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5324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5324U
CN211155324U CN201922121611.2U CN201922121611U CN211155324U CN 211155324 U CN211155324 U CN 211155324U CN 201922121611 U CN201922121611 U CN 201922121611U CN 211155324 U CN211155324 U CN 211155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body assembly
cover
cooking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216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荣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216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5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5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5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内具有烹饪腔;第一盖体组件,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和所述锅体组件中的一个具有凸部且另一个具有适于与所述凸部配合的配合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凸部和配合部,利用凸部与配合部的配合,实现第一盖体组件在锅体组件上的限位和定位,从而保证第一盖体组件与锅体组件的精准装配,保证烹饪器具可以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锅盖以及具有烘烤功能的烘烤上盖,烘烤上盖与锅体组件的连接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烘烤上盖与锅体组件采用不可分拆的活动连接方式,例如通铰链连接的方式,当使用锅盖进行蒸煮烹饪时,烘烤上盖需翻起悬在一侧,不仅占用较大空间,且给用户烹饪操作带来不便;另一种是烘烤上盖与锅体组件采用可分拆的连接方式,但在烘烤上盖与锅体组件的配合过程中,无法快速地实现精准对中,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严重时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装配方便,可靠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内具有烹饪腔;第一盖体组件,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和所述锅体组件中的一个具有凸部且另一个具有适于与所述凸部配合的配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凸部和配合部,利用凸部与配合部的配合,实现第一盖体组件在锅体组件上的限位和定位,从而保证第一盖体组件与锅体组件的精准装配,保证烹饪器具可以正常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盖体组件上的第一凸部,所述配合部包括设于所述锅体组件上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凸部适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配合通孔或者配合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朝下延伸,以超出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朝向所述锅体组件的一侧表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设于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侧壁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侧壁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远离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朝下延伸,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分别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部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一一对应地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组件具有把手,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在所述把手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锅体组件包括:本体;食物容器,所述食物容器设于所述本体内,所述食物容器限定出所述烹饪腔,其中,所述凸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底部的第二凸部,所述配合部包括设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且靠近其外边沿的凹部,所述第二凸部适于与所述凹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凹部的第一检测组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顶杆以及用于对所述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与所述锅体组件盖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凸部下压所述顶杆且所述顶杆触发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以禁止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凹部的底壁设有供所述顶杆穿出的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盖体组件,所述第二盖体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第二盖体组件具有与所述凹部滑动配合的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设有避让部,在所述第二盖体组件与所述锅体组件盖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避让部避开所述顶杆,以允许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避让部形成设于所述限位凸块一侧的避让槽或者避让斜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烹饪器具具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所述第一烹饪模式为烘烤烹饪模式,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盖合于所述锅体组件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一烹饪模式;在所述第二盖体组件盖合于所述锅体组件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二烹饪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锅体组件具有下耦合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具有上耦合器,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与所述锅体组件盖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上耦合器与所述下耦合器连接以允许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在一个视角的分解图,其中,第一盖体组件与锅体组件配合;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在另一个视角的分解图,其中,第一盖体组件与锅体组件配合;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盖体组件与锅体组件配合;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烹饪器具在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烹饪器具在另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示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烹饪器具的烘烤容器与支架、蒸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烹饪器具的烘烤容器与支架、蒸架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14是烹饪器具的排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烹饪器具的第一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密封件密封内盖上的过孔;
图16是烹饪器具的第一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密封件与内盖分离;
图17是第一盖体组件内的驱动器、密封件、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盖体组件内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烹饪器具的第一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隔热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第一盖体组件在一个视角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23是第一盖体组件在另一个视角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3中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图27是图25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第一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的烹饪器具的电源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示例的烹饪器具的电源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烹饪器具100,
