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47769U -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47769U
CN220447769U CN202190000658.6U CN202190000658U CN220447769U CN 220447769 U CN220447769 U CN 220447769U CN 202190000658 U CN202190000658 U CN 202190000658U CN 220447769 U CN220447769 U CN 2204477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rotating body
opening
engagement surfac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06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鸟海胜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lax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ola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lax Inc filed Critical Piolax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47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477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9/00Arrangements of simultaneously actuated bolts or other securing devices at well-separated positions on the same wing
    • E05C9/04Arrangements of simultaneously actuated bolts or other securing devices at well-separated positions on the same wing with two sliding bars mov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when fastening or unfast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8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to effect movement of a bolt or bol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26Output elements
    • E05B81/30Rotary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28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 E05B83/30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for glove compart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9/00Arrangements of simultaneously actuated bolts or other securing devices at well-separated positions on the same wing
    • E05C9/04Arrangements of simultaneously actuated bolts or other securing devices at well-separated positions on the same wing with two sliding bars mov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when fastening or unfastening
    • E05C9/043Arrangements of simultaneously actuated bolts or other securing devices at well-separated positions on the same wing with two sliding bars mov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when fastening or unfastening with crank pins and connecting 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可靠地进行旋转体的旋转限制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10)具有锁定部、锁定构件、由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构成的壳体(11)、旋转体(60)以及施力单元,该锁定装置(10)设有支轴(32)和支承孔(65),设有防脱部,并且设有临时固定部,该防脱部具有缺口(67)和凸部(33)来将旋转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20)进行防脱,该临时固定部具有第一卡合面(33a)和第二卡合面(68a)来临时固定旋转体(60),在第二壳体(40)与旋转体(60)之间具有凸轮单元和正式固定部(弹性构件),该正式固定部与旋转体(60)卡合来以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状态保持旋转体(60)。

Description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闭体的锁定装置,其用于将以可开闭的方式装配于固定体的开口部的开闭体锁定为关闭的状态。
背景技术
例如,在形成于汽车的手套箱等的固定体的开口部,以可开闭的方式装配有盖子等开闭体。并且,在开口部与开闭体之间设有能在关闭开闭体时进行锁定并且在打开开闭体时解除锁定的锁定装置。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侧锁装置,其具备:保持件,装配于盖子;转动体,轴支承于该保持件的背面侧;一对杆,基端部与转动体卡合,顶端部被支承为可从盖子两侧出没;把手,装配于保持件的表侧;复位弹簧,装接于转动体,始终在使杆从盖子两侧突出的方向上转动施力,该侧锁装置被配置为,通过对把手进行推拉操作,转动体克服复位弹簧而转动,将杆拉入盖内。
此外,在保持件的背侧经由“コ”字形狭缝而形成有转动限制爪。而且,在转动体的背侧设有圆弧状槽部和与该圆弧状槽部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的凹部。在向转动体安装保持件时,保持件背侧的转动限制爪插入至转动体背侧的凹部,转动体被临时保持,当在该状态下使转动体旋转时,成为转动限制爪越过凹部而进入至圆弧状槽部的状态,转动体被轴支承为可转动。
此外,就被复位弹簧转动施力的转动体而言,通过保持件背侧的转动限制爪的设于顶端侧的卡合面与转动体背侧的圆弧状槽部的周向一端部(圆弧状槽部与凹部之间的壁部)卡合来进行转动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034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侧锁装置中,转动体的转动限制通过使转动限制爪的顶端侧的卡合面与转动体背侧的圆弧状槽部的周向一端部抵接来进行,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转动限制爪的设于顶端侧的卡合面设置得大,但转动限制爪必须越过凹部,因此难以确保上述卡合面,转动体的转动限制可能会不足。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进行旋转体的旋转限制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开闭体的锁定装置,以可开闭的方式装配于固定体的开口部,所述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锁定部,设于所述固定体或所述开闭体中的一方;锁定构件,配置于所述固定体或所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与所述锁定部卡合/脱离;壳体,由第一壳体和安装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构成,装配于所述固定体或所述开闭体;旋转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壳体;以及施力单元,对所述旋转体向第一方向旋转施力,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旋转体中的一方设有支轴,在另一方设有供所述支轴插通的支承孔,在所述支承孔的周缘设有缺口,在所述支轴设有可穿过所述缺口的凸部,并且设有防脱部,在使所述凸部穿过所述缺口之后,使所述旋转体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由此,所述防脱部将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进行防脱,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形成有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相互卡合/背离的第一卡合面和第二卡合面,所述第一卡合面和所述第二卡合面被配置为通过相互卡合而构成临时固定部,所述临时固定部限制所述旋转体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动作,将所述旋转体临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设有凸轮单元和正式固定部,在所述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凸轮单元以卡合状态的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背离的方式使所述旋转体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规定角度,在通过该凸轮单元使所述旋转体旋转之后,所述正式固定部与所述旋转体卡合,针对所述旋转体,以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背离的状态,将所述旋转体保持于所述第一壳体。