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6974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6974U
CN220506974U CN202321755298.8U CN202321755298U CN220506974U CN 220506974 U CN220506974 U CN 220506974U CN 202321755298 U CN202321755298 U CN 202321755298U CN 220506974 U CN220506974 U CN 220506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heat exchanger
air
air inlet
sealing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552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秀瑞
陈超
许纪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552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6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6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6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机,风管机包括:壳体;电器盒;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扰流件,扰流件包括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和第三扰流板,扰流件包括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和第三扰流板,第一扰流板远离进风口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朝向第二换热器的一侧相抵,第二扰流板远离进风口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朝向第一换热器的一侧相抵,第一扰流板朝向进风口的一端与第二扰流板朝向进风口的一端相连接,第三扰流板连接在第一扰流板与第二扰流板之间。由此,通过设置扰流件,扰流件可以改变气体流向,使换热器对室内气体进行更加充分均匀地降温除湿,提高换热气流的温度均匀性,从而解决风机组件的凝露问题,提升风管机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机属于中央空调的一种,为了兼顾立式、左卧式、右卧式、倒立式等的各种安装方式,并且受到蒸发器分流,冷媒重力、热力膨胀阀无法精准控制冷媒流量以及风机蜗壳左右风量不均导致风场不均匀的影响,蒸发器整体换热不均,顶端温度较高,换热较差,从而使壳体内部的气体温差较大,湿热气体接触低温蜗壳后,会在蜗壳表面形成凝露。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倒立安装方式,风机蜗壳表面存在严重的凝露问题,而电器盒位于风机蜗壳底部,凝露水极易进入电器盒内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倒装方案一直没有在市场推广,丢失了大量对倒立安装需求的客户。一些风管机通过在风机蜗壳下方增加辅助接水盘,这样虽然可以收集产生蜗壳表面产生的凝露水,但仍存在较大的风险,未能从源头解决凝露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管机,该风管机可以有效防止风机组件凝露的产生,安全性能更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电器盒,所述电器盒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且与所述电器盒相互间隔,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邻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邻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相连接,在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逐渐远离;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电器盒之间,通过所述风机组件的运转将所述壳体外部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壳体内,并经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驱动下通过所述出风口向所述壳体外部输出;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和第三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相抵,所述第二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相抵,所述第一扰流板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扰流板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扰流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二扰流板之间。
由此,通过设置扰流件,一方面,可以降低空气流速,使气体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换热更加充分,另一方面,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可以改变气体流向,使顶部气流多次地流经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使气体可以经过换热较好的位置,从而使气体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换热更加均匀,如此,可以实现换热器对室内气体更加充分均匀地降温除湿,使流向风机组件的换热气流的温度均匀性更佳,从而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风机组件的凝露问题,可以避免凝露水滴落至电器盒上,可以提升风管机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相互贴合,所述第二扰流板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相互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扰流件包括第一子扰流件和第二子扰流件,所述第一子扰流件包括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所述第二子扰流件包括所述第二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所述第一子扰流件的所述第三扰流板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扰流件的所述第三扰流板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一端与所述第一扰流板靠近所述进风口一端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一端与所述第二扰流板靠近所述进风口一端之间的距离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设定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长度均为L1,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均为L2,L1和L2满足关系式:L1=L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设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间隔方向为竖直方向,设定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为基准面,所述第一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在所述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