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65648U - 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465648U CN220465648U CN202322183951.4U CN202322183951U CN220465648U CN 220465648 U CN220465648 U CN 220465648U CN 202322183951 U CN202322183951 U CN 202322183951U CN 220465648 U CN220465648 U CN 2204656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track
- crawler
- block
- util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其中,履带支撑组,包括履带结构与多个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电机等动力源带动转动组转动,进而带动履带运动,而安装于转动组上的抵接组件与履带抵接,增加履带与行驶平面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履带的抓地能力,且由于抵接组件安装于转动组上,抵接组件不需要承重,降低抵接组件在履带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提高抵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支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
背景技术
一些车辆,在泥泞的路况上行进时,由于是轮胎,极容易出现原地打滑等情况,严重时不能保持平衡导致整机倾覆,导致行进困难的情况的出现,因而现有的一些车辆选择使用履带,但现有的一些行进用履带依靠驱动轮与从动轮实现运动,履带的抓地能力不足,越障脱困能力不佳,现有存在履带车支重轮,通过支重轮支撑车体的同时,限制履带,履带在泥水尘土中运行时,支重轮承重强烈冲击,由于其结构特性,容易出现轮体磨损、漏油等问题,影响使用寿命。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履带支撑组,旨在提高履带的抓地能力以及支撑结构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履带支撑组,包括:
履带结构10,所述履带结构10包括转轮组与履带12,所述转轮组上套设有所述履带12;
多个支撑结构20,多个所述支撑结构20间隔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上,所述支撑结构20包括抵接组件与支撑块24,所述支撑块24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上,所述抵接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撑块24上,且与所述履带12抵接。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与所述履带12的内侧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包括滚轮22、支撑架23与轴销21,所述支撑架23安装于所述支撑块24的侧面,所述轴销21穿设于所述支撑架23上,所述滚轮22安装于所述轴销21上,且与所述履带12的内侧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23包括第一侧面231与两个第二侧面232,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面231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侧面231安装于所述支撑块24上,所述轴销21贯穿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且所述滚轮22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面232上设置有贯穿孔233,所述轴销21贯穿两个所述贯穿孔233。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25,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5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231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5均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且与所述支撑块24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20还包括固定块27与多个第二连接件26,所述固定块27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231与所述支撑块24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25连接所述固定块27,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26贯穿所述固定块27,且与所述支撑块24连接。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还包括卡簧28,所述卡簧28套设在所述轴销21上,且所述卡簧28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232背离所述滚轮22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转轮组包括横板13与两个转动轮11,两个所述转动轮11均间隔安装于所述横板13的侧面,所述履带12套设在两个所述转动轮11上,所述支撑块24安装于所述横板13的侧面,所述支撑块24与两个所述转动轮11处于所述横板13的同一侧面。
一种履带车体,包括所述履带支撑组100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电机等动力源带动转动组转动,进而带动履带运动,而安装于转动组上的抵接组件与履带抵接,增加履带与行驶平面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履带的抓地能力,且由于抵接组件安装于转动组上,抵接组件不需要承重,降低抵接组件在履带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提高抵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又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一实施例的轴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0 | 履带支撑组 | 10 | 履带结构 |
11 | 转动轮 | 12 | 履带 |
13 | 横板 | 20 | 支撑结构 |
21 | 轴销 | 22 | 滚轮 |
23 | 支撑架 | 231 | 第一侧面 |
232 | 第二侧面 | 233 | 贯穿孔 |
24 | 支撑块 | 25 | 第一连接件 |
26 | 第二连接件 | 27 | 固定块 |
28 | 卡簧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履带支撑组。
参照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又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支撑组一实施例的轴侧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履带支撑组1000;如图图1至图5所示,包括:
履带结构10,所述履带结构10包括转轮组与履带12,所述转轮组上套设有所述履带12;