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配置为:在使凸部与缺口匹配的状态下,向支承孔插入支轴,在使凸部穿过缺口之后,使旋转体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由此,通过防脱部,将旋转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进行防脱保持,并且,临时固定部的两卡合面相互卡合,旋转体向第一方向的旋转动作被限制,旋转体被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当在该状态下向第一壳体安装第二壳体时,在凸轮单元使旋转体旋转之后,正式固定部与旋转体卡合,针对旋转体,以第一卡合面与第二卡合面背离的状态,将旋转体保持于第一壳体,因此,能可靠地进行旋转体的旋转限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的(A)是关闭开闭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的(B)是打开开闭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该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锁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该锁定装置的仰视图。
图5的(A)是在该锁定装置中去除第二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的(B)是该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在该锁定装置中构成壳体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构成该锁定装置的旋转体,图7的(A)是其立体图,图7的(B)是从与图7的(A)不同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构成该锁定装置的弹性构件,图8的(A)是其立体图,图8的(B)是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该锁定装置中第一壳体与旋转体的关系的平面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从图9所示的状态起,将旋转体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的状态的平面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安装了蜗杆的状态的平面说明图。
图12是在将旋转体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剖视立体图。
图13示出了在该锁定装置中第二壳体与构成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的关系,图13的(A)是未使弹性构件支承于支承部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3的(B)是使弹性构件支承于支承部的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从图13的(B)所示的状态起,将第二壳体安装于第一壳体时的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图15的(A)是表示将第二壳体安装于第一壳体时的凸轮单元的动作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5的(B)是表示从图15的(A)起进一步按压第二壳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6是将第二壳体安装于第一壳体,通过构成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针对旋转体,以第一卡合面与第二卡合面背离的方式将旋转体保持于第一壳体的状态,并且是图3的D-D向视线处的剖视图。
图17是图5的(B)的B-B向视线处的剖视图。
图18是图3的A-A向视线处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该锁定装置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并且是旋转体不旋转的状态的平面说明图。
图20是从图19所示的状态起,旋转体旋转,其旋转位置被限制的状态的平面说明图。
图21是图3的H-H向视线处的剖视图。
图22是通过该锁定装置来关闭开闭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3是通过该锁定装置来打开开闭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5是图24的E-E向视线处的剖视图。
图26是该锁定装置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10(以下,也仅称为“锁定装置10”)例如是用于将以可开闭的方式装配于车辆的仪表板等固定体1的开口部2的、手套箱等的开闭体5锁定为关闭的状态的装置。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10是能通过马达13等来电动地打开相对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锁定为关闭的状态的开闭体5的装置。不过,作为开闭体的锁定装置,不仅可以应用于电动地打开开闭体的构造,也可以应用于通过操作者的人力来机械地打开开闭体的构造。
若同时参照图1~图3,则本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10主要具备:一对锁定部3、3,设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壳体11,由第一壳体20和安装于第一壳体20的第二壳体40构成,装配于开闭体5;旋转体60,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体11;扭簧12,对旋转体60向第一方向(参照图22的箭头F1)旋转施力;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与旋转体60的旋转联动地滑动来与锁定部3、3卡合/脱离;以及弹性构件90,具有基部91和止动部92。
所述扭簧12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施力单元”。该扭簧12由线材卷绕而成的卷绕部12a、从该卷绕部12a的周向一端向内突出的第一腕部12b以及从卷绕部12a的周向另一端向内突出的第二腕部12c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方向”是指如图10、图19、图22的箭头F1所示,作为施力单元的扭簧12对旋转体60的旋转施力方向。
此外,该锁定装置10具备马达13,该马达13具有旋转轴13a,在旋转轴13a连结有蜗杆14,该蜗杆14在外周具有齿14a。该马达13经由旋转轴13a使蜗杆14旋转,使旋转体60向与扭簧12的旋转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壳体11在其内部容纳旋转体60、弹性构件90以及马达13。
此外,作为开闭体的锁定装置,如上所述,例如,可以应用于在仪表板的开口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装配有箱状的手套箱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仪表板构成“固定体”,手套箱构成“开闭体”),或者应用于在仪表板的开口部以可开闭的方式装配有盖子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仪表板构成“固定体”,盖子构成“开闭体”),能广泛地用于对固定体的开口部进行打开/关闭的各种开闭体。
而且,如图22、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体1的开口部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呈孔状的一对锁定部3、3。需要说明的是,锁定部可以不是孔状,也可以是凹状、突起状、框状等,此外,也可以将锁定部设于开闭体而非固定体,没有特别限定。
而且,如图1的(A)所示,在开闭体5的表面侧的规定位置配置有用于使所述马达13进行动作的开关7(触摸开关、按钮式、杆式等的开关)。
需要说明的是,马达13经由一对汇流条17、17电连接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器,通过所述开关7的操作来使该旋转轴13a旋转。
如图1的(B)所示,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呈在轴向中途具有弯曲部分的棒状,在其轴向顶端部分别设有卡合部82,在该卡合部82设有锥形面,该卡合部82、82与所述一对锁定部3、3卡合/脱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卡合部82也可以设于轴向中途而非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的顶端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以可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开闭体5,锁定部3形成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侧,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将锁定构件以可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固定体侧,将锁定部设于开闭体侧。
