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7823U - 一种冰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7823U
CN220707823U CN202321848648.5U CN202321848648U CN220707823U CN 220707823 U CN220707823 U CN 220707823U CN 202321848648 U CN202321848648 U CN 202321848648U CN 220707823 U CN220707823 U CN 220707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return
freezing chamb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486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晏康福
干锦波
符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486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7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7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7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冰箱,风道部用于冷冻室的送风及回风,风道部内形成送风腔,风道部朝向冷冻室的一侧上设有送风口,风道部的底部设有延伸部,延伸部朝靠近冷冻室的方向斜向下延伸,延伸部与内胆之间形成回风通道,隔热件设于送风腔内,用于对送风腔与冷冻室之间、以及送风口与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对风道部进行结构改进,保证冷冻室内温度均匀的同时,有效避免回风通道结霜,提高整机运行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冰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风冷冰箱内设有冷藏室和冷冻室,以满足物品不同温度存储需求。围成冷冻室的内胆背侧设置冷冻室风道,冷冻室风道内设置风机以及蒸发器,冷冻室风道朝向冷冻室的一侧上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空气经蒸发器换热变成冷气后,再在风机的吹送作用下经送风口流入冷冻室内,实现冷冻室降温,冷气与冷冻室内的物品进行热交换后、再经回风口进入冷冻风道内,进入下一流动循环。冷冻室内通常设置多个抽屉,多个抽屉沿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实现物品的分区存储需求。对应多个抽屉,冷冻风道上送风口和回风口的设置,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送风口的数量与抽屉的数量相同,每个抽屉对应一个送风口,使得每个抽屉处都能够直接得到来自于送风口的冷气,实现各抽屉内的温度均匀性。回风口设置在靠近冷冻风道的底部位置处,回风口位于最下方的一个送风口的底部,回风口与底部送风口距离非常近,由于送风口处的出风温度很低,而经过冷冻室内循环的回风温度和湿度都高于送风口的冷风,所以导致回风口与送风口紧邻的位置处容易出现凝露冻结,结霜容易将回风通道堵塞,影响风路循环,最终造成冷冻室内温度异常。
第二种,位于最下方的一个抽屉无对应的送风口,取消最下方的送风口库,以冷冻室内设置三个抽屉为例,则冷冻风道上设置两个送风口,两个送风口与上方的两个抽屉一一对应,回风口设于冷冻风道的底部位置处。风路循环流动时,由于取消了底部送风口,可以避免上述第一种结构中由于回风口与最下方送风口较近所导致的回风通道结霜问题,但是,最下方抽屉由于无对应的送风口,导致最下方的抽屉内温度要高于上方的抽屉内温度,冷冻室内温度不均匀,为了使最下方抽屉内温度也能够达到设定温度要求,通常需要调高出风温度,比如最下方抽屉内温度需要达到-18℃,则上方的两个抽屉内温度可能得需要达到-21℃,增加整机能耗。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冰箱,对冷冻室的冷冻风道进行结构改进,保证冷冻室内温度均匀的同时,有效避免回风通道结霜,提高整机运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冰箱,内胆形成冷冻室;风道部用于向所述冷冻室内输送经蒸发器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所述蒸发器所处的回风腔内以与所述蒸发器进行换热;风道部内形成送风腔,风道部朝向冷冻室的一侧上设有送风口,风道部的底部设有延伸部,延伸部朝靠近冷冻室的方向斜向下延伸,延伸部与内胆之间形成回风通道,隔热件设于送风腔内,用于对送风腔与冷冻室之间、以及送风口与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本实施例对风道部进行结构改进,回风通道位于送风口的下方,从底送风口吹出的冷气与回风通道内的回风气体之间无热交换位置,送风腔内的冷气经送风口流出,送风口处冷气较为聚集,送风口处与回风通道之间的温度、湿度差值较大,通过隔热件对送风口与回风通道进行隔热,可以更好地避免回风通道内凝露结霜,避免回风通道堵塞,提高整机运行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至少具有一个所述送风口靠近所述风道部的底部设置,靠近所述风道部的底部设置的所述送风口为底送风口;
所述隔热件对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风通道向所述冷冻室内延伸一段距离;
