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97605U -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97605U
CN220397605U CN202321427834.1U CN202321427834U CN220397605U CN 220397605 U CN220397605 U CN 220397605U CN 202321427834 U CN202321427834 U CN 202321427834U CN 220397605 U CN220397605 U CN 220397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llecting
water
exhaust
collecting box
water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2783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张明
关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2783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97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97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976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重集水结构,包括集水盒以及排气通道,集水盒内设置有集水腔,排气通道与集水腔相连通,排气通道的底部设置有积水盘。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集水结构,利用排气通道将热蒸汽导入集水盒,通过设置集水盒的集水腔收集热蒸汽凝结的凝结水,进行第一次集水,有效避免凝结水返流至排气通道内;同时为了预防因操作不当、或设备老化从排气通道、集水盒、排气通道与集水盒连接处泄露凝结水,可以利用排气通道的表面汇集泄露的凝结水,并将泄露的凝结水汇集至积水盘,进行第二次集水;双重集水结构有效保证卫生的使用环境,特别是保证卫生的烹饪环境,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Description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烹饪设备或带进气、出气的厨房电器的集成灶中,通常在灶具设置排气口,用于散热,或用以排出烹饪设备或带进气、出气的厨房电器的热蒸汽,为了美观,需要在灶具的排气口处设置栅格盖,当热蒸汽排出后,部分热蒸汽被遮挡,慢慢与冷凝水汇聚并顺着排气通道孔滑落至烹饪设备或带进气、出气的厨房电器中,造成食物污染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双重集水结构,该双重集水结构通过设置集水盒进行第一集水,通过设置积水盘进行第二次集水,双重集水结构有效保证卫生的使用环境,特别是保证卫生的烹饪环境,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包括集水盒以及排气通道,集水盒内设置有集水腔,排气通道与集水腔相连通,排气通道的底部设置有积水盘。
进一步地,积水盘套设在排气通道的底部外周。
进一步地,集水腔具有敞口,集水腔的敞口位置处可拆连接有端盖,端盖上开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与集水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排气通道包含排气部与排气管主体,排气部向内凸起于集水盒的底部形成集水腔,排气管主体设置在集水腔外。
进一步地,排气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排气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排气部通过第一出气口与集水腔相连通,第一出气口的设置高度为集水腔的最高水位。
进一步地,排气部与排气管主体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连接管,排气部与连接管可拆连接在一起,排气管主体与连接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集水盒底座,集水盒与集水盒底座可拆连接在一起,连接管与集水盒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排气管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出气口,排气管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与第二出气口相连通,积水盘设置在第二进气口位置;排气管主体倾斜设置,第二出气口位置高于第二进气口位置。
进一步地,排气部由管体形成。
进一步地,排气部由隔板形成。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集水结构,利用排气通道将热蒸汽导入集水盒,通过设置集水盒的集水腔收集热蒸汽凝结的凝结水,进行第一次集水,有效避免凝结水返流至排气通道内;同时为了预防因操作不当、或设备老化从排气通道、集水盒、排气通道与集水盒连接处泄露凝结水,可以利用排气通道的表面汇集泄露的凝结水,并将泄露的凝结水汇集至积水盘,进行第二次集水;集水盒与积水盘的双重集水结构有效保证卫生的使用环境,特别是保证卫生的烹饪环境,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双重集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图3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图4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图7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双重集水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双重集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图10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图10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图12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图4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图16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双重集水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00-集水盒,101-集水腔,102-第一卡接部。
200-排气通道,201-排气部,2011-第一出气口,2012-第一进气口,202-排气管主体,2021-第二出气口,2022-第二进气口,203-连接管。
300-积水盘。
400-主柜。
500-灶具。
600-端盖,601-排气口。
700-集水盒底座,701-第二卡接部。
800-装配盖,801-台阶部,802-限位凸部。
90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重集水结构,包括集水盒100以及排气通道200,集水盒100内设置有集水腔101,排气通道200与集水腔101相连通,排气通道200的底部设置有积水盘300。
