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0706A -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0706A
CN116880706A CN202310687061.9A CN202310687061A CN116880706A CN 116880706 A CN116880706 A CN 116880706A CN 202310687061 A CN202310687061 A CN 202310687061A CN 116880706 A CN116880706 A CN 116880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trigger
balance
touch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870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涛
周希
唐奉
霍国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8706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807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80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07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板及电子设备,触控板包括触控电路板和底板,触控电路板具有第一按压部、以及分布于第一按压部外侧的第二按压部,第一按压部上设置有触发件。触控板还包括平衡杆,平衡杆具有连接部位和触发部位,连接部位与触控电路板连接,触发部位用于按压触发件。底板上设置有支撑部,并可用作平衡杆的支点。支点位于连接部位和触发部位之间。第二按压部受到按压时,平衡杆的连接部位能够在第二按压部的带动下朝向靠近底板的方向运动,带动触发部位朝向靠近触控电路板的方向运动以按压触发件。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板各处按压手感较为均匀,按压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时也能成功触发触发件,解决了按压失灵的问题,触发件的响应速度快。

Description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触控板(也称触摸板)作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输入设备,具备轻薄、功能多样化等优点。用户使用触控板时通常需要进行按压操作,以实现点击确认等功能,其各处按压的灵敏度及用户对力量感受的一致性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a-图1b所示,触控板100'包括触控电路板和支撑触控电路板的底板2',触控电路板1'上安装有开关按键等触发件11'。触控电路板1'上具有可进行按压的按压区域,在按压区域内进行按压,触控电路板1'能够朝向底板运动,使得触发件11'受到底板的挤压,当触发件11'达到一定的压缩量时可产生触发信号。在用户按压触控板100'的过程中,触发件11'产生回弹力,以使用户能够感受到触发件11'受到按压。
触发件通常安装于触控电路板1'的按压区域的中部,当按压触发件11'所在的区域时,按压力通过触控电路板1'直接作用到触发件11'上,能够成功触发触发件11',且按压较为省力、按压的行程较小,触发件的响应速度快。然而,按压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时,例如触控电路板1'的边缘、角落等位置,按压点与触发件11'所在位置之间力臂较长,按压力无法及时传递,触发件11'的响应速度慢。并且,触控电路板1'一般为厚度较薄的板状结构,当按距离触发件11'较远的位置时,按压点与触发件11'之间的结构容易产生变形,则会出现如图1b所示的按压失灵的情况:触控电路板1'朝向底板弯折,其不同位置的按压行程不一致,按压点已经达到最大的按压行程,但仍无法触发触发件11'。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克服触控电路板1'变形产生的反弹力,所需的按压力度更大。
因此,现有技术中触控板在按压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例如按压触控电路板的边缘、角落等位置)时,按压力以及按压行程无法及时传递到触发件,甚至容易出现按压失灵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板及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触控板在按压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例如按压触控电路板的边缘、角落等位置)时,按压力以及按压行程无法及时传递到触发件,甚至容易出现按压失灵的情况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板,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的触控电路板和底板,触控电路板具有第一按压部、以及分布于第一按压部外侧的第二按压部,第一按压部上设置有触发件。触控板还包括设置于触控电路板与底板之间的平衡杆,平衡杆具有在平衡杆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连接部位和触发部位,连接部位与触控电路板连接,且在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于第二按压部,触发部位用于按压触发件。
并且,底板上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位于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之间,并可支撑平衡杆,以用作平衡杆的支点,其中,支点位于连接部位和触发部位之间。当第二按压部受到按压时,平衡杆的连接部位能够在被按压的第二按压部的带动下朝向靠近底板的方向运动,带动触发部位朝向靠近触控电路板的方向运动以按压触发件。
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板,触控电路板与底板之间设置了平衡杆,平衡杆以底板上的支撑部作为支点,形成杠杆结构,使得平衡杆上支点两侧的杆段能够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当按压触控电路板上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即第二按压部)时,触控电路板能够带动平衡杆上的连接部位朝向底板运动,同时支点翘起平衡杆的另一部分杆段,使得触发部位朝向触控电路板运动,挤压触发件使其被触发。
采用上述结构,当按压触控电路板的第一按压部时,触控电路板朝向底板运动,按压力通过触控电路板直接作用在触发件上,能够保证触发件被成功触发。当按压第二按压部时,按压力通过触控电路板直接作用在平衡杆的连接部位上,带动连接部位运动,平衡杆的触发部位在杠杆结构的作用下朝向触控电路板运动以按压触发件,也能够保证触发件被成功触发。当按压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之间的位置时,触控电路板朝向底板运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挤压触发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平衡杆运动,触发件可在双重作用下被成功触发,因此按压触控电路板的各个位置均能够触发触发件,解决按压失灵的问题。
并且,当按压第二按压部时,触控电路板产生轻微变形便可带动平衡杆运动并触发触发件,该处的触控电路板并不需要产生较大的位移,按压较为省力,且触控电路板轻微变形产生的反弹力较小,对触控板整体向用户反馈的力度影响较小。按压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之间的位置时,触控电路板和平衡杆同时运动,在较小的按压行程内也可以触发触发件,且所需的按压力度较小,触控板整体向用户反馈的力度更加接近于触发件的反弹力。可见,该触控板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各处按压的按压行程一致性和力度反馈一致性均有提升。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板在不同位置的按压行程一致性和力量反馈一致性均较好,各处按压手感较为均匀,且按压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时也能成功触发触发件,解决了按压失灵的问题,并且,按压力以及按压行程通过平衡杆能够迅速传递至触发件,使得触发件的响应速度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固定连接于触控电路板朝向底板的一侧,平衡杆设置于支撑板背离触控电路板的一侧,且平衡杆的连接部位连接于支撑板,以通过支撑板与触控电路板连接。支撑板可以加强触控电路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支点将平衡杆分为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第一杆段包括连接部位,第二杆段包括触发部位,第二杆段与支撑板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隙,第二杆段能够在第一间隙内运动。
采用上述方案,平衡杆与支撑板之间预留了一定的运动空间,以保证平衡杆能够在第一方向上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上设置有第一镂空结构,第一镂空结构在第一方向上与平衡杆的第一杆段对应,第一杆段能够在第一镂空结构内运动。
采用上述方案,平衡杆与底板之间均预留了一定的运动空间,以保证平衡杆能够在第一方向上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和动作件,支撑板本体贴合于触控电路板,动作件在第一方向上与触发件层叠设置。
支撑板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镂空部,动作件容纳于第一镂空部内,并与支撑板本体相接,且动作件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支撑板本体运动。平衡杆的触发部位连接于动作件,以通过触发部位带动动作件运动以按压触发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作件包括主体部和相接于主体部的卡勾,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触发件和底板,卡勾与平衡杆的触发部位连接,触发部位通过卡勾带动动作件的主体部运动以按压触发件。
动作件通过多个弹性臂与支撑板本体相接,多个弹性臂中各弹性臂的一端相接于动作件,另一端相接于支撑板本体,且各弹性臂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以使动作件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支撑板本体运动。
采用上述方案,平衡杆通过动作件按压触发件,将动作件设置在支撑板本体的第一镂空部内,可以减小动作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薄触控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本体上设置有与平衡杆对应的凹槽,平衡杆在第一方向上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凹槽内。
支撑板本体上还设置有与平衡杆的连接部位对应的卡接部,连接部位卡合于卡接部内,以将连接部位连接于支撑板。
采用上述方案,平衡杆的一部分结构容纳于凹槽中,以使平衡杆在第一方向上嵌入支撑板本体内部,从而减少平衡杆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薄触控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上设置有第二镂空结构,第二镂空结构内设置有相接于底板的卡扣部,支撑板本体上设置有与第二镂空结构对应的第二镂空部,第二镂空部内设置有相接于支撑部本体的被卡扣部;