所述底送风口位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的上方,所述隔热件的部分位于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之间,以对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冻室内设有多个用于储物的储物空间,多个所述储物空间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送风口具有多个,多个所述送风口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送风口用于向对应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所述回风通道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延伸,所述底送风口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在朝向所述底送风口的一侧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底送风口向所述冷冻室内的送风路径上。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冰箱,包括:
内胆,其内形成冷冻室;
风道部,其用于向所述冷冻室内输送经蒸发器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所述蒸发器所处的回风腔内以与所述蒸发器进行换热;
所述风道部包括前盖板、后盖板、以及隔热件;
前盖板,其朝向所述冷冻室设置,所述前盖板上设有送风口,所述前盖板的底部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冷冻室斜向下延伸,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将所述冷冻室与所述回风腔连通;
后盖板,其设于所述前盖板背离所述冷冻室的一侧上,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连接形成送风腔,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回风腔连通,所述送风口将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冷冻室连通;
隔热件,其设于所述送风腔内,用于对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冷冻室之间、以及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本实施例对风道部进行结构改进,回风通道位于送风口的下方,从底送风口吹出的冷气与回风通道内的回风气体之间无热交换位置,送风腔内的冷气经送风口流出,送风口处冷气较为聚集,送风口处与回风通道之间的温度、湿度差值较大,通过隔热件对送风口与回风通道进行隔热,可以更好地避免回风通道内凝露结霜,避免回风通道堵塞,提高整机运行可靠性。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送风口靠近所述前盖板的底部设置,靠近所述前盖板的底部设置的送风口为底送风口,所述底送风口位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的上方,所述隔热件的部分位于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之间,以对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冻室内设有多个用于储物的储物空间,多个所述储物空间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送风口具有多个,多个所述送风口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送风口用于向对应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所述回风通道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延伸,所述底送风口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在朝向所述底送风口的一侧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底送风口向所述冷冻室内的送风路径上。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冰箱,包括:
内胆,其内形成冷冻室;
风道部,其用于向所述冷冻室内输送经蒸发器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所述蒸发器所处的回风腔内以与所述蒸发器进行换热;
所述风道部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冷冻室输送经所述蒸发器换热后气体的送风口,所述风道部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有用于供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流入所述回风腔的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向所述冷冻室内延伸一段距离,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的上方;
所述送风腔内设有用于对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区域进行隔热的隔热部。
