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72026U - 一种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72026U
CN220572026U CN202321167063.7U CN202321167063U CN220572026U CN 220572026 U CN220572026 U CN 220572026U CN 202321167063 U CN202321167063 U CN 202321167063U CN 220572026 U CN220572026 U CN 220572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ver
casing
air outlet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670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林庆泽
吴孟飞
张雪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670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72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72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72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壳,机壳内设置有反射罩,反射罩将机壳内空间分成上方的安装腔和下方的烹饪腔,烹饪腔内设置有热风扇和加热件,安装腔内设置电机,电机驱动热风扇旋转以带动加热件的热量在烹饪腔中流动,机壳上设置有安装口,安装口中设置有出风罩,出风罩上具有与烹饪腔连通的出风孔,机壳呈方形,出风罩位于机壳的转角处,出风罩的外端面与机壳形状匹配以形成光滑的外观面。避免出风罩直接与墙面接触造成热风吹拂墙面或墙面封堵出风孔的现象,放置更加省心,使用体验好。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厨房中使用的各种烹饪器具也越来越多,且对烹饪器具的要求随之也越来越高。在各类烹饪器具中,目前用于烘烤肉制品、面包糕点等的各种烘烤设备愈发得到人们的喜爱,例如人们非常喜欢各种功能的烤箱、空气炸锅等。
现有的空气炸锅通常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烹饪腔,在机壳上设有出风口便于烹饪腔向外界排出水汽或热风,为了提升壳体的强度和抗摔测试性能,现有的方形壳体的空气炸锅一般将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端面上,在放置空气炸锅时,用户需要刻意将壳体的后端面与墙面保持距离,或者,为了避免出风口排出的水汽或热风直接吹拂到墙面,一般要在空气炸锅的出风口处凸设挡筋与墙面进行支撑。但是如此设置会造成机壳结构复杂,制备工艺复杂,而且,挡筋凸设不利于产品包装和收纳,在挡筋处形成灰尘沉积,存在清洁死角,机壳表面的清洁不便,用户体验不佳,且影响机壳的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炸锅,用以在解决空气炸锅的出风口与墙面接触造成水汽吹拂墙面或墙面封堵出气孔的问题基础上,解决机壳结构复杂、机壳表面清洁不便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壳,机壳内设置有反射罩,反射罩将机壳内空间分成上方的安装腔和下方的烹饪腔,烹饪腔内设置有热风扇和加热件,安装腔内设置电机,电机驱动热风扇旋转以带动加热件的热量在烹饪腔中流动,机壳上设置有安装口,安装口中设置有出风罩,出风罩上具有与烹饪腔连通的出风孔,机壳呈方形,出风罩位于机壳的转角处,出风罩的外端面与机壳形状匹配以形成光滑的外观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机壳的安装口中设置出风罩,利于将出风罩单独设置为耐高温材料,提高出风罩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机壳的成本。将机壳设为方形,提升用户的拿取的手感,将出风罩设置在机壳的转角处,由于转角处自身形态的特性,用户在放置空气炸锅时,不需要刻意将机壳后端面与墙面保持距离,无论如何放置空气炸锅,利用转角处可以将出风孔与墙面保持分离,避免出风罩直接与墙面接触造成热风吹拂墙面或墙面封堵出风孔的现象,放置更加省心,使用体验好。另外,机壳上不需要凸设挡筋,便于包装收纳,可以简化机壳的结构,生产方便,避免形成清理阻碍,出风罩的外端面与机壳形状匹配以形成光滑的外观面,方便用户对机壳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洁,清理更方便。
