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4004U - 前悬架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悬架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64004U CN220764004U CN202322758812.XU CN202322758812U CN220764004U CN 220764004 U CN220764004 U CN 220764004U CN 202322758812 U CN202322758812 U CN 202322758812U CN 220764004 U CN220764004 U CN 2207640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front suspension
- control arm
- arm assembly
- suspens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悬架装置以及车辆,所述前悬架装置,包括:前悬立柱总成;前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内端与前副车架总成相连;前悬立柱叉臂,分别与所述前悬立柱总成和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相连;前上控制臂总成,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与所述前悬立柱叉臂的上部可转动地相连;前转向节总成,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与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与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下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减小主销偏距,提高驾驶舒适度,且可避免车头左右摆动以及车轮失去抓地力等问题,提高驾驶安全性,使用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悬架装置以及具有该前悬架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麦弗逊悬架在众多车型前悬上应用,主要设有前副车架总成、前下控制臂总成、前悬立柱总成和前转向节总成等。现有的麦弗逊悬架的主销上点位于前悬立柱总成上端,主销下点位于前转向节总成下端,导致轮心处主销偏距较大,当路面不平整时,车轮会因地面凸起受到纵向力,车轮受到的纵向力乘上主销偏距力臂,形成绕主销的旋转力矩,旋转力矩会作用在转向拉杆上,当主销偏距过大时,会使车辆在转向时车头左右摆动,造成指向模糊,甚至会使前轮失去抓地力,影响驾驶舒适度以及驾驶安全性,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悬架装置,可减小主销偏距,进而提高驾驶舒适度以及驾驶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包括:前悬立柱总成;前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内端与前副车架总成相连;前悬立柱叉臂,所述前悬立柱叉臂连接于所述前悬立柱总成与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前悬立柱总成和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相连;前上控制臂总成,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与所述前悬立柱叉臂的上部可转动地相连;前转向节总成,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与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与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下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通过设置前上控制臂总成,使得主销上点形成于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与前上控制臂总成的连接处,主销下点形成于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与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的连接处,进而减小主销偏距,主销偏距越小转动阻力力矩也越小,使得转向越轻盈灵活,提高驾驶舒适度,且可避免车头左右摆动以及车轮失去抓地力等问题,提高驾驶安全性,使用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包括连接杆部与安装杆部,所述连接杆部与所述安装杆部相连,所述前悬立柱叉臂与所述安装杆部可转动地相连,所述连接杆部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所述主销上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连接杆部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部相连且分别与所述安装杆部两端相连以与所述安装杆部呈三角形分布;
所述前悬立柱叉臂的上部设有转动套管部,所述转动套管部套设于所述安装杆部外且与所述安装杆部可相对转动,两个所述连接杆部的连接处形成所述主销上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安装杆部与两个所述连接杆部之间形成有中间安装孔,所述前悬立柱叉臂的上部还设有与所述转动套管部相连的连接套管部,所述连接套管部位于所述中间安装孔处,所述连接套管部与所述前悬立柱总成的下端套接相连且可相对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前悬立柱叉臂设有第一子臂和第二子臂,所述第一子臂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子臂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套管部相连,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中部设有连接转轴,所述第一子臂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子臂的下端分别与所述连接转轴的两端可转动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转动套管部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转动套管部沿所述转动套管部的轴向依次间隔开套设于所述安装杆部,所述连接套管部设有在周向上敞开的活动口,两个所述转动套管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活动口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转动套管部与所述安装杆部之间通过减振衬套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设有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球铰配合的第一外球头,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设有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球铰配合的第二外球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构造为三角臂,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在横向外端的一个拐角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可转动地相连,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在横向内端的两个拐角分别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可转动地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悬架装置。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前悬架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相同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前悬立柱总成1,前转向节总成2,主销上点21,主销下点22,前副车架总成3,
