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83277U -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83277U
CN220483277U CN202221702248.9U CN202221702248U CN220483277U CN 220483277 U CN220483277 U CN 220483277U CN 202221702248 U CN202221702248 U CN 202221702248U CN 220483277 U CN220483277 U CN 2204832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age
seat
backrest
mo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0224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文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70224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832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832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832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包括车厢以及设置在车厢内两侧的若干座椅,若干所述座椅通过第一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内;客运模式时,所述座椅向下翻转展开,座椅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座椅向上翻转收起,座椅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列车车厢可在客运模式与货运模式间进行切换。由客运模式切换为货运模式时,将列车上的座椅翻转收起,增加了列车车厢的空间,扩大了货物的装载空间,并且将车厢中的座椅翻转至与车厢的箱壁平行,避免了装载的货物对座椅的挤压而造成的损坏;货运模式切换至客运模式时,将座椅翻转呈水平状态即可。

Description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运输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背景技术
中国的铁路运输一直是亏损的,这里面有铁路建造成本高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列车空置浪费造成的。而这些浪费是结构性的,难以调整的。像长途列车往返的两个班次,往往一班是满的,另一班是空的,这在城乡、节假日运输时最为明显。比如春运时,节前出城返乡的都是客满的,而从乡下回返城的列车基本都是空的。城市短途地铁的情况也类似,地铁的高峰为早晚两个多小时的上下班时间。上班时从城郊开往市内的列车多是满的,从市内开出的是空的,下班时则相反。与列车空置不匹配的是列车货物的运力不足,限制了城乡物流,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列车的空置也间接促进了地面上汽车运输的繁忙,造成交通拥堵。现有的客运列车空置时,虽然也可用于运输货物,然而客运列车上的座椅无法收起,不仅挤占了车厢的空间,货物堆叠在座椅上时,也容易造成座椅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可在客运模式与货运模式间进行切换。由客运模式切换为货运模式时,将列车上的座椅翻转收起,增加了列车车厢的空间,扩大了货物的装载空间,并且将车厢中的座椅翻转至与车厢的箱壁平行,避免了装载的货物对座椅的挤压而造成的损坏;货运模式切换至客运模式时,将座椅翻转呈水平状态即可。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包括车厢以及设置在车厢内两侧的若干座椅,若干所述座椅通过第一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内;客运模式时,所述座椅向下翻转展开,座椅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座椅向上翻转收起,座椅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座椅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扶手,所述第一扶手通过第二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上;客运模式时,所述第一扶手向下翻转展开,第一扶手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第一扶手向上翻转收起,第一扶手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座椅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靠背,所述第一靠背位置与座椅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靠背包括靠背垫和靠背架,所述第一靠背垫固定在靠背架上,所述靠背架通过第三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上;客运模式时,第一靠背向下翻转至第一靠背的另一端抵接至座椅的上表面,并第一靠背与座椅的夹角呈钝角;货运模式时,第一靠背向上翻转收起,第一靠背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座椅的上方设置有货物架,所述货物架通过第四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车厢上;客运模式时,货物架向下翻转展开,货物架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货物架向上翻转收起,货物架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车厢的中部设置有折叠椅,所述折叠椅包括:
