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48872U -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48872U
CN220448872U CN202321894062.2U CN202321894062U CN220448872U CN 220448872 U CN220448872 U CN 220448872U CN 202321894062 U CN202321894062 U CN 202321894062U CN 220448872 U CN220448872 U CN 2204488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y valve
sucker
assembly
ad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9406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瑞
黄华
周朝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kribis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kribis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kribis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kribis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9406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488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488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488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压吸附治具,包括:容纳组件,容纳组件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气路及第二气路;吸附组件,吸附组件包括吸盘、单向阀以及导气机构,其中,吸盘及单向阀连接于第一气路的两端,导气机构连通单向阀且外接真空发生器,空气由吸盘流经单向阀至导气机构;释放组件,释放组件包括顶推杆、密封件以及弹性件,吸盘及密封件设置于第二气路的两端,密封件一侧连接弹性件,另一侧与顶推杆配合移动以使第二气路与外界连通/隔绝。本保压吸附治具,够适用于不同尺寸及形状的元件,并且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吸附状态,同时,本治具还兼具使用灵活程度高、体积小、使用过程无气路或电路缠绕等问题,相比于常规夹持元件具有显著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治具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循环生产线或接驳生产线均通过移动载具支撑运载元件,为确保移动运输过程的稳定,需要在移动载具上设有夹持机构,基于循环线或生产线这一特殊使用场景,为减少移动载具在运输过程中受到连接电线或气路的影响,夹持元件一般选择为无需电控或气控的弹簧夹爪等元件,但是此类夹持元件开合程度有限,适用范围小且加持力度不可控,对于一些异型元件、或者不能受过度挤压的元件,现有设置会存在夹持过程不稳定、易损伤元件的问题,此外,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需要待夹持元件置于治具表面的情况,现有装置也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发明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移动载具易损伤元件、无法将元件置于治具表面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且能将元件长时间稳定吸附在其表面的保压吸附治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压吸附治具,包括:容纳组件,所述容纳组件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气路及第二气路;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盘、单向阀以及导气机构,其中,所述吸盘及所述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一气路的两端,所述导气机构连通所述单向阀且外接真空发生器,空气由所述吸盘流经所述单向阀至所述导气机构;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包括顶推杆、密封件以及弹性件,所述吸盘及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气路的两端,所述密封件一侧连接所述弹性件,另一侧与所述顶推杆配合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气路与外界连通/隔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组件包括设有吸盘容置腔、单向阀容置腔以及密封件容置腔的壳体,其中,所述吸盘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表面,所述单向阀容置腔及所述密封件容置腔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外界与所述密封件容置腔的顶推通孔,所述顶推杆能够穿设所述顶推通孔接触所述密封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设有与所述顶推通孔形状相配合的密封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放组件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弹性件套设连接所述导向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导气机构,所述释放组件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顶推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助件,所述辅助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组件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机构包括设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的导气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单向阀,所述第二连接口外接真空发生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其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导气机构及所述顶推杆分别连接所述固定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均设置于加工面上,所述吸附组件及所述释放组件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支撑柱。