前悬立柱叉臂4,第一子臂41,第二子臂42,转动套管部43,连接套管部44,活动口441,
前下控制臂总成5,连接转轴51,前上控制臂总成6,连接杆部61,安装杆部62,中间安装孔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1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可减小主销偏距,进而提高驾驶舒适度以及驾驶安全性。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包括:前悬立柱总成1、前下控制臂总成5、前悬立柱叉臂4、前上控制臂总成6和前转向节总成2。
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内端与前副车架总成3相连,前悬立柱叉臂4连接于前悬立柱总成1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之间,且分别与前悬立柱总成1和前下控制臂总成5可转动地相连,前上控制臂总成6与前悬立柱叉臂4的上部可转动地相连,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与前上控制臂总成6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21,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外端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下点2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指的横向内端为靠近车辆的中心的一端,如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内端为前下控制臂总成5在车辆的横向上靠近车辆中心的一端。
其中,主销为转向轴线,主销偏距指主销与地面的交点到轮胎接地中心的距离,车辆转向时,转向轮围绕主销转动,地面对转向的阻力力矩与主销偏距的大小成正比,主销偏距越小,转向的阻力力矩也越小,故减小主销偏距可减小转向操纵力以及地面对转向系统的冲击,进而提高驾驶舒适度。
具体的,前悬架装置设置有前悬立柱总成1,前悬立柱总成1竖直设置,可节约车辆横向空间,且前悬立柱总成1设置有螺旋弹簧,在车辆颠簸时,螺旋弹簧可起到缓冲减振作用,使车辆行驶更平稳,前悬架装置还设置有前下控制臂总成5,前下控制臂总成5设置于前悬架装置下方,且前下控制臂总成5沿车辆横向设置,其横向内端与前副车架总成3相连,可用来传递车辆在行驶时横向和纵向所受的载荷,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另一端,即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外端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下点22,前转向节总成2与前轮相连,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车辆转向。
进一步的,前悬架装置设置有前上控制臂总成6,前上控制臂总成6设置于前悬架装置上方,且前上控制臂总成6位于前下控制臂总成5上方,前上控制臂总成6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21,使得主销形成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与下部连接处的连线处,进而可减小主销偏距,以减小转向的阻力力矩,使得转向轻盈灵活,且可降低纵倾中心所处位置,提高驾驶舒适度。
同时,前悬架装置还设置有前悬立柱叉臂4,前悬立柱叉臂4位于前悬立柱总成1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之间,前悬立柱叉臂4的一端与前悬立柱总成1可转动地相连,另一端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可转动地相连,前悬立柱叉臂4可抵消车辆在行驶时产生的作用力,提高方向稳定性以及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装置,通过设置前上控制臂总成6,使得主销上点21形成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与前上控制臂总成6的连接处,主销下点22形成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外端的连接处,进而减小主销偏距,主销偏距越小,转向的阻力力矩也越小,使得转向越轻盈灵活,提高驾驶舒适度,且可避免车头左右摆动以及车轮失去抓地力等问题,提高驾驶安全性,使用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上控制臂总成6包括连接杆部61与安装杆部62,连接杆部61与安装杆部62相连,前悬立柱叉臂4与安装杆部62可转动地相连,连接杆部61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21。
具体的,如图2所示,前悬架装置设置有前上控制臂总成6,前上控制臂总成6设置有连接杆部61与安装杆部62,连接杆部61的一端与安装杆部62相连,另一端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21,前悬立柱叉臂4与安装杆部62可转动地相连,车辆运作时,车轮处产生的作用力等,可通过前转向节总成2传导至连接杆部61,通过连接杆部61传导至安装杆部62,进而通过安装杆部62传导至前悬立柱叉臂4,且前悬立柱总成1所受的整车作用力在经前悬立柱总成1削弱后也可传导至前悬立柱叉臂4,前悬立柱叉臂4相对于安装杆部62以及前下控制臂总成5可转动,进而使得作用力传导至前悬立柱叉臂4时,前悬立柱叉臂4可进行转动以改变力的传导方向,进而削弱作用力,使车辆运行更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部61设置为两个,两个连接杆部61相连且分别与安装杆部62两端相连以与安装杆部62呈三角形分布,前悬立柱叉臂4的上部设有转动套管部43,转动套管部43套设于安装杆部62外且与安装杆部62可相对转动,两个连接杆部61的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21。
具体的,如图2所示,前上控制臂总成6设置有连接杆部61与安装杆部62,且连接杆部61设置为两个,两连接杆部61的一端与安装杆部62两端相连,另一端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相连,且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21,使得两连接杆部61与安装杆部62形成三角形分布,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提高前上控制臂总成6的结构强度,避免前上控制臂总成6因受作用力等出现变形等问题,延长使用寿命,且前悬立柱叉臂4的上部设有转动套管部43,转动套管部43套设于安装杆部62外且与安装杆部62可相对转动,进而使得前悬立柱叉臂4相对于安装杆部62可转动,以减弱传导至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作用力,使车辆运行更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杆部62与两个连接杆部61之间形成有中间安装孔63,前悬立柱叉臂4的上部还设有与转动套管部43相连的连接套管部44,连接套管部44位于中间安装孔63处,连接套管部44与前悬立柱总成1的下端套接相连且可相对转动。
