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4659U -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4659U
CN220584659U CN202322334453.5U CN202322334453U CN220584659U CN 220584659 U CN220584659 U CN 220584659U CN 202322334453 U CN202322334453 U CN 202322334453U CN 220584659 U CN220584659 U CN 220584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touch
piece
arms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3445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仁峰
王景
刘凯
黄新利
许炜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3445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4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4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4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能够实现触控板的全域按压并提供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触控板包括:第一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触控板的左侧,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触控板的右侧,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包括第二行程开关;柔性印制电路,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的下方并设置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当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受到用户的按压时,所述固定平台上的所述第一触点触发所述第一行程开关,或者,当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受到用户的按压时,所述固定平台上的所述第二触点触发所述第二行程开关。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革新与进步,触控板的功能愈发强大,同时消费者对触控板的尺寸要求也越来越大并且对触控板的反馈效果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面临大尺寸触控板时,传统的按压触控板都不易提供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从而使得按压反馈不佳,影响用户体验。
如何保持大尺寸触控板的同时提升用户的全域按压触觉体验,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板,能够在保持大尺寸的同时,实现触控板的全域按压并提供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提升用户的全域按压触觉体验。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板,包括:第一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触控板的左侧,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触控板的右侧,并与所述第一触控模组相邻设置,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包括第二行程开关;柔性印制电路,所述柔性印制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的下表面,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的下方,所述固定平台设置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朝向所述第一触控模组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触点朝向所述第二触控模组的方向设置;当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受到用户的按压时,所述固定平台上的所述第一触点触发所述第一触控模组上的所述第一行程开关,或者,当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受到用户的按压时,所述固定平台上的所述第二触点触发所述第二触控模组上的所述第二行程开关。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触控板在保持大尺寸的同时,由第一触控模组和第二触控模组以及固定平台组成,不仅可以实现全域按压以向用户提供均衡的力度反馈,还可以实现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提升用户的触觉体验,并且节约了制造成本、降低了触摸感应和按压检测的配置复杂度。该触控板的整体性能较优,能够较佳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且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触控组件,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触摸控制器,所述触摸控制器用于检测触摸,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包括第二触控组件;所述触摸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所述柔性印制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电信号传输至所述触摸控制器。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当用户按压第一触控组件和/或第二触控组件时,第一触控组件和第二触控组件的电信号可以相互传导,从而减少触控组件装配元器件和降低触摸感应的配置复杂度以节约制造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当所述用户按压所述第一触控模组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包括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当所述用户按压所述第二触控模组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为一整体,或者,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相互独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围合形成第一开窗区域,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围合形成第二开窗区域,所述柔性印制电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开窗区域以连接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所述柔性印制电路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开窗区域以连接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下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主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一主支撑件为框型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与第二边,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主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下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二主支撑件为框型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边与第四边,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下方;所述固定平台设置于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所述第四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组件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二触控组件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小于或等于0.2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触控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大于所述第一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三附接件和第四附接件;所述第一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一附接件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二弹性件下方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二附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下方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三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三附接件具有延伸至所述第四弹性件下方的第三凸部,所述第四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四附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三弹性件下方的第四凸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凸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凸部,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二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第三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三凸部,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三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四凸部,其中,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四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当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和/或第二触控组件的一端时,例如,当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的端部区域或者按压第一触控组件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的端部区域时,第一触控组件的另一端在弹性件和连接件的共同作用下不会发生翘起,以进一步改善触控板的按压检测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组件和所述第二触控组件为矩形触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一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的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二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的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三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三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的第三中间部,所述第四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四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的第四中间部;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与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与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弹性件的两条弹性臂均平行于矩形触控组件的长度方向,使得该弹性件能够较佳的保障用户在触控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按压手感且保障触控板对用户按压的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三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三连接臂,所述第四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四连接臂;所述两条第一连接臂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所述两条第一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一凸部,所述两条第二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二凸部;所述两条第三连接臂与所述两条第四连接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所述两条第三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四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三凸部,所述两条第四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三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四凸