收放架,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的一端通过第一旋转结构与车厢的车顶可转动连接,第二架体的一端通过第二旋转结构与所述第一架体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
收放椅,其的一端通过第五翻转结构可转动的铰接在第二架体上;
其中,客运模式时,收放架展开,第二架体的下端与车厢的底部抵接,收放椅与第二架体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收放架收起,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均与车厢的顶部呈平行状态,收放椅与第二架体呈水平状态。
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二靠背,所述第二靠背通过第六翻转结构可转动的铰接的第二架体上;客运模式时,第二靠背向下翻转至第二靠背的另一端抵接至收放椅的上表面,并第二靠背与收放椅的夹角呈钝角;货运模式时,第二靠背向上翻转收起,第二靠背与第二架体呈平行状态。
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二扶手,所述第二扶手通过第七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客运模式时,所述第二扶手向下翻转展开,第二扶手与第二架体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第二扶手向上翻转收起,第二扶手与第二架体呈平行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呈L形结构,所述插销的L形一竖的一端通过第三旋转结构车厢的顶部可转动连接,所述收放椅上设置有插销块,所述插销块上设置有插销孔;客运模式时,插销的L形一竖与车厢顶部呈平行状态;货运模式时,折叠椅折叠收起在车厢顶部时,插销向下旋转,并插销的L形一横端插入插销孔中。
优选的是,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有扶手架,所述扶手架通过第八翻转结构与车厢的顶部可转动连接。
优选的是,还包括限位承重结构,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或铁链或止挡块和铁链,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并止挡块设置在座椅、第一扶手、货物架的下方时,止挡块设置在所述车厢的箱壁上,座椅、扶手或货物架向下翻转至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时,座椅、扶手或货物架的下表面分别抵靠在止挡块的上表面;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止,并止挡块设置在收放椅、第二扶手的下方时,止挡块设置在第二架体上,收放椅或第二扶手向下翻转至与第二架体呈垂直状态时,收放椅或第二扶手的下表面分别抵靠在止挡块的上表面;限位承重结构为铁链时,并铁链与座椅或货物架连接时,所述铁链的一端与车厢的箱壁固定连接,并铁链位于座椅或货物架的上方,铁链的另一端与座椅或货物架远离车厢的一端连接;限位承重结构为铁链时,并铁链与收放椅连接时,铁链的一端与第二架体固定连接,并铁链位于收放椅的上方,铁链的另一端与收放椅远离第二架体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翻转结构、第二翻转结构、第三翻转结构、第四翻转结构、第五翻转结构、第六翻转结构、第七翻转结构均包括翻转电机和翻转轴,翻转轴将座椅、第一扶手、第一靠背或货物架可转动的铰接在车厢的箱壁上时,所述翻转电机固定在车厢的箱壁上,所述翻转电机与翻转轴连接以驱动翻转轴旋转进而带动座椅、第一扶手、第一靠背或货物架翻转;翻转轴将收放椅、第二靠背或第二扶手可转动的铰接在第二架体上时,所述翻转电机固定在第二架体上,所述翻转电机与翻转轴连接以驱动翻转轴旋转进而带动收放椅、第二靠背或第二扶手翻转。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可在客运模式与货运模式间进行切换。由客运模式切换为货运模式时,将列车上的座椅翻转收起,增加了列车车厢的空间,扩大了货物的装载空间,并且将车厢中的座椅翻转至与车厢的箱壁平行,避免了装载的货物对座椅的挤压而造成的损坏;货运模式切换至客运模式时,将座椅翻转呈水平状态即可。
第二、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客货运输模式切换时,可自动实现座椅、第一扶手、第一靠背等的自动翻转,自动化程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客运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客运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客运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货运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货运模式时顶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客运模式时车厢顶部为扶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货运模式时车厢顶部为扶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