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1405U - 气体报警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报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1405U
CN220491405U CN202321844772.4U CN202321844772U CN220491405U CN 220491405 U CN220491405 U CN 220491405U CN 202321844772 U CN202321844772 U CN 202321844772U CN 220491405 U CN220491405 U CN 220491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gas sensor
gas
fan
thicknes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447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灵敏
杨国辉
董国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ldcard Smar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ldcard Smar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ldcard Smar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ldcard Smar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447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91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1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14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体报警器,涉及气体报警器技术领域。该气体报警器包括壳体件、风扇件、电路板和气体传感器。风扇件、电路板和气体传感器设置于壳体件的内部,电路板与壳体件相连。沿电路板的厚度方向,风扇件和气体传感器设置于电路板的同一侧并分别与电路板电连接。沿与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风扇件和气体传感器并排设置,风扇件设置于气体传感器的附近并用于将壳体件的内部的空气吹向气体传感器。本申请提供的气体报警器的灵敏度高,可以避免出现报警不及时、误报等问题。

Description

气体报警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体报警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报警器。
背景技术
气体报警器就是气体泄露检测报警仪器,用于在家庭、工业等场所实现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烟尘的检测与安全报警。
相关技术中,气体报警器包括壳体件和具有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件,检测件设置于壳体件的内部,壳体件具有用于连通壳体件的内部和外部的通气孔,利用通气孔使壳体件的外部空气进入壳体件的内部。然而,现有的气体报警器存在灵敏度低,会出现报警不及时、误报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气体报警器的灵敏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体报警器,可以提高气体报警器的灵敏度,避免出现报警不及时、误报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体报警器,其包括壳体件、风扇件、电路板和气体传感器;所述风扇件、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气体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内部,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壳体件相连;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风扇件和所述气体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风扇件和所述气体传感器并排设置,所述风扇件设置于所述气体传感器的附近并用于将所述壳体件的内部的空气吹向所述气体传感器。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风扇件的顶面高于或齐平于所述气体传感器的顶面。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投影覆盖所述风扇件的投影。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扇件的吹风方向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件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每个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壳体件的内部和外部并用于供空气进出所述壳体件的内部;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多个第一开口、所述气体传感器和所述风扇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投影与每个所述第一开口的投影不重叠。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件的外壁包括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中的其中一个槽侧壁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其中一个槽侧壁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开口中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第二端;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所述气体传感器、所述风扇件与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排且间隔排列,所述气体传感器和所述风扇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每个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壳体件的内部并用于供空气进出所述壳体件的内部;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气体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第二开口的投影与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投影不重叠。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小于或等于1mm。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并共同限定出容纳所述电路板、所述气体传感器和所述风扇件的腔体;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上壳体,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下壳体。
在上述气体报警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壳体包括多个定位柱,所述电路板包括多个定位通孔,所述多个定位通孔与所述多个定位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定位柱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定位通孔的内部。
本申请提供的气体报警器包括壳体件、风扇件、电路板和气体传感器。风扇件、电路板和气体传感器设置于壳体件的内部,电路板与壳体件相连。沿电路板的厚度方向,风扇件和气体传感器设置于电路板的同一侧并分别与电路板电连接。沿与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风扇件和气体传感器并排设置,风扇件设置于气体传感器的附近并用于将壳体件的内部的空气吹向气体传感器。通过在气体传感器的附近设置风扇件,可以有效增大流经气体传感器的被测气体流量、流速,从而提高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进而可以提高气体报警器的灵敏度。另外,还可以使气体报警器的内部的空气流动起来,从而加强气体报警器的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动,进而可以防止气体报警器的内部的空气静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体气体报警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气体报警器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的壳体件的上壳体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虚线框内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的壳体件的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壳体件的上壳体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件;110、第一开口;120、凹槽;121、第一槽段;122、第二槽段;130、第二开口;140、上壳体;150、下壳体;160、定位柱;170、第一连接部;180、第二连接部;
