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9408U -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9408U
CN220509408U CN202320234641.8U CN202320234641U CN220509408U CN 220509408 U CN220509408 U CN 220509408U CN 202320234641 U CN202320234641 U CN 202320234641U CN 220509408 U CN220509408 U CN 220509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cover plate
touch device
fram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464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瑞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464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94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9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94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该触控装置用于设置于盖板下方以形成触控板,触控装置包括:行程开关,设置于盖板的中心区域的下方;框型补强件,设置于盖板的边缘区域的下方;多个联动结构件,通过可旋转连接件连接于框型补强件,以使得多个联动结构件可围绕于框型补强件旋转;固定平台,设置于多个联动结构件的下方,并通过多个支点支撑多个联动结构件;在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盖板带动行程开关以及多个联动结构件运动,以使得多个联动结构件触发行程开关以检测盖板的按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能够较佳的实现触控板的全域按压,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种电子设备,例如:电脑,平板和手机等用户终端设备中均配置有触控板。该触控板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输入设备,用于感知用户手指或者其它部件的按压,并基于该按压提供按压反馈和/或指示其所在电子设备执行相应的功能。在一些传统的触控板中,如图1所示,机械按压结构方案是做成半域及单独的左右按键形态,半域的体验不如全域好,单独按键形态会占用触控区域面积,变相降低了触控板的使用面积。
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性能较佳的全域按压触控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能够较佳的实现触控板的全域按压,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用于设置于盖板下方以形成触控板,触控装置包括:行程开关,设置于盖板的中心区域的下方;框型补强件,设置于盖板的边缘区域的下方;多个联动结构件,通过可旋转连接件连接于框型补强件,以使得多个联动结构件可围绕于框型补强件旋转;固定平台,设置于多个联动结构件的下方,并通过多个支点支撑多个联动结构件;在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盖板带动行程开关以及多个联动结构件运动,以使得多个联动结构件触发行程开关以检测盖板的按压。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的触控装置,其中,行程开关设置于盖板的中心区域的下方,因而便于触控装置对用户在盖板的中心区域的按压检测。另外,框型补强件设置于盖板的边缘区域的下方,当盖板的边缘区域受到按压时,该盖板的边缘区域会带动框型补强件以及联动结构件产生运动,以使得联动结构件触发盖板上的行程开关,实现触控装置对用户在盖板的边缘区域的按压检测。因而,无论盖板的中心区域还是边缘区域受到按压,触控装置均能稳定且可靠的执行按压检测,该触控装置具有较佳的全域按压检测功能以及较佳的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盖板的边缘区域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盖板带动框型补强件沿按压方向运动,在多个支点的作用下,多个联动结构件远离于框型补强件的一端沿按压反方向运动,以触发行程开关检测盖板的边缘区域的按压;和/或,在盖板的中心区域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盖板带动行程开关沿按压方向运动,行程开关接触于多个联动结构件中与行程开关对应的联动结构件以触发行程开关检测盖板的中心区域的按压。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联动结构件的数量为4,4个联动结构件通过4个可旋转连接件一一对应的连接于框型补强件的4条边。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框型补强件的条边均连接有一个联动结构件,因而,不论用户按压于盖板的任意一边,触控装置均能起到良好的按压检测功能,提升触控装置的整体性能的同时提升用户对触控装置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一联动结构件对应设置于行程开关的下方,第一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的第一边;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二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的第二边,第二边与第一边相对;在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和第二联动结构件相互联动。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用户按压于盖板相对的两边边缘区域时,第一联动结构件和第二联动结构件能够实现相互联动,从而有效保障触控装置的按压检测功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联动结构件中第二联动结构件的一者设置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一联动结构件中另一者的下表面,该第一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联动结构件与第二联动结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
通过上述两种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第一联动结构件和第二联动结构件能够较为便捷且可靠的通过第一延伸部或弹性连接件实现相互联动,整体技术方案易于实现且可靠性较高。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三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的第三边,第三边与第一边和第二边相连;在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三联动结构件相互联动。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用户按压于盖板中相邻三边的边缘缘区域时,第一联动结构件、第二联动结构件以及第三联动结构件能够实现相互联动,从而进一步有效保障触控装置的按压检测功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联动结构件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或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该第二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二延伸部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第二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附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第一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三延伸部附接于第三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其中,第一延伸部和第三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以使得第一联动结构件、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三联动结构件三者相互联动,以实现可靠的按压检测功能,且该第一联动结构件、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三联动结构件三者之间还能产生相互作用力,在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三联动结构件中的任意一者不会发生翘起,触控装置能够保持较为稳定且可靠的结构,且用户对于触控装置的按压体验较佳。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二延伸部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第一联动结构件与第二联动结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第一联动结构件和第二联动结构件之间的联动可以看成是两个杠杆相互叠加,当用户按压于盖板的边缘时,用户仅需很小的作用力,即可实现第一联动结构件和第二联动结构件的联动,从而实现触控装置的触控检测,且提升用户对触控装置的使用体验。另外,第三联动结构件可以通过第二延伸部实现与第一联动结构件和第二联动结构件的联动,从而进一步保障用户按压于盖板时触控装置的按压检测功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四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的第四边,第四边与第三边相对;在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四联动结构件相互联动。