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所述第一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所述第二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二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所述第二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二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所述第三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三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所述第三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六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三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六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所述第四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七弹性连接件,所述第四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七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所述第四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八弹性连接件,所述第四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八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弹性件的中间部的两侧分别设置弹性连接件,以实现弹性件在主支撑件与固定平台之间的弹性连接,整体方式易于实现且弹性件与主支撑件和固定平台之间的连接区域较小,能有效保障弹性件的弹性形变,从而保障触控板的按压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平台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第一凸起部以及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连接与所述第二凸起部。
通过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固定平台的中心区域设置凸起部,可以便于凸起部配合于弹性件实现触控板的按压检测功能,且也便于对触控组件起到可靠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围合形成的所述第一开窗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围合形成的所述第二开窗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起部。
通过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用户按压于触控组件时,凸起部不会对该弹性件的弹性形变造成干涉和影响,以较为可靠的保障触控板的按压检测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点为安装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调节螺丝,所述第一调节螺丝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高度能够被调节;所述第二触点为安装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第二调节螺丝,所述第二调节螺丝相对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高度能够被调节。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调节高度的调节螺丝能够更好的适配于行程开关,使得该行程开关对于按压压力的感应更为灵敏和准确。另外,该可调节高度的调节螺丝还能够容忍固定平台的变形和行程开关的厚度公差,换言之,即使在固定平台具有形变和/或行程开关具有厚度公差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螺丝,从而调节调节螺丝与行程开关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力,以保证行程开关与调节螺丝的良好配合从而保证触控板的按压检测性能。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实施方式中的触控板,该触控板安装于壳体。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板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板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板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板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板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示出了图4和图5中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附接件以及第二附接件的一种示意性放大图。
图7a示出了图6中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附接件以及第二附接件组装后的示意性仰视图。
图7b为图7a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平台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主支撑件、第二主支撑件和固定平台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的实现方式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的另一实现方式示意图。
图13a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3b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申请涉及触控板(或者也称触摸板)。具体地,该触控板可以提供与用户手指交互触摸和按压界面。在按压界面中,触控板可以感应于用户的按压操作,以执行相应的按压反馈或者指示其所在电子设备执行相应功能,该按压界面可以充当“按键”功能。在触摸界面中,触控板可以用于感应用户手指的位置和移动,以执行相应的触摸反馈或者指示其所在电子设备执行相应功能,该触摸界面可以充当“鼠标”功能。
该触控板可以应用于任意一种人机交互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智能可穿戴装置、智能门锁、自动取款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ATM)等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随着技术革新与进步,触控板的功能愈发强大,同时消费者对触控板的尺寸要求也越来越大并且对触控板的反馈效果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面临大尺寸触控板时,传统的按压触控板都不易提供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从而使得按压反馈不佳,影响用户体验。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板,能够在保持大尺寸的同时,实现触控板的全域按压并提供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提升用户的全域按压触觉体验。
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板1的示意性截面图和示意性爆炸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触控板1包括:第一触控模组10、第二触控模组20、固定平台500和柔性印制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600,第一触控模组10设置在触控板1的左侧,第二触控模组20设置在触控板2的右侧,并且与第一触控模组10相邻设置,FPC600设置在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的下表面,用于电连接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固定平台500设置在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的下方。其中,第一触控模组10包括第一触控组件100、第一支撑组件200,第二触控模组20包括第二触控组件300、第二支撑组件400。
通过设置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使得触控板1具有较大的面积和尺寸,并且实现触控板的全域按压并提供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另外该触控板1通过FPC600将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进行电连接,能够将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由于用户按压产生的电信号相互传导,从而节约制造成本、降低触摸感应和按压检测的配置复杂度。
具体地,第一触控组件100用于接收用户的按压,且该第一触控组件100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101。第二触控组件300用于接收用户的按压,且该第二触控组件300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行程开关301。
第一支撑组件200包括:第一主支撑件210、第一弹性件220、第二弹性件230。
其中,第一主支撑件210设置于第一触控组件100的下表面的边缘,且该第一主支撑件210为框型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211和第二边212,可选地,该框型具有中空区域。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设置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下方,并沿该第一主支撑件210所在平面对称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
固定平台500设置于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下方,第一弹性件220连接在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与固定平台500之间,第二弹性件230连接在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与固定平台500之间,该固定平台500朝向第一触控组件10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触点501。
当第一触控组件100的任意位置受到按压时,第一触控组件100受力下移,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发生弹性形变,该固定平台500上的第一触点501接触并触发第一触控组件100上的第一行程开关101。
具体地,第一触控组件100可以为板状结构,便于为用户提供按压界面。该第一触控组件100可包括:第一电路板120。该第一触控组件100所在的触控板1装配于电子设备之后,第一电路板120可设置于第一盖板110的下表面,用户通过按压第一盖板110从而按压第一电路板120。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组件100可直接包括:第一盖板110和第一电路板120,该第一触控组件100所在的触控板1可直接装配于电子设备,而不再需要额外的盖板。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盖板110和第一电路板120之间可以通过连接件,例如胶层111相互连接。
第一盖板110位于触控板1的外表面,为大致平面的刚性材料片,其上表面配置为在触控板1被操作时接触一个或多个用户对象,例如,手指、触笔。因此,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上述一个或多个用户对象点击、滑动或按压或以其他方式向第一盖板110的表面施加力来提供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请中,“上”、“下”分别指的是朝向用户的方向以及背离用户的方向,而不是绝对的“重力反方向”和“重力方向”。因此,第一盖板110的上表面即为朝向用户的表面,反之,第一盖板110的下表面即为背离用户的表面。类似于第一盖板110,在下文中,触控板1的其它部件的“上”、“下”方向也可理解为朝向用户的方向以及背离用户的方向。
第一电路板120具体可以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者带补强的柔性印制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通过在第一电路板120板上经过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SMT)贴片上件,或经过双列直插封装(DualIn-line Package,DIP)配置触摸传感器、第一行程开关101、连接器和其他电子元件可形成印制电路板装配件(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该PCBA可用于实现触控板的触摸感应以及按压检测功能。可选地,该PCBA可通过连接器和笔电键盘或皮套键盘实现通讯功能。可选地,PCBA中的触摸传感器具体为内置于第一电路板120中的触摸感应层。
第一行程开关101可包括凸起于第一电路板120下表面的弹性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20下表面的导通点。配合于该第一行程开关101,固定平台500朝向第一电路板12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触点501,该第一触点501可以为固定平台500中朝向第一电路板120凸起的凸起结构。在用户未按压于第一盖板110的情况下,弹性结构可以与第一触点501相互接触或者相互分离,此时,该弹性结构的状态为其初始状态或者默认状态。在弹性结构与第一触点501相互分离的情况下,弹性结构的初始状态为未形变状态。在弹性结构与第一触点501相互接触的情况下,该弹性结构的初始状态可为微形变状态或者未形变状态。
