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1873U -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1873U
CN214791873U CN202120649143.0U CN202120649143U CN214791873U CN 214791873 U CN214791873 U CN 214791873U CN 202120649143 U CN202120649143 U CN 202120649143U CN 214791873 U CN214791873 U CN 214791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pipe
conducting block
fins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91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秀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Ningbo Aux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Ningbo Aux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91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18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1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1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散热器包括导热块、热管和多个散热片。导热块配置成与发热体接触。热管穿入导热块,且热管至少一端伸出导热块。多个散热片间隔设置在热管伸出导热块的端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采用了上述的散热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及空调器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电子零件散热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大功率的电子零件运行的情况下,该电子零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防止电子零件过热产生损坏,需要对该电子零件进行散热冷却。
在现有技术中,在电子零件上设置多个并列设置的散热翅片,但是由于多个散热翅片之间间隙较小,在自然空冷的情况下,散热翅片中的空气难以排出,从而增大了多个散热翅片的热阻,降低了散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改善现有技术中电子零件散热效率提高与散热器小型化设计相冲突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导热块、热管和多个散热片。
所述导热块配置成与发热体接触。
所述热管穿入所述导热块,且所述热管至少一端伸出所述导热块。
多个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热管伸出所述导热块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散热器可以将导热快接触于发热体,从而能通过导热块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吸收且向外传递。在导热块吸收了发热体的热量之后,导热块将热量传递至热管,通过热管高效的导热作用,可以将热量导向至热管伸出导热块的端部。另外,在热管的端部设置有多个散热片,可以使得热管端部的热量快速地散失。由于热管伸出导热块的端部可以按自然风产生的气流方向设计延伸方向,以使得多个散热片之间的间隙可以与自然风的流向相适应,从而方便自然风将多个散热片之间的间隙中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提高散热效率的目的。因此,该散热器应用于发热体上的情况下,可以在取消风扇的设置的情况下提高对于发热体的散热效率,同时有利于散热器的小型化。换言之,在该散热器应用于电子零件上的情况下,便能改善电子零件散热效率提高与散热器小型化设计相冲突的技术问题。
为了方便将多个散热片之间形成的间隙设置为能与自然风的流向相适应,可选地,所述热管伸出导热块的端部弯曲呈弧形。
可选地,所述导热块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配置成与所述发热体接触。所述热管自所述第二侧面穿出所述导热块。以使得热管的设置不影响导热块和发热体之间的配合。
为了防止热管和散热片对发热体的安装位置造成影响,可选地,所述热管的端部朝向所述导热块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弯折。
为了提高向发热体提供的散热效率,可选地,所述导热块具有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分别位于所述导热块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
所述热管的两端分别自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穿出。且所述热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片。
可选地,多个所述热管自所述第二侧面穿出,且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与自所述第二侧面穿出的多个所述热管连接。
和/或,多个所述热管自所述第三侧面穿出,且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与自所述第三侧面穿出的多个所述热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热管依次穿过多个所述散热片。
可选地,所述热管的端部与所述散热片所在平面形成夹角。
可选地,设置于所述热管上的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平行。
一种空调器,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块、热管和多个散热片。
所述导热块配置成与发热体接触。
所述热管穿入所述导热块,且所述热管至少一端伸出所述导热块。
多个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热管伸出所述导热块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采用了上述的散热器,该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散热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散热器;11-发热体;100-导热块;110-第一侧面;120-第二侧面;130-第三侧面;200-热管;300-散热片;400-散热装置;410-导热体;420-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该电器设备可以包含多个电子零件,且电子零件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对应的动作,其中,电子零件可以是半导体零部件。其中,电器设备可以是空调器、冰箱、加湿器或者其他电子家具电器等。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电器设备是空调器为例进行说明。
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配置成安装在指定区域,且对指定区域进行空气调节。其中,空调器在运行的情况下,空调器的电子零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防止空调器中电子零件过热出现故障,该空调器还可以包括散热器10。该散热器10配置成对空调器进行散热,例如,对空调器中的电子零件进行散热,从而确保空调器能长时间正常运行。
