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3483U - 热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53483U CN220753483U CN202322181772.7U CN202322181772U CN220753483U CN 220753483 U CN220753483 U CN 220753483U CN 202322181772 U CN202322181772 U CN 202322181772U CN 220753483 U CN220753483 U CN 2207534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hot
- movable heating
- hot pressing
- hot pr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压装置,包括热压驱动机构、第一热压机构及第二热压机构。其中,第二热压机构还包括活动加热机构,活动加热机构包括弹性组件及安装于弹性组件的活动加热板。当夹爪将电芯向第二热压板转移时,活动加热板将先与电芯接触并将电芯的中部托起。此时,夹爪悬空,松开夹爪即可将其撤回。接着,热压驱动机构驱动第一热压板与第二热压板相互靠近,直至第一热压板与活动加热板上的电芯抵接并推动活动加热板回缩至收容部,以使整个电芯置于第二热压板上。电芯的转移过程中,夹爪始终不与第二热压板接触,故能防止夹爪撤回时造成电芯晃动或倾倒。因此,上述热压装置能够使电芯平稳放置于第一热压板与第二热压板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芯的制备过程中,松散的电芯堆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压紧。常用于电芯压合的热压机构具有相对设置的上压板及下压板,且上压板及下压板均为平整的加热板。电芯堆叠完成后,一般是通过夹爪将电芯搬运到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进行热压。
电芯置于下压板时,夹爪被夹在下压板与电芯之间。然而,夹爪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且电芯的厚度一般较大。在将夹爪抽出时,电芯有可能发生晃动甚至倾倒,从而导致也无法平稳地将电芯放置在下压板上。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芯平稳放置的热压装置。
一种热压装置,包括热压驱动机构、第一热压机构及第二热压机构,所述第一热压机构包括第一热压板,所述第二热压机构包括第二热压板,还包括活动加热机构,所述活动加热机构包括弹性组件及安装于所述弹性组件的活动加热板,所述弹性组件为所述活动加热板提供弹性支撑力,并使所述活动加热板突出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
其中,所述第二热压板的中部形成有与所述活动加热板相适配的收容部,克服所述弹性组件提供的弹性支撑力可使所述活动加热板回缩至所述收容部并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压板的表面覆设有第一导电膜层;和\或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覆设有第二导电膜层;和\或所述活动加热板的表面覆设有第三导电膜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膜层、所述第二导电膜层及所述第三导电膜层的表面均形成有凹凸纹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导向杆及支撑弹簧,所述导向杆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的方向可滑动,所述活动加热板固定于所述导向杆的一端,所述支撑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杆并与所述活动加热板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相对两侧的夹膜机构,所述夹膜机构能够夹持薄膜的边缘,并将所夹持的薄膜覆设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背向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覆设有导电膜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膜机构包括:
固定设置的安装座;
导向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夹持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导向件,并能够沿所述导向件靠近或远离所述活动加热板,薄膜的边缘可夹持于所述夹持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膜机构还包括复位件,在所述活动加热板向所述收容部回缩的过程中,所述复位件为所述夹持件提供回复力,以使位于所述第二热压板两侧的所述夹持件相互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活动加热机构,所述第二活动加热机构包括支撑组件及第二活动加热板;所述第一热压板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加热板相适配的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二活动加热板能够在所述支撑组件的作用下突出于第一热压板的表面,并能够在所述支撑组件或外力作用下回缩至所述第二收容部并与所述第一热压板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压机构还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一热压板相对两侧的短路检测组件,所述短路检测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热压板固定设置的连接