当触控板受到按压时,卡扣部能够在第二镂空部内朝向支撑板运动,被卡扣部能够在第二镂空结构内朝向底板运动。当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卡扣部与被卡扣部相互卡合,以限制支撑板朝远离底板的方向运动。
采用上述方案,卡扣部和被卡扣部在底板未受到按压时相互卡合,在第一方向上对支撑部进行限位,防止支撑板脱离于底板。当触控板受到按压时,卡扣部和被卡扣部能够在镂空的空间里相向运动,从而使得触控电路板能够在第一方向上朝向底板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部和被卡扣部均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卡扣部的第二部分位于被卡扣部的第二部分背离底板的一侧。当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卡扣部的第二部分与被卡扣部的第二部分相互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平衡杆的延伸方向上,支点与连接部位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与触发部位之间的距离。平衡杆与支点形成一个省力杠杆,连接部位受到的按压力可在触发部位处放大,并施加在触发件上,因此对第二按压部施加一个较小的按压力便可触发触发件,通过这种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触控板按压手感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杆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直线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电路板具有两个第二按压部,第一按压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二按压部之间,触控板包括至少一个平衡杆组,至少一个平衡杆组中各平衡杆组包括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且与两个按压部对应设置的两个平衡杆,每个平衡杆的连接部位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按压部;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平衡杆组中两个平衡杆的触发部位相接,以使两个平衡杆被配置为一体式结构,便于组装触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平衡杆组中的两个平衡杆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使得连接部位朝向靠近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能够带动触发部位朝向靠近触控电路板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平衡杆组中两个平衡杆的触发部位相互分离。各平衡杆组中的两个平衡杆相互独立,其中一个平衡杆不会对另一个平衡杆的运动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平衡杆组包括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平衡杆组,两个平衡杆组相对于第一轴线呈轴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第一轴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并穿过触发件的中心。平衡杆在第三方向上覆盖的范围较广,按压灵敏度高,可靠性更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平衡杆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相接。以增强平衡杆之间的联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平衡杆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通过连接杆相接,连接杆沿第三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还包括设置于触控电路板和底板之间的联动杆,联动杆包括联动杆主体、以及在第二方向上分别设置于联动杆主体两端的两个连接段,触发件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两个连接段之间。两个连接段中各连接段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以使得联动杆相对于底板可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轴线平行于第二方向。
采用上述方案,联动杆整体可围绕第二轴线转动,当任意一个连接段转动时可带动另一个连接段同步转动,从而带动触控电路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一部分可按压区域同步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包括一个联动杆和一个平衡杆组,联动杆在第三方向上与平衡杆组间隔设置,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联动杆和平衡杆共同作用,保证按压触控电路板各处时触发件均能够被触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杆组的两个平衡杆相对于第三轴线呈轴对称设置,联动杆相对于第三轴线呈轴对称设置,第三轴线平行于第三方向,并穿过触发件的中心。即平衡杆和联动杆在触发件的两侧对称设置,以使按压触控电路板两侧的手感更加均匀。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用户使用触控板输入时的可靠性高,体验感更好。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现有技术触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中各按压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受到按压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中的平衡杆为刚性杆,图6b中的平衡杆为弹性杆;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8a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b为图8a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a为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9b为图9a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a为图4中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0b为图10a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中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图11a中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中支撑板与底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2b为图12a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c为图12b中I-I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13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图13a中J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4a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图14a中K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5a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图15a中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6a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图16a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7-图18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触控板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19a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触控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9b为图19a中N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0a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触控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0b为图20a中O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0c-图20d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触控板中联动杆的安装示意图;
图21a-图21c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现有技术:
100':触控板;
1':触控电路板;11':触发件;
2':底板。
本申请:
100:触控板;
1:触控电路板;10a:固定端;10b:自由端;
11:第一按压部;110:触发件;
12:第二按压部;13:第三按压部;14:第四按压部;
2:底板;21:支撑部;22:第一镂空结构;
23:第二镂空结构;24:卡扣部;241:第一部分;242:第二部分;
25:卡环;26:安装台;
3:平衡杆组;31:平衡杆;
311:连接部位;312:触发部位;
313:第一杆段;314:第二杆段;
32:连接杆;
4:支撑板;40a:第一外边缘;40b:第二外边缘;
41:支撑板本体;
411:凹槽;412:卡接部;413:第一镂空部;
414:第二镂空部;415:被卡扣部;4151:第一部分;4152:第二部分;
42:动作件;
421:主体部;4211:上凸块;4212:中间板;4213:下凸块;
422:卡勾;43:弹性臂;44:卡槽;
5:联动杆;51:联动杆主体;52:连接段;
60:壳体;61:盖板;62:固定板;621:安装台;
63:第一胶粘层;64:第二胶粘层;65:第三胶粘层;
71:第一间隙;
200:电子设备;
81:第一壳体;811:显示器;
82:第二壳体;821:键盘;
z: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