本实施例对风道部进行结构改进,回风通道位于送风口的下方,从底送风口吹出的冷气与回风通道内的回风气体之间无热交换位置,送风腔内的冷气经送风口流出,送风口处冷气较为聚集,送风口处与回风通道之间的温度、湿度差值较大,通过隔热部对送风口与回风通道进行隔热,可以更好地避免回风通道内凝露结霜,避免回风通道堵塞,提高整机运行可靠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冰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风道部从冷冻室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风道部从背离冷冻室的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风道部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B部放大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风道部的爆炸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前盖板与隔热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实施例的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箱体;110、压缩机仓;
200、内胆;210、冷藏室;220、冷冻室;230、抽屉;
300、风道部;310、前盖板;311-第一翻边;312、凹陷部;320、后盖板;321、第二通口;330、隔热件;331、第一通口;332、风腔槽;333、开口;340、送风腔;350、送风口;351、底送风口;352、导风部;360、回风通道;370、延伸部;371、第二翻边;372、第三翻边;373、加强部;380、风机;
400、蒸发器400;
500、回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冰箱,参照图1至图3,冰箱为前侧开门的立式冰箱。冰箱包括箱体100,箱体100内设置内胆200,箱体100与内胆200之间为发泡层。内胆200围成上下布置的冷藏室210与冷冻室220。冷藏室210、冷冻室220的前侧敞口,冷藏室210、冷冻室220的前侧敞口处分别设置门体(未图示)。
由压缩机、蒸发器400、冷凝器、以及节流元件所构成的换热系统,用于向冷藏室210、冷冻室220提供冷气,以保持冷藏室210、冷冻室220储物所需的温度。
内胆200的底部设置压缩机仓110,用于安装压缩机。参照图2,压缩机仓110位于冷冻室220的下方、远离门体的一侧。
冷藏室210、冷冻室220内分别设置多个储物空间,以实现物品的分区存储。
冷藏室210内通过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搁物板,将冷藏室210划分成多个储物空间,储物空间内可以选择性设置抽屉230。
冷冻室220内通过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搁物板,将冷藏室210划分成多个储物空间,储物空间内可以选择性设置抽屉230。
冷冻室220内也可以通过直接设置多个上下布置的抽屉230,将冷冻室220划分成多个储物空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冻室220的送风结构参照图2至图5,冷冻室220在背离其前侧敞口的一侧设置风道部300,风道部300用于冷冻室220内输送经蒸发器400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冷冻室220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蒸发器400所处的回风腔500内以与蒸发器400进行换热。风道部300的结构参照图4至图8。
以前侧开门的冰箱为例,风道部300构成冷冻室220的后背板。空气进入回风腔500内,与蒸发器400换热变成冷气后进入风道部300内,由风道部300将冷气输送至冷冻室220内,实现冷冻室220降温,冷气与冷冻室220内的物品进行热交换后、再在风道部300的作用下进入回风腔500内,进入下一流动循环。
回风腔500设于冷冻室220背离门体的一侧,风道部300设于冷冻室220与回风腔500之间。
本申请对风道部300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期至少实现提高冷冻室220内的温度均匀性、以及避免回风路径上结霜的目的。
具体的说,参照图3至图7,风道部300包括送风腔340、送风口350、延伸部370、隔热件330等部分。
送风腔340形成于风道部300内,送风腔340为风道部300内所围成的空腔结构,送风腔340与蒸发器400所处的回风腔500连通。送风腔340或回风腔500内设置风机380,在风机380作用下,回风腔500内经与蒸发器400换热后了的气体流入送风腔340内。本实施例中,风机380设于送风腔340内。
风道部300在朝向冷冻室220的一侧上设有送风口350,送风口350将冷冻室220与送风腔340连通,送风腔340内的冷气经送风口350流入冷冻室220内,对冷冻室220进行降温。
风道部300的底部设有延伸部370,延伸部370朝靠近冷冻室220的方向斜向下延伸,延伸部370与内胆200之间形成回风通道360,回风通道360将冷冻室220与回风腔500连通。
换句话说,延伸部370沿着位于冷冻室220的内胆200侧壁延伸一段距离,延伸部370与冷冻室220的内胆200侧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回风通道360。
如前所述,送风口350设于风道部300的主体上,延伸部370自风道部300的底部斜向下延伸,可知回风通道360位于送风口350的下方。冷冻室220内的气体经回风通道360流入回风腔500内,进入下一次的循环流动。
隔热件330设于送风腔340内,隔热件330用于对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之间、以及送风口350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
送风腔340内流动的为来自于回风腔500内与蒸发器400换热后的冷气,温度低,而冷冻室220内的冷气与冷冻室220内的物品热交换后,温度上升,通过隔热件330对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之间进行隔热,有助于保证送风腔340内的冷气温度,从而保证冷冻室220的降温效果。