在用户手指按压于第一盖板110的情况下,该第一行程开关101中的弹性结构可沿按压方向移动并接触于第一触点501以使得弹性结构形变,形变后的弹性结构接触于第一电路板120的导通点以使得该第一行程开关101导通。在用户手指撤回对第一盖板110的按压作用力后,该形变的弹性结构能够恢复至初始状态,该弹性结构未与第一电路板120的导通点接触,从而使得第一行程开关101关断。在该第一行程开关101中,弹性结构在按压方向上的移动行程可以理解为该行程开关101的按压行程。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该第一行程开关101中的弹性结构可以为锅仔片,该第一行程开关可以理解为dome键。或者,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该第一行程开关101除了可以为dome键以外,还可以为switch开关,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第一行程开关101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行程开关101可通过粘接或SMT的方式固定于第一电路板120下表面的中心区域。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行程开关101的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20下表面的其它位置。
进一步地,触控板1包括FPC600,如图1和图2所示,该FPC600连接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该FPC60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20的下表面,FPC600的另一端则设置于第二电路板320的下表面,因此,通过该FPC600,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的电信号可以相互传导,从而能够在节约制造成本、降低触摸感应和按压检测的配置复杂度的同时实现触摸感应以及按压检测功能。
该FPC600可以直接通过焊接、SMT等方式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的下表面,实现该FPC600连接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也可以通过分别在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的下表面装配连接器,使得FPC600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下表面的连接器中,从而实现该FPC600连接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本申请对于FPC60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
具体地,为了减少电路板装配元器件和降低触摸感应的配置复杂度,可以仅在第一电路板120的下表面配置有触摸控制器121,当用户按压触控板1的第二电路板320上方区域即图1中第二盖板310时,第二电路板320会将由于用户按压产生的相应电信号通过FPC600传导至第一电路板120,进而传导至第一电路板120下表面配置的触摸控制器121,通过该触摸控制器121处理第二电路板320产生的相应电信号从而实现触摸检测。
通过FPC600将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进行电连接,使得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能够在独立接收用户的按压的同时,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因用户按压而产生的电信号能够相互传导,从而实现大尺寸触控板的触摸检测,节约了制造成本、降低了触摸感应和按压检测的配置复杂度。触控板1还包括第一支撑组件200,用于支撑该第一触控组件100。
具体地,在第一支撑组件200中,第一主支撑件210可以为框型的支撑件,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20的下表面的边缘。可选地,该第一主支撑件210可以通过连接件例如胶层201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20的下表面的边缘。
该第一主支撑件210的形态可以适配于第一电路板120的形态,例如,在第一电路板120为矩形电路板的情况下,该第一主支撑件210可以为矩形框型。另外,该第一主支撑件210需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以能够保障对第一触控组件100的可靠支撑,且提升触控板1的整体强度。
另外,在第一支撑组件200的下方为固定平台500,固定平台500为固定设置的部件。触控板1可以通过该固定平台500安装于电子设备,且该固定平台500可以稳定的固定于电子设备中。该固定平台500也需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以能够保障对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一支撑组件200的可靠支撑,且提升触控板1的整体强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平台500设置有安装件,该安装件用于将固定平台500安装于触控板1所在的电子设备。
作为示例,安装件包括但不限于是螺孔和螺钉、卡扣、胶层等用于实现连接安装的部件。具体地,在安装件包括螺孔和螺钉的情况下,固定平台500的边缘区域可设置于螺孔,螺钉通过螺孔可将固定平台500固定安装于电子设备。
在触控板1所在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安装件可将触控板1安装于笔记本电脑的C壳,即笔记本电脑中键盘所在面的壳体。例如,C壳中具有用于容纳该触控板1的通孔,安装件可将固定平台500安装于通孔的边缘,以使得触控板1安装并容纳于该C壳的通孔处。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直接利用固定平台500将触控板1安装于电子设备,整体安装方式易于实现且可靠性较高,有利于提升触控板1在电子设备中的装配效率,也便于其拆卸和维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平台500与第一主支撑件210之间可通过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相互连接。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20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与固定平台500之间,且第二弹性件230连接于第二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与固定平台500之间。在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的情况下,第一触控组件100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主支撑件210向按压方向移动,第一弹性件220与第二弹性件230在按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第一触控组件100中的第一行程开关101可接触于固定平台500上的第一触点501,以检测用户的按压。在用户的按压力撤回后,该第一弹性件220与第二弹性件230可恢复原状,该两个弹性件与第一主支撑件210以及固定平台500可对第一触控组件10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另外,第一弹性件220与第二弹性件230沿第一主支撑件210所在平面对称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以使得该第一弹性件220与第二弹性件230在触控板1中具有良好的对称性,二者可以分别适应于用户在触控板1中两个对称区域的按压,以向用户提供均衡的力度反馈。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触控板1还包括第二触控组件300、第二支撑组件400。第二支撑组件400和第一支撑组件20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
其中,第二触控组件300用于接收用户的按压,且该第二触控组件300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行程开关301,以及,第二触控组件300可包括第二电路板320,或者第二触控组件300可直接包括第二盖板310和第二电路板320,可选地,第二盖板310和第二电路板320之间可通过连接件,例如胶层311相互连接。
第二触控组件300与第一触控组件100的大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具体可参照第一触控组件100的相关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主支撑件410设置于第二触控组件300的下表面的边缘,且该第二主支撑件410为框型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边411和第四边412,该框型具有中空区域。第二支撑组件400包括:第二主支撑件410、第三弹性件420、第四弹性件430。可选地,该第二主支撑件410可以通过连接件例如胶层401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20的下表面的边缘。
固定平台500设置于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的下方,第三弹性件420连接在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三边411与固定平台500之间,第四弹性件430连接在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四边412与固定平台500之间,该固定平台500朝向第二触控组件3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触点502。
第二主支撑件400与第一主支撑件200的大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具体可参照第一主支撑件200的相关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结合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围合形成第一开窗区域290,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围合形成第二开窗区域490,FPC600的一端穿过第一开窗区域290和第一主支撑件210的中空区域以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20的下表面,FPC60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开窗区域49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的中空区域以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20的下表面。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可以从节省触控板1的组装空间,便于触控板1在电子设备中的安装。
可选地,还可以在固定平台500设置可以让FPC600两端穿过的开窗,则FPC600的一端同时穿过第一开窗区域290、第一主支撑件的中空区域以及固定平台的开窗以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20的下表面,FPC600的另一端同时穿过第二开窗区域490、第二主支撑件的中空区域以及固定平台的开窗以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20的下表面。
在上述图1和图2的描述中,触控板1包括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之间存在第一间隙,可选地,该第一间隙小于或等于0.2mm。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120的上表面近似处于同一平面,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的上表面均被配置为在触控板1被操作时接触一个或多个用户对象,例如,手指、触笔。因此,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上述一个或多个用户对象点击、滑动或按压或以其他方式向第一盖板110和/或第二盖板310的表面施加力来提供输入。由于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独立设置且存在第一间隙,增加了触控板1的功能多样性,用户可以分别按压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增加触控板的可玩性。进一步地,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下方的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之间存在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大于第一间隙,防止用户在按压第一盖板时使得第二电路板向按压方向运动,或者在按压第二盖板时使得第一电路板向按压方向运动,保障了按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错误检测触摸。
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具有一定刚性以支持用户按压,具体地,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120可以为聚碳酸酯(PC)片材、陶瓷片材、玻璃、麦拉(Mylar)片材等刚性材料,可选地,当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120具体为玻璃时,可在其上方再覆盖麦拉(Mylar)片材进行遮挡以美化触控板。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的具体结构和材料不做限制。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优化触控板1的外观并且降低装配模组的复杂度,第一盖板110和第二盖板310也可以形成一整体盖板,如图3中的第三盖板130所示,也就是说,触控板1仅包括一块盖板即第三盖板130,该第三盖板130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20以及第二电路板320的上方,并且通过连接件例如胶层和第一电路板120以及第二电路板320连接。该第三盖板130既可以实现上述第一盖板110的功能也可以实现上述第二盖板120的功能,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该第三盖板130同样具有一定刚性以支持用户按压,具体可以为聚碳酸酯(PC)片材、陶瓷片材、玻璃、麦拉(Mylar)片材等刚性材料,可选地,当第三盖板130具体为玻璃时,可在其上方再覆盖麦拉(Mylar)片材进行遮挡以美化触控板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第三盖板130的具体结构和材料不做限制。
