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83816U -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83816U
CN210283816U CN201920130008.8U CN201920130008U CN210283816U CN 210283816 U CN210283816 U CN 210283816U CN 201920130008 U CN201920130008 U CN 201920130008U CN 210283816 U CN210283816 U CN 210283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distance
rod
axis
kn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3000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尊远
郝义国
沈博
吴德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Grove Hydrogen Automobile Co Ltd
Wuhan Grove Hydrogen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Grove Hydrogen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Grove Hydrogen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Grove Hydrogen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3000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838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83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838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包括副车架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两端的两转向节,每一所述转向节通过两连杆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有益效果:(1)采用两连杆代替传统的下球销来使副车架和转向节相互连接,突破了思维和技术局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且能够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的技术方案。(2)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具有夹角从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可以相交,其交点与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销轴线,该主线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大于与传统的主销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从而使具有更好的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麦弗逊悬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转向节与副车架之间通过下球销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转向节上固定于减震器,减震器的顶端为上顶胶,上顶胶的中心点与下球销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传统的主销轴线,主销轴线接地点与车轮接地点之间的距离为拖距,该拖距较小,从而限制了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包括副车架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两端的两转向节,每一所述转向节通过两连杆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上下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上下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水平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水平转动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尾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转向节上均设有一减震器总成,所述减震器总成包括本体和通过平面轴承设于所述本体顶端的上顶胶,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主销轴线,所述主销轴线与所述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总成还包括弹簧,所述本体的外侧设有安装托盘,所述弹簧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本体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安装托盘,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安装托盘和所述上顶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体为扁平结构;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二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为扁平结构;第一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与所述第二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与所述本体之间还设有稳定杆和稳定杆连杆,所述稳定杆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定杆铰接,所述稳定杆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副车架,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穿孔,所述稳定杆从所述穿孔穿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采用两连杆代替传统的下球销来使副车架和转向节相互连接,突破了思维和技术局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且能够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的技术方案。(2)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具有夹角从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可以相交,其交点与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销轴线,该主线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大于与传统的主销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从而使具有更好的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麦弗逊悬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与现有的麦弗逊悬架之间的拖距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考图1和图3,现有的麦弗逊悬架包括转向节5′、设于该转向节5′上的减震器1′和与该转向节5′通过下球销2′连接的副车架4′,该减震器1′的顶端设有上顶胶,该上顶胶的中心点d与该下球销2′的中心点b之间的连线为传统主销轴线f,传统主销轴线f与车轮中心线c之间的夹角为传统主销倾角g,传统主销轴线f与车轮中心线c在接地点之间的距离为传统拖距i,由图3可以看出,传统拖距i非常小,从而极大的限制了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和技术局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的技术方案,包括副车架12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12两端的两转向节6,每一所述转向节6通过两连杆7、8与所述副车架12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
所述的两连杆7、8分别为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7,所述第一连杆8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6通过球销可上下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12通过衬套可上下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7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6通过球销可水平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12通过衬套可水平转动的连接。从而,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的运动相互制约,以此来限制所述转向节6的旋转,从而提高制动的稳定性和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请参考图2和图3,所述第一连杆8与所述第二连杆7的头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尾端之间的距离。即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之间并不相互平行而是在空间上具有不为0°和180°的夹角。每一所述转向节6上均设有一减震器总成,所述减震器总成包括本体3和通过平面轴承2设于所述本体3顶端的上顶胶1,所述本体3的下端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转向节6,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的轴线的延长线的交点a(所述交点可以为空间上的交点,也可以为同一平面上的交点,视具体情况而定)与所述上顶胶1的中心点d之间的连线为主销轴线e,所述主销轴线e与所述本体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由于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对转向节6的限制,从而使车轮只绕所述主销轴线转动,避免了麦弗逊悬架转运动时出现重叠和耦合等现象。
请参考图3,传统主销轴线f接地点与车轮中心线c接地点之间的拖距i明显的小于本实用新型的主销轴线e接地点与车轮中心线c接地点之间的拖距j,从而克服了传统的拖距i小的问题,并且根据不同车辆的型号和制动要求,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轴线之间的夹角来调控交点a的位置。
所述减震器总成还包括弹簧4,所述本体3的外侧设有安装托盘5,所述弹簧4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本体3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安装托盘5,所述弹簧4位于所述安装托盘5和所述上顶胶1之间。所述第一连杆8包括第一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体为扁平结构;所述第二连杆7包括第二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二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为扁平结构;第一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与所述第二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采用刚性材料制成,结合上述的结构特征,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具有足够大的刚性的同时还能节省材料、减轻重量。
所述副车架12与所述本体3之间还设有稳定杆11和稳定杆连杆10,所述稳定杆连杆10的一端与所述本体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定杆11铰接,所述稳定杆11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副车架12,所述第二连杆7上设有穿孔9,所述稳定杆11从所述穿孔9穿过,以此来限制所述稳定杆1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采用两连杆7、8代替传统的下球销2′来使副车架12和转向节6相互连接,突破了思维和技术局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且能够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的技术方案。(2)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7之间具有夹角从而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7的轴线的延长线可以相交,其交点a与上顶胶1的中心点d之间的连线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销轴线e,该主线轴线e与车轮之间的拖距j大于与传统的主销轴线f与车轮之间的拖距i,从而使具有更好的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两端的两转向节,每一所述转向节通过两连杆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上下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上下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水平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水平转动的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尾端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转向节上均设有一减震器总成,所述减震器总成包括本体和通过平面轴承设于所述本体顶端的上顶胶,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主销轴线,所述主销轴线与所述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总成还包括弹簧,所述本体的外侧设有安装托盘,所述弹簧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本体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安装托盘,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安装托盘和所述上顶胶之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体为扁平结构;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二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为扁平结构;第一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与所述第二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相互垂直。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与所述本体之间还设有稳定杆和稳定杆连杆,所述稳定杆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定杆铰接,所述稳定杆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副车架,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穿孔,所述稳定杆从所述穿孔穿过。
CN201920130008.8U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Active CN2102838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30008.8U CN210283816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30008.8U CN210283816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83816U true CN210283816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60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30008.8U Active CN210283816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838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0180370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륜 현가장치
KR101461920B1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 현가장치
KR900004613B1 (ko) 차량용 위시본타입 서스펜션유닛
US4538831A (en) Suspension for vehicles
CN101678730B (zh) 车辆用悬架装置
US5372377A (en) Steerable front wheel suspension for vehicle
US11220147B2 (en) Rear swing arm suspension
KR101461915B1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 현가장치
CN103722997B (zh) 车辆的扭矩梁式悬架
KR950003580B1 (ko) 차량용 후방 현수 장치
CN205185773U (zh) 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
CN104890461B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206406715U (zh) 汽车及麦弗逊悬架
CN102431405A (zh) 车辆双横臂式独立悬挂系统
KR910008158B1 (ko) 차량의 리어서스펜션
CN208962805U (zh) 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悬架角总成
CN202345322U (zh) 车辆悬挂系统
JPH04283113A (ja) 操舵輪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06671715B (zh) 汽车及麦弗逊悬架
CN204712807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210283816U (zh)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CN106515334A (zh) 一种前独立悬架机构
JP5217963B2 (ja)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01784422U (zh) 一种汽车前轮的车轮悬架装置
CN104044423B (zh) 一种混联式汽车独立悬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