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用户按压于盖板的任意区域时,4个联动结构件中两两相邻的3个联动结构件能够实现相互联动,从而综合保障触控装置的全域按压检测功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联动结构件上设置有第四延伸部,第四延伸部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或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该第四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四延伸部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第二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附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第一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五延伸部附接于第四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四延伸部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和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第一联动结构件与第二联动结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4个联动结构件中2个联动结构件为三角形,另2个联动结构件为梯形;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相对设置,且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上底相邻;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相对设置,且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与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相邻。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4个联动结构件的对称性以及稳定性较高,有利于提升触控装置的整体按压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支点设置于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或者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用于支撑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多个支点可合理且可调整的分布于触控装置中,从而在触控装置中设置多个结构合理且力臂可调的按压杠杆。通过该多个按压杠杆的设计,可以使得用户在盖板上各处的按压力度保持均匀,使得用户对于触控装置具有更好的按压体验,且触控装置具有更佳的按压检测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以及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位于多个支点与框型补强件的角点的连线。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以及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与框型补强件之间可具有更好的配合以及较佳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触控装置整体的按压检测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旋转连接件为弹性连接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旋转连接件包括:条形结构件和凸出于条形结构件的至少一个凸出部;其中,条形结构件连接于框型补强件的下表面,至少一个凸出部的下表面连接于联动结构件的上表面。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旋转连接件不仅可保障联动结构件与框型补强件之间的可靠连接,还可以保障该联动结构件围绕框型补强件的小角度转动。该技术方案实现方式简单,易于生产和加工,在能够可靠保障触控装置的按压检测性能的同时,还有利于触控装置的生产和制造。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对应的可旋转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可以便于触控装置的制造和组装,从而提高触控装置的生产效率以提高触控装置的产能。另外,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为分体式结构,可以便于降低触控装置的来料成本,便于触控装置的加工实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旋转连接件与框型补强件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旋转连接件与框型补强件为一体式结构,可以便于触控装置的制造和组装,从而提高触控装置的生产效率以提高触控装置的产能。另外,可旋转连接件与框型补强件为分体式结构,可以便于降低触控装置的来料成本,便于触控装置的加工实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旋转连接件为蛇形结构,和/或,可旋转连接件为厚度小于0.2mm的钢片。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可旋转连接件为蛇形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该可旋转连接件与联动结构件之间的弹性连接,使得联动结构件可围绕框型补强件弹性运动,提升用户对于触控装置的按压体验。在可旋转连接件为厚度小于0.2mm的钢片的情况下,该技术方案实现方式简单,易于生产和加工,在能够可靠保障触控装置的按压检测性能的同时,还有利于触控装置的生产和制造。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设置于固定平台的四角,并连接于盖板的四角,用于对盖板的四角进行限位。
在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该设置于固定平台的四角的限位结构,可以实现对盖板的四角进行固定和限位,防止用户按压于盖板的一端时,另一端发生翘起等不良现象。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保障触控装置的按压检测性能以及用户的按压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设置于固定平台与盖板之间,用于提供固定平台与盖板之间的按压行程。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不包括电路层,触控装置还包括:电路板,设置于盖板的下表面,行程开关设置于电路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且框型补强件设置于电路板的下表面的边缘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包括OGS盖板,行程开关设置于OGS盖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且框型补强件设置于OGS盖板的下表面的边缘区域。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板,包括:盖板以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设置于盖板的下方。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第二方面中的触控板,该触控板安装于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统触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一种示意性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另一示意性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多个联动结构件的一种示意性仰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另一示意性仰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另一示意性仰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另一示意性爆炸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限位结构所在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涉及触控板(或者也称触摸板)。具体地,该触控板可以提供与用户手指交互触摸和按压界面。在按压界面中,触控板可以感应于用户的按压操作,以执行相应的按压反馈或者指示其所在电子设备执行相应功能,该按压界面可以充当“按键”功能。在触摸界面中,触控板可以用于感应用户手指的位置和移动,以执行相应的触摸反馈或者指示其所在电子设备执行相应功能,该触摸界面可以充当“鼠标”功能。
该触控板可以应用于任意一种人机交互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智能可穿戴装置、智能门锁、自动取款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ATM)等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现有的触控板中,由于全域机械按压的一致性不好行程大等问题,大部分的机械按压结构方案是做成半域及单独的左右按键形态,半域的体验不如全域好,单独按键形态会占用触控区域面积,变相降低了触控板的使用面积。现阶段触控板的全域按压方案一般是以压感与线性马达反馈来达成,但此种方案成高较高,技术难度也高。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触控装置和触控板,能够解决触控板全域机械按压问题,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200的示意性结构图。该触控装置200被配置为设置于盖板100下方以形成触控板。