多个支撑结构20,多个所述支撑结构20间隔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上,所述支撑结构20包括抵接组件与支撑块24,所述支撑块24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上,所述抵接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撑块24上,且与所述履带12抵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组由电机等驱动转动,便于带动所述履带12运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电机等动力源带动所述转动组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履带12运动,而安装于所述转动组上的所述抵接组件与所述履带12抵接,增加所述履带12与行驶平面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所述履带12的抓地能力,且由于所述抵接组件安装于所述转动组上,所述抵接组件不需要承重,降低所述抵接组件在所述履带12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提高所述抵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与所述履带12的内侧面抵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履带12与履带车体行驶平面接触的表面为外表面,所述履带12背离所述履带车体行驶平面接触表面的一面为内表面,所述抵接组件与所述履带12的内侧面抵接,使得所述履带12与所述履带车体行驶平面接触面积增加,进而提高所述履带12的抓地能力,以保证履带车体行驶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包括滚轮22、支撑架23与轴销21,所述支撑架23安装于所述支撑块24的侧面,所述轴销21穿设于所述支撑架23上,所述滚轮22安装于所述轴销21上,且与所述履带12的内侧面抵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滚轮22与所述履带12的内侧面抵接,所述支撑架23安装在所述支撑块24上,且所述支撑块24与所述转动组连接,进而使得所述滚轮22既能实现与所述履带12的抵接,也能避免承载履带车体重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轴销21实现对所述滚轮22的承载,保证所述滚轮22在所述履带12运动期间的转动。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23包括第一侧面231与两个第二侧面232,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面231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侧面231安装于所述支撑块24上,所述轴销21贯穿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且所述滚轮22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之间。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共同承载所述轴销21,以便于承载所述滚轮22,所述第一侧面231与所述支撑块24抵接,且所述第一侧面231与所述支撑块24连接,以便于实现所述支撑块24与所述支撑架23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面232上设置有贯穿孔233,所述轴销21贯穿两个所述贯穿孔233。
本实施例中,所述贯穿孔233的设置,便于所述轴销21的贯穿。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25,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5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231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5均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且与所述支撑块24连接。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5均为螺母,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5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231上,且贯穿所述第一侧面231而与所述支撑块24连接,实现所述支撑架23与所述支撑块24的连接,且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20还包括固定块27与多个第二连接件26,所述固定块27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231与所述支撑块24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25连接所述固定块27,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26贯穿所述固定块27,且与所述支撑块24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侧面231的厚度较薄时,容易使得所述第一侧面231与所述支撑块24之间连接的不稳定,因此在所述第一侧面231与所述支撑块24之间增加一块固定块27,使得所述第一侧面231与所述固定块27之间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5连接,所述固定块27与所述支撑块24之间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26连接,通过设置所述固定块27,提高所述支撑架23与所述支撑块2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所述支撑架23由于受力发生形变而影响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抵接组件还包括卡簧28,所述卡簧28套设在所述轴销21上,且所述卡簧28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232背离所述滚轮22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销21的一端部直径大于所述轴销21杆部直径,所述卡簧28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232背离所述轴销21端部的一侧,配合所述轴销21直径大的一侧端部,将所述轴销21限制在两个所述第二侧面232上。
