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3609U -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3609U
CN220673609U CN202322327658.0U CN202322327658U CN220673609U CN 220673609 U CN220673609 U CN 220673609U CN 202322327658 U CN202322327658 U CN 202322327658U CN 220673609 U CN220673609 U CN 220673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main body
storage inverter
mounting box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76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思源
刘胜
林琳
贺伟衡
靳珂珂
王坤杰
周超
覃双静
乔飞
李水城
陈续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276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3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3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3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所述储能逆变器包括:主体部;安装盒,所述安装盒盖在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并与所述主体部密封配合;电感,所述电感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并位于所述安装盒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可以利用安装盒与主体部之间的密封配合,在主体部外侧构造出一个存放电感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即逆变器技术领域,特别设计一种储能逆变器、包括该储能逆变器的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中如逆变器等各种非线性和时变性电力电子装置大量运用,电感作为开关电源及电源转换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体积比较大,在机器中占大量空间,从而导致产品功率密度低,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储能逆变器,可以利用安装盒与主体部之间的密封配合,在主体部外侧构造出一个存放电感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包括前述的储能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暖通设备,该暖通设备包括前述的储能逆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包括:主体部;安装盒,所述安装盒盖在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并与所述主体部密封配合;电感,所述电感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并位于所述安装盒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可以利用安装盒与主体部之间的密封配合,在主体部外侧构造出一个存放电感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盒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到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安装盒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周缘位于所述安装槽内,并由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面封闭。
可选地,所述安装盒包括盒体和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盒体相连,并朝所述盒体外延伸,所述翻边层叠于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翻边的周缘与所述安装槽的周壁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封闭所述翻边的周缘和所述安装槽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所述翻边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层叠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和所述翻边之间。
可选地,所述翻边与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翻边的表面不高出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表面。
可选地,所述安装盒设有开口,所述主体部设有连通孔,所述安装盒罩住所述连通孔,并与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电感适于从所述连通孔与所述主体部内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盒呈长条形,且所述连通孔配置为与所述安装盒同向延伸的长条形孔状。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包括散热板,所述安装盒盖在所述散热板上,并与所述散热板固定连接,所述电感与所述散热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散热板上设有散热翅片,所述安装盒与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散热板的同一侧,且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安装盒的周围。
可选地,所述电感和所述安装盒之间填充有固定胶。
