驳端板(611)围绕所述靠驳甲板(612)设置,形成箱体结构;
所述靠驳甲板(612)的面积大于所述海工锚(500)于垂直方向的投影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主体(610)内部设置靠驳侧板(615)和靠驳壁板(617),所述靠驳壁板(617)和所述靠驳侧板(615)交错连接,使所述靠驳主体(610)内分割成多个储水舱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储水舱室均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靠驳透气管(630),所述靠驳透气管(630)从所述靠驳甲板(612)表面向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主体(610)的板材之间设置有靠驳内部骨材(613)和靠驳内部强材(614),用于提高所述靠驳(600)的箱体结构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甲板(612)四周设置有靠驳吊环(620),用于吊装运输所述靠驳(600)。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主体(610)靠近所述靠驳靠垫(680)一侧设置有多个靠驳耳板(660),所述靠驳靠垫(680)通过靠垫钢丝绳(672)和卸扣(671)与所述靠驳耳板(660)连接,所述靠垫钢丝绳(672)串联所述靠驳靠垫(680)和所述靠驳耳板(660),所述卸扣(671)用于调节送梳靠垫钢丝绳(672)的松紧。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靠垫(680)采用弹性橡胶材质制成,所述靠驳靠垫(680)平铺于所述靠驳主体(610)靠近所述海工平台(100)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甲板(612)上对称设置有靠驳侧撑(650),所述海工锚(500)架设于两所述靠驳侧撑(65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驳侧撑(65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靠驳人孔(640),用于方便加水作业及人员进出通行。
CN202322601788.9U 2023-09-23 2023-09-23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Active CN220767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1788.9U CN220767929U (zh) 2023-09-23 2023-09-23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1788.9U CN220767929U (zh) 2023-09-23 2023-09-23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7929U true CN220767929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1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01788.9U Active CN220767929U (zh) 2023-09-23 2023-09-23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7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36740B1 (en) Underwater traffic tunnel
CN210766610U (zh) 一种新型格栅式浮动防波堤
CN111749201B (zh) 桥体防船舶碰撞常潜式趸船锚定应激气囊前置拦阻系统
KR20150046054A (ko) 반잠수식 통합 항구
KR102076497B1 (ko) 소형 선박 침몰 방지 및 인양용 부유식 도크
CN220767929U (zh)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CN205975481U (zh) 一种船舶在浅水区域靠泊系统
CN117449258A (zh)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CN206337543U (zh) 一种远海用码头
CN101481002B (zh) 浮动靠泊装卸系统
US4470724A (en) Tying system for offshore terminal
CN215971973U (zh) 一种系泊系统
CN210395284U (zh) 一种围油栏海上系挂结构和港口码头溢油应急设备
CN114438956A (zh) 一种用于海上平台的漂浮式防浪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10395283U (zh) 围油栏连接结构和港口码头溢油应急设备
CN104294796A (zh) 高潮差海域风机多桩承台基础一体化靠泊系统
CN106192883B (zh) 一种船舶在浅水区域靠泊系统
KR20110069407A (ko) 부유식 방파제
CN217203885U (zh) 用于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的码头靠泊系统
CN213442966U (zh) 一种新型浮标
CN104326064A (zh) 一种水上码头
CN111676897A (zh) 一种利用防波堤结构的非对称蝶形lng码头结构
CN211080126U (zh) 一种趸船系留和连岸组合结构
CN210634711U (zh) 一种系船浮筒
CN110550155A (zh) 浮撑式船舶隔离设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