优选的,安装腔内还设有冷风扇和容纳冷风扇的导风罩,导风罩的出口与出风孔连通,导风罩包括蜗壳槽和盖设在蜗壳槽上方的蜗壳盖,出风罩包括设有出风孔的罩体和自罩体有向内延伸的折边,蜗壳槽和蜗壳盖夹持折边以对出风罩轴向限位。
通过设置冷风扇和导风罩,可以对安装腔内的电机等其他部件进行散热,改善电机温升,使电机稳定运行和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导风罩包括蜗壳槽和蜗壳盖,使得散热气流可以顺畅排出机壳外,且出风罩包括设有出风孔的罩体和自罩体有向内延伸的折边,由于出风罩位于转角处,因此,利用蜗壳槽和蜗壳盖对折边夹持来对出风罩轴向限位,使得出风罩的定位简单且可靠。
优选的,折边包括与罩体连接的连接部和位于连接部内侧的定位部,定位部夹持在蜗壳槽与蜗壳盖之间,连接部相对定位部下沉构成避空腔。
通过连接部相对定位部下沉构成避空腔,降低出风罩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机壳上,避免机壳过热造成用户触摸烫手等问题,改善用户使用体验。而且连接部相对定位部下沉会形成台阶面,可以将散热气流向出风孔引导,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的,蜗壳盖的边缘设有横向延伸的压接板和连接在压接板下方的限位竖板,压接板压接在折边上端面,限位竖板抵接在折边的内端面。
通过设置压接板和限位竖板,可以在折边的端部形成折弯限位结构,从而延长折边和蜗壳盖的配合间隙,起到密封对接的效果,防止冷风扇吹送的散热气流从该配合间隙流处,使得散热气流能通过导风罩和出气孔顺畅排出。
优选的,蜗壳槽的边缘包括支撑台阶,出风罩的下部设有向内延伸的底边,底边搭接在支撑台阶上并与支撑台阶横向抵接。
通过蜗壳槽的边缘设置支撑台阶对出风罩的下部进一步支撑,起到轴向限位效果,同时支撑台阶也延长蜗壳槽与出风罩的配合间隙,起到密封对接的效果,使得冷风扇吹送的散热气流可以进导风罩顺畅排出。
优选的,出风罩的侧部向内延伸形成与蜗壳槽的槽壁密封对接的围边。
通过在出风罩的侧部设置围边实现与蜗壳槽的槽侧壁密封对接,使得冷风扇吹送的散热气流可以进导风罩顺畅排出。
优选的,出风罩的顶部凸设有上卡筋,机壳围绕安装口的侧壁上设有与上卡筋配合的卡槽。
通过在出风罩设置上卡筋与机壳的卡槽限位配合,实现对出风罩水平方向的限位,避免出风罩掉落到机壳内或机壳外侧,实现出风罩的可靠固定。
优选的,上卡筋的外侧面为倾斜的导向面,导向面与卡槽的槽壁间隙配合,上卡筋的内侧面与卡槽的槽壁止挡限位。
在上卡筋的外侧面设置倾斜的导向面,利于出风罩自内而外安装到机壳的安装口中,且在导向面与卡槽的槽壁间隙配合,上卡筋的内侧面与卡槽的槽壁止挡限位,从而在实现导风罩安装到位后,限制其向内掉落的基础上,也避免上卡筋的外侧与卡槽的槽壁配合过紧,以及因加工的公差造成出风罩安装后无法与机壳外表面进行光滑过渡连接的情况。
优选的,出风罩的底部向下凸设有下卡筋,下卡筋与机壳的内侧壁止挡限位。
通过在出风罩的底部设置下卡筋,从而实现下部与机壳的内侧壁限位,实现出风罩的多方位的限位,固定可靠。
优选的,出风罩的顶部凸设有止位筋和上卡筋,止位筋与上卡筋沿着出风罩的弯曲方向间隔布置,止位筋位于上卡筋的内侧,机壳设有插入上卡筋和止位筋之间的限位筋,限位筋与上卡筋和止位筋止挡限位。
通过设置限位筋和上卡筋,实现对出风罩水平方向的限位,避免出风罩掉落,且,止位筋与上卡筋沿着出风罩的弯曲方向间隔布置,从而适配于出风罩的形态增加限位点,进一步实现出风罩与机壳的可靠固定。
优选的,机壳还设有第一进风孔,第一进风孔设置于机壳的转角处;机壳包括包围烹饪腔的主体和分体盖设在主体上方的顶盖,出风罩设置于主体,顶盖与主体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进风孔。
通过将第一进风孔设置在机壳的挂角处,用户在放置空气炸锅可以省心,不需要刻意关注第一进风孔的位置,有效防止第一进风孔被墙面封堵。通过顶盖与主体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进风孔,可以避免额外开设通孔的基础上,还能加大进风量,从而利于机壳内外的气流流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空气炸锅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空气炸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空气炸锅的另一角度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风罩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风罩与机壳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空气炸锅的整体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导风罩的蜗壳槽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导风罩、隔热罩和反射罩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导风罩与反射罩的固定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壳;101-安装口;102-主体;103-顶盖;104-第一进风孔;11-安装腔;12-烹饪腔;13-连接壁;