锅体组件10,下耦合器101,本体11,第二电源接口111,把手112,第一配合部 113,凹部114,食物容器12,烹饪腔120,烘烤容器13,第一配合件131,支撑凸起 132,避让开口133,把持部134,过风孔135,支架14,第二配合件141,定位部142,承托部143,支撑脚144,蒸架15,通孔151,
第一盖体组件20,上耦合器201,第一配合部21,横向筋位211,纵向筋位212,侧围板22,隔热垫23,支撑侧2301,配合侧2302,第二配合部231,隔热板232,安装凸筋233,侧围筋234,第一避让缺口2341,第二避让缺口2342,第一加强筋235,第二加强筋236,安装槽237,
盖本体24,冷风出口2401,热风出口2402,第一电源接口2403,第一腔室241,第二腔室242,冷风通道243,第一出风段244,热风通道245,第二出风段246,排风件247,外框2471,分隔筋2472,第一凸部248,第一延伸段2481,第二延伸段2482,第二凸部249,内盖25,过孔251,防护罩26,分隔件261,驱动器27,驱动轴271,轴套272,配合部273,限位孔274,第一叶轮275,第二叶轮276,密封件28,连接部 281,限位结构282,定位槽283,安装孔284,变形部285,配重部286,电源线29,插头291,遮挡件292,第一遮挡部2921,第二遮挡部2922,第一包裹部2923,第二包裹部2924,卡凸293,通孔294,外部电源295,插孔296,
第二盖体组件30,凸块31,避让部32,第一加热装置40,第二加热装置50,第一检测组件611,顶杆6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组件10和第一盖体组件20。锅体组件10内具有烹饪腔120,第一盖体组件20可分离地盖设于锅体组件10,第一盖体组件20包括第一加热装置40,从而加热烹饪腔120内的食物。其中,第一盖体组件20 和锅体组件10中的一个具有凸部,第一盖体组件20和锅体组件10中的另一个具有配合部,凸部适于与配合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通过设置凸部和配合部,利用凸部与配合部配合,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在锅体组件10上的限位和定位,从而保证第一盖体组件 20与锅体组件10的精准装配,保证烹饪器具100可以正常工作。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凸部包括设于第一盖体组件20上的第一凸部248,配合部包括设于锅体组件10上的第一配合部,第一凸部248适于与第一配合部113插接配合。
由此,利用第一凸部248与第一配合部113插接配合,不仅可以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在锅体组件10上的限位和定位,从而保证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的精准装配,而且第一凸部248可以将第一盖体组件20支撑在平台上,避免温度较高的第一盖体组件20与平台直接接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第一配合部113形成配合通孔,第一凸部248可以插入配合通孔内,由于配合通孔的两端导通,因此第一凸部248在配合通孔的轴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或者等于配合通孔的轴向长度,也可以大于配合通孔的轴向长度。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第一配合部113形成配合凹槽,配合凹槽的形状可以与第一凸部248的形状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凸部248的至少一部分朝下延伸,并且超出第一盖体组件20的朝向锅体组件10的一侧表面,即,第一凸部248的下端超出第一盖体的下表面。
烹饪时,需要将第一盖体组件20盖设在锅体组件10上,可以将第一凸部248向下插入第一配合部113,从而实现第一凸部248与第一配合部113的插接配合,进而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的精准装配。
烹饪完成后,向上拔出第一凸部248,实现锅体组件10与第一盖体组件20的分离,并且可以通过第一凸部248支撑在平台上,使第一盖体组件20与平台保持安全距离,不仅避免温度较高的第一盖体组件20与平台直接接触,而且第一盖体组件20与平台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通道,使热量能够快速散发,避免温度较高的第一盖体组件20烧坏平台。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部248包括第一延伸段2481和第二延伸段2482,第一延伸段2481设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壁,并且第一延伸段2481朝向远离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壁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2482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上端)与第一延伸段2481的远离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壁的一端连接,第二延伸段2482的另一端朝下延伸,在第一盖体组件20盖设于锅体组件10的状态下,第二延伸段2482与第一配合部113插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凸部248和第一配合部113分别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凸部248和至少两个第一配合部113一一对应地配合。
具体地,两个第一凸部248分别设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相背两侧,两个第一配合部113分别设于锅体组件10的相背两侧,利用至少两个第一凸部248与至少两个第一配合部113的配合,可以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在锅体组件10的周向上的定位,进一步保证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的精准装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锅体组件10具有把手112,第一配合部113形成在把手112上。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锅体组件10的侧壁设有两个相背布置的把手112,每个把手112与锅体组件10的侧壁之间限定出配合通孔。对应地,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壁设有两个相背布置的第一凸部248,每个第一凸部248的一端与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壁连接且另一端朝下延伸,两个第一凸部248与两个把手112一一对应插接配合,无需单独打孔,即可以实现锅体组件10与第一盖体组件20的精准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锅体组件10包括本体11和食物容器12,食物容器12设于本体11内,食物容器12限定出烹饪腔120。
其中,凸部包括设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底部的第二凸部249,配合部包括设于本体11的上表面的靠近其外边沿的凹部114,第二凸部249的形状与凹部114的形状相匹配,在第一盖体组件20盖设于锅体组件10的状态下,第二凸部249与凹部114配合,从而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在锅体组件10上的限位和定位,进一步保证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的精准装配,并且第二凸部249可以与上述第一凸部248一起对第一盖体组件20进行支撑,提高第一盖体组件20在平台上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锅体组件10包括第一检测组件611、用于触发第一检测组件611的顶杆612以及用于对烹饪腔1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50。
其中,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盖合到位的状态下,第二凸部249下压顶杆612,从而使顶杆612触发第一检测组件611,进而使得烹饪器具100的控制器控制第二加热装置50不工作,即第一检测组件611被触发时,不允许第二加热装置50工作,第一检测组件611不被触发,则允许第二加热装置50工作,即实现在第一盖体组件20 与锅体组件10盖合到位的状态下,不允许第二加热装置50工作,保证烹饪器具100正常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检测组件611和顶杆612设于本体11内,凹部114的底壁设有供顶杆612穿出的穿孔,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盖合到位的状态下,第二凸部249下压顶杆612,从而使顶杆612触发第一检测组件611。
进一步地,第一盖体组件20上设有上耦合器201,锅体组件10上设有下耦合器101,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盖合到位的状态下,上耦合器201与下耦合器101相连,使得第一加热装置40可以接通电源。
由此,通过上述第二凸部249以及第一凸部248,再加上第一检测组件611对第一盖体组件20装配状态的检测,避免第一盖体组件20上的上耦合器201与锅体组件10 上的下耦合器101对位不准,同时避免第一盖体组件20未装配到位时接通电源,进一步降低出现耦合器损伤、打火等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第二盖体组件30,第二盖体组件30可分离地盖设于锅体组件10,第二盖体组件30具有与凹部114滑动配合的限位凸块31,限位凸块31设有避让部32,在第二盖体组件30与锅体组件10盖合到位的状态下,避让部 32避开顶杆612,以允许第二加热装置50工作。通过在第二盖体组件30上设置与凹部 114配合的限位凸块31,从而实现第二盖体组件30在锅体组件10上的定位和限位,通过在限位凸块31上设置避让部32,使得第二盖体组件30与锅体组件10盖合到位时,避开顶杆612,防止顶杆612触发第一检测组件611。
其中,避让部32形成为设于限位凸块31一侧的避让槽或者避让斜面,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具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第一烹饪模式为烘烤烹饪模式,第二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在第一盖体组件20盖合于锅体组件 10且第一加热装置40工作的状态下,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在第二盖体组件30盖合于锅体组件10且第二加热装置50工作的状态下,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组件30为压力锅盖,第一盖体组件20为空炸锅盖,通过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上设置第二凸部249,使其与锅体组件10上原有的凹部114配合,不仅可以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定位和限位,而且可以通过触发第一控制组件611,实现对第二加热装置50的控制,无需改变原有的锅体组件10以及第二盖体组件30的结构,成本低。