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连接件并指向所述第二热压板的检测导向轴、设于所述检测导向轴一端的检测块及套设于所述检测导向轴并夹持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检测块之间的缓冲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压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热压机构及多个所述第二热压机构,多个所述第一热压机构及多个所述第二热压机构沿所述热压驱动机构的压紧方向交替层叠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热压机构的所述第一热压板与相邻所述第二热压机构的所述第二热压板相对设置并形成放置电芯的压合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的方向延伸的导杆及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导杆的导套,所述第二热压板固定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热压板设于所述导套。
上述热压装置,由于活动加热板在弹性组件的支撑下突出于第二热压板的表面,故当夹爪将电芯向第二热压板转移时,活动加热板将先与电芯接触并将电芯的中部托起。此时,夹爪悬空,松开夹爪即可将其撤回。接着,热压驱动机构驱动第一热压板与第二热压板相互靠近,直至第一热压板与活动加热板上的电芯抵接并推动活动加热板回缩至收容部,以使整个电芯置于第二热压板上。电芯的转移过程中,夹爪始终不与第二热压板接触,故能防止夹爪撤回时造成电芯晃动或倾倒。因此,上述热压装置能够使电芯平稳放置于第一热压板与第二热压板之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热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热压装置中第一热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热压装置中第二热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二热压机构另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第二热压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中的热压装置100包括热压驱动机构110、第一热压机构120、第二热压机构130及活动加热机构140。
第一热压机构120包括第一热压板121,第二热压机构130包括第二热压板131。第一热压板121与第二热压板131相对设置,并能够在两者之间形成放置电芯的压合空间(图未示)。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二热压板131位于第一热压板121的下方。热压驱动机构110能够沿预设的压紧方向(通常为竖直方向)带动第一热压板121与第二热压板131相对移动,从而打开压合空间或将位于压合空间内的电芯压紧。
第一热压机构120及第二热压机构130可以设置单个,从而一次操作压紧一个电芯。此外,第一热压机构120及第二热压机构130还可以设置多个,从而能够同时对多个电芯进行压紧。
在一个实施例中,热压装置100设置有多个第一热压机构120及多个第二热压机构130,多个第一热压机构120及多个第二热压机构130沿热压驱动机构110的压紧方向交替层叠设置,且每个第一热压机构120的第一热压板121与相邻第二热压机构130的第二热压板131相对设置并形成放置电芯的压合空间。
可见,多个第一热压机构120与多个第二热压机构130之间能够形成多个压合空间,从而能够同时将多个电芯放入热压装置100。再由热压驱动机构110带动多个第一热压板121与对应的第二热压板131相互靠近,便可同时将多个电芯压紧,以提升生产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2,第一热压板121可以为三层结构,依次为上安装板1211、上隔热板1212及上加热板1213,上加热板1213内嵌设有加热棒(图未标)以实现加热。上安装板1211可实现第一热压板121的安装,上隔热板1212能够避免上加热板1213的热量传导至上安装板1211,从而避免操作人员烫伤并避免热量损耗。
第二热压板131结构类似与第一热压板121类似,包括下安装板(图未标)、下隔热板(图未标)及下加热板(图未标),故在此不再赘述。其中,上加热板1213及下加热板分别位于第一热压板121及第二热压板131朝向压合空间的一侧。
热压装置100一般还包括机架150,用于支撑热压驱动机构110、第一热压机构120及第二热压机构130。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50上设置有沿垂直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的方向,即图1所示竖直方向延伸的导杆151及可滑动地套设于导杆151的导套152,第二热压板131固定于机架150,第一热压板121设于导套152。
在执行热压合操作时,第二热压板131保持固定,热压驱动机构110驱动第一热压板121移动。而且,导套152与导杆151配合,可对第一热压板121的移动方向进行精确的导向,从而能保证压合的精度。
具体的,机架150上设有两个平行的导杆151及相配合的导套152。第一热压机构120还包括两端分别设于两个导套152上的活动板122。上安装板1211可通过螺纹紧固等方式安装于活动板122的表面。活动板122沿导杆151滑动时,便可带动第一热压板121升降。而且,活动板122的两端分别由于两个导套152支撑,故可使得第一热压板121移动更稳定。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热压驱动机构110包括驱动电机111及丝杠安装板112,驱动电机111驱动丝杠(图未示)转动,从而带动丝杠安装板112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一热压板121移动。机架150上还设有上支撑板153,上支撑板153上设有直线轴承1531。丝杠安装板112与活动板122之间通过导柱113连接,且导柱113穿设于直线轴承1531内。丝杠安装板112上下移动时,可由导柱113与直线轴承1531配合进行导向。这样,能使第一热压板121的移动过程更平稳。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活动加热机构140包括弹性组件141及活动加热板142,活动加热板142与弹性组件141连接。活动加热板142的结构可与上加热板1212类似,其内设置有加热棒(图未标),通电可产生热量。其中,弹性组件141可采用气弹簧、压缩弹簧、弹片等弹性结构,能够为活动加热板142提供弹性支撑力。而且,在弹性支撑力的作用下,活动加热板142突出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