可选地,所述储能逆变器具有包括电池接入端、电网接入端、太阳能接入端、交流输出端、直流输出端,其中,所述电池接入端用于连接电池,所述电网接入端用于连接电网,所述太阳能接入端用于连接太阳能发电设备,所述交流输出端用于输出交流电,所述直流输出端用于输出直流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系统,包括根据前述的储能逆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暖通系统,包括暖通设备和根据前的储能逆变器,所述储能逆变器具有直流输出端,所述直流输出端与所述暖通设备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圈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的爆炸图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暖通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储能逆变器100,主体部10,连通孔101,安装槽102,安装孔103,面板11,侧板12,散热板13,散热翅片14,支脚15,安装盒20,开口201,连接孔202,盒体21,翻边22,电感30,密封圈40,储能系统1000,暖通系统2000,暖通设备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100、储能系统1000和暖通系统2000,通过设置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外侧,可以降低电感30的发热对主体部10内部空间温度的影响,方便主体部10的温度控制,同时能够提高逆变器的功率密度,进而提高逆变器的功率和工作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100,包括:主体部10和电感30。主体部10可以与电感30组合构造出逆变器结构,
其中,主体部10内可以设置电子元器件,其中,电子元器件主要包括半导体开关器件、电路板等其它的电子元器件,例如,主体部10可以通过半导体开关器件、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的电连接,形成直流-交流变换电路、滤波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不同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导通配合,可实现直流电与交流电之间的安全转换。
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电感30位于主体部10的外侧,即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外侧,可实现电感30的安装,这样设置,可缩小主体部10结构的体积,电感30与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可实现电感30与电子元器件的连通。
具体的,电感30设于主体部10的外侧,如图1和图2所示,电感30可设于主体部10的背面,且电感30与主体部1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可实现电感30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配合,其中,电感30包括线圈绕组和磁芯,通过电感30与电子元器件的连接,可实现电感30的导通,通入电流后,可实现电感30的作用。
其中,电感30的体积较大,将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外侧,这样可缩小主体部10的体积,使得逆变器的功率密度变大,也就提高了储能逆变器100的功率,将储能逆变器100可安装于其它电器中,以满足其它电器的使用,可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其设置方式简单,易于实现。
同时,电感30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外侧,相比于电感30内置于主体部10内,可避免电感30的热量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热量的相互影响,保证电感30运行的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逆变器100,通过将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外侧,可减小主体部10的体积,利于储能逆变器100与其它电器的空间排布,进而提高产品的功率密度,且相比将电感30内置于主体部10内,可避免电感30与其它电子元器件的热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逆变器100还包括安装盒20,安装盒20盖在主体部10的外侧,且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密封配合,并将电感30安装于安装盒20内。
具体的,储能逆变器100还包括安装盒20,安装盒20内安装有电感30,可实现电感30与主体部10的连接固定。如图1所示,在实际设计中,主体部10构造为方体结构,安装盒20设为方形盒,安装盒20连接于主体部10的上侧,其中,安装盒20内限定有安装腔,用于安装电感30,将电感30隐藏于安装盒20内,可对电感30进行防尘和防护,且可将电感30工作产生的声音进行隔音处理。
另外,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可以设为可拆卸地连接、固定连接、焊接连接或一体成型等等,其中,在安装盒20和主体部10之间设置可拆卸地连接时,可方便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的安装和拆卸,利于对电感30进行维修、更换。当然,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也可以为不可拆卸地连接。
同时,电感30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将安装盒20与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外侧,可避免电感30的热量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热量的相互影响,保证电感30运行的安全。
另外,为了提高电感30运行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将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密封连接,可以保证安装盒20内存放电感30的空间的密封性,提高电感30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能避免水、蒸汽等进入安装盒20内后,再进入到主体部10内,可以提高储能逆变器100的运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主体部10与安装盒20之间的密封配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在主体部10和安装盒20之间设置密封结构,例如,在安装盒20上设有开口201,并在安装盒20的表面上设置围绕开口201的容置槽,将密封圈设于该容置槽内,并抵接主体部10的表面,形成密封结构;又例如,在安装盒20上设有开口201,并在主体部10的表面上设置围绕开口201的容置槽,将密封圈设于该容置槽内,并抵接主体部10的表面,形成密封结构。当然,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密封形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的密封结构。
如图3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槽102,安装盒20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到安装槽102。能够将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稳定地装配在一起,从而可以减少由于安装盒20的移位导致的密封失效。也能够通过槽体结构来优化主体部10和安装盒20之间的密封效果。