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通过吸附组件配合第一气路对待吸附元件形成负压吸附,并且通过密封件使第一气路及第二气路均稳定维持于保压状态,进而实现对元件的长时间稳定吸附固定,当需要将元件脱离本治具时,释放组件能够通过顶推杆将第二气路与外界连通,从而使本治具脱离保压状态,本治具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及形状的元件,并且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吸附状态,此外,本治具还兼具使用灵活程度高、体积小、使用过程无气路或电路缠绕等问题,相比于常规安装于移动载具上的夹持元件具有显著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保压吸附治具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保压吸附治具非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容纳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容纳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处剖视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0、容纳组件;110、第一气路;120、第二气路;130、壳体;131、吸盘容置腔;132、单向阀容置腔;133、密封件容置腔;134、顶推通孔;200、吸附组件;210、吸盘;220、单向阀;230、辅助件;240、第一驱动机构;250、导气机构;251、导气管;252、第一连接口;253、第二连接口;300、释放组件;310、顶推杆;320、第二驱动机构;330、弹性件;340、导向柱;350、密封件;400、固定组件;410、支撑柱;420、连接板;500、待吸附元件;600、传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压吸附治具,包括:容纳组件100,容纳组件100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气路110及第二气路120;吸附组件200,吸附组件200包括吸盘210、单向阀220以及导气机构250,其中,吸盘210及单向阀220连接于第一气路110的两端,导气机构250连通单向阀220且外接真空发生器,空气由吸盘210流经单向阀220至导气机构250;释放组件300,释放组件300包括顶推杆310、密封件350以及弹性件330,吸盘210及密封件350设置于第二气路120的两端,密封件350一侧连接弹性件330,另一侧与顶推杆310配合移动以使第二气路120与外界连通/隔绝。
本保压吸附治具,通过吸附组件200配合第一气路110对待吸附元件500形成负压吸附,并且通过密封件350使第一气路110及第二气路120均稳定维持于保压状态,进而实现对元件的长时间稳定吸附固定,当需要将元件脱离本治具时,释放组件300能够通过顶推杆310将第二气路120与外界连通,从而使本治具脱离保压状态,本治具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及形状的元件,并且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吸附状态,此外,本治具还兼具使用灵活程度高、体积小、使用过程无气路或电路缠绕等问题,相比于常规安装于移动载具上的夹持元件具有显著优势。
参见图1及图2所示,容纳组件100用以提供能够与外界连通/隔绝的第一气路110及第二气路120,其安装于传送装置600上,且随之同步移动运输,吸附组件200中的吸盘210和单向阀220以及释放组件300中的密封件350均设置于容纳组件100内部,导气机构250和顶推杆310设置于循环线或生产线的同一侧,其位置固定,当容纳组件100移动至导气机构250或顶推杆310的工作范围内时,二者能够分别与单向阀220和密封件350进行配合工作,从而实现调整第一气路110及第二气路120的通断的目的,进而控制吸盘210对待吸附元件500的吸附或释放。进一步地,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保压吸附治具还包括固定组件400,导气机构250及顶推杆310分别连接固定组件400,具体地,固定组件400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支撑柱410,两根支撑柱410均设置于加工面上,吸附组件200及释放组件300分别连接一个支撑柱410。本实施例中,支撑柱410设置为垂直于安装面的钢制板材,两根支撑柱410沿容纳组件10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两个支撑柱410的间隔距离与单向阀220和顶推杆310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以便于能够分别进行配合工作。
参见图3及图4所示,容纳组件100包括设有吸盘容置腔131、单向阀容置腔132以及密封件容置腔133的壳体130,其中,吸盘容置腔131设置于壳体130的上表面,单向阀容置腔132及密封件容置腔133均设置于壳体130内部。本实施例中,壳体130优选为一中空立方体元件,以图3所示容纳组件100为参照物,本实施例中,吸盘容置腔131设置于容纳组件100的上表面,具体地,吸盘容置腔131设置为一由壳体130上表面的中心向下凹陷的矩形凹槽,进一步地,在此凹槽的下底面中心设有连通第一气路110的通孔,吸盘210通过吸盘容置腔131的通孔连接于第一气路110的一端。单向阀容置腔132为设置于壳体130朝向吸附组件200侧面右下角的矩形腔体,其与吸附组件200配合工作,具体地,在单向阀容置腔132朝向吸附组件200的一侧设有供单向阀220穿设连接的通孔,单向阀220的进气端连通于第一气路110,出气端穿设此通孔与吸附组件200配合工作。密封件容置腔133设置于壳体130朝向释放组件300侧面左下角的矩形腔体,其连接于第二气路120的末端,且与释放组件300配合工作,具体地,壳体130上设有连通外界与密封件容置腔133的顶推通孔134,顶推杆310能够穿设顶推通孔134接触密封件350,密封件容置腔133通过控制顶推通孔134的启闭调整第二气路120的通断。
