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2406U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52406U CN220652406U CN202321784446.9U CN202321784446U CN220652406U CN 220652406 U CN220652406 U CN 220652406U CN 202321784446 U CN202321784446 U CN 202321784446U CN 220652406 U CN220652406 U CN 2206524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terminal
- leg
- housing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即使将连接器小型化也能够可靠地确保施加于端子的接触压力的连接器和具备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在连接器中,端子具备安装部、与安装部连接并向上方延伸的第1腿部、与第1腿部连接的顶部、与顶部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第2腿部、与第2腿部连接的底部、和与底部连接并向上方延伸且能够在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部,端子在嵌合凹部中收容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并在第2腿部以及弹性部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壳体具备形成为沿嵌合方向延伸且与端子的弹性部抵接的侧壁部,若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被插入嵌合凹部,则弹性部以及侧壁部都在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端子以及保持该端子的壳体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与连接器有关的各种技术,该连接器用于连接印刷布线基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等,具有端子以及壳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913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具有:壳体,该壳体具备在上下方向(嵌合方向)上向上方开口的端子收容部、和位于该端子收容部的下侧的底部;以及端子,该端子具备被埋入该壳体的底部而被保持的基部、从该基部向上方延伸而可弹性变形地收容于端子收容部的弹簧部、以及支承于该弹簧部的接触部。
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中,若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被插入端子收容部,则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与该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接触,支承该接触部的弹簧部在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由此对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施加弹力(相当于接触压力)。由此,连接器的弹簧部保持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而确保两连接器的端子间的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9133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或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或高功能化等,搭载于印刷布线基板的电子部件的高密度安装化发展,伴随于此,也要求连接器本身的小型化。若这样将连接器小型化,则端子、壳体也变得非常小。
这里,若将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种连接器小型化,则伴随端子的小型化,该端子的弹簧部也变得非常小(细)。其结果是,端子的弹簧部的弹力变小,难以对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施加足够的接触压力(换言之为接触压力)。由此,例如存在在反复进行了连接器的装卸时无法确保连接器的端子间的电连接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将连接器小型化也能够可靠地确保施加于端子的接触压力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
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一种具有端子以及保持端子的壳体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具备:安装部,其安装于规定的部件;第1腿部,其与安装部连接,从该安装部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的1个方向即第1方向延伸;顶部,其与第1腿部连接;第2腿部,其与顶部连接,从该顶部向嵌合方向上的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延伸;底部,其与第2腿部连接;以及弹性部,其与底部连接,且从该底部向第1方向延伸,且构成为能够在连接器的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端子构成为,在由第2腿部、底部和弹性部形成的嵌合凹部中收容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在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收容于嵌合凹部时,在第2腿部以及弹性部处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壳体至少具备形成为沿嵌合方向延伸且与端子的弹性部抵接或接近的侧壁部,端子的弹性部以及壳体的侧壁部都构成为,若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被插入端子的嵌合凹部,则在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将连接器小型化,也能够可靠地确保施加于端子的接触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连接器组装体;2、2a、2b、2c、2d…连接器;10、50…端子;11、12…安装部;13…第1腿部;14…顶部;15…第2腿部;16…底部;17…弹性部;18…嵌合凸部;19…嵌合凹部;30、30a…壳体;31…侧壁部;31a…狭缝部;32…保持壁;34、35…被覆部;37…突出部;38…切口部;39…间隙;X…短边方向;Y…长边方向;Z…嵌合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用于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全部附图中,原则上对同一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反复说明。