如图4-图9以及图13-图16所示,第一盖体组件20包括盖本体24、内盖25和防护罩26,内盖25位于盖本体24与防护罩26之间,第一盖体组件20内具有位于内盖25 上方的第一腔室241以及位于内盖25下方的第二腔室242,第一腔室241内设有可转动的第一叶轮275,从而利用第一叶轮275对冷空气进行驱动和引导,便于冷风的顺畅流动,提高冷风的冷却效果,第二腔室242内设有设有可转动的第二叶轮276和第一加热装置40,并且第一加热装置40位于第二叶轮276的下方,利用第二叶轮276对热空气进行驱动和引导,便于热风的顺畅流动,提高热风的加热效果。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轮276为风向沿轴向向下的轴流扇叶结构,烘烤容器13顶部的空气在第二叶轮276的驱动下朝第二叶轮276中部向下流动,经过第一加热装置50加热后的气流向下流入烘烤容器13内,然后从烘烤容器13的底部流出,沿烘烤容器13的周壁与食物容器12的周壁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在第二叶轮276 的驱动下再次朝第二叶轮276中部向下流动,如此往复。
如图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轮276为风向沿径向向外的贯流扇叶结构,烘烤容器13顶部的空气在第二叶轮276的驱动下沿径向向外流动,然后沿烘烤容器13 的周壁与食物容器12的周壁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之后从烘烤容器13的底部进入烘烤容器13内,在第二叶轮276的驱动下向上流动,并经过第一加热装置50加热,之后再次沿径向向外流动,如此往复。
下面结合图1-图2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组件10、第一盖体组件20和第二盖体组件30,锅体组件10包括本体11、食物容器12以及容器组件,本体11的底部中部具有温度检测部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时,第一盖体组件20盖设在锅体组件10上,并且容器组件需要放入食物容器12内使用。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时,第二盖体组件30盖设在锅体组件10上,并且采用食物容器12直接烹制食物,不需要使用容器组件。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锅体组件10具有下耦合器101,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上耦合器201,锅体组件10与第一盖体组件20之间通过上耦合器201、下耦合器101相互耦合来实现电气连接。
其中,锅体组件10和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共同的供电模块,锅体组件10上设有控制面板,若需要使用第一烹饪模式,则将第一盖体组件20盖设在锅体组件10上,通过操控锅体组件10上的控制面板控制第一烹饪模式;若需要使用第二烹饪模式,则将第二盖体组件30盖设在锅体组件10上,通过操控锅体组件10上的控制面板控制第二烹饪模式。
如图12-图2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第一电源接口2403以及与第一电源接口2403相连的第一电源线,锅体组件10具有第二电源接口111以及与第二电源接口111相连的第二电源线。
其中,锅体组件10和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相互独立的供电模块,锅体组件10和第一盖体组件20上分别设有控制面板,若需要使用第一烹饪模式,则将第一盖体组件20 盖设在锅体组件10上,通过操控第一盖体组件20上的控制面板控制第一烹饪模式;若需要使用第二烹饪模式,则将第二盖体组件30盖设在锅体组件10上,通过操控锅体组件10上的控制面板控制第二烹饪模式。
下面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容器组件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如图4-图11所示,容器组件包括烘烤容器13和支架14,支架14可以放置在烹饪器具100的烹饪腔120内,烘烤容器13放置在支架14上,烘烤容器13与支架14可拆卸地相连,从而在支架14与烘烤容器13连接时,支架14可以随烘烤容器13放置在烹饪腔120内,也可以随烘烤容器13放置在烹饪腔120外;在支架14与烘烤容器13拆卸开时,可以便于清洁整理。
由此,通过设置具有支架14的烘烤容器13,使其既可以直接放置在食物容器12中供食物烘烤使用,也可以直接取出后放置在桌面上,用于食物盛放使用,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且支架14与烘烤容器13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同时便于清洗,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烘烤容器13与支架14卡接相连,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烘烤容器13与支架14的可拆卸连接,配合方便,可靠性高,制造工艺简单,且使用寿命长。当然,烘烤容器13也可以与支架14采用螺纹配合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烘烤容器13上具有第一配合件131,支架14上具有第二配合件141,通过第二配合件141与第一配合件131配合,实现烘烤容器13和支架14可拆卸地相连。其中,第一配合件131形成在烘烤容器13的侧壁,且第一配合件131沿烘烤容器13的周向延伸,以便于第二配合件141与第一配合件131的配合,且第二配合件 141可以间断布置,降低制造工艺,进而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件131为卡槽,第二配合件141为配合凸块,也就是说,烘烤容器13上具有卡槽,支架14上具有配合凸块,通过配合凸块与卡槽的卡接配合,实现烘烤容器13和支架14卡接配合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烘烤容器1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向内凹陷设置,从而可以在烘烤容器 13的外表面形成卡槽,卡槽形成在烘烤容器13的侧壁的下部,配合凸块形成在支架14上,例如,支架14具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定位部142,多个定位部142沿支架14的周向间隔布置,定位部142的朝向烘烤容器13的一侧设有配合凸块,通过配合凸块插入卡槽内,实现支架14与烘烤容器13的连接;将配合凸块从卡槽中拔出,即可实现支架14 与烘烤容器13的分离,这里的配合凸块的截面可以为矩形、半圆形、梯形等,卡槽与配合凸块形状对应。
在一些示例中,卡槽也可以形成在烘烤容器13的底壁上,其中,这里的卡槽形成为缩口槽,即卡槽的槽口面积小于槽底的面积,配合凸块形成对应的梯形、倒三角形或者圆形等,由此避免配合凸块脱出、导致烘烤容器13与支架14分离。
在一些示例中,烘烤容器1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向外凸出设置,从而可以在烘烤容器 13的外表面形成配合凸块,配合凸块可以位于烘烤容器13的侧壁的下部,卡槽形成在支架14上,例如,支架14具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定位部142,多个定位部142沿支架14 的周向间隔布置,定位块的朝向烘烤容器13的一侧凹陷形成卡槽,通过配合凸块插入卡槽内,实现支架14与烘烤容器13的连接;将配合凸块从卡槽中拔出,即可实现支架 14与烘烤容器13的分离,这里的配合凸块的截面可以为矩形、半圆形、梯形等,卡槽与配合凸块形状对应。
在一些示例中,配合凸块也可以形成在烘烤容器13的底壁上,卡槽形成在支架14的上表面上,这里的卡槽形成为缩口槽,即卡槽的槽口面积小于槽底的面积,配合凸块形成对应的梯形、倒三角形或者圆形等,由此避免配合凸块脱出、导致烘烤容器13与支架14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第一配合件131和第二配合件141均形成配合凸块,其中,两个配合凸块的高度不同,一个配合凸块位于高位,另一个配合凸块位于低位,高位配合凸块位于支架14上,低位配合凸块位于烘烤容器13上,在支架14与烘烤容器13配合时,低位配合凸块的上表面与高位配合凸块的下表面止抵,由此实现支架14与烘烤容器13 的卡接配合。
如图10所示,支架14包括承托部143和多个支撑脚144,承托部143形成环形,承托部143与烘烤容器13的底部适配,定位部142设置在承托部143上,且定位部142 凸出承托部143的上表面,第二配合件141位于定位部142的内侧,多个支撑脚144设置在承托部143的背离烘烤容器13的一侧,多个支撑脚144沿承托部143的周向间隔布置,由此既可以对烘烤容器13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烘烤容器13直接与烹饪腔120接触,也避免烘烤容器13与桌面接触,同时在支撑脚144的支撑下,烘烤容器13还可以与烹饪腔120的侧壁间隔开,由此便于热气的流动,实现对食物的烹饪。
容器组件还包括蒸架15,蒸架15具有多个通孔294151,蒸架15设置在烘烤容器 13内,由此可以实现分层的功能,从而可以满足不同食材的不同烘烤需求,同时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蒸架15与烘烤容器13可拆卸地连接,还可以便于蒸架15与烘烤容器 13的清洗。
如图10所示,烘烤容器13的侧壁内表面具有支撑凸起132,蒸架15支撑在支撑凸起132上,从而实现蒸架15的固定,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制造成型。
其中,烘烤容器13的顶部具有把持部134,用户通过操作把持部134,即可提取烘烤容器13,使用更加方便,把持部134可以高于烘烤容器13的上表面,或者是凸出烘烤容器13的侧壁表面,以便于把持。优选地,烘烤容器13的侧壁顶部具有避让开口133,把持部134与避让开口133位置对应,由此便于用户通过避让开口133来握紧把持部 134,同时避免把持部134的存在影响烘烤容器13在烹饪腔120内的安装使用。
如图11所示,烘烤容器13具有过风孔135,过风孔135位于烘烤容器13的底部,烘烤容器13与烹饪腔120的侧壁间隔开,由此热气可以通过过风孔135进入烘烤容器 13内,或者通过过风孔135流出,通过热气的循环实现对食物的烹饪。
下面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第一盖体组件20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3和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烹饪器具100的第一盖体组件20设有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第一盖体组件20内部具有与冷风出口2401 连通的冷风通道243、与热风出口2402连通的热风通道245,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设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同一侧且二者相互邻近设置。