冷冻室220内的冷气与冷冻室220内的物品热交换后,温度上升,升温后的气体再经回风通道360流入回风腔500内,回风通道360内的气体温度、湿度都要高于送风腔340内的气体温度、湿度,通过隔热件330对送风腔340与回风通道360进行隔热,相当于将送风腔340内的低温干燥气体与回风通道360内的高温潮湿气体进行隔离,有效防止两个区域内的气体因温度、湿度的差异而出现凝露结霜的情况,有效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避免回风通道360堵塞,从而保证制冷气体的循环流动,提高整机运行可靠性。
更具体的说,如前文所述,回风通道360位于送风口350的下方,送风腔340内的冷气经送风口350流出,送风口350处冷气较为聚集,送风口350处与回风通道360之间的温度、湿度差值较大,通过隔热件330对送风口350与回风通道360进行隔热,可以更好地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避免回风通道360堵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风道部300上设有多个送风口350,多个送风口350沿冷冻室22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保证冷冻室220的每一区域内都能够得到冷气,提高冷冻室220内的温度均匀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冷冻室220内设有多个用于储物的储物空间,实现物品的分区存储,多个储物空间沿冷冻室22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多个送风口350与多个储物空间一一对应,以向对应的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保证每个储物空间都能够得到冷气,提高温度均匀性。
储物空间内设置抽屉230,便于抽拉以存取物品。多个送风口350与多个抽屉230一一对应,送风口350位于抽屉230的后方靠上的位置处,也可理解为送风口350位于上下相邻两个抽屉230之间的空间处,从送风口350流出的气体直接流入紧邻该送风口350下方的抽屉230内,冷气直接流入抽屉230内,保证冷气有效利用,提高冰箱制冷效果。
本实施例图1所示冰箱中,冷冻室220内设有上下布置的三个抽屉230,对应的,风道部300上设有三个送风口350。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7,送风口350处设有导风部352,导风部352设于风道部300朝向冷冻室220的一侧上,导风部352位于送风口350的上方,从送风口350流出的冷气在上方导风部352的阻挡下不能够向上流动,以保证从送风口350流出的冷气都能够直接流入紧邻该送风口350下方的抽屉230内,保证制冷效果。
导风部352为自送风口350的上边缘、左边缘、以及右边缘朝向冷冻室220侧延伸的延伸翻边。
导风部352的上部分翻边斜向下延伸,使从送风口350流出的冷气以斜向下的方式流出,由于送风口350位于储物空间和/或抽屉230的后方靠上的位置处,从而使斜向下吹出的冷气能够更为有效地流入储物空间和/或抽屉230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至少具有一个送风口350靠近风道部300的底部设置,将靠近风道部300的底部设置的送风口350定义为底送风口351,底送风口351向位于最下方的储物空间和/抽屉230内输送气体。
底送风口351的设置,使得位于最下方的储物空间和/或抽屉230也能够得到冷气,保证冷冻室220内上下放置布置的各个储物空间和/或抽屉230内冷气均匀。
隔热件330对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换言之,远离回风通道360的上方的送风口350,由于距离回风通道360较远,所以从上方的送风口350流出的冷气对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的影响较小,而底送风口351是距离回风通道360最近的一个送风口350,从底送风口351流出的冷气对回风通道360内的凝露结霜的影响最大,通过隔热件330对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有效地将底送风口351处的低温干燥冷气与回风通道360内的高温潮湿冷气进行隔离,从而有效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
本实施例中隔热件330的设置,一方面,其用于对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进行隔热,另一方面,通过隔热件330在送风腔340内的设置结构改进,使得隔热件330能够同时对送风腔340(或言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在提高冷冻室220内温度均匀性的同时,又能够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的问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延伸部370自风道部300的底部朝向冷冻室220侧斜向下延伸,回风通道360向位于最下方的储物空间内延伸,所以回风通道360向冷冻室220内延伸一段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回风通道360的底部进风口位置低于最下方抽屉230的顶沿,回风通道360的底部进风口位于最下方抽屉230的背侧,冷冻室220内的冷气下沉,然后从下方的回风通道360回流至回风腔500内。
底送风口351位于回风通道360远离冷冻室220的一端的上方,隔热件330的部分位于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远离冷冻室220的一端之间,以对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
也就是说,从图3可以看出,底送风口351设于风道部300的主体上,底送风口351未向冷冻室220内延伸,仅是在风道部300上的一个开口结构,而回风通道360是向冷冻室220内延伸一段距离,且底送风口351位于底部抽屉230后方靠上的位置,回风通道360向底部抽屉230的后方向下延伸,所以,从底送风口351吹出的冷气不会直接吹向回风通道360的上方,而是直接进入对应的底部抽屉230内,从底送风口351吹出的冷气与回风通道360内的回风气体之间无热交换位置,所以从结构上就规避了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的问题。