可选地,所述转轮组包括横板13与两个转动轮11,两个所述转动轮11均间隔安装于所述横板13的侧面,所述履带12套设在两个所述转动轮11上,所述支撑块24安装于所述横板13的侧面,所述支撑块24与两个所述转动轮11处于所述横板13的同一侧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4安装在所述横板13的侧面,两个所述转动轮11安装在所述横板13的侧面,所述支撑件24与两个所述转动轮11均位于所述横板13的同一侧面。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滚轮22压紧所述履带12时,使得所述履带可以紧密的贴合履带车体的行驶平面,增大了履带的抓地能力,提高所述履带12与所述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由于所述滚轮22与所述支撑架23安装在所述支撑块24上,且与所述横板13连接,进而使得所述所述滚轮22不参与所述履带车体的承重功能,且同时不需要密封结构、对耐磨要求不高,所以不会出现所述滚轮22磨损或者漏油的现象,从而极大的增加了产品使用寿命,降低了工艺及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履带车体,该履带车体包括所述履带支撑组1000,该所述履带支撑组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履带车体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履带车体为扫雪车,将所述扫雪车原本的车轮改成履带,通过设置所述滚轮22与所述支撑架23,增加所述履带12与所述扫雪车行驶平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所述履带能够紧紧贴合所述扫雪车行驶平面,减小所述履带12变形拱起的空间,变相起到张紧所述履带12的作用,增加摩擦力,提高所述扫雪车行驶的稳定性的同时,有效增加所述扫雪车的牵引力,以及复杂地面的越障及脱困能力,并且造价便宜,安装工艺简便可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履带结构,所述履带结构包括转轮组与履带,所述转轮组上套设有所述履带;
多个支撑结构,多个所述支撑结构间隔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上,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抵接组件与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上,所述抵接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撑块上,且与所述履带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组件与所述履带的内侧面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组件包括滚轮、支撑架与轴销,所述支撑架安装于所述支撑块的侧面,所述轴销穿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滚轮安装于所述轴销上,且与所述履带的内侧面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侧面与两个第二侧面,两个所述第二侧面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安装于所述支撑块上,所述轴销贯穿两个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滚轮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轴销贯穿两个所述贯穿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均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且与所述支撑块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固定块与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支撑块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固定块,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贯穿所述固定块,且与所述支撑块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组件还包括卡簧,所述卡簧套设在所述轴销上,且所述卡簧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背离所述滚轮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组包括横板与两个转动轮,两个所述转动轮均间隔安装于所述横板的侧面,所述履带套设在两个所述转动轮上,所述支撑块安装于所述横板的侧面,所述支撑块与两个所述转动轮处于所述横板的同一侧面。
10.一种履带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履带支撑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3951.4U CN220465648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3951.4U CN220465648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465648U true CN220465648U (zh) | 2024-02-09 |
Family
ID=8980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183951.4U Active CN220465648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465648U (zh) |
-
2023
- 2023-08-14 CN CN202322183951.4U patent/CN2204656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352029A (en) | Positively driven elastomeric tracked work vehicle | |
EP0305647B1 (en) | Frictional driven belted work vehicle | |
CN202006840U (zh) | 高速橡胶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统 | |
US5749423A (en) | Belted work machine | |
CN220465648U (zh) | 一种履带支撑组和履带车体 | |
EP3356211B1 (en) | Self aligning idler wheel design for rubber tracks | |
CA2594298A1 (en) | Rubberized segmented track | |
CN211849657U (zh) | 一种三角履带式步履式挖掘机 | |
CN214728780U (zh) | 一种轨道式水田运输机 | |
CN111206634A (zh) | 一种三角履带式步履式挖掘机 | |
CN211335463U (zh) | 一种轮式车辆防滑防陷履带 | |
CN210258601U (zh) | 一种异形履带行走装置 | |
CN102910217B (zh) | 一种伸缩式履带 | |
CN219096864U (zh) | 适用于冰雪极地环境的履带结构及车辆 | |
US4640377A (en) | Motor vehicle | |
CN210083381U (zh) | 履带车底盘和具有其的履带车 | |
AU653502B2 (en) | Positively driven elastomeric tracked work vehicle | |
CN110978914B (zh) | 一种轮式车辆防滑防陷履带 | |
CN220500850U (zh) | 一种高牵引、转向平稳的橡胶履带 | |
CN221476615U (zh) | 一种车轮附加防滑防陷装置 | |
US20020190575A1 (en) | Endless track constructed from vehicle tire | |
RU2452630C1 (ru) | Система овальных колес повышенн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и с общей осью вращения | |
CN207737074U (zh) | 一种机器人行走轴结构 | |
CN111731401B (zh) | 履带车驱动用万向仿形支重装置 | |
CN216070243U (zh) | 一种具有防滑脱结构的履带机械用履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