另外,虽然对各实施方式(也包括变形例)独立地进行说明,但并不排除将彼此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构成连接器或连接器组装体。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2是沿短边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视图。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剖视图。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剖视图。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部分(长边方向的端部)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图。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进行说明。如这些图所示,连接器组装体1由具有相同形状并构成为可嵌合的2个连接器2a、2b(以下,在不对它们进行区别的情况下简单地记载为“连接器2”)构成。
这里,在图1中(其他图也相同),将连接器2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记载为“X”,将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进深方向)记载为“Y”,将连接器2的嵌合方向(上下方向)记载为“Z”。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某个连接器2,将嵌合方向Z上的容纳对象侧的连接器2的一侧定义为“上”或“表”(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1方向”),将安装于基板等的一侧定义为“下”或“背”(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2方向”)。在图1中的位于下侧的连接器2a中,嵌合方向Z上的用“Z1”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上方”,嵌合方向Z上的用“Z2”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下方”,另一方面,在图1中的位于上侧的连接器2b中,嵌合方向Z上的用“Z1”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下方”,嵌合方向Z上的用“Z2”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上方”。此外,在后述的图3至图6中,对图1中的位于下侧的连接器2a进行例示。
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器2主要具有端子10和保持该端子10的壳体30。2个连接器2a、2b是端子10以及壳体30的双方的形状形成为相同的所谓雌雄同体的连接器(也参照图7)。另外,连接器2沿长边方向Y延伸,沿该长边方向Y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端子10被保持于壳体30。这样的连接器2使用形成端子10的铜合金等的导电性部件、和形成壳体30的液晶聚合物(LCP)等树脂通过一体成形来制成。特别是,端子10相对于壳体30嵌入成形。
例如,连接器2能够作为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中的内部部件来使用。另外,连接器2被安装于未图示的印刷布线基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等规定部件。例如,连接器2的短边方向X及嵌合方向Z的长度构成为1mm以下(在1个例子中为0.5mm左右),长边方向Y的长度构成为5mm以下。
接下来,参照图3、图4及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的端子10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及图4中,将图1所示的连接器2a作为连接器2来例示)。如这些图所示,连接器2的端子10主要具有安装部11、12、第1腿部13、顶部14、第2腿部15、底部16以及弹性部17的结构部,上述结构部沿短边方向X形成。安装部11、12是在连接器2的下表面露出(也参照图1)并用于通过锡焊将端子10与基板等连接的部分。此外,安装部12由端子10的底部16中的背侧的部分构成。
第1腿部13与安装部11连接,从该安装部11向上方Z1延伸,顶部14与该第1腿部13连接,第2腿部15与该顶部14连接,从该顶部14向下方Z2延伸。底部16与第2腿部15连接,弹性部17与该底部16连接,且从该底部16向上方Z1延伸,且构成为能够在短边方向X上弹性变形。顶部14和弹性部17的上侧的端部17b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大致相同(特别参照图7中的虚线L1)。
此外,弹性部17的端部17b形成为沿短边方向X延伸,这是为了实现一体成形中的位置对准、端子10在模具内的可靠保持。除此之外,弹性部17随着向上方Z1前进,长边方向Y的宽度变窄(特别参照图4),这是为了在嵌入成形中将端子10在模具内牢固地固定,具体而言,这是为了在从窄幅的部位到成为宽幅的部位处利用模具牢固地进行固定。
另外,在端子10中,第1腿部13、顶部14以及第2腿部15形成向上方Z1突出的大致倒U字形状的嵌合凸部18,另一方面,第2腿部15、底部16以及弹性部17形成向下方Z2凹陷的大致U字形状且形成在上方Z1侧开口的嵌合凹部19。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一方的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嵌合凹部19收容另一方的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嵌合凸部18,且另一方的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嵌合凹部19收容一方的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嵌合凸部18,由此连接器2a、2b嵌合。在该嵌合状态下,在连接器2a、2b的双方中,位于第1腿部13、第2腿部15以及弹性部17各自的外侧面的接触部13a、15a、17a进行接触,由此实现连接器2a、2b的端子10间的电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3、图5、图6及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的壳体30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图5及图6中,将图1所示的连接器2a作为连接器2来例示)。如这些图所示,连接器2的壳体30具有形成为沿嵌合方向(上下方向)Z延伸并与端子10的弹性部17的外侧抵接的侧壁部31。该侧壁部31以与多个端子10的弹性部17抵接的方式沿长边方向Y延伸(也参照图1及图2)。另外,在侧壁部31,且在多个端子10的弹性部17之间,形成有从侧壁部31的上端部向下方Z2延伸的狭缝部31a。