20-反射罩;21-螺孔;22-温控件;
30-热风扇;
40-加热件;
50-电机;
60-出风罩;601-出风孔;61-罩体;62-折边;63-底边;64-围边;621-连接部;622-定位部;65-上卡筋;66-卡槽;67-止位筋;68-下卡筋;69-下止位筋;
70-冷风扇;
80-导风罩;81-蜗壳槽;811-支撑台阶;82-蜗壳盖;821-压接板;822-限位竖板;83-主体部;84-限位部;85-支撑部;86-螺柱;861-导向面;862-限位壁;
90-隔热罩;91-第一通孔;92-第二通孔;93-第三通孔;94-第一避让孔;95-第二避让孔;100-第一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壳10,机壳10内设置有反射罩20,反射罩20将机壳10内空间分成上方的安装腔11和下方的烹饪腔12,烹饪腔12内设置有热风扇30和加热件40,安装腔11内设置电机50,电机50驱动热风扇30旋转以带动加热件40的热量在烹饪腔12中流动,机壳10上设置有安装口101,安装口101中设置有出风罩60,出风罩60上具有与烹饪腔12连通的出风孔601,机壳10呈方形,出风罩60位于机壳10的转角处,出风罩60的外端面与机壳10形状匹配以形成光滑的外观面。机壳10呈方形指的是机壳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方形或圆角方形,包括圆角正方形或圆角矩形。
优选的,机壳10的相邻侧壁之间通过弯曲的连接壁13连接,出风罩60位于连接壁13上。优选的,机壳10的侧壁可以为平面,通过连接壁13圆角过渡;或者,如图8所示,机壳10的侧壁为弧面,与连接壁圆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机壳10的安装口101中设置出风罩60,利于将出风罩60单独设置为耐高温材料,提高出风罩60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机壳10的成本。将机壳10设为方形,提升用户的拿取的手感,将出风罩60设置在机壳10的转角处,由于转角处自身形态的特性,用户在放置空气炸锅时,不需要刻意将机壳10后端面与墙面保持距离,无论如何放置空气炸锅,利用转角处可以将出风孔601与墙面保持分离,例如,以图8中空气炸锅的俯视图为例,附图的上方为空气炸锅实际使用时的前侧,面向用户,因此,出风罩60位于转角处,可以既能实现水汽或热风向后侧吹拂,避免烫伤用户,还可以不需要额外凸筋避免与墙面接触,避免出风罩60直接与墙面接触造成热风吹拂墙面或墙面封堵出风孔601的现象,放置更加省心,使用体验好。另外,机壳10上不需要凸设挡筋,便于包装收纳,可以简化机壳10的结构,生产方便,避免形成清理阻碍,出风罩60的外端面与机壳10形状匹配以形成光滑的外观面,方便用户对机壳10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洁,清理更方便。
关于出风罩60沿竖直方向的限位方式,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安装腔11内还设有冷风扇70和容纳冷风扇70的导风罩80,导风罩80的出口与出风孔601连通,结合图2和图3,导风罩80包括蜗壳槽81和盖设在蜗壳槽81上方的蜗壳盖82,出风罩60包括设有出风孔601的罩体61和自罩体61有向内延伸的折边62,蜗壳槽81和蜗壳盖82夹持折边62以对出风罩60轴向限位。
通过设置冷风扇70和导风罩80,可以对安装腔11内的电机50等其他部件进行散热,改善电机50温升,使电机50稳定运行和延长电机50使用寿命,导风罩80包括蜗壳槽81和蜗壳盖82,使得散热气流可以顺畅排出机壳10外,且出风罩60包括设有出风孔601的罩体61和自罩体61有向内延伸的折边62,由于出风罩60位于转角处,因此,利用蜗壳槽81和蜗壳盖82对折边62夹持来对出风罩60轴向限位,使得出风罩60的定位简单且可靠。
更优选的,如图4、图5所示,折边62包括与罩体61连接的连接部621和位于连接部内侧的定位部622,参考图6,定位部622夹持在蜗壳槽81与蜗壳盖82之间,连接部621相对定位部622下沉构成避空腔623。
