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0682U - 液冷板和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液冷板和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0682U
CN220420682U CN202321863775.2U CN202321863775U CN220420682U CN 220420682 U CN220420682 U CN 220420682U CN 202321863775 U CN202321863775 U CN 202321863775U CN 220420682 U CN220420682 U CN 220420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cooling plate
region
liquid
medium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37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先能
阳贵波
李善鹏
尹雪芹
尹小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0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06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和电池包,所述液冷板,包括:进流区域、出流区域和分隔区域,所述分隔区域位于所述进流区域和所述出流区域之间,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所述出流区域的出口侧均位于所述液冷板的一侧且通过所述分隔区域分隔开,所述进流区域的出口侧和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均位于所述液冷板的另一侧且连通;其中,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均连通有多个介质流道,且多个所述介质流道的流通长度设置为在沿远离所述分隔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地减小。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可保证液冷板的各个位置处的冷却效果相对均衡,进而通过液冷板保证电池模组的均温性,提升电池包的安全可靠性。

Description

液冷板和电池包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01月13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320168289.2、名称为“液冷板和
电池包”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冷板和具有该液冷板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储能电池模组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电池模组本身散热速度很慢,因此随着热量的聚集电池模组会升温,当电池模组达到一定温度时,单体电池可能会出现冒烟、燃烧、爆炸等热失控现象,为解决此问题,主要方法是对电池模组及时散热,现有散热方式为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风冷散热需要提前布局风道,且对电池模组散热均温性能比较差,当电池模组大电流充放电时,风冷已经无法满足散热要求。相关技术中液冷散热多采用液冷板,液冷板在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设置有多个流道,但由于多个流道散热效果不均,无法实现液冷板的各个位置的温度的相对均衡,存在冷却效果区域差异大,对电池模组的冷却效果较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冷板,液冷板的各个区域的冷却均温性好,可对电池模组的各个位置均进行有效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包括:进流区域、出流区域和分隔区域,所述分隔区域位于所述进流区域和所述出流区域之间,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所述出流区域的出口侧均位于所述液冷板的一侧且通过所述分隔区域分隔开,所述进流区域的出口侧和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均位于所述液冷板的另一侧且连通;其中,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均连通有多个介质流道,且多个所述介质流道的流通长度设置为在沿远离所述分隔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地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通过对液冷板的介质流道的长度进行改进,以使从进气区域到出流区域之间的各个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行程相对均衡,同时利用液体在液冷板内的动压和静压的配合作用,使得各个介质流道中的冷却介质能够在液冷板上产生相对均匀的散热效果,进而可保证液冷板的各个位置处的冷却效果相对均衡,进而通过液冷板保证电池模组的均温性,提升电池包的安全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递减流道,所述介质流道与对应的所述递减流道连通,且所述递减流道的宽度设置为在沿远离所述分隔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地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形成有递减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在所述递减流道处设有凹苞,所述凹苞设置为从所述液冷板的表面朝向所述递减流道内凹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凹苞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凹苞间隔开分布于所述递减流道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每个所述介质流道的端部均设有所述凹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多个所述凹苞与对应的所述介质流道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在沿远离所述分隔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地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至少一个所述递减流道处的多个所述凹苞呈多排分布,且多排所述凹苞在沿所述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上依次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在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位于对应的递减流道的中部;所述液冷板在所述出流区域的出口侧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位于对应的递减流道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拼接相连,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一个设有朝向另一个凸出的凸起结构以