如图2所示,触控装置200包括:行程开关210、框型补强件220、多个联动结构件230,可旋转连接件240、支点250以及固定平台260。
具体地,行程开关210设置于盖板100的中心区域的下方。框型补强件220设置于盖板100的边缘区域的下方。多个联动结构件230通过可旋转连接件240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以使得该多个联动结构件230可围绕于框型补强件220旋转。固定平台260设置于多个联动结构件230的下方,并通过多个支点250支撑多个联动结构件230。
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盖板100带动行程开关210以及多个联动结构件230运动,以使得多个联动结构件230触发行程开关210以检测盖板100的按压。
具体地,在盖板100的中心区域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盖板100带动行程开关210沿按压方向运动,该行程开关210接触于多个联动结构件230中与其对应的联动结构件230以触发行程开关210检测盖板100的中心区域的按压。
在盖板100的边缘区域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盖板100带动框型补强件220沿按压方向运动,在多个支点250的作用下,多个联动结构件230远离于框型补强件220的一端沿按压反方向运动,以触发行程开关210检测盖板100的边缘区域的按压。
在本申请中,盖板100位于整个触控板的外表面,为大致平面的刚性材料片,其上表面配置为在触控板被操作时接触一个或多个用户对象,例如,手指、触笔。因此,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上述一个或多个用户对象点击、滑动或按压或以其他方式向盖板100的表面施加力来提供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请中,“上”、“下”分别指的是朝向用户的方向以及背离用户的方向,而不是绝对的“重力反方向”和“重力方向”。因此,盖板100的上方即为朝向用户的方向,反之,盖板100的下方即为背离用户的方向。类似于盖板100,在下文中,触控板以及触控装置200中其它部件的“上”、“下”方向也可理解为朝向用户的方向以及背离用户的方向。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盖板100的材料可为刚性材料,具体可以为玻璃,聚碳酸酯(PC)片材,陶瓷片材,麦拉(Mylar)片材等刚性物体。该盖板100可以为传统盖板,而不包括电路层。
在该实施方式下,触控装置200还可包括:电路板,设置于盖板100的下表面,行程开关210设置于电路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且框型补强件220设置于电路板的下表面的边缘区域。该电路板包括但不限于是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者带补强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
通过在电路板上经过贴装技术或者封装技术配置触摸传感器、行程开关210、连接器和其他电子元件可形成印制电路板装配件(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该PCBA可用于实现触控板的触摸感应以及按压检测功能。可选地,该PCBA可通过连接器和笔电键盘或皮套键盘实现通讯功能。
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盖板100包括单玻璃制程(One Glass Solution,OGS)盖板,在该实施方式下,行程开关210设置于该OGS盖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且框型补强件220设置于OGS盖板的下表面的边缘区域。具体地,该OGS盖板即将触摸传感器与传统玻璃盖板集成到一起,该OGS盖板中形成有电路层,因而可实现触摸传感器的触摸检测功能。
相比于传统的盖板与电路板的组合方案,OGS盖板可具有更薄的厚度,较轻的重量以及较好的透光度,能够较好的满足智能终端超薄化的需求,并提升了显示效果。
继续参见图2,为了保障盖板100的整体强度,在该盖板100的边缘区域的下方设置有框型补强件220。可选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框型补强件220可通过胶层201贴合于盖板100的下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该框型补强件220的形状和大小可以适配于盖板100的形状和大小,在盖板100为矩形板状结构时,该框型补强件220可以为略小于盖板100的矩形框型结构件。该框型补强件220需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强度,其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是金属材料,例如,厚度需大于一定阈值的钢材料等等。
为了实现触控装置200的按压检测功能,继续参见图2,多个联动结构件230通过可旋转连接件240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且多个联动结构件230通过多个支点250连接于固定平台260。
该多个联动结构件230之间可相互联动,作为一种示例,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联动结构件230的端部可相互附接,因此,一个联动结构件230的端部在沿按压方向或者按压反方向移动时,另一个联动结构件230的端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在其它示例中,该多个联动结构件230还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连接件相互连接,以实现多个联动结构件230的相互联动。
可旋转连接件240可保障联动结构件230与框型补强件220之间的连接,以使得框型补强件220能够带动联动结构件230运动。另外,可旋转连接件240也可以保障联动结构件230与框型补强件220之间并非是刚性连接,在用户按压盖板100以带动框型补强件220向下移动时,框型补强件220与联动结构件230之间的可旋转连接可以降低联动结构件230对于框型补强件220向下移动的阻碍,从而提升用户按压盖板100的灵活性,以提升用户对触控装置200所在触控板的按压手感和使用体验。
通过可旋转连接件240,联动结构件230可围绕框型补强件220产生小角度的旋转。可选地,该可旋转连接件240例如可以为弹性连接件、铰链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联动结构件230并非围绕框型补强件220产生360°的旋转,而仅产生小角度的旋转,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旋转角度的范围可以在0°至45°之间。
具体地,联动结构件230的一端通过可旋转连接件240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另一端对应于行程开关210悬空设置,支点250位于该两端之间。该联动结构件230的运动原理可参考杠杆结构的运动原理。
当盖板100的左端受到用户按压时,盖板100的左端带动框型补强件220的左端沿按压方向运动时,该框型补强件220的左端会经由可旋转连接件240带动左侧的联动结构件230的左端也沿按压方向运动,与此同时,左侧联动结构件230的左端可围绕框型补强件220的左端产生小角度旋转。在左侧的联动结构件230的左端沿按压方向运动(向下运动)时,在左侧支点250的作用下,该左侧的联动结构件230的右端沿按压反方向运动(向上运动),因而触发行程开关210以实现按压检测。
当盖板100的右端受到用户按压时,盖板100的右端带动框型补强件220的右端沿按压方向运动时,该框型补强件220的右端会经由可旋转连接件240带动右侧的联动结构件230的右端也沿按压方向运动,与此同时,右侧联动结构件230的右端可围绕框型补强件220的右端产生小角度旋转。在右侧的联动结构件230的右端沿按压方向运动(向下运动)时,在右侧支点250的作用下,该右侧的联动结构件230的左端沿按压反方向运动(向上运动),且进一步带动左侧的联动结构件230的右端也沿按压反方向运动(向上运动),因而触发行程开关210以实现按压检测。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的触控装置200,其中,行程开关210设置于盖板100的中心区域的下方,因而便于触控装置200对用户在盖板100的中心区域的按压检测。另外,框型补强件220设置于盖板100的边缘区域的下方,当盖板100的边缘区域受到按压时,该盖板100的边缘区域会带动框型补强件220以及联动结构件230产生运动,以使得联动结构件230触发盖板100上的行程开关210,实现触控装置200对用户在盖板100的边缘区域的按压检测。因而,无论盖板100的中心区域还是边缘区域受到按压,触控装置200均能稳定且可靠的执行按压检测,该触控装置200具有较佳的全域按压检测功能以及较佳的用户使用体验。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200的一种示意性爆炸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装置200可包括:4个联动结构件,即图3中所示的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以及第四联动结构件234。该4个联动结构件通过4个可旋转连接件(即图3中所示的第一可旋转连接件241、第二可旋转连接件242、第三可旋转连接件243以及第四可旋转连接件244)一一对应的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4条边。
可选地,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2条长边的2个联动结构件相互对称排列,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2条短边的2个联动结构件相互对称排列。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2条长边的2个联动结构件可以为对称排列的梯形结构件,该2个梯形结构件的上底相互相邻,该2个梯形结构件的下底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2条长边。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2条短边的2个联动结构件可以为对称排列的三角形结构件,该2个三角形结构件的底边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2条短边,该2个三角形结构件的斜边与2个梯形结构件的斜边相互相邻。