在所述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均为h1,所述扰流件在所述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为h2,h1和h2满足关系式:1/4<h2/h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管机还包括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为两个,两个所述密封盖板分别盖设密封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三扰流板前后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密封盖板相贴合且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密封盖板上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密封盖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扰流件为金属扰流件、塑料扰流件和橡胶扰流件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和扰流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性实施例的换热器和扰流件中风的流向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扰流件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扰流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风管机;
10、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
20、电器盒;
30、换热器;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
40、风机组件;
50、扰流件;501、第一子扰流件;502、第二子扰流件;51、第一扰流板;52、第二扰流板;53、第三扰流板;54、固定板;541、第二穿孔;55、紧固件;
60、密封盖板;61、第一穿孔;70、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100。
结合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100可以主要包括:壳体10、电器盒20、换热器30、风机组件40和扰流件50,其中,电器盒20、换热器30、风机组件40和扰流件50均设置于壳体10内,这样壳体10可以对电器盒20、换热器30、风机组件40和扰流件50起到罩设保护作用,防止外界异物的侵蚀或外力的冲击导致电器盒20、换热器30、风机组件40和扰流件50结构的损坏,从而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相互间隔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电器盒20设置于壳体10内且邻近出风口12设置,换热器30邻近进风口11设置且与电器盒20相互间隔,风机组件40位于换热器30和电器盒20之间,这样可以通过风机组件40的运转,将壳体10外部气流通过进风口11引入壳体10内,并经由换热器30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降温除湿,然后换热气流在风机组件40的驱动下通过出风口12向壳体10外部输出,从而可以实现风管机100的正常工作。
其中,换热器30可以主要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第一换热器31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和第二换热器32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相连接,在从进风口11向出风口12延伸的方向上,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逐渐远离,这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使得换热器30在从进风口11向出风口12延伸的方向上呈倒V形结构,一方面,可以降低风管机100的整体尺寸,方便运输与安装,另一方面,可以使换热器30上产生的冷凝水顺势滴落至下方的接水盘70,防止冷凝水聚集在换热器30上而影响换热器30散热效率,从而可以有效提高风管机100的换热性能和装配效率。
如此,本申请中风管机100通过使用压缩机、膨胀阀和换热器30来执行风管机100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换热器30。换热器30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换热器30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换热器30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换热器30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风管机100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进一步地,本申请的风机组件40可以加速流过换热器30的风的流速,从而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换热效率,提升风管机100的工作性能。
结合图4-图9所示,扰流件50可以主要包括第一扰流板51、第二扰流板52和第三扰流板53,第一扰流板51远离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朝向第二换热器32的一侧相抵,第二扰流板52远离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朝向第一换热器31的一侧相抵,第一扰流板51朝向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二扰流板52朝向进风口11的一端相连接,第三扰流板53连接在第一扰流板51与第二扰流板52之间。
具体地,考虑到风管机100倒立安装时,进风口11位于上方,出风口12位于下方,换热器30、风机组件40和电器盒20从上到下依次间隔设置,受到换热器30分流不均、冷媒重力等因素,换热器30顶部流速高,湿热气体未充分换热降温,湿热气体直接进入壳体10内部,而换热器30的下部,换热降温效果较好,经过换热器30的空气温度较低,从而导致经过换热器30的气体温度存在较大温差,低温气体通过风机组件40被吹出的过程中,不断接触风机组件40的蜗壳,使蜗壳温度达到与低温气体温度相近,这样顶部湿热高温气体接触到低温蜗壳后,在其表面不断凝结析出水分,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凝露便越来越多,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到电器盒20上部,并通过电器盒20上部的缝隙进入电器盒20,滴落到电器件上,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风险。
通过使扰流件50包括:第一扰流板51、第二扰流板52和第三扰流板53,将扰流件5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使第一扰流板51朝向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二扰流板52朝向进风口11的一端相连接,第三扰流板53连接在第一扰流板51与第二扰流板52之间,这样可以使扰流件5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并且通过将扰流件5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使第一扰流板51远离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朝向第二换热器32的一侧相抵,使第二扰流板52远离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朝向第一换热器31的一侧相抵,这样扰流件50可以对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上部空间进行密封,当风机将风从进风口11吸入,经过换热器30的换热再流向出风的过程中,由于扰流件50的阻挡,风无法在经过换热器30的上部换热后,直接通过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空间流出。
