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0748U -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0748U
CN220410748U CN202321149551.5U CN202321149551U CN220410748U CN 220410748 U CN220410748 U CN 220410748U CN 202321149551 U CN202321149551 U CN 202321149551U CN 220410748 U CN220410748 U CN 2204107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gear
carriage
wheel
bi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495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思凡
宁朝欢
张迪
任少杰
雷一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Xingjia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Xingjia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Xingjia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Xingjia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495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07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07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07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用于通过车推马的倒装运动承载游客,包括:转向机构,与马车固定连接,位于马车朝向仿生马头的一侧。四杆机构,其一端与转向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安装在仿生马头上。八连杆机构,数量为4组,分别位于四杆机构的两侧,转动连接在四杆机构转动上。驱动机构,设置在马车的后轮上,与后轮固定连接。传动机构,分别设置在马车上、四杆机构上,其动力输入端与驱动机构转动连接,动力输出端与八连杆机构连接,使八连杆机构仿真实马腿进行走动。实现代替真马观光车承载游客观光的目的,整体结构能够远距离行驶,给游客带来马车年代的交通工具的体验感,而且具有安全以及成本低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仿生马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旅游景点在蓬勃发展,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旅游。
在诸多的旅游景点中,逐渐涌现出多种观光车,比如电平观光车、脚蹬观光车、观光马车等,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尤其在某些代表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的旅游景点,游客乘坐观光马车游览景点,体验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氛围。对于以上观光车,存在一下不同的问题:脚蹬观光车仅适用于景点内距离较短的旅游,而当距离较远时,人力脚蹬观光车显得费力,使游客产生疲劳感,而且脚蹬观光车不适于以此乘坐数量较多的游客;电平观光车可以一次承载较多人数的乘客,但是电平观光车仅能作为代步工具将游客从始发地运输至目的地,不能给游客带来以马车为交通工具的历史年代的文化体验感;而普通的马拉车,游客坐在马车上依靠马力拉车,其动力有限,跑程短,马作为畜类,不便于游客控制马跑的速度,甚至当存在个别时候马容易受惊而伤及游客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饲养马需要购买饲料或草料,其饲养成本较高,增加了景点的运营成本。
所以,需要为旅游景点开发设计能够远距离、体验马车交通工具、安全以及成本低的观光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能够远距离、体验马车交通工具、安全以及成本低的观光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通过转向机构、四杆机构、八连杆机构、驱动机构以及传动机构仿真腿进行走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用于通过车推马的倒装运动承载游客,包括:
转向机构,与马车固定连接,位于马车朝向仿生马头的一侧,用于通过转动带动马车改变方向。
四杆机构,其一端与转向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安装在仿生马头上,用于通过传递动力协调转向机构与仿生马头进行转向。
八连杆机构,数量为4组,分别位于四杆机构的两侧,转动连接在四杆机构转动上,用于通过连杆运动模拟真实马腿走动。