这样的壳体30的侧壁部31在短边方向X的外侧与端子10的弹性部17抵接,且如上述那样由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和端子10的弹性部17一起在短边方向X上弹性变形。具体而言,在另一方的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嵌合凸部18被插入到一方的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嵌合凹部19时,该一方的连接器2a中的端子10的弹性部17以及壳体30的侧壁部31的双方一起同步地在短边方向X上弹性变形。在一方的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嵌合凸部18被插入到另一方的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嵌合凹部19时,也相同。
另外,壳体30具有保持端子10的第1腿部13、顶部14以及第2腿部15(即嵌合凸部18)的保持壁32。树脂被填充于在第1腿部13、顶部14以及第2腿部15的内侧形成的空间,填充有该树脂的部分形成保持壁32。另外,保持壁32形成为填埋多个端子10的嵌合凸部18彼此在长边方向Y上的缝隙。这样的保持壁32对在连接器2a、2b的嵌合时端子10的嵌合凸部18在短边方向X上位移进行抑制。并且,壳体30具有覆盖端子10的安装部11的表侧的被覆部34、和覆盖端子10的底部16(与安装部12对应)的表侧的一部分的被覆部35。上述被覆部34、35防止位于端子10的背侧的施加于安装部11、12的焊锡向表侧(第1腿部13、第2腿部15、弹性部17等)漏出。另外,在使连接器2a与连接器2b嵌合时,连接器2b的端部17b与连接器2a的被覆部34抵接,相同地,连接器2a的端部17b与连接器2b的被覆部34抵接,由此规定了正规的嵌合状态下的嵌合方向Z上的位置。
另外,如图1及图6所示,壳体30在长边方向Y上的两端部具有在该长边方向Y上突出并沿嵌合方向(上下方向)Z延伸的突出部37、和在该突出部37的短边方向X侧邻接地形成的切口部38。突出部37与侧壁部31连接,另一方面,突出部37从保持壁32分离地形成,切口部38面对保持壁32,切口部38的各方向X、Y、Z的尺寸形成为与突出部37大致相同。在连接器2a、2b嵌合时,连接器2a的壳体30的突出部37与连接器2b的壳体30的切口部38卡合(换言之,突出部37被嵌入切口部38),且连接器2a的壳体30的切口部38与连接器2b的壳体30的突出部37卡合。这里,如图6所示,在壳体30的侧壁部31的上端部(特别是侧壁部31在长边方向Y上位于两端的上端部)以及突出部37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下方Z2倾斜的引导部31b、37a,这些引导部31b、37a以引导连接器2a、2b嵌合时的位置对准的方式发挥功能。
并且,如图1及图6所示,壳体30在保持壁32在长边方向Y上的端部与突出部37之间形成有间隙39。该间隙39与切口部38连接,作为连接器2a、2b嵌合时的保持壁32与突出部37之间的松动发挥功能。若不设置这种间隙39地将保持壁32与突出部37连接,则该连接部分有可能阻碍连接器2a、2b的嵌合(具体而言,一方的连接器2的突出部37与另一方的连接器2的切口部38的卡合)。因此,设置有间隙39以实现嵌合连接器2a、2b时的突出部37与切口部38的顺畅的卡合。
接下来,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a、2b的嵌合状态进行说明。图8是沿嵌合方向Z观察处于嵌合状态的连接器2a、2b的剖视图。在连接器2a、2b的嵌合时,另一方的连接器2b的嵌合凸部18被插入一方的连接器2a的嵌合凹部19。此时,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弹性部17被连接器2b的嵌合凸部18的第1腿部13按压,如箭头A1a所示那样,在短边方向X上变形,且连接器2a的壳体30的侧壁部31也被抵接的弹性部17按压,如箭头A1a所示那样,在短边方向X上变形。
即,连接器2a中的端子10的弹性部17以及壳体30的侧壁部31双方一起在短边方向X上变形。而且,连接器2b的嵌合凸部18被连接器2a的弹性部17以及侧壁部31的想要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的力,向连接器2a的第2腿部15侧按压,由此连接器2a的端子10与连接器2b的端子10在各自的嵌合凹部19与嵌合凸部18处电连接。在该情况下,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第2腿部15的接触部15a以及弹性部17的接触部17a分别与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第2腿部15的接触部15a以及第1腿部13的接触部13a接触(也参照图7等)。此外,通过缩小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弹性部17中的接触部17a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与对象侧的连接器2b的端子10接触的状态下的可靠性。
并且,在连接器2a、2b的嵌合时,在另一方的连接器2b的嵌合凹部19也插入一方的连接器2a的嵌合凸部18。此时,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弹性部17被连接器2a的嵌合凸部18的第1腿部13按压,如箭头A1b所示那样,在短边方向X上变形,且连接器2b的壳体30的侧壁部31也被抵接的弹性部17按压,如箭头A1b所示那样,在短边方向X上变形。