另外,第一支撑组件200包括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第二支撑组件400包括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40,第二弹性件230和第三弹性件420相互独立,便于模组组装,降低模组的组装复杂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降低模组成本,第二弹性件230和第三弹性件420可以形成一整体弹性件,如图3中的第五弹性件270所示,第五弹性件270既连接在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与固定平台500之间,又同时连接在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三边411与所述固定平台500之间,该第五弹性件270既可以实现上述第二弹性件230的功能也可以实现上述第三弹性件420的功能。以上弹性件的不同组成结构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综上,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触控模组10和第二触控模组20组成的触控板1,可以在保持大尺寸的同时提供较小的按压触发行程,实现全域按压,向用户提供均衡的力度反馈,提升用户的全域按压触觉体验,并且节约了制造成本、降低了触摸感应和按压检测的配置复杂度。
在该上述图1和图2或图3所示实施例中,虽然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300的任意位置,均能实现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但当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300的一端时,另一端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会发生翘起。此时,翘起的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300会影响第一行程开关101和/或第二行程开关301的按压行程,从而影响第一行程开关101与第一触点501,和/或,第二行程开关301与第二触点502之间相互接触,以影响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
鉴于此,在上述图1和图2或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触控板1的示意性爆炸图和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支撑组件200还包括: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二附接件250,相应地,第二支撑组件400还包括:第三附接件440和第四附接件450。其中,该第一附接件240附接于第一弹性件220的下表面,第二附接件250附接于第二弹性件230的下表面。第三附接件440附接于第三弹性件420的下表面,第四附接件450附接于第四弹性件430的下表面。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附接件240还可以附接于第一弹性件220的上表面,第二附接件250还可以附接于第二弹性件230的上表面。第三附接件440还可以附接于第三弹性件420的上表面,第四附接件450还可以附接于第四弹性件430的上表面。本申请实施例以图4和图5所示结构作为示例性说明。
图6示出了图4和图5中第一弹性件220、第二弹性件230、第一附接件240以及第二附接件250的一种示意性放大图。图7a示出了第一弹性件220、第二弹性件230、第一附接件240以及第二附接件250组装后的示意性仰视图,图7b为图7a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结合图6、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附接件240具有延伸至第二弹性件230下方的第一凸部2401,且第二附接件250具有延伸至第一弹性件220下方的第二凸部2501。
可选地,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侧为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一侧,其中,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侧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相对的,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二侧为远离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一侧。
类似地,第二附接件25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一侧为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一侧,其中,第二弹性件220的第一侧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相对的,第二附接件25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二侧为远离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一侧。
第一弹性件220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的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件230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的弹性连接件。在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时,第一弹性件220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的弹性连接件可作为第一弹性件220的受力支点,第二弹性件230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的弹性连接件可作为第二弹性件230的受力支点。
第一附接件240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一凸部2401,且第二附接件250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二凸部2501。在该情况下,第一凸部2401延伸设置于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二侧的下方,第二凸部2501也延伸设置于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二侧的下方。
在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区域时,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侧向下运动,对应的,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二侧向上运动。此时,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二侧可作用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二附接件250的第二凸部2501,使得该第二附接件250带动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二侧向上运动,且第二附接件250以及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一侧向下运动。在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一侧向下运动的情况下,连接于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一侧的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也会带动第一触控组件100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区域向下运动。因此,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区域时,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区域不会翘起,从而进一步改善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
类似地,在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区域时,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一侧向下运动,对应的,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二侧向上运动。此时,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二侧可作用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一附接件240的第一凸部2401,使得该第一附接件240带动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二侧向上运动,且第一附接件240以及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侧向下运动。在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侧向下运动的情况下,连接于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侧的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也会带动第一触控组件100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区域向下运动。因此,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区域时,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区域不会翘起,从而进一步改善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
同理,图4和图5中第三附接件440与第一附接件24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同,第四附接件450与第二附接件25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同,第三附接件440附接于第三弹性件420的下表面,且第三附接件440具有延伸至第四弹性件430下方的第三凸部,第四附接件450附接于所述第四弹性件430的下表面,且第四附接件450具有位于第三弹性件430下方的第四凸部。第三弹性件420的第一侧连接于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三边411,第三弹性件420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凸部,其中,第三弹性件420的第二侧与第三弹性件420的第一侧相对,第三弹性件420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的弹性连接件,第四弹性件430的第一侧连接于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四边412,第四弹性件430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第四凸部,其中,第四弹性件430的第二侧与第四弹性件430的第一侧相对,第四弹性件430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的弹性连接件具体可参照上述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二附接件250的相关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300的一端时,另一端在弹性件和连接件的共同作用下不会发生翘起,以进一步改善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例如,当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端部区域或者按压第一触控组件100中靠近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端部区域时,第一触控组件100的另一端在弹性件和连接件的共同作用下不会发生翘起,以进一步改善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
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二附接件250、以及第三附接件440和第四附接件450除了可改善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以外,该第一附接件240附接于上述第一弹性件220还可以对该第一弹性件220进行补强,第二附接件250附接于上述第二弹性件230还可以对该第二弹性件230进行补强,第三附接件440附接于第三弹性件420还可以对第三弹性件420进行补强,第四附接件450附接于第四弹性件430还可以对第四弹性件430进行补强。因此,附接件在保障弹性件弹性形变的同时,还可以保障弹性件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2和图4和图5所示,第一弹性件220、第二弹性件230、第三弹性件420、第四弹性件430的形状相同,对应的,第一附接件240、第二附接件250、第三附接件440、第四附接件450的形状可相近或相同。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二附接件250可容纳于框型第一主支撑件210的中空区域中,第三附接件440和第四附接件450可容纳于框型第二主支撑件410的中空区域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均为矩形触控组件,返回参考图6所示,第一弹性件220具有平行于矩形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一弹性臂221以及连接两条第一弹性臂221的第一中间部222,第二弹性件230具有平行于矩形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二弹性臂231以及连接两条第二弹性臂231的第二中间部232。在平行于矩形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上,两条第一弹性臂221与两条第二弹性臂231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第一弹性件220的两条第一弹性臂221以及第二弹性件230的两条第二弹性臂231均平行于矩形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使得该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能够较佳的保障用户在第一触控组件100的长边方向上的按压手感且保障触控板1对用户按压的检测。另外,两条第一弹性臂221和两条第二弹性臂231可沿矩形触控组件的短边方向分布,对应地,沿短边方向分布的两条第一弹性臂221可由沿长边方向分布的第一中间部222连接,沿短边方向分布的两条第二弹性臂231可由沿长边方向分布的第二中间部232连接,这同样也可保障用户在第一触控组件100的短边方向上的按压。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中间部222和第二中间部232可以为实心部,即其中不设置有通孔,以保障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使用可靠性,并且该实心部的设定位置需避开触控板1中其他器件,例如第一电路板120下表面的元器件。