说明的是扶手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车厢;2、座椅;3、第一靠背;4(41/42/43/44/45)、铁链;5(51/52/53/54/55)、止挡块;6、货物架;7、第一扶手;8、第一架体;9、第二架体;10、第二扶手;11、收放椅;12、第二靠背;13、插销;14、扶手架;141、连接架;142、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包括车厢1以及设置在车厢1内两侧的若干座椅2,若干所述座椅2通过第一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1内;客运模式时,所述座椅2向下翻转展开,座椅2与车厢1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座椅2向上翻转收起,座椅2与车厢1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座椅2可为可供多人坐的长条形的座椅2,也可为单人乘坐的单人座椅2,座椅2沿着车厢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车厢1的两侧。第一翻转结构可为人工翻转结构,也可为自动翻转结构。第一翻转结构为人工翻转结构时,第一翻转结构可包括连接耳和第一翻转轴,具体的,连接耳固定在车厢1的箱壁上,第一翻转轴与座椅2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翻转轴的两端铰接在连接耳上以使座椅2可相对连接耳转动,并车厢1的箱壁上设置有限位块,客运模式时,座椅2向下翻转至与车厢1的箱壁呈垂直状态时,限位块阻挡座椅2继续向下翻转转动,保持座椅2的水平可供乘坐状态;货运模式时,将座椅2向上翻转,使座椅2紧贴车厢1的箱壁,即座椅2与车厢1的箱壁呈平行状态;第一翻转结构为自动翻转结构时,在人工翻转结构的基础上可增加第一翻转电机,并使第一翻转电机与第一翻转轴连接,通过电控系统控制第一翻转电机的正转和反转,实现座椅2的向上翻转或者向下翻转,即客运模式时,第一翻转电机将座椅2向下翻转至座椅2与车厢1的箱壁呈垂直状态,或者说座椅2与车厢1的底部呈平行状态;货运模式时,第一翻转电机将座椅2向上翻转至座椅2与车厢1的箱壁呈平行状态,或者说座椅2与车厢1的底部呈垂直状态。第一翻转电机可为一个或者两个,第一翻转电机为两个时,两个第一翻转电机分别与第一翻转轴的两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座椅2的状态,实现列车客运模式与货运模式间的相互切换,避免了列车的控制,提高了列车资源的利用率。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椅2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扶手7,所述第一扶手7通过第二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1上;客运模式时,所述第一扶手7向下翻转展开,第一扶手7与车厢1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第一扶手7向上翻转收起,第一扶手7与车厢1的箱壁呈平行状态。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翻转结构可采用上述第一翻转结构的设置实现对第一扶手7的人工翻转或者自动翻转。通过设置第一扶手7,增加了座椅2乘坐的舒适性。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椅2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靠背3,所述第一靠背3位置与座椅2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靠背3包括靠背垫和靠背架,所述第一靠背3垫固定在靠背架上,所述靠背架通过第三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1上;客运模式时,第一靠背3向下翻转至第一靠背3的另一端抵接至座椅2的上表面,并第一靠背3与座椅2的夹角呈钝角;货运模式时,第一靠背3向上翻转收起,紧贴在车厢1的箱壁上,第一靠背3与车厢1的箱壁呈平行状态。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翻转结构可采用上述第一翻转结构的设置实现对第一靠背3的人工翻转或者自动翻转。通过设置第一靠背3,增加了座椅2乘坐的舒适性。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椅2的上方设置有货物架6,所述货物架6通过第四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车厢1上;客运模式时,货物架6向下翻转展开,货物架6与车厢1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货物架6向上翻转收起,货物架6与车厢1的箱壁呈平行状态。在该技术方案中,第四翻转结构可采用第一翻转结构的设置实现对货物架6的人工翻转或者自动翻转。通过将货物架6进行翻转,能够实现货物架6的展开或者收起,增加对列车空间的利用率。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车厢1的中部设置有折叠椅,所述折叠椅包括:
收放架,其包括第一架体8和第二架体9,所述第一架体8的一端通过第一旋转结构与车厢1的车顶可转动连接,第二架体9的一端通过第二旋转结构与所述第一架体8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
收放椅11,其的一端通过第五翻转结构可转动的铰接在第二架体9上;
其中,客运模式时,收放架展开,第二架体9的下端与车厢1的底部抵接,收放椅11与第二架体9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收放架收起,第一架体8、第二架体9均与车厢1的顶部呈平行状态,收放椅11与第二架体9呈水平状态。