参见图3至图5所示,吸附组件200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助件230,辅助件230能够增大导气机构与单向阀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二者之间面共面的目的,进一步地,辅助件230连接于容纳组件100内部。本实施例共包括两个辅助件230,两个辅助件230沿容纳组件100的宽度方向分设于单向阀220两侧,进一步地,辅助件230优选为连接螺栓。
参见图1及图2所示,导气机构250包括设有第一连接口252和第二连接口253的导气管251,其中,第一连接口252连通单向阀220,第二连接口253外接真空发生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口252端部设置为密封吸盘,第二连接口25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口252连通,另一端连接真空发生器,在使用时,第一连接口252通过密封吸盘与单向阀220紧密贴合,真空发生器能够使空气从第一气路110中依次经过单向阀220、第一连接口252、导气管251、第二连接口253后排出本治具,由此,当待吸附元件500贴合于吸盘210上时,第一气路110能够形成负压真空,进而实现对待吸附元件500的稳定吸附。进一步地,吸附组件20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40,第一驱动机构240连接导气机构25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驱动机构240及支撑柱410之间还设有连接板420,连接板420能够沿支撑柱410的高度方向调节其连接位置,进而调整第一驱动机构240及导气机构250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40优选为气缸,其能够驱动导气机构250朝向单向阀220水平往复移动,具体地,当需要导气机构250工作时,第一驱动机构240能够驱动其与单向阀220贴合连接,当不需要导气机构250工作时,第一驱动机构240能够驱动其远离单向阀22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40也可以设置电机等其他驱动设备,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制。
参见图1及图2所示,释放组件30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320,第二驱动机构320连接顶推杆310。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320优选为气缸,其能够驱动顶推杆310朝向密封件350水平往复移动,同样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驱动机构320及支撑柱410之间也设有用以调节高度的连接板420。顶推杆310设置为一朝向密封件350水平延伸的圆柱形硬质元件,其直径小于顶推通孔134的直径,进一步地,顶推杆310能够在第二驱动机构320的驱动下穿设顶推通孔134,进而与密封件350接触以控制第二气路120的通断。
参见图4所示,密封件350优选为一矩形弹性橡胶元件,其朝向顶推通孔134的一侧面能够与密封件容置腔133的内壁紧密贴合,弹性件330设置于密封件350相对的一侧,用以为密封件350提供回复动力,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50设有与顶推通孔134形状相配合的密封端,具体地,密封端由密封件350的表面朝向顶推通孔134凸出,密封端能够穿设于顶推通孔134中,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气路110的密封性能。进一步地,释放组件300还包括导向柱340,弹性件330套设连接于导向柱340外围,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30优选为弹性压簧,导向柱340穿设连接于密封件350的中心,其能够相对于密封件350移动,用以对密封件350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限位,具体地,当密封件350不受力时,其能够在弹性件330的顶推作用下紧密贴合于密封件容置腔133的内侧壁,从而将顶推通孔134密封,进而使第二气路120与外界隔绝以配合第一气路110实现容纳组件100内部的保压吸附,当密封件350受到顶推杆310的顶推作用时,其能够在导向柱340的导向作用下挤压弹性件330,从而脱离其与顶推通孔134的接触,实现第二气路120与外界的连通,以此解除第一气路110及第二气路120的保压真空状态,进而实现待吸附元件500的脱离。
下面阐述本实施例中保压吸附治具的具体工作过程及原理:
在使用之前,需要将导气机构250及第一驱动机构240通过连接板420连接于一个支撑柱410的预定高度位置,同时将第二驱动机构320及顶推杆310连接于另一支撑柱410的同一水平高度上,之后将容纳组件100连接于移动载具上,使其随循环生产线或接驳线移动同时保持其单向阀容置腔132及密封件容置腔133始终朝向固定组件400一侧,至此完成本治具使用前的安装准备过程。
当容纳组件100移动至加工位点时,操作人员需要将待吸附元件500放置于吸盘210上,之后启动吸附组件200,此时导气机构250朝向单向阀220移动,直至第一连接口252与单向阀220连接,启动真空发生器后,第一气路110由密封状态逐渐转变负压真空状态,从而将待吸附元件500紧密牢固地连接于吸盘210上,之后导气机构250回复初始位置,此后容纳组件100内部能够保持保压吸附状态,容纳组件100能够携带其上连接的待吸附元件500在生产线或接驳线上同步移动至下一工作位点。
当需要将元件取下时,首先要启动释放组件300,使顶推杆310朝向顶推通孔134移动且穿设顶推通孔134,随后进一步顶推密封件350,使密封件350挤压弹性件330且脱离顶推通孔134,将第二气路120与外界连通,以打破第一气路110的保压吸附状态,进而使元件从吸盘210上释放,至此完成一次元件的吸附运输及下料过程。