驱动机构,设置在马车的后轮上,与后轮固定连接,用于通过减速传动驱动后轮转动。
传动机构,分别设置在马车上、四杆机构上,其动力输入端与驱动机构转动连接,动力输出端与八连杆机构连接,用于将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至八连杆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装在后轮上的驱动机构启动后在驱动后轮转动的同时,还向传动机构提供动力,传动机构在该动力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八连杆机构运动,以使八连杆机构仿真实马腿进行走动。当需要控制马车转弯时,通过转动转向机构,使转向机构转过一定的弧度,以改变马车的运动方向,同时转向机构将转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四杆机构,使四杆机构发生偏转,以使仿生马头进行转向,同时,四杆机构带动八连杆机构转动,以模拟真实马腿偏转而进行转弯,进而实现代替真马观光车承载游客观光的目的,整体结构能够远距离行驶,给游客带来马车年代的交通工具的体验感,而且具有安全以及成本低的特点。
进一步优选为,四杆机构包括:
头架,设置在仿生马头上,与仿生马头的底部拆卸连接,头架用于随同仿生马头转动。
第一转向轴,其上端与头架的下端活动连接,用于支撑头架在其上转动。
转向连杆,位于头架的下方,其一端与第一转向轴的下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转向机构固定连接。
仿生马身,其一侧与头架转动连接,另一侧与传动机构连接,用于通过传动机构随同头架转动而改变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拉动缰绳偏转时,缰绳带动仿生马头相对于仿生马身发生偏转,仿生马头带动头架转动,头架转动带动转向连杆偏转,转向连杆偏转带动转向机构转动,进而通过控制仿生马头转动带动马车转动。
进一步优选为,转向机构包括:
第二转向轴,转动设置在马车的底盘上,其端部与转向连杆固定连接。
转向曲柄,设置在第二转向轴上,与第二转向轴的上端转动连接,用于通过弧线转动带动第二转向轴转动。
轮架,位于底盘的下方,其上端与穿过底盘,且与转向轴固定连接。
前轮,设置在轮架的下端,与轮架转动连接,转向轴用于跟随转向曲柄转动带动轮架改变运动方向,以使前轮发生偏转。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向连杆带动第二转向轴转动,第二转向轴带动转向曲柄转动的同时带动轮架转动,轮架转动带动前轮转动,同时底盘随同轮架一起发生同方向的偏转,以此实现改变马车转向的目的。
进一步优选为,八连杆机构包括:
左前蹄。
小腿,设置在左前蹄上,其下端与左前蹄的中部转动连连接。
大腿,位于小腿上,其下端与小腿的中上部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传递动力至小腿。
第一连杆,设置在大腿的下端,下端与大腿转动连接。
第二连杆,位于小腿的内侧,其下端与小腿的上端转动连接,其上端、第一连杆的上端均与头架连接,第一连杆用于在头架上辅助大腿做弧线运动。
曲柄连杆,设置在大腿的上端,其下端与大腿的上端转动连接。
曲柄,设置在头架上,与头架的侧壁转动连接,其表面与曲柄连杆的上端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曲柄连杆在平面内旋转。
第三连杆,设置在曲柄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其一端与曲柄连杆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中上部内壁转动连接,用于在横向方向限定第二连杆在预设弧度范围内进行平面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前蹄、小腿、大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曲柄连杆、曲柄以及第三连杆构成的八连杆机构,通过曲柄在头架上转动带动曲柄连杆转动而逐渐实现八连杆机构的转动,以此模拟真实马腿行走的目的,代替真实马腿行走,直接代替真实马拉车承载游客。
进一步优化为,头架中固定设置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两端均穿过头架,分别在头架的两侧转动连接八连杆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八连杆机构绕转动干转动。
进一步优化为,驱动机构包括:
外齿轮,设置在后轮的轮毂上,与后轮同轴固定连接。
内齿轮,位于外齿轮内,与外齿轮啮合。
第一主齿轮,设置在内齿轮的内侧,与内齿轮同轴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带动内齿轮转动,以带动外齿轮转动。
驱动电机,其工作端与第一主齿轮连接,用于驱动第一主齿轮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工作后直接驱动第一主齿轮转动,第一主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内齿轮而使其转动,内齿轮通过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外齿轮转动,外齿轮在转动时带动与之同轴连接的后轮转动,以此达到驱动电机工作驱动后轮先行转动的目的。
