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7540U -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7540U
CN220357540U CN202321571516.2U CN202321571516U CN220357540U CN 220357540 U CN220357540 U CN 220357540U CN 202321571516 U CN202321571516 U CN 202321571516U CN 220357540 U CN220357540 U CN 2203575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adiating
heat sink
fin
f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7151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福荫
张伟亭
张志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Xunshu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Xunshu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Xunshu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Xunshu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7151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7540U/zh
Priority to US18/456,447 priority patent/US20230400259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75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75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heat-pipes together or with other structures, e.g. with base blocks; Heat pipe c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包括风扇,至少一热管,于热管上设置至少一散热鳍片,热管垂直嵌入散热鳍片的孔中,所述散热鳍片开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是在散热鳍片上拉伸凸起的开窗式开孔,通过上述技术方法,优化了边界层,实现在散热鳍片上增加风道控制风流,当散热器工作时,风扇将风吹向散热鳍片,有一部分风流通过散热孔的开孔流出形成回流的风流,延长了风流通过散热鳍片的时间,促使带走更多的热量,使降温效率提升,提升了空冷散热器鳍片在尺寸不变情况下的散热效率,能很好的降低电子设备的热量,维持电子设备输出功率,释放其全部的性能。

Description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具体为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高集成化和高密度化,其功耗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电子设备长时间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导致设备过热而影响其性能,甚至损坏设备。因此,散热是电子设备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空冷散热器鳍片尺寸受到了电脑机箱及主板的限制,无法加大尺寸,在此情况下功耗受到限制,且现在的空冷散热器鳍片没有风道设计,散热器工作时风扇风流吹过鳍片时风流通过鳍片的时间短,导致带走的热量少,降温效率不足,当需要更高降温效率时风冷散热器越来越不被选择,降温效率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了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包括风扇及热管,风扇能加速空气流动速度更快的降低散热鳍片的温度,使热管的热量更快散发出去,热管内部密封传,于热管上设置至少一散热鳍片,散热鳍片是铜片或铝片,热管垂直嵌入散热鳍片的孔中,嵌入的连接方式稳固贴合,导热效果好,所述散热鳍片开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散热孔为散热鳍片增加了风道,优化了边界层,所述散热孔是在散热鳍片上拉伸凸起的开窗式开孔,拉伸凸起的开窗式开孔能制造出横向的开孔,可以形成风道控制风流,当散热器工作时风扇风流吹过鳍片时产生层流式结构,使风流通过鳍片时间加长促使带走更多的热量,提升散热器降温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有24个散热孔,24个散热孔以6个为一组分为四组,每组2行3列,所述散热孔阵列式对称分布在散热鳍片四个角,四组散热孔沿X轴及Y轴对称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有24个散热孔,24个散热孔以6个为一组分为四组,每组2行3列,所述散热孔交错式对称分布在散热鳍片四个角,四组散热孔沿X轴及Y轴对称分布,交错式的排布让每个散热孔出口都没有阻挡,使风的流动更顺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孔的拉伸凸起斜面与散热鳍片顶面的夹角范围是20-30度,夹角范围在20-30度既可以形成风道又使凸起不至于过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拉伸凸起的散热孔开孔方向面向散热鳍片外侧边,散热孔开孔向外可以更好的带走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以N+1个堆叠在热管上,所述散热鳍片堆叠的上下间距高于凸起的散热孔最高点,堆叠间距高于凸起的散热孔可以不影响散热器的高度,更好的适配现有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底部上方设有固定底座,固定底座上方可以固定额外配件,例如风扇等,所述固定底座由铝构成,铝件成本较低且可塑性好,所述固定底座呈T字型,所述固定底座侧边有固定螺孔,螺孔帮助更好的固定东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底座的底面包括至少一固定底座紧配槽,固定底座紧配槽开设在固定底座下方并且多个槽紧密平行排布,固定底座紧配槽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数量,使每个热管均有紧配位置且能根据需求调节热管数量,所述固定底座的顶面包括至少一固定紧配槽,固定紧配槽开设在固定底座上方并且多个槽紧密平行排布,固定紧配槽能配合额外配件实现固定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底部设有导热底座,导热底座与热源直接接触,能快速的将热量传导到热管,所述导热底座包括至少一导热底座紧配槽,底座紧配槽开设在导热底座上方并且多个槽紧密平行排布,导热底座紧配槽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数量,使每个热管均有紧配位置且能根据需求调节热管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底座由铜构成,铜的导热系数高能很好的传导热量。