200、电路板;210、定位通孔;
300、气体传感器;
400、风扇件;
500、蜂鸣器;600、报警灯;700、开关;80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技术中,气体报警器包括壳体件和具有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件,检测件设置于壳体件的内部,壳体件具有用于连通壳体件的内部和外部的通气孔,利用通气孔使壳体件的外部空气进入壳体件的内部。
然而,由于空气在壳体件的内部的流动性差,导致流经气体传感器的被测气体流量、流速低,从而降低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进而降低气体报警器的灵敏度低,会出现报警不及时、误报等问题。另外,气体报警器长年累月地工作,灰尘、水滴等异物容易通过通气孔进入壳体件的内部,从而影响壳体件的内部的空气流通,进而影响气体报警器的检测性能,导致气体报警器不及时,造成安全隐患。另外,水滴、灰尘等异物进入壳体件的内部,还会对检测件中的元器件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水滴、灰尘等异物进入气体报警器的内部,在相关技术中,将气体报警器放置于一个带有滤网的保护壳中,再通过吸风扇等方式将气流引入保护壳内。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成本高昂、检测精度低、难以拆机检修或更换气体传感器的方便性差等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体报警器,通过在气体传感器300的旁边设置风扇件400,风扇件400将空气吹向气体传感器300,使得流经气体传感器300的被测气体流量、流速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气体传感器300的灵敏度,进而可以提高气体报警器的灵敏度。另外,通过控制气体报警器中的第一开口110和/或第二开口130的大小,避免灰尘、水滴等异物进入气体报警器的内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体报警器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体气体报警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气体报警器包括壳体件100、风扇件400、电路板200和气体传感器300。其中,风扇件400、电路板200和气体传感器300设置于壳体件100的内部,电路板200与壳体件100相连。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风扇件400和气体传感器300设置于电路板200的同一侧并分别与电路板200电连接。沿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风扇件400和气体传感器300并排设置,风扇件400设置于气体传感器300的附近并用于将壳体件100的内部的空气吹向气体传感器30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气体传感器300的附近设置风扇件400,可以有效增大流经气体传感器300的被测气体流量、流速,从而提高气体传感器300的灵敏度,进而可以提高气体报警器的灵敏度,避免报警不及时。另外,还可以使气体报警器的内部的空气流动起来,从而加强气体报警器的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动,进而可以防止气体报警器的内部的空气静止,避免报警不及时。除此之外,气体报警器的结构简单,使用及维修方便。
通过气体传感器300可以检测出气体报警器所处环境中是否含有待检测的气体,例如燃气。另外,还可以检测出待检测的气体的浓度,且在待检测的气体的浓度达到临界值时气体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
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气体报警器还可以包括蜂鸣器500、报警灯600和开关700。其中,蜂鸣器500、报警灯600、开关700和气体传感器300设置于电路板200的同一侧,蜂鸣器500、报警灯600和开关700分别与电路板200电连接。在气体传感器300检测到待检测的气体时,蜂鸣器500用于发出声音报警,报警灯600发出光信号报警。开关700用于控制气体报警器的通电和断电。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风扇件400的顶面高于或齐平于气体传感器300的顶面。
相应的,将风扇件400的顶面高于或齐平于气体传感器300的顶面,都可以使气体传感器300在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上的各处接触到风扇件400所吹的风,从而加快气体传感器300附近的空气流动,进而提高气体传感器300的灵敏度。但是,当风扇件400的顶面高于气体传感器300的顶面时,还可以加快壳体件100的内部的其它区域的空气流动,以加强壳体件100的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动。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风扇件400的顶面高于气体传感器300的顶面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沿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气体传感器300的投影覆盖风扇件400的投影。
然而,一种实施例中,沿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气体传感器300的投影与风扇件400的投影部分重叠。
相应的,沿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气体传感器300的投影覆盖风扇件400的投影或与风扇件400的投影部分重叠,都可以保证气体传感器300接收到风扇件400吹过来的风。但是,气体传感器300的投影覆盖风扇件400的投影,可以提高气体传感器300接收到风扇件400吹过来的风的风量,从而提高流经气体传感器300的气体的流量,进而进一步地提高气体传感器300的灵敏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扇件400的吹风方向垂直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件400的吹风方向也可以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相交且不重合。
相应的,风扇件400的吹风方向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呈角度设置或垂直,都可以保证风扇件400附件的空气被吹向气体传感器300,以提高流经气体传感器300的被测气体流量、流速。但是,风扇件400的吹风方向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时,可以确保风扇件400所吹的风经过气体传感器300后朝向壳体件100上的第一开口110流动,以加快壳体件100的内部空气离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风扇件400的具体结构,这里不作限制。其中,可以根据风扇件400的吹风方向而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风扇件400的吹风方向垂直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因而一种实施例中,风扇件400可以包括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可以沿垂直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将轴流风扇附近的空气吹向气体传感器300的侧面。
图3是图2中的壳体件的上壳体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虚线框内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所示,壳体件100包括多个第一开口110。其中,每个第一开口110连通壳体件100的内部和外部并用于供空气进出壳体件100的内部。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多个第一开口110、气体传感器300和风扇件400设置于电路板200的同一侧,气体传感器300的投影与每个第一开口110的投影不重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气体报警器通过多个第一开口110与所处环境进行空气交换,可以保证空气同时进出气体报警器,从而可以实时地检测空气中是否含有待检测的气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开口110和气体传感器300设置于电路板200的同一侧,可以缩短从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的空气与气体传感器300接触的时间,从而提高检测速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气体传感器300的投影与每个第一开口110的投影不重叠。换言之,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无法从第一开口110看到气体传感器300。因此,可以避免灰尘、水滴等异物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开口110落在气体传感器300上,以免影响气体传感器300的灵敏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开口110的具体形状,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第一开口110为圆形通孔(图中未示出)。或者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0为条形孔(图中未示出)。