或者,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第一中间部222和第二中间部232中可形成有通孔,以降低该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整体重量,且可为触控板1中其它器件提供容纳空间,例如为电路板120下表面的元器件提供容纳空间。
可选地,在第一弹性件220中,第一中间部222朝向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该第一弹性件220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对应的,第一中间部222远离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第一弹性件220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连接于固定平台500。作为示例,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中间部22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和两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
该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设置于两条第一弹性臂221之间,在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时,该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可作为第一弹性件220的受力支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与第一中间部222可一体形成,此时,该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可理解为设置于第一中间部222上的悬臂梁结构。或者,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与第一中间部22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通过胶层、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式连接于第一中间部222。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弹性件220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后,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除了两端区域外,其中间区域处于悬空状态,从而可保证第一弹性件220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的弹性连接。且在第一弹性件22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连接于固定平台500后,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除了两端区域外,其中间区域处于悬空状态,从而可保证第一弹性件220与固定平台500的弹性连接。
类似于上述第一弹性件220,在第二弹性件230中,第二中间部232朝向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弹性连接件2321,第二弹性件230通过至少一个第三弹性连接件2321连接于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第二中间部232远离主支撑件210的第二边212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弹性连接件2322,第二弹性件230通过该至少一个第四弹性连接件2322连接于固定平台500。作为示例,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二中间部2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三弹性连接件2321和两个第四弹性连接件2322。具体地,该第二弹性件230中第三弹性连接件2321和第四弹性连接件2322的相关设计可以参见上文对于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各个弹性件的中间部的两侧分别设置弹性连接件,以实现弹性件分别在第一主支撑件和第二主支撑件与固定平台500之间的弹性链接,使得用户在按压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300时,带动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和/或,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产生形变。整体方式易于实现且弹性件与主支撑件和固定平台之间的连接区域较小,能有效保障弹性件的弹性形变,从而保障触控板1的按压性能。
对应于上述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继续参见图6所示,第一附接件240具有附接于两条第一弹性臂221下表面的两条第一连接臂241,第二附接件250具有附接于两条第二弹性臂231下表面的两条第二连接臂251。两条第一连接臂241与两条第二连接臂251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两条第一连接臂241朝向两条第二连接臂251的一端设置有位于两条第二弹性臂231下方的第一凸部2401,两条第二连接臂251朝向两条第一连接臂241的一端设置有位于两条第一弹性臂221下方的第二凸部2501。
具体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附接件240的两条第一连接臂241附接于第一弹性件220下表面的两条第一弹性臂221,以对该两条第一弹性臂221进行支撑和补强。类似地,第二附接件250的两条第一连接臂251附接于第二弹性件230下表面的两条第二弹性臂231,以对该两条第二弹性臂231进行支撑和补强。
可选地,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二附接件250可通过粘附、焊接、冲压等方式分别附接于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下表面。
该两条第一连接臂241朝向两条第二连接臂251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一凸部2401,该两个第一凸部2401位于两条第二弹性臂231的下方。在用户按压于触控组件100的情况下,该两个第一凸部2401作用于两条第二弹性臂231的端部。两条第二连接臂251朝向两条第一连接臂241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二凸部2501,该两个第二凸部2501位于两条第一弹性臂221的下方。在用户按压于触控组件100的情况下,该两个第二凸部2501作用于两条第一弹性臂221的端部。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附接件240中还具有连接两条第一连接臂241的中间部,且第二附接件250中也具有连接两条第二连接臂251的中间部。该第一附接件240的中间部可附接于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中间部222,该第二附接件250的中间部附接于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二中间部232。
该第一附接件240的中间部和该第二附接件250的中间部同样可以是实心的或者形成有通孔,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附接件240的中间部和该第二附接件250的中间部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
参见图6、图7a和图7b所示,两条第一连接臂241的第一凸部2401对应的凹部用于容纳两条第二连接臂251的第二凸部2501。两条第二连接臂251的第二凸部2501对应的凹部用于容纳两条第一连接臂241的第一凸部2401。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两条第一连接臂241和两条第二连接臂251之间的第一凸部2401和第二凸部2501可以相互适配,不会造成额外的空间浪费,且较为可靠的保障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
类似于上述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第三弹性件420具有平行于第二触控组件300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三弹性臂以及连接两条第三弹性臂的第三中间部,第四弹性件430具有平行于第二触控组件300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四弹性臂以及连接两条第四弹性臂的第四中间部。第三中间部朝向第二主支撑件300的第三边41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弹性连接件,第三弹性件420通过至少一个第五弹性连接件连接于第二主支撑件300的第三边411,第三中间部远离第二主支撑件300的第三边411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六弹性连接件,第三弹性件420通过至少一个第六弹性连接件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第四中间部朝向第二主支撑件300的第四边412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七弹性连接件,第四弹性件430通过至少一个第七弹性连接件连接于第二主支撑件300的第四边412,第四中间部远离第二主支撑件300的第四边412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八弹性连接件,第四弹性件430通过至少一个第八弹性连接件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类似于上述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二附接件250,第三附接件440具有附接于两条第三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三连接臂,第四附接件450具有附接于两条第四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四连接臂,两条第三连接臂与两条第四连接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两条第三连接臂朝向两条第四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两条第四弹性臂下方的第三凸部,两条第四连接臂朝向两条第三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两条第三弹性臂下方的第四凸部。
具体地,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以及第三附接件440和第四附接件450的相关设计可以参见上文对于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可选地,在其他可替代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模组成本以及简化组装工序,第二弹性件230的中间部和第三弹性件420的中间部可以连接以形成一整体弹性件,如图3中的第五弹性件270所示,该第五弹性件270既可以实现上述第二弹性件230的功能也可以实现上述第三弹性件420的功能,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组件200和/或第二支撑组件400、固定平台500中至少一个部件设置有压点槽,该压点槽可用于控制该至少一个部件的平面度。
作为示例,第一支撑组件200中的第一主支撑件210、第一弹性件220、第二弹性件230、第一附接件240以及第二附接件250均设置有压点槽。该压点槽可设置于该每一部件的上下两面,以调整每一部件的平面度。
具体地,第一支撑组件200中任一部件的平面度过大会导致触控板1的按压力的一致性较差,即出现在触控板1不同位置按压需要不同大小的力,并且按压力的波动也会较大,另外平面度较大,按压行程也需要考虑平面度的影响,因而会导致触控板按压行程较大,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因此,通过压点槽进行平面度管控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触控板1的性能参数,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点槽可以为边长为0.15mm的正方形槽,可替代的,压点槽也可以为圆形槽或其他多边形槽,且其在第一主支撑件210、固定平台500、弹性件220、230和连接件240、250上的深度各不相同。作为示例,第一主支撑件210上压点槽的深度可为0.06mm至1mm,用于控制第一主支撑件210的平面度小于0.15mm。固定平台500上压点槽的深度可为0.04mm至0.08mm,用户控制固定平台500的平面度小于0.05mm。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上压点槽的深度可为0.02mm至0.05mm。第一附接件240和第二附接件250上压点槽的深度可为0.04mm至0.08mm。
在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基于某两个部件的整体在其上下两面设置压点槽,用于控制该两个部件的整体的平整度。作为示例,第一主支撑件210、固定平台500的上下两面均设置压点槽,而第一弹性件220、第二弹性件230、第一附接件240以及第二附接件250仅一面设置压点槽,即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一附接件240相接触的面不具有压点槽,第二弹性件230和第二附接件250相接触的面不具有压点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图1至图5所示,固定平台500在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超出该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