通过连接部621相对定位部622下沉构成避空腔623,降低出风罩60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机壳10上,避免机壳10过热造成用户触摸烫手等问题,改善用户使用体验。而且连接部相对定位部下沉会形成台阶面,可以将散热气流向出风孔601引导。
更优选的,如图6所示,蜗壳盖82的边缘设有横向延伸的压接板821和连接在压接板821下方的限位竖板822,压接板821压接在折边62定位部622的上端面,限位竖板822抵接在折边62的定位部622的内端面。
通过设置压接板821和限位竖板822,可以在折边的端部形成折弯限位结构,从而延长折边62和蜗壳盖82的配合间隙,起到密封对接的效果,防止冷风扇70吹送的散热气流从该配合间隙流处,使得散热气流能通过导风罩80和出气孔顺畅排出。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蜗壳槽81的边缘包括支撑台阶811,出风罩60的下部设有向内延伸的底边63,底边63搭接在支撑台阶811上并与支撑台阶811横向抵接。
通过蜗壳槽81的边缘设置支撑台阶811对出风罩60的下部进一步支撑,起到轴向限位效果,同时支撑台阶811也延长蜗壳槽81与出风罩60的配合间隙,起到密封对接的效果,使得冷风扇70吹送的散热气流可以进导风罩80顺畅排出。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出风罩60的侧部向内延伸形成与蜗壳槽81的槽壁密封对接的围边64。
通过在出风罩60的侧部设置围边实现与蜗壳槽81的槽侧壁密封对接,使得冷风扇70吹送的散热气流可以进导风罩80顺畅排出。
关于出风罩60的水平方向的限位方式,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出风罩60的顶部凸设有上卡筋65,机壳10围绕安装口101的侧壁上设有与上卡筋65配合的卡槽66。
通过在出风罩60设置上卡筋与机壳10的卡槽限位配合,实现对出风罩60水平方向的限位,避免出风罩60掉落到机壳10内或机壳10外侧,实现出风罩60的可靠固定。
具体的,上卡筋的外侧面为倾斜的导向面,导向面与卡槽的槽壁间隙配合,上卡筋的内侧面与卡槽的槽壁止挡限位。
在上卡筋的外侧面设置倾斜的导向面,利于出风罩60自内而外安装到机壳10的安装口101中,且在导向面与卡槽的槽壁间隙配合,上卡筋的内侧面与卡槽的槽壁止挡限位,从而在实现导风罩80安装到位后,限制其向内掉落的基础上,也避免上卡筋的外侧与卡槽的槽壁配合过紧,以及因加工的公差造成出风罩60安装后无法与机壳10外表面进行光滑过渡连接的情况。
通过上卡筋仅避免出风罩60向内掉落,为了避免出风罩60向外掉落,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出风罩60的顶部凸设有止位筋67和上卡筋66,止位筋67与上卡筋66沿着出风罩60的弯曲方向间隔布置,止位筋67位于上卡筋66的内侧,机壳10设有插入上卡筋66和止位筋67之间的限位筋,限位筋与上卡筋66和止位筋67止挡限位。结合图7所示,限位筋可以由卡槽66的槽壁延伸构成。
通过设置限位筋和上卡筋,实现对出风罩60水平方向的限位,避免出风罩60掉落,且,止位筋与上卡筋沿着出风罩60的弯曲方向间隔布置,从而适配于出风罩60的形态增加限位点,进一步实现出风罩60与机壳10的可靠固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出风罩60的底部向下凸设有下卡筋68,下卡筋68与机壳10的内侧壁止挡限位。
通过在出风罩60的底部设置下卡筋68,从而实现下部与机壳10的内侧壁限位,实现出风罩60的多方位的限位,固定可靠。
关于出风罩60的具体安装方式为:结合图6和图7所示,将出风罩60自机壳内侧向外侧进行安装使得,出风罩60的上卡筋65和下卡筋68利用外侧的导向面顺利卡入至机壳对应的卡槽66中,上卡筋65卡入机壳的卡槽66中,出风罩60无法自安装口掉出到机壳外侧,下卡筋68与机壳的侧壁止挡抵接,具体的,也可以在机壳设置用于对下卡筋限位的下卡槽68。当上卡筋65与卡槽66配合到位后,刚好卡槽66的侧壁能够与出风罩60上的止位筋67进行内侧的止挡,出风罩60无法向机壳10内侧掉落。
更优选的,如图5所示,可以在出风罩60的底部除了设置下卡筋68还设有下止位筋69。对出风罩的横向进一步限位。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机壳10还设有第一进风孔104,优选的,第一进风孔104与出风孔相对设置,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进风孔104和出风罩60的出风孔分别位于机壳的后侧面的两侧的转角处。
第一进风孔设置于机壳10的转角处;更进一步的,机壳10包括包围烹饪腔12的主体102和分体盖设在主体102上方的顶盖103,出风罩60设置于主体,顶盖103与主体102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进风孔。