其中,安装盒20可以包括底板和围板,围板围绕出腔体结构,底板封闭围板的一端,围板的另一端敞开并盖在主体部10上,可以将围板的所述另一端嵌入到安装槽102内,这样落到主体部10上、安装盒20上的水,将会难以流入到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从而可以实现对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连接结构的密封。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安装盒20可以安装于主体部10的背面,主体部10的背面为竖立的形式,这样,能够方便水储能逆变器100上的水的排放,降低由于水流入到储能逆变器100内部引发的安全风险。
其中,安装盒20嵌入到安装槽102之间可以为过渡配合、过盈配合或间隙配合。
如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盒20具有开口201,可以将安装盒20的一端敞开形成该开口201,也可以在安装盒20的一端设置通孔结构来形成该开口201。其中开口201的周缘可以设置成位于安装槽102内,并由安装槽102的内底面来封闭该开口201。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对安装盒20的开口201的密封效果。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盒20包括盒体21和翻边22,翻边22与盒体21相连,并朝盒体21外延伸,翻边22层叠于安装槽102内。可以通过翻边22和主体部10的配合,增大了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的配合面,实现安装盒20在主体部10上的稳定安装,提高安装盒20在主体部10上的安装稳定性。
结合前述实施例,翻边22可以设置成环绕前述实施例中的开口201。具体的,如图6所示,安装盒20在开口201处设有翻边22,且翻边22环绕开口201分布,翻边22沿着开口201的边沿朝外弯折,或者,翻边22可与盒体21进行焊接连接,都可实现翻边22与盒体21的连接,且翻边22与安装槽102的内底面层叠或贴合。其中,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主体部10的上侧面设置一个安装槽102,安装槽102的形状与翻边22的分布相匹配设置,这样,可将翻边22完全放入安装槽102,且利于翻边22与安装槽102贴合连接,安装槽102向主体部10内凹进,且安装槽102的深度与翻边22的厚度相匹配,在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在安装槽102处安装好后,翻边22的上表面可与主体部10相平,可保证两者连接后的外部结构集成度高,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靠。
可以通过翻边22与主体部10之间设置密封圈,来对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进行密封。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边22的周缘与安装槽102的周壁之间设有密封圈40,密封圈40封闭翻边22的周缘和安装槽10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提高翻边22与安装槽102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提高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的密封效果,保证储能逆变器100的运行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4和图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翻边22与安装槽102之间设有密封圈40,密封圈40层叠于安装槽102的底面和翻边22之间。
当然,上述对密封圈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翻边22与主体部10固定连接。通过翻边22与主体部10之间的固定连接来实现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的稳定连接,提高安装盒20以及安装盒20内电感3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边22设有连接孔202,连接孔202用于穿设与主体部10相连的连接件,由此,通过将连接件穿设于连接孔202,可实现翻边22与主体部10的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翻边22设有连接孔202,连接孔202可构造为圆孔,且连接孔202贯穿于翻边22,主体部10设有安装孔103,安装孔103可构造为螺纹孔,将翻边22与主体部10的外周壁贴合后,再将连接件依次从连接孔202穿入安装孔103内,最后将连接件拧紧,可完成翻边22与主体部10的连接固定,且螺栓紧固连接的强度高,同时可使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快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孔202为多个,且多个连接孔202在翻边22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具体的,如图2所示,连接孔202为多个,多个连接孔202设于翻边22的中心,且多个连接孔202沿翻边22的周向间隔开分布,对应的,安装孔103也为多个,多个安装孔103与多个连接孔202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安装时,通过在翻边22穿设多个连接件,可实现翻边22与主体部10可拆卸地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多个连接孔202和安装孔103,可使翻边22与主体部10的连接更加贴合,即可实现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的贴合连接,且连接强度高,可使电感30与主体部10连接更稳定,同时可保证储能逆变器100在搬运或者运行中结构稳定。其中,连接孔202和安装孔10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可选地,翻边22的表面不高出主体部10的对应表面。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的密封性。结合前述实施例,安装盒20可以安装于主体部10的背面上,这样,落到主体部10上的水等,将会向下流动,当流动到安装盒20与主体部10之间时,由于翻边22的表面不高出主体部10的背面,水将会越过翻边22与安装槽102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落入到安装盒20的盒体21或翻边22表面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进入到安装盒20内的风险。
安装盒20上设有开口201,主体部10设有连通孔101,安装盒20罩住连通孔101,且安装盒20与连通孔101连通,电感30适于从连通孔101处与主体部10内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
具体的,如图3所示,安装盒20内部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与电感30的体积大小相匹配设置,在安装腔的一侧敞开以形成开口201,且开口201朝向主体部10敞开,主体部10设有连通孔101,连通孔101靠近安装盒20的一侧设置,其中,连通孔101设置为长条孔,连通孔101贯穿于主体部10的背板,在实际安装时,将安装盒20罩设于连通孔101上方,且开口201与连通孔101连通,这样,可在连通孔101处实现电感30与电子元器件的线路连接,其结构简单,便于进行电感30与电子元器件的连接,且将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外侧,可减小主体部10的内部空间,可降低开发成本,且不会增加两者的连接难度,降低电感30维护成本。