P:第一轴线;Q:第二轴线;R:第三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一些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能够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能够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能够是固定连接,也能够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能够是机械连接,也能够是电连接;能够是直接相连,也能够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能够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理解,在本申请中“电连接”可理解为元器件物理接触并电导通;也可理解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相互垂直并非绝对的垂直,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导致的近似垂直(例如,两结构特征之间的夹角为89.9°)也在本申请中的相互垂直的范围之内。本申请中的相互平行也并非绝对的平行,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导致的近似平行(例如,两结构特征之间的夹角为0.1°)也在本申请中的相互平行的范围之内。本申请中的轴对称并非绝对的轴对称,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导致的近似轴对称(例如,部分结构相对于对称轴偏移一定距离或角度)也在本申请中的轴对称的范围之内。本申请中的中心对称并非绝对的中心对称,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导致的近似中心对称(例如,部分结构相对于对称轴偏移一定距离或角度)也在本申请中的中心对称的范围之内。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触控板在按压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例如按压触控电路板的边缘、角落等位置)时,按压力以及按压行程无法及时传递到触发件,甚至容易出现按压失灵的情况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笔电键盘、皮套键盘、外接键盘、电视遥控器等常见的可触摸控制的终端。以下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对触控板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一些示例中,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形成的壳体可以是电子设备200的后盖、中框或者是电子设备200中其他起到支撑安装作用的框体,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第一壳体81上安装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器811,第二壳体82上安装有主机(位于第二壳体82内部,图中无法看到)、以及键盘821、触控板100等输入设备。其中,主机的具体形式不限,例如可以为包括内存、电源、光驱、处理器等处理模块的集成系统,可实现运行操作系统、处理各种数据、运行应用程序、控制连接处理器等多个功能。键盘821和触控板100均与主机电连接,主机可通过键盘821和触控板100获取用户的操作信息,处理器分析运算后发出相应指令。
一些示例中,当用户使用触控板100进行输入时,可在触控板100上进行滑动、按压等操作。触控板100根据用户的操作指令向主机发送触摸信号,主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将操作界面映射于显示器811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200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例如还可以包括摄像头、扬声器等器件。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板10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a-图10b,图3a-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中各按压部的分布示意图;图5为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6a-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受到按压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中的平衡杆为刚性杆,图6b中的平衡杆为弹性杆;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8a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8b为图8a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9a为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图9b为图9a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0a为图4中E-E方向的剖视图;图10b为图10a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3a-图10b所示,触控板100包括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设置的触控电路板1和底板2。需要说明的是,“按压触控板”可理解为:向触控电路板1施加在第一方向z上朝向底板2的按压力。其中,第一方向z可理解为触控板100的厚度方向。当触控板100安装于电子设备200中时,第一方向z与第二壳体82的厚度方向一致。
其中,触控电路板1为具有触摸识别等功能的电路板,能够检测用户施加压力或触摸的位置,其具体的材质和类型不限。一个示例中,触控电路板1可以是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通过在PCB板上经过表面贴装技术贴片上件,或经过双列直插封装配置电子元件,以实现触控板100的触摸感应功能。可替换的,触控电路板1也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将实现触摸识别等功能的电子元件集成在柔性电路板中。
其中,电子元件的类型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电路板1包括触摸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触摸传感器为触控电路板1的感应装置,能够感应到用户的触摸位置。其类型可包括电容式触摸传感器等。电容式触摸传感器可以感测用户触摸位置的电容变化,并输出相应的触摸感应信号。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触摸传感器也可以是电压式触摸传感器等其它类型的传感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底板2为触控电路板1提供支撑,可承载用户施加于触控电路板1的按压力。例如,图2中触控板100的触控电路板1朝向用户,底板2安装于触控电路板1的下方,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82,当用户按压触控电路板1时,按压力通过触控电路板1、以及触控电路板1和底板2之间的支撑构件传递至底板2,由底板2进行吸收。
如图3a-图3c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还可以包括盖板61,盖板61在第一方向z上位于触控电路板1背离底板2的一侧。盖板61与触控电路板1固定连接,起到保护触控电路板1的作用。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盖板61间接与触控电路板1接触,对触控电路板1施加压力。其中,盖板61可以是玻璃、PC片材、陶瓷片材等不导电刚性物体,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盖板61和触控电路板1具体的连接方式不限。如图3c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盖板61与触控电路板1之间设置有第一胶粘层63,二者通过第一胶粘层63固定连接,以使盖板61贴合于触控电路板1,实现增强触摸感应效果。第一胶粘层63中的胶质可以为液态胶或固态胶,例如网格双面胶或OCA光学胶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100既可以是全域按压触控板,也可以是半域按压触控板。在全域按压触控板中,触控电路板1整体与可朝向底板2之间具有间隙,按压触控电路板1的任意部位时,其均可在第一方向z上朝向底板2运动。在半域按压触控板中,触控电路板1上仅有一部分区域可在受到按压时朝向底板2运动,另一部分相对于底板2保持固定。
在一些示例的场景中,可以将触控电路板1分为非按压区域和可按压区域。非按压区域相对于底板2保持固定,在受到按压时不可运动,可按压区域可以是一整个可按压的区域,也可以包括多个功能不同的可按压区域,例如可以包括左键按压区域和右键按压区域。左键按压区域和右键按压区域分别对应鼠标的左键和右键功能,按压其中任意一个按压区域时,按压区域内的触控电路板1可朝向底板2运动,实现与鼠标的左键或右键相对应的点击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场景是对半域按压触控板中触控电路板1上的区域划分进行举例,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更多方式对触控电路板1上的区域进行划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3a-图10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为半域按压触控板。触控电路板1具有第一按压部11、以及分布于第一按压部11外侧的第二按压部12。其中,按压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时,触控电路板1均可以朝向底板2运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均表示触控电路板1上的一个可按压的区域,而非一个点。第二按压部12整体为在某一个方向或在多个方向上位于第一按压部11外侧的按压区域,其具体数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电路板1具有两个第二按压部12,第一按压部11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两个第二按压部12之间。其中,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z垂直。在一个示例的场景中,触控板100整体为矩形结构(即触控电路板1整体为一矩形电路板),第二方向x为触控板100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第一按压部11上设置有触发件110。触发件110用于实现触控板100的按压触发功能,其朝向底板2所在的一侧凸出于触控电路板1。用户按压触控板100时,触控电路板1沿第一方向z朝向底板2运动,使得触发件110受到挤压,当触发件110的压缩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产生触发信号,电子设备200的主机接收到触发信号后进行相应的操作。
具体地,触发件110可以是金属薄膜开关(Metal Dome)、按键开关等具有触发作用的开关构件。金属薄膜开关为一块包含金属弹片(锅仔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片,在受到挤压时其部分结构朝向触控电路板1的一侧产生翻转形变,与触控电路板1上的电路接触导通,在挤压力消失时又可以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按键开关受到挤压时可以被压缩一定行程,使其内部的电路导通,发出触发信号。在挤压力消失时,按键开关又在其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自动回弹至初始位置。除上述举例外,触发件110也可以为其它形式的触发装置,本申请对其具体类型和材质不做限制。