通过将第一进风孔104设置在机壳10的挂角处,用户在放置空气炸锅可以省心,不需要刻意关注第一进风孔104的位置,有效防止第一进风孔104被墙面封堵。通过顶盖与主体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进风孔,可以避免额外开设通孔的基础上,还能加大进风量,从而利于机壳10内外的气流流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如图1所示,包括机壳10,机壳10内设置有反射罩20,反射罩20将机壳10内空间分成上方的安装腔11和下方的烹饪腔12,烹饪腔12内设置有热风扇30和加热件40,安装腔11内设置电机50,反射罩20呈方形且具有转角壁,安装腔11内设有冷风扇70和容纳冷风扇70的导风罩80,如图3、图9所示,导风罩80与机壳10上的出风孔601连通,导风罩80包括主体部83和限位部84,主体部83固定在反射罩20的上方,限位部84自主体部83折弯向下延伸并与转角壁形状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反射罩20呈方形且具有转角壁,导风罩80的主体部固定在反射罩20的上方,利于对冷风扇70吹送的散热气流进行直接引导,有利于散热气流的顺畅流动,限位部自主体部折弯向下延伸并与转角壁形状相匹配,因而,限位部一方面利用了转角壁处的高度空间,扩大了出风罩出风容积,从而利于扩大散热气流的排放量,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限位部与转角壁的形状相匹配,在将导风罩80与反射罩20通过螺钉锁紧时,当导风罩80放置到反射罩20上方后,限位部会和转角壁配合,利用转角壁的弯曲特性和机壳10的方形特性,转角壁可以对限位部进行周向限位,使得利用螺钉对导风罩80锁紧的过程中,避免导风罩80相对反射罩20周向运动,从而避免导风罩80偏移造成安装错位造成导风罩80漏风和散热差的问题,装配成功率高,装配更省时省力。
优选的,如图9所示,反射罩20具有横向延伸的边缘部,导风罩80还包括自限位部横向向外延伸的支撑部85,支撑部85搭持在边缘部的上方。
反射罩20设置边缘部与外壳内的内胆实现更好的配合,提升反射罩20与内胆的配合位置的密封性,减少热风损耗,提升烹饪效果,导风罩80设置支撑部搭持在边缘部上方,既能进一步与边缘部贴合实现限位,同时利于将导风罩80内的散热气流顺畅引导至出风孔处,避免散热气流的损耗,提升安装腔11内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导风罩80包括蜗壳槽81和盖设在蜗壳槽81上方的蜗壳盖82,主体部83和限位部84均设置在蜗壳槽81的底壁。
通过设置蜗壳槽81和盖设在蜗壳槽81上方的蜗壳盖82,在散热气流顺畅排放的基础上,避免散热气流直线流出带来的散热噪音,减小排风噪音,而且,蜗壳槽81和蜗壳盖82分体设置方便冷风扇70等结构的装配,提高装配效率。
优选的,如图1所示,机壳10呈方形且在与转角壁对应的转角处设置有出风罩60,出风孔开设于出风罩60,出风罩60包括设有出风孔的罩体和与罩体连接的折边62,蜗壳槽81的槽侧壁和蜗壳盖82夹持折边62。
通过在机壳10对应转角壁的转角处设置出风罩60,利于将出风罩60单独设置为耐高温材料,提高出风罩60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机壳10的成本。将机壳10设为方形,提升用户的拿取的手感,将出风罩60设置在机壳10的转角处,由于转角处自身形态的特性,用户在放置空气炸锅时,不需要刻意将机壳10后端面与墙面保持距离,无论如何放置空气炸锅,利用转角处可以将出风孔与墙面保持分离,避免出风罩60直接与墙面接触造成热风吹拂墙面或墙面封堵出风孔的现象,放置更加省心,使用体验好。另外,机壳10上不需要凸设挡筋,便于包装收纳,可以简化机壳10的结构,生产方便,避免形成清理阻碍,出风罩60的外端面与机壳10形状匹配以形成光滑的外观面,方便用户对机壳10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洁,清理更方便。
通过导风罩80设置折边62,利用蜗壳槽81和蜗壳盖82对折边62夹持来对出风罩60轴向限位,使得出风罩60的定位简单且可靠。
具体的,折边62包括与罩体连接的连接部621和位于连接部621内侧的定位部622,定位部622夹持在蜗壳槽81与蜗壳盖82之间,连接部621相对定位部622下沉构成避空腔。
利用避空腔降低出风罩60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机壳10上,避免机壳10过热造成用户触摸烫手等问题,改善用户使用体验。而且连接部621相对定位部622下沉会形成台阶面,可以将散热气流向出风孔引导,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的,空气炸锅还包括覆盖反射罩20的隔热罩90,主体部固定在隔热罩90的顶面,隔热罩90与反射罩20的形状相匹配。