在气体报警器垂直安装时,即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重力方向时,第一开口110位于气体报警器的底部(或下方),气体报警器的顶部用于与待固定的位置(例如房间的顶壁)相连,此时灰尘、水滴等异物无法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
一种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灰尘、水滴等异物通过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可以将第一开口110的内径控制在1mm以内。换言之,对于最大尺寸在1mm以上的异物无法通过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
在气体报警器非垂直安装(例如安装于房间的墙壁)时,即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重力方向或与重力方向呈角度设置时,且第一开口110位于气体报警器的顶部且裸露(第一开口110朝向房间的顶壁),由于第一开口110的内径小于或等于1mm,此时灰尘、水滴等异物无法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
当然,在气体报警器非垂直安装(例如安装于房间的墙壁)时,也可以通过让第一开口110处于气体报警器的侧边(此时第一开口110朝向房间的墙壁),从而避免灰尘、水滴等异物无法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壳体件100的外壁可以包括多个凹槽120,每个凹槽120中的其中一个槽侧壁包括一个第一开口110,其中一个槽侧壁平行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
通过将第一开口110开设于凹槽120中平行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个槽侧壁,可以避免灰尘、水滴等异物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而影响气体传感器300、蜂鸣器500等器件的运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凹槽120的具体形状,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参照图4所示,凹槽120包括第一槽段121和第二槽段122,第一槽段121设置于壳体件100的顶壁,第二槽段122设置于壳体件100的侧壁。因此,凹槽120中平行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的槽侧壁的形状呈L形,对应的,第一开口110为L形的开口。
当然,凹槽120的形状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一种实施例中,凹槽120设置于壳体件100的侧壁,凹槽120为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槽(图中未示出)。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图1和图2所示,多个第一开口110中的一部分设置于壳体件100的第一端、另一部分设置于壳体件100的第二端。沿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壳体件10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气体传感器300、风扇件400与壳体件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排且间隔排列,气体传感器300和风扇件400设置于壳体件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通过将多个第一开口110分成两部分,并分别设置于壳体件100的相对两端,以及将气体传感器300和风扇件400设置于壳体件100的相对两端之间,流经气体传感器300的气体可以通过靠近气体传感器300的第一开口110离开壳体件100的内部,以提高壳体内部的空气与外部的空气交换效率。
另外,气体传感器300、风扇件400和壳体件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并排且间隔排列,使得风扇件400将通过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其中一端的第一开口11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的空气吹向气体传感器300,从而缩短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的空气流经气体传感器300的时间,进而可以提高气体报警器的检测速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上图1和图2所示,壳体件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都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110,壳体件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处的多个第一开口110沿电路板200的周向间隔排列,沿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风扇件400与壳体件100的第一端或第二端的多个第二开口13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110相对,气体传感器300与壳体件100的第一端或第二端的多个第二开口13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110相对。因此,可以保证风扇件400将通过第一开口110进入的空气吹向气体传感器300,并可以确保流经气体传感器300的空气通过第一开口110离开壳体件100的内部。
其中,设置于壳体件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开口110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相同,这里不作限制。
图5是图2中的壳体件的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图2,并参照图5所示,壳体件1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开口130。其中,每个第二开口130连通壳体件100的内部并用于供空气进出壳体件100的内部。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第二开口130与气体传感器300分别设置于电路板200的相对两侧,每个第二开口130的投影与气体传感器300的投影不重叠。
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开口130,可以提高壳体件100的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性,保证含有待检测的气体能够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并可以被气体传感器300检测到。
其中,对于第二开口130的具体结构,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第二开口130可以为圆形孔,第二开口130的轴向平行于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
其中,对于多个第二开口130的分布,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多个第二开口130构成围绕气体传感器300的圆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第二开口130的内径可以小于或等于1mm。
在气体报警器垂直安装时,即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垂直于重力方向时,第二开口130位于第一开口110的上方,但由于第二开口130的内径小于或等于1mm,使得避免灰尘、水滴等异物无法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开口13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
在气体报警器非垂直安装时,由于第二开口130的轴向垂直于重力方向,也可以避免灰尘、水滴等异物无法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开口130进入壳体件100的内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上图1和图2所示,壳体件100包括上壳体140和下壳体150。其中,上壳体140和下壳体150可拆卸地连接并共同限定出容纳电路板200、气体传感器300和风扇件400的腔体。第一开口110设置于上壳体140,第二开口130设置于下壳体15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上壳体140的具体结构,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上壳体140可以呈筒状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下壳体150的具体结构,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下壳体150可以呈筒状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上壳体140和下壳体150相连的方式,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上壳体140可以通过螺钉800与下壳体150相连。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壳体150可以包括多个定位柱160,电路板200包括多个定位通孔210。其中,多个定位通孔210与多个定位柱160一一对应,每个定位柱160设置于相对应的定位通孔210的内部。