即,连接器2b中的端子10的弹性部17以及壳体30的侧壁部31的双方一起在短边方向X上变形。而且,连接器2a的嵌合凸部18被连接器2b的弹性部17以及侧壁部31的想要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的力,向连接器2b的第2腿部15侧按压,由此连接器2b的端子10与连接器2a的端子10在各自的嵌合凹部19与嵌合凸部18处电连接。在该情况下,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第2腿部15的接触部15a以及弹性部17的接触部17a分别与连接器2a的端子10的第2腿部15的接触部15a以及第1腿部13的接触部13a接触(也参照图7等)。此外,通过缩小连接器2b的端子10的弹性部17中的接触部17a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与对象侧的连接器2a的端子10接触的状态下的可靠性。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等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中,端子10具备:安装部11,其安装于规定的部件;第1腿部13,其与该安装部11连接,从该安装部11向上方延伸;顶部14,其与该第1腿部13连接;第2腿部15,其与该顶部14连接,从该顶部14向下方延伸;底部16,其与该第2腿部15连接;以及弹性部17,其与该底部16连接,且从该底部16向上方延伸,且构成为能够在短边方向X上弹性变形,端子10构成为,在由第2腿部15、底部16和弹性部17形成的嵌合凹部19中收容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10,在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10收容于嵌合凹部19时,在第2腿部15以及弹性部17与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10接触,壳体30至少具备形成为沿嵌合方向Z延伸且与端子10的弹性部17抵接的侧壁部31,端子10的弹性部17以及壳体30的侧壁部31都构成为,若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10被插入端子10的嵌合凹部19,则在短边方向X上弹性变形。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由于除端子10的弹性部17之外,还在壳体30设置有与该弹性部17抵接的侧壁部31,所以若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10被插入端子10的嵌合凹部19,则端子10的弹性部17以及壳体30的侧壁部31双方一起在短边方向X上弹性变形。由此,通过从端子10的弹性部17以及壳体30的侧壁部31的双方生成弹力,能够对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10施加足够的接触压力,换言之,能够强化施加的接触压力。因此,即使将连接器2小型化,也能够可靠地确保施加于端子10的接触压力。因此,例如,即使反复进行连接器2的装卸,也能够继续施加足够的接触压力,能够确保连接器2的端子间的电连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具有沿长边方向Y排列的多个端子10,壳体30的侧壁部31以与多个端子10的弹性部17抵接的方式沿长边方向Y延伸,在多个端子10的弹性部17之间形成有狭缝部31a。通过这样设置于侧壁部31的狭缝部31a,能够利用侧壁部31可靠地实现不多不少的所希望的接触压力。在该情况下,将设置于侧壁部31的狭缝部31a的尺寸(具体而言,从侧壁部31切取的部分的长边方向Y及/或嵌合方向Z的长度)、形状设计成实现所希望的接触压力(即弹力)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构成为,能够与包含端子10以及壳体30的整体形成为同一形状的对象连接器2嵌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装体1由具有同一形状的2个连接器2a、2b构成。由此,由于无需为了2个连接器2a、2b而准备不同的模具等,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中,壳体30在长边方向Y的端部具备在该长边方向Y上突出并沿嵌合方向Z延伸的突出部37、和与该突出部37邻接地形成的切口部38,一方的连接器2构成为,通过该一方的连接器2的壳体30的突出部37与另一方的连接器2的壳体30的切口部38卡合,且该一方的连接器2的壳体30的切口部38与另一方的连接器2的壳体30的突出部37卡合,而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由此,在将2个连接器2嵌合时,能够容易地将上述2个连接器2对准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中,壳体30具备保持端子10的第1腿部13、顶部14、第2腿部15的保持壁32,在保持壁32在长边方向Y上的端部与突出部37之间形成有间隙39。该间隙39作为连接器2a、2b嵌合时的保持壁32与突出部37之间的松动发挥功能。因此,根据这样的间隙39,能够在使连接器2a、2b嵌合时实现突出部37与切口部38的顺畅的卡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中,端子10的底部16中的背侧(下侧)的部分构成另一安装部12。除上述安装部11之外,还使用该安装部12将连接器2安装于基板等,由此能够将连接器2平衡良好地固定于基板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中,端子10的顶部14与端子10的弹性部17中的位于上侧的端部17b在嵌合方向Z上的位置大致相同。由此,通过使连接器2中的突出的部分的部位的高度一致,能够使2个连接器2平衡良好地嵌合。
[变形例]
接下来,对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在壳体30的侧壁部31中遍及长边方向Y设置的多个狭缝部31a形成为同一尺寸及形状,但不限定于此。在1个变形例中,也可以为,在长边方向Y上,越靠连接器2的中心侧,将狭缝部31a形成得越小。在其它变形例中,也可以为,在长边方向Y上,越靠连接器2的中心侧,将狭缝部31a形成得越大。在另一其它变形例中,也可以将相对大的狭缝部31a和相对小的狭缝部31a在长边方向Y上交替形成。通过这样将多个狭缝部31a形成为各种尺寸、形状,能够精细地设定通过侧壁部31实现的接触压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2中,壳体30的侧壁部31与端子10的弹性部17抵接(换言之紧贴),但壳体30的侧壁部31也可以不与端子10的弹性部17抵接。在变形例中,也可以与端子10的弹性部17接近地设置壳体30的侧壁部31。在该变形例中,将侧壁部31相对于弹性部17接近地设置为,在端子10的弹性部17在短边方向X上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该弹性部17与壳体30的侧壁部31牢固地接触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构成为,能够与包含端子10以及壳体30的整体形成为同一形状的对象连接器2嵌合。即,连接器组装体1由具有同一形状的2个连接器2a、2b构成。不限定于这样将2个连接器2a、2b完全形成为同一形状,在1个变形例中,也可以将2个连接器形成为在整体上观察时大致为同一形状。
在其它变形例中,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与不是包含端子10以及壳体30的整体大致为同一形状而是至少端子10的第1腿部13、顶部14、第2腿部15、底部16以及弹性部17(即与嵌合有关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对象连接器嵌合。在该情况下,连接器组装体由这样的与嵌合有关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2个连接器构成。