除具有发送触发信号的功能之外,触发件110还可作为底板2与触控电路板1之间的支撑构件。一个示例的场景中,触发件110本身能承载某一范围内的压力(如80克重物体的压力),当按压力超过该范围时触发件110才能够被压缩。将触控电路板1的重量控制在触发件110可承受的重量范围内,触发件110便可支撑起触控电路板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发件110在第一方向z上背离触控电路板1的一端抵接于底板2,以作为底板2与触控电路板1之间的支撑构件。其中,触发件110可以直接抵接于底板2,也可以间接抵接于底板2,例如通过其它部件抵接于底板2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在一些可实现的场景中,触发件110也可以不与底板2抵接,底板2与触控电路板1之间也可以设置弹簧、弹性臂等结构作为支撑构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触控板100还包括设置于触控电路板1与底板2之间的平衡杆31,平衡杆31具有在平衡杆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连接部位311和触发部位312,连接部位311与触控电路板1连接,且在第一方向z上对应设置于第二按压部12,触发部位312用于按压触发件110。
其中,平衡杆31的延伸方向和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沿直线、弧线、曲线、折线延伸,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平衡杆31沿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一直线延伸。具体地,其延伸方向可以是第二方向x,也可以与第二方向x方向之间呈夹角的某一方向等,仅需满足平衡杆31上的连接部位311在第一方向z上与第二按压部12对应,触发部位312能够按压触发件110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可以直接按压触发件110(例如直接与触发件110抵接),也可以间接按压触发件110,例如通过动作件42间接按压触发件110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关于触发部位312按压触发件110的方式将在后文中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底板2上设置有支撑部21,支撑部21在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平面上位于第一按压部11与第二按压部12之间,并可支撑平衡杆31,以用作平衡杆31的支点,其中,支点位于连接部位311和触发部位312之间。如图6a所示,当第二按压部12受到按压时,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能够在被按压的第二按压部12的带动下朝向靠近底板2的方向运动,带动触发部位312朝向靠近触控电路板1的方向运动以按压触发件110。
或可理解为,平衡杆31和支撑部21形成杠杆结构,支撑部21作为支点可使平衡杆31上位于支点两侧的杆段反向运动,当用户按压触控电路板1的第二按压部12时,第二按压部12带动连接部位311在第一方向z上朝向底板2运动,连接部位311所在一侧的杆段翘起支点的另一侧杆段,使触发部位312在第一方向z上朝向触控电路板1运动以按压触发件11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平衡杆31的具体数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平衡杆31的数量与第二按压部12的数量对应,且每个第二按压部12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平衡杆31。关于平衡杆31可能的数量及其在触控板100中的布局方式将在后文中具体展开,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板100,触控电路板1与底板2之间设置了平衡杆31,平衡杆31以底板2上的支撑部21作为支点,形成杠杆结构,使得平衡杆31上支点两侧的杆段能够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当按压触控电路板1上距离触发件110较远的位置(例如第二按压部12)时,触控电路板1能够带动平衡杆31上的连接部位311朝向底板2运动,同时支点翘起平衡杆31的另一部分杆段,使得触发部位312朝向触控电路板1运动,挤压触发件110使其被触发。
采用上述结构,当按压触控电路板1的第一按压部11时,触控电路板1朝向底板2运动,按压力通过触控电路板1直接作用在触发件110上,能够保证触发件110被成功触发。当按压第二按压部12时,按压力通过触控电路板1直接作用在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上,带动连接部位311运动,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在杠杆结构的作用下朝向触控电路板1运动以按压触发件110,也能够保证触发件110被成功触发。当按压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之间的位置时(例如第二按压部12靠近触发件110一侧的边缘位置),触控电路板1朝向底板2运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挤压触发件110,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平衡杆31运动,触发件110可在双重作用下被成功触发,因此按压触控电路板1的各个位置均能够触发触发件110,解决按压失灵的问题。
并且,当按压第二按压部12时,触控电路板1只需产生轻微变形便可带动平衡杆31运动并触发触发件110,该处的触控电路板1并不需要产生较大的位移,按压较为省力,且触控电路板1轻微变形时产生的反弹力较小,对触控板100整体向用户反馈的力度影响较小。按压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之间的位置时,触控电路板1和平衡杆31同时运动,在较小的按压行程(即触控电路板1上的被按压的部位相对于底板2在第一方向z上的位移)内也可以触发触发件110,且所需的按压力度较小,触控板100整体向用户反馈的力度更加接近于触发件110的反弹力。可见,该触控板100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各处按压的按压行程一致性和力度反馈一致性均有提升。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板100在不同位置的按压行程一致性和力量反馈一致性均较好,各处按压手感较为均匀,且按压距离触发件110较远的位置时也能成功触发触发件110,解决了按压失灵的问题,并且,按压力以及按压行程通过平衡杆能够迅速传递至触发件,使得触发件的响应速度快。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平衡杆31可以是刚性杆,也可以是弹性杆。如图6a所示,当平衡杆31为刚性杆时,连接部位311在按压力的作用下朝向底板2运动,带动平衡杆31整体围绕穿过支点的某一轴线转动,使得支点两侧的杆段反向运动。如图6b所示,当平衡杆31为弹性杆时,连接部位311受到按压时,平衡杆31转动的同时整体弯折产生形变,使得触发部位312所在的一侧杆段翘起以按压触发件110。触控板100中的平衡杆31可以是上述任意一种形式的平衡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平衡杆31上的连接部位311和触发部位312分别位于支点的两侧即可实现反向运动,而支点与连接部位311之间的距离S1、以及支点与触发部位312之间的距离S2均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平衡杆31的延伸方向上,支点与连接部位311之间的距离S1大于支点与触发部位312之间的距离S2,以使得平衡杆31与支点形成一个省力杠杆,连接部位311受到的按压力可在触发部位312处放大,并施加在触发件110上,因此对第二按压部12施加一个较小的按压力便可触发触发件110,通过这种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触控板100按压手感的均匀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在触控电路板1上的位置不限,并且,除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以外,触控电路板1还可以包含其它可按压的部位。如图4、图10a-图10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电路板1具有在第三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固定端10a和自由端10b。在固定端10a的一侧,触控电路板1相对于底板2保持固定,在自由端10b的一侧,触控电路板1可相对于底板2在第一方向z上运动。其中,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两两相互垂直。当触控板100整体采用矩形结构时,第三方向y为触控板100的宽度方向。
或可理解为,触控电路板1形成一个悬臂梁结构,使得触控电路板1整体在第一方向z上划分出可按压区域和不可按压区域,可按压区域为图4中虚线框所示的区域,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均位于可按压区域内。
其中,触控电路板1的固定端10a相对于底板2保持固定的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还包括固定板62,固定板62固定连接于触控电路板1的固定端10a,并连接到电子设备200的第二壳体82上,以使触控电路板1的固定端10a相对于电子设备200的第二壳体82保持固定。由于底板2也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82,则固定端10a相对于底板2也保持固定。
其中,固定板62和触控电路板1具体的连接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定板62与触控电路板1之间设置有第二胶粘层64,二者通过第二胶粘层64固定连接。第二胶粘层64中的胶质可以为液态胶或固态胶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第一按压部11对应图4中点2所在的区域(即触发件所在的区域),两个第二按压部12分别对应点1所在的区域和点3所在的区域。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点1所在的区域、点2所在的区域、点3所在的区域共同构成一个主按压区域,该主按压区域在第三方向y上覆盖触控板100的自由端10b所在的一侧,用户使用触控板100时主要在靠近自由端10b的主按压区域内进行按压。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的可按压区域内还包括第三按压部13(点5所在的区域)和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第三按压部13两侧的两个第四按压部14(点4在的区域和点6在的区域),第三按压部13在第三方向y上位于第一按压部11靠近固定端10a的一侧,第四按压部14在第三方向y上位于第二按压部12靠近固定端10a的一侧。用户在使用触控板100时,也可以在第三按压部13和第四按压部14内按压,按压力可由触控电路板1传递给第一按压部11或第二按压部12以触发触发件110。为便于理解,以下列出按压触控电路板1各点时按压力的传递路径及触发触发件110的原理:
1、按压点2所在的区域(第一按压部11)时,按压力直接由触控电路板1传递给触发件110,使触发件110受到挤压并被触发。
2、按压点1所在的区域(第二按压部12)时,按压力由触控电路板1传递至该侧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上,由该侧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按压并触发触发件110。
3、按压点3所在的区域(第二按压部12)时,按压力由触控电路板1传递至该侧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上,由该侧平衡杆31的触发部按压并触发触发件110。