进一步优化为,外齿轮的内径大于内齿轮的外径,外齿轮的外径小于等于后轮的直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此通过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实现减速驱动马车运动的目的,其减速比大,具有节能增效的效果。
进一步优化为,传动机构包括:
链杆,设置在马车上,其两端部分别穿过马车的两侧、马身的两侧。
链轮,套设在链杆的端部、中部,与链杆固定连接。
第一链条,设置在内齿轮的内侧,其一端缠绕在第一主齿轮上,另一端缠绕在链轮上。
第二链条,其一端缠绕在链杆的中部的链轮上,另一端缠绕在位于马身的两侧的链轮上,第一链条用于将第一主齿轮上的动力传递至第二链条上。
第二主齿轮,套设在位于马身两侧的链杆的中部,第二链条用于通过运动牵引链轮转动,以带动链杆转动。
第一过轮,设置在第二主齿轮的一侧,与第二主齿轮啮合。
第二过轮,位于第二主齿轮的另一侧,与第二主齿轮啮合,第二主齿轮用于通过啮合转动带动第一过轮、第二过轮转动。
异形齿轮,位于头架内,套设在转动杆上,与第一过轮啮合,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曲柄转动,以改变头架的方向。
后腿齿轮,位于马身内部,与第二过轮啮合,用于将第二过轮上的动力传递至与之连接的曲柄上,以带动马身上的后腿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主齿轮在转动的同时通过第一链条将动力传递至链轮上,链轮转动带动链杆转动,链杆转动带动其中部的链轮转动,中部的链轮转动带动第二链条转动,第二条链轮将动力传递至与第二主齿轮连接的链杆上,该链杆通过转动带动第二主齿轮转动,第二主齿轮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过轮和第二过轮,通过第一过轮、第二过轮分别驱动位于仿生马伸两侧的八连杆机构运动,以模拟真是马腿行走。
进一步优化为,异形齿轮为弧形齿槽渐开线齿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转弯的过程中,能保证与第一过轮进行完全啮合而不分离,保证动力的正常传递,实现马前腿的完美转向。
进一步优化为,八连杆机构分别位于在位于头架的两侧、仿生马身的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头架的两侧八连杆机构,分别用于模拟真实马的左前腿和右前腿行走。位于仿生马伸两侧的八连杆机构,分别用于模拟真实马的左后腿右后腿行走,以此实现模拟真实马的四足行走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八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左前蹄;2-前轮;3-小腿;4-转动杆;5-大腿;6-右前腿;7-左后腿;8-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右后腿;11-第一链条;12-缰绳;13-第三连杆;14-第二链条;15-转向连杆;16-头架;17-曲柄连杆;18-底盘;19-轮架;20-仿生马头;21-曲柄;22-异形齿轮;23-第一过轮;24-伞;25-弹簧;26-第二主齿轮;27-仿生马身;28-第一转向轴;29-第二转向轴;30-第二过轮;31-后腿齿轮;32-转向曲柄;33-后轮;34-第一主齿轮;35-内齿轮;36-外齿轮;37-链轮;38-车辕;39-链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图2以及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如图1所示,用于通过车推马的倒装运动承载游客,包括:
转向机构,与马车固定连接,位于马车朝向仿生马头20的一侧,用于通过转动带动马车改变方向。
四杆机构,其一端与转向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安装在仿生马头20上,用于通过传递动力协调转向机构与仿生马头20进行转向。
八连杆机构,数量为4组,分别位于四杆机构的两侧,转动连接在四杆机构转动上,用于通过连杆运动模拟真实马腿走动。
驱动机构,设置在马车的后轮33上,与后轮33固定连接,用于通过减速传动驱动后轮33转动。
传动机构,分别设置在马车上、四杆机构上,其动力输入端与驱动机构转动连接,动力输出端与八连杆机构连接,用于将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至八连杆机构。
装在后轮33上的驱动机构启动后在驱动后轮33转动的同时,还向传动机构提供动力,传动机构在该动力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八连杆机构运动,以使八连杆机构仿真实马腿进行走动。当需要控制马车转弯时,通过转动转向机构,使转向机构转过一定的弧度,以改变马车的运动方向,同时转向机构将转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四杆机构,使四杆机构发生偏转,以使仿生马头20进行转向,同时,四杆机构带动八连杆机构转动,以模拟真实马腿偏转而进行转弯,进而实现代替真马观光车承载游客观光的目的,整体结构能够远距离行驶,给游客带来马车年代的交通工具的体验感,而且具有安全以及成本低的特点。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四杆机构包括:
头架16,设置在仿生马头20上,与仿生马头20的底部拆卸连接,头架16用于随同仿生马头20转动。仿生马头20上连接有缰绳12,缰绳12的一端与仿生马头20转动连接,可用于在仿生马头20的前方或后方牵引仿生马头20。缰绳12的另一端可放置在马车上,还可以被游客在仿生马头20的前方进行牵引,给游客带来模拟牵引真实马的体验感。
第一转向轴28,其上端与头架16的下端活动连接,用于支撑头架16在其上转动。
转向连杆15,位于头架16的下方,其一端与第一转向轴28的下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转向机构固定连接。
仿生马身27,其一侧与头架16转动连接,另一侧与传动机构连接,用于通过传动机构随同头架16转动而改变方向。
当拉动缰绳12偏转时,缰绳12带动仿生马头20相对于仿生马身27发生偏转,仿生马头20带动头架16转动,头架16转动带动转向连杆15偏转,转向连杆15偏转带动转向机构转动,进而通过控制仿生马头20转动带动马车转动。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头架16上还连接有弹簧25,弹簧25的一端与头架16的下端拆卸链接,另一端与马车的车辕38拆卸连接,用于辅助头架16转动时带动车辕38进行偏转,同时当松开缰绳12时,通过被压缩后产生的形变作用力辅助头架16回复至原来的位姿。
具体的,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包括:
第二转向轴29,转动设置在马车的底盘18上,其端部与转向连杆15固定连接。
转向曲柄32,设置在第二转向轴29上,与第二转向轴29的上端转动连接,用于通过弧线转动带动第二转向轴29转动。
轮架19,位于底盘18的下方,其上端与穿过底盘18,且与转向轴固定连接。
前轮2,设置在轮架19的下端,与轮架19转动连接,转向轴用于跟随转向曲柄32转动带动轮架19改变运动方向,以使前轮2发生偏转。
通过转向连杆15带动第二转向轴29转动,第二转向轴29带动转向曲柄32转动的同时带动轮架19转动,轮架19转动带动前轮2转动,同时底盘18随同轮架19一起发生同方向的偏转,使前轮2与仿生马头20同向同角度转动,以此实现改变马车转向的目的。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八连杆机构包括:
左前蹄1。
小腿3,设置在左前蹄1上,其下端与左前蹄1的中部转动连连接。
大腿5,位于小腿3上,其下端与小腿3的中上部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传递动力至小腿3。
第一连杆8,设置在大腿5的下端,下端与大腿5转动连接。
第二连杆9,位于小腿3的内侧,其下端与小腿3的上端转动连接,其上端、第一连杆8的上端均与头架16连接,第一连杆8用于在头架16上辅助大腿5做弧线运动。
曲柄21连杆17,设置在大腿5的上端,其下端与大腿5的上端转动连接。
曲柄21,设置在头架16上,与头架16的侧壁转动连接,其表面与曲柄21连杆17的上端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曲柄21连杆17在平面内旋转。
第三连杆13,设置在曲柄21连杆17与第二连杆9之间,其一端与曲柄21连杆17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9的中上部内壁转动连接,用于在横向方向限定第二连杆9在预设弧度范围内进行平面转动。
左前蹄1、小腿3、大腿5、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曲柄21连杆17、曲柄21以及第三连杆13构成的八连杆机构,通过曲柄21将动力传递至曲柄21连杆17、大腿5、小腿3、长连杆、中连杆以及蹄,以使曲柄21在头架16上转动带动曲柄21连杆17转动,进而逐渐实现4组八连杆机构分别在头架16的两侧、仿生马伸的两侧转动,以此模拟真实马腿行走的目的,代替真实马腿行走,直接代替真实马拉车承载游客。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头架16中固定设置有转动杆4,转动杆4的两端均穿过头架16,分别在头架16的两侧转动连接八连杆机构,实现八连杆机构绕转动干转动。转动杆4的数量为若干个,每个转动杆4分别与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转动连接、所述曲柄21转动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包括:
外齿轮36,设置在后轮33的轮毂上,与后轮33同轴固定连接。
内齿轮35,位于外齿轮36内,与外齿轮36啮合。
第一主齿轮34,设置在内齿轮35的内侧,与内齿轮35同轴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带动内齿轮35转动,以带动外齿轮36转动。
驱动电机,其工作端与第一主齿轮34连接,用于驱动第一主齿轮34转动。驱动电机选用直流电机。
驱动电机工作后直接驱动第一主齿轮34转动,第一主齿轮34将动力传递至内齿轮35而使其转动,内齿轮35通过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外齿轮36转动,外齿轮36在转动时带动与之同轴连接的后轮33转动,以此达到驱动电机工作驱动后轮33先行转动的目的。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齿轮36的内径大于内齿轮35的外径,外齿轮36的外径小于等于后轮33的直径,以此通过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实现减速驱动马车运动的目的,其减速比大,具有节能增效的效果。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动机构包括:
链杆39,设置在马车上,其两端部分别穿过马车的两侧、马身的两侧。马车上还设置有伞24,用于遮阳。
链轮37,套设在链杆39的端部、中部,与链杆39固定连接。
第一链条11,设置在内齿轮35的内侧,其一端缠绕在第一主齿轮34上,另一端缠绕在链轮37上。
第二链条14,其一端缠绕在链杆39的中部的链轮37上,另一端缠绕在位于马身的两侧的链轮37上,第一链条11用于将第一主齿轮34上的动力传递至第二链条14上。
第二主齿轮26,套设在位于仿生马身27两侧的链杆39的中部,第二链条14用于通过运动牵引链轮37转动,以带动链杆39转动。
第一过轮23,设置在第二主齿轮26的一侧,与第二主齿轮26啮合。
第二过轮30,位于第二主齿轮26的另一侧,与第二主齿轮26啮合,第二主齿轮26用于通过啮合转动带动第一过轮23、第二过轮30转动。
异形齿轮22,位于头架16内,套设在转动杆4上,与第一过轮23啮合,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曲柄21转动,以改变头架16的方向。
后腿齿轮31,位于仿生马身27内部,与第二过轮30啮合,用于将第二过轮30上的动力传递至与之连接的曲柄21上,以带动仿生马身27上的后腿运动。
第一主齿轮34在转动的同时通过第一链条11将动力传递至链轮37上,链轮37转动带动链杆39转动,链杆39转动带动其中部的链轮37转动,中部的链轮37转动带动第二链条14转动,第二条链轮37将动力传递至与第二主齿轮26连接的链杆39上,该链杆39通过转动带动第二主齿轮26转动,第二主齿轮26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过轮23和第二过轮30,通过第一过轮23、第二过轮30分别驱动位于仿生马伸两侧的八连杆机构运动,以模拟真是马腿行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异形齿轮22为弧形齿槽渐开线齿轮,在进行转弯的过程中,能保证与第一过轮23进行完全啮合而不分离,保证动力的正常传递,实现马前腿的完美转向。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八连杆机构分别位于在位于头架16的两侧、仿生马身27的两侧,与传动机构转动连接。位于头架16的两侧八连杆机构,在传动机构传递动力的作用下,分别用于模拟真实马的左前腿和右前腿行走。位于仿生马伸两侧的八连杆机构,分别用于模拟真实马的左后腿右后腿行走,以此实现模拟真实马的四足行走的目的。
仿生行走过程
请结合图1-图3,将仿生行走过程进行如下描述:
驱动电机启动后工作,将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主齿轮34传递至内齿轮35,内齿轮35在转动的同时,将动力通过第一链条11、链杆39、链轮37传递至第二主齿轮26,同时通过在外齿轮36内啮合转动驱动外齿轮36转动,外齿轮36转动带动后轮33转动,以此实现驱动后轮33转动的目的。第二主齿轮26将动力分别通过第一过轮23传递至异形齿轮22,通过第二过轮30传递至后腿齿轮31。异形齿轮22与第一过轮23啮合转动的过程中将动力传递至转动杆4,转动杆4转动带动曲柄21在头架16上转动,曲柄21将动力传递至曲柄21连杆17、大腿5、小腿3、长连杆、中连杆以及蹄,以使曲柄21在头架16上转动带动曲柄21连杆17转动,实现在头架16的两侧模拟真实马的左前腿和右前腿6行走的目的。同时,曲柄21将动力传递至曲柄21连杆17、大腿5、小腿3、长连杆、中连杆以及蹄,以使曲柄21在仿生马身27上转动带动曲柄21连杆17转动,实现在仿生马身27的两侧模拟真实马的左后腿7和右后腿10行走的目的。
当需要转弯时,拉动缰绳12偏转,缰绳12带动仿生马头20相对于仿生马身27发生偏转,仿生马头20带动头架16转动,头架16转动带动转向连杆15偏转,转向连杆15偏转带动转向机构转动,进而通过控制仿生马头20转动带动马车转动。转向连杆15带动第二转向轴29转动,第二转向轴29带动转向曲柄32转动的同时带动轮架19转动,轮架19转动带动前轮2转动,同时底盘18随同轮架19一起发生同方向的偏转,以此实现改变马车转向的目的。头架16转动时压缩弹簧25发生形变而产生作用力,弹簧25将该作用力通过车辕38传递至马车,待头架16完成转动时,弹簧25通过反向作用力使头架16恢复至原来的朝向位姿。整个过程完成了模拟真实马腿行走和转弯的过程,直接代替真实马拉车承载游客的目的。
整体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直流电机通过内齿轮35与外齿轮36之间的内啮合驱动后轮33转动,再通过后轮33驱动整车运动实现了大传动比减速,以此进行逆向反推驱动,具有绿色环保、生动形象、效率高以及成本低的特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用于通过车推马的倒装运动承载游客,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机构,与马车固定连接,位于所述马车朝向仿生马头的一侧,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所述马车改变方向;
四杆机构,其一端与所述转向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安装在仿生马头上,用于通过传递动力协调所述转向机构与所述仿生马头进行转向;
