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7923U -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7923U
CN220627923U CN202322054471.8U CN202322054471U CN220627923U CN 220627923 U CN220627923 U CN 220627923U CN 202322054471 U CN202322054471 U CN 202322054471U CN 220627923 U CN220627923 U CN 220627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liquid
runner
cooling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5447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文举
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5447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7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7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79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冷却组件包括:限定出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的汇流板,以及间隔设置于汇流板上的多个液冷板,液冷板内开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沿第二流道的周向设置,并与第二流道连通,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均与第一流道连通,液冷板的两相对侧形成有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芯的膨胀部分。本申请提供的冷却组件,冷却液能够在进液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出液流道内循环流动,提升了冷却液与电芯的热传递效率,液冷板上形成的容纳空间为电芯的膨胀预留了空间,有效改善了由于电芯膨胀挤压导致的液冷板变形现象,使得液冷板能够维持良好的液冷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包(Battery Pack)是电动汽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来源。电池包在充放电过程中,其内部的电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电芯的温度升高,因此需要及时对电芯进行散热,以免影响电芯的使用状态和寿命,以及避免牵连到其他电芯发生热失控。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电芯的两侧贴设液冷板对电芯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液在液冷板中不断循环流动,从而带走电芯的热量,以达到降低电芯温度的目的。
然而,电芯释放热量的同时,其外形也会随之膨胀,电芯膨胀过程中不断挤压液冷板使液冷板的流道变形,导致液冷板冷却效果下降,这样膨胀后的电芯的散热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电芯外形膨胀导致液冷板的冷却效果下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具有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所述冷却组件包括:
汇流板,所述汇流板限定出间隔设置的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
多个液冷板,多个所述液冷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汇流板上,相邻两个所述液冷板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电芯的安装空间,所述液冷板内开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沿所述第二流道的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截面积,以实现所述液冷板上形成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电芯的膨胀部分。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T,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深度为D,满足关系式:0.5%T≤D≤10%T。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具有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流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分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相通,以实现所述容纳空间内的壁面形成交替设置的波峰面和波谷面,所述波峰面能够与所述电芯的膨胀部分接触。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子流道、第二子流道和第三子流道,所述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二子流道和所述第三子流道依次连通且围合形成U形流道,每个所述第二流道均位于所述U形流道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二子流道连通。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进液引导流道和出液引导流道,所述进液引导流道和所述出液引导流道不连通;
所述进液引导流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流道连通,并与多个所述第二流道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引导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并与多个所述第二流道中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进液引导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一端的截面积向靠近所述第二流道的方向减小。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出液引导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一端的截面积向靠近所述汇流板的方向增大。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开设有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所述液冷板与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液冷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体密封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周向,所述容纳空间内的边缘壁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远离所述第三方向倾斜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冷却组件对电芯进行冷却时,冷却液在进液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出液流道内循环流动,提升了冷却液与电芯的热传递效率,从而快速吸收电芯释放的热量,实现液冷效果,同时,液冷板上形成的容纳空间为电芯的膨胀预留了空间,有效改善了由于电芯膨胀挤压导致的液冷板变形现象,使得液冷板能够维持良好的液冷效果,从而满足电芯膨胀后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与电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与电芯拆分后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芯膨胀前和膨胀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一视角结构爆炸图;