其中,以电子零件为发热体11,例如,以半导体部件为发热体11。
在现有技术中,在发热体11运作产生热量的情况下,通常在发热体11上设置散热装置400以对发热体11进行散热。例如,在发热体11上安装风扇,通过风扇产生的气流将发热体11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发热体11散热降温的目的。又例如,如图1,在发热体11上设置导热体410,且在导热体410上设置多个散热翅片420。但是,由于多个散热翅片420之间的间距过小,在自然空冷的情况下,散热翅片420之间的空气难以排出,从而增大了散热器10的热阻,由此降低了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虽然在设置了散热翅片420的情况下,同时设置风扇可以改善散热翅片420中气流难以排出的问题,但是,增设风扇增大了发热体11以及散热装置400的占用空间,不利于设备的小型化。
为了改善电子零件的散热效率与散热器10小型化设计相冲突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散热器10。该散热器10可以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中,以对空调器中的电子零件进行散热冷却,在方便该散热器10小型化设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对于电子零件的散热效率。
其中,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散热器10包括导热块100、热管200和多个散热片300。其中,导热块100配置成与发热体11接触,由此,可以通过导热块100吸收发热体11产生的热量,且通过导热块100将热量向外传递。热管200穿入导热块100内部,并且热管200的至少一端伸出导热块100。通过热管200良好的导热作用,可以将导热块100吸收的热量向热管200伸出导热块100的端部传递。多个散热片300间隔设置在热管200伸出导热块100的端部,在热管200将热量传递至热管200端部的情况下,可以由多个散热片300提高热管200端部热量散发的速度,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其中,热管200的至少一端伸出导热块100指代的是,热管200可以仅一个端部自导热块100伸出,以使得热管200的该端部形成自由端,如图2。或者,如图3,热管200也可以两个端部均穿出导热块100,以使得热管200的两个端部均形成自由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热管200的至少一端伸出导热块100,因此,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将热管200的端部按预设的方向延伸,以使得多个散热片300设置在热管200端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多个散热片300之间形成的间隙与自然风产生的气流相适应,换言之,自然风产生的气流能经过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间隙,以将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间隙中的热量带走,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另外,由于可以通过自然风产生的气流将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间隙中的热量带走,可以取消风扇的设置,从而方便散热器10实现小型化。因此,通过该散热器10的设置,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电子零件的散热效率与散热器10小型化设计相冲突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为了方便热管200端部散热片300被设置成与自然风相适应,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200伸出导热块100的端部弯曲呈弧形。其中,在将发热体11看作是平板状结构的情况下,由于热管200伸出导热块100的端部弯曲呈弧形,多个散热片300设置在热管200端部,可以使得散热片300与发热体11之间形成较小的角度,甚至可以使得发热体11大致于散热片300平行。在该情况下,自然风产生的气流朝向发热体11流动便容易穿过多个散热片300之间产生的间隙,从而方便自然风将多个散热片300的间隙中将热量带走,以达到提高散热效率的目的。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200伸出导热块100的端部的设置方式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为了方便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间隙与自然风产生的气流相适应,也可以将热管200设置为折线形、环形或者直线型等。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导热块100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面110和第二侧面120。其中,第一侧面110配置成与发热体11接触,换言之,导热块100设置在发热体11上,且第一侧面110与发热体11接触,从而使得导热块100自第一侧面110吸收发热体11产生的热量。热管200自第二侧面120穿入导热块100,换言之,也可以看作是热管200的端部自第二侧面120穿出。
通过将发热体11和热管200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面110和第二侧面120,可以防止热管200与导热块100的安装与导热块100与发热体11的安装互相影响,因此,可以方便散热器10安装在发热体11上,同时也方便热管200的设置。
其中,第一侧面110配置成与发热体11相适配,从而方便导热块100与发热体11配合,换言之,发热体11上具有与第一侧面110相适配的安装侧面(图未示),第一侧面110与安装侧面相配合,从而实现导热块100与发热体11的相互配合。可选地,第一侧面110可以设置成平面、曲面或者其他异形面。另外,第二侧面120也可以被配置为平面、曲面或者其他异形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导热块100为方块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侧面110可以看作是导热块100的底部侧面,换言之,导热块100的底部与发热体11相配合。第二侧面120则可以看作是与底部侧面相邻的侧面,换言之,热管200自导热块100的其中一侧穿入导热块100,也可以看作是热管200自导热块100的一侧穿出导热块100。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热块100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导热块100被设置为圆柱形,在该情况下,导热块100的其中一个端面可以看作是第一侧面110,导热块100上的曲面可以看作是第二侧面120。又例如,导热块100可以设置为锥形,该导热块100的底面可以看作是第一侧面110,该导热块100的其中一个侧面可以看作是第二侧面120等。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导热块100上具有与第二侧面120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130,换言之,第二侧面120和第三侧面130分别设置在导热块100上相对设置的两侧。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200的两端可以分别自第二侧面120和第三侧面130穿出,且热管200的两端均设置多个散热片300。通过将热管200的两个端部均伸出导热块100,由此可以将导热块100吸收的热量从热管200的两端散出,可以提高导热块100散热的效率;并且在热管200的两端均设置散热片300,可以提高热管200的散热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对于发热体11的散热效率。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热管200的两端分别自第二侧面120和第三侧面130穿出的情况下,热管200也可以仅其中一个端部上设置多个散热片300。