八连杆机构,数量为4组,分别位于所述四杆机构的两侧,转动连接在所述四杆机构转动上,用于通过连杆运动模拟真实马腿走动;
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马车的后轮(33)上,与所述后轮(33)固定连接,用于通过减速传动驱动所述后轮(33)转动;
传动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马车上、所述四杆机构上,其动力输入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转动连接,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八连杆机构连接,用于将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八连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杆机构包括:
头架(16),设置在所述仿生马头上,与所述仿生马头的底部拆卸连接,所述头架(16)用于随同所述仿生马头转动;
第一转向轴(28),其上端与所述头架(16)的下端活动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头架(16)在其上转动;
转向连杆(15),位于所述头架(16)的下方,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轴(28)的下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机构固定连接;
仿生马身(27),其一侧与所述头架(16)转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用于通过传动机构随同所述头架转动而改变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
第二转向轴(29),转动设置在所述马车的底盘(18)上,其端部与所述转向连杆(15)固定连接;
转向曲柄(32),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向轴(29)上,与所述第二转向轴(29)的上端转动连接,用于通过弧线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轴(29)转动;
轮架(19),位于所述底盘(18)的下方,其上端与穿过底盘(18),且与所述第二转向轴(29)固定连接;
前轮(2),设置在所述轮架(19)的下端,与所述轮架(19)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轴用于跟随所述转向曲柄(32)转动带动所述轮架(19)改变运动方向,以使所述前轮(2)发生偏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八连杆机构包括:
左前蹄(1);
小腿(3),设置在所述左前蹄(1)上,其下端与所述左前蹄(1)的中部转动连连接;
大腿(5),位于所述小腿(3)上,其下端与所述小腿(3)的中上部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传递动力至所述小腿(3);
第一连杆(8),设置在所述大腿(5)的下端,下端与所述大腿(5)转动连接;
第二连杆(9),位于所述小腿(3)的内侧,其下端与所述小腿(3)的上端转动连接,其上端、所述第一连杆(8)的上端均与所述头架(16)连接,所述第一连杆(8)用于在所述头架(16)上辅助所述大腿(5)做弧线运动;
曲柄连杆(17),设置在所述大腿(5)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大腿(5)的上端转动连接;
曲柄(21),设置在所述头架(16)上,与所述头架(16)的侧壁转动连接,其表面与所述曲柄连杆(17)的上端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曲柄连杆(17)在平面内旋转;
第三连杆(13),设置在所述曲柄连杆(17)与所述第二连杆(9)之间,其一端与所述曲柄连杆(17)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9)的中上部内壁转动连接,用于在横向方向限定所述第二连杆(9)在预设弧度范围内进行平面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架(16)中固定设置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的两端均穿过所述头架(16),分别在所述头架(16)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八连杆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外齿轮(36),设置在所述后轮(33)的轮毂上,与所述后轮(33)同轴固定连接;
内齿轮(35),位于所述外齿轮(36)内,与所述外齿轮(36)啮合;
第一主齿轮(34),设置在所述内齿轮(35)的内侧,与所述内齿轮(35)同轴转动连接,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所述内齿轮(35)转动,以带动所述外齿轮(36)转动;