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所述介质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至少一个所述凸起结构设有连通凹槽,且位于所述凸起结构两侧的介质流道通过所述连通凹槽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在沿垂直于所述介质流道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结构的连通凹槽的至少部分错开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凸起结构通过所述连通凹槽分隔为多段子凸起,且相邻两段所述子凸起中靠近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或所述出流区域的出口侧的一段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另一段的延伸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冷板,所述介质流道的宽度为L1,所述连通凹槽的宽度为L2;且满足:6mm≤L1≤33mm;和/或,1≤L2/L1≤2。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池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设置有电池模组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与所述电池模组贴合相连。
所述电池包和上述的液冷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的内部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池包100,
液冷板1,进流区域11,进液口111,出流区域12,出液口121,分隔区域13,过流流道131,介质流道14,递减流道15,凹苞16,上板171,下板172,定位孔18,凸起结构19,连通凹槽191,子凸起192,
电池模组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1,该液冷板1的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21之间的多个流道的长度相对均衡,可保证液冷板1的各个位置处的冷却效果相对均衡,从而使得液冷板1可对电池模组2的不同位置进行更加均匀地散热,保证电池模组2的均温性。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1,包括:进流区域11、出流区域12和分隔区域13,分隔区域13位于进流区域11和出流区域12之间,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和出流区域12的出口侧均位于液冷板1的一侧且通过分隔区域13分隔开,进流区域11的出口侧和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均位于液冷板1的另一侧且连通。其中,液冷板1设有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21,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21均位于液冷板1的一侧,液冷板1的另一侧为封闭侧。
进液口111位于进流区域11处,出液口121位于出流区域12处,液冷板1在进流区域11内形成有进流流道,液冷板1在出流区域12内形成有出流流道,且液冷板1的另一侧在分隔区域13的端部处形成有过流流道131,使得外部的冷却介质可从进液口111进入到进流区域11的进流流道内,且从进流区域11绕过分隔区域13从过流流道131流向出流区域12的出流流道,最后从出流区域12的出流流道流向出液口121,实现冷却介质在液冷板1内的流动。
其中,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均连通有多个介质流道14,且多个介质流道14的流通长度设置为在沿远离分隔区域13的方向上逐渐地减小。也就是说,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14且通过多个介质流道14连通,位于进流区域11中的多个介质流道14与分隔区域13之间的间距不同,同时,且在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也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14且通过多个介质流道14连通,位于出流区域12的多个介质流道14与分隔区域13之间的间距也不同。
具体地,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液冷板1的左侧区域为进流区域11,且液冷板1的右侧区域为出流区域12,液冷板1的中间区域为分隔区域13。如图6所示,进流区域11设有10介质流道14,10个介质流道14的流通长度沿远离分隔区域13的方向逐渐地减小,即进流区域11的10个介质流道14的流通长度从右往左逐渐地减小,以使进流区域11的10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可以相对均匀地速度从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流动至出口侧,同时出流区域12设有10介质流道14,10个介质流道14的流通长度沿远离分隔区域13的方向逐渐地减小,即出流区域12的10个介质流道14的流通长度从左往右逐渐地减小,以使出流区域12的10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可以相对均匀地速度从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流动至出口侧。
这样,在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处的冷却介质进入到进流流道后,可以相对均匀的速度流过多个介质流道14流向进流区域11的出口侧,且在从过流流道131处绕过分隔区域13之后,再从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进入到出流流道后,可以相对均匀的速度流过多个介质流道14流向出流区域12的出口侧,最后从出流区域12的出液口121流出液冷板1。由此,液冷板1从进液口111到出液口121之间的多个流通通道中的冷却介质可以相对均衡的速度进行流动,从而使得液冷板1的各个位置处的冷却效果相对均衡,尤其对于离分隔区域13的距离不同的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冷却效果也相对均衡,从而优化液冷板1对电池模组2的冷却效果,保证电池模组2的整体均温性,保证电池包100的安全性。
以及,需要说明的是,流体流动总压分为动压和静压,其中,距离出液口121近的水口因动压,即流体惯性进行流动;远距离流道,因为出液口121背部壁面处流体沿壁面流动,导致远距离流道流体量较大,需较大阻力匹配阻力均流,由此,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使得各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均衡,进而使得散热效果也更加均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1,通过对液冷板1的介质流道的长度进行改进,以使从进气区域到出流区域之间的各个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行程相对均衡,同时利用液体在液冷板内的动压和静压的配合作用,使得各个介质流道中的冷却介质能够在液冷板上产生相对均匀的散热效果,可保证液冷板1的各个位置处的冷却效果相对均衡,进而通过液冷板1保证电池模组2的均温性,提升电池包100的安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中的至少一个、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中的至少一个均形成有递减流道15,即递减流道15可灵活地设置,如在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设置递减流道15或进流区域11的出口侧设置递减流道15,或者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递减流道15,同样地,可在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设置递减流道15或出流区域12的出口侧设置递减流道15,或者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递减流道15,由此,通过设置递减流道15,使得多个介质流道14形成长度差,利于各个介质流道14的散热效果更均衡。