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空冷散热器鳍片在尺寸不变情况下的散热效率,通过增加的散热孔为散热鳍片增加了风道设计,优化了边界层,当散热器工作时,风扇风流吹过散热鳍片时的风流通过散热鳍片的时间增长,促使带走更多的热量,使降温效率提升,提升了空冷散热器鳍片在尺寸不变情况下的散热效率,满足如今越来越高的散热需求,很好的降低电子设备的热量,维持电子设备输出功率,释放其全部的性能,提升产品力及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底座。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导热底座。
图中标号代表:散热鳍片1、热管2、导热底座3、固定底座4、散热孔11、凸起斜面12、散热鳍片顶面13、导热底座紧配槽31、固定螺孔41、固定底座紧配槽42、固定紧配槽4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请参阅图1到图12: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包括风扇,至少一热管2,于热管2上设置至少一散热鳍片1,热管2垂直嵌入散热鳍片1的孔中,所述散热鳍片1开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11,所述散热孔11是在散热鳍片1上拉伸凸起的开窗式开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风扇能加速空气流动速度,更快的降低散热鳍片1的温度,使热管2的热量更快散发出去,热管2上设置的散热鳍片1是铜片或铝片,热管2垂直嵌入散热鳍片1的连接方式稳固贴合,导热效果好,散热鳍片1开设的为散热鳍片1增加了风道,优化了边界层,当散热器工作时风扇风流吹过鳍片时产生层流式结构,在散热鳍片1上拉伸凸起的开窗式散热孔11能制造出横向的开孔,风扇运行时产生的部分风流从下方通过散热孔11回流,使其形成回旋式的风流,增长了风流通过散热鳍片1的时间带走更多的热量,在散热鳍片1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较佳地,所述散热鳍片1有24个散热孔11,所述散热孔11阵列式对称分布在散热鳍片1四个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鳍片1的24个散热孔11以6个为一组分为四组,每组2行3列,四组散热孔11沿X轴及Y轴对称阵列式分布在散热鳍片1四个角。
较佳地,所述散热鳍片1有24个散热孔11,所述散热孔11交错式对称分布在散热鳍片1四个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鳍片1的24个散热孔11以6个为一组分为四组,每组2行3列,四组散热孔11沿X轴及Y轴对称阵列式分布在散热鳍片1四个角,错式的散热孔排布让每个散热孔出口都没有阻挡,使风的流动更顺畅。
较佳地,所述散热孔11的拉伸凸起斜面12与散热鳍片顶面13的夹角范围是20-30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20-30度的夹角范围既可以形成风道控制风流又避免了散热孔11凸起过高,兼容了现在常用的散热鳍片1规格。
较佳地,所述散热鳍片1拉伸凸起的散热孔11开孔方向面向散热鳍片1外侧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散热孔11开孔向外使通过的风流产生回旋,使风流通过散热鳍片1的时间变长,可以更多的带走热量。
较佳地,所述散热鳍片1以N+1个堆叠在热管2上,所述散热鳍片1堆叠的上下间距高于凸起的散热孔11最高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鳍片1按现有的规格进行堆叠,并且散热鳍片1堆叠的上下间距高于凸起的散热孔11最高点可以不影响现有散热器的高度,更好的适配现有设备。
较佳地,所述热管2底部上方设有固定底座4,所述固定底座4由铝构成,所述固定底座4呈T字型,所述固定底座4侧边有固定螺孔4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管2底部上方的固定底座4可以固定额外配件,例如增加风扇、灯条等,固定底座4由成本较低且可塑性好的铝构成,固定底座4呈T字型,方便组装,固定底座4侧边的固定螺孔41帮助更好的固定东西。
较佳地,所述固定底座4的底面包括至少一固定底座紧配槽42,固定底座紧配槽42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2数量,所述固定底座4的顶面包括至少一固定紧配槽4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底座4底面的固定底座紧配槽42有多个且紧密平行排布,固定底座紧配槽42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2数量满足固定每个热管2的需求,且可以根据需求调节热管2数量,固定底座4顶面的固定紧配槽43,有多个且紧密平行排布,固定紧配槽43能配合额外配件实现固定功能。
较佳地,所述热管2底部设有导热底座3,所述导热底座3包括至少一导热底座紧配槽31,导热底座紧配槽31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2数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管2底部下方的导热底座3与热源直接接触,能快速的将热量传导到热管2,导热底座3顶面有至少一导热底座紧配槽31,底座紧配槽开设在导热底座3上方并且多个槽紧密平行排布,导热底座紧配槽31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2数量,使每个热管2均有紧配位置且能根据需求调节热管2数量。
较佳地,所述导热底座3由铜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铜构成的导热底座3利用了铜的导热系数高的性质,实现很好的热量传导功能。
工作原理:通过散热鳍片1增加的散热孔11为散热鳍片1增加了风道设计,优化了边界层,当散热器工作时,风扇风流吹向散热鳍片1,并有一部分风流通过散热孔11的开孔流出形成回流的风流,延长了风流通过散热鳍片1的时间,促使带走更多的热量,使降温效率提升,提升了空冷散热器鳍片在尺寸不变情况下的散热效率。