可以理解的是,图3仅作为示例示出了4个联动结构件的形状示意,该4个联动结构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为其它对称图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另外,图3中所示的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除了可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2条长边以外,还可以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两条短边,对应的,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可以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两条长边。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框型补强件220的4条边均连接有一个联动结构件,因而,不论用户按压于盖板100的任意一边,触控装置200均能起到良好的按压检测功能,提升触控装置200的整体性能的同时提升用户对触控装置200的使用体验。
继续参见图3,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4个可旋转连接件可以为片状弹性连接件。作为示例,该片状弹性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是厚度较薄的钢片,例如,该钢片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0.2mm。
可选地,在形状设计上,4个可选旋转连接件中每个可旋转连接件可以包括匹配于联动结构件的条形结构件。对应于4个联动结构件中的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条形结构件的长度可以与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底边长度相等,对应于4个联动结构件中的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条形结构件的长度可以与梯形联动结构件的下底长度相等。
在条形结构件的基础上,每个可旋转连接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凸出于条形结构件的凸出部。例如,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每个可旋转连接件上设置有3个凸出部,其中2个凸出部设置于条形结构件的两端,另一个凸出部设置于条形结构件的中间。
具体地,在可旋转连接件中,条形结构件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下表面,至少一个凸出部的下表面连接于联动结构件的上表面,从而实现可旋转连接件对于框型补强件220与联动结构件的可靠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平行于盖板100的方向上,框型补强件220与联动结构件之间具有间隙,即可旋转连接件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上下悬空,此时,可旋转连接件中的悬空区域可为框型补强件220与联动结构件提供弹性连接,且保障联动结构件能够围绕框型补强件220产生旋转。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4个可旋转连接件不仅可保障4个联动结构件与框型补强件220之间的可靠连接,还可以保障该4个联动结构件围绕框型补强件220的小角度转动。该技术方案实现方式简单,易于生产和加工,在能够可靠保障触控装置200的按压检测性能的同时,还有利于触控装置200的生产和制造。
可选地,如图3所示,用于支撑4个联动结构件的4个支点250可以为螺丝或者其它类型的连接结构。该4个支点250用于将4个联动结构件固定支撑于固定平台260。在通过4个支点250固定之后,4个联动结构件与固定平台26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为4个联动结构件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
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200的另一示意性爆炸图。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装置200还包括:多个连接件235,该多个连接件235用于连接多个联动结构件,以使得该多个联动结构件能够相互联动。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该多个连接件235可以为分立于多个联动结构件的独立部件。或者,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多个连接件235也可以与多个联动结构件集成为一体,例如,该多个连接件235可以为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延伸部。可以通过对多个联动结构件进行弯折或者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控制(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加工等方式在多个联动结构件上形成延伸部。
可选地,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235可以为刚性连接件该连接件235的一端可以焊接于一个联动结构件上,且另一端附接于另一个联动结构件上,从而实现该两个联动结构件的相互联动。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35的一端与联动结构件相互焊接后,二者之间固定连接,而连接件235的另一端为可拆卸的附接于另一个联动结构件,二者之间并非固定连接。
或者,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235也可以为弹性连接件,从而便于实现相连的两个联动结构件之间能够产生联动,且二者之间能够发生小角度的偏转。
可选地,该多个连接件235包括但不限于是金属材料,例如钢片等。在多个连接件235为刚性连接件的情况下,该连接件235的厚度可较厚或材料的刚度较高,该连接件235不易发生形变。在多个连接件235为弹性连接件的情况下,该连接件235的厚度可较薄或者材料的刚度较低,该连接件235易于发生形变。
在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200中多个联动结构件的一种示意性仰视图。
如图5所示,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对应设置于行程开关210(图5中未示出)的下方,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一边。具体地,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可通过第一可旋转连接件241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一边。
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二边,该第二边与第一边相对。可选地,在框型补强件220为矩形框型补强件220时,其第一边与第二边相互平行。作为示例,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一边与第二边为该框型补强件220的两个长边。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可通过第二可旋转连接件242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二边。
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相互联动。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用户按压于盖板100相对的两边边缘区域时,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能够实现相互联动,从而有效保障触控装置200的按压检测功能。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延伸部2321,该第一延伸部2321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中另一者的下表面,以使得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相互联动。该第一延伸部2321为刚性结构件。
作为示例,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联动结构件232朝向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延伸部2321,该两个第一延伸部2321的一端可焊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且该两个第一延伸部2321的另一端附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能够通过两个第一延伸部2321带动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运动,从而使得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触发行程开关210,以进行按压检测。
继续参见图5所示,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三联动结构件233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三边,该第三边与上述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相邻。作为示例,该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三边可以为框型补强件220的一个短边,其与框型补强件220的两个长边相连。