具体地,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中的各部件为板状件,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该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所在平面可以为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中第一盖板110以及第二盖板310的所在平面,或者,也可以为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的所在平面;如图3所示,该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所在平面可以为第三盖板130的所在平面,或者,也可以为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的所在平面。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固定平台500在第一盖板110以及第二盖板31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可超出该第一盖板110以及第二盖板310,且该固定平台500在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可超出该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或者,如图3所示,固定平台500在第三盖板13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可超出该第三盖板130,且该固定平台500在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可超出该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320。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平行于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所在平面的方向,固定平台500具有超出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的部分,因而,该固定平台500可具有较大的面积,从而对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起到良好的支撑以及保护作用,提升触控板1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为矩形组件,在该情况下,在该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上,固定平台500在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超出该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
在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固定平台500在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不超出该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图8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固定平台5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平台500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朝向第一触控组件100的第一凸起部510和朝向第二触控组件300的第二凸起部520,该第一凸起部510可适配于图2和图4中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围合形成的第一开窗区域290,该第二凸起部520可适配于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围合形成的第二开窗区域490。第一触点501位于该第一凸起部510的中心区域,第二触点502位于该第二凸起部520的中心区域。
可选地,如图8所示,该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可以均为“工”字型凸起部,在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也可以为矩形等任意形状的凸起部,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
以第一凸起部510为例来说明凸起部的工作原理和连接关系,该第一触点501可以位于第一凸起部510的中心区域的凸点,该第一触点501的面积和高度可以根据第一电路板120上的第一行程开关101进行相应设计,以使得该第一触点501能够有效接触并触发第一行程开关101。结合图1至图8所示,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可连接于该第一凸起部510,以实现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与固定平台500的相互连接。且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与固定平台500中除该第一凸起部510的其它区域之间具有间隙。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中间部22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2222可连接于第一凸起部510的上表面靠近第一中间部222的边缘,以实现第一弹性件220与固定平台500的相互连接。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二中间部232上的至少一个第四弹性连接件2322可连接于第一凸起部510的上表面靠近第二中间部232的边缘,以实现第二弹性件230与固定平台500的相互连接。应理解,第一弹性件220的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和第二弹性件230的第三弹性连接件2321仅分别与第一主支撑件210连接,第一弹性连接件2221与第二弹性连接件2321均与固定平台500之间具有间隙。
同样地,固定平台500的第二凸起部520的相关设计和工作原理可参照上述第一凸起部51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与固定平台500中除第一凸起部510以外的其它区域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能够提供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的形变空间,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与固定平台500中除第二凸起部520以外的其它区域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能够提供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的形变空间,以保障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300能够在用户的按压作用下向下位移,从而保障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功能。
通过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固定平台500的中心区域设置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可以便于配合第一弹性件220和第二弹性件230,以及第三弹性件420和第四弹性件430实现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功能,且也便于对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200起到可靠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可选地,上述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可以为空心凸起部,也可以为实心凸起部。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可以为通过对固定平台500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空心凸台,使得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易于形成于固定平台500中,固定平台500整体的重量较小且成本较低。
或者,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也可以为实心凸起部,例如,可以在固定平台500的上表面设置实心补强部,该实心补强部不仅可以形成固定平台500表面的凸起,还可以提高固定平台500与弹性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该实心补强部可以通过胶层、焊接等各种方式连接于固定平台500以形成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该实心补强部还可以通过连接件与固定平台500连接,以形成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
在该实施方式下,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固定平台500的示意性爆炸图。
如图9所示,固定平台500为大致的板状结构,其上表面可设置补强部以形成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作为示例,图9中的补强部为“工”字形,在其它替代实施方式中,该补强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为其它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可分别通过连接件530连接于固定平台,该连接件530例如为螺钉。具体地,第一凸起部51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511,第二凸起部520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521,对应地,固定平台500具有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511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三连接孔503,并且具有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521对应的至少一个第四连接孔504。连接件530穿过固定平台500的至少一个第三连接孔503和第一凸起部510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511,以及连接件穿过固定平台500的至少一个第四连接孔504和第二凸起部520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521,进而连接件530锁附固定,以实现连接件530将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连接于固定平台。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520可分别通过连接件530连接于固定平台500,简化了装配工序,并且有利于固定平台的拆卸以及整个触控板1的拆卸,便于产线维修。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平台500中,均可以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通孔,该通孔可用于降低固定平台500的重量,且也可用于避让触控板1所在电子设备中其它元器件,从而优化触控板1及其所在电子设备的整体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板1可通过固定平台500安装与电子设备,例如,安装于笔记本电脑的C壳。固定平台500虽然可通过弹性连接件间接支撑第一主支撑件210、第二主支撑件410以及第一触控组件100、第二触控组件300,但第一主支撑件210、第二主支撑件410以及第一触控组件100、第二触控组件300的稳定性不佳。且由于触控板1中各部件的制造公差以及装配公差,也会造成触控板1的整体厚度会发生变化,因而在触控板1安装于电子设备后,会造成第一触控组件100和/或第二触控组件300凸起或凹陷的现象。
鉴于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在矩形框型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有限位部,该限位部用于实现主支撑件的限位。
例如,如图10所示,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3,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二边412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13,作为示例,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边211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部213,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二边412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部413。
配合于该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限位部413,触控板1所在的电子设备中可设置有限位孔,例如,笔记本电脑的C壳中设置有限位孔,当触控板1安装于C壳后,第一主支撑件210上的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主支撑件410上的第二限位部413可容纳于限位孔中,以保障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在C壳中的相对位置固定,防止连接于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凸起或凹陷于C壳,造成触控板1在C壳中的装配效果不佳。在装配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仅影响触控板1的外观美观度,也会影响用户对于触控板1的按压使用体验。类似于该图10中所示的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上文各实施例中的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也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限位部413,以对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和与其连接的第一触控组件100和第二触控组件300在电子设备中的安装起到限位作用。
在具体实现上,第一限位部213可以为设置于第一主支撑件210的框型主体外围的凸起部,第二限位部413可以为设置于第二主支撑件410的框型主体外围的凸起部。该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限位部413的形状、尺寸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该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限位部413包括但不限于是块状或板状结构。
通过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支撑件能够保障触控板1整体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在主支撑件上设置限位部,以实现主支撑件以及与其连接的触控组件在电子设备中的限位,从而较为可靠的保障触控板1在电子设备中的安装和使用。