图7示出了图6中A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爆炸图;
图9示出了图8中B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中冷却液在U形流道中的流动轨迹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中D-D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2中E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3中F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芯膨胀前与冷却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冷却组件;110-汇流板;111-第一板体;1111-进液流道;1112-出液流道;1113-抵接部;112-第二板体;1121-定位槽;120-液冷板;121-第一流道;1211-第一子流道;1212-第二子流道;1213-第三子流道;1214-进液引导流道;1215-出液引导流道;122-第二流道;123-容纳空间;1231-波峰面;1232-波谷面;1233-倾斜面;131-安装空间;132-进液接头;133-出液接头;200-电芯;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100,涉及电池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电池包中,用于对电芯200进行冷却,以维持电芯200的使用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以及避免牵连到其他电芯200发生热失控。
如图4所示,建立笛卡坐标系,定义冷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冷却组件1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y,冷却组件1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z。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定义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冷却组件100中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1至图15所示,冷却组件100主要包括:限定出进液流道1111和出液流道1112的汇流板110,以及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于汇流板110上的多个液冷板120。进液流道1111和出液流道1112间隔设置,进液流道1111用于冷却液的输入,出液流道1112用于冷却液的输出。
如图8所示,示例性地,汇流板110的一端设置有与进液流道1111连通的进液接头132,远离进液接头132的一端设置有与出液流道1112连通的出液接头133,进液接头132和出液接头133均与冷却液供应设备连接,便于冷却液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当然,进液流道1111和出液流道1112也可以通过水管与冷却液供应设备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液冷板120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电芯200的安装空间131,提高了电芯200与冷却组件100装配的便捷性,方便将多个电芯200组装为整体使用。
如图5所示,液冷板120内开设有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第一流道121沿第二流道122的周向设置,并与第二流道122连通,进液流道1111和出液流道1112均与第一流道121连通,以使冷却液能够在进液流道1111、第一流道121、第二流道122和出液流道1112内循环流动。
如图5、图14和图15所示,在垂直于第三方向z上,第一流道12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22的截面积,以实现液冷板120上形成与安装空间131连通的容纳空间123,容纳空间123用于容纳电芯200的膨胀部分。
如图3所示,状态1为电芯200膨胀前的形态,状态2为电芯200膨胀后的形态。如图16所示,通过容纳空间123的设置,为电芯200的膨胀预留了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z相交,也即,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三方向z垂直,当然,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z还可以呈其他角度设置,例如70°、76°、80°、85°、100°、120°等。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组件100对电芯200进行冷却时,冷却液在进液流道1111、第一流道121、第二流道122和出液流道1112内循环流动,提升了冷却液与电芯200的热传递效率,从而快速吸收电芯200释放的热量,实现液冷效果。
同时,液冷板120上形成的容纳空间123为电芯200的膨胀预留了空间,有效改善了由于电芯200膨胀挤压导致的液冷板120变形现象,使得液冷板120能够维持良好的液冷效果,从而满足电芯200膨胀后的散热需求。
结合图3、图15和图1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200沿第一方向x的厚度为T,容纳空间123沿第一方向x的深度为D,满足关系式:0.5%T≤D≤10%T。
需要指出的是,电芯200的膨胀率为0.5%至10%,即电芯200单边膨胀部分的厚度为电芯200厚度T的0.5%~10%。
根据电芯200的散热设计标准:若工作3h过程中,电芯200的最高温度小于50℃,则表示电芯200的散热效果较好。若工作3h过程中,电芯200的最高温度大于等于50℃,则表示电芯200的散热效果较差。
为了验证不同容纳空间123的深度D对电芯200散热效果的影响,通过测试得到实施例1-7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当D<0.5%T时,因为液冷板120与电芯200的接触压力过大挤压了液冷板120,使得液冷板120的散热效率下降,因此工作3h电芯200的最高温度相对较大超过50℃。当D>10%T时,液冷板120与电芯200的接触压力小,并且与液冷板120接触面积小,因此当D<0.5%T或D>10%T时都会导致电芯200工作3h过程中,最高温度超过50℃,因此散热效果较差。
然而,当D处于0.5%T~10%T区间内时,液冷板120与电芯200的接触压力适中,能够减少电芯200膨胀对液冷板120的挤压,从而改善液冷板120的流道受挤压变形的现象,使电芯200工作3h过程中最高温度不超过50℃,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22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流道122沿第二方向y并排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二流道122在第二方向y上不相通,以实现容纳空间123内的壁面形成交替设置的波峰面1231和波谷面1232,波峰面1231能够与电芯200的膨胀部分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波峰面1231为容纳空间123中与第二流道122相对的壁面,波谷面1232为容纳空间123中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流道122之间的壁面。