再进一步的将隔热件330的一部分设于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远离冷冻室220的一端之间,以对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进一步提高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的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延伸部370在朝向底送风口351的一侧上设有凹陷部312,凹陷部312位于底送风口351向冷冻室220内的送风路径上。
凹陷部312的设置,相当于增大了底送风口351的送风路径与回风通道360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减小从底送风口351吹出的冷气对回风通道360凝露结霜的影响。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隔热件330为泡沫件,隔热件330上设有与各送风口350对应的开口333。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冰箱,参照图1至图3,冰箱为前侧开门的立式冰箱。冰箱包括箱体100,箱体100内设置内胆200,箱体100与内胆200之间为发泡层。内胆200围成上下布置的冷藏室210与冷冻室220。冷藏室210、冷冻室220的前侧敞口,冷藏室210、冷冻室220的前侧敞口处分别设置门体(未图示)。
由压缩机、蒸发器400、冷凝器、以及节流元件所构成的换热系统,用于向冷藏室210、冷冻室220提供冷气,以保持冷藏室210、冷冻室220储物所需的温度。
冷藏室210、冷冻室220内分别设置多个储物空间,以实现物品的分区存储。在冷冻室220内,储物空间内设置抽屉230,以便于抽拉存储物品。
冷冻室220的送风结构参照图2至图5,冷冻室220在背离其前侧敞口的一侧设置风道部300,风道部300用于冷冻室220内输送经蒸发器400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冷冻室220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蒸发器400所处的回风腔500内以与蒸发器400进行换热。风道部300的结构参照图4至图8。
以前侧开门的冰箱为例,风道部300构成冷冻室220的后背板。空气进入回风腔500内,与蒸发器400换热变成冷气后进入风道部300内,由风道部300将冷气输送至冷冻室220内,实现冷冻室220降温,冷气与冷冻室220内的物品进行热交换后、再在风道部300的作用下进入回风腔500内,进入下一流动循环。
回风腔500设于冷冻室220背离门体的一侧,风道部300设于冷冻室220与回风腔500之间。
风道部300的结构参照图4至图8,其包括前盖板310、后盖板320、以及隔热件330等组成。
前盖板310朝向冷冻室220设置,前盖板310上设有送风口350,前盖板310的底部设有延伸部370,延伸部370朝向冷冻室220斜向下延伸,延伸部370与内胆200之间形成回风通道360,回风通道360将冷冻室220与回风腔500连通。
后盖板320设于前盖板310背离冷冻室220的一侧上,前盖板310与后盖板320连接形成送风腔340,送风腔340内设置风机380,为气体循环流动提供动力,送风腔340与回风腔500连通,送风口350将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连通。
隔热件330设于送风腔340内,用于对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之间、以及送风口350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
送风腔340内流动的为来自于回风腔500内与蒸发器400换热后的冷气,温度低,而冷冻室220内的冷气与冷冻室220内的物品热交换后,温度上升,通过隔热件330对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之间进行隔热,有助于保证送风腔340内的冷气温度,从而保证冷冻室220的降温效果。
冷冻室220内的冷气与冷冻室220内的物品热交换后,温度上升,升温后的气体再经回风通道360流入回风腔500内,回风通道360内的气体温度、湿度都要高于送风腔340内的气体温度、湿度,通过隔热件330对送风腔340与回风通道360进行隔热,相当于将送风腔340内的低温干燥气体与回风通道360内的高温潮湿气体进行隔离,有效防止两个区域内的气体因温度、湿度的差异而出现凝露结霜的情况,有效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避免回风通道360堵塞,从而保证制冷气体的循环流动,提高整机运行可靠性。
更具体的说,送风腔340内的冷气经送风口350流出,送风口350处冷气较为聚集,送风口350处与回风通道360之间的温度、湿度差值较大,通过隔热件330对送风口350与回风通道360进行隔热,可以更好地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避免回风通道360堵塞。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送风口350靠近前盖板310的底部设置,靠近前盖板310的底部设置的送风口350为底送风口351,底送风口351位于回风通道360远离冷冻室220的一端的上方,隔热件330的部分位于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远离冷冻室220的一端之间,以对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
底送风口351的设置,使得位于最下方的储物空间和/或抽屉230也能够得到冷气,保证冷冻室220内上下放置布置的各个储物空间和/或抽屉230内冷气均匀。