一方面,可以降低空气流速,使气体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中的换热更加充分,另一方面,第一扰流板51和第二扰流板52可以改变气体流向,使顶部气流多次地流经第一换热器31或第二换热器32进行换热,使气体可以经过换热较好的位置,从而使气体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中的换热更加均匀,如此,可以实现换热器30对室内气体更加充分均匀地降温除湿,使流向风机组件40的换热气流的温度均匀性更佳,从而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风机组件40的凝露问题,可以避免凝露水滴落至电器盒20上,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安全性能。
由此,通过设置扰流件50,可以实现换热器30对室内气体更加充分均匀地降温除湿,使流向风机组件40的换热气流的温度均匀性更佳,从而可以解决风机组件40的凝露问题,避免凝露水滴落至电器盒20上,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安全性能。
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一扰流板51与第一换热器31朝向第二换热器32的一侧相互贴合,第二扰流板52与第二换热器32朝向第一换热器31的一侧相互贴合。具体地,由于扰流件5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通过使第一扰流板51与第一换热器31朝向第二换热器32的一侧相互贴合,第二扰流板52与第二换热器32朝向第一换热器31的一侧相互贴合,这样第一扰流板51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相抵,第二扰流板52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相抵,从而可以使扰流件50整体设置于换热器30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
如此,第一扰流板51可以对第一换热器31靠近第二换热器32的一侧进行至少部分的密封遮挡,第二扰流板52可以对第二换热器32靠近第一换热器31靠近的一侧进行至少部分的密封遮挡,从而可以防止气流进入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上部空间,第一扰流板51和第二扰流板52可以限制换热气流的移动路径,使顶部气流沿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流动,使气体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中流经的距离更长,使气体可以经过换热较好的位置,进而可以使气体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中的换热更加均匀,可以进一步地优化扰流件50的结构设计,进一步地提高流向风机组件40的换热气流的温度均匀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6所示,第一扰流板51和第二扰流板52之间的夹角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夹角均为α,α满足关系式:40°≤α≤50°。具体地,由于第一扰流板51与第一换热器31相贴合,第一扰流板51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相抵,并且第二扰流板52与第二换热器32朝向第一换热器31的一侧相贴合,第二扰流板52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邻近进风口11的一端相抵,即:第一扰流板51和第二扰流板52之间的夹角需要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夹角设置地相等。
通过将第一扰流板51和第二扰流板52之间的夹角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夹角均设置在合理范围内,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换热器31与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夹角过大,导致换热器30所占空间较大,导致风管机100体积的增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夹角过小,导致室内空气在风机组件40驱动下,经过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风量变少,导致换热性能的较低,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优化换热器30乃至风管机100的结构设计,实现风管机100的体积与工作性能之间的平衡。
结合图5、图6和图9所示,扰流件50可以包括第一子扰流件501和第二子扰流件502,第一子扰流件501包括第一扰流板51和第三扰流板53,第二子扰流件502包括第二扰流板52和第三扰流板53,第一子扰流件501的第三扰流板53层叠设置于第二子扰流件502的第三扰流板53朝向进风口11的一侧。具体地,可以使扰流件50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子扰流件501和第二子扰流件502,第一子扰流件501包括第一扰流板51和第三扰流板53,第二子扰流件502包括第二扰流板52和第三扰流板53,通过将第一子扰流件501的第三扰流板53层叠设置于第二子扰流件502的第三扰流板53朝向进风口11的一侧,这样依然可以构成扰流件50的基本结构,并且可以保证扰流件50对换热器30顶部至少区域的遮挡密封,从而在保证扰流件50正常工作,防止风机组件40表面产生凝露的前提下,可以方便扰流件50的生产,降低扰流件50的生产精度要求,提高扰流件50的生产效率。
结合图9所示,第一扰流板51远离进风口11一端与第一扰流板51靠近进风口11一端之间的距离为d1,第二扰流板52远离进风口11一端与第二扰流板52靠近进风口11一端之间的距离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具体地,由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结构尺寸相同,并且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倾斜角度互补,通过将第一扰流板51远离进风口11一端与第一扰流板51靠近进风口11一端之间的距离和第二扰流板52远离进风口11一端与第二扰流板52靠近进风口11一端之间的距离设置地相等,使第三扰流板53水平设置,即:扰流件50的横截面可以为等腰三角形,这样可以使第一扰流板51和第二扰流板52的尺寸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尺寸更加匹配,从而在风管机100工作时,可以使换热器30两侧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可以提升换热器30和扰流件50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管机100的工作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扰流板51远离进风口11一端与第一扰流板51靠近进风口11一端之间的距离和第二扰流板52远离进风口11一端与第二扰流板52靠近进风口11一端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灵活生产,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图5和图8所示,设定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长度相同,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长度均L1,第一扰流板51、第二扰流板52和第三扰流板5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第一扰流板51、第二扰流板52和第三扰流板5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均L2,L1和L2满足关系式:L1=L2,如此设置,第一扰流板51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对第一换热器31靠近顶部的区域进行完全遮挡,第二扰流板52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对第二换热器32靠近顶部的区域进行完全遮挡,并且通过第三扰流板53的设置,使扰流件50可以对换热器30靠近顶部区域进行可靠的密封遮挡,从而可以防止存在少量风,从换热器30靠近顶部但未被扰流件50密封遮挡的位置流过,降低换热气流温度的均匀性,进而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凝露的产生,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6所示,设定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间隔方向为竖直方向,设定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为基准面,第一换热器31朝向第二换热器32的一侧在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和第二换热器32朝向第一换热器31的一侧在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均为h1,扰流件50在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为h2,h1和h2满足关系式:1/4<h2/h1<1/2。