活动加热板142的表面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平行或大致平行。进一步的,第二热压板131的中部形成有与活动加热板142相适配的收容部101。收容部101可以是开设于第二热压板131的凹槽。收容部101的内部轮廓与活动加热板142的外部轮廓相匹配。譬如,活动加热板142为矩形板,则收容部101为矩形槽。
通过克服弹性组件141提供的弹性支撑力,可迫使活动加热板142回缩至收容部101并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此时,活动加热板142的表面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共同构成了下热压面(图未标)。在压紧电芯20时,电芯20夹紧于下热压面与第一热压板121的表面之间。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141包括导向杆1411及支撑弹簧1412,导向杆1411沿垂直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的方向可滑动,活动加热板142固定于导向杆1411的一端,支撑弹簧1412套设于导向杆1411并与活动加热板142抵接。
导向杆1411可通过直线轴承等滑动连接件安装于机架150上,随着导向杆1411伸缩,可带动活动加热板142升降。导向杆1411可设置至少两个,以对活动加热板142实现更加稳定的支撑。支撑弹簧1412能够产生弹性支撑力。而且,支撑弹簧1412与导向杆1411安装方便、可靠性高。
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组件141也可采用其他结构替换。譬如,弹性组件141可包括一端固定于机架150的金属弹片,而金属弹片的另一端与活动加热板142连接,以为活动加热板142提供弹性支撑力。或者,弹性组件141可包括气弹簧,气弹簧固定安装于机架150,伸缩端则与活动加热板142连接。
如图3所示,初始状态下,弹性组件141使活动加热板142突出于第二热压板131的中部。在夹爪将电芯20向第二热压板131转移时,先由活动加热板142与电芯20的中部接触并将电芯20托起。此时,夹爪悬空,松开夹爪即可将其撤回。
夹爪撤回后,电芯20承载于活动加热板142上。接着,热压驱动机构110驱动第一热压板121与第二热压板131相互靠近,直至第一热压板121与活动加热板142上的电芯20抵接并推动活动加热板142回缩至收容部101。此时,第二热压机构130处于如图4所示的状态,整个电芯20承载于活动加热板142及第二热压板131共同构成的下热压面上。热压驱动机构110继续动作,便可将电芯20压紧。而且,在夹爪将电芯20转移至第二热压板131的过程中,夹爪始终不与第二热压板131发生接触,故能够防止夹爪撤回时造成电芯20晃动或倾倒。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压板121的表面覆设有第一导电膜层1214;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覆设有第二导电膜层1311;活动加热板142的表面覆设有第三导电膜层1421。
第一导电膜层1214、第二导电膜层1311及第三导电膜层1421的材质相同,均可采用导电绸。第一导电膜层1214、第二导电膜层1311及第三导电膜层1421能够快速将电荷导出,从而将静电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因此,在将电芯20移入或移出压合空间的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电芯20的隔膜因与热压装置100产生静电吸附而造成隔膜翻折。而且,由于电芯20的隔膜与第一热压板121、第二热压板131及活动加热板142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减弱或消除,使得热压完成后电芯20的隔膜容易与第一热压板121、第二热压板131及活动加热板142的表面分离,从而避免因对隔膜造成拉扯而导致电芯20的隔膜与极片分离。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膜层1214、第二导电膜层1311及第三导电膜层1421的表面均形成有凹凸纹理(图未示)。凹凸纹理尺寸较小,并不会影响第一热压板121、第二热压板131及活动加热板142表面的平整度。但是,凹凸纹理的存在能够快速破坏电芯20与第一热压板121、第二热压板131及活动加热板142之间接触面的真空,从而使得热压完成后电芯20的隔膜更容易从第一热压板121、第二热压板131及活动加热板142的表面分离。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电芯20放置过程的稳定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热压机构120还包括与活动加热机构140的结构相同的第二活动加热机构(图未示)。
对应的,第二活动加热机构(图未示)包括支撑组件及第二活动加热板,第一热压板121的中部设有与第二活动加热板相适配的第二收容部(图未示),第二活动加热板能够在支撑组件的作用下突出于第一热压板121的表面,并能够在支撑组件或外力作用下回缩至第二收容部并与第一热压板121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支撑组件可以采用与弹性组件141相似的弹性结构,从而能够为第二活动加热板提供弹性力,以使其突出于第一热压板121的表面;在需要使第二活动加热板回缩至第二收容部内时,通过施加外力并克服支撑组件的弹性力即可。此外,支撑组件还可以采用汽缸、电缸等动力元件,能够带动第二活动加热板升降,从而使得第二活动加热板能够突出于第一热压板121的表面或回缩至第二收容部内。