车厢1的两侧设置座椅2的同时,在车厢1的中部可设置折叠椅,增加了车厢1中可供乘坐的座位数量。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架体8可为长方形状,第二架体9可为L形状结构,具体地,第一架体8的一端通过第一旋转结构与车厢1的顶部可转动连接,第一架体8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旋转结构与第二架体9的L形的一横端可转动连接,收放椅11通过第五翻转结构与第二架体9的L形的一竖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架体8、第二架体9收起时,第二架体9与第一架体8之间具有容纳空间,以使收放椅11收起后收纳于容纳空间中。第一旋转结构、第二旋转结构可为自动旋转结构。第一旋转结构为自动旋转结构时,可增加第一旋转电机,电控系统控制第一旋转电机的工作或停止,即将第一旋转电机固定在车厢1的顶部,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连接,第一旋转电机带动第一转轴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架体8的转动,以实现第一架体8的向下转动或者向上转动。第一旋转电机可为一个或者两个,第一旋转电机为两个时,两个第一旋转电机分别与第一转轴的两端连接固定。同理,第二旋转结构可采用类似与第一旋转结构的设置。具体为第二旋转结构为自动旋转结构时,可增加第二旋转电机,电控系统控制第二旋转电机的工作或停止,第二旋转电机固定在第一架体8上,第二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连接,第二旋转电机带动第二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架体9相对第一架体8转动以实现第二架体9的展开或者收起。第二旋转电机可为一个或者两个,第二旋转电机为两个时,两个第二旋转电机分别与第二转轴的两端连接固定。第五翻转结构可采用上述第一翻转结构的设置方式。具体为第五翻转结构为手动翻转时,收放椅11通过第五翻转轴与第二架体9铰接,在第二架体9上设置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收放椅11的下方,收放椅11向下翻转至与车厢1底部呈水平的乘坐状态时,收放椅11抵接在限位块上,限位块阻止收放椅11的继续向下翻转而保持水平的乘坐状态;货运模式时,收放椅11向上收起,紧贴在第二架体9上,并与第二架体9呈平行状态,收放椅11位于第二架体9与第一架体8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第五翻转结构为自动翻转结构时,可增加第五翻转电机,即第五翻转电机固定在第二架体9上,第五翻转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五翻转轴连接,电控系统控制第五翻转电机的工作或停止,通过第五翻转电机带动第五翻转轴转动进而带动收放椅11向下翻转或者向上翻转。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靠背12,所述第二靠背12通过第六翻转结构可转动的铰接的第二架体9上;客运模式时,第二靠背12向下翻转至第二靠背12的另一端抵接至收放椅11的上表面,并第二靠背12与收放椅11的夹角呈钝角;货运模式时,第二靠背12向上翻转收起,第二靠背12与第二架体9呈平行状态。在该技术方案中,第六翻转结构可采用类似于第一翻转结构的设置方式。具体为,第六翻转结构为手动翻转时,第二靠背12通过第六翻转轴与第二架体9铰接即可。第六翻转结构为自动翻转结构时,可增加第六翻转电机。具体为第六翻转电机固定在第二架体9上,第六翻转电机的输出轴与第六翻转轴连接,电控系统控制翻转电机的工作或停止,通过第六翻转电机带动第六翻转轴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靠背12翻转以实现第二靠背12的自动翻转。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扶手10,所述第二扶手10通过第七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9上;客运模式时,所述第二扶手10向下翻转展开,第二扶手10与第二架体9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第二扶手10向上翻转收起,第二扶手10与第二架体9呈平行状态。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七翻转结构可采用类似于第一翻转结构的结构设置。第七翻转结构可为手动翻转或者为自动翻转。具体地,第七翻转结构为手动翻转时,第二扶手10通过第七翻转轴与第二架体9铰接即可。第七翻转结构为自动翻转时,可增设第七翻转电机,第七翻转电机固定在第二架体9上,第七翻转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七翻转轴连接,电控系统控制第七翻转电机的正转和反转,通过第七翻转电机的带动第七翻转轴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扶手10向上翻转或者向下翻转,实现第二扶手10的收起或者展开。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车厢1的顶部设置有插销13,所述插销13呈L形结构,所述插销13的L形一竖的一端通过第三旋转结构车厢1的顶部可转动连接,所述收放椅11上设置有插销13块,所述插销13块上设置有插销13孔;客运模式时,插销13的L形一竖与车厢1顶部呈平行状态;货运模式时,折叠椅折叠收起在车厢1顶部时,插销13向下旋转,并插销13的L形一横端插入插销13孔中。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旋转结构可采用第一旋转结构、第二旋转结构的类似结构。