且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可在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形成有递减流道15。换言之,进流区域11的进流流道包括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的递减流道15和出口侧的递减流道15以及位于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的多个介质流道14,同样地,出流区域12的出流流道包括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的递减流道15和出口侧的递减流道15以及位于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的多个介质流道14。
其中,介质流道14与对应的递减流道15连通,且递减流道15的宽度设置为在沿远离分隔区域13的方向上逐渐地增大,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宽度逐渐变化的递减流道15,从而使得位于进流区域11和出流区域12的多个介质流道14的宽度逐渐地变化,从而使得多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相对均衡。
如图6所示,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的递减流道15和出口侧的递减流道15均构造为从右往左逐渐变宽,同时对应的多个介质流道14的长度从右往左逐渐变短;同样的,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的递减流道15和出口侧的递减流道15均构造为从左往右逐渐变宽,同时对应的多个介质流道14的长度从左往右逐渐变短,这样,进液口111到出液口121之间的多个流通通道中的冷却介质可以相对均衡的速度进行流动,保证液冷板1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板1在递减流道15处设有凹苞16,凹苞16设置为从液冷板1的表面朝向递减流道15内凹入,此处指的凹入也可理解为凹苞16为在液冷板1的表面朝内凸出以在递减流道15内形成凸起的阻流结构。其中,凹苞16的设置可在递减流道15内形成流动阻力,从而改变或调整进入到各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
如在介质流道14的端部设置凹苞16,通过控制凹苞16与对应的介质流道14之间的间距以控制进入到对应的介质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流速,从而可使得远离分隔区域13的介质流道14内的介质流速和靠近分隔区域13的介质流道14内的介质流速相对均衡,即利于保证液冷板1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苞16为多个,且多个凹苞16间隔开分布于递减流道15处,以使多个凹苞16共同在递减流道15处起到调整冷却介质流速的作用,增强对进流流道和出流流道的冷却介质的调节效果。
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凹苞16沿递减流道15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即多个凹苞16的分布方向与多个介质流道14的分布方向相同,这样,可使得递减流道15内的多个位置处的冷却介质的流速均可有效地调节,利于提升液冷板1各个位置的冷却效果的均衡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介质流道14的端部均设有凹苞16,即可在进流区域11的介质流道14的两端同时设置凹苞16,也可在出流区域12的介质流道14的两端同时设置凹苞16。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液冷板1包括相对分布的两层板,且在两层板之间限定出介质流道14,凹苞16可在其中一层板上形成且可与另一层板进行焊接固定,以增强连接强度,同时避免冷却介质渗透。
如图6所示,在每个介质流道14的端部均设有一个凹苞16,这样,位于介质流道14端部的凹苞16可对流入到该介质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起到阻流和引导的作用,以使递减流道15处的介质流道以特定的流向进行流动,从而使得与分隔区域13不同距离的介质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对均衡,从而保证液冷板1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凹苞16与对应的介质流道14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在沿远离分隔区域13的方向上逐渐地增大,以使多个凹苞16与对应的介质流道14之间的空间在沿远离分隔区域13的方向上逐渐地增大,这样,流入到多个介质流道14的冷却介质的阻力逐渐地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冷却介质从多个介质流道14进入时,越靠近分隔区域13的冷却介质在进入到对应的介质流道14时的阻力较大,且随着不同的冷却介质朝向远离分隔区域13的方向流动,进入到不同的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可相对均匀地进入到多个介质流道14中,由此,可使得多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量更加均衡,进而保证液冷板1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递减流道15处的多个凹苞16呈多排分布,且多排凹苞在沿介质流道14的延伸方向上依次分布,这样,多排凹苞16可共同在递减流道15处起到阻流作用,更加利于保证各个介质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更加均匀。
如图3中所示,在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的递减流道15中设有两排凹苞16,两排凹苞16在垂直于介质流道14的方向上依次分布,且每排均包括多个凹苞16,两排的多个凹苞16在沿介质流道14的延伸方向上错开分布,这样,进流区域11内的冷却介质可依次经过两排凹苞16,从而实现冷却介质的均衡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板1在进流区域11的入口侧设有进液口111,液冷板1在出流区域12的出口侧设有出液口121,这样,冷却介质从进液口111流向进流区域11内,且从进液区域流出后绕过分隔区域13流向出流区域12,进一步地从出流区域12的出液口121流出至液冷板1外,且在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21分别连接外部冷却管路,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