隔热件330对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换言之,远离回风通道360的上方的送风口350,由于距离回风通道360较远,所以从上方的送风口350流出的冷气对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的影响较小,而底送风口351是距离回风通道360最近的一个送风口350,从底送风口351流出的冷气对回风通道360内的凝露结霜的影响最大,通过隔热件330对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有效地将底送风口351处的低温干燥冷气与回风通道360内的高温潮湿冷气进行隔离,从而有效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至图9,隔热件330与前盖板310背离冷冻室220的一侧贴靠,以将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有效隔热。隔热件330上设有于各送风口350对应连通的开口333。
隔热件330的底部与送风腔340的底部贴靠,如此将送风腔340与回风通道360之间也进行隔热,也即将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图9为隔热件330与前盖板310的装配图,前盖板310在背离冷冻室220的一侧上设有第一翻边311,第一翻边311位于延伸部370与前盖板310的主体部分的交汇连接处,也即第一翻边311构成送风腔340的底壁。
一方面,第一翻边311用于与后盖板320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另一方面,隔热件330的底部抵靠在第一翻边311上,有助于提高隔热件330的安装稳固性。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370为斜向下延伸的一段弧形结构,从该图2看出,底部抽屉230所处储物空间的后方为压缩机仓110,底部储物空间的背侧内胆200壁为倾斜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增大底部储物空间体积。
延伸部370的弧形结构与底部储物空间的背侧内胆200壁适配,二者之间形成回风通道360。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370朝向冷冻室220的一侧上设有第二翻边371和第三翻边372,第二翻边371和第三翻边372沿冷冻室220的高度方向上下间隔布置,同时第二翻边371、第三翻边372沿延伸部370的宽度方向延伸。
第二翻边371、第三翻边372的设置,一方面,作为延伸部370的加强筋结构,提高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底部抽屉230向内推入时,底部抽屉230的后方位于二者之间的间隙内,第二翻边371的位置高于底部抽屉230的顶沿,底送风口351位于第二翻边371的上方,第二翻边371、第三翻边372对从底送风口351吹出的冷气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冷气流入底部抽屉230与延伸部370之间的间隙内,从而进一步避免冷气流入回风通道360的外侧而引起回风通道360的凝露结霜。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370背离冷冻室220的一侧上设有加强部373,加强部373为沿延伸部37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加强筋结构。
加强部373的设置,一方面,提高延伸部370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参照图3,加强部373与内胆200抵靠,使延伸部370与内胆200之间相对位置稳定,避免抽屉230向内推动时因碰触延伸部370而引起延伸部370向靠近内胆200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隔热件330上设有风腔槽332,用于对冷气进行分配,与各送风口350对应的开口333设于风腔槽332上。
风腔槽332的底部设有第一通口331。对应的,参照图12,后盖板320的底部设有第二通口321,再结合图3和图9,第一通口331与第二通口321正对连通,送风腔340内的凝露水经第一通口331、第二通口321排出,具体排至后方的回风腔500内,然后经回风腔500内的排水口(未图示)排出。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冰箱,冰箱的内部组成如前文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
风道部300用于冷冻室220内输送经蒸发器400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冷冻室220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蒸发器400所处的回风腔500内以与蒸发器400进行换热。风道部300的结构参照图4至图8。
以前侧开门的冰箱为例,风道部300构成冷冻室220的后背板。空气进入回风腔500内,与蒸发器400换热变成冷气后进入风道部300内,由风道部300将冷气输送至冷冻室220内,实现冷冻室220降温,冷气与冷冻室220内的物品进行热交换后、再在风道部300的作用下进入回风腔500内,进入下一流动循环。
回风腔500设于冷冻室220背离门体的一侧,风道部300设于冷冻室220与回风腔500之间。
风道部300上设有用于向冷冻室220输送经蒸发器400换热后气体的送风口350,为了保证冷冻室220内的温度均匀性,送风口350具有多个,多个送风口350沿冷冻室22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保证冷冻室220的上部空间、中部空间、以及底部空间都有对应的送风口350为其提供冷气。
风道部300与内胆200之间形成有用于供冷冻室220内的气体流入回风腔500的回风通道360,回风通道360向冷冻室220内延伸一段距离,送风口350位于回风通道360远离冷冻室220的一端的上方。
