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5541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5541U
CN220355541U CN202321710126.9U CN202321710126U CN220355541U CN 220355541 U CN220355541 U CN 220355541U CN 202321710126 U CN202321710126 U CN 202321710126U CN 220355541 U CN220355541 U CN 2203555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panel
indoor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012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连宝
李丕超
张德明
郝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012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55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55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55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属于空调技术领域。空调器包括室内机、连通室内机出风口的出风管和末端装置。末端装置包括出风面板,出风面板内部具有连通气道,出风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出风孔经连通气道与出风管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连通气道和出风管,使得末端装置与室内机分离设置,从而实现简化末端装置的结构,达到降低末端装置的厚度,减少空间占用,提高室内美观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吊顶空调的末端装置通常安装在天花板上面,末端装置的换热器、风机、出风口和回风口均临近设置,使得末端装置的整体厚度较厚,结构较为臃肿,影响家装美观。另一方面,现有吊顶空调的末端装置工作时,风机会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的末端装置的整体厚度较厚,结构较为臃肿,影响家装美观的问题,实现简化末端装置的结构,达到降低末端装置的厚度,提高室内美观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的末端装置工作时,风机会产生噪音的问题,实现风机与末端装置分离,达到减少末端装置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连通所述室内机出风口的出风管和末端装置。所述末端装置包括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内部具有连通气道,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经所述连通气道与所述出风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用于设置于室内屋顶下侧。所述出风面板为一个,且配置成至少覆盖室内屋顶平面的二分之一,以形成吊顶面板。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相连接,且下表面齐平,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并形成吊顶面板。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天花板的下表面连接,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为一个,且配置成覆盖室内屋顶平面,以形成吊顶面板。
所述出风面板沿上下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通气道不连通。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的厚度小于5cm。
可选地,多个所述出风孔按预设规则密布排列于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
可选地,所述出风孔为圆孔或条形孔。
可选地,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中部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边缘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
可选地,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中部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大于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边缘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
可选地,位于室内屋顶的中部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大于位于室内屋顶的边缘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
可选地,位于室内屋顶的中部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大于位于室内屋顶的边缘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出风孔设置于所述下面板上。
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为所述连通气道。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夹设于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的多个导管,多个所述导管为所述连通气道。
可选地,所述末端装置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室内机与所述末端装置间隔设置,所述室内机与所述末端装置处于同一室内,或处于不同室内。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回风管,所述回风管一端连接所述室内机的回风口,所述回风管另一端处于所述末端装置所在的室内。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于一个或多个所述出风孔处。