具体的,如图2所示,两连接杆部61的一端与安装杆部62两端相连,另一端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相连,使得两连接杆部61与安装杆部62形成三角形分布,进而使得安装杆部62与两个连接杆部61之间形成有中间安装孔63,前悬立柱叉臂4的上部还设有连接套管部44,连接套管部44与转动套管部43相连,前悬立柱叉臂4可通过连接套管部44与前悬立柱总成1的下端套接相连,且连接套管部44与前悬立柱总成1的下端可相对转动,连接套管部44位于中间安装孔63处,即前悬立柱叉臂4与前悬立柱总成1的下端的连接处位于中间安装孔63处,使得前悬立柱总成1相对于前悬立柱叉臂4可拆卸,便于后期维修、替换等,节约维修时间和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悬立柱叉臂4设有第一子臂41和第二子臂42,第一子臂41的上端与第二子臂42的上端分别与连接套管部44相连,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中部设有连接转轴51,第一子臂41的下端与第二子臂42的下端分别与连接转轴51的两端可转动地相连。
具体的,如图2所示,前悬立柱叉臂4设置于前悬立柱总成1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之间,前悬立柱叉臂4设有第一子臂41和第二子臂42,第一子臂41的上端与第二子臂42的上端分别与连接套管部44相连,进而使得前悬立柱叉臂4的一端与前悬立柱总成1可转动地相连,同时,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中部设有连接转轴51,第一子臂41的下端与第二子臂42的下端分别与连接转轴51的两端可转动地相连,进而使得前悬立柱叉臂4的另一端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可转动地相连。
进一步的,在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中部设置连接转轴51,通过连接转轴51与前悬立柱叉臂4可转动相连,可避免直接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相连,从而避免影响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结构强度,且将前悬立柱叉臂4设置为两个,作用力在通过前悬立柱叉臂4传导时,可分别通过两子臂进行传导,进而削弱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延长前悬立柱叉臂4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套管部43为两个,且两个转动套管部43沿转动套管部43的轴向依次间隔开套设于安装杆部62,连接套管部44设有在周向上敞开的活动口441,两个转动套管部43分别连接于活动口441的两侧。
具体的,如图2所示,转动套管部43套设于安装杆部62外且与安装杆部62可相对转动,进而使得前悬立柱叉臂4相对于安装杆部62可转动,转动套管部43为两个,两个转动套管部43均套设于安装杆部62外,且两个转动套管部43沿转动套管部43轴向依次间隔开设置,使得作用于安装杆部62的作用力可分别通过两转动套管部43传导至前悬立柱叉臂4,且连接套管部44设有在周向上敞开的活动口441,两个转动套管部43分别连接于活动口441的两侧,使得连接套管部44在受到沿连接套管部44径向的作用力时,可有形变余地,避免对连接套管部44产生不可逆形变,影响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套管部43与安装杆部62之间通过减振衬套相连。
具体的,前悬立柱叉臂4的上部设有转动套管部43,转动套管部43可转动地套设于安装杆部62外,进而使得前悬立柱叉臂4相对于安装杆部62可转动,以减弱传导至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作用力,使车辆运行更稳定,且转动套管部43与安装杆部62之间通过减振衬套相连,减振衬套在受到作用力时可产生形变,进而可起到吸收振动的作用,有利于振动的衰减,提升整车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上控制臂总成6的横向外端设有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球铰配合的第一外球头,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外端设有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球铰配合的第二外球头。
具体的,前上控制臂总成6的横向外端设置有第一外球头,前上控制臂总成6的横向外端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球铰配合,以实现前上控制臂总成6相对于前转向节总成2可活动,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外端设置有第二外球头,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外端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球铰配合,以实现前下控制臂总成5相对于前转向节总成2可活动,球铰配合可使得前上控制臂总成6、前下控制臂总成5以及前转向节总成2之间的结构更紧凑,节约所需空间,且可抵抗较大的负荷和扭矩,同时,通过球铰配合可降低噪声,减少振动以及磨损,提高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下控制臂总成5构造为三角臂,前下控制臂总成5在横向外端的一个拐角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可转动地相连,前下控制臂总成5在横向内端的两个拐角分别与前副车架总成3可转动地相连。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前下控制臂总成5设置于前悬架装置下方,可用来传递横向和纵向的载荷,控制车轮与车身的相对运动,且前下控制臂总成5构造为三角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将前下控制臂总成5设置为三角臂,可提高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结构强度,避免其易发生变形等问题,影响整车安全性。
进一步的,前下控制臂总成5在横向外端的一个拐角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可转动地相连,前下控制臂总成5在横向内端的两个拐角分别与前副车架总成3可转动地相连,进而使得三处连接点的连线也形成三角形,提高前悬架装置整体稳定性,进而提高整车稳定性,保证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的前悬架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前上控制臂总成6,使得主销上点21形成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上部与前上控制臂总成6的连接处,主销下点22形成于前转向节总成2的下部与前下控制臂总成5的横向外端的连接处,进而减小主销偏距,主销偏距越小转动阻力力矩也越小,使得转向越轻盈灵活,提高驾驶舒适度,且可避免车头左右摆动以及车轮失去抓地力等问题,提高驾驶安全性,使用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悬立柱总成;
前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内端与前副车架总成相连;
前悬立柱叉臂,所述前悬立柱叉臂连接于所述前悬立柱总成与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前悬立柱总成和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相连;
前上控制臂总成,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与所述前悬立柱叉臂的上部可转动地相连;