在反射罩20的顶面覆盖隔热罩90,避免反射罩20的热量传递到安装腔11内,改善安装腔11的温升,延长电机50等部件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如图2所示,转角壁开设有第一通孔91,隔热罩90和导风罩80分别设有与第一通孔对应连通的第二通孔92和第三通孔93,第一通孔91、第二通孔92和第三通孔93的开口面积依次增大。
通过设置第一通孔91和第二通孔92,利于烹饪腔12与出风孔的连通,通过设置第三通孔93,可以实现烹饪腔12经过导风罩80的内腔后再从出风孔排出,在不需要扩大出风罩60的面积的情况下,保证烹饪腔12的出汽效果和安装腔11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如图10、图11所示,导风罩80设有向下凸出的螺柱86,反射罩20设有与螺柱86对应的螺孔21,第一紧固件100穿过螺孔21锁紧于螺柱86。
通过将导风罩80与反射罩20用第一紧固件100固定,可以简化装配,而且,借助导风罩80的限位部与转角壁配合限位,进一步加快装配效率,而且,由于隔热罩90所用的隔热材料通常强度弱于呈金属材料的反射罩20,因此,将导风罩80与反射罩20固定相比于将导风罩80与隔热罩90固定的方式,导风罩80的固定更可靠。在导风罩80向下凸设螺柱,而相比在导风罩80上设置螺孔的方式,可以避免导风罩80内的散热气流从螺孔损耗,提升散热效果。
更优选的,结合图1,电机50设有向下凸出的固定柱,反射罩20设有与固定柱对应的固定孔,第二紧固件穿过固定孔锁紧于固定柱。
通过将电机50与反射罩20用第二紧固件固定,装配简单,由于隔热罩90所用的隔热材料通常强度弱于呈金属材料的反射罩20,因此,将电机50与反射罩20固定相比于将电机50与隔热罩90固定的方式,导风罩80的固定更可靠。
优选的,如图11所示,第一紧固件100包括螺杆1001和锁头1002,锁头1002与反射罩20的下侧面抵接,反射罩20凹陷形成容纳锁头沉槽以使锁头的端面与反射罩20的下端面齐平过渡。
反射罩20设置沉槽容纳锁头,一方面可以避免锁头凸设,与反射罩20下方的热风扇30等干涉,另一方面,锁头的端面与反射罩20的下端面齐平过渡,相比锁头凸设对热风扇30气流的阻碍作用,避免热气流的损耗,使得烹饪效果更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具体对于实施例2中导风罩与反射罩20的具体固定方式进行详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结合图1,包括机壳10,机壳10内设置有反射罩20,反射罩20将机壳10内空间分成上方的安装腔11和下方的烹饪腔12,烹饪腔12内设置有加热件40和热风扇30,安装腔11内设置驱动热风扇30旋转的电机50,反射罩20的上方设置有隔热罩90,隔热罩90上侧还设置有内设散热风道的导风罩80,导风罩80内设置有冷风扇70,导风罩80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螺柱86,如图10所示,隔热罩90设有与螺柱86对应的第一避让孔94,反射罩20设有与螺柱86对应的螺孔21,第一紧固件100穿过螺孔21锁紧于螺柱8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炸锅,隔热罩90上侧还设置有内设散热风道的导风罩80,利于冷风扇70吹动的散热气流排出机壳10,提高散热效果,通过设置隔热罩90,避免反射罩20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安装腔11中,改善安装腔11温升,延长电机50等使用寿命。通过在隔热罩90设置第一避让孔94,从而有利于第一紧固件将导风罩80直接与反射罩20锁紧,可以简化装配,由于通常隔热罩90所用的隔热材料强度弱于呈金属材料的反射罩20,因此,将导风罩80与反射罩20固定相比于将导风罩80与隔热罩90固定的方式,导风罩80的固定更可靠。在导风罩80向下延伸螺柱86,而相比在导风罩80上设置螺孔21的方式,可以避免导风罩80内的散热气流从螺孔21损耗,提升散热效果。
优选的,结合图3、图11所示,反射罩20贯穿设有温控件22,温控件22具有凸出于反射罩20上端的外端部,隔热罩90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95,第二避让孔95包围温控件22的外端部。
通过在反射罩20贯穿设置温控件22,可以起到监测烹饪腔12温度,而且在烹饪腔12温度过高时断电,起到保护空气炸锅各电器件的作用,使用安全。通过隔热罩90设置第二避让孔95,避免安装腔11的气流吹拂温控件导致温控件22检测受到干扰,影响测温效果,而且第二避让孔95包围温控件22减小温控件2尾端暴露的高度,保证温控件的检测准确性。