在将电芯20向压合空间转移时,待夹爪将电芯20放置于活动加热板142后夹爪先不松开,先由热压驱动机构110驱动第一热压板121朝第二热压板131移动,直至第二活动加热板与活动加热板142上的电芯20接触,从而将电芯20夹持于活动加热板142与第二活动加热板之间,再将夹爪松开并撤回。接着,热压驱动机构110继续驱动,第一热压板121继续向第二热压板131移动,直至将电芯20夹紧。由于夹爪撤回时,电芯20的上下两侧分别与第二活动加热板及活动加热板142相抵持,从而针对电芯20的限位效果更佳,故能够进一步防止夹爪撤回时造成电芯20晃动或倾倒。
为了防止电芯20的隔膜与第二活动加热板产生明显的静电吸附,第二活动加热板的表面也可覆设与第一导电膜层1214、第二导电膜层1311及第三导电膜层1421的结构及材质相同的第四导电膜层(图未示)。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热压装置100还包括夹膜机构160,夹膜机构160分布于第二热压板131相对的两侧。夹膜机构160能够夹持薄膜30的边缘,并将所夹持的薄膜30覆设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
夹膜机构160至少为两个,两个夹膜机构160分别位于第二热压板131如图3所示的左右两侧。薄膜30覆盖在第二热压板131上,且两侧的边缘分别夹持在左右两侧的夹膜机构160内。显然,两个夹膜机构160也可分别位于第二热压板131的前后两侧。
由于活动加热板142的外周缘与收容部101的内周缘之间难以避免的会存在间隙,故在下热压面上会产生缝隙。因此,若直接在下热压面上进行热压,电芯20在缝隙处的部分会产生压痕,甚至裂开。薄膜30可以覆盖下热压面上的缝隙,从而提升下热压面的平整度,改善热压效果。而薄膜30在经过多次热压并损坏后,也可方便进行更换。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由夹膜机构160所夹持的薄膜30的边缘,在外力作用下可彼此靠近或远离。薄膜30在进行热压操作之前,便覆设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因此,当弹性组件141顶起活动加热板142时,薄膜30的中部也将被顶起。此时,由于薄膜30的边缘可彼此靠近或远离,故薄膜30在被顶起的过程中其边缘可向内收拢,从而防止薄膜30被撑破。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薄膜30可采用高弹性的膜料。这样,在薄膜30被顶起的过程中,薄膜30的边缘可保持固定,而薄膜30整体将产生弹性形变。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夹膜机构160包括安装座161、导向件162及夹持件163。其中:
安装座161固定设置。具体的,安装座161可固定于机架150也可固定于第二热压板131的边缘。导向件162设于安装座161,夹持件163活动设置于导向件162,并能够沿导向件162靠近或远离活动加热板142,薄膜的边缘可夹持于夹持件163内。导向件162可采用由安装座161朝活动加热板142延伸的导向轴,夹持件163可滑动地套设于该导向轴上。夹持件163可采用夹板,夹板包括下压板(图未标)及与下压板相对的上压板(图未标),薄膜30的边缘夹持于下压板与上压板之间。
当薄膜30被活动加热板142顶起时,夹持件163在薄膜30的牵拉下沿导向件162朝活动加热板142滑动,从而带动薄膜30的边缘彼此靠近,进而使得薄膜30朝中部靠拢,避免被撑破。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夹膜机构160整体设置为可移动,从而带动薄膜30的边缘彼此靠近或远离。
为了防止电芯20的隔膜与薄膜30产生明显的静电吸附,在本实施例中,薄膜30背向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覆设有导电膜层(图未示)。导电膜层与第一导电膜层1214、第二导电膜层1311及第三导电膜层1421的材质及结构相似,能够快速将电荷导出,从而将静电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夹膜机构160还包括复位件164,活动加热板142在上升过程中,第二热压板131两侧的夹持件163在薄膜30的拉动下相互靠近,在活动加热板142向收容部101回缩时,复位件164为夹持件163提供回复力,使得夹持件163复位。
当活动加热板142托起电芯20后,便可在第一热压板121的压持作用下回缩。此时,薄膜30的中部也将随着活动加热板142回落,薄膜30对夹持件163的牵引力逐渐减小。在复位件164的作用下,夹持件163便可回退,从而使得收拢的薄膜30重新自动展开于第二热压板320的表面,避免薄膜30产生褶皱。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复位件164也可省略,而采用人工复位的方式拨动夹持件163以使薄膜30重新展开。
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162远离安装座161的一端形成有挡板1621,复位件164为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套设于导向件162并夹持于夹持件163与挡板1621之间。复位弹簧套设于导向件162,安装方便且可靠。而且,挡板1621能避免夹持件163从导向件162上滑落,有利于提升夹膜机构160的可靠性。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热压装置100还包括限位机构170,限位机构170包括限位块171及限位柱172。其中,限位柱172可随第一热压板121同步移动。限位块171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限位块171位于第一位置时,在第一热压板121朝向第二热压板131移动的过程中,限位柱172能够在第一热压板121与第二热压板131抵接之前与限位块171抵接;限位块171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对限位柱172形成让位。