具体地,第三旋转结构为自动旋转结构时,包括第三旋转电机、第三转轴,插销13的L型一竖端与车厢1的顶部通过第三转轴铰接,插销13可相对车厢1的顶部转动,插销13的L形一竖由与车厢1的顶部呈水平状态可转动至与车厢1的顶部呈垂直状态。在收放椅11的第二架体9上设置有带有插销13孔的插销13块,插销13转动并且插销13的L性一竖与车厢1顶部呈垂直状态时,插销13的L形一横插入插销13孔中,以将折叠椅固定在车厢1的顶部,避免折叠椅的第一架体8与车厢1的顶部或者第二架体9与第一架体8发生转动而使折叠椅展开。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6-8所示,车厢为地铁车厢时,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有扶手架14,所述扶手架14通过第八翻转结构与车厢的顶部可转动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扶手架14沿着车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车厢的顶部。扶手架14可包括连接架141和若干吊环142,连接架141为长方形状,连接架141的上侧通过第八翻转结构与车厢顶部可转动连接,若干所述吊环142间隔设置在连接架141的下侧以供乘客使用。车厢的顶部可设置3个扶手架14,即设置在车厢中央的中部扶手架14,以及设置在中部扶手架14两侧的左侧扶手架14和右侧扶手架14;中部扶手架14和左侧扶手架14可向左侧、向上翻转以使中部扶手架14、左侧扶手架14与车厢顶部呈平行状态,右侧扶手架14可向右侧、向上翻转以使右侧扶手架14与车厢的顶部呈平行状态;或者中部扶手架14和右侧扶手架14可向右侧、向上翻转以使中部扶手架14、右侧扶手架14与车厢顶部呈平行状态,左侧扶手架14可向左侧、向上翻转以使左侧扶手架14与车厢的顶部呈平行状态。第八翻转结构可为人工翻转结构或者自动翻转结构。具体地,第八翻转结构为人工翻转结构时,连接架141通过第八翻转轴与车厢顶部铰接,即可实现连接架141的翻转。第八翻转结构为自动翻转结构时,可增设第八翻转电机,第八翻转电机固定在车厢的顶部,第八翻转电机与第八翻转轴连接以通过第八翻转电机带动扶手架14转动,即客运模式时,第八翻转电机带动扶手架14向下翻转,并使扶手架14与车厢的顶部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第八翻转电机带动扶手架14向上翻转,并使扶手架14与车厢的顶部呈平行状态。第八翻转电机与电控系统连接,以便通过电控系统控制第八翻转电机的工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限位承重结构,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5或铁链4或止挡块5和铁链4,即限位承重结构可为止挡块5单独使用,可为铁链4单独使用,也可为止挡块5和铁链4共同使用,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5,并止挡块5设置在座椅2、第一扶手7、货物架6的下方时,止挡块5设置在所述车厢1的箱壁上,座椅2、第一扶手7或货物架6向下翻转至与车厢1的箱壁呈垂直状态时,座椅2、第一扶手7或货物架6的下表面分别抵靠在止挡块5的上表面;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5,并止挡块5设置在收放椅11、第二扶手10的下方时,止挡块5设置在第二架体9上,收放椅11或第二扶手10向下翻转至与第二架体9呈垂直状态时,收放椅11或第二扶手10的下表面分别抵靠在止挡块5的上表面;限位承重结构为铁链4时,并铁链4与座椅2或货物架6连接时,所述铁链4的一端与车厢1的箱壁固定连接,并铁链4位于座椅2或货物架6的上方,铁链4的另一端与座椅2或货物架6远离车厢1的一端连接;限位承重结构为铁链4时,并铁链4与收放椅11连接时,铁链4的一端与第二架体9固定连接,并铁链4位于收放椅11的上方,铁链4的另一端与收放椅11远离第二架体9的一端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5时,若止挡块5设置在座椅2的下方,座椅2在翻转至水平状态时,座椅2的下表面抵接在止挡块5上,通过止挡块5阻止座椅2的继续向下转动,并起到辅助承重的作用。若止挡块5设置在座椅2、第一扶手7、货物架6、收放椅11、第二扶手10的下方时,作用与止挡块5设置在座椅2下方时的作用相同。限位承重结构为铁链4时,若铁链4设置在座椅2的上方,座椅2在翻转至水平状态时,铁链4阻止座椅2继续向下翻转,并起到辅助承重的作用。若铁链4设置在货物架6、收放椅11的上方,作用与铁链4设置在座椅2下方时的作用相同。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5和铁链4同时使用时,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安装止挡块5和铁链4即可。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翻转结构、第二翻转结构、第三翻转结构、第四翻转结构、第五翻转结构、第六翻转结构、第七翻转结构均包括翻转电机和翻转轴,翻转轴将座椅2、第一扶手7、第一靠背3或货物架6可转动的铰接在车厢1的箱壁上时,所述翻转电机固定在车厢1的箱壁上,所述翻转电机与翻转轴连接以驱动翻转轴旋转进而带动座椅2、第一扶手7、第一靠背3或货物架6翻转;翻转轴将收放椅11、第二靠背12或第二扶手10可转动的铰接在第二架体9上时,所述翻转电机固定在第二架体9上,所述翻转电机与翻转轴连接以驱动翻转轴旋转进而带动收放椅11、第二靠背12或第二扶手10翻转。通过增加翻转电机,便于实现对座椅2、第一扶手7、第一靠背3、货物架6、收放椅11、第二靠背12或第二扶手10的自动翻转。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节车厢1的两端设置有防火门;客运模式时,车厢1中的防火门打开以使各节车厢1相互连通;货运模式时,车厢1中的防火门关闭,以使每节车厢1单独形成货物运输仓。防火门的打开或者关闭可由电控系统控制。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可增加电控系统对各翻转电机和旋转电机启停的控制。