综上,本保压吸附治具,通过吸附组件200配合第一气路110对待吸附元件500形成负压吸附,并且通过密封件350使第一气路110及第二气路120均稳定维持于保压状态,进而实现对元件的长时间稳定吸附固定,当需要将元件脱离本治具时,释放组件300能够通过顶推杆310将第二气路120与外界连通,从而使本治具脱离保压状态,本治具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及形状的元件,并且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吸附状态,此外,本治具还兼具使用灵活程度高、体积小、使用过程无气路或电路缠绕等问题,相比于常规安装于移动载具上的夹持元件具有显著优势。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纳组件,所述容纳组件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气路及第二气路;
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盘、单向阀以及导气机构,其中,所述吸盘及所述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一气路的两端,所述导气机构连通所述单向阀且外接真空发生器,空气由所述吸盘流经所述单向阀至所述导气机构;
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包括顶推杆、密封件以及弹性件,所述吸盘及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气路的两端,所述密封件一侧连接所述弹性件,另一侧与所述顶推杆配合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气路与外界连通/隔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组件包括设有吸盘容置腔、单向阀容置腔以及密封件容置腔的壳体,其中,所述吸盘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表面,所述单向阀容置腔及所述密封件容置腔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外界与所述密封件容置腔的顶推通孔,所述顶推杆能够穿设所述顶推通孔接触所述密封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设有与所述顶推通孔形状相配合的密封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组件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弹性件套设连接所述导向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导气机构,所述释放组件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顶推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助件,所述辅助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组件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机构包括设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的导气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单向阀,所述第二连接口外接真空发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导气机构及所述顶推杆分别连接所述固定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压吸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均设置于加工面上,所述吸附组件及所述释放组件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支撑柱。
CN202321894062.2U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Active CN2204488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94062.2U CN220448872U (zh)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94062.2U CN220448872U (zh)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48872U true CN220448872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34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94062.2U Active CN220448872U (zh) 2023-07-18 2023-07-18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488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448872U (zh) 一种保压吸附治具
CN113954995A (zh) 一种汽车天窗密封条装配设备
CN105460615A (zh) 一种带卡锁的钣金件弹性吸取装置
JP2002151889A (ja) 電子部品搭載装置
CN216327812U (zh) 电池托盘涂胶打钉设备及其定位装置
CN215236022U (zh) 半导体元件长时间测试装置
CN114204059B (zh) 一种纽扣电池的极组入壳机构
CN115139327A (zh) 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
CN214292105U (zh) 一种板状产品加工用的真空夹具
CN211388843U (zh) 一种夹具吸盘负压箱体及其副手夹具
CN112440063A (zh) 一种汽车中间支架焊接装置
KR200222821Y1 (ko) 픽업 실린더
CN108825640B (zh) 吸盘结构
KR20040016239A (ko) 패널 이송장치
CN218801855U (zh) 载具及产品组装设备
CN107600697B (zh) 一种多功能托盘组件
CN218878691U (zh) 吸附机构
CN213415494U (zh) 夹具及具有其的机械手组件
CN105480719A (zh) 一种带卡锁的钣金件吸取装置
CN219181785U (zh) 一种pcb支架治具
CN110103295B (zh) 一种吸盘模组
CN215882363U (zh) 送料组件、送料机构、送料系统及上料加工系统
CN220682846U (zh) 开口成型装置
CN212496332U (zh) 一种冲头装置
CN214481274U (zh) 一种定位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