驱动电机,其工作端与所述第一主齿轮(34)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齿轮(34)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齿轮(36)的内径大于所述内齿轮(35)的外径,所述外齿轮(36)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后轮(33)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链杆(39),设置在所述马车上,其两端部分别穿过所述马车的两侧、所述马身的两侧;
链轮(37),套设在所述链杆(39)的端部、中部,与所述链杆(39)固定连接;
第一链条(11),设置在所述内齿轮(35)的内侧,其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一主齿轮(34)上,另一端缠绕在所述链轮(37)上;
第二链条(14),其一端缠绕在所述链杆(39)的中部的所述链轮(37)上,另一端缠绕在位于所述马身的两侧的所述链轮(37)上,所述第一链条(11)用于将所述第一主齿轮(34)上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链条(14)上;
第二主齿轮(26),套设在位于所述马身两侧的所述链杆(39)的中部,所述第二链条(14)用于通过运动牵引所述链轮(37)转动,以带动所述链杆(39)转动;
第一过轮(23),设置在所述第二主齿轮(26)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主齿轮(26)啮合;
第二过轮(30),位于所述第二主齿轮(26)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主齿轮(26)啮合,所述第二主齿轮(26)用于通过啮合转动带动所述第一过轮(23)、所述第二过轮(30)转动;
异形齿轮(22),位于所述头架(16)内,套设在所述转动杆(4)上,与所述第一过轮(23)啮合,用于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曲柄(21)转动,以改变所述头架(16)的方向;
后腿齿轮(31),位于所述马身内部,与所述第二过轮(30)啮合,用于将所述第二过轮(30)上的动力传递至与之连接的所述曲柄(21)上,以带动所述马身上的后腿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齿轮(22)为弧形齿槽渐开线齿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八连杆机构,分别设置在位于所述头架(16)的两侧、所述仿生马身(27)的两侧。
CN202321149551.5U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Active CN2204107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9551.5U CN220410748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9551.5U CN220410748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0748U true CN220410748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59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49551.5U Active CN220410748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07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2191B (zh) 自控式轮履自动转换爬楼机
CN106476888A (zh) 万向车
CN202180883U (zh) 自行式四轮棚车
CN220410748U (zh) 一种旅游观光仿生机械马车
CN101486355B (zh) 电动式动感童车多种行走状态的转换结构
CN101693145B (zh) 一种模仿四脚动物行走的装置
CN201088834Y (zh) 电动机器马车
CN101486354B (zh) 波浪式运动的童车
CN102167068B (zh) 一种动感式童车多种状态的转换结构
CN207173831U (zh) 儿童电动车
CN206826747U (zh) 万向车
CN109908594A (zh) 一种随跟的仿真动物行走装置
CN201216703Y (zh) 一种四轮车的扶手转向装置
CN101125572A (zh) 陆上赛艇健身车
CN201158431Y (zh) 童车之结构
CN201800832U (zh) 四轮驱动变速脚踏车
CN201538389U (zh) 儿童履带式娱乐车
CN204050943U (zh) 一种具有可调节式模拟脚踏行走功能的空中脚踏车
CN101100211A (zh) 跷板驱动式滑板车
CN219116992U (zh) 一种行走机构及其应用该机构的行走小车
CN214175496U (zh) 一种学前教育益智模型
CN203902623U (zh) 可变换休闲式婴儿车
CN219821667U (zh) 一种越野人力车
CN209828247U (zh) 一种仿真动物行走的野外骑行机
CN203450290U (zh) 人力交通工具转向倾角智能控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