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9111U -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9111U
CN220549111U CN202321686169.8U CN202321686169U CN220549111U CN 220549111 U CN220549111 U CN 220549111U CN 202321686169 U CN202321686169 U CN 202321686169U CN 220549111 U CN220549111 U CN 220549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frame
frame
connecting portion
frame body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61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泽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61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9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9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9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具体公开了一种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所述前端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多个加强筋和加强板,框架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多个加强筋在框架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相邻两个加强筋相互交叉布置,加强板与框架主体相连,框架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且加强板位于第一连接部处。本公开的前端框架,可以提高前端框架的刚度和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背景技术
前端框架是汽车集成化设计的核心部件,一方面作为承力结构,用于安装冷却模块、前保险杠、前机盖锁及前大灯总成等。另一方面,前端框架还对车身整体扭转性能有一定贡献,其对扭转刚度和强度耐久等性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相关技术中的前端框架的接附点与其他的汽车零部件相连,然而,由于相关技术中的接附点出的刚度较低,影响前端框架与其他汽车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前端框架,可以提高前端框架的刚度和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身。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本公开实施例的前端框架,包括: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多个所述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框架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相互交叉布置;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所述框架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加强板位于第一连接部处。
本公开实施例的前端框架,可以提高前端框架的刚度和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主体内具有一端开口的腔室,多个所述加强筋分别设在所述腔室内,且多个所述加强筋将所述腔室分隔成多个子腔体,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腔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框架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所述加强板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端框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设在所述框架主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适于与车身纵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框架主体围成U型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端框架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且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之间,所述连接座适于与车身横梁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1mm至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主体与所述加强筋一体成型。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身,包括: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与所述横梁相连,且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前端框架,所述前端框架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前端框架,所述前端框架中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相连,所述前端框架中的连接座与所述横梁相连。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身,可以提高前端框架的刚度和车辆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端框架位于所述横梁的上方。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身,或,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前端框架。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可以提高前端框架的刚度和车辆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前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前端框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A-A截面的截面图。
图4是图1中所示前端框架的仰视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前端框架的第一连接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所示前端框架的侧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前端框架的主视图。
图8是图1中所示前端框架的后视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端框架100,第一纵梁200,第二纵梁300,横梁400,
框架主体1,腔室11,子腔体1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4,
加强筋2,
加强板3,连接座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前端框架100,包括框架主体1、多个加强筋2和加强板3,框架主体1上具有第一连接部12,多个加强筋2在框架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相邻两个加强筋2相互交叉布置,加强板3与框架主体1相连,框架主体1上具有第一连接部12,且加强板3位于第一连接部12处。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多个加强筋2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且多个加强筋2相互交叉布置。换言之,多个加强筋2中部分加强筋2沿左右方向倾斜延伸,部分加强筋2沿前后方向倾斜延伸。
第一连接部12与框架主体1一体成型,例如,第一连接部12与框架主体1一体注塑成型,加强板3与框架主体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加强板3可以为金属加强板3,加强板3安装在第一连接部12处。
本公开实施例的前端框架100,通过在框架主体1上设置多个加强筋2,不仅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的刚度,相比于增加横梁400和纵梁,多个加强筋2可以减小整个框架主体1的重量,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通过在第一连接部12处增加加强板3,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处的刚度,不仅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的刚度,还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主体1内具有一端开口的腔室11,多个加强筋2分别设在腔室11内,且多个加强筋2将腔室11分隔成多个子腔体111,加强板3位于腔室11内。
具体地,如图4所示,腔体的下端具有开口,加强筋2设在腔体内,多个加强筋2在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且多个加强筋2相互交叉将腔室11分隔成了多个子腔体111。第一连接部12和加强板3均位于腔体内。通过在框体主体内部开设腔体,不仅可以降低框架主体1的重量,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还可以利用腔体实现吸能的效果。将加强筋2设在腔体内,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的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的数量为多个,加强板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12在框架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加强板3与多个第一连接部12一一对应。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12的数量与加强板3的数量相同,且多个第一连接部1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部12,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与车身或者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每个第一连接部12对应一个加强板3,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12处的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框架100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分别设在框架主体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适于与车身纵梁相连,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4和框架主体1围成U型空间。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分别设在框架主体1的左右两端,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与框架主体1一体成型,例如,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4与框架主体1一体注塑成型。