可选地,所述连通气道内设置多个阀门,每个所述阀门配置成打开或关闭一个或多个所述出风孔与所述出风管的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空调器,设置室内机、末端装置和连通室内机出风口和末端装置连通气道的出风管,出风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出风孔连接连通气道。通过设置连通气道和出风管,使得末端装置与室内机分离设置,从而实现简化末端装置的结构,达到降低末端装置的厚度,减少空间占用,提高室内美观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与室内机分离设置,将其设置于室内屋顶时,可减少产生噪音,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
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末端装置,可直接作为吊顶面板使用,也就是说,不需要另外安装天花板,一方面,使得空调器具有隐藏式安装效果,可实现与家装风格的一致性,提高室内美观。另一方面,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面积,从而达到提高调温效率,和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也即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剖面图,并结合图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5、连通室内机5出风口的出风管8和末端装置1。末端装置1包括出风面板12,出风面板12内部具有连通气道13,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孔14。出风孔14经连通气道13与出风管8连接。
图1-3中,室内机5、室外机7、冷媒管路和出风管8的位置仅为示意,并非表示室内机5必然处于出风面板12或天花板上侧,室内机5可处于室内的任意位置。也并非表示室外机7必然处于屋顶上侧,室外机7可处于室外的任意位置。
具体地,空调器可为风冷式空调器,或者水冷式空调器,或者其它形式的分体式空调器。其中室内机5处于室内,设置有换热器,室内机5的换热器通过冷媒管路与室外机7的换热器连接,以传递冷量或热量。本实施例中,室内机5不设置出风面板,而是在室内机5的出风口连接出风管8,室内机5产生的调温气流经出风管8进入末端装置1的出风面板12,再经出风孔14吹出。当然,室内机5也可以产生新风气流,新风气流经出风管8进入末端装置1的出风面板12,再经出风孔14吹出。室内机5可设置有风机,调温气流或新风气流在风机作用下输送到末端装置1。或者,风机也可设置于出风管8内,风机将室内机5内的气流抽取,并输送到末端装置1。
本实施例中,对出风管8的长度不做限制。出风管8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出风管8可设置在出风面板12上侧,并与连通气道13连接,也可设置在出风面板12的下侧,还可夹设于出风面板12厚度方向的内部。出风面板12的整体形状可为正方形、矩形、圆形、或其它形状,这里也不做限制。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可为平面,也可为曲面,可根据具体的家装风格来设置。
出风面板12内部具有连通气道13,连通气道13可为一个,所有出风孔14均与该连通气道13连接,连通气道13也可为多个,所有出风孔14按组分配到多个连通气道13中。通过设置连通气道13和出风管8,使得末端装置1可独立设置,与室内机5相分离,从而实现简化末端装置1的结构,达到降低末端装置1的厚度,减少空间占用,提高室内美观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本申请的末端装置1不设置有换热器、风机等部件,将其设置于室内屋顶2时,可减少产生噪音,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管8的气流截面积远小于出风面板12下表面所有出风孔14的截面积,也就是说,增大了出风面积。相同流量的气流,在出风管8处气流速度较快,在出风孔14处气流速度较慢,从出风孔14吹出时,即使直吹用户,也不会有强烈的吹风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用于设置于室内屋顶2下侧。出风面板12为一个,且配置成至少覆盖室内屋顶2平面的二分之一,以形成吊顶面板。
现有吊顶空调通常需要安装在天花板与室内屋顶2之间的空间内,并在天花板中间开孔,将散流器露出。一方面,由于吊顶空调的换热器、风机和散流器一体或相邻设置,使得吊顶空调厚度较厚,导致散流器凸出天花板,或者导致天花板整体高度降低,占用了有限的室内空间。另一方面,散流器与天花板为两种不同的构件,家装风格不容易统一,影响家装美观。由于末端装置1与空调器的其它器件相分离,大大减少了末端装置1的厚度和重量,使得其不需要设置在天花板与室内屋顶2之间,也就是说,出风面板12可直接用来作为吊顶面板使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家装风格统一,将出风面板12设置为至少覆盖室内屋顶2平面的二分之一,剩下的空间可使用天花板填补,使得出风面板12具有隐藏式安装效果,出风面板12不会在用户的视觉中太突兀,使用户不容易区分空调设备和建筑装饰,提高用户体验。特别地,由于出风面板12为一个,在极大地增加了出风面积或出风范围的同时,容易通过选择或设计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形状、图案或颜色,使之与家装风格搭配统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风面板12为多个,多个出风面板12相连接,且下表面齐平,以覆盖室内屋顶2平面,并形成吊顶面板。
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面板12相邻设置。出风面板12可设置为各连通气道13相互独立,出风管8设置多个出口,分别与各连通气道13连接。两个出风面板12相邻设置时,其连通气道13也可在相邻的侧面直接相互连接,或者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如此,出风管8只需要连接一个出风面板12的连接气道,就可从相邻设置的其它出风面板12的出风孔14吹出。当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均为平面时,所有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可处于同一平面。当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均为曲面时,所有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处于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由于整体吊顶面板均为出风面板12,且其下表面齐平,使得出风面板12可完全替代天花板,作为吊顶面板,一方面,可实现家装风格的统一,提高用户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在使用空调时,实现全屋淋浴式出风效果,提高用户调温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为多个,多个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天花板的下表面连接,以覆盖室内屋顶2平面。