通过设置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在第一盖体组件20内部可以形成冷风气流和热风气流,这样可以利用冷风气流对烹饪器具100内的结构进行冷却降温,例如冷风气流可以对第一盖体组件20内的驱动器27进行冷却降温。可以利用热风气流对烹饪器具100内的结构进行加热,例如热风气流可以对烹饪腔1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率和烹饪效果,而且可以避免烹饪器具100内的零部件温度过高,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0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并且,通过将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设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同一侧且二者相互邻近设置,这样可以增强冷风气流和热风气流之间的换热作用,利用冷风气流对热风气流进行冷却降温,降低第一盖体组件20排出的热风的温度,实现烹饪器具100的有效散热,提高烹饪器具100的散热效果,避免较高温度的热风气流直接排出而烫伤用户,提高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采用将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设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同一侧且二者相互邻近设置的方式,便于第一盖体组件20内气流通道的布局和设置,不仅便于冷风和热风可以顺畅地排出第一盖体组件20,提高第一盖体组件20的排风效果,而且可以减小气流通道的整体尺寸,节省第一盖体组件20的内部空间,便于降低第一盖体组件 20的整体尺寸,降低第一盖体组件20的生产成本。
同时,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上分别设置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可以有效防止冷风通道243内的冷风与热风通道245内的热风相互影响而造成混流,从而可以防止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发生排气不畅的情况。
举例而言,当第一盖体组件20在压力锅上使用时,由于受限于压力锅的原有尺寸,不便于气流通道的布局和设置,而将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设于第一盖体组件 20的同一侧且二者相互邻近设置的方式,便于气流通道的布局和设置,便于第一盖体组件20顺畅排风,可以避免在排风时出现热风温度过高的情况。因此,烹饪器具100的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出风效果好、散热效果好等优点。
可选地,冷风通道243具有可转动的第一叶轮275,热风通道245具有第一加热装置40和可转动的第二叶轮276,第一叶轮275和第二叶轮276用于驱动空气流动以形成气流,内盖25将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隔离开,第一叶轮275和第二叶轮276 分别位于内盖25的内外两侧。这样便于分别在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内形成气流,提高烹饪器具100内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
如图13所示,冷风通道243具有靠近冷风出口2401设置的第一出风段244,热风通道245具有靠近热风出口2402设置的第二出风段246,第二出风段246位于第一出风段244的内侧。这样可以增加第一出风段244与第二出风段246的接触面积,便于第一出风段244与第二出风段246之间进行热交换,进一步便于降低热风的排风温度,提高第一盖体组件20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盖体组件20包括盖本体24和排风件247,排风件247安装于盖本体24,排风件247与盖本体24限定出冷风通道243的至少一部分、热风通道245的至少一部分,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分别形成于排风件247。这样便于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的集中设置,便于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 2402的加工成型。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盖本体24内部具有第一腔室241,冷风通道243具有靠近冷风出口2401设置的第一出风段244,盖本体24和排风件247之间或者排风件247自身限定出第一出风段244,第一出风段244将第一腔室241和冷风出口2401连通,冷风通道243具有第一叶轮275和罩设在第一叶轮275的上罩,上罩设有上罩出风口。这样便于将第一腔室241内的冷风通过第一出风段244引导至冷风出口2401,从而便于冷风的顺畅排出。
具体而言,冷风通道243具有第一叶轮275和罩设在第一叶轮275的上罩,上罩设有上罩出风口,上罩出风口与冷风出口2401连通。内盖25将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 245隔离开,内盖25设有内盖25出风口,内盖25出风口与热风出口2402连通。上罩出风口吹出冷风,内盖25出风口吹出热风。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盖本体24内部具有第二腔室242,盖本体24和排风件247 之间或者排风件247自身限定出第二出风段246,热风通道245具有靠近热风出口2402 设置的第二出风段246,第二出风段246将第二腔室242和热风出口2402连通。这样便于将第二腔室242内的热风通过第二出风段246引导至热风出口2402,便于热风的顺畅排出。
如图13和图14所示,排风件247包括外框2471和分隔筋2472,外框2471具有出风区,分隔筋2472设于外框2471,分隔筋2472将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分隔开。这样可以利用分隔筋2472分隔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的至少一部分,使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邻近设置并通过分隔筋2472隔离开,进一步便于增强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的换热作用,提高第一盖体组件2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热风出口2402设置在分隔筋2472形成的环形区域内,冷风出口2401形成在分隔筋2472形成的环形区域之外。这样便于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邻近设置,便于集中散热。
进一步地,冷风出口2401环绕分隔筋2472所形成的环形区域的外周设置。这样分隔筋2472内形成的热风通道245被外周的冷风通道243包围,利于冷风通道243的冷风带走热风通道245内的热量,利于集中散热。
具体地,冷风出口2401设置在外框2471上侧,热风出口2402设置在外框2471下侧,冷风通道243具有可转动的第一叶轮275和罩设在第一叶轮275的上罩,外框2471 上侧的上边沿朝锅盖中心延伸且与上罩的外壁面抵靠,上罩对应外框2471的上侧具有上罩出风口。
具体地,分隔筋2472为封闭的环形,分隔筋2472内形成热风通道245的一部分。这样便于热风通道245的形成,可以避免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相互影响而形成混流,从而防止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出现排风不畅的问题。
可选地,分隔筋2472将出风区划分为冷风出风区和热风出风区,冷风出风区设有冷风出口2401,热风出风区设有热风出口2402。这样进一步分隔冷风出口2401和热风出口2402,避免冷风和热风混合在一起排出而形成混流。
具体地,热风出口2402在分隔筋2472的横截面内的正投影位于分隔筋2472的内侧,冷风出口2401在分隔筋2472的横截面内的正投影位于分隔筋2472的外侧。这样可以保证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的可靠分隔,从而实现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 分别独立排风。
可选地,分隔筋2472抵顶内盖25的外壁面,分隔筋2472与内盖25之间设有密封部件。这样可以保证冷风通道243和热风通道245的分隔可靠性,避免冷风和热风串行流动。
如图15-图1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第一盖体组件20包括盖本体24、内盖25、驱动器27和密封件28。内盖25设于盖本体24内,内盖25具有过孔 251。驱动器27设于盖本体24且具有驱动轴271,驱动轴271配置为带动功能部件转动,驱动器27的驱动轴271穿设于过孔251。密封件28安装于驱动轴271,用于密封驱动轴271与内盖25之间的过孔251的间隙。举例而言,“功能部件”可以为叶轮、搅拌刀等旋转结构件。
由此,通过设置密封件28,将密封件28安装在驱动轴271上。这样可以利用密封件28遮挡和密封内盖25上的过孔251,提高密封件28的密封效果。由此,可以防止烹饪器具100内的水蒸气通过过孔251,从内盖25的一侧空间进入设置驱动器27的另一侧空间,避免驱动器27所在空间生成冷凝水而导致零部件生锈、引起漏电、出现短路或电子元件失效等问题,便于提高第一盖体组件2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第一盖体组件20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的使用安全性和便捷性。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在驱动轴271转动时烹饪器具100内的水蒸气可以通过其他通道排出,而不会经过孔251进入设置驱动器27的一侧空间。例如,烹饪器具100设有第二叶轮276,第二叶轮276和驱动器27分别设在内盖25的两侧,第二叶轮276在驱动轴271的驱动下转动,引导水蒸气排出烹饪器具100。
此外,通过设置密封件28对过孔251进行遮挡和密封,可以降低对过孔251的尺寸和加工精度的要求,例如可以适当增大过孔251的尺寸。这样可以减小加工过孔251时的工艺难度,降低内盖25的加工成本和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第一盖体组件20的生产成本。因此,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工作可靠、密封效果好等优点。
其中,在驱动轴271处于静止状态下,密封件28紧贴内盖25以密封过孔251,在驱动轴271处于转动状态下,密封件28随驱动轴271转动并在转动形成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与内盖25相脱离。这样当驱动轴271静止不动时,密封件28可以紧贴内盖25,从而利用密封件28遮挡和密封内盖25上的过孔251,提高密封件28的密封效果。由此,可以防止烹饪器具100内的水蒸气通过过孔251,从内盖25的一侧空间进入设置驱动器27的另一侧空间,避免驱动器27所在空间生成冷凝水而导致零部件生锈、引起漏电、出现短路或电子元件失效等问题,便于提高第一盖体组件2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第一盖体组件20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的使用安全性和便捷性。