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相互联动。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2331,该第二延伸部2331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或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以使得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相互联动,该第二延伸部2331为刚性结构件。
作为示例,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上设置的第二延伸部2331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的下表面。第二联动结构件232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2321附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上设置的第三延伸部2311附接于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的下表面,该第三延伸部2311为刚性结构件。
具体地,对于第三联动结构件233而言,其底边通过第三可旋转连接件243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三边。该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相邻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的斜边设置有第二延伸部2331,该第二延伸部2331的一端焊接于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且该第二延伸部2331的另一端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的下表面。因此,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三联动结构件233能够通过第二延伸部2331带动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运动,且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能够通过两个第一延伸部2321带动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运动,从而使得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触发行程开关210,以进行按压检测。
对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而言,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相邻于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的斜边设置有第三延伸部2311,该第三延伸部2311的一端焊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且该第三延伸部2311的另一端附接于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的下表面。因此,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不仅能够触发行程开关210以进行按压检测,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还能够进一步带动第三联动结构件233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运动。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以使得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三者相互联动,以实现可靠的按压检测功能,且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三者之间还能产生相互作用力,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中的任意一者不会发生翘起,触控装置200能够保持较为稳定且可靠的结构,且用户对于触控装置200的按压体验较佳。
继续参见图5,类似于上述第三联动结构件233,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四联动结构件234对应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四边,该第四边与上述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三边相对。作为示例,该框型补强件220的第三边和第四边分别可以为框型补强件220的两个短边。
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相互联动。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联动结构件234上设置有第四延伸部2341,该第四延伸部2341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或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以使得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相互联动,该第四延伸部2341为刚性结构件。
作为示例,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四联动结构件234上设置的第四延伸部2341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的下表面。第二联动结构件232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2321附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上设置的第五延伸部2312附接于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的下表面。
具体地,对于第四联动结构件234而言,其底边通过第四可旋转连接件244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第四边。该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相邻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的斜边设置有第四延伸部2341,该第四延伸部2341的一端焊接于第四联动结构件234,且该第四延伸部2341的另一端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的下表面。因此,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四联动结构件234能够通过第四延伸部2341带动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运动,且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能够通过两个第一延伸部2321带动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运动,从而使得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触发行程开关210,以进行按压检测。
对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而言,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相邻于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的斜边设置有第五延伸部2312,该第五延伸部2312的一端焊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且该第五延伸部2312的另一端附接于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的下表面,该第五延伸部2312为刚性结构件。因此,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不仅能够触发行程开关210以进行按压检测,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还能够进一步带动第四联动结构件234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运动。
在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200中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另一示意性仰视图。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装置200中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以及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的相关位置关系可以与上文图5所示实施例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与图5所示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各联动结构件之间的联动方式。
具体地,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可通过弹性连接件2322相互连接,从而使得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相互联动。
如图6所示,弹性连接件2322的两端可分别焊接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该弹性连接件2322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之间并非刚性连接,而可以发生小角度的转动,且产生联动效果。