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面板12可间隔设置。出风面板12可设置为各连通气道13相互独立,出风管8设置多个出口,分别与各连通气道13连接。两个出风面板12间隔设置时,其连通气道13也可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如此,出风管8只需要连接一个出风面板12的连接气道,就可从间隔设置的其它出风面板12的出风孔14吹出。由于出风面板12的厚度和天花板的厚度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安装时,使得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与天花板的下表面齐平,避免出风面板12凸出天花板,影响家装美观。
本实施例中,吊顶面板由多个出风面板12和天花板共同组成,出风面板12下表面的形状和尺寸可与天花板匹配,例如,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形状和尺寸与天花板一样。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设计出风面板12的数量和位置,例如,在室内屋顶2的中央和四周设置成多个出风面板12,其它区域则设置成天花板。又例如,在室内有沙发和座椅的地方的正上方设置天花板,其它区域则设置成出风面板12,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用户处于出风孔14的正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为一个,且配置成覆盖室内屋顶2平面,以形成吊顶面板。出风面板12沿上下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通孔与连通气道13不连通。
本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覆盖整个室内屋顶2平面,以实现最大的出风面积和出风范围。然而,室内屋顶2还可能需要设置灯件、装饰件等,为此,本实施例在出风面板12沿上下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便于将灯件、装饰件等嵌入在通孔中。通孔与连通气道13不连通,也就是说,通孔孔壁封闭,避免连通气道13中的气流泄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的厚度小于5cm。
出风面板12的整体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者家装风格进行设计。例如,出风面板12整体可为平板状,上表面和下表面为平面且平行,其各区域的厚度一致。例如,出风面板12整体可为波浪状,也就是说,上表面和下表面为曲面且平行,其各区域的厚度一致。出风面板12整体还可为其它形状,例如,与出风管8连接的区域呈锥台形,与出风管8连接处厚度较大,然后厚度逐渐变小,在远离与出风管8连接的区域的其它区域,则整体为平板状或波浪状。
本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的厚度为最大厚度。将出风面板12的最大厚度限制为5cm以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吊顶空调,可极大地降低末端装置1的室内空间占用。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的厚度小于2cm,如此,将末端装置1限制为与天花板一致的厚度范围,可进一步地降低室内空间占用,进一步使得末端装置1可直接替代天花板,既作为空调设备,又作为家装材料,降低家装成本,提高家装风格统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出风孔14按预设规则密布排列于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
多个出风孔14密布排列于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即出风孔14的位置随出风面板12的形状和大小布置,当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面积较大时,出风孔14的数量较多,并且出风范围较广。
本实施例中,预设规则可根据调温需求、美观需求等因素设置。可简单地均匀排列布置,也可按某个特定图形布置,例如按多重圆环、多重矩形、多重五角星、中心辐射形布置。
特别地,还可以在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设置艺术图案,并将出风孔14的形状、位置按预设规则布置为与艺术图案相匹配。例如,艺术图案为星空图,出风孔14则布置于图中的星星处,出风孔14的形状为星星的形状。如此,可进一步实现空调器与家装风格的统一,达到隐藏式、无痕式的安装效果,提高家装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孔14为圆孔或条形孔。圆孔可提高出风面板12的均匀出风效果。条形孔可提高出风面板12的出风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末端装置1的其它实施例中,出风孔14还可以为矩形孔、异形孔等,可根据调温需求或美观需求设置。条形孔的长度可略小出风面板12的宽度,多个条形孔可沿出风面板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条形孔的长度也可自由设置,使得多个条形孔阵列成矩阵间隔密布于整个出风面板12上。当然,两个或多个条形孔也可以相互交叉,例如,呈“十”字交叉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条形孔可为平面的条形孔,也可为沿曲面的条形孔,根据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走向设置即可。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条形孔并不限制为长圆孔或矩形孔,条形孔还可以为波浪形孔,或圆环形孔,只要孔的长度大于宽度,并且在孔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孔的宽度的大小不变,均可为条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孔14为异形孔。异形孔可为多边形孔、不规则孔等,通过约束异形孔的面积,可降低单个孔的出风量或出风速度,避免直吹用户。