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分别与第一方向x和第三方向z相交,这里以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为例,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二方向y垂直,当然,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还可以呈其他角度设置,例如70°、76°、80°、85°、100°、120°等。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波峰面1231与电芯200的膨胀部分接触,因此电芯200的膨胀部分释放的热量能够传递至第二流道122内,从而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同时,通过沿第二方向y并排分布多个第二流道122,且相邻的两个第二流道122在第二方向y上不连通,这样流入第一流道12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一步分散进入多个第二流道122中,每部分冷却液能够在对应的第二流道122中与电芯200进行热交换。
通过上述设计,提升了热传递的效率,有利于电芯200快速散热,防止其温度超过温度阈值,延长电芯200的使用寿命,维持电芯200的使用性能。
如图5所示,示例性地,第一流道121包括第一子流道1211、第二子流道1212和第三子流道1213,第一子流道1211、第二子流道1212和第三子流道1213依次连通且围合形成U形流道,每个第二流道122均位于U形流道的内侧,并与第二子流道1212连通,这样冷却液能够在U形流道和多个第二流道122中循环流动,对电芯200的膨胀部分边缘部分进行冷却,从而提升电芯200的散热效率。
如图10所示,以一定量的冷却液为例,冷却液从进液流道1111流入U形流道中,冷却液与电芯200充分进行热交换后,流入出液流道1112内,完成一次热交换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U形流道的设置,增加了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使得冷却液能够与电芯200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快速吸收电芯200释放的热量,进一步提升了电芯200的散热效率。
当然,对于上述实施例,第一流道121还可以是环形流道、蛇形流道等,环形流道例如回形流道或圆形流道,同样可以延长冷却液的流动路径,提高热交换效率。
如图5、图14和图15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流道121还包括进液引导流道1214和出液引导流道1215,进液引导流道1214和出液引导流道1215不连通,进液引导流道1214的一端与进液流道1111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子流道1211连通,并与多个第二流道122中的一部分第二流道122连通,出液引导流道1215的一端与出液流道1112连通,另一端与第三子流道1213连通,并与多个第二流道122中的另一部分第二流道122连通。
本实施例中,进液引导流道1214用于引导进液流道1111内的冷却液进入第一子流道1211和一部分第二流道122内,从而与电芯200进行热交换,接着,汇入第二子流道1212内,并通过第二子流道1212流入另一部分第二流道122和第三子流道1213内,最后通过出液引导流道1215汇入出液流道1112内,完成一次循环过程。
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冷却液能够在多个流道内有序流动,延长了冷却液的流动路径,提升了热传递效率,有利于电芯200的快速散热。
如图15所示,在垂直于第三方向z上,进液引导流道1214与第二流道122连通的一端的截面积向靠近第二流道122的方向减小,也就是说,进液引导流道1214的截面积渐变,该设计能够减少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的动能损失,且能够增加冷却液流动的顺畅性,从而提升对电芯200的冷却效果。
当然,出液引导流道1215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如图14所示,在垂直于第三方向z上,出液引导流道1215与第二流道122连通的一端的截面积向靠近汇流板110的方向增大,也即出液引导流道1215的截面积渐变,同样也减少了冷却液经过出液引导流道1215时的动能损失,增加了冷却液流动的顺畅性。
如图6和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汇流板110包括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第一板体111上开设有进液流道1111和出液流道1112,液冷板120与第二板体112远离第一板体111的一侧连接,第二板体112远离液冷板120的一侧与第一板体111密封连接,以降低冷却液泄露的风险,延长了冷却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地,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并在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圈或密封涂层,提高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112的设置,便于液冷板120的安装,同时,第二板体112还用于承载电芯200,起到支撑电芯200主要重量的作用。
如图7和图9所示,为了便于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的装配,第一板体111上设置有抵接部1113,第二板体112上开设有与第一流道121连通的定位槽1121,抵接部1113与定位槽1121的槽壁相抵接,以限制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沿第二方向y相对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定位槽1121和抵接部1113的设置,起到了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相对位置的定位作用,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提升了安装效率。
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板体111上开设定位槽1121,而在第二板体112上设置抵接部1113,同样便于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的安装。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沿容纳空间123的周向,容纳空间123内的边缘壁面为倾斜面1233,倾斜面1233远离第三方向z倾斜设置,也就是朝向容纳空间123的方向倾斜。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流道121与电芯200的边缘部分的位置相对应,因此通过将容纳空间123内的边缘壁面设置为倾斜面1233,能够提高液冷板120与膨胀后的电芯200的接触面积,提高液冷板120与电芯200的贴合度,从而提升第一流道121内的冷却液与电芯200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了液冷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冷却组件100和多个电芯200。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冷却组件100,因此具有冷却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另外,通过设置由汇流板110和多个液冷板120组成的冷却组件100,使得多个电芯200安装到冷却组件100后,能够形成整体,便于后续对所有的电芯200进行有效的热管理,同时又能保证电芯200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电池包使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所述冷却组件包括:
汇流板(110),所述汇流板(110)内限定出间隔设置的进液流道(1111)和出液流道(1112);
多个液冷板(120),多个所述液冷板(120)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汇流板(110)上,相邻两个所述液冷板(120)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电芯(200)的安装空间(131),所述液冷板(120)内开设有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所述第一流道(121)沿所述第二流道(122)的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流道(122)连通,所述进液流道(1111)和所述出液流道(1112)均与所述第一流道(121)连通;