而且,如图22所示,就上述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而言,其基端部83、83枢轴支承于所述旋转体60,经由被扭簧12旋转施力的旋转体60,顶端侧的卡合部82被向卡合的方向施力。
接着,对构成壳体11的第一壳体20进行详述。
此外,在该锁定装置10中,在上述第一壳体20或旋转体60中的一方设有支轴,在另一方设有供支轴插通的支承孔。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20侧设有支轴32,在旋转体60侧设有支承孔65(参照图3),关于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而且,如图9所示,在上述的支承孔65的周缘设有第一缺口67,在支轴32设有可穿过第一缺口67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凸部33),并且设有防脱部,在使所述第一凸部33穿过第一缺口67之后使旋转体60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参照箭头F2)旋转,由此,该防脱部防止旋转体60脱离第一壳体2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体60侧设有第一缺口67,在第一壳体20侧设有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凸部”的第一凸部33,但关于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此外,在上述第一壳体20与旋转体60之间形成有随着旋转体60的旋转而相互卡合/背离的(相互卡合且相互背离)第一卡合面和第二卡合面。而且,第一卡合面和第二卡合面被配置为构成临时固定部,该临时固定部通过相互卡合来限制旋转体60向所述第一方向(参照图10的箭头F1)的旋转动作,将旋转体60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20侧设有具有第一卡合面33a的第一凸部33,并且在旋转体60侧设有具有第二卡合面68a的第二凸部68,但关于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如图2所示,该第一壳体20由底壁21和从其周缘立起设置的周壁22构成,呈与第二壳体40的对置面侧(上方侧)开口的有底框状。
若同时参照图6,则该第一壳体20具有:马达配置部23,供马达13配置;以及齿轮配置部24,与该马达配置部23的马达13的旋转轴13a侧邻接地设置,供蜗杆14和旋转体60配置。此外,在第一壳体20的马达配置部23的一侧部设有供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器插入的连接器插入部25,该电源连接器向马达13供给电力。需要说明的是,齿轮配置部24侧的周壁22且与蜗杆14的配置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呈曲面状。
而且,如图2和图6所示,在齿轮配置部24侧的周壁22且与蜗杆14的配置部位相反的一侧的呈曲面状的部分的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形成有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该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从与第二壳体40的对置面侧的端部以规定深度呈凹槽状。弹性构件90的一部分容纳并配置于该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
而且,如图2所示,从第一壳体20的周壁22的与第二壳体40的对置面侧的端部突出设置有肋状的内侧壁部28,该内侧壁部28围绕除了所述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以外的齿轮配置部24的周缘部和除了连接器插入部25以外的马达配置部23的周缘部。而且,在周壁22的外周的规定部位突出设置有与第二壳体40进行安装用的多个卡合突部29。
此外,一对装配凸缘30、30分别从周壁22的与第二壳体40的对置面侧的端部的规定部位伸出。在一个装配凸缘30形成有圆孔30a,在另一个装配凸缘30形成有长孔30b。而且,在两装配凸缘30、30形成有与开闭体5的装配用的多个装配孔30c。
此外,如图2、图18所示,从齿轮配置部24侧的底壁21突出设置有将旋转体60支承为可旋转的大致圆柱状的支轴32。本实施方式的支轴32从第一壳体20的底壁21一体地突出。此外,从支轴32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外周突出设置有第一凸部33,在该第一凸部33设有第一卡合面33a(参照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轴32的外周只设有一个第一凸部33。如图10所示,就第一凸部33而言,其外周面呈曲面状,该外周面构成上述第一卡合面33a。需要说明的是,在使旋转体60轴支承于支轴32时,第一凸部33能在形成于旋转体60的第一缺口67中插通。
此外,如图4所示,在底壁21的与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匹配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成型第一凸部33的凸部成型用孔36。
而且,在底壁21的所述支轴32的外周,突出设置有呈大致C字形的弹簧卡定壁部34,该弹簧卡定壁部34在周向一处形成有缺口槽状的弹簧卡定槽34a。在该弹簧卡定壁部34的弹簧卡定槽34a与扭簧12的第一腕部12b卡定(参照图9)。此外,在底壁21的所述弹簧卡定壁部34的外周突出设置有呈环形的弹簧保持壁部35。如图9所示,扭簧12的卷绕部12a配置并保持于该弹簧保持壁部35的内侧。
以上说明的第一壳体的各部分(底壁、周壁、卡合突部、卡合片、装配凸缘、缺口部等)的形状、构造不限定于上述方案。
接着,对旋转体60进行详述。
如图2、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体60具有:齿轮部61,由顶壁61a和从其周缘垂下设置的大致圆筒状的周壁61b构成,呈下方开口的大致圆筒框状;以及旋转部62,与该齿轮部61同轴地连接设置,且直径比齿轮部61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旋转部62的外周装接有O形的密封环15,如图18所示那样密封第二壳体40的开口部56与旋转体60的间隙。
此外,如图18所示,在该旋转部62和齿轮部61的顶壁61a的径向中央贯通地形成有轴孔63。而且,如图6、图18所示,从齿轮部61的顶壁61a的背面侧且所述轴孔63的周缘突出设置有呈大致圆筒状的筒部64。
此外,从所述筒部64的内周面突出有呈大致C字形的内侧突出部66,该内侧突出部66在周向的一部分设有沿筒部64的轴向进行切口而形成的第一缺口67。能在所述第一缺口67插通设于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需要说明的是,该内侧突出部66在从筒部64的轴向下端部(与第一壳体20的底壁21对置的端部)起至轴向中途部位的范围形成(参照图18)。
并且,上述的筒部64的内侧突出部66的内侧部分和轴孔63的内侧部分构成所述支承孔65(参照图18),在该支承孔65内插入设于第一壳体20的支轴32来将旋转体6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20。
此外,配置为在旋转体60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体11时(在此为在支轴32插通于支承孔65来将旋转体60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支轴32时),如图4所示,所述筒部64的端面(突出方向顶端面)堵塞孔(凸部成型用孔36)。而且,所述轴孔63被设为位于支承孔65的周缘(参照图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20侧设置支轴32,在旋转体60侧设置供支轴32插通的支承孔65,使旋转体6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20,但也可以与此相反,设为在旋转体侧设置支轴,在第一壳体侧设置支承孔,使旋转体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关于该方案,将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此外,所述轴孔63的内径形成为比支轴32的顶端部的包括第一凸部33在内的外径大(参照图18),在该轴孔63内能收入包括第一凸部33在内的支轴32。
而且,支承孔65的内径为能使支轴32插通且晃动少的尺寸。即,支承孔65的内径形成为比支轴32的外径稍大,在支承孔65的内周与支轴32的外周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支轴32以相对于支承孔65产生规定的晃动的状态轴支承于支承孔65。
此外,如图18所示,在所述内侧突出部66的下端面形成有呈研钵状的引导面66a,在从筒部64的下端开口插入支轴32时易于插入。而且,内侧突出部66的上端设有能供设于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卡定的台状(日语:段状)的卡定面66b(在图18上,卡定面66b与第一凸部33分离,但在旋转体60从第一壳体20的底壁21背离的方向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凸部33与卡定面66b卡定)。
如图7的(A)所示,在所述旋转部62的表面(第二壳体40的开口部56侧的面),在相对于旋转部62的旋转中心(与支轴32的轴心一致的位置)对置的部位突出设置有一对枢轴支承部69、69,该一对枢轴支承部69、69的顶端以球状膨出。并且,一对枢轴支承部69、69以防脱状态插入至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的基端部83、83,将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的基端部83、83分别枢轴支承于相对于旋转部62的旋转中心对置的部位。由此,配置为在旋转体60旋转时,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同步地向相反方向滑动(参照图22)。