客运模式改货运模式时,电控系统控制各翻转电机启动,具体地,第一靠背3、第二靠背12、第一扶手7、第二扶手10、货物架6的翻转电机分别将第一靠背3、第二靠背12、第一扶手7、第二扶手10、货物架6向上翻转,以使第一靠背3、第一扶手7、货物架6翻转至与车厢1的箱壁呈平行状态,第二靠背12、第二扶手10翻转至与第二架体9呈平行状态,此时,电控系统控制第一架体8、第二架体9的旋转电机工作,以将第一架体8、第二架体9分别旋转收起,并使第一架体8、第二架体9与车厢1顶部呈平行状态;然后电控系统控制插销13上的旋转电机启动,将插销13向下旋转并使插销13插入到插销13孔中以进一步稳固折叠椅。货运模式改可以客运模式时,电控系统控制插销13上的选择电机启动,控制插销13向上转动,并使插销13与车厢1顶部平行;此后,第一架体8、第二架体9上的旋转电机将第一架体8、第二架体9向下旋转,并使第二架体9的下端抵接在车厢1底部;此后电控系统控制座椅2、第一靠背3、第一扶手7、货物架6上的翻转电机启动,控制座椅2、第一扶手7、货物架6翻转至与车厢1的箱壁呈垂直状态,即座椅2、第一扶手7、货物架6翻转至与车厢1底部呈水平状态,然后控制第一靠背3向下翻转并抵接至座椅2上;第二靠背12、第二扶手10上的翻转电机将第二靠背12、第二扶手10翻转至与第二架体9呈垂直状态,即第二靠背12、第二扶手10与车厢1底部呈水平状态。通过电控系统控制各翻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先后启动,实现座椅2、第一扶手7等按一定的顺序先后收起或者展开,进而实现对车厢1结构的改变,实现车厢1客运模式与货运模式间的自动化相互切换。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包括车厢以及设置在车厢内两侧的若干座椅,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座椅通过第一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内;客运模式时,所述座椅向下翻转展开,座椅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座椅向上翻转收起,座椅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所述座椅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扶手,所述第一扶手通过第二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上;客运模式时,所述第一扶手向下翻转展开,第一扶手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第一扶手向上翻转收起,第一扶手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靠背,所述第一靠背位置与座椅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靠背包括靠背垫和靠背架,所述第一靠背垫固定在靠背架上,所述靠背架通过第三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车厢上;客运模式时,第一靠背向下翻转至第一靠背的另一端抵接至座椅的上表面,并第一靠背与座椅的夹角呈钝角;货运模式时,第一靠背向上翻转收起,第一靠背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上方设置有货物架,所述货物架通过第四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车厢上;客运模式时,货物架向下翻转展开,货物架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货物架向上翻转收起,货物架与车厢的箱壁呈平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中部设置有折叠椅,所述折叠椅包括:
收放架,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的一端通过第一旋转结构与车厢的车顶可转动连接,第二架体的一端通过第二旋转结构与所述第一架体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
收放椅,其的一端通过第五翻转结构可转动的铰接在第二架体上;
其中,客运模式时,收放架展开,第二架体的下端与车厢的底部抵接,收放椅与第二架体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收放架收起,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均与车厢的顶部呈平行状态,收放椅与第二架体呈水平状态;
第一旋转结构、第二旋转结构均为自动旋转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靠背,所述第二靠背通过第六翻转结构可转动的铰接的第二架体上;客运模式时,第二靠背向下翻转至第二靠背的另一端抵接至收放椅的上表面,并第二靠背与收放椅的夹角呈钝角;货运模式时,第二靠背向上翻转收起,第二靠背与第二架体呈平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扶手,所述第二扶手通过第七翻转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客运模式时,所述第二扶手向下翻转展开,第二扶手与第二架体呈垂直状态;货运模式时,所述第二扶手向上翻转收起,第二扶手与第二架体呈平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呈L形结构,所述插销的L形一竖的一端通过第三旋转结构车厢的顶部可转动连接,所述收放椅上设置有插销块,所述插销块上设置有插销孔;客运模式时,插销的L形一竖与车厢顶部呈平行状态;货运模式时,折叠椅折叠收起在车厢顶部时,插销向下旋转,并插销的L形一横端插入插销