前转向节总成,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与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上点,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与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可转动地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主销下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包括连接杆部与安装杆部,所述连接杆部与所述安装杆部相连,所述前悬立柱叉臂与所述安装杆部可转动地相连,所述连接杆部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相连且在连接处形成所述主销上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部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部相连且分别与所述安装杆部两端相连以与所述安装杆部呈三角形分布;
所述前悬立柱叉臂的上部设有转动套管部,所述转动套管部套设于所述安装杆部外且与所述安装杆部可相对转动,两个所述连接杆部的连接处形成所述主销上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杆部与两个所述连接杆部之间形成有中间安装孔,所述前悬立柱叉臂的上部还设有与所述转动套管部相连的连接套管部,所述连接套管部位于所述中间安装孔处,所述连接套管部与所述前悬立柱总成的下端套接相连且可相对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立柱叉臂设有第一子臂和第二子臂,所述第一子臂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子臂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套管部相连,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中部设有连接转轴,所述第一子臂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子臂的下端分别与所述连接转轴的两端可转动地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套管部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转动套管部沿所述转动套管部的轴向依次间隔开套设于所述安装杆部,所述连接套管部设有在周向上敞开的活动口,两个所述转动套管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活动口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套管部与所述安装杆部之间通过减振衬套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设有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上部球铰配合的第一外球头,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的横向外端设有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球铰配合的第二外球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构造为三角臂,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在横向外端的一个拐角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下部可转动地相连,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在横向内端的两个拐角分别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可转动地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悬架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58812.XU CN220764004U (zh) | 2023-10-13 | 2023-10-13 | 前悬架装置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58812.XU CN220764004U (zh) | 2023-10-13 | 2023-10-13 | 前悬架装置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64004U true CN220764004U (zh) | 2024-04-12 |
Family
ID=90616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758812.XU Active CN220764004U (zh) | 2023-10-13 | 2023-10-13 | 前悬架装置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64004U (zh) |
-
2023
- 2023-10-13 CN CN202322758812.XU patent/CN22076400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346241A (en) |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steerable wheel | |
JP3550908B2 (ja) |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EP1674307B1 (en) | Axle suspension apparatus | |
JPH0986124A (ja) |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JPH09249013A (ja) |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CN206406715U (zh) | 汽车及麦弗逊悬架 | |
JPH10278526A (ja) | 車両用懸架装置 | |
JPS6245084B2 (zh) | ||
CN104890461A (zh) |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 |
CN220764004U (zh) | 前悬架装置和车辆 | |
CN114312183A (zh) | 前置转向机麦弗逊悬架及汽车 | |
US6079722A (en) | Front suspension for vehicle | |
CN106671715A (zh) | 汽车及麦弗逊悬架 | |
CN217495766U (zh) | 一种后主动悬架系统及车辆 | |
KR100326663B1 (ko) | 멀티 캠버 모드 서스펜션 | |
CN112659837A (zh) | 一种适用于轮毂电机驱动转向轮的悬架总成及电动车 | |
CN220809547U (zh) | 麦弗逊悬架及车辆 | |
CN213056597U (zh) | 一种巴哈赛车的悬架结构 | |
CN210283816U (zh) |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 |
CN217944827U (zh) | 一种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结构 | |
CN212604341U (zh) | 一种汽车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 |
CN214688901U (zh) | 全地形车 | |
CN218616123U (zh) | 悬架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5153747U (zh) | 一种可主动转向的麦弗逊悬架总成和汽车 | |
CN221519208U (zh) | 高尔夫球车可调外倾角双叉臂前悬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