而且,如图7的(B)所示,从齿轮部61的顶壁61a的背面侧突出设置有呈大致扇形的卡定部70,就该卡定部70而言,其宽度窄的基端部侧连结于所述筒部64的外周。此外,作为施力单元的扭簧12的第二腕部12c卡定于卡定部70的周向的一侧面70a。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扭簧12的第一腕部12b与设于第一壳体20的弹簧卡定槽34a卡定,在该第一腕部12b与所述第二腕部12c背离的状态下,旋转体60被支轴32旋转支承。因此,旋转体60被向扭簧12的第二腕部12c接近扭簧12的第一腕部12b的方向,即图19、图22的箭头F1方向旋转施力,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的卡合部82、82被向与锁定部3、3卡合的方向施力。
此外,如图2、图7所示,在齿轮部61的周壁61b的外周面且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形成有与蜗杆14的齿14a啮合的齿71。因此,通过马达13使蜗杆14旋转,由此,设有与蜗杆14的齿14a啮合的齿71的旋转体60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2所示,在从旋转体60的轴向观察时,本实施方式中的齿71形成于周壁61b的从接近一个枢轴支承部69的外表面起至接近另一个枢轴支承部69的外表面的范围。
而且,就旋转体60而言,在其外周的一部分设有突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从旋转体60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突出部72从齿轮部61的周壁61b的外周面且接近所述齿71的周向一端部的位置突出,并且第二突出部74从该周壁61b的外周面且接近所述齿71的周向另一端部的位置突出。
并且,如图19所示,在马达13不动作,蜗杆14不旋转的状态下,通过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被向第一方向(参照箭头F1)旋转施力的旋转体60的第二突出部74与弹性构件90的后述的抵接部94抵接,旋转体60的旋转位置被限制。此外,如图20所示,在马达13动作,蜗杆14旋转,旋转体60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参照图19的箭头F2)进行了最大限度旋转时,旋转体60的第一突出部72与弹性构件90的后述的止动部92抵接,旋转体60的旋转位置被限制。
此外,如图7的(A)所示,在上述的第二突出部74的第一突出部72侧的周向一端面且齿轮部61的顶壁61a侧的厚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第一锥形面74b。该第一锥形面74b是受第二壳体40的后述的支承部51的第三锥形面53按压的面。
而且,如图7所示,在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4的与齿71背离的周向一侧面且与弹性构件90的抵接面侧分别形成有第二缺口72a、第三缺口74a。
此外,如图7、图19所示,在旋转体60的外周的一部分设有滑动接触部76,该滑动接触部76在第一突出部72靠近弹性构件90的止动部92的过程中,与弹性构件90滑动接触(在此为与弹性构件90的止动部92滑动接触)。而且,该滑动接触部76呈沿旋转体60的外周延伸设置的形状。
对上述的滑动接触部76进行详述。在图19中以双点划线示出了周壁61b的假想外周面61c(按固定外径延长了周壁61b的情况的周面)。并且,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滑动接触部76由第一滑动接触部76a和第二滑动接触部76b形成,该第一滑动接触部76a从齿轮部61的周壁61b的第一突出部72与第二突出部74之间且靠近第一突出部72的位置起,以比周壁61b的假想外周面61c朝向外径方向呈大致圆弧状的方式隆起,该第二滑动接触部76b从该第一滑动接触部76a的末端起朝向第一突出部72,以向外径方向逐渐变高的方式且比第一滑动接触部76a更高地突出。
此外,如图18所示,支承孔65的内径成为比所述轴孔63的内径、支轴32的顶端部的包括第一凸部33在内的外径小且与支轴32的外径匹配的内径。因此,在如图18所示,在支承孔65内插入有支轴32的状态下,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与内侧突出部66在径向上重叠(lap),并且与卡定面66b对置配置,且能以减少晃动的状态将旋转体60旋转支承于支轴32。
然后,将旋转体60的第一缺口67与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对位(参照图9),从筒部64的下端开口插入支轴32,在使第一凸部33从第一缺口67的上方开口插出之后(即,使第一凸部33穿过第一缺口67之后),通过使旋转体60克服施力单元(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向图9的箭头F2所示的第二方向(与箭头F1所示的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一凸部33相对于第一缺口67在周向上发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将旋转体60相对于支轴32进行防脱保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第一壳体20侧的第一凸部33、设于旋转体60侧的第一缺口67以及内侧突出部66的卡定面66b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脱部”。
此外,如图7的(A)、图10所示,在支承孔65的周缘设有第二凸部68,在该第二凸部68设有第二卡合面68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68从设为位于支承孔65的周缘的轴孔63的内周面的周向规定部位且其下方位置(内侧突出部66侧的位置)突出设置。该第二凸部68与所述第一凸部33同样,其外周面呈曲面状,该外周面构成上述第二卡合面68a。此外,就第二凸部68而言,其基端侧连结于内侧突出部66的卡定面66b。
而且,如图9所示,第二凸部68形成于轴孔63的内周面且接近所述第一缺口67的位置。该第二凸部68相对于设于支轴32侧的第一凸部33接近/背离,该第二卡合面68a与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卡合(参照图10和图11)或背离(参照图3)。此外,在该锁定装置10中,在支承孔65与支轴32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通过该间隙,以使旋转体60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支轴32的轴心偏心的方式使旋转体60旋转,由此,第二凸部68能越过第一凸部33。
再者,如上所述,旋转体60通过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被向图10、图19、图22的箭头F1所示的第一方向旋转施力,此时,如图10~图12所示,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相互卡合,因此,在该位置,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旋转体60的旋转被限制,旋转体60被临时固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和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临时固定部”,该“临时固定部”限制旋转体60向第一方向的旋转动作,将旋转体60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
此外,如上所述那样地设为第一凸部33和第二凸部68彼此通过形成于支轴32与支承孔65之间的间隙而偏心,由此,能克服施力单元(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越过,但进一步配置为在第一凸部33、第二凸部68彼此越过后,如图12所示,施力单元的施加力G也作用于第一凸部33与第二凸部68相互抵接的方向(参照图12的附图标记G′),由此,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与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卡合并进行临时固定。
即,如上所述,在将旋转体60的第一缺口67与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对位(参照图9)并使第一凸部33穿过第一缺口67后,使旋转体60向图9的箭头F2所示的第二方向旋转时,以通过形成于支承孔65与支轴32之间的间隙,使旋转体60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支轴32的轴心偏心的方式使旋转体60旋转,由此,第二凸部68将越过第一凸部33。此时,如图12所示,与作用于旋转体60的卡定部70的周向的一侧面70a的来自第二腕部12c的扭簧12的施加力G平行的、来自扭簧12的施加力G′也作用于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和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因此,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与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卡合并进行临时固定。
以上说明的旋转体不限定于上述形状、构造,只要是至少在与第一壳体之间具有支轴、支承孔、缺口部、凸部等的形状、构造即可。
接着,对构成壳体11的第二壳体40进行详述。