4、按压点5所在的区域(第三按压部13)时,按压力由触控电路板1传递至点2所在的区域(第一按压部11),触控电路板1的自由端10b朝向底板2运动,使触发件110受到挤压并被触发。
5、按压点4所在的区域(第四按压部14时),按压力由触控电路板1传递至点1所在的区域(第二按压部12),点1所在的区域朝向底板2运动,带动该侧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运动,由该侧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按压并触发触发件110。
6、按压点6所在的区域(第四按压部14时),按压力由触控电路板1传递至点3所在的区域(第二按压部12),点3所在的区域朝向底板2运动,带动该侧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运动,由该侧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按压并触发触发件110。
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这种结构,按压第三按压部13和第四按压部14时按压点与触控板100的自由端10b之间距离较大,相对于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更加费力、按压行程更小。因此,触控板100在不同位置的按压行程一致性和力量反馈一致性仅体现在沿第二方向x排列的按压区域上(如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12之间的一致性,第三按压部13和第四按压部14之间的一致性),而不是体现在整个可按压区域内各个按压区域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触控电路板1上各个按压部的布局仅为一种中可行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板100造成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可以直接与触控电路板1连接,也可以间接与触控电路板1连接。如图3c、图7、图8a-图10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还包括支撑板4,支撑板4固定连接于触控电路板1朝向底板2的一侧,平衡杆31设置于支撑板4背离触控电路板1的一侧,且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连接于支撑板4,以通过支撑板4与触控电路板1连接。或可理解为,在触控电路板1靠近底板2的一侧设置支撑板4,从而加强触控电路板1的结构强度,平衡杆31安装在支撑板4上。其中,支撑板4和触控电路板1具体的连接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板4与触控电路板1之间设置有第三胶粘层65,二者通过第三胶粘层65固定连接。第三胶粘层65中的胶质可以为液态胶或固态胶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板4的具体结构不限。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支撑板4可采用的结构、及其与平衡杆31、底板2的配合方式。
请参阅图11a-图11b,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中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b为图11a中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1a-图11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板4包括支撑板本体41和动作件42,支撑板本体41贴合于触控电路板1,动作件42在第一方向z上与触发件110层叠设置。支撑板本体41上设置有第一镂空部413,动作件42容纳于第一镂空部413内,并与支撑板本体41相接,且动作件42能够在第一方向z上相对于支撑板本体41运动。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连接于动作件42,以通过触发部位312带动动作件42运动以按压触发件110。或可理解为,如图10b-图11b所示,动作件42在第一方向z上穿设在支撑板本体41内,并位于触发件110与底板2之间,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连接于动作件42,触发部位312运动时可带动动作件42在第一方向z上运动并按压触发件110。将动作件42设置在支撑板本体41的第一镂空部413内,可以减小动作件42在第一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薄触控板100的厚度。
其中,动作件42的具体结构不限。如图10b、图11a-图11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动作件42包括主体部421和相接于主体部421的卡勾422,主体部421在第一方向z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触发件110和底板2,卡勾422与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连接,触发部位312通过卡勾422带动动作件42的主体部421运动以按压触发件110。其中,卡勾422的数量不限,具体可根据平衡杆31的数量设置,例如,每个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可对应设置一个卡勾422,或者相邻的两个平衡杆31共用一个卡勾422等,具体将在后文中展开描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动作件42通过多个弹性臂43与支撑板本体41相接,以使动作件42在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平面上相对于支撑板本体41保持固定。各弹性臂43的一端相接于动作件42,另一端相接于支撑板本体41,且各弹性臂43能够在第一方向z上产生弹性形变,以使动作件42能够在第一方向z上相对于支撑板本体41运动。
其中,弹性臂43的具体数量不限,例如可以为2个、3个、4个等,或者也可以只有一个。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动作件42通过2个弹性臂43与支撑板本体41相接,2个弹性臂43在第三方向y上分别相接于动作件42的主体部421的两侧。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弹性臂43也可以相接于动作件42的卡勾422,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弹性臂43的具体形状不限。如图11a-图11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各弹性臂43整体采用片状结构,并在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平面内沿曲线延伸。采用这种结构,弹性臂43的厚度较薄,在第一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小,且弹性臂43整体的长度较长,能够产生较多的弹性形变。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弹性臂43也可以不采用片状结构,在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平面内也可以沿直线、折线、弧线等形状延伸,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动作件42的主体部421的具体结构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体部421包括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的上凸块4211、中间板4212和下凸块4213,上凸块4211抵接于触发件110,下凸块4213抵接于底板2,卡勾422和弹性臂43均连接于中间板4212。在其它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动作件42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本申请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11a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板本体41上设置有与平衡杆31对应的凹槽411,平衡杆31在第一方向z上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凹槽411内。或可理解为,平衡杆31的一部分结构容纳于凹槽411中,以使平衡杆31在第一方向z上嵌入支撑板本体41内部,从而减少平衡杆31在第一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薄触控板100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板本体41上还设置有与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对应的卡接部412,连接部位311卡合于卡接部412内,以将连接部位311连接于支撑板4。其中,卡接部412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可以是卡扣、卡槽、卡勾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便于安装平衡杆31,将卡接部412设为卡槽,其具有朝向底板2的开口,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可以从开口处装入卡槽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平衡杆31与支撑板4、底板2之间均需预留一定的运动空间,以保证平衡杆31能够在第一方向z上运动。如图7、图9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支点将平衡杆31分为第一杆段313和第二杆段314,第一杆段313包括连接部位311,第二杆段314包括触发部位312,第二杆段314与支撑板4之间在第一方向z上具有第一间隙71,第二杆段314能够在第一间隙71内运动。如图9b、图11a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平衡杆31在第一方向z上仅有一部分结构位于凹槽411中,平衡杆31的第二杆段314与凹槽411之间在第一方向z上的间隙为第一间隙71。
如图7、图9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板2上设置有第一镂空结构22,第一镂空结构22在第一方向z上与平衡杆31的第一杆段313对应,第一杆段313能够在第一镂空结构22内运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仅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底板2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镂空结构22,例如可以直接将平衡杆31的第一杆段313与底板2之间预留足够的间隙作为活动空间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板4与底板2之间需要进行一些连接,以保证触控电路板1在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上的稳定性。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支撑板4与底板2之间可能的连接方式。