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之间的联动可以看成是两个杠杆相互叠加,当用户按压于盖板100的边缘时,用户仅需很小的作用力,即可实现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的联动,从而实现触控装置200的触控检测,且提升用户对触控装置200的使用体验。
在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通过弹性连接件2322实现相互联动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6所示,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上设置的第二延伸部2331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类似于该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第四联动结构件234上设置的第四延伸部2341同样也可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
具体地,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的两个斜边分别焊接有一个第二延伸部2331,两个第二延伸部2331分别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类似地,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的两个斜边分别焊接有一个第四延伸部2341,两个第四延伸部2341同样分别附接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下表面。
在盖板100受到按压的情况下,第三联动结构件233或第四联动结构件234能够带动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运动,从而使得第一联动结构件231触发行程开关210,以进行按压检测。
除了通过上述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上设置的第二延伸部2331以及第四联动结构件234上设置的第四延伸部2341实现四个联动结构件联动以外,该第三联动结构件233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之间还可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且第四联动结构件234与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和第一联动结构件231之间也可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通过该弹性连接件实现四个联动结构件之间的相互连接,也能实现四个联动结构件的相互联动。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触控装置200中的4个联动结构件同样可以在用户按压于盖板100的情况下发生联动,从而进行较为可靠的按压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仅作为示例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200中4个联动结构件以及各自延伸部的相关设置,除了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外,4个联动结构件的延伸部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设置,旨在使得4个联动结构件中两两相邻的3个联动结构件能够相互联动且保持相互作用力,以保障触控装置200稳定且可靠的按压检测功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所示的延伸部以及弹性连接件即为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连接件235,该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延伸部可以独立于4个联动结构件设置,或者也可以与4个联动结构件集成为一体。
继续参见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支撑4个联动结构件的支点可以分别设置于各联动结构件的延伸部。
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第一支点2511可设置于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的第二延伸部2331,第二支点2512可设置于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的第四延伸部2341,第三支点2513可设置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第三延伸部2311,且第四支点2514可设置于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的第五延伸部2312。
作为另一示例,如图6所示,第一支点2511和第三支点2513可设置于第三联动结构件233的两个第二延伸部2331,第二支点2512和第四支点2514可设置于第四联动结构件234的两个第四延伸部2341。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为梯形联动结构件,且第三联动结构件233和第四联动结构件234为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基础上,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延伸部均位于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或者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因此,多个支点同样设置于该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或者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用于支撑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多个支点可合理且可调整的分布于触控装置200中,从而在触控装置200中设置多个结构合理且力臂可调的按压杠杆。通过该多个按压杠杆的设计,可以使得用户在盖板100上各处的按压力度保持均匀,使得用户对于触控装置200具有更好的按压体验,且触控装置200具有更佳的按压检测性能。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以及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位于多个支点与框型补强件220的角点的连线。
具体地,在该实施方式中,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以及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角度可以根据多个支点的位置以及框型补强件220的角点的位置进行相应设计。例如,4个支点可分别靠近于框型补强件220的4个角点设置,通过每个支点与其最近的角点的连线即可确定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以及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以及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与框型补强件220之间可具有更好的配合以及较佳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触控装置200整体的按压检测性能。
在上文图3至图6所示各实施例中,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对应的可旋转连接件为分体式结构。或者,在另一些替代实施例中,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对应的可旋转连接件也可为一体式结构,即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其对应的可旋转连接件一体成型。
另外,在上文图3至图6所示各实施例中,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与框型补强件220为分体式结构。或者,在另一些替代实施例中,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与框型补强件220也可为一体式结构,即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与框型补强件220一体成型。
在该实施方式下,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触控装置200中多个联动结构件、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以及框型补强件220一体成型的示意性仰视图。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联动结构件(即第一联动结构件231、第二联动结构件232、第三联动结构件233和第四联动结构件234)和多个可旋转连接件(即第一可旋转连接件241、第二可旋转连接件242、第三可旋转连接件243和第四可旋转连接件244)为一体式结构。该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多个可旋转连接件可均为金属材料,通过冲压、模切等金属加工工艺一体成型。