可选地,安装盒20呈长方形,且连通孔101配置为与安装盒20的长边同向延伸的长条形孔状例如,可以将安装盒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方形,连通孔101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孔。可以便于提供更大的过线孔,方便走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0包括散热板13,安装盒20盖在散热板13上,并与散热板13固定连接,电感30与散热板13固定连接。通过散热板13能够实现对主体部10和电感30的散热,优化储能逆变器100的运行环境,提高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中,主体部10可以包括散热板13、侧板12和面板11,其中侧围围绕出腔室,一侧由散热板13封闭,另一侧由面板11封闭,腔室内可以设置控制板等,其中,控制板可以设置成与散热板13层叠以方便散热,散热板13上可以设置散热翅片14,以利于储能逆变器100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13上设有散热翅片14,安装盒20与散热翅片14位于散热板13的同一侧。且散热翅片14设于安装盒20的周围。
具体的,主体部10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14,如图3所示,可设置散热翅片14,且散热翅片14设为多个,多个散热翅片14沿垂直于散热板13的方向延伸,安装盒20与散热翅片14设于主体部10的同一侧,且安装盒20与散热翅片14间隔开设置,其中,多个散热翅片14均沿安装盒2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多个散热翅片14沿安装盒20的宽度方向均匀地间隔开分布,设置多个散热翅片14,用于对主体部10内部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以保证多个电子元器件运行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翅片14为至少两组,其中两组散热翅片14间隔开且限定出安装空间,安装盒20安装于安装空间处。
具体的,散热翅片14设为至少两组,其中两组散热翅片14间隔开可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安装盒20,可实现安装盒20与散热翅片14的合理布局,在实际设计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两组散热翅片14沿左右方向对称分布,且在两组散热翅片14的中部位置限定出安装空间,可将安装盒20安装于两组散热翅片14的中心位置,每组散热翅片14包括多个散热翅片14,利于对不同位置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安全性高。其中,将安装盒20设于散热翅片14处,也有助于对电感30进行散热。
其中,散热翅片14也可设为三组、四组等,可根据实际的主体部10的体积大小进行设计,保证散热可靠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感30和安装盒20之间填充有固定胶,可用于固定电感30,在将电感30与主体部10安装时,首先,在电感30和安装盒20之间填充一定的固定胶,将电感30与安装盒20胶合连接,再将安装盒20通过翻边22与主体部10进行连接,可间接实现电感30与主体部10的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固定胶来连接电感30和安装盒20,此连接方式简单,便于操作,特别是,固定胶的流动性好、固化快、粘接强度高和易返修,可使电感30与安装盒20的安装更可靠,且便于后期维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0的底部设有支脚15,且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背面外侧。
具体的,主体部10的底部设有支脚15,支脚15沿着主体部10的底部朝外凸出设置,用于支撑主体部10,可使主体部10抬升一定的高度,这样,不仅可实现主体部10的放置,且利于对储能逆变器100进行搬运,操作更加方便。其中,支脚15也可具有连接作用,可使主体部10通过支脚15与其它结构进行连接,以实现储能逆变器100与其它结构的结合。
在实际设计中,如图3所示,支脚15设为多个,多个支脚15间隔开分布于主体部10的底部,这样,可使主体部10的放置更加稳定,且也可通过多个支脚15与其它结构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且连接强度高。
且主体部10的背面空间大,将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背面,同时连通孔101也设于主体部10的背面,在连通孔101处实现电感30与电子元器件的连通,其布局合理,便于安装和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0作为储能逆变器100的外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可将主体部10构造为方体结构,且主体部10内部形成有安装腔体,安装腔体用于安装不同的电路板以及半导体开关等,这些电子元器件通过连通孔101与主体部10外部的电感30电连接,可形成电感30通路,且在主体部10的前侧面或靠近人体操作的一侧面,设有不同的连接端子,如网源端子、信号端子等,可用于与其它电器连接,可完成储能逆变器100内部电路的输入输出,以可实现储能逆变器100的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逆变器100具有包括电池接入端、电网接入端、太阳能接入端、交流输出端和直流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电池接入端用于连接电池,电网接入端用于连接电网,太阳能接入端用于连接太阳能发电设备,交流输出端用于输出交流电,直流输出端用于输出直流电。通过储能逆变器100,能够实现直流和交流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电池供电、电网供电、太阳能鄂北供电等,也可以输出交流电和直流电,满足不同的工作需求,提高了该储能逆变器100的应用范围。
如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设备,包括根据前述的储能逆变器100。能够通过将电感30安装于主体部10的外侧,可减小主体部10的体积,利于储能逆变器100与其它电器的空间排布,进而提高产品的功率密度,且相比将电感30内置于主体部10内,可避免电感30与其它电子元器件的热影响。
另外,储能设备还可以包括电池、太阳能发电设备等,其中,储能逆变器100具有包括电池接入端、电网接入端、太阳能接入端、交流输出端和直流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电池接入端用于连接电池,电网接入端用于连接电网,太阳能接入端用于连接太阳能发电设备,交流输出端用于输出交流电,直流输出端用于输出直流电。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暖通系统2000,包括暖通设备200和根据前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储能逆变器100具有直流输出端,直流输出端与暖通设备200电连接。其中,暖通设备200可以包括直流输入接口等,可以将直流电用于暖通设备200中的直流元件,将直流电进行直流转交流,对暖通设备200中的交流元件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10);