在又一其它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将2个连接器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那样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参照图9对该变形例的1个例子进行说明。图9是沿嵌合方向Z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组装体1a的剖视图。在该连接器组装体1a中,作为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2c与作为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2d嵌合。此外,在图9中,针对连接器2d,用虚线仅示出连接器2d的端子50的一部分。
如图9所示,连接器2c具有2组由上述的端子10以及壳体30构成的组。具体而言,连接器2c具有:一对端子10,它们配置为在短边方向X上对称地对置;以及壳体30a,其由一对壳体30构成,它们以在短边方向X上对称地对置的方式配置且连接为分别保持这一对端子10。壳体30a以保持在短边方向X上配置的一对端子10的双方的方式沿短边方向X连续地延伸。详细而言,在该连接器2c的壳体30a中,一对侧壁部31在短边方向X上分离,在该分离的一对侧壁部31之间形成有空间40。
在这样的连接器2c中,通过连接器2d的端子50被插入一对端子10的嵌合凹部19的每一个,连接器2c、2d嵌合。此时,连接器2c的一对端子10的弹性部17分别被连接器2d的端子50按压,且与该弹性部17抵接的一对侧壁部31分别也经由弹性部17被按压。在该情况下,由于如上述那样在一对侧壁部31之间形成有空间40,所以一对弹性部17彼此以及一对侧壁部31彼此都能够如箭头A2所示那样在短边方向X上变形。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式并非独立,能够分别组合来适当地实施。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能够在进行电信号的高速传送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中利用于用扁平电缆连接基板间等用途。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其具有端子以及保持所述端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
安装部,其安装于规定的部件;
第1腿部,其与所述安装部连接,从该安装部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的1个方向即第1方向延伸;
顶部,其与所述第1腿部连接;
第2腿部,其与所述顶部连接,从该顶部向所述嵌合方向上的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延伸;
底部,其与所述第2腿部连接;以及
弹性部,其与所述底部连接,且从该底部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连接器的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
所述端子构成为,在由所述第2腿部、所述底部以及所述弹性部形成的嵌合凹部中收容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收容于所述嵌合凹部时,在所述第2腿部以及所述弹性部处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所述壳体至少具备形成为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弹性部抵接或接近的侧壁部,
所述端子的所述弹性部以及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部都构成为,若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的所述嵌合凹部,则在所述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有沿其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端子,
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部以与所述多个端子的所述弹性部抵接或接近的方式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
在所述多个端子的所述弹性部之间形成有狭缝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构成为,能够与至少所述端子的所述第1腿部、所述顶部、所述第2腿部、所述底部以及所述弹性部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构成为,能够与包含所述端子以及所述壳体在内的整体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
突出部,其在所述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在该长边方向上突出,且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以及
切口部,其与所述突出部邻接地形成,
所述连接器构成为,通过该连接器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壳体的切口部卡合,且该连接器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切口部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壳体的突出部卡合,从而与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保持所述端子的所述第1腿部、所述顶部、所述第2腿部的保持壁,
在所述保持壁中的所述长边方向的端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底部中的所述第2方向侧的部分构成安装于所述规定的部件的另一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顶部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弹性部中的位于所述第1方向侧的端部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有:
一对所述端子,它们配置为在所述短边方向上对称地对置;以及
一对所述壳体,它们以在所述短边方向上对称地对置的方式配置且连接为分别保持所述一对端子,
所述一对壳体各自的所述侧壁部在所述短边方向上分离,由此,所述一对端子各自的所述弹性部以及所述一对壳体各自的所述侧壁部都能够在所述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