可选地,该第一可旋转连接件241、第二可旋转连接件242、第三可旋转连接件243和第四可旋转连接件244可以为蛇形结构,从而提高该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与多个联动结构件之间的弹性连接,使得多个联动结构件可围绕框型补强件220弹性运动,提升用户对于触控装置200的按压体验。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可旋转连接件(即第一可旋转连接件241、第二可旋转连接件242、第三可旋转连接件243和第四可旋转连接件244)与框型补强件220也可为一体式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框型补强件220的材料也可为金属材料,该框型补强件220、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多个可旋转连接件可通过金属加工工艺一体成型。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框型补强件220、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多个可旋转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可以便于触控装置200的制造和组装,从而提高触控装置200的生产效率以提高触控装置200的产能。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了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多个可旋转连接件的相关设计与上文图5所示实施例不同以外,多个联动结构件的延伸部的相关设计以及多个支点的相关设计可以参见上文图5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另外,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触控装置200的重量,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可以为不具有下底的梯形结构件。该第一联动结构件231和第二联动结构件232靠近框型补强件220的一端可通过蛇形的第一可旋转连接件241和第二可旋转连接件242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第三联动结构件233和第四联动结构件234可以为不具有底边的三角形结构件。该第三联动结构件233和第四联动结构件234靠近框型补强件220的一端可通过蛇形的第三可旋转连接件243和第四可旋转连接件244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
在上文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200的另一示意性爆炸图。
如图8所示,触控装置200还包括:限位结构270,该限位结构270设置于固定平台260的四角,并连接于盖板100的四角,用于对盖板100的四角进行限位。
为了便于示意该限位结构270与触控装置200中其它结构件的连接示意图。图9示出了触控装置200中限位结构270所在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结合图8和图9所示,盖板100的四角可通过胶层201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四角。因此,限位结构270可通过连接于框型补强件220的四角从而连接于盖板100的四角。
可选地,限位结构270可以包括固定螺丝。配合于该固定螺丝,框型补强件220的四角可设置有空心螺柱221,固定螺丝穿过固定平台260的四角,并固定连接于空心螺柱221,从而对固定平台260的四角以及盖板100的四角进行固定连接。
通过该设置于固定平台260的四角的限位结构270,可以实现对盖板100的四角进行固定和限位,防止用户按压于盖板100的一端时,另一端发生翘起等不良现象。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保障触控装置200的按压检测性能以及用户的按压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固定螺丝与空心螺柱的相互配合以实现对盖板100的四角的限位以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技术中其它固定连接件,例如,卡扣、胶层等实现对盖板100的四角的限位。本申请实施例对限位结构27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限位结构270除了可用于实现对盖板100的四角的限位以外,该限位结构270还设置于固定平台260与盖板100之间,用于提供固定平台260与盖板100之间的按压行程。
具体地,固定螺丝与其相互配合的空心螺柱221均具有一定的高度,因而该固定螺丝与空心螺柱221可在固定平台260与盖板100之间引入一定高度的间隙空间(例如,图9中所示的高度为A的间隙空间)。该间隙空间可用于支持盖板100在用户按压作用力下的运动位移,即用于提供固定平台260与盖板100之间的按压行程,从而便于实现触控装置200的按压检测功能。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固定平台260与盖板100之间的间隙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从而调整触控装置200的按压行程,以进一步提升用户对于该触控装置200的使用体验。
除了上述触控装置200以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板,包括:上文任一实施例中的盖板100以及触控装置200,该触控装置200设置于盖板100的下方,例如,可通过胶层连接于盖板100的下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申请实施例中的触控板,该触控板安装于该壳体且用于向电子设备提供按压检测功能。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及其配件键盘、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游戏设备、车载电子设备或穿戴式智能设备等便携式或移动计算设备,以及电子数据库、汽车、银行自动柜员机(ATM)等其他电子设备。该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部分功能的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包括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并且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的设备,例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设备。
可选地,在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用于安装触控板的壳体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的C壳,即笔记本电脑中键盘所在面的壳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申请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和/或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的相互组合,组合之后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的例子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设置于盖板下方以形成触控板,所述触控装置包括:
行程开关,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中心区域的下方;
框型补强件,设置于所述盖板的边缘区域的下方;
多个联动结构件,通过可旋转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框型补强件,以使得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可围绕于所述框型补强件旋转;
固定平台,设置于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的下方,并通过多个支点支撑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
在所述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盖板带动所述行程开关以及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运动,以使得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触发所述行程开关以检测所述盖板的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板的边缘区域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盖板带动所述框型补强件沿按压方向运动,在所述多个支点的作用下,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远离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一端沿按压反方向运动,以触发所述行程开关检测所述盖板的边缘区域的按压;和/或,
在所述盖板的中心区域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盖板带动所述行程开关沿按压方向运动,所述行程开关接触于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中与所述行程开关对应的联动结构件以触发所述行程开关检测所述盖板的中心区域的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的数量为4,4个联动结构件通过4个可旋转连接件一一对应的连接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4条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一联动结构件对应设置于所述行程开关的下方,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第一边;
所述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二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第二边,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一边相对;
在所述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和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相互联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和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中另一者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或者,