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4和框架主体1呈U形,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实现了前端框架100与车身纵梁之间的连接,且三者围成U型空间,便于力的传递,从而提高前端框架100的结构刚度和受力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框架100还包括连接座4,连接座4与框架主体1相连,且连接座4位于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之间,连接座4适于与车身横梁400相连。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连接座4的上端与框架主体1相连,连接座4的下端与车身横梁400相连,连接座4位于框架主体1的中部位置,换言之,连接座4与第二连接部13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大体等于连接座4与第三连接部14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座4可以与框架主体1一体成型,或者,连接座4与框架主体1通过螺栓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的前端框架100,通过设置连接座4将框架主体1与车身横梁400相连,可以对框架主体1进行支撑,从而提高前端框架100的结构稳定性,并且连接座4安装在框架主体1的中部位置,保证连接座4对框架主体1左右两侧支撑强度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2的厚度为1mm至3mm。例如,加强筋2的厚度为1mm、1.2mm、1.3mm、1.5mm、2mm、2.3mm、2.5mm、3mm。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加强筋2中每个加强筋2的厚度可以相同,例如,每个加强筋2的厚度为2mm、或者,多个加强筋2中部分加强筋2的厚度相同,剩余的加强筋2的厚度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主体1与加强筋2一体成型。例如,框架主体1与加强筋2可以一体注塑成型。框架主体1与加强筋2一体成型,可以提高整个前端框架100的结构强度。
如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身,包括横梁400、第一纵梁200、第二纵梁300和前端框架100,第一纵梁200和第二纵梁300分别与横梁400相连,且第一纵梁200和第二纵梁300在横梁40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前端框架100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前端框架100,前端框架100中的第二连接部13和第三连接部14分别与第一纵梁200和第二纵梁300相连,前端框架100中的连接座4与横梁400相连。
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一纵梁200和第二纵梁300分别设在横梁400的左右两侧,第一纵梁200和第二纵梁300平行布置,前端框架100中的第二连接部13与第一纵梁200相连,前端框架100中的第三连接部14与第二纵梁300相连,前端框架100中的连接座4与横梁400相连。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身,通过在前端框架100中的框架主体1上设置多个加强筋2,不仅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的刚度,相比于增加横梁400和纵梁,多个加强筋2可以减小整个框架主体1的重量,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通过在第一连接部12处增加加强板3,可以提高前端框架100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处的刚度,不仅可以提高前端框架100的刚度,还可以提高前端框架100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框架100位于横梁400的上方。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车身,或,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前端框架100。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前端框架100中的框架主体1上设置多个加强筋2,不仅可以提高框架主体1的刚度,相比于增加横梁400和纵梁,多个加强筋2可以减小整个框架主体1的重量,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通过在第一连接部12处增加加强板3,可以提高前端框架100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处的刚度,不仅可以提高前端框架100的刚度,还可以提高车身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公开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
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框架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相互交叉布置;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所述框架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加强板位于第一连接部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内具有一端开口的腔室,多个所述加强筋分别设在所述腔室内,且多个所述加强筋将所述腔室分隔成多个子腔体,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腔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框架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所述加强板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设在所述框架主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适于与车身纵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框架主体围成U型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且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之间,所述连接座适于与车身横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1mm至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与所述加强筋一体成型。
8.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
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与所述横梁相连,且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
前端框架,所述前端框架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框架,所述前端框架中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相连,所述前端框架中的连接座与所述横梁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架位于所述横梁的上方。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身,或,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框架。
CN202321686169.8U 2023-06-29 2023-06-29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Active CN220549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6169.8U CN220549111U (zh) 2023-06-29 2023-06-29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6169.8U CN220549111U (zh) 2023-06-29 2023-06-29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9111U true CN220549111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8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6169.8U Active CN220549111U (zh) 2023-06-29 2023-06-29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9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17926B2 (en) Heat exchanger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CN220549111U (zh) 前端框架、车身及车辆
CN218085722U (zh) 车架组件和车辆
CN216980733U (zh) 电池包组件及车辆
CN218070031U (zh) 电池包横梁组件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19406596U (zh) 横梁、车架及车辆
CN109560218B (zh) 用于电池包的下壳体和电池包
CN221176489U (zh) 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19406140U (zh) 轻卡动力电池连接支架、连接组件及新能源货车
CN216994534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20233337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6916044U (zh) 车辆减震塔座和车辆
CN220209202U (zh) 电器件支架和电池包
CN219246865U (zh) 盖板和具有该盖板的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220220918U (zh) 车辆后围板总成和车辆
CN114932956B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858134U (zh) 电池包安装总成和车辆
CN220199416U (zh) 车架电池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303839U (zh) 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CN115312938B (zh) 动力电池结构及车辆
CN217435860U (zh) 轮罩总成和车辆
CN212046820U (zh) 车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717097U (zh) 电池包的边梁、电池包和动力装置
CN220662656U (zh)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