请参阅图12a-图12c,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板中支撑板与底板的装配示意图;图12b为图12a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2c为图12b中I-I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2a-图12c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板4和底板2通过卡扣连接。具体的,底板2上设置有第二镂空结构23,第二镂空结构23内设置有相接于底板2的卡扣部24,支撑板本体41上设置有与第二镂空结构23对应的第二镂空部414,第二镂空部414内设置有相接于支撑部21本体的被卡扣部415。当触控板100受到按压时,卡扣部24能够在第二镂空部414内朝向支撑板4运动,被卡扣部415能够在第二镂空结构23内朝向底板2运动。当触控板100未受到按压时,卡扣部24与被卡扣部415相互卡合,以限制支撑板4朝远离底板2的方向运动。
采用这种结构,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均有一部分结构容纳于镂空的部位,占用空间小且便于加工。并且,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在底板2未受到按压时相互卡合,在第一方向z上对支撑部21进行限位,防止支撑板4脱离于底板2。当触控板100受到按压时,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能够在镂空的空间里相向运动,从而使得触控电路板1能够在第一方向z上朝向底板2运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的具体结构不限,如图12c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卡扣部24包括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一部分241、以及沿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242,被卡扣部415也包括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一部分4151、以及沿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4152。卡扣部24的第二部分242位于被卡扣部415的第二部分4152背离底板2的一侧。当触控板100未受到按压时,卡扣部24的第二部分4152与被卡扣部415的第二部分4152相互抵接。或可理解为,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互为相反的“L”型结构,两个“L”型结构相互卡合。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也可以互为相反的钩状结构、“T”型结构等,本申请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的具体数量不限,均可以有1个或多个,总体上一一对应即可。如图4、图12a-图12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板2上设置有4个卡扣部24,支撑板4上设置有4个被卡扣部415,4个卡扣部24和4个被卡扣部415在第一方向z上一一对应。为方便描述,以下将支撑板4在第三方向y上靠近触控电路板1的自由端10b的边缘定义为第一外边缘40a,靠近固定端10a的边缘定义为第二外边缘40b。在一个实施方式中,4个被卡扣部415中的2个被卡扣部415在第三方向y上位于支撑板4的第一外边缘40a和第二外边缘40b之间,另外两个被卡扣部415位于支撑板4的第一外边缘40a上。并且,4个被卡扣部415在第二方向x上整体呈轴对称分布。4个卡扣部24在底板2上的布局与被卡扣部415对应,本申请不再赘述。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卡扣部24和被卡扣部415也可以采用其它布局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是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板100的工作原理、整体结构及和各部件之间配合关系的具体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触控板100中平衡杆31可能的数量和布局方式进行展开。
请参阅图13a-图20d,图13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3b为图13a中J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4a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4b为图14a中K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5a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5b为图15a中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6a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触控板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6b为图16a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7-图18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触控板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19a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触控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9b为图19a中N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0a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触控板中平衡杆与支撑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0b为图20a中O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0c-图20d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触控板中联动杆的安装示意图。
如图13a-图20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包括至少一个平衡杆组3,各平衡杆组3包括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且与两个按压部对应设置的两个平衡杆31,每个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按压部12。其中,平衡杆组3的具体数量不限,例如,可以有1个、2个或更多的平衡杆组3。
如图13a-图14b、20a-图20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包括一个平衡杆组3,该平衡杆组3的位置不限。例如,如图13a-图13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一个平衡杆组3在第三方向y上位于动作件42靠近支撑板4的第一外边缘40a的一侧。如图14a-图14b所示,在一个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一个平衡杆组3在第三方向y上位于动作件42靠近支撑板4的第二外边缘40b的一侧。如图20a-图20b所示,在另一个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一个平衡杆组3在第三方向y上整体穿过动作件42的中心。
如图15a-图16b、图19a-图19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包括在第三方向y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平衡杆组3,两个平衡杆组3相对于第一轴线P呈轴对称设置。其中,第一轴线P平行于第二方向x,并穿过触发件110的中心。或可理解为,每个第二按压部12与两个平衡杆31的连接部位311对应,按压任意一个第二按压部12时可同时联动两个平衡杆31运动,两个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共同带动动作件42运动并触发触发件110。采用这种结构,平衡杆31在第三方向y上覆盖的范围较广,按压灵敏度高,可靠性更强。
进一步地,当触控板100包括在第三方向y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平衡杆组3时,动作件42也包括两个卡勾422,两个卡勾422在第三方向y上分别位于主体部421的两侧,各卡勾422分别与对应的一个平衡杆组3连接。并且,每个平衡杆组3中的两个平衡杆31共用一个卡勾422。在一个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平衡杆组3中的两个平衡杆31也可以不共用一个卡勾422,例如可以在动作件42内设置4个卡勾422,4个卡勾422分别与两个平衡杆组3中的4个平衡杆31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平衡杆组3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设置一些连接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19a-图19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平衡杆组3在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相接。或可理解为,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触发件110同侧的两个平衡杆31的端部相接,以增强该侧平衡杆31之间的联动效果。其中,平衡杆组3的两端相接的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平衡杆组3在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通过连接杆32相接,连接杆32沿第三方向y延伸。或可理解为,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触发件110同侧的两个平衡杆31、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杆32共同组成一个“U”型杆。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平衡杆组3的两端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相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各平衡杆组3中的两个平衡杆31既可以相互分离,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例如,如图15a-图15b、图19a-图20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各平衡杆组3中两个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相互分离。采用这种结构,各平衡杆组3中的两个平衡杆31相互独立,其中一个平衡杆31不会对另一个平衡杆31的运动造成影响。
如图13a-图14b、图16a-图18所示,在一个是实施方式中,各平衡杆组3中两个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相接,以使两个平衡杆31被配置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各平衡杆组3中的两个平衡杆31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使得连接部位311朝向靠近底板2的方向运动时能够带动触发部位312朝向靠近触控电路板1的方向运动。采用这种结构,其中一个平衡杆31会对另一个平衡杆31的运动产生抵抗,因此平衡杆31需要其自身产生形变才能触发触发件110。以下结合图17-图18具体说明采用这种结构的平衡杆组3的工作原理。