此外,在上述的第二壳体40与旋转体60之间设有凸轮单元和正式固定部,在第二壳体40安装于第一壳体20时,该凸轮单元以使卡合状态的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方式使旋转体60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规定角度,在通过该凸轮单元使旋转体60旋转后,该正式固定部与旋转体60卡合,针对旋转体60,以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状态,将旋转体60保持于第一壳体2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正式固定部”是指弹性构件90,但关于该弹性构件90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首先,若对第二壳体40进行说明,则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40由顶壁41和从其周缘垂下设置的周壁42构成,呈与第一壳体20的对置面侧(下方侧)开口的框状。
如图2、图3所示,在该第二壳体40中,在与所述第一壳体20的马达配置部23、齿轮配置部24、连接器插入部25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马达配置部43、齿轮配置部44、连接器插入部45。需要说明的是,齿轮配置部44侧的周壁42且与蜗杆14的配置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呈曲面状。
此外,在周壁42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壳体20的多个卡合突部29对应的位置垂下设置有多个卡合片47。通过使该多个卡合片47与多个卡合突部29卡合,如图3、图5的(B)所示,将第二壳体40安装于第一壳体20,构成壳体11。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通过马达配置部23、43来设置马达13的配置空间,通过齿轮配置部24、44来设置蜗杆14和旋转体60的配置空间,通过连接器插入部25、45来供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器插入,并且设置连接器插入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连接器插入部安装与壳体11分体的呈筒状的连接器壳体16。在该连接器壳体16内配置一对汇流条17、17、O型环18,并且插入用于向马达13供给电力的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器。
此外,一对装配凸缘48、48分别从周壁42的与第一壳体20的对置面侧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壳体20的一对装配凸缘30、30对应的位置伸出。如图13的(A)所示,从各装配凸缘48的内表面分别突出有定位销48a。并且,在向第一壳体20安装第二壳体40时,一个定位销48a嵌入至圆孔30a,另一个定位销48a以可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插入至长孔30b,由此,适当修正两壳体20、40的尺寸误差等地进行安装。此外,如图2所示,在两装配凸缘48、48分别形成有与开闭体5的装配用的多个装配孔48b。
而且,如图2、图13的(A)所示,从顶壁41的与设于第一壳体20的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匹配的位置、且比齿轮配置部44侧的周壁42的与蜗杆14的配置部位相反的一侧的呈曲面状的部分靠内侧处,突出有支承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90的支承部51。
该支承部51呈沿周壁42的周向以曲面状延伸的宽度宽的突片状。此外,该支承部51插入至弹性构件90的后述的支承孔93(参照图8的(A))。而且,就该支承部51而言,在其突出方向的顶端侧形成有所述凸轮单元,在基端侧对弹性构件90进行支承。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就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51而言,在其突出方向的顶端部侧且宽度方向的两外侧面形成有使支承部51顶端细的第二锥形面52、第三锥形面53。
如图13的(A)所示,就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51而言,其突出方向的顶端部51b以固定宽度扩展并且具有第二锥形面52和第三锥形面53,该第二锥形面52从该顶端部51b的位于后述的壁部42a侧的一端部,朝向支承部51的基端部51c侧逐渐高起地突出,该第三锥形面53从所述顶端部51b的位于与壁部42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朝向支承部51的基端部51c侧逐渐高起地突出。
第二锥形面52、第三锥形面53中的位于壁部42a的相反侧的第三锥形面53和上述的设于旋转体60的第二突出部74的第一锥形面74b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凸轮单元”。
即,如上所述,使旋转体60的第一缺口67与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匹配并对位(参照图9),从筒部64的下端开口插入支轴32,在使第一凸部33穿过第一缺口67后,使旋转体60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向图9的箭头F2所示的第二方向旋转,使第一凸部33相对于第一缺口67位于周向,将旋转体60相对于支轴32进行防脱保持,并且,如图10、图11所示那样地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使第一凸部33、第二凸部68彼此越过,使第一卡合面33a第二卡合面68a相互卡合,由此,临时固定旋转体60以免其进一步向第一方向侧旋转。
在设为上述的临时固定状态后,如图14所示,将在支承部51支承有构成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90的第二壳体40朝向第一壳体20压入。
于是,如图15的(A)所示,支承部51的第三锥形面53按压旋转体60的第二突出部74的第一锥形面74b,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使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向背离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的方向旋转。
之后,当将第二壳体40进一步压入时,如图15的(B)所示,支承部51的第三锥形面53进一步按压旋转体60的第二突出部74的第一锥形面74b。于是,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使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向更加背离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的方向旋转。
当从上述状态起将第二壳体40进一步压入,使第二壳体40的多个卡合片47与第一壳体20的多个卡合突部29卡合而将第二壳体40安装于第一壳体20时,如图16所示,支承于第二壳体40的支承部51的弹性构件90的基部91与旋转体60的第二突出部74卡合。其结果是,如图3、图17、图19所示,通过弹性构件90,针对旋转体60,以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相互背离的状态,将旋转体60保持于第一壳体20(即,将旋转体60正式固定于第二壳体20)。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如图16所示,弹性构件90的一部分夹持于旋转体60的外周与支承部51的内周之间。在此,弹性构件90的基部91的后述的抵接部94夹持于旋转体60的第二突出部74的第一锥形面74b侧的端面与支承部51的第四缺口53a侧的侧面之间。
此外,在位于后述的壁部42a的相反侧的第三锥形面53的基端侧隔着第四缺口53a形成有卡定台阶部53b。该卡定台阶部53b与弹性构件90的支承孔93的背侧周缘卡定。由此,在支承部51的基端侧支承弹性构件90。
而且,如图2、图13的(A)所示,在支承部51的基端部侧的外表面隔开规定间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肋51a。该多个肋51a与弹性构件90的支承孔93的扩径部分的内表面93a(参照图8的(B))抵接。
此外,在壳体的外周且与供弹性构件90的基部91卡定的支承部5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缺口部5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第二壳体40的齿轮配置部44侧的周壁42且与蜗杆14的配置部位相反的一侧的呈曲面状的部分的与支承部5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沿周壁42切成圆弧状的缺口部55。
如图5的(B)、图13所示,齿轮配置部44侧的周壁且所述缺口部55的周向一端的周缘部构成配置于与旋转体60的外周对置的位置的壁部42a。
此外,如图2所示,在齿轮配置部44侧的顶壁41形成有供旋转体60的旋转部62突出的圆形的开口部56。而且,如图18所示,从该开口部56的背侧(壳体的内部空间侧)且除了所述支承部51以外的周缘突出设置有肋57。
以上说明的第二壳体的各部分(底壁、周壁、卡合突部、卡合片、装配凸缘、缺口部等)的形状、构造不限定于上述方案。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90是由规定的弹性材料形成的具有缓冲性的构件,具有:基部91,与设于壳体11的支承部51卡定而被支承;以及止动部92,与旋转体60的第一突出部72抵接,限制旋转体60向规定方向的最大转动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那样,上述弹性构件90是这样的构件:在通过所述凸轮单元(在此为支承部51的第三锥形面53和旋转体60的第一锥形面74b)使旋转体60旋转后,上述弹性构件90与旋转体60卡合,针对旋转体60,以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状态,将旋转体60保持于第一壳体20。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构件90呈以整体上呈曲面状的方式,延伸规定长度且以规定厚度形成的厚壁块形状,以适合构成壳体11的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的齿轮配置部侧的呈曲面状的周壁22、42。