具体的,限位块171可设于上支撑板153,并可在上支撑板153上滑动,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限位柱172可设于丝杠安装板112。当需要对设备进行检修时,将限位块171移动到第一位置。此时,限位柱172可与限位块171抵接,以防止第一热压板121继续下压,从而避免对人员造成伤害。正常执行热压合操作时,则将限位块171移动到第二位置。此时,限位块171不会对限位柱172的移动造成干扰,第一热压板121能够正常下压至与第二热压板131抵接,以将电芯20压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171上设有挡光片1711,限位机构170还包括光电传感器173。限位块17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挡光片1711触发光电传感器173,热压驱动机构110根据光电传感器173的触发信号控制电源的通断。
具体的,限位块17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光电传感器173可被挡光片1711遮挡并被触发;限位块171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光电传感器173同样可被挡光片1711遮挡并触发。限位块17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表示设备需要检修,故热压驱动机构110可控制电源断开,从而进一步提升安全性能。而限位块171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则表示检修完毕,故热压驱动机构110可控制电源连通,以准备执行热压合操作。
请再次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压机构120还包括分布于第一热压板121相对两侧的短路检测组件123。其中,短路检测组件123包括连接件1231、检测导向轴1232、检测块1233及缓冲件1234。
连接件1231相对于第一热压板121固定设置。具体的,连接件1231可固定于活动板122上。检测导向轴1232可滑动地穿设于连接件1231并指向第二热压板131。检测块1233设于检测导向轴1232的一端。
当第一热压板121朝向第二热压板131移动并夹紧电芯20时,两侧的检测块1233刚好和电芯20的正负极接触,从而进行短路检测。而缓冲件1234能够提供弹性支撑,一方面可以避免硬性接触,从而保护电芯20及检测块1233;另一方面,当第一热压板121上升时,能实现检测块1233复位。具体的,缓冲件1234可以是套设于检测导向轴1232并夹持于连接件1231与检测块1233之间的缓冲弹簧,也可以是气缸、弹性片等能够提供弹性支撑的弹性件。
上述热压装置100,由于活动加热板142在弹性组件141的支撑下突出于第二热压板131的表面,故当夹爪将电芯20向第二热压板131转移时,活动加热板142将先与电芯20接触并将电芯20的中部托起。此时,夹爪悬空,松开夹爪即可将其撤回。接着,热压驱动机构110驱动第一热压板121与第二热压板131相互靠近,直至第一热压板121与活动加热板142上的电芯20抵接并推动活动加热板142回缩至收容部101,以使整个电芯20置于第二热压板131上。电芯20的转移过程中,夹爪始终不与第二热压板131接触,故能防止夹爪撤回时造成电芯20晃动或倾倒。因此,上述热压装置100能够使电芯20平稳放置于第一热压板121与第二热压板131之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热压装置,包括热压驱动机构、第一热压机构及第二热压机构,所述第一热压机构包括第一热压板,所述第二热压机构包括第二热压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动加热机构,所述活动加热机构包括弹性组件及安装于所述弹性组件的活动加热板,所述弹性组件为所述活动加热板提供弹性支撑力,并使所述活动加热板突出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
其中,所述第二热压板的中部形成有与所述活动加热板相适配的收容部,克服所述弹性组件提供的弹性支撑力可使所述活动加热板回缩至所述收容部并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压板的表面覆设有第一导电膜层;和\或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覆设有第二导电膜层;和\或所述活动加热板的表面覆设有第三导电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膜层、所述第二导电膜层及所述第三导电膜层的表面均形成有凹凸纹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导向杆及支撑弹簧,所述导向杆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的方向可滑动,所述活动加热板固定于所述导向杆的一端,所述支撑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杆并与所述活动加热板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相对两侧的夹膜机构,所述夹膜机构能够夹持薄膜的边缘,并将所夹持的薄膜覆设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背向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覆设有导电膜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膜机构包括:
固定设置的安装座;