安装时,将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导热底座3安装在发热点上,并可以在固定底座4上方增加固定风扇或者灯条等设备,完成安装。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包括风扇,至少一热管(2),于热管(2)上设置至少一散热鳍片(1),热管(2)垂直嵌入散热鳍片(1)的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开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11),所述散热孔(11)是在散热鳍片(1)上拉伸凸起的开窗式开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有24个散热孔(11),所述散热孔(11)以阵列式对称分布在散热鳍片(1)四个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有24个散热孔(11),所述散热孔(11)以交错式对称分布在散热鳍片(1)四个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11)的拉伸凸起斜面(12)与散热鳍片顶面(13)的夹角范围是20-3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拉伸凸起的散热孔(11)开孔方向面向散热鳍片(1)外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以N+1个堆叠在热管(2)上,所述散热鳍片(1)堆叠的上下间距高于凸起的散热孔(11)最高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底部上方设有固定底座(4),所述固定底座(4)由铝构成,所述固定底座(4)呈T字型,所述固定底座(4)侧边有固定螺孔(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4)的底面包括至少一固定底座紧配槽(42),固定底座紧配槽(42)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2)数量,所述固定底座(4)的顶面包括至少一固定紧配槽(4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底部设有导热底座(3),所述导热底座(3)包括至少一导热底座紧配槽(31),导热底座紧配槽(31)数量多于或等于热管(2)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底座(3)由铜构成。
CN202321571516.2U 2023-06-19 2023-06-19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Active CN2203575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71516.2U CN220357540U (zh) 2023-06-19 2023-06-19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US18/456,447 US20230400259A1 (en) 2023-06-19 2023-08-25 Radi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71516.2U CN220357540U (zh) 2023-06-19 2023-06-19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7540U true CN220357540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077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71516.2U Active CN220357540U (zh) 2023-06-19 2023-06-19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00259A1 (zh)
CN (1) CN22035754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400259A1 (en) 2023-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08771B1 (en) High performance fan tail heat exchanger
US6711016B2 (en) Sid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US20130083483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US11713927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O2019227393A1 (zh) 散热系统及摄影摄像设备
CN220357540U (zh) 重启边界层散热效应鳍片的散热器
US11930626B2 (en) Inverter and heat radiation structure thereof
CN210406015U (zh) 一种导风散热装置
CN210294963U (zh) 虚拟数字货币处理设备
CN216011397U (zh) 风冷式散热装置
CN112739156A (zh) 散热模块、散热器及功率设备
TWM654272U (zh) 重啟邊界層散熱效應鰭片的散熱器
US20050252639A1 (en) Radiation fin having an airflow guiding front edge
CN214536551U (zh) 移动空调器
CN210428315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
CN220292443U (zh) 一种电控盒和空调外机
CN219761795U (zh) 一种空冷水冷散热器
JP2012023146A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217235881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219577728U (zh) 散热器及逆变器
CN214627800U (zh) 散热模块
TWI744043B (zh) 散熱裝置
CN209882419U (zh) 一种分布式强制对流散热机柜
CN214102117U (zh) 一种鳍片式散热器及散热装置
CN214791873U (zh)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