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有扶手架,所述扶手架通过第八翻转结构与车厢的顶部可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承重结构,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或铁链或止挡块与铁链,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并止挡块设置在座椅、第一扶手、货物架的下方时,止挡块设置在所述车厢的箱壁上,座椅、扶手或货物架向下翻转至与车厢的箱壁呈垂直状态时,座椅、扶手或货物架的下表面分别抵靠在止挡块的上表面;所述限位承重结构为止挡块止,并止挡块设置在收放椅、第二扶手的下方时,止挡块设置在第二架体上,收放椅或第二扶手向下翻转至与第二架体呈垂直状态时,收放椅或第二扶手的下表面分别抵靠在止挡块的上表面;限位承重结构为铁链时,并铁链与座椅或货物架连接时,所述铁链的一端与车厢的箱壁固定连接,并铁链位于座椅或货物架的上方,铁链的另一端与座椅或货物架远离车厢的一端连接;限位承重结构为铁链时,并铁链与收放椅连接时,铁链的一端与第二架体固定连接,并铁链位于收放椅的上方,铁链的另一端与收放椅远离第二架体的一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其特征在于,第一翻转结构、第二翻转结构、第三翻转结构、第四翻转结构、第五翻转结构、第六翻转结构、第七翻转结构、第八翻转结构均包括翻转电机和翻转轴,翻转轴将座椅、第一扶手、第一靠背或货物架可转动的铰接在车厢的箱壁上时,所述翻转电机固定在车厢的箱壁上,所述翻转电机与翻转轴连接以驱动翻转轴旋转进而带动座椅、第一扶手、第一靠背或货物架翻转;翻转轴将收放椅、第二靠背或第二扶手可转动的铰接在第二架体上时,所述翻转电机固定在第二架体上,所述翻转电机与翻转轴连接以驱动翻转轴旋转进而带动收放椅、第二靠背或第二扶手翻转。
CN202221702248.9U 2022-07-04 2022-07-04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Active CN2204832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2248.9U CN220483277U (zh) 2022-07-04 2022-07-04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2248.9U CN220483277U (zh) 2022-07-04 2022-07-04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83277U true CN220483277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33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02248.9U Active CN220483277U (zh) 2022-07-04 2022-07-04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832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3282B2 (en) Articulating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door
US10661698B2 (en) Reconfigurable shared use vehicle
EP1470037B1 (en) Interlocking deck support system
EP2065252A2 (en) A moveable bulkhead for a vehicle
CN104837684A (zh) 用于运输车辆的分隔装置以及具有这种装置的车辆
JP2021155004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4010927A (zh) 紧凑型城市车辆
WO2013085842A1 (en) Tail hauler
US20240140281A1 (en) Autonomous vehicle configurable for transportation of passengers and cargo
CN220483277U (zh) 可切换客货运模式的列车
CN112004716A (zh) 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辆的可装载、接收和卸载货物的系统
CN218400842U (zh) 物流车
AU641469B2 (en) Carriage for picking up and moving containers, and method for the use thereof
CN104943706A (zh) 高铁车厢货物装卸系统
CN216268884U (zh) 升降机构及车辆
CZ394997A3 (cs) Uzavřený železniční vůz pro společnou dopravu cestujících a osobních automobilů a/nebo přepravních modulů
JP4409475B2 (ja) 物流・乗用兼用軌条運搬台車
CN201077629Y (zh) 一种运车箱
CN205916788U (zh) 适用于驮背运输车转场的地面驱动机构
CN101314426B (zh) 一种运车箱
CN218707415U (zh) 一种适应敞车和集装箱翻车系统的靠车机构
CN219601058U (zh) 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
CN218021322U (zh) 驾驶室的卧铺、驾驶室和车辆
JP4356605B2 (ja) 荷物運搬車両
CN215971269U (zh) 一种翻斗型运输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