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121)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道(122)的截面积,以实现所述液冷板(120)上形成与所述安装空间(131)连通的容纳空间(123),所述容纳空间(123)用于容纳所述电芯(200)的膨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00)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T,所述容纳空间(123)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深度为D,满足关系式:0.5%T≤D≤10%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具有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流道(122)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二流道(122)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121)连通,多个所述第二流道(122)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分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流道(12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相通,以实现所述容纳空间(123)内的壁面形成交替设置的波峰面(1231)和波谷面(1232),所述波峰面(1231)能够与所述电芯(200)的膨胀部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21)包括第一子流道(1211)、第二子流道(1212)和第三子流道(1213),所述第一子流道(1211)、所述第二子流道(1212)和所述第三子流道(1213)依次连通且围合形成U形流道,每个所述第二流道(122)均位于所述U形流道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二子流道(121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21)还包括进液引导流道(1214)和出液引导流道(1215),所述进液引导流道(1214)和所述出液引导流道(1215)不连通;
所述进液引导流道(1214)的一端与所述进液流道(111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流道(1211)连通,并与多个所述第二流道(122)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流道(122)连通,所述出液引导流道(1215)的一端与所述出液流道(111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子流道(1213)连通,并与多个所述第二流道(122)中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流道(12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进液引导流道(1214)与所述第二流道(122)连通的一端的截面积向靠近所述第二流道(122)的方向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出液引导流道(1215)与所述第二流道(122)连通的一端的截面积向靠近所述汇流板(110)的方向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板(110)包括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一板体(111)上开设有所述进液流道(1111)和所述出液流道(1112),所述液冷板(120)与所述第二板体(112)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1)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板体(112)远离所述液冷板(12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体(111)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容纳空间(123)的周向,所述容纳空间(123)内的边缘壁面为倾斜面(1233),所述倾斜面(1233)远离所述第三方向倾斜设置。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
CN202322054471.8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Active CN220627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4471.8U CN220627923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4471.8U CN220627923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7923U true CN220627923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8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54471.8U Active CN220627923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79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40858B (zh) 能够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
CN113113700B (zh) 一种一体式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组
CN211829107U (zh)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
CN220627923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CN219086074U (zh) 一种电池冷却装置
CN218632215U (zh)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288626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3905457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
CN212323043U (zh) 燃料电池、动力总成和交通工具
CN220627922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CN219350390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163517U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CN218975587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677352U (zh) 具有液冷结构的电池壳体及电池模组
CN219979646U (zh) 一种热管理板及电池包
CN219329308U (zh) 电池包
CN220856679U (zh) 一种电芯、电池包及储能设备
CN220065943U (zh) 电池箱及电池包
CN209896179U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
KR102588667B1 (ko) 칠러
CN219435958U (zh) 一种电池组液冷装置
CN220021251U (zh) 液冷板及电池
CN220821779U (zh) 电池包和具有其的储能装置
CN221150151U (zh) 热管理组件、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218123532U (zh) 一种电池模组液冷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