送风口350设于风道部300的主体结构上,送风口350未向冷冻室220内延伸,送风口350为风道部300上的开口结构,而回风通道360向冷冻室220内延伸一段距离,送风口350位于回风通道360远离冷冻室220的一端的上方。
远离回风通道360的上方的送风口350,由于距离回风通道360较远,所以从上方的送风口350流出的冷气对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的影响较小,而底送风口351是距离回风通道360最近的一个送风口350,从底送风口351流出的冷气对回风通道360内的凝露结霜的影响最大,为了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受从底送风口351吹出的低温干燥冷气影响而产生凝露结霜,在送风腔340内设置用于对送风口350与回风通道360之间区域进行隔热的隔热部。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至图8,风道部300包括其包括前盖板310、后盖板320、以及隔热件330等组成。
前盖板310朝向冷冻室220设置,前盖板310上设有送风口350,前盖板310的底部设有延伸部370,延伸部370朝向冷冻室220斜向下延伸,延伸部370与内胆200之间形成回风通道360。
后盖板320设于前盖板310背离冷冻室220的一侧上,前盖板310与后盖板320连接形成送风腔340,送风腔340内设置风机380,为气体循环流动提供动力,送风腔340与回风腔500连通,送风口350将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连通。
隔热部为设于送风腔340内的隔热件330,比如泡沫件。隔热件330贴靠设于前盖板310背离冷冻室220的一侧上,一方面,隔热件330用于对送风腔340与冷冻室220进行隔热,另一方面,隔热件330能够同时对送风腔340(或言底送风口351)与回风通道360之间进行隔热,在提高冷冻室220内温度均匀性的同时,又能够避免回风通道360内凝露结霜的问题。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热部为独立于上文所述的隔热件330的一个单独部件,在底送风口351与送风腔340的底部之间区域内设置一独立的隔热部,比如泡沫件等,起到底出风口与回风通通道之间的隔热作用。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热部为设于底送风口351与送风腔340的底部之间的一个真空腔,利用真空腔对底出风口与回风通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冰箱,包括:
内胆,其内形成冷冻室;
风道部,其用于向所述冷冻室内输送经蒸发器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所述蒸发器所处的回风腔内以与所述蒸发器进行换热;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包括:
送风腔,其形成于所述风道部内,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回风腔连通;
送风口,其设于所述风道部朝向所述冷冻室的一侧上,所述送风口将所述冷冻室与所述送风腔连通;
延伸部,其设于所述风道部的底部,所述延伸部朝靠近所述冷冻室的方向斜向下延伸,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将所述冷冻室与所述回风腔连通;
隔热件,其设于所述送风腔内,用于对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冷冻室之间、以及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至少具有一个所述送风口靠近所述风道部的底部设置,靠近所述风道部的底部设置的所述送风口为底送风口;
所述隔热件对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通道向所述冷冻室内延伸一段距离;
所述底送风口位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的上方,所述隔热件的部分位于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之间,以对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冻室内设有多个用于储物的储物空间,多个所述储物空间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送风口具有多个,多个所述送风口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送风口用于向对应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所述回风通道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延伸,所述底送风口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在朝向所述底送风口的一侧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底送风口向所述冷冻室内的送风路径上。
6.一种冰箱,包括:
内胆,其内形成冷冻室;
风道部,其用于向所述冷冻室内输送经蒸发器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所述蒸发器所处的回风腔内以与所述蒸发器进行换热;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包括:
前盖板,其朝向所述冷冻室设置,所述前盖板上设有送风口,所述前盖板的底部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冷冻室斜向下延伸,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将所述冷冻室与所述回风腔连通;