其中,进液口111位于对应的递减流道15的中部,可使得进流区域11的多个介质流道14与进液口111之间的距离相对均匀,避免位于两侧的介质流道14与进液口111之间的间距过大,造成距离较大的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流量过低,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同样地,出液口121位于对应的递减流道15的中部,可使得出流区域12的多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能够以相对均匀地距离进入到出液口121,保证各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能够相对均衡地流向出液口121,保证冷却介质流动的均衡性,进而保证液冷板1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介质流道14的长度差值为L,满足:1mm≤L≤4mm,即可将L设置为在1mm~4mm之间,如设置为2mm、3mm等,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介质流道14的长度差值相对较小,由此,在冷却介质在朝向多个介质流道14进行流动时,可保证多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量相对均匀,避免长度差值过大造成流量分配不均。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板1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和第二板拼接相连,第一板和第二板中的一个设有朝向另一个凸出的凸起结构以在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限定出介质流道14,即液冷板1为两个板拼接形成,且在两个板之间限定出介质流道14。
如图5所示,第一板和第二板中的一个为上板171且另一个为下板172,上板171扣合于下板172的上方,上板171设有凸起结构且形成多组介质流道14,上板171的两端非流道区域分别开设有两组孔位用于实现液冷板1的安装,且上板171的两端非流道区域设有两个小孔为上板171和下板172的焊接定位孔18。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凸起结构19设有连通凹槽191,且位于凸起结构19两侧的介质流道14通过连通凹槽191连通,这样,相邻两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可通过连通凹槽191实现互通,换言之,在相邻两个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速相差较大时,流速较大的介质流道14中的冷却介质可通过连通凹槽191进入到流速较小的介质流道14中,使得各个介质流道14中的流速更加均衡,从而均衡散热效果。
其中,可在部分凸起结构19上设置连通凹槽191,也可在部分凸起结构19上不设置连通凹槽191,如图5和图6所示,在进流区域11和出流区域12均设置有两个不具有连通凹槽191的凸起结构19,且该两个凸起结构19中的一个和对应的进液口111或出液口121正对,另一个位于液冷板的侧边处,从而可实现进流区域11和出流区域12的分组。同时在该两个凸起结构19之间设有多个具有连通凹槽191的凸起结构19,以及在与进液口或出液口正对的一个凸起结构19与分隔区域之间设有多个具有连通凹槽191的凸起结构19,由此,进流区域11和出流区域12均分隔为两组介质流道14,且每组介质流道14之间通过连通凹槽191连通,相邻两组介质流道14之间间隔开,实现冷却介质的分区流动,利于各个位置冷却介质的均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垂直于介质流道14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凸起结构19的连通凹槽191的至少部分错开设置,如图5和图6所示,相邻的两个连通凹槽191错开分布,避免两个凸起结构19的连通凹槽191出现对流的情况,进而保证冷却介质可顺利地从进流区域11或出流区域12的入口侧朝向出口侧流动,保证冷却介质在介质流道14中的流动速度,提高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9通过连通凹槽191分隔为多段子凸起192,且相邻两段子凸起192中靠近进流区域的入口侧或出流区域的出口侧的一段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另一段的延伸长度,如图5中所示凸起结构19沿竖向分布,且相邻两段子凸起192中位于下方的一段的长度大于等于位于上方的一段的长度,且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位于下方区域,换言之,靠近进液口、出液口的子凸起192的长度大于远离进液口、出液口的子凸起192的长度,可以理解的是,靠近进液口、出液口的介质流道14的均流需求较小,远离进液口、出液口的介质流道14的均流需求较大,通过上述的设置,利于介质流道14在远离进液口、出液口的区域进行均流,从而更加利于提高各个介质流道14的均温性,使得液冷板1的散热效果更加均衡。在一些实施例中,子凸起192区域进行焊接加工,可避免空鼓以及水流乱窜的问题,同时提高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流道14的宽度为L1,连通凹槽191的宽度为L2,且满足:6mm≤L1≤33mm,换言之,介质流道14的宽度可设置为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33mm,由此,即可保证顺利焊接加工,又可避免液冷板1内部鼓包;和/或,1≤L2/L1≤2,即连通凹槽191的宽度可设置为介质流道14的宽度的1-2倍,即连通凹槽191的宽度可设置为6mm~66mm,由此,可保证焊接面积,提高加工合格率,且可避免空鼓以及水流乱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池包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设置有电池模组2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液冷板1,液冷板1与电池模组2贴合相连。其中,液冷板1的进流区域11的多个介质流道14和出流区域12的多个介质流道14形成内圈流道和外圈流道,且内圈流道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行程与外圈流道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行程相对均匀,由此,可使得液冷板1的各个位置处的冷却效果相对均衡,从而达到较好的均温效果。
其中,电池模组2和液冷板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设置需求进行灵活地设定,如图1-图4所示,电池模组2为两个,且两个电池模组2沿厚度方向上堆叠设置,如图1所示,电池模组2的厚度方向为图中的上下方向。且每个电池模组2设置有至少一个液冷板1,如在每个电池模组2的上侧面均设有一个液冷板1,从而通过该液冷板1对对应的电池模组2进行冷却降温。其中,可在液冷板1的下表面涂覆导热胶,用于填充板与电芯表面接触面之间的缝隙隙,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导到液冷板1表面通过冷却介质热交换带出。
且在实际设置时,电池模组2可以堆叠多层,层数优选偶数,如电池模组2的堆叠层数为12、14、16、18、20层,以使该区间堆叠层数的电池包100可安装在1.5m~2.5m储能柜中,能够方便储能柜的生产、装配、运输等。
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流区域、出流区域和分隔区域,所述分隔区域位于所述进流区域和所述出流区域之间,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所述出流区域的出口侧均位于所述液冷板的一侧且通过所述分隔区域分隔开,所述进流区域的出口侧和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均位于所述液冷板的另一侧且连通;