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三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第三边,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相连;
在所述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所述第三联动结构件相互联动;
其中,所述第三联动结构件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或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所述第二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三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三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三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或者,
所述第三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所述第二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联动结构件中第四联动结构件对应连接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第四边,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相对;
在所述盖板受到按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所述第四联动结构件相互联动;
其中,所述第四联动结构件上设置有第四延伸部,所述第四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或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四延伸部为刚性结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所述第四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第五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四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或者,
所述第四联动结构件上设置的所述第四延伸部附接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和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联动结构件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相互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联动结构件中2个联动结构件为三角形,另2个联动结构件为梯形;
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上底相邻;
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与所述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相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点设置于所述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或者所述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
其中,所述2个三角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以及所述2个梯形联动结构件的斜边位于所述多个支点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角点的连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连接件为弹性连接件;其中,所述可旋转连接件包括:条形结构件和凸出于所述条形结构件的至少一个凸出部;
其中,所述条形结构件连接于所述框型补强件的下表面,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的下表面连接于所述联动结构件的上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联动结构件与对应的所述可旋转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可旋转连接件与所述框型补强件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连接件为蛇形结构,和/或,所述可旋转连接件为厚度小于0.2mm的钢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四角,并连接于所述盖板的四角,用于对所述盖板的四角进行限位;
其中,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与所述盖板之间,用于提供所述固定平台与所述盖板之间的按压行程。
16.一种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触控装置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下方。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板,所述触控板安装于所述壳体。
CN202320234641.8U 2023-01-20 2023-01-20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509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4641.8U CN220509408U (zh) 2023-01-20 2023-01-20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4641.8U CN220509408U (zh) 2023-01-20 2023-01-20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9408U true CN220509408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6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4641.8U Active CN220509408U (zh) 2023-01-20 2023-01-20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94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67498C (en) Fully clickable trackpad
JP5923648B1 (ja) 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9133618A (ja) タ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タッチ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電子計算機
CN104737089A (zh) 电子设备
CN218896352U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US20230289000A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ouchpad module
CN218350857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115617195A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111026284A (zh) 触控装置与输入模块
CN220509408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115543124B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7279525U (zh) 一种支撑组件、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N217443837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US11556189B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JP3782642B2 (ja) 入力装置
CN111694454B (zh)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CN220584659U (zh)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WO2023225770A1 (zh) 一种支撑组件、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N217932668U (zh)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N219978836U (zh) 一种全域触控按压支架、触控板装置和电子输入装置
CN115793843A (zh) 触控板模块及其电子计算机
CN217955086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6623220U (zh) 一种触摸板模组结构
CN116880706A (zh)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N116225249A (zh)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