除了在电子设备的C壳中设置限位孔配合第一主支撑件210的第一限位部213以及第二主支撑件410的第二限位部413以外,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固定平台500中设置限位孔,以对该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进行限位。
如图10所示,该固定平台50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固定平台500的形貌近似,差别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固定平台500的边缘向上弯曲形成有台阶结构540,该台阶结构540的侧壁形成有第一限位孔541和第二限位孔542。该第一限位孔541可以与第一主支撑件210上的第一限位部213相互配合,以使得该固定平台500对第一主支撑件210进行限位。该二限位孔542可以与第二主支撑件410上的第二限位部413相互配合,以使得该固定平台500对第二主支撑件410进行限位
通过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利用触控板1中的固定平台500实现对第一主支撑件210和第二主支撑件410的限位,而不需要额外在电子设备中设置限位孔。在保障主支撑件以及与其连接的触控组件可具有相对稳固的结构的同时,可以简化触控板1在电子设备中的安装,也便于其拆卸和维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触控组件100的方向上,第一限位孔541和第二限位孔542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限位部413的尺寸。
例如,在第一限位部213安装于第一限位孔541后,该第一限位部213的上表面可抵接于第一限位孔541的孔壁。当用户按压于第一触控组件100时,第一限位部213可跟随第一主支撑件210在第一限位孔541中向下运动,该较大的第一限位孔541可提供第一限位部213一定的下移空间同时限定第一限位部213的下移限度,从而便于用户在第一触控组件100上的按压并且防止第一触控组件100过度下移塌陷,提升用户对触控板1的使用体验。同样地,第二限位孔542和第二限位部413的相关设计和工作原理可参照第一限位孔541和第一限位部213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图10所示实施例中,固定平台500可以为矩形平台,该固定平台500的两个短边所在的边缘向上弯曲形成两个条状的台阶结构540。该两个台阶结构540可分别对应于第一主支撑件210中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3的第一边211以及第二主支撑件410中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13的第二边412。
可选地,该台阶结构540的台阶面可设置有安装件,例如,螺孔和螺钉等,用于实现固定平台500在电子设备中的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图10仅作为示意,在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的固定平台500的基础上示出了另一种具有台阶结构540的固定平台500。
可选地,在上文各实施例中,固定平台500上的第一触点501和第二触点502可以称之为“导电基”,如上述图2至图4所示,该第一触点501和第二触点502可以是分别与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相互分离的分体式结构。在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该第一触点501和第二触点502也可以是分别与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形成一体的一体式结构,例如,第一触点501可以为第一凸起部510一体形成的朝向第一触控组件100凸起的第一凸台,第二触点502可以为第二凸起部520一体形成的朝向第二触控组件300凸起的第二凸台。
具体地,若第一触点501和第二触点502可以是分别与第一凸起部510和第二凸起部相互分离的分体式结构,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触点501和第二触点502的实现方式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触点501可以为安装于第一凸起部510的第一调节螺丝5011,该第一调节螺丝5011相对于第一凸起部510的高度能够被调节;第二触点502可以为安装于第二凸起部520的第二调节螺丝5021,该第二调节螺丝5021相对于第二凸起部520的高度能够被调节。
可选地,配合于该第一调节螺丝5011和第二调节螺丝5021,固定平台500上可设置有第一螺母5012和第二螺母5022,以便于第一调节螺丝5011在固定平台500以及第一凸起部510上的安装,以及以便于第二调节螺丝5021在固定平台500以及第二凸起部520上的安装。
第一调节螺丝5011穿过第一螺母5012并凸出于第一凸起部510,第一调节螺丝5011凸出于第一凸起部510的高度可以被调节,即该第一调节螺丝5011与第一行程开关101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力可以被调节。同样地,第二调节螺丝5021穿过第二螺母5022并凸出于第二凸起部520,第二调节螺丝5021凸出于第二凸起部5021的高度可以被调节,即该第二调节螺丝5021与第二行程开关301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力可以被调节。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该可调节高度的第一调节螺丝5011和第二调节螺丝5021能够更好的分别适配于第一行程开关101和第二行程开关301,使得第一行程开关101和第二行程开关301对于按压压力的感应更为灵敏和准确。另外,该可调节高度的第一调节螺丝5011和第二调节螺丝5021还能够容忍固定平台500的变形和行程开关的厚度公差,换言之,即使在固定平台500具有形变和/或行程开关具有厚度公差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螺丝,从而调节调节螺丝与行程开关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力,以保证行程开关与调节螺丝的良好配合从而保证触控板1的按压检测性能。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触点501和第二触点502的另一实现方式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触点501具体为设置于第一凸起部510以及固定平台500的第一T形螺钉5013,该第一T形螺钉5013的头部朝向第一行程开关101,且该第一T形螺钉5013通过胶层5014固定于第一凸起部510中的开孔512;第二触点502具体为设置于第二凸起部520以及固定平台500的第二T形螺钉5023,该第二T形螺钉5023的头部朝向第二行程开关301,且该第二T形螺钉5023通过胶层5024固定于第二凸起部520中的开孔522。
具体地,第一凸起部510和固定平台500中可形成有开孔512,该开孔512的孔径可以大于第一T形螺钉5013的杆部的直径,且小于第一T形螺钉5013的头部的直径。在该情况下,第一T形螺钉5013的杆部可穿过开孔512,但第一T形螺钉5013的头部限位于开孔512的上方;第二凸起部520和固定平台500中可形成有开孔522,该开孔522的孔径可以大于第二T形螺钉5023的杆部的直径,且小于第二T形螺钉5023的头部的直径。在该情况下,第二T形螺钉5023的杆部可穿过开孔522,但第二T形螺钉5023的头部限位于开孔522的上方。
在触控板1的装配过程中,第一T形螺钉5013的头部可抵接于第一行程开关101,第二T形螺钉5023的头部可抵接于第二行程开关301,预压装置可将预设作用力施加于第一T形螺钉5013和第二T形螺钉5023的底部,该预设作用力可根据用户按压触控板1的实际按压力进行调节和设计。在该预压作用力下,第一T形螺钉5013与第一行程开关101可以处于预压状态,第二T形螺钉5023与第二行程开关301可以处于预压状态,该状态能够灵敏的检测用户在触控板1上的按压。
在预压装置将预设作用力施加于第一T形螺钉5013和第二T形螺钉5023的底部的同时,为了使得第一T形螺钉5013能够保持预压状态,可通过在开孔512中点胶形成胶层5014,从而将第一T形螺钉5013固定于该开孔512,为了使得第二T形螺钉5023能够保持预压状态,可通过在开孔522中点胶形成胶层5024,从而将第二T形螺钉5023固定于该开孔522。
第一T形螺钉5013的头部可以防止胶层5014溢出至第一行程开关101,保障第一行程开关101的可靠使用,第二T形螺钉5023的头部可以防止胶层5024溢出至第二行程开关301,保障第二行程开关301的可靠使用。
通过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不需要通过调节螺丝调节与行程开关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力,而可以通过T形螺钉与胶层的相互配合,使得T形螺钉和行程开关能够保持在适配于用户按压作用下的预压状态,从而更为灵敏且便捷的检测用户在触控板1上的按压,也能保障用户在触控板1上的按压手感。
可以理解的是,该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第一调节螺丝5011和第二调节螺丝5021以及第一T形螺钉5013和第二T形螺钉5023的相关技术方案也可以应用于上文图1至图11任意所示实施例中,即将图1至图11所示任意实施例中第一触点501替换为第一调节螺丝5011或第一T形螺钉5013即可以及将图1至图11所示任意实施例中第二触点502替换为第二调节螺丝5021或第二T形螺钉5023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该电子设备3包括壳体2以及上述任一申请实施例中的触控板1,该触控板1安装于该壳体2且用于向电子设备提供按压检测功能,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其中,图13a所示的电子设备3中,其触控板1为图1、图2、图4、图5、图11、或图12所示的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触控板1,图13b所示的电子设备中,其触控板1为图3所示的包括第三盖板的触控板1。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及其配件键盘、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游戏设备、车载电子设备或穿戴式智能设备等便携式或移动计算设备,以及电子数据库、汽车、银行自动柜员机(ATM)等其他电子设备。该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部分功能的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包括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并且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的设备,例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设备。
可选地,在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用于安装触控板1的壳体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的C壳,即笔记本电脑中键盘所在面的壳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申请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和/或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的相互组合,组合之后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的例子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触控板的左侧,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行程开关;
第二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触控板的右侧,并与所述第一触控模组相邻设置,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包括第二行程开关;
柔性印制电路,所述柔性印制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的下表面,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
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和所述第二触控模组的下方,所述固定平台设置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朝向所述第一触控模组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触点朝向所述第二触控模组的方向设置;
当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受到用户的按压时,所述固定平台上的所述第一触点触发所述第一触控模组上的所述第一行程开关,或者,当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受到用户的按压时,所述固定平台上的所述第二触点触发所述第二触控模组上的所述第二行程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触控组件,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触摸控制器,所述触摸控制器用于检测触摸,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包括第二触控组件;
所述触摸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所述柔性印制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电信号传输至所述触摸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当所述用户按压所述第一触控模组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
所述第二触控模组包括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当所述用户按压所述第二触控模组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为一整体,或者,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相互独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围合形成第一开窗区域,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围合形成第二开窗区域,所述柔性印制电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开窗区域以连接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所述柔性印制电路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开窗区域以连接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主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下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一主支撑件为框型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与第二边,