由于双重集水结构使用时,其排气通道200与产生气体的设备相连接,以集成灶为例,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与集成灶的主柜400相连通,排气通道200的出气口设置在灶具500后侧,为了更好地进行排气,可以在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位置处设置风机,可以在排气通道200的出气口上方设置抽油烟机。
进一步地,以主柜400内设置有烤箱为例,在烤箱烘烤食物时,烤箱的内胆会产生含有水蒸气的热气,也就是热蒸汽,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与内胆连接在一起,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与内胆相连通,烤箱的内胆产生的热蒸汽通过排气通道200进入集水盒100,由于集水盒100本身与热蒸汽之间具有温度差,热蒸汽遇到集水盒100冷凝产生凝结水滴落至集水腔101,进行第一次集水。
当操作不当、或设备老化从排气通道200、集水盒100、排气通道200与集水盒100连接处泄露凝结水,可以利用排气通道200的表面汇集泄露的凝结水,并将泄露的凝结水汇集至积水盘300,进行第二次集水。
双重集水结构有效保证卫生的使用环境,特别是保证卫生的烹饪环境,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在实施例中,积水盘300套设在排气通道200的底部外周,也就是说,积水盘300环绕排气通道200的四周布置,对排气通道200的表面汇集泄露的凝结水进行全方面的汇集。
在实施例中,集水腔101具有敞口,集水腔101的敞口位置处可拆连接有端盖600,端盖600上开设有排气口601,排气口601与集水腔101相连通。
优选的,集水腔101的敞口设置在集水腔101的顶部,排气通道200设置在集水腔101的底部。
热蒸汽往集水腔101的敞口方向向上流动,端盖600设置在敞口处,热蒸汽冲击端盖600,利于形成凝结水,端盖600上的排气口601利于排出气体;端盖600可拆连接,集水腔101需要倒水时,用户只需要取下端盖600,取出集水盒100,进行倒水,利于集水盒100的倒水与清洁。
在实施例中,如图4-图8所示,排气通道200包含排气部201与排气管主体202,排气部201向内凸起于集水盒100的底部形成集水腔101,排气管主体202设置在集水腔101外。
在实施例中,排气部201的管壁以及集水盒100的内侧壁形成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形成集水腔101的内侧壁中,至少有一个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内侧壁利于凝结水的汇集。
优选的,如图4-图5、图8所示,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倾斜向下设置,其集水腔101上大下小,利于汇集凝结水;当然集水腔101的内侧壁也可以倾斜向上设置,以保证汇集凝结水的效率而定,并不局限与此。
在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8所示,排气部2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2011,排气部20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2012,排气部201通过第一出气口2011与集水腔101相连通,第一出气口2011的设置高度为集水腔101的最高水位;也就是说,排气部201的管壁以及集水盒100的内侧壁形成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均高于第一出气口2011的设置高度。
在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排气部201与排气管主体20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连接管203,排气部201与连接管203可拆连接在一起,排气管主体202与连接管203固定连接在一起,利于拆下集水盒100进行倒水。
在实施例中,还包括集水盒底座700,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可拆连接在一起,连接管203与集水盒底座700固定连接在一起;集水盒底座700对集水盒100起到支撑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气口2011具备出气的功能,同时也具备溢流的作用,当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的高度超过第一出气口2011的高度时,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就从第一出气口2011返流至排气部201内,并沿着排气管主体202进入至产生热蒸汽的主柜400内胆中,从而避免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泄露至集水盒100外,避免凝结水进入控制板等电子器件,造成电子器件短路。
为了避免在长时间使用后,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过多,从而从第一出气口2011溢流至排气部201,并进入主柜400内胆污染食物,通过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可拆连接,排气部201与连接管203可拆连接,用户可以及时取下集水盒100进行倒水,避免凝结水返流污染食物。
在实施例中,排气管主体2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出气口2021,排气管主体20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2022,第一进气口2012与第二出气口2021相连通,积水盘300设置在第二进气口2022位置;排气管主体202倾斜设置,第二出气口2021位置高于第二进气口2022位置;倾斜设置的排气管主体202既可以利于排气,又能够将泄漏的凝结水引入积水盘300。
在实施例中,排气部201由管体形成,管体状的排气部201易于加工制造,从而集水盒100与排气部201均可以单独制造,再经过后续的加工工艺连接在一起;也可以将排气部201与集水盒100一体制成,优选的,将集水盒100的内侧壁制成倾斜状;排气部201的形状与加工工艺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并不局限于此。
在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的连接位置设置有装配盖800,并且装配盖800设置在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之间,集水盒100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2,集水盒100通过第一卡接部102卡接在装配盖800上。
在实施例中,装配盖800整体呈环状,装配盖800具有敞口,装配盖800通过其敞口套设在集水盒100外,装配盖800的敞口边缘设置有台阶部801,第一卡接部102卡接在台阶部801上,第一卡接部102与台阶部801相配合。
在实施例中,集水盒底座700具有敞口,集水盒底座700的敞口边缘设置有第二卡接部701,装配盖800设置在集水盒底座700上,台阶部801设置在第二卡接部701上。
在实施例中,装配盖800与集水盒底座70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900,并且密封圈900设置在台阶部801与第二卡接部701之间;密封圈900可以防止热蒸汽从第二台阶与第二卡接部701之间外溢出去,从而有效避免集成灶的其他部位积水。