通过定位柱160与定位通孔210相配合,在气体报警器的组装过程中,可以快速定位电路板200与下壳体150的相对位置,从而提高气体报警器的组装速度。
其中,对于定位柱160的数量,这里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参照图5所示,下壳体150包括两个定位柱160,相对应的,电路板200包括两个定位通孔210,两个定位通孔210设置于电路板200的不同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电路板200如何与壳体件100相连,这里不作限制。
图6是图2中的壳体件的上壳体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结合上图2和图5,并参照图6所示,上壳体140包括位于壳体件100的内部的第一连接部170,下壳体150包括位于壳体件100的内部的第二连接部180。其中,沿电路板200的厚度方向,电路板200位于第一连接部170和第二连接部180之间并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70和第二连接部180抵接。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70可以呈筒状结构,第二连接部180可以呈管状结构,且第一连接部170和第二连接部180的轴线重合,电路板200包括固定孔,螺钉800依次穿设于第二连接部180、固定孔和第一连接部170,且螺钉800与第一连接部170螺纹连接,实现上壳体140和下壳体150相连的同时将电路板200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平行、垂直、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如果存在)“顶”、“底”、“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件、风扇件、电路板和气体传感器;
所述风扇件、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气体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内部,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壳体件相连;
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风扇件和所述气体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风扇件和所述气体传感器并排设置,所述风扇件设置于所述气体传感器的附近并用于将所述壳体件的内部的空气吹向所述气体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风扇件的顶面高于或齐平于所述气体传感器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投影覆盖所述风扇件的投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件的吹风方向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件包括多个第一开口;
每个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壳体件的内部和外部并用于供空气进出所述壳体件的内部;
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多个第一开口、所述气体传感器和所述风扇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投影与每个所述第一开口的投影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件的外壁包括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中的其中一个槽侧壁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其中一个槽侧壁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开口中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第二端;
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所述气体传感器、所述风扇件与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排且间隔排列,所述气体传感器和所述风扇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
每个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壳体件的内部并用于供空气进出所述壳体件的内部;
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气体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第二开口的投影与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投影不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小于或等于1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并共同限定出容纳所述电路板、所述气体传感器和所述风扇件的腔体;
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上壳体,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下壳体。
CN202321844772.4U 2023-07-13 2023-07-13 气体报警器 Active CN220491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4772.4U CN220491405U (zh) 2023-07-13 2023-07-13 气体报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4772.4U CN220491405U (zh) 2023-07-13 2023-07-13 气体报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1405U true CN220491405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37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44772.4U Active CN220491405U (zh) 2023-07-13 2023-07-13 气体报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914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39570A1 (en) Fire detection apparatus
KR102103022B1 (ko) 공조기 성능 측정용 디퓨저
CN220491405U (zh) 气体报警器
CN209962394U (zh) 气体泄漏报警器
CN107314495B (zh) 换气装置及其空气检测组件
JP2017004284A (ja) 火災感知器
US11900776B2 (en) Lid of an aspirating smoke detector device
CN211927766U (zh) 一种智能型甲烷一氧化碳测定器
JP5512165B2 (ja) 警報器
JP2019212269A (ja) 熱感知器
CN210775400U (zh) 突发事故中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
US11789000B2 (en) Aspirating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213456617U (zh) 一种气体探测器干燥短节及自干燥红外线可燃气体探测器
JP2018200260A (ja) 環境試験装置及び発煙検知装置
JP6632843B2 (ja) 警報器
CN218673747U (zh) 一种船舱环境空气质量感知终端装置
CN219810920U (zh) 甲醛检测装置
CN219916443U (zh) 一种警报系统
CN217484957U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系统
RU2317591C1 (ru) Сигнализатор дыма
US20240185699A1 (en) Lid of an aspirating smoke detector device
CN219737480U (zh) 一种易燃易爆气体检测装置
CN220690741U (zh) 一种无线定位传感器
CN217180815U (zh) 一种气体检测仪器
JP4401743B2 (ja) 挿入形ガス検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