导向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夹持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导向件,并能够沿所述导向件靠近或远离所述活动加热板,薄膜的边缘可夹持于所述夹持件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膜机构还包括复位件,在所述活动加热板向所述收容部回缩的过程中,所述复位件为所述夹持件提供回复力,以使位于所述第二热压板两侧的所述夹持件相互远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活动加热机构,所述第二活动加热机构包括支撑组件及第二活动加热板;所述第一热压板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加热板相适配的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二活动加热板能够在所述支撑组件的作用下突出于第一热压板的表面,并能够在所述支撑组件或外力作用下回缩至所述第二收容部并与所述第一热压板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压机构还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一热压板相对两侧的短路检测组件,所述短路检测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热压板固定设置的连接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连接件并指向所述第二热压板的检测导向轴、设于所述检测导向轴一端的检测块及套设于所述检测导向轴并夹持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检测块之间的缓冲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压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热压机构及多个所述第二热压机构,多个所述第一热压机构及多个所述第二热压机构沿所述热压驱动机构的压紧方向交替层叠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热压机构的所述第一热压板与相邻所述第二热压机构的所述第二热压板相对设置并形成放置电芯的压合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热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热压板的表面的方向延伸的导杆及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导杆的导套,所述第二热压板固定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热压板设于所述导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1772.7U CN220753483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热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1772.7U CN220753483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热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53483U true CN220753483U (zh) | 2024-04-09 |
Family
ID=90552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181772.7U Active CN220753483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热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53483U (zh) |
-
2023
- 2023-08-14 CN CN202322181772.7U patent/CN2207534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48299U (zh) | 热压合装置 | |
KR20220086082A (ko) | 이차전지 충방전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포메이션 시스템 | |
CN210005625U (zh) | 一种电容器耐压检测装置 | |
CN220753483U (zh) | 热压装置 | |
KR20200123706A (ko) | 배터리 팩 조립 장치 | |
JP5499155B2 (ja) | 電池組立装置及び電池組立方法 | |
KR101417960B1 (ko) | 전기이중층 커패시터 셀 조립장치 | |
KR20220086137A (ko) | 셀 픽업 그립퍼, 이차전지 픽업 및 이송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포메이션 시스템 | |
CN116231037A (zh) | 一种电芯热压装置 | |
CN218144509U (zh) | 分离机构 | |
CN116487719A (zh) | 一种电芯端板绝缘罩组装生产线 | |
CN211102090U (zh) | 一种便携式电焊机 | |
CN218445901U (zh) | 锂电池绝缘电阻测试装置 | |
CN220753505U (zh) | 包膜贴胶装置 | |
CN220553482U (zh) | 热压装置 | |
CN114194486B (zh) | 定位压紧装置及电芯打包设备 | |
CN221174449U (zh) | 一种电池堆叠治具及工业ct设备 | |
CN216529003U (zh) | 锂离子电池极组热压装置 | |
CN114256001B (zh) | 带有过热保护的直流操作电源的超级电容及其保护方法 | |
CN220103555U (zh) | 物料干燥系统 | |
CN219504556U (zh) | 一种层压绝缘板夹持设备 | |
CN220894350U (zh) | 一种圆柱电芯短路检测装置 | |
CN218415814U (zh) | 一种机电用浪涌保护器 | |
CN117810759B (zh) | 一种用于快速切换三相电机星和三角接法的连接装置 | |
CN115566248B (zh) | 一种电芯模组堆叠挤压装置和挤压加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