具体地,设定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间隔方向为竖直方向,并且设定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为基准面,通过将扰流件50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的高度与第一换热器31朝向第二换热器32的一侧在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之间的比值,以及扰流件50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的高度与第二换热器32朝向第一换热器31的一侧在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之间的比值设置在合理范围内,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扰流件50对换热器30顶部的密封遮挡区域较小,导致扰流件50对气体的流速的减缓以及对气流流向的导向作用较低,导致气体与换热器30的换热不够充分均匀,无法避免凝露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扰流件50对换热器30顶部的密封遮挡区域过大,导致换热器30换热性能的降低,如此,可以优化扰流件50的结构设计,实现风管机100的防凝露性能和换热性能之间的平衡,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工作性能。
结合图4、图5以及图8所示,风管机100还可以包括密封盖板60,密封盖板60为两个,两个密封盖板60分别盖设密封设置于换热器30的前后两侧,第三扰流板53前后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固定板54,固定板54与密封盖板60相贴合且连接固定。
具体地,在从进风口11向出风口12延伸的方向上,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逐渐远离,通过设置两个密封盖板60,将两个密封盖板60分别盖设密封设置于换热器30的前后两侧,这样两个密封盖板60可以对应密封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在前后两侧的间隙,这样当室内空气与换热器30换热完毕后,可以防止换热气流从间隙泄漏,使换热气流可以在风机组件40的驱动下,向下流出,从而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工作性能。
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三扰流板53前后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固定板54,并且使固定板54与密封盖板60相贴合,使固定板54与密封盖板60连接固定,这样就可以实现扰流件50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安装设置,可以保证扰流件50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的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无需增加其他辅助安装结构,可以简化风管机100的结构设计。
另外,区别于在第一扰流板或第二扰流板的至少一端设置固定板,通过在第三扰流板53前后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固定板54,这样可以使扰流件50的受力更加均匀,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扰流件50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扰流件50的正常工作,提升风管机100的工作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8和图9所示,密封盖板60上设置有第一穿孔61,固定板54上设置有第二穿孔541,第一穿孔61和第二穿孔541相对应且通过紧固件55连接固定。具体地,可以在密封盖板60上设置第一穿孔61,在固定板54上设置第二穿孔541,这样可以在保证密封盖板60和固定板54的结构强度可靠的前提下,便于第一穿孔61和第二穿孔541的加工开设,并且通过使第一穿孔61和第二穿孔541相对应,这样只需要将紧固件55穿设第一穿孔61和第二穿孔541并进行紧固作用,就可以实现扰流件50与密封盖板60之间的连接固定,从而不仅可以使扰流件50与密封盖板60之间的连接更加简单方便,可以提高扰流件50与密封盖板60之间的装配效率,而且可以使扰流件50与密封盖板6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板60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固定板54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具体地,通过在密封盖板60上设置第一卡接部,在固定板54上设置第二卡接部,这样在将扰流件50从下向上设置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时,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可以逐渐靠近,并最终卡接配合,从而只需要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之间的卡接配合,就可以实现密封盖板60与固定板54之间的连接,不仅可以使密封盖板60和固定板54之间的连接更加简单方便,可以提高密封盖板60和固定板54之间的装配效率,而且可以免于紧固件55穿设固定板54和密封盖板60,可以减少零件数量。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中的一个为卡钩,另一个为卡槽,卡槽与卡钩卡接配合。具体地,可以将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中的一个设置为卡钩,将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中的另一个设置为卡槽,这样只需要使卡钩对应伸入卡槽中,卡钩就可以与卡槽卡接配合,就可以实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之间的卡接配合,从而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之间的卡接配合的速度和准确度,可以方便密封盖板60和固定板54之间的装配,可以提升密封盖板60和固定板54之间的装配效率,而且可以保证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之间的卡接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提升密封盖板60和固定板54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扰流件50为金属扰流件。具体地,可以将扰流件50设置为金属扰流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扰流件50的结构强度,提高扰流件50的抗变形能力,保证扰流件50可以对气流进行有效可靠地阻挡,从而提升风管机100的可靠性,而且考虑到换热器30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流至扰流件50表面,金属扰流件可以避免霉菌的滋生,从而可以提升风管机100的洁净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扰流件50可以为塑料扰流件或橡胶扰流件。