并且,当在驱动轴271转动时,密封件28可以随驱动轴271一起转动,密封件28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抬起而与内盖25相脱离。这样可以减小密封件28与内盖25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小驱动轴271的转动阻力,避免设置密封件28而增大驱动器27的负荷,便于保证驱动器27的工作可靠性,避免造成驱动器27的损坏或烧毁,便于延长驱动器 27的使用寿命。
也就是说,密封件28在静止不动时可以起到密封过孔251的作用,密封件28在随驱动轴271转动时可以避免增加驱动轴271的转动阻力,便于驱动轴271顺畅转动。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驱动轴271处于静止状态”是指驱动器27不运行、驱动轴 271不转动的状态,“驱动轴271处于转动状态”是指驱动器27持续运行、驱动轴271 保持转动的状态。
如图15-图18所示,密封件28包括连接部281和变形部285,连接部281与驱动轴271相连,变形部285与连接部281相连,在驱动轴271处于静止状态下,变形部285 紧贴内盖25,在驱动轴271处于转动状态下,变形部285与内盖25相脱离。这样可以通过变形部285的形状变形和位置变化,改变密封件28的工作状态,不仅可以在静止状态下保证密封件28的密封效果,而且可以在转动状态下减小密封件28与内盖25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密封件28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具体而言,如图17和图18所示,连接部281设有安装孔284,驱动轴271穿设在安装孔284内。
更为具体地,变形部285形成环绕驱动轴271的环形板。这样便于密封件28对过孔251进行遮挡和密封,提高密封件28的密封可靠性。
可选地,变形部285沿靠近内盖25的方向朝外倾斜延伸。这样便于密封件28能够贴紧内盖25,进一步便于提高密封件28对过孔251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变形部285的延伸方向与驱动轴271的轴向的夹角A大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60度。这样不仅便于保证密封件28的密封效果,而且便于改变密封件28的工作状态,便于在驱动轴271转动时密封件28与内盖25相脱离。更进一步地,变形部285 的延伸方向与驱动轴271的轴向的夹角A可以为100-150度。
具体地,变形部285的厚度为0.4-2毫米。这样可以使变形部285具有合适的厚度范围,便于切换变形部285的形状和位置,从而便于改变密封件28的工作状态。
可选地,如图15-图18所示,密封件28还包括配重部286,配重部286与变形部 285的远离连接部281的一侧相连,配重部286的厚度大于变形部285的厚度。这样可以利用配重部286增大密封件28的转动惯性,便于密封件28在转动时顺畅脱离内盖25。
进一步地,变形部285为形成环绕驱动轴271的环形板,配重部286位于变形部285的外周沿处。这样进一步便于增加密封件28的转动惯性,增大密封件28的离心力作用。
具体地,如图17-图18所示,连接部281设有限位结构282,限位结构282适于限位以使连接部281与驱动轴271同步转动。这样便于使密封件28与驱动轴271一起转动,便于密封件28随驱动轴271静止或转动,从而改变密封件28的工作状态。
更为具体地,如图17所示,驱动轴271设有轴套272,轴套272随驱动轴271转动,轴套272设有与限位结构282适配的配合部273。这样便于密封件28的安装设置,便于通过轴套272实现密封件28与驱动轴271的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连接部281设有用于定位轴套272的定位槽283,限位结构282形成设于定位槽283内的凸块,配合部273为与凸块适配的配合槽。这样不仅便于轴套272的安装设置,而且便于利用凸块和配合槽实现密封件28与驱动轴271的同步转动。
更进一步地,凸块和配合槽分别为对应的两个,且两个凸块在定位槽283内对称设置。这样可以使密封件28的受力更加的均匀,提高密封件28的设置可靠性。
可选地,轴套272设有非圆形的限位孔274,轴套272与驱动轴271通过限位孔274相连。进一步地,限位孔274为D字形孔。
如图15-图16所示,功能部件安装在驱动轴271的穿出过孔251的一端上,密封件28位于内盖25的背向功能部件的一侧。这样不仅便于密封件28的安装设置,而且便于密封件28对过孔251进行遮挡和密封,避免内盖25的朝向功能部件的一侧环境对密封件28造成影响,便于保证密封件28的工作可靠性。
如图15-图17所示,盖本体24内具有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内盖25将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隔开,其中,第一腔室241内设有第一叶轮275,第一叶轮 275和密封件28安装于驱动轴271且随驱动轴271转动,功能部件设于第二腔室242 内。这样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内设置的零部件可以分别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工作,避免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之间发生相互干扰,例如可以避免第二腔室242 内的高温度和高湿度环境影响驱动器27的正常工作。同时,可以利用第一叶轮275对第一腔室241内的气流进行引导,便于冷却第一腔室241内的环境温度和对驱动器27 进行冷却降温,提高驱动器27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功能部件为第二叶轮276,第二叶轮276设于所述第二腔室242内。
具体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腔室242内还设有加热件,加热件位于第二叶轮276的下方。这样可以利用第二叶轮276对第二腔室242内的气流进行引导,便于热风在第二腔室242内顺畅流动,提高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果。
具体而言,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分别具有进风孔和出风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盖本体24内具有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内盖25将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隔开,其中,第一腔室241 内设有驱动器27和第一叶轮275,第一叶轮275和密封件28安装于驱动轴271且随驱动轴271同步转动,第二腔室242内设有加热件和第二叶轮276,第二叶轮276安装于驱动轴271且随驱动轴271同步转动。这样可以通过驱动轴271分别带动第一叶轮275 和第二叶轮276转动,以便于分别对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内的空气进行驱动,便于第一腔室241和第二腔室242内的气流可以顺畅流动。
可选地,驱动轴271设有限位件,在驱动轴271的轴向上,连接部281夹持在限位件与轴套272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叶轮275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限位件。这样便于密封件28的安装设置,提高密封件28的位置准确性和结构可靠性,避免密封件28在驱动轴271的轴向发生窜动,进一步提高密封件28的密封效果。
如图19-图2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隔热垫23,隔热垫23具有相背设置的支撑侧2301和配合侧2302,第一盖体组件20可以直接发热,使得第一盖体组件20会具有较高的温度。
在隔热垫23位于第一状态的条件下,第一盖体组件20可以支撑在隔热垫23的支撑侧2301上,从而通过隔热垫23实现隔热,防止第一盖体组件20的热量直接传递至放置面(桌面、台面等),这样放置面的温度就不会很高,也不会有烧坏的风险,避免了放置面在高温作用下发黄、炭化或着火等问题。
在隔热垫23位于第二状态下,此时第一盖体组件20自身的温度降低至常温或低温,第一盖体组件20可以与隔热垫23配合连接,实现隔热垫23的收纳,避免隔热垫23占用额外的空间,这里的配合是第一盖体组件20与隔热垫23通过发生相对转动后扣合或卡合,通过发生相对转动来实现两者的配合连接,连接方便且可靠,相对于直接卡合而言,转动配合过程中不需要有形变,也避免了直接卡合时的噪音,提高了使用体验。
由此,隔热垫23的支撑侧2301可以支撑第一盖体组件20,防止第一盖体组件20 烫坏放置面,使用更加安全,隔热垫23的配合侧2302可以与第一盖体组件20装配后便于收纳,装配后隔热垫23还可以对第一盖体组件2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第一盖体组件20进灰尘或者损坏;同时隔热垫23与第一盖体组件20通过转动进行配合连接,配合更加简单方便,便于用户的操作,在配合过程中不需要有形变,从而使得整体结构稳定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此外,隔热垫23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便于推广应用。
其中,隔热垫23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隔热垫23的耐温在度以上,隔热垫23可以采用塑胶件,优选采用黄卡温度在120°以上的塑胶件,由此保证隔热垫2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隔热垫23也可以采用五金材料制成,隔热垫23还可以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当然,隔热垫23还可以采用多种材料配合制成,提高隔热垫23使用性能。
第一盖体组件20在隔热垫23上的投影位于隔热垫23内,以保证第一盖体组件20可以完全放置在隔热垫23上,而不会接触到放置面,这里的第一盖体组件20不包括第一盖体组件20上与外界电源连接的电源线29。