10.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连接器,其是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以及
第2连接器,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
在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中,至少所述端子的所述第1腿部、所述顶部、所述第2腿部、所述底部以及所述弹性部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
11.一种连接器,其具有端子以及保持所述端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
安装部,其安装于规定的部件;
第1腿部,其与所述安装部连接,从该安装部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的1个方向即第1方向延伸;
顶部,其与所述第1腿部连接;
第2腿部,其与所述顶部连接,从该顶部向所述嵌合方向上的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延伸;
底部,其与所述第2腿部连接;以及
弹性部,其与所述底部连接,且从该底部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连接器的短边方向上弹性变形,
所述端子构成为,在由所述第2腿部、所述底部和所述弹性部形成的嵌合凹部中收容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收容于所述嵌合凹部时,在所述第2腿部以及所述弹性部处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所述壳体具备:
保持壁,其填充由所述端子的所述第1腿部、所述顶部和所述第2腿部围起的空间,并对它们进行保持;以及
侧壁部,其形成为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弹性部抵接或接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13381 | 2022-07-14 | ||
JP2022113381A JP2024011422A (ja) | 2022-07-14 | 2022-07-14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52406U true CN220652406U (zh) | 2024-03-22 |
Family
ID=89509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84446.9U Active CN220652406U (zh) | 2022-07-14 | 2023-07-07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22024A1 (zh) |
JP (1) | JP2024011422A (zh) |
KR (1) | KR20240009865A (zh) |
CN (1) | CN220652406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91251B2 (ja) | 2015-10-01 | 2019-10-1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22
- 2022-07-14 JP JP2022113381A patent/JP2024011422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6-13 KR KR1020230075712A patent/KR20240009865A/ko unknown
- 2023-07-06 US US18/348,035 patent/US2024002202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7-07 CN CN202321784446.9U patent/CN220652406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022024A1 (en) | 2024-01-18 |
KR20240009865A (ko) | 2024-01-23 |
JP2024011422A (ja) | 2024-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300140B (zh) | 插座连接器及包括其的连接器组件 | |
US10249969B2 (en) | Connector | |
CN213425337U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 |
CN215579162U (zh) | 金属配件、端子、附加部件、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式连接器 | |
US848583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0679040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416246A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 |
CN111262081B (zh) |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制造方法 | |
TW200843215A (en) |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 |
CN109496377B (zh) | 触头 | |
CN103078209B (zh) | 连接器 | |
KR20210004828A (ko) | 커넥터 조립체 | |
JPWO2008001453A1 (ja) |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CN220652406U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 | |
KR102700584B1 (ko) | 커넥터 장치 | |
CN110098519B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 |
CN22093444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008754U (zh) | 连接器 | |
CN211981076U (zh) | 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 | |
WO2023243443A1 (ja) |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