优选的,电机50设有向下延伸的固定柱,隔热罩90设有与固定柱对应的第三避让孔,反射罩20设有与固定柱对应的固定孔,第二紧固件,如螺钉,穿过固定孔锁紧于固定柱。
优选的,导风罩80的底壁与隔热罩90间隔设置以在导风罩80和隔热罩90之间形成进风间隙。
通过在导风罩80的底壁与隔热罩90间隔布置,一方面避免隔热罩90将反射罩20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导风罩80,进而避免机壳10过热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形成进风间隙,可以更利于气流流经进风间隙带走安装腔11内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的,如图11所示,螺柱86穿过第一避让孔抵接至反射罩20的顶面,第一避让孔与螺柱86间隙配合。螺柱86具有设有螺纹段的中空部,螺柱86的端面设有向中空部倾斜延伸的导向面861。反射罩20设有围绕螺孔21的限位壁862,限位壁862朝向中空部倾斜延伸且限位壁862与导向面861配合。优选的,第一紧固件的锁头端面与反射罩20的下表面齐平过渡。相当于,限位壁862限定出沉槽以容纳锁头部位。
通过在螺柱86的端面设置导向面,在第一紧固件100锁紧的过程中,对第一紧固件100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更进一步缩短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直”、“横向”、“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置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将机壳内空间分成上方的安装腔和下方的烹饪腔,所述烹饪腔内设置有热风扇和加热件,所述安装腔内设置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热风扇旋转以带动所述加热件的热量在所述烹饪腔中流动,所述机壳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中设置有出风罩,所述出风罩上具有与所述烹饪腔连通的出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呈方形,所述出风罩位于所述机壳的转角处,所述出风罩的外端面与所述机壳形状匹配以形成光滑的外观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还设有冷风扇和容纳所述冷风扇的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孔连通,所述导风罩包括蜗壳槽和盖设在所述蜗壳槽上方的蜗壳盖,所述出风罩包括设有所述出风孔的罩体和自所述罩体有向内延伸的折边,所述蜗壳槽和所述蜗壳盖夹持所述折边以对所述出风罩轴向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包括与所述罩体连接的连接部和位于所述连接部内侧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夹持在所述蜗壳槽与所述蜗壳盖之间,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定位部下沉构成避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盖的边缘设有横向延伸的压接板和连接在所述压接板下方的限位竖板,所述压接板压接在所述折边上端面,所述限位竖板抵接在所述折边的内端面;
并且/或者,所述蜗壳槽的边缘包括支撑台阶,所述出风罩的下部设有向内延伸的底边,所述底边搭接在所述支撑台阶上并与所述支撑台阶横向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的侧部向内延伸形成与所述蜗壳槽的槽壁密封对接的围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的顶部凸设有上卡筋,所述机壳围绕所述安装口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上卡筋配合的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筋的外侧面为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所述卡槽的槽壁间隙配合,所述上卡筋的内侧面与所述卡槽的槽壁止挡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的底部向下凸设有下卡筋,所述下卡筋与所述机壳的内侧壁止挡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