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主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下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二主支撑件为框型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边与第四边,
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下方;
所述固定平台设置于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所述第四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二触控组件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小于或等于0.2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触控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大于所述第一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三附接件和第四附接件;
所述第一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一附接件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二弹性件下方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二附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下方的第二凸部;
所述第三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三附接件具有延伸至所述第四弹性件下方的第三凸部,所述第四附接件附接于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下表面,且所述第四附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三弹性件下方的第四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凸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凸部,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二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
第三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三凸部,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三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
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二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四凸部,其中,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一侧相对,所述第四弹性件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弹性连接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和所述第二触控组件为矩形触控组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一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的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二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的第二中间部;
所述第三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三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的第三中间部,所述第四弹性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条第四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的第四中间部;
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与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与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三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三连接臂,所述第四附接件具有附接于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下表面的两条第四连接臂;
所述两条第一连接臂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所述两条第一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二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一凸部,所述两条第二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一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二凸部;
所述两条第三连接臂与所述两条第四连接臂相互对应且具有间隙,所述两条第三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四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四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三凸部,所述两条第四连接臂朝向所述两条第三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两条第三弹性臂下方的所述第四凸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所述第一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一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
所述第二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二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所述第二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一主支撑件的第二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二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
所述第三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三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所述第三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三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六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三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六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
所述第四中间部朝向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七弹性连接件,所述第四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七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所述第四中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支撑件的第四边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八弹性连接件,所述第四弹性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八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台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组件的第一凸起部以及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组件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连接与所述第二凸起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围合形成的所述第一开窗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围合形成的所述第二开窗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起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为安装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调节螺丝,所述第一调节螺丝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高度能够被调节;
所述第二触点为安装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第二调节螺丝,所述第二调节螺丝相对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高度能够被调节。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所述触控板安装于所述壳体。
CN202322334453.5U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584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4453.5U CN220584659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4453.5U CN220584659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4659U true CN220584659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20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34453.5U Active CN220584659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46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86906B2 (en) Tactile electromechanical data input mechanism
CN218896352U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JP5923648B1 (ja) 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0377033C (zh) 便携式电脑的触控板装置
JP2019133618A (ja) タ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タッチ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電子計算機
US20090107824A1 (en) Input panel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5893958B (zh) 一种按键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21008138U (zh) 触控板模组以及使用该触控板模组的电子装置
CN218350857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JP2007172025A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15617195A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1554911U (zh) 一种触控设备和支撑梁
CN115543124B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20584659U (zh) 一种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7443837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7932669U (zh) 一种支撑组件、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CN115398382A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JP3782642B2 (ja) 入力装置
EP3033759B1 (en) Double pre-loaded deflection webs for keypad
CN220509408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7955086U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7932668U (zh)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WO2024050724A1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118131943A (zh)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WO2023225770A1 (zh) 一种支撑组件、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