如图17-图18所示,一体式的平衡杆组3与底板2上对应的两个支撑部21组成一个“双支点”的杠杆结构,当按压图18中左侧的第二按压部12时,平衡杆组3左侧平衡杆31中的连接部位311朝向底板2运动,而右侧平衡杆31中的连接部位311位置不变或仅有轻微的变化,平衡杆组3中位于两个支点之间的杆段向上拱起,左侧平衡杆31和右侧平衡杆31的触发部位312共同按压触发件11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采用一体式的平衡杆组3和分体式的平衡杆组3的触控板100结构均已通过仿真分析,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结构均能够达到通过平衡杆31触发触发件110的效果。
如图20a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还包括设置于触控电路板1和底板2之间的联动杆5,联动杆5包括联动杆主体51、以及在第二方向x上分别设置于联动杆主体51两端的两个连接段52,触发件110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两个连接段52之间。各连接段52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2,以使得联动杆5相对于底板2可绕第二轴线Q转动,第二轴线Q平行于第二方向x。
或可理解为,联动杆5整体可围绕第二轴线Q转动,当任意一个连接段52转动时可带动另一个连接段52同步转动。采用这样的结构,可带动触控电路板1在第二方向x上的一部分可按压区域(例如可以是触控电路板1的整个自由端10b)同步运动。例如,在一个是实施方式中,联动杆5的联动杆主体51连接于触控电路板1,当按压触控电路板1上其中一个第二按压部12时,第二按压部12朝向底板2运动,该第二按压部12所在一侧的转轴段相对于底板2转动,同时带动另一个转轴段转动,使得另一个转轴段所在一侧的第二按压部12、以及两个第二按压部12之间的第一按压部11也同时朝向底板2运动,使得触发件110受到挤压。
其中,联动杆5在触控板100中的安装方式不限。如图20c-图20d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联动杆5安装于支撑板4上,以通过支撑板4连接于触控电路板1。具体地,支撑板4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x间隔排列的多个卡槽44,联动杆主体51卡合在多个卡槽44内。并且,底板2在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卡环25,两个连接段52分别卡合在与其同侧的卡环25内。采用这种结构,第二轴线Q平行于联动杆主体51的中心轴线,当联动杆5转动时,联动杆主体51在多个卡槽44内转动,连接段52在卡环25内转动并滑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联动杆5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安装于触控板100中,本申请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联动杆5的数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包括一个联动杆5和一个平衡杆组3,联动杆5在第三方向y上与平衡杆组3间隔设置。联动杆5和平衡杆31共同作用,保证按压触控电路板1各处时触发件110均能够被触发。
需要说明的是,平衡杆31和联动杆5具体的布局方式不限。如图20a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平衡杆组3的两个平衡杆31相对于第三轴线R呈轴对称设置,联动杆5相对于第三轴线R呈轴对称设置,第三轴线R平行于第三方向y,并穿过触发件110的中心。即平衡杆31和联动杆5在触发件110的两侧对称设置,以使按压触控电路板1两侧的手感更加均匀。
请参阅图21a-图21c,图21a-图21c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21a-图21c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00还可以包括壳体60。壳体60既可以是触控板100单独的壳体,也可以将电子设备200的壳体结构复用作触控板100的壳体60,例如将电子设备200的第二壳体82复用作触控板100的壳体60。
壳体60内形成有容纳空间,触控电路板1、支撑板4、盖板61和各平衡杆31均位于容纳空间内。并且,盖板61在第一方向z上背离底板2一侧的表面未被壳体60覆盖,以使用户能够接触到盖板61,并通过盖板61在触控电路板1上进行操作。其中,壳体60的具体结构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壳体60整体为中空的框架式结构,盖板61在第一方向z上背离底板2一侧的表面与壳体60中空的部分层叠。
进一步地,壳体60与电子设备200的第二壳体82固定连接,底板2和固定板62均安装于壳体60,以将触控板100整体安装在电子设备200的第二壳体82上。其中,底板2和固定板62与壳体60的安装方式均不限。例如,可以将底板2和固定板62通过栓接、焊接、铆接等方式安装到壳体60上。
如图21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板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台26,通过将螺钉或螺栓穿过安装台26以将底板2固定连接于壳体60。其中,安装台26的具体数量和布局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板2上在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安装台26,底板2靠近触控电路板1的自由端10b的边缘处设置一个安装台26。
如图21b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定板62上也设置有多个安装台621,通过将螺钉或螺栓穿过安装台26以将固定板62固定连接于壳体60。其中,安装台621的具体数量和布局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定板62上在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安装台621,固定板62靠近触控电路板1的固定端10a的边缘处设置有沿第二方向x间隔排列的三个安装台621。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底板2和固定板62上安装台的数量和位置仅为举例,并不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板100造成限制。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板100在不同位置的按压行程一致性和力量反馈一致性均较好,各处按压手感较为均匀,且按压距离触发件较远的位置时也能成功触发触发件,解决了按压失灵的问题,提升了电子设备在使用触控板输入时的可靠性,用户体验感更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2)

1.一种触控板,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的触控电路板和底板,所述触控电路板具有第一按压部、以及分布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外侧的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一按压部上设置有触发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触控电路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平衡杆,所述平衡杆具有在所述平衡杆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连接部位和触发部位,所述连接部位与所述触控电路板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按压部,所述触发部位用于按压所述触发件;
并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可支撑所述平衡杆,以用作所述平衡杆的支点,其中,所述支点位于所述连接部位和所述触发部位之间;
当所述第二按压部受到按压时,所述平衡杆的所述连接部位能够在被按压的所述第二按压部的带动下朝向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运动,带动所述触发部位朝向靠近所述触控电路板的方向运动以按压所述触发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板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控电路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平衡杆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触控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平衡杆的所述连接部位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以通过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触控电路板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支点将所述平衡杆分为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包括所述连接部位,所述第二杆段包括所述触发部位,所述第二杆段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杆段能够在所述第一间隙内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镂空结构,所述第一镂空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平衡杆的所述第一杆段对应,所述第一杆段能够在所述第一镂空结构内运动。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和动作件,所述支撑板本体贴合于所述触控电路板,所述动作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触发件层叠设置;
所述支撑板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镂空部,所述动作件容纳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内,并与所述支撑板本体相接,且所述动作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支撑板本体运动;所述平衡杆的所述触发部位连接于所述动作件,以通过所述触发部位带动所述动作件运动以按压所述触发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件包括主体部和相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卡勾,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触发件和所述底板,所述 卡勾与所述平衡杆的所述触发部位连接,所述触发部位通过所述卡勾带动所述动作件的所述主体部运动以按压所述触发件;