就所述基部91而言,沿其长尺寸方向的两侧面91a、91b呈曲面状。一个侧面91a是与两壳体20、40的齿轮配置部侧的周壁22、42的内侧对置地配置的面。另一个侧面91b是与旋转体60的齿轮部61的周壁61b的外侧对置地配置的面。
此外,在基部91的内侧形成有供所述支承部51插入并卡定的支承孔93。该支承孔93是沿基部91的长尺寸方向延伸,沿长尺寸方向的两内表面93a、93b呈曲面状的长孔状。而且,基部91的长尺寸方向另一端部构成抵接部94,在马达13不动作,蜗杆14不旋转的状态下,被扭簧12旋转施力的旋转体60的第二突出部74与该抵接部94抵接(参照图19)。
此外,从支承孔93的底部侧且支承孔93的一个内表面93a沿周向突出有薄壁突起状的肋93c。如图21所示,支承孔93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肋93c而划分为:缩径部分,仅供支承部51的顶端部侧插入;以及扩径部分,比该缩径部分扩径,供支承部51和多个肋51a插入。并且,当支承部51插入至支承孔93时,设于支承部51的多个肋51a与支承孔93的扩径部分的内表面93a抵接,抑制弹性构件90相对于支承部51的晃动,并且,支承部51的卡定台阶部53b与支承孔93的背侧周缘卡定,由此,由支承部51支承基部91从而由该支承部51支承弹性构件90(参照图13的(B))。
此外,在基部91的一个侧面91a且从基部91的顶部侧端面起至底部侧的规定范围突出有进入至第二壳体40的缺口部55内而将该缺口部55堵塞的突出壁部95。
并且,就通过基部91支承于支承部51而支承于支承部51的弹性构件90而言,在第二壳体40安装于第一壳体20的状态下,基部91的比突出壁部95靠下方侧的部分容纳并配置于第一壳体20的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内,突出壁部95的下端部与第一壳体20的设有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的周壁22的上端部卡定(参照图5的(A))。此外,在上述状态下,突出壁部95的上端部与第二壳体40的缺口部55的上端部卡定,突出壁部95的周向两端部分别与缺口部55的周向两端部卡定,将缺口部55封闭(参照图13的(B))。需要说明的是,在弹性构件90支承于支承部51的状态下,弹性构件90的突出壁部95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40的缺口部55的周缘的周壁42、壁部42a的外表面平齐(参照图5的(B))。
此外,如图8所示,从基部91的长尺寸方向另一端部且靠近一个侧面91a的位置伸出呈比基部91宽度窄的板状的伸出部96。如图19所示,在基部91容纳配置于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内的状态下,该伸出部96与第一壳体20的齿轮配置部24侧的周壁22的弹性构件配置凹部27的周向另一端部侧对置地配置。
另一方面,止动部92从基部91的长尺寸方向一端部伸出。就本实施方式中的止动部92而言,在其内侧形成有呈大致半圆状的变形用孔92a,并且具有隔着该变形用孔92a形成的呈拱形的变形壁部92b。此外,变形壁部92b的外周呈带有圆角的曲面状。
而且,止动部92具有比基部91的与旋转体60的外周对置的面(另一个侧面91b)朝向旋转体60的外表面膨出的膨出部92d。若对此进行说明,则在图8的(B)中以双点划线示出了基部91的侧面91b的假想外表面91c(按固定内径延长了侧面91b的周面)。并且,如图8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膨出部92d被设为在止动部92的呈拱形的变形壁部92b的基端部侧且基部91的侧面91b侧,比所述假想外表面91c朝向旋转体60的齿轮部61的周壁61b的外表面隆起的形状。
作为形成以上说明的弹性构件90的弹性材料,例如可以优选使用丁基橡胶(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M、EPDM)、丁二烯橡胶(BR)、聚氨酯系橡胶、硅系橡胶、氟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等橡胶材料、热塑性的弹性体等。特别优选的是,使用回弹性低的(冲击吸收能力大的)弹性材料。
上述弹性构件90在旋转体60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旋转,第一突出部72与止动部92抵接而被限制最大旋转位置的过程中,止动部92的膨出部92d与旋转体60的滑动接触部76a、76b滑动接触,旋转体60的旋转速度衰减,并且,之后,止动部92的变形壁部92b发生挠曲变形并与第一突出部72抵接,由此,减轻旋转体60的第一突出部72与弹性构件90碰撞时的撞击声(碰撞声)。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弹性构件90的各部分(基部91、止动部92、突出壁部95、伸出部96等)全部一体形成。
以上说明的弹性构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构造,只要是能将旋转体以第一卡合面与第二卡合面背离的状态进行保持的形状、构造即可。
(作用效果)
接着,对由上述构造构成的锁定装置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即,当为了关闭固定体1的开口部2而向开口部2压入开闭体5时,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的卡合部82、82的锥形面被按压至开口部2的两侧内表面,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克服扭簧12的施加力而被向开闭体5的内侧拉入。然后,当各卡合部82、82到达锁定部3、3时,通过扭簧12的施加力对旋转体60进行旋转施力,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被朝向开闭体5的外侧推出,各卡合部82、82分别与锁定部3、3卡合,从而能锁定为用开闭体5将固定体1的开口部2关闭的状态(参照图1的(A)和图22)。
另一方面,在从固定体1的开口部2打开开闭体5的情况下,操作开闭体5的表面侧的开关7。于是,从未图示的与电源连接的电源连接器,通过汇流条17、17向马达13供给电力,马达13的旋转轴13a旋转,并且蜗杆14旋转,与此联动地,旋转体60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向图19的箭头F2所示的第二方向旋转。其结果是,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的卡合部82、82向脱离锁定部3、3的方向滑动,卡合部82与锁定部3的卡合被解除,因此,能使开闭体5从固定体1的开口部2移动,打开固定体1的开口部2(参照图1的(B)和图23)。
此时,在该锁定装置10中,当从图19所示的马达13不动作,蜗杆14不旋转的状态起,马达13动作,蜗杆14旋转时,旋转体60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向旋转体60的第一突出部72接近弹性构件90的止动部92的方向旋转(参照图19的箭头F2)。
此时,旋转体60的滑动接触部76的第一滑动接触部76a、第二滑动接触部76b与弹性构件90的止动部92(在此为止动部92的膨出部92d)依次滑动接触而使旋转体60的旋转速度衰减,并且最终如图20所示,与旋转体60的突出部(第一突出部72)碰撞而使旋转体60的旋转停止,因此,能减轻撞击声。
并且,在该锁定装置10中,在使支轴32的第一凸部33与旋转体60的第一缺口67匹配的状态下,向支承孔65插入支轴32,在使第一凸部33穿过第一缺口67之后,使旋转体60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向图9的箭头F2所示的第二方向旋转,由此,第二凸部68越过第一凸部33,通过防脱部(第一凸部33、第一缺口67以及卡定面66b),将旋转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20进行防脱保持,并且,构成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和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相互卡合,从而能将旋转体60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以免其进一步向第一方向侧旋转(参照图10)。
在该状态下,当如图14所示那样向第一壳体20安装第二壳体40时,在凸轮单元(支承部51的第三锥形面53和旋转体60的第一锥形面74b)使旋转体60旋转之后(参照图15的(A)、图15的(B)),如图16所示,构成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90与旋转体60卡合,因此,如图3、图17、图19所示,针对旋转体60,以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状态,将旋转体60保持于第一壳体20,从而能将旋转体60正式固定于第一壳体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旋转体60正式固定于第二壳体20的状态下,旋转体60向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凸部33的卡合面33a与第二凸部68的卡合面68a相互背离,因此,第一凸部33与第二凸部68之间不会相互卡合。此外,在旋转体60正式固定于第二壳体20的状态下,旋转体60即使欲向第一方向旋转,也会因构成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90与旋转体60卡合而被保持于第一凸部33的卡合面33a与第二凸部68的卡合面68a背离的位置,因此,第一凸部33与第二凸部68之间也不会相互卡合,限制图19所示的状态的旋转体60向箭头F1所示的第一方向旋转(限制正式固定状态的旋转体60向第一方向的返回旋转)。