另外,为了提高对于导热块100的散热效率,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热管200自第二侧面120穿出,且至少一个散热片300与自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连接;换言之,导热块100中可以设置多个热管200,且多个热管200从第二侧面120穿出;同时,从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穿过至少同一个散热片300。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多个热管200向导热块100提供热传递作用,从而能快速地将导热块100吸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300;通过多个热管200穿过至少同一个散热片300,可以提高散热片300的利用率,从而在避免增加散热片300的数量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效率。当然,其中,自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同时穿过多个散热片300,换言之,在该多个散热片300中,每个散热片300均被自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贯穿。
同理,多个热管200的另一端也可以自第三侧面130穿出,且至少一个散热片300与自第三侧面13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连接。其中,自第三侧面13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与多个散热片300的设置方式与自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与多个散热片300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在该情况下,可以看作是多个热管200的两端均分别自第二侧面120和第三侧面130伸出,且多个热管200的端部均设置有多个散热片300,由此提高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自第三侧面13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可以与自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为不同的热管200;换言之,导热块100上设置有多个热管200,且部分热管200的一端设置在导热块100的内部,另一端自第二侧面120穿出;另一部分的热管200的一端设置在导热块100的内部,另一端自第三侧面130穿出;并且自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穿过多个散热片300,自第三侧面13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穿过多个散热片300。
当然,在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热管200中,每个热管200的两端均分别自第二侧面120和第三侧面130穿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仅热管200的其中一端设置多个散热片300;例如,多个热管200自第二侧面120伸出的端部穿过多个散热片300;或者,自第三侧面130伸出的端部穿过多个散热片300。
因此,热管200的数量、热管200穿出导热块100的端部以及散热片300的设置方式可以表示为:多个热管200自第二侧面120穿出,且至少一个散热片300与自第二侧面12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连接;和/或,多个热管200自第三侧面130穿出,且至少一个散热片300与自第三侧面130穿出的多个热管200连接。
另外,请参阅图5,导热块100上还具有第四侧面(图未标)和第五侧面(图未标),第四侧面和第五侧面分别位于导热块100上相对设置的两侧,并且第四侧面与第一侧面110、第二侧面120和第三侧面130均相邻,第五侧面与第一侧面110、第二侧面120和第三侧面130均相邻。可选地,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本申请还有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热管200穿入导热块100内部,且多个热管200的两端分别自第四侧面和第五侧面穿出。另外,自第四侧面穿出的多个热管200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片300,且自第五侧面穿出的多个热管200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片300。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导热块100的四个侧面上均穿出热管200,且自四个侧面穿出的多个热管200上均设置有散热片300,由此提高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当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热管200的数量进行增加或者减少。
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200的端部朝向导热块100远离第一侧面110的一侧弯折。换言之,热管200自第二侧面120延伸而出的端部偏向导热块100的顶部弯折。由此,可以方便散热片300设置在热管200的端部,并且还能使得热管200朝向远离发热体11的位置延伸,从而方便散热片300将热量散发出去而不影响发热体11的散热。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散热器10的小型化,也可以依据实际需求对热管200的延伸方向进行设计。例如,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200的端部可以偏向第一侧面110一侧弯折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热管200的中部设置在导热块100内部,且热管200的两端自导热块100的四周穿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热管200的端部穿出导热块100其弯折设置,可以看作是,穿出导热块100的多个热管200呈放射状,由此方便散热片300的设置,且方便使得多个散热片300之间形成的间隙与自然风产生的气流相适应。
为了方便在热管200的端部设置散热片300,可选地,热管200依次穿过多个散热片300,且使得多个散热片300并行设置。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看作是热管200穿过散热片300的中部。当然,在同一散热片300上穿设有多个热管200的情况下,多个热管200相互间隔设置,以充分地利用散热片300的导热作用。