热蒸汽向上流动,台阶部801的设置使得热蒸汽不会从第一卡接部102进入至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之间,可降低台阶部801与第二卡接部701之间的密封圈900老化速度。
在实施例中,端盖600的部分盖合在集水腔101的敞口上,端盖600的另一部分搭设在装配盖800上,装配盖800上设置有限位凸部802,端盖600上设置有与限位凸部802相配合的限位凹部;限位凸部802与限位凹部对端盖600起到限位、定位的作用;而且端盖600与装配盖800可拆连接,便于集水盒100进行倒水。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配盖800上设置有限位凹部,端盖600上设置有与限位凹部相配合的限位凸部802;限位凸部802与限位凹部对端盖600起到限位、定位的作用。
实施例2,
如图10至图18所示,本实施提供的一种双重集水结构,包括集水盒100以及排气通道200,集水盒100内设置有集水腔101,排气通道200与集水腔101相连通,排气通道200的底部设置有积水盘300。
由于双重集水结构使用时,其排气通道200与产生气体的设备相连接,以集成灶为例,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与集成灶的主柜400相连通,排气通道200的出气口设置在灶具500后侧,为了更好地进行排气,可以在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位置处设置风机,可以在排气通道200的出气口上方设置抽油烟机。
进一步地,以主柜400内设置有烤箱为例,在烤箱烘烤食物时,烤箱的内胆会产生含有水蒸气的热气,也就是热蒸汽,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与内胆连接在一起排气通道200的进气口与内胆相连通,烤箱的内胆产生的热蒸汽通过排气通道200进入集水盒100,由于集水盒100本身与热蒸汽之间具有温度差,热蒸汽遇到集水盒100冷凝产生凝结水滴落至集水腔101,进行第一次集水。
当操作不当、或设备老化从排气通道200、集水盒100、排气通道200与集水盒100连接处泄露凝结水,可以利用排气通道200的表面汇集泄露的凝结水,并将泄露的凝结水汇集至积水盘300,进行第二次集水。
双重集水结构有效保证卫生的使用环境,特别是保证卫生的烹饪环境,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在本实施中,积水盘300套设在排气通道200的底部外周,也就是说,积水盘300环绕排气通道200的四周布置,对排气通道200的表面汇集泄露的凝结水进行全方面的汇集。
在本实施中,集水腔101具有敞口,集水腔101的敞口位置处可拆连接有端盖600,端盖600上开设有排气口601,排气口601与集水腔101相连通。
热蒸汽往集水腔101的敞口方向向上流动,端盖600设置在敞口处,热蒸汽冲击端盖600,利于形成凝结水,端盖600上的排气口601利于排出气体;端盖600可拆连接,集水腔101需要倒水时,用户只需要取下端盖600,取出集水盒100,进行倒水,利于集水盒100的倒水与清洁。
在本实施中,如图13-图17所示,排气通道200包含排气部201与排气管主体202,排气部201向内凸起于集水盒100的底部形成集水腔101,排气管主体202设置在集水腔101外。
在本实施中,排气部201的管壁以及集水盒100的内侧壁形成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形成集水腔101的内侧壁中,至少有一个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内侧壁利于凝结水的汇集。
优选的,如图13-图14、图17所示,有一个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倾斜向下设置,其集水腔101上大下小,利于汇集凝结水;当然集水腔101的内侧壁也可以倾斜向上设置,以保证汇集凝结水的效率而定,并不局限与此。
在本实施中,如图13-图14、图17所示,排气部2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2011,排气部20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2012,排气部201通过第一出气口2011与集水腔101相连通,第一出气口2011的设置高度为集水腔101的最高水位;也就是说,排气部201的管壁以及集水盒100的内侧壁形成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均高于第一出气口2011的设置高度。
在本实施中,如图13-图14所示,排气部201与排气管主体20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连接管203,排气部201与连接管203可拆连接在一起,排气管主体202与连接管203固定连接在一起,利于拆下集水盒100进行倒水。
在本实施中,还包括集水盒底座700,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可拆连接在一起,连接管203与集水盒底座700固定连接在一起;集水盒底座700对集水盒100起到支撑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气口2011具备出气的功能,同时也具备溢流的作用,当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的高度超过第一出气口2011的高度时,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就从第一出气口2011返流至排气部201内,并沿着排气管主体202进入至产生热蒸汽的主柜400内胆中,从而避免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蔓延至集水盒100外,避免凝结水进入控制板等电子器件,造成电子器件短路。
为了避免在长时间使用后,集水腔101内汇集的凝结水过多,从而从第一出气口2011溢流至排气部201,并进入主柜400内胆污染食物,通过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可拆连接,排气部201与连接管203可拆连接,用户可以及时取下集水盒100进行倒水,避免凝结水返流污染食物。
在本实施中,排气管主体2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出气口2021,排气管主体20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2022,第一进气口2012与第二出气口2021相连通,积水盘300设置在第二进气口2022位置;排气管主体202倾斜设置,第二出气口2021位置高于第二进气口2022位置;倾斜设置的排气管主体202既可以利于排气,又能够将泄漏的凝结水引入积水盘300。
在本实施中,排气部201由隔板形成,优选的,隔板状的排气部201与集水盒100为一体制成,并且在生产时,可以将形成排气部201的隔板制成倾斜状,从而形成集水腔101的内侧壁,利于简化集水盒100与排气部201的整体加工工序;排气部201的形状与加工工艺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中,如图13-图14所示,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的连接位置设置有装配盖800,并且装配盖800设置在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之间,集水盒100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2,集水盒100通过第一卡接部102卡接在装配盖800上。