并且,在该锁定装置10中,如上所述那样配置为:在使第一凸部33与第一缺口67匹配的状态下,向支承孔65插入支轴32,在使第一凸部33穿过第一缺口67之后,使旋转体60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由此,通过防脱部,将旋转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20进行防脱保持,并且,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相互卡合,旋转体60向第一方向的旋转动作被限制,旋转体60被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当在该状态下向第一壳体20安装第二壳体40时,在凸轮单元使旋转体60旋转之后,构成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90与旋转体60卡合,针对旋转体60,以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状态,将旋转体60保持于第一壳体20,因此,能可靠地进行旋转体60的旋转限制(限制参照图19所示的状态下的旋转体60向第一方向侧的旋转动作)。
此外,在该锁定装置10中,如上所述那样配置为通过正式固定部对旋转体60进行旋转限制,因此,能减小构成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凸部33的卡合面33a和第二凸部68的卡合面68a的面积。即,若第一凸部33的卡合面33a和第二凸部68的卡合面68a的面积小,则在为了将旋转体60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而使旋转体60向图9的箭头F2所示的第二方向旋转时,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能容易地越过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因此,无需像上述专利文献1的侧锁装置中的转动限制爪的顶端侧那样地提供积极的弹性。即,在该锁定装置10中,由于设置如上所述的第一卡合面33a、第二卡合面68a而无需像专利文献1中的转动限制爪那样,为了赋予弹性而形成“コ”字形狭缝等,因此,旋转体60、壳体11不需要多余的开口,能使声音不易泄漏。
并且,操作开闭体5的表面侧的开关7,如上所述,通过马达13、蜗杆14等,克服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使旋转体60旋转来使一对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的卡合部82、82向脱离锁定部3、3的方向滑动,解除卡合部82与锁定部3的卡合,从固定体1的开口部2打开开闭体5,当设为该状态之后,从开关7松开手时,由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向箭头F1所示的第一方向对旋转体60进行旋转施力,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被朝向开闭体5的外侧推出。
此时,如图3、图17、图19所示,旋转体60被弹性构件90保持于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位置,由此,能限制在解除第一锁定构件80、第二锁定构件81与锁定部3、3的卡合之后,由施力单元对旋转体60进行旋转施力时的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之间卡合,其结果是,能降低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相互卡合时的撞击声。
此外,在将旋转体60防脱保持于第一壳体20且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卡合来将旋转体60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的状态下(参照图10和图11),将第二壳体40安装于第一壳体20时,能通过凸轮单元使旋转体60向第二方向旋转,与弹性构件90卡合(参照图16),由此,无需手动旋转旋转体60,能提高锁定装置10的组装作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从第二壳体40突出有支承构成正式固定部的弹性构件90的支承部51,在该支承部51的顶端侧形成有凸轮单元(在此为第三锥形面53),在基端侧支承弹性构件90。
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只是在将旋转体60防脱保持于第一壳体20且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卡合来将旋转体60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的状态下(参照图10和图11),向第一壳体20压入第二壳体40的简单的作业,在通过形成于支承部51的顶端侧的凸轮单元(第三锥形面53)使旋转体60克服施力单元的旋转施加力而旋转之后,支承于支承部51的基端侧的弹性构件90与其卡合,因此,能进一步提高锁定装置10的组装作业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轴32的外周设有第一凸部33,在该第一凸部33设有第一卡合面33a,在支承孔65的周缘设有第二凸部68,在该第二凸部68设有第二卡合面68a,第一凸部33、第二凸部68构成临时固定部,设为第一凸部33和第二凸部68彼此通过形成于支轴32与支承孔65之间的间隙而偏心,由此,能克服施力单元(扭簧12)的旋转施加力而越过,配置为在第一凸部33、第二凸部68彼此越过后,如图12所示,施力单元的施加力G也作用于第一凸部33与第二凸部68抵接的方向(参照图12的施加力G′),由此,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与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卡合并进行临时固定。
根据上述方案,在第一凸部33、第二凸部68彼此越过之后,如图12所示,施力单元的施加力G也作用于第一凸部33与第二凸部68抵接的方向(参照图12的施加力G′),由此,第二凸部68的第二卡合面68a与第一凸部33的第一卡合面33a卡合并进行临时固定,因此,能防止由于施力单元的旋转施加力,第一凸部33、第二凸部68向返回方向越过而解除临时固定,能可靠地临时固定旋转体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轴32从第一壳体20一体地突出,在旋转体60设有供支轴32插入的筒部64,在支轴32的外周设有第一凸部33,在该第一凸部33设有第一卡合面33a,在支承孔65的周缘设有第二凸部68,在该第二凸部68设有第二卡合面68a,在第一壳体20形成有用于成型第一凸部33的孔(凸部成型用孔36),配置为在旋转体60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体11时,如图4所示,筒部64的端面堵塞所述孔。
根据上述方案,在旋转体60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体11时,如图4所示,形成于第一壳体20的凸部形成用的孔36被设于旋转体60的筒部64的端面堵塞,因此,能使在壳体内部产生的撞击声更不易向壳体外部漏音。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图24~图26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与所述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10A(以下,也仅称为“锁定装置10A”)成为以下构造:在旋转体60A侧设置支轴32A,在第一壳体20侧设置支承孔65A,使旋转体60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20A。
具体而言,如图25所示,从旋转体60A的旋转部62的背侧中心突出有支轴32A,在其轴向顶端部的外周的一个部位突出设置有第一凸部33A。此外,在旋转部62形成有用于成型第一凸部33A的凸部成型用孔36A(参照图24)。
另一方面,在第一壳体20A的底壁21的与支轴32A匹配的位置形成有轴孔63A,从该轴孔63A的表侧周缘突出有筒部64A。从该筒部64A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内侧突出有设有第一缺口67A(参照图26)的内侧突出部66A,该内侧部分构成支承孔65A。此外,如图26所示,在支承孔65A的周缘设有第二凸部68A。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支轴32A的第一凸部33A与旋转体60A的第一缺口67A匹配的状态下,向支承孔65A插入支轴32A,在使第一凸部33A穿过第一缺口67A之后,使旋转体60克服施力单元的旋转施加力而向第二方向旋转,由此,通过防脱部,将旋转体60A相对于第一壳体20A进行防脱保持,并且,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相互卡合,旋转体60A被临时固定于第一壳体20A,当在该状态下向第一壳体20A安装第二壳体40A时,在凸轮单元使旋转体60A旋转后,弹性构件90与旋转体60A卡合,针对旋转体60A,以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背离的状态,将旋转体60A保持于第一壳体20A(参照图26)。其结果是,能限制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之间卡合,降低第一卡合面33a与第二卡合面68a相互卡合时的撞击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体60A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体11时,如图24所示,形成于旋转体60A的凸部形成用的孔36A也被设于第一壳体20A的筒部64A的端面堵塞,因此,能使在壳体内部产生的撞击声更不易向壳体外部漏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形实施方式,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体;2:开口部;3:锁定部;5:开闭体;10、10A:开闭体的锁定装置(锁定装置);11:壳体;12:扭簧;13:马达;14:蜗杆;20、20A:第一壳体;32、32A:支轴;33、33A:第一凸部;33a:第一卡合面;36、36A:凸部成型用孔;40、40A:第二壳体;51:支承部;53:第三锥形面;60、60A:旋转体;64、64A:筒部;65、65A:支承孔;68、68A:第二凸部;68a:第二卡合面;80:第一锁定构件;81:第二锁定构件;82:卡合部;90:弹性构件。