具体地,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第一配合部21,隔热垫23具有第二配合部231,通过第二配合部231与第一配合部21相适配,实现第一盖体组件 20与隔热垫23的转动配合。这里的第一配合部21与第二配合部231可以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采用卡合方式配合,还可以采用扣合的方式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配合部21包括第一凸筋,第二配合部231包括第二凸扣,通过第一盖体组件20与隔热垫23的相对转动,第一凸筋插入第二凸扣的扣位内,使得第一凸筋与第二凸扣扣合,从而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与隔热垫23的连接;或者第一配合部 21包括第一凸扣,第二配合部231包括第二凸筋,通过第一盖体组件20与隔热垫23 的相对转动,第二凸筋插入第一凸扣的扣位内,使得第二凸筋与第一凸扣扣合,进而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与隔热垫23的连接。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配合部21包括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凸出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表面,横向筋位211的一端与纵向筋位212的下端连接,以使得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之间限定出卡槽,这里的卡槽为具有底壁和一个侧壁的结构,第二配合部231形成凸出隔热垫23侧表面的卡凸293,隔热垫23在第二状态的条件下,卡凸293从卡槽的一侧开口转动伸入卡槽内,且卡凸293沿底壁(即横向筋位211)的上表面转动,直至卡凸293与卡槽的侧壁 (即纵向筋位212)止抵,纵向筋位212限制卡凸293的进一步转动,进而限制了隔热垫23与第一盖体组件20的相对转动,同时在卡凸293与卡槽的配合下,避免了隔热垫 23与第一盖体组件20脱离,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配合部21包括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凸出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表面,横向筋位211与纵向筋位212间断布置,且横向筋位211与纵向筋位212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配合部231的厚度,由此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与隔热垫23转动配合时,第二配合部231可以与纵向筋位212止抵,避免第二配合部231从横向筋位211与纵向筋位212之间的间隙中滑出。
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配合部231包括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凸出隔热垫23的侧表面,横向筋位211和纵向筋位212之间限定出卡槽,这里的卡槽为具有顶壁和一个侧壁的结构,第一配合部21形成凸出第一盖体组件 20侧表面的卡凸293,隔热垫23在第二状态的条件下,卡凸293从卡槽的一侧开口转动伸入卡槽内,且卡凸293沿顶壁(即横向筋位211)的下表面转动,至卡凸293与卡槽的侧壁(即纵向筋位212)止抵,纵向筋位212限制卡凸293的进一步转动,进而限制了隔热垫23与第一盖体组件20的相对转动,同时在卡凸293与卡槽的配合下,避免了隔热垫23与第一盖体组件20脱离,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2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隔热垫23包括隔热板232和安装凸筋233,隔热板 232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形成隔热垫23的支撑侧2301,安装凸筋 233设置在隔热板232的第二侧,安装凸筋233沿隔热板232的周向延伸,且第二配合部231设置在安装凸筋233上,由此使得隔热板232的第二侧形成隔热垫23的配合侧 2302。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配合部21和第二配合部231分别包括多个,多个第一配合部21和多个第二配合部231对应配合,安装凸筋233形成圆环形,多个第二配合部231 沿安装凸筋233的周向间隔布置,隔热垫23相对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转动中心与圆环形的圆心重合,由此便于隔热垫23与第一盖体组件20的装配,其中,第二配合部231 可以位于安装凸筋233的内侧壁上,第一盖体组件2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伸入安装凸筋 233的内侧,以通过第一配合部21与第二配合部231配合连接,可选地,第一盖体组件 20具有侧围板22,侧围板22的外壁面沿圆环形的周向延伸,侧围板22可以伸入安装凸筋233的内侧,第一配合部21设置在侧围板22的外侧,由此便于第一配合部21与第二配合部231的配合。
当然,第二配合部231也可以位于安装凸筋233的外侧壁上,第一盖体组件2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安装凸筋233的外侧,以通过第一配合部21与第二配合部231配合连接,例如,第一盖体组件20具有侧围板22,侧围板22的内壁面沿圆环形的周向延伸,侧围板22罩设在安装凸筋233的外侧,第一配合部21设置在侧围板22的内侧,由此便于第一配合部21与第二配合部231的配合。
如图2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隔热垫23还包括侧围筋234,侧围筋234设置在隔热板232的第二侧,侧围筋234位于安装凸筋233的外侧,且侧围筋234沿隔热板232 的周向延伸,由此将安装凸筋233、第一配合部21包围,提高结构的美观性,同时进一步起到防尘防护的作用。其中,安装凸筋233与侧围筋234之间限定出安装槽237,安装槽237沿隔热板232的周向延伸,由此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与隔热垫23配合时,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围板22可以插接至安装槽237内,且第一盖体组件20的电源线29也可以绕设在安装槽237内,实现第一盖体组件20的整体收纳,结构简洁,操作方便。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盖体组件20的侧部的一部分凸出且连接有电源线29,侧围筋234的周向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一避让缺口2341和第二避让缺口2342,第一避让缺口2341 用于避让第一盖体组件20侧部凸出的部分,电源线29绕设在安装槽237内,电源插头 291可以穿过第二避让缺口2342伸出,由此实现电源线29和电源插头291的固定,收纳后的结构美观大方,不脱线。
在一些示例中,隔热垫23形成圆形,隔热垫23的配合侧2302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235,第一加强筋235形成圆环形,且该圆环形的圆心与圆形隔热垫23的圆心重合,由此在隔热垫23的周向上,起到均匀加强的作用,提高隔热垫23的结构强度,避免隔热垫23变形等。
在一些示例中,隔热垫23形成圆形,隔热垫23的配合侧2302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236,第二加强筋236沿隔热垫23的径向延伸,且多个第二加强筋236沿隔热垫23的周向间隔布置,由此实现在隔热垫23的周向上,起到均匀加强的作用,提高隔热垫23 的结构强度,避免隔热垫23变形等。
在一些示例中,隔热垫23形成圆形,隔热垫23的配合侧2302设有第一加强筋235和第二加强筋236,第一加强筋235形成圆环形,第二加强筋236沿隔热垫23的径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筋23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筋235连接,或者第二加强筋23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筋235和安装凸筋233连接,或者第二加强筋236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凸筋233和侧围筋234连接,或者第二加强筋23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筋235和侧围筋 234连接,以进一步提高隔热垫23的结构强度。
下面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电源线29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2以及图28-图29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烹饪器具本体和电源线29,电源线29的一端与烹饪器具本体电连接,电源线29的另一端设有插头291,电源线29通过插头291与外部电源295相连,其中,电源线29的另一端的插头291设有遮挡件292,在电源线29插接在外部电源295上时,遮挡件292可以覆盖外部电源295的部分插孔 296。
通过在电源线29的插头291处设置遮挡件292,使得在该电源线29的插头291与外部电源295相连后,遮挡件292可以将外部电源295的其他插孔296覆盖,从而避免了其他电源线29同时插入该外部电源295;且在其他电源线29插入该外部电源295时,遮挡件292也可以避免该电源线29的插头291同时插入,从而防止了外部电源295上同时接入多个插头291,避免了电流过大烧坏限流保险丝等问题,保证了用电安全,同时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外部电源295可以为插座、插排或其他具有接通其他电路、实现电流转移功能的转换器,其中,这些外部电源295通常具有限流,通过在电源线29 的插头291处设置遮挡件292,可以避免外部电源295上同时具有两个烹饪器具100,避免保险丝熔断烧坏等,同时保障了用电安全。
在一些示例中,遮挡件292与电源线29的插头291一体成型,即插头291可以随插头291的壳体同步注塑出模或冲压,由此减小零部件数量,便于使用过程中的装配,提高装配效率,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遮挡件292与电源线29的插头291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各个零部件的制造成型,同时遮挡件292可以用于多个电源线29的插头291上,提高遮挡件292 的通用性。
在一些示例中,遮挡件292包括多个遮挡部,多个遮挡部设置在电源线29的远离烹饪器具本体的插头291上,每个遮挡部适于遮挡外部电源295的部分插孔296,通过设置多个遮挡部,使得该插头291上具有较大面积能够挡住外部电源295上的插孔296,防止其他电源线29的插入,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外部电源295形成圆形或圆环形,多个遮挡部沿插头291的周向排布,相邻两个遮挡部可拆卸地连接,由此遮挡部可以遮挡外部电源295周向上的插孔 296,实现防止其他电源线29插入的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遮挡件292形成格栅结构,或者遮挡件292上具有多个通孔294151,由此在遮挡处还具有通风散热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节省耗材,降低成本。
如图2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多个遮挡部包括第一遮挡部2921和第二遮挡部2922,第一遮挡部2921和第二遮挡部2922设置在插头291的相对两侧,由此可以遮挡该插头 291两侧的插孔296,避免该插头291周围的插孔296同时使用,影响用电安全。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遮挡部2921和第二遮挡部2922中的一个具有卡勾,第一遮挡部2921和第二遮挡部2922中的另一个具有卡槽,由此使得第一遮挡部2921和第二遮挡部2922卡接相连,连接方便可靠,装配效率高,同时装配便利,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第一遮挡部2921和第二遮挡部2922也可以采用插接的方式相连,在此并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每个遮挡部具有对应的包裹部,包裹部设置在插头291的外侧,包裹部可以对插头291的外侧表面起到包裹的作用,进而可以提高插头291处的安全性能。其中,每个包裹部位于遮挡部的背离插孔296的一侧,且包裹部与遮挡部可以为一体件,由此在遮挡部覆盖在插孔296上时,包裹部同时将插头291包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防护性能好。