的顶部凸设有止位筋和上卡筋,所述止位筋与所述上卡筋沿着所述出风罩的弯曲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止位筋位于所述上卡筋的内侧,所述机壳设有插入所述上卡筋和所述止位筋之间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与所述上卡筋和所述止位筋止挡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设有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进风孔设置于所述机壳的转角处;
并且/或者,所述机壳包括包围所述烹饪腔的主体和分体盖设在所述主体上方的顶盖,所述出风罩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顶盖与所述主体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进风孔。
CN202321167063.7U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空气炸锅 Active CN220572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7063.7U CN220572026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7063.7U CN220572026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72026U true CN220572026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09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67063.7U Active CN220572026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72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930956U (zh) 一种防烫食物处理机
CN220572026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961553U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20572025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2030896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155324U (zh) 烹饪器具
CN211911378U (zh) 烹饪器具
CN217423363U (zh) 一种吸油烟机的风道系统及吸油烟机
CN212912760U (zh) 底座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396935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及烹饪器具
CN215838347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551309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6114193U (zh) 烹饪器具
CN216602806U (zh) 风机盖板及洗碗机
CN214259052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00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3248547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5502436U (zh) 一种电饭锅盖及具有其的电饭锅
CN209863485U (zh) 一种电烤机
CN214510740U (zh) 排气阀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5687021U (zh) 空气炸锅
CN218186409U (zh) 一种空气加热上盖和空气加热器具
CN216020407U (zh) 一种早餐机
CN21978233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961366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