其中,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均连通有多个介质流道,且多个所述介质流道的流通长度设置为在沿远离所述分隔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地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递减流道,所述介质流道与对应的所述递减流道连通,且所述递减流道的宽度设置为在沿远离所述分隔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地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所述出流区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形成有递减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在所述递减流道处设有凹苞,所述凹苞设置为从所述液冷板的表面朝向所述递减流道内凹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苞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凹苞间隔开分布于所述递减流道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介质流道的端部均设有所述凹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凹苞与对应的所述介质流道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在沿远离所述分隔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地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递减流道处的多个所述凹苞呈多排分布,且多排所述凹苞在沿所述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上依次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在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位于对应的递减流道的中部;
所述液冷板在所述出流区域的出口侧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位于对应的递减流道的中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拼接相连,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一个设有朝向另一个凸出的凸起结构以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所述介质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凸起结构设有连通凹槽,且位于所述凸起结构两侧的介质流道通过所述连通凹槽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在沿垂直于所述介质流道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结构的连通凹槽的至少部分错开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通过所述连通凹槽分隔为多段子凸起,且相邻两段所述子凸起中靠近所述进流区域的入口侧或所述出流区域的出口侧的一段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另一段的延伸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道的宽度为L1,所述连通凹槽的宽度为L2;
且满足:6mm≤L1≤33mm;和/或,1≤L2/L1≤2。
15.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电池模组和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与所述电池模组贴合相连。
CN202321863775.2U 2023-01-13 2023-07-14 液冷板和电池包 Active CN2204206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8289 2023-01-13
CN2023201682892 2023-0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0682U true CN220420682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52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3775.2U Active CN220420682U (zh) 2023-01-13 2023-07-14 液冷板和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06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6722B2 (en) Structural support element in heat exchangers
EP2299228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qualizing hot fluid exit plane plate temperatures in heat exchangers
CN110247133B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冷却板及液冷循环系统
CN116613425A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储能电池包
CN220420682U (zh) 液冷板和电池包
CN212209705U (zh) 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US20240030513A1 (en) Battery cooling plate, and battery system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KR20200082567A (ko) 배터리 냉각용 열교환기
CN219575751U (zh) 电池包和储能装置
CN211182447U (zh) 液冷板
CN111477994B (zh) 具有分流结构的一体式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
JP2023543574A (ja) トレイ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池パック
CN210430028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KR20210024958A (ko) 집열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20015271A1 (en) Cooling system
CN114608368A (zh) 换热器
CN213278188U (zh) 电池温度调节板与电池包
CN213401304U (zh) 电池温度调节板以及电池包
CN217691337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3278187U (zh) 电池温度调节板和电池包
CN111854478A (zh) 一种换热器
CN220672682U (zh) 一种高效钎焊式口琴管冷板
CN220065833U (zh) 一种换热板以及电池包
CN219876612U (zh) 直冷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