如图2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包裹部包括第一包裹部2923和第二包裹部2924,第一包裹部2923和第二包裹部2924设置在插头291的相对两侧,每个包裹部形成U形槽,且每个U形槽的开口朝向插头291,在第一包裹部2923和第二包裹部2924的共同作用下,将插头291的外侧完全包裹,实现对整个插头291的保护,同时包裹部的内侧表面与插头291的外侧表面紧密配合,实现遮挡件292在插头291上的固定,避免遮挡件292 脱落。
如图28所示,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包裹部2923的朝向第二包裹部2924的一侧设有卡凸293,同时第二包裹部2924的朝向第一包裹部2923的一侧设有卡槽,通过卡凸293与卡槽卡接,即可实现第一包裹部2923和第二包裹部2924的固定连接,使得遮挡件292与插头291实现可靠的配合,拆卸方便,用户使用体验好。
如图2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遮挡件292具有穿孔,插头291的插针可以从遮挡件292的第一侧伸入穿孔,并穿过穿孔后从遮挡件292的第二侧伸出,插头291的一部分可以与遮挡件292的第一侧止抵配合,伸出遮挡件292的插针可以插接至插孔296内,实现与外部电源295的连接。
进一步地,遮挡件292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简化遮挡件292的结构,进而便于遮挡件292与电源线29的插头291的装配,遮挡件292可以套设在插头291上,且与插头291的外壁面过盈配合连接,遮挡件292也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插头291配合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盖体组件20上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40和第一电源接口2403,第一电源接口2403与第一加热装置40电连接,锅体组件10上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50和第二电源接口111,第二电源接口111与第二加热装置50电连接。
其中,电源线29的一端与第一电源接口2403或第二电源接口111相连,电源线29的另一端适于与外部电源295相连,电源线29的另一端的插头291设有适于覆盖外部电源295的部分插孔296的遮挡件292,避免了该烹饪器具100与其他装置同时插接至同一外部电源295,防止了电流过大烧坏限流保险丝等问题,保证了用电安全,同时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安全性能。
具体地,电源线29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第一电源线的一端适于与第一电源接口2403相连,第一电源线的另一端适于与外部电源295相连,第二电源线的一端适于与第二电源接口111相连,第二电源线的另一端适于与外部电源295相连。
其中,第一电源线的另一端的插头291以及第二电源线的另一端的插头291均设有遮挡件292,由此在第一电源线的插头291插接至外部电源295上时,第二电源线无法插接;在第二电源线的插头291插接至外部电源295上时,第一电源线无法插接,以避免电流过高导致的安全问题。
相关技术中,分体式的空气炸压力锅可以通过分体切换空气炸盖和压力锅盖,实现空气炸模式和压力模式的切换,其中,空气炸盖与压力锅本体都同时存在电源线供电模块,而家用的UL插座存在A限流,如果同时插入两条电源线,整机同时工作会导致电流过高,从而烧掉限流保险丝,存在安全隐患。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第二烹饪模式为烘烤烹饪模式,第一盖体组件20为压力锅盖,锅体组件10具有独立的供电模块,第二盖体组件 30为空气炸盖,空气炸盖具有独立的供电模块,通过将空气炸盖或锅体组件10的电源线29的插头291上设置遮挡件292,避免了保险丝断路造成的风险,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由于在烹饪过程中,烹饪腔120内的温度较高,容易造成烹饪腔120向外的热辐射大,温升高,导致造成烹饪器具100的结构过热。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1包括外壳和外壳罩,外壳罩安装于外壳的上部,并且外壳罩与烹饪腔120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较小,若烹饪腔120内的高温气流直接吹向烹饪腔120的内周壁,会造成外壳罩的温升高的情况。而对于大多数烹饪器具100而言,外壳罩通常采用塑料等材质,温升过高会导致外壳罩过热,不利于外壳罩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因此,如图25-图2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烹饪器具100还设有分隔件261,在第一盖体组件20关闭烹饪腔120的开口的状态下,分隔件261的至少一部分处于烹饪腔120内,并且分隔件261位于第一盖体组件20和烹饪腔120的开口之间。
由此,分隔件261位于第一盖体组件20和烹饪腔120的开口之间的部分可以起到分隔作用,以有效降低高温气体直接吹向食物容器12的上部,或者降低高温气体的热量直接通过食物容器12的上部向外传导,进而降低了高温气体向外的热辐射,锅体组件 10上外部结构(这里,外部结构指位于食物容器12的背向烹饪腔120的一侧的结构) 的温升更低,避免出现锅体组件10上结构过热的情况,用户触摸锅体组件10时手感更佳,提高了使用体验。同时,分隔件261还有利于使高温气体更多地流向食物容器12 内,并与食物容器12内的食物充分接触,以提高烹饪效率。
通过将分隔件26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盖体组件20和烹饪腔120的开口之间,能够防止高温气体直接吹向食物容器12的上部,有效降低锅体组件10上外部结构的温升,有利于提高锅体组件10的结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其中,分隔件261可以由塑料、硅胶等导热系数较低的材质加工而成,以防止高温气体的热量通过分隔件261传导至食物容器12的上部进而传导至锅体组件10的其他结构,例如外壳罩,有利于提高隔热效果。
如图26和图27所示,分隔件261形成沿食物容器1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以从食物容器12的周向上的整圈进行分隔,防止锅体组件10上的外部结构温升过高的效果更好,防护更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2所示,烘烤容器13的底部具有过风孔135,分隔件261的内周壁与烘烤容器13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有能够使高温气体通过的过气流道,过气流道与过风孔135连通。
如图25所示,分隔件261的内周壁与烘烤容器13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大于分隔件261的外周壁与烹饪腔120的内周壁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减少高温气体流入分隔件 261与烹饪腔120的内周壁之间,高温气体更多地在分隔件261与烘烤容器13之间流动,进而有利于高温气体进入烘烤容器13内加热食物,提高烹饪效率和烹饪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分隔件261的内周壁沿远离第一盖体组件20的方向逐渐朝靠近分隔件261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分隔件261对高温气体进行导流时,能够使高温气体在过气流道内向靠近分隔件261的中心线的方向流动,即向远离食物容器 12的周壁的方向流动,有利于减少高温气体流入分隔件261与食物容器12的周壁之间,提高隔热效果。
例如,在如图26和图27所示的示例中,分隔件261包括环形分隔板,环形分隔板沿竖直方向向下逐渐朝靠近环形分隔板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延伸,不仅能起到良好的导流效果,而且使分隔件261的结构简单,分隔件261可以形成为导风圈,易于加工。
本实用新型对分隔件261的安装结构以及安装位置不做特殊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腔120的开口位于锅体组件10的顶部,分隔件261可以安装于第一盖体组件20、锅体组件10和烘烤容器13中的一个上,只需要满足分隔件261可以将第一盖体组件20 与烹饪腔120的开口分隔开的要求即可。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分隔件261安装于第一盖体组件20,使分隔件261可以随第一盖体组件20打开和关闭烹饪腔120的开口而伸入和移出烹饪腔 120,以便于用户对烘烤容器13或烘烤容器13内的食物进行操作。
此外,继续参照图25所示,分隔件261的下端低于第一盖体组件20的下表面,由此,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与锅体组件10可分离的实施例中,第一盖体组件20由锅体组件10取下后,可以通过分隔件261支撑于桌面等放置面,避免第一盖体组件20的第一加热装置40等高温结构直接与放置面接触而烫坏放置面或发生安全事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第一盖体组件20还包括防护罩26,防护罩26罩设于第一加热装置40的下侧,以防止在第一盖体组件20打开烹饪腔120的开口时,用户直接接触第一加热装置40而烫伤。在包括防护罩26的实施例中,分隔件261的下端低于防护罩26的下表面,以防止防护罩26直接与放置面接触而烫坏放置面。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分隔件261设有安装部,分隔件261通过安装部安装于第一盖体组件20上。例如,分隔件261的内周壁设有安装部,安装部与第一盖体组件20通过紧固件连接,以实现分隔件261与第一盖体组件20的安装固定。并且安装部为多个,多个安装部沿分隔部的周向分布,一方面使分隔件261固定牢固可靠,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安装部对高温气体的阻碍,增大过气流道的流通面积,有利于提高烹饪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也可以为环形板,并且环形板上设有过气孔,以使高温气体可以穿过过气孔进入过气流道内。
如图25所示,在包括防护罩26的实施例中,紧固件可以穿设于分隔件261、防护罩26和第一盖体组件20,以同时将分隔件261和防护罩26固定在第一盖体组件20上,简化第一盖体组件20上的安装结构。
如图25所示,在本体11包括外壳和外壳罩的实施例中,外壳罩安装于外壳的上部,食物容器12设于本体11内。在第一盖体组件20关闭烹饪腔120的开口的状态下,外壳罩的下端不低于分隔件261的下端,以使分隔件261能够完整遮挡食物容器12上与外壳罩相对应的位置,尽可能降低热量向外壳罩的传导,降低外壳罩温升的效果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61伸入烹饪腔120内的部分沿竖直方向的延伸尺寸为L,烹饪腔120的深度为H,其中,H/4≤L≤H/2。在上述尺寸范围内,分隔件261能够起到良好的分隔、导流作用,并且防止分隔件261伸入烹饪腔120内的尺寸过大而影响第一盖体组件20的拆装。