后盖板,其设于所述前盖板背离所述冷冻室的一侧上,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连接形成送风腔,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回风腔连通,所述送风口将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冷冻室连通;
隔热件,其设于所述送风腔内,用于对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冷冻室之间、以及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送风口靠近所述前盖板的底部设置,靠近所述前盖板的底部设置的送风口为底送风口,所述底送风口位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的上方,所述隔热件的部分位于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之间,以对所述底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进行隔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冻室内设有多个用于储物的储物空间,多个所述储物空间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送风口具有多个,多个所述送风口沿所述冷冻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送风口用于向对应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所述回风通道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延伸,所述底送风口向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空间内输送气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在朝向所述底送风口的一侧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底送风口向所述冷冻室内的送风路径上。
10.一种冰箱,包括:
内胆,其内形成冷冻室;
风道部,其用于向所述冷冻室内输送经蒸发器换热后的气体、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回风输送至所述蒸发器所处的回风腔内以与所述蒸发器进行换热;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冷冻室输送经所述蒸发器换热后气体的送风口,所述风道部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有用于供所述冷冻室内的气体流入所述回风腔的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向所述冷冻室内延伸一段距离,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回风通道远离所述冷冻室的一端的上方;
所述风道部内设有用于对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之间区域进行隔热的隔热部。
CN202321848648.5U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冰箱 Active CN220707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8648.5U CN220707823U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8648.5U CN220707823U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冰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7823U true CN220707823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48648.5U Active CN220707823U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7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63250A1 (en) Refrigerator having centrifugal fan with volute
JP4488966B2 (ja) 冷蔵庫
CN109869968B (zh) 一种具有风道结构的冰箱
CN220707823U (zh) 一种冰箱
EP4006458B1 (en) Refrigerator with obliquely arranged evaporator
KR102615061B1 (ko) 냉장고
CN219037237U (zh) 制冷模块的壳体、制冷模块和冰箱
CN220728618U (zh) 制冷装置
CN219889921U (zh) 一种冰箱
CN219776073U (zh) 冰箱
CN219531316U (zh) 冰箱
CN219318743U (zh) 冰箱
CN219244016U (zh) 制冷设备
CN214065393U (zh) 一种风冷冷柜
CN220771590U (zh) 一种保鲜储物容器及冰箱
CN220338847U (zh) 制冷设备
CN220771505U (zh) 冰箱
CN219511092U (zh) 一种冷藏室和冰箱
CN219934381U (zh) 一种冰箱
CN220771504U (zh) 冰箱
CN220338848U (zh) 制冷设备
CN219995639U (zh) 冰箱
CN220852727U (zh) 制冷设备
CN219531307U (zh) 模块化冰箱
CN219037240U (zh) 用于冰箱的风道连接管、冰箱的箱体模块和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