具体地,可以将扰流件50设置为塑料扰流件或橡胶扰流件,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扰流件50整体的一体成型,可以简化扰流件50的生产流程,提高扰流件50的整体性,方便扰流件50在风管机100内的装配,而且可以降低扰流件50的生产成本,可以便于实现扰流件50的轻量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电器盒,所述电器盒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且与所述电器盒相互间隔,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邻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邻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相连接,在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逐渐远离;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电器盒之间,通过所述风机组件的运转将所述壳体外部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壳体内,并经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驱动下通过所述出风口向所述壳体外部输出;
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和第三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相抵,所述第二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相抵,所述第一扰流板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扰流板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扰流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二扰流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相互贴合,所述第二扰流板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相互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包括第一子扰流件和第二子扰流件,所述第一子扰流件包括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所述第二子扰流件包括所述第二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所述第一子扰流件的所述第三扰流板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扰流件的所述第三扰流板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一端与所述第一扰流板靠近所述进风口一端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扰流板远离所述进风口一端与所述第二扰流板靠近所述进风口一端之间的距离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长度均为L1,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和所述第三扰流板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均为L2,L1和L2满足关系式:L1=L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间隔方向为竖直方向,设定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为基准面,所述第一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在所述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在所述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均为h1,所述扰流件在所述基准面上投影的高度为h2,h1和h2满足关系式:1/4<h2/h1<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为两个,两个所述密封盖板分别盖设密封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三扰流板前后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密封盖板相贴合且连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板上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为金属扰流件、塑料扰流件和橡胶扰流件中的至少一种。
CN202321755298.8U 2023-07-05 2023-07-05 风管机 Active CN220506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5298.8U CN220506974U (zh) 2023-07-05 2023-07-05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5298.8U CN220506974U (zh) 2023-07-05 2023-07-05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6974U true CN220506974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9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55298.8U Active CN220506974U (zh) 2023-07-05 2023-07-05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6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6267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20506974U (zh) 风管机
CN21958906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20541342U (zh) 风管机
CN104033966A (zh) 机柜空调器
CN21384111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3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1481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21240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955571A (zh) 嵌入式商用空调器室内机
CN220707524U (zh) 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CN2184951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689193U (zh) 风管机
CN220021312U (zh) 空调
CN21559742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476819U (zh) 空调
CN219457760U (zh) 空调
CN22050700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552088U (zh) 风管机
CN220209067U (zh) 空调
CN219435970U (zh) 空调
CN219350380U (zh) 空调
CN220065786U (zh) 空调
CN21494940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065844U (zh) 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