在本实施中,装配盖800整体呈环状,装配盖800具有敞口,装配盖800通过其敞口套设在集水盒100外,装配盖800的敞口边缘设置有台阶部801,第一卡接部102卡接在台阶部801上,第一卡接部102与台阶部801相配合。
在本实施中,集水盒底座700具有敞口,集水盒底座700的敞口边缘设置有第二卡接部701,装配盖800设置在集水盒底座700上,台阶部801设置在第二卡接部701上。
在本实施中,装配盖800与集水盒底座70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900,并且密封圈900设置在台阶部801与第二卡接部701之间;密封圈900可以防止热蒸汽从台阶与第二卡接部701之间外溢出去,从而有效避免集成灶的其他部位积水。
热蒸汽向上流动,台阶部801的设置使得热蒸汽不会从第一卡接部102进入至集水盒100与集水盒底座700之间,可减少台阶部801与第二卡接部701之间的密封圈900老化速度。
在本实施中,端盖600的部分盖合在集水腔101的敞口上,端盖600的另一部分搭设在装配盖800上,装配盖800上设置有限位凸部802,端盖600上设置有与限位凸部802相配合的限位凹部;限位凸部802与限位凹部对端盖600起到限位、定位的作用;而且端盖600与装配盖800可拆连接,便于集水盒100进行倒水。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配盖800上设置有限位凹部,端盖600上设置有与限位凹部相配合的限位凸部802。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盒以及排气通道,所述集水盒内设置有集水腔,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集水腔相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底部设置有积水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水盘套设在所述排气通道的底部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具有敞口,所述集水腔的敞口位置处可拆连接有端盖,所述端盖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集水腔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包含排气部与排气管主体,所述排气部向内凸起于所述集水盒的底部形成所述集水腔,所述排气管主体设置在所述集水腔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所述排气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排气部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集水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的设置高度为所述集水腔的最高水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部与所述排气管主体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连接管,所述排气部与所述连接管可拆连接在一起,所述排气管主体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水盒底座,所述集水盒与所述集水盒底座可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管与所述集水盒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出气口,所述排气管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积水盘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气口位置;所述排气管主体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出气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进气口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部由管体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部由隔板形成。
CN202321427834.1U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Active CN220397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27834.1U CN220397605U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27834.1U CN220397605U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97605U true CN220397605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09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27834.1U Active CN220397605U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976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4171B2 (ja) 蒸気調理装置
CN106091026B (zh) 一种嵌入式一体化燃气灶具
EP3957218B1 (en) Steam-type air fryer
CN109567610A (zh) 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CN220397605U (zh) 一种双重集水结构
CN215383346U (zh) 一种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12137395B (zh) 一种用于烹饪设备的蒸汽加热结构及烹饪设备
CN220186909U (zh) 一种排气集水结构及其集成灶
CN220186910U (zh) 一种集水盒装配结构
CN112240576A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06612674U (zh) 烹饪器具
CN218683832U (zh) 一种排气结构、排气组件和厨电设备
CN21179595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0961832U (zh) 一种水槽式清洗机
CN210433438U (zh) 一种带洗碗机的集成灶
CN110779059A (zh) 一种风柜组件和吸油烟机
CN218832565U (zh) 冷凝水回收装置、蒸烤箱及集成灶
CN220601587U (zh) 集成灶头部组件及集成灶
CN220397591U (zh) 一种后侧排气式集成灶
CN214548809U (zh) 一种防溢电饭煲
CN116195892A (zh) 冷凝水回收装置、蒸烤箱及集成灶
CN220852239U (zh) 一种灶具底板、灶具及集成灶
CN220141380U (zh) 具有防溢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14128200U (zh) 蒸汽烹饪器具的蒸笼及蒸汽烹饪器具
CN219014420U (zh) 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