可选地,热管200的端部与散热片300所在平面形成夹角。例如,热管200与散热片300相垂直;当然,在热管200呈弧形的情况下,热管200与散热片300垂直表示,在热管200与散热片300向交处热管200的切线位于散热片300所在的平面内。当然,热管200的端部也可以与散热片300形成锐角。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自然风产生的气流能有效地通过多个散热片300形成的多个间隙,可选地,多个散热片300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可以件多个散热片300采用等距设置的方式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散热片300的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距离可以较大,从而形成宽度较大的间隙,由此可以方便自然风产生的气流从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间隙流过,可以提高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器10、空调器及电器设备可以将导热快接触于发热体11,从而能通过导热块100将发热体11产生的热量吸收且向外传递。在导热块100吸收了发热体11的热量之后,导热块100将热量传递至热管200,通过热管200高效的导热作用,可以将热量导向至热管200伸出导热块100的端部。另外,在热管200的端部设置有多个散热片300,可以使得热管200端部的热量快速地散失。由于热管200伸出导热块100的端部可以按自然风产生的气流方向设计延伸方向,以使得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间隙可以与自然风的流向相适应,从而方便自然风将多个散热片300之间的间隙中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提高散热效率的目的。因此,该散热器10应用于发热体11上的情况下,可以在取消风扇的设置的情况下提高对于发热体11的散热效率,同时有利于散热器10的小型化。换言之,在该散热器10应用于电子零件上的情况下,便能改善电子零件散热效率提高与散热器10小型化设计相冲突的技术问题。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块、热管和多个散热片;
所述导热块配置成与发热体接触;
所述热管穿入所述导热块,且所述热管至少一端伸出所述导热块;
多个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热管伸出所述导热块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伸出导热块的端部弯曲呈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块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配置成与所述发热体接触;所述热管自所述第二侧面穿出所述导热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端部朝向所述导热块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块具有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分别位于所述导热块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
所述热管的两端分别自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穿出;且所述热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热管自所述第二侧面穿出,且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与自所述第二侧面穿出的多个所述热管连接;和/或,多个所述热管自所述第三侧面穿出,且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与自所述第三侧面穿出的多个所述热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依次穿过多个所述散热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端部与所述散热片所在平面形成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热管上的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平行。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
CN202120649143.0U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Active CN2147918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9143.0U CN21479187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9143.0U CN21479187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1873U true CN214791873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67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9143.0U Active CN21479187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18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3139B (zh) 散热系统及具有散热系统的飞行器
CN212906119U (zh) 服务器
US8381799B2 (en) Heat radiating unit
KR100939992B1 (ko) 전기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장착한 전기전자기기
CN100499977C (zh) 散热装置
US20120217630A1 (en) Heatsink, heatsink assembly,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oling device
CN207674759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装置
WO2018196141A1 (zh) 一种功率放大器
CN214791873U (zh)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CN101287347A (zh) 热管散热装置
JP5705570B2 (ja)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CN214592516U (zh) 逆变器及其散热结构
CN212463902U (zh) 多孔散热装置
CN113970135A (zh) 一种电控散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8300186U (zh) 风冷/水冷二用散热器
US10278308B2 (en) Interlace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addin card
CN218336900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493447U (zh) 鳍片式散热器
CN220020085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投影设备
CN212344335U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插箱
CN220454357U (zh) 一种集成热管散热器
WO2022270024A1 (ja) 電子機器
TWI518491B (zh) 伺服器及其散熱組件
CN212851604U (zh) 一种电力电子元件用镶嵌式散热器
CN213482811U (zh) 无风扇系统散热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9

Address after: 315191 No. 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Ningbo, Zhejiang, Yinzho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after: AUX AIR CONDITIONING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5000 No.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Ningbo Oxfam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