安装盒(20),所述安装盒(20)盖在所述主体部(10)的外侧,并与所述主体部(10)密封配合;
电感(30),所述电感(30)安装于所述主体部(10)的外侧,并位于所述安装盒(2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槽(102),所述安装盒(20)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到所述安装槽(1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20)具有开口(201),所述开口(201)的周缘位于所述安装槽(102)内,并由所述安装槽(102)的内底面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20)包括盒体(21)和翻边(22),所述翻边(22)与所述盒体(21)相连,并朝所述盒体(21)外延伸,所述翻边(22)层叠于所述安装槽(102)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22)的周缘与所述安装槽(102)的周壁之间设有密封圈(40),所述密封圈(40)封闭所述翻边(22)的周缘和所述安装槽(10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
或,所述翻边(22)与所述安装槽(102)之间设有密封圈(40),所述密封圈(40)层叠于所述安装槽(102)的底面和所述翻边(2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22)与所述主体部(10)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翻边(22)的表面不高出所述主体部(10)的对应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20)设有开口(201),所述主体部(10)设有连通孔(101),所述安装盒(20)罩住所述连通孔(101),并与所述连通孔(101)连通,所述电感(30)适于从所述连通孔(101)与所述主体部(10)内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20)呈长方形,且所述连通孔(101)配置为与所述安装盒(20)的长边同向延伸的长条形孔状。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0)包括散热板(13),所述安装盒(20)盖在所述散热板(13)上,并与所述散热板(13)固定连接,所述电感(30)与所述散热板(13)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13)上设有散热翅片(14),所述安装盒(20)与所述散热翅片(14)位于所述散热板(13)的同一侧,且所述散热翅片(14)设于所述安装盒(20)的周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30)和所述安装盒(20)之间填充有固定胶;
和/或,所述储能逆变器(100)具有包括电池接入端、电网接入端、太阳能接入端、交流输出端、直流输出端,其中,所述电池接入端用于连接电池,所述电网接入端用于连接电网,所述太阳能接入端用于连接太阳能发电设备,所述交流输出端用于输出交流电,所述直流输出端用于输出直流电。
12.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
13.一种暖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暖通设备和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逆变器(100),所述储能逆变器(100)具有直流输出端,所述直流输出端与所述暖通设备电连接。
CN202322327658.0U 2023-08-28 2023-08-28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Active CN220673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7658.0U CN220673609U (zh) 2023-08-28 2023-08-28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7658.0U CN220673609U (zh) 2023-08-28 2023-08-28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3609U true CN220673609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37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7658.0U Active CN220673609U (zh) 2023-08-28 2023-08-28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36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0835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5634904B2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5634905B2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581506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04179955U (zh) 逆变器装置
WO2022151899A1 (zh) 一种铝电解电容器集成模块
CN220673609U (zh)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CN212182099U (zh) 一种新型高频变压器
CN220673640U (zh) 逆变器总成和储能系统
CN214412575U (zh) 一种端子式电源
CN212627658U (zh) 一体化的精密逆变焊接电源
CN101916646A (zh) 一体化电抗器模块
CN209072351U (zh) 光伏逆变器壳体
CN2773995Y (zh) 光伏并网逆变装置的部件排布结构
CN202798481U (zh) 一种用于光伏逆变器的功率装置
CN218182757U (zh) 一种高压变频功率柜的功率单元
CN206180866U (zh) 光伏逆变器机箱及光伏逆变器
JP2005019791A (ja) パワー制御装置
CN215681811U (zh) 三相不平衡负荷调节装置
CN220653220U (zh) 逆变器和储能系统
CN211508888U (zh) 一种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
CN215772561U (zh) 一种三相不平衡负荷调节装置
CN220254332U (zh)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CN218182000U (zh) 一种散热良好的变压器组件
CN214707549U (zh) 一种密封型水冷高频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