在包括烘烤容器13的实施例中,分隔件261可以安装于烘烤容器13上,并且分隔件261的上端高于烹饪腔120的开口。由此,分隔件261能够有效防止高温气体直吹食物容器12的上部,而且分隔件261对第一盖体组件20打开或关闭烹饪腔120的开口操作无影响,第一盖体组件20移动更容易。
例如,分隔件261可以形成沿食物容器1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并且分隔件261可以通过多个连接杆与烘烤容器13连接,以实现分隔件261的固定,固定结构简单。这里,分隔件261、连接杆和烘烤容器13可以为分体件,也可以形成为一体件。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61可以安装于食物容器12上,并且分隔件261 的上端高于烹饪腔120的开口。这同样能够有效防止高温气体直吹食物容器12的上部,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防止食物容器12外侧的结构温升过高。
例如,分隔件261可以形成沿食物容器1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并且分隔件261的环形边在朝远离烹饪腔120的开口方向上呈逐渐增大的喇叭状,分隔件261可以通过喇叭状的下端卡紧在食物容器12上。喇叭状结构既能对高温气体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又能起到固定限位作用,分隔件261的结构更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内具有烹饪腔;
第一盖体组件,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和所述锅体组件中的一个具有凸部且另一个具有适于与所述凸部配合的配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盖体组件上的第一凸部,所述配合部包括设于所述锅体组件上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凸部适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配合通孔或者配合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朝下延伸,以超出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朝向所述锅体组件的一侧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包括:
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设于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侧壁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侧壁的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远离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朝下延伸,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分别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部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一一对应地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具有把手,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在所述把手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包括:
本体;
食物容器,所述食物容器设于所述本体内,所述食物容器限定出所述烹饪腔,
其中,所述凸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的底部的第二凸部,所述配合部包括设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且靠近其外边沿的凹部,所述第二凸部适于与所述凹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凹部的第一检测组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顶杆以及用于对所述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
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与所述锅体组件盖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凸部下压所述顶杆且所述顶杆触发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以禁止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底壁设有供所述顶杆穿出的穿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盖体组件,所述第二盖体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第二盖体组件具有与所述凹部滑动配合的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设有避让部,
在所述第二盖体组件与所述锅体组件盖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避让部避开所述顶杆,以允许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工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形成设于所述限位凸块一侧的避让槽或者避让斜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具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所述第一烹饪模式为烘烤烹饪模式,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
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盖合于所述锅体组件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一烹饪模式;
在所述第二盖体组件盖合于所述锅体组件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二烹饪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具有下耦合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具有上耦合器,在所述第一盖体组件与所述锅体组件盖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上耦合器与所述下耦合器连接以允许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工作。
CN201922121611.2U 2019-11-29 2019-11-29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155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1611.2U CN211155324U (zh) 2019-11-29 2019-11-29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1611.2U CN211155324U (zh) 2019-11-29 2019-11-29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5324U true CN211155324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789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21611.2U Active CN211155324U (zh) 2019-11-29 2019-11-29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53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6451A (zh) * 2020-09-22 2022-03-2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6451A (zh) * 2020-09-22 2022-03-2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14246451B (zh) * 2020-09-22 2023-04-2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06855A1 (zh) 一种插接式锅盖的组合锅
CN211155324U (zh) 烹饪器具
CN108478158B (zh) 用于洗碗机的干燥装置及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11155189U (zh) 烹饪器具
CN108478159A (zh) 用于洗碗机的干燥装置及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211533959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394643U (zh) 空气炸锅
CN217937965U (zh) 烹饪器具
WO2023279822A1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KR20200008518A (ko) 전기 로스터
WO2022062787A1 (zh) 烹饪器具
CN114794907A (zh) 烹饪器具
CN212591700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3882908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12715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6822901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722744U (zh) 电热锅
CN218978668U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甜点制品烘烤设备
CN217137668U (zh) 空气炸锅
CN217937954U (zh) 空气炸食物料理机
CN214284538U (zh) 热风组件和加热装置
CN220423755U (zh) 锅盖组件及多功能厨师机
CN22030896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6823001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