所述动作件通过多个弹性臂与所述支撑板本体相接,所述多个弹性臂中各弹性臂的一端相接于所述动作件,另一端相接于所述支撑板本体,且各所述弹性臂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以使所述动作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支撑板本体运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平衡杆对应的凹槽,所述平衡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支撑板本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平衡杆的所述连接部位对应的卡接部,所述连接部位卡合于所述卡接部内,以将所述连接部位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二镂空结构,所述第二镂空结构内设置有相接于所述底板的卡扣部,所述支撑板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镂空结构对应的第二镂空部,所述第二镂空部内设置有相接于所述支撑部本体的被卡扣部;
当所述触控板受到按压时,所述卡扣部能够在所述第二镂空部内朝向所述支撑板运动,所述被卡扣部能够在所述第二镂空结构内朝向所述底板运动;当所述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所述卡扣部与所述被卡扣部相互卡合,以限制所述支撑板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运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和所述被卡扣部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卡扣部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被卡扣部的第二部分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当所述触控板未受到按压时,所述卡扣部的第二部分与所述被卡扣部的第二部分相互抵接。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衡杆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支点与所述连接部位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点与所述触发部位之间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杆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直线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路板具有两个所述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一按压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所述触控板包括至少一个平衡杆组,所述至少一个平衡杆组中各平衡杆组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且与两个所述按压部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平衡杆,每个所述平衡杆的所述连接部位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按压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平衡杆组中所述两个平衡杆的所述触发部位相接,以使所述两个平衡杆被配置为一体式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平衡杆组中的所述两个平衡杆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使得所述连接部位朝向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能够带动所述触发部位朝向靠近所述触控电路板的方向运动。
15.如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平衡杆组中所述两个平衡杆的所述触发部位相互分离。
16.如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平衡杆组包括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平衡杆组,所述两个平衡杆组相对于第一轴线呈轴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并穿过所述触发件的中心。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平衡杆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相接。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平衡杆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通过连接杆相接,所述连接杆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2-1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触控电路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包括联动杆主体、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别设置于所述联动杆主体两端的两个连接段,所述触发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两个连接段之间;
所述两个连接段中各连接段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板,以使得所述联动杆相对于所述底板可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板包括一个联动杆和一个平衡杆组,所述联动杆在第三方向上与所述平衡杆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杆组的所述两个平衡杆相对于第三轴线呈轴对称设置,所述联动杆相对于所述第三轴线呈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并穿过所述触发件的中心。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
CN202310687061.9A 2023-06-09 2023-06-09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8807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87061.9A CN116880706A (zh) 2023-06-09 2023-06-09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87061.9A CN116880706A (zh) 2023-06-09 2023-06-09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0706A true CN116880706A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63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7061.9A Pending CN116880706A (zh) 2023-06-09 2023-06-09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80706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16599A (zh) * 2021-11-04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触摸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6088637A (zh) * 2022-06-13 2023-05-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全域触控板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16599A (zh) * 2021-11-04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触摸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6088637A (zh) * 2022-06-13 2023-05-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全域触控板以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2507B2 (en) Switch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EP1168396B1 (en) Tactile electromechanical data input mechanism
US2010010361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0896008B (zh) 柔性稳定的按钮输入设备
KR20110128724A (ko) 정전 용량식 입력 장치
JP2013164699A (ja) 入力装置
EP1918803A1 (en) Switch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218896352U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US20230289000A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ouchpad module
US7804488B2 (en) Method of employing a switch assembly to provide input,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055199A1 (en) Keyboard device with display panel
CN116880706A (zh)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N217279525U (zh) 一种支撑组件、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N113589963B (zh) 触控板结构
US20100214219A1 (en) Tilt wheel mouse
US6479775B2 (en) Flat input device having push switches
US20210263610A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CN112204691B (zh) 一种输入装置及含有该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20509408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US20230376130A1 (en) Support assembly, touchpa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9997560U (zh)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US20240120161A1 (en) Keyboard device
US11726584B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WO2023115514A1 (en) Push button with consistent edge performance using one or more dome switches
US10234896B2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interface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