Claims (4)

1.一种开闭体的锁定装置,以可开闭的方式装配于固定体的开口部,所述开闭体的锁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锁定部,设于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开闭体中的一方;
锁定构件,配置于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开闭体中的另一方,与所述锁定部卡合/脱离;
壳体,由第一壳体和安装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构成,装配于所述固定体或所述开闭体;
旋转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壳体;以及
施力单元,对所述旋转体向第一方向旋转施力,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旋转体中的一方设有支轴,在另一方设有供所述支轴插通的支承孔,
在所述支承孔的周缘设有缺口,在所述支轴设有可穿过所述缺口的凸部,并且设有防脱部,在使所述凸部穿过所述缺口之后,使所述旋转体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由此,所述防脱部将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进行防脱,
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形成有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相互卡合/背离的第一卡合面和第二卡合面,
所述第一卡合面和所述第二卡合面被配置为构成临时固定部,所述临时固定部通过相互卡合来限制所述旋转体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动作,将所述旋转体临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设有凸轮单元和正式固定部,在所述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凸轮单元以卡合状态的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背离的方式使所述旋转体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规定角度,在通过该凸轮单元使所述旋转体旋转之后,所述正式固定部与所述旋转体卡合,针对所述旋转体,以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背离的状态,将所述旋转体保持于所述第一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其中,
从所述第二壳体突出有支承部,
在该支承部的顶端侧形成有所述凸轮单元,在基端侧设有所述正式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其中,
在所述支轴的外周设有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凸部设有所述第一卡合面,在所述支承孔的周缘设有第二凸部,在所述第二凸部设有所述第二卡合面,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彼此被设为通过形成于所述支轴与所述支承孔之间的间隙而偏心,由此能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旋转施加力而越过,
所述开闭体的锁定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彼此越过之后,所述施力单元的施加力也作用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抵接的方向,由此,所述支承孔的第二凸部的第二卡合面与所述支轴的第一凸部的第一卡合面卡合并进行临时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体的锁定装置,其中,
所述支轴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地突出,
在所述旋转体设有供所述支轴插入的筒部,
在所述支轴的外周设有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凸部设有所述第一卡合面,在所述支承孔的周缘设有第二凸部,在所述第二凸部设有所述第二卡合面,在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用于成型所述第一凸部的孔,
所述开闭体的锁定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旋转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筒部的端面堵塞所述孔。
CN202190000658.6U 2020-09-03 2021-08-27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Active CN2204477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8303 2020-09-03
JP2020148303 2020-09-03
PCT/JP2021/031442 WO2022050178A1 (ja) 2020-09-03 2021-08-27 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47769U true CN220447769U (zh) 2024-02-06

Family

ID=80491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0658.6U Active CN220447769U (zh) 2020-09-03 2021-08-27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4189A1 (zh)
JP (1) JP7377988B2 (zh)
CN (1) CN220447769U (zh)
WO (1) WO20220501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2003202T5 (de) * 2011-08-02 2014-04-17 Piolax Inc.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Öffnungs-/Schließelement
US10822836B2 (en) * 2015-05-19 2020-11-03 Piolax, Inc. Electric lock device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bod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50178A1 (zh) 2022-03-10
US20240044189A1 (en) 2024-02-08
JP7377988B2 (ja) 2023-11-10
WO2022050178A1 (ja)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1413B (zh) 开闭体的锁止装置
KR101911531B1 (ko) 개폐부재의 잠금장치
US10822836B2 (en) Electric lock device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body
CN108291416B (zh) 开闭体的锁止装置
KR101157902B1 (ko) 리드 개폐 장치
US11821244B2 (en) Lock device for opening/closing body
CN115884900A (zh)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JP5084585B2 (ja) 連結部品の目隠しキャップの装着構造
CN220447769U (zh)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CN113574238B (zh)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US11913263B2 (en) Lock device for opening/closing body
JP7194133B2 (ja) 車両のリッド開閉装置
JP4542865B2 (ja) リッド開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69372B2 (ja) ロック解除装置
JP4518900B2 (ja) リッド開閉装置
CN111954745B (zh) 阻尼器装置
KR20150032922A (ko) 차량의 글로브박스 개폐장치
JP2008013088A (ja) 車両用灰皿装置
CN110036172B (zh) 把手装置
JP2017157396A (ja) カバー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スイッチ装置
JP3971596B2 (ja) 車両用内装装置
JP2022102087A (ja) 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及び、車両用収納装置
JP2000067834A (ja) 電池収納部
JP2010236231A (ja) 車両用操作ノブ付き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18071265A (ja)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