特别地,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设置艺术图案,艺术图案中具有相应图形,例如星星、月亮、花朵等,异形孔的位置则处于对应图形处,并且异形孔的形状与对应图形一致。如此,可进一步实现空调器与家装风格的统一,达到隐藏式、无痕式的安装效果,提高家装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出风面板12的中部的出风孔14的密度大于位于出风面板12的边缘的出风孔14的密度。
本实施例中,出风孔14的密度表示为单位面积的下表面中出风孔14的数量。在出风面板12的出风孔14的形状和规格一致时,密度越大,出风量越大,也就是说,使得出风面板12中部的出风量较大,边缘的出风量较小,可改善出风面板12的吹风效率。特别地,当室内只有一个出风面板12,且出风面板12覆盖整个室内屋顶2时,可在室内中部形成较大出风量,在室内边缘形成较小出风量,可使得整个室内空间的温度形成较好的均匀性,或者,使得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差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出风面板12的中部的单位面积内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大于位于出风面板12的边缘的单位面积内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
当各出风孔14的形状或规格不一致时,仅用其密度参数有可能不能准确地表征出风量。为此,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将单位面积的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作为与出风量相关的特征量,并将出风孔14的位置布置与单位面积的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关联,以进一步提高出风面板12调温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室内屋顶2的中部的出风孔14的密度大于位于室内屋顶2的边缘的出风孔14的密度。本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可为一个或多个。当出风面板12为多个时,位于室内屋顶2中部的出风面板12的出风孔14的密度大于室内屋顶2的边缘的出风孔14的密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室内屋顶2的中部的单位面积内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大于位于室内屋顶2的边缘的单位面积内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本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可为一个或多个。当出风面板12为多个时,位于室内屋顶2中部的出风面板12的单位面积内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大于室内屋顶2的边缘的单位面积内出风孔14的总和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包括上面板121和下面板122,出风孔14设置于下面板122上。上面板121和下面板122之间形成空腔,空腔为连通气道13。
本实施例中,上面板121和下面板122可为两个板,两者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上面板121和下面板122也可为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板的内部具有空腔。需要说明的是,空腔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多个空腔可相互连接,也可相互隔离。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出风孔14的形状、位置和出风管8的具体结构设置空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还包括夹设于上面板121和下面板122之间的多个导管,多个导管为连通气道13。本实施例中,多个导管可相互连接,也可相互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连通气道13内设置多个阀门,每个阀门配置成打开或关闭一个或多个出风孔14与出风管8的连通。也就是说,出风面板12的所有或者部分出风孔14可由一个或多个阀门控制,以实现与出风管8的连通和关闭。在实际应用时,可将出风面板12的一些出风孔14设置为不经过阀门,直接与出风管8连通,在末端装置1工作时,这些出风孔14始终出风。将另一些出风孔14设置为经阀门与出风管8连通,在末端装置1工作时,可通过阀门控制这些出风孔14出风或不出风。当然,也可将出风面板12的所有的出风孔14经阀门与出风管8连通,在末端装置1工作时,通过阀门控制出风孔14出风或不出风,在末端装置1不工作时,关闭所有阀门,避免灰尘异物等进入出风管8。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管8内设置有阀门。通过阀门控制出风管8的连通和中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末端装置1还包括多个导风板,导风板设置于一个或多个出风孔14处。
本实施例中,导风板可设置于下表面外侧或内侧,可对出风孔14的气流进行导流,或者控制打开或关闭出风孔14。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末端装置1为一个或多个。室内机5与末端装置1间隔设置,室内机5与末端装置1处于同一室内,或处于不同室内。也就是说,室内机5可通过一个出风管8内连接一个末端装置1,也可通过一个或多个出风管8连接多个末端装置1,从而为多个出风面板12提供调温气流或新风气流。多个末端装置1可处于同一室内,也可处于不同室内。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5设置于距离室外机7较近的室内。如此,可缩短与室外机7之间的冷媒管路。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5设置于某个最优位置,在该位置处,室内机5与末端装置1的距离和室内机5与室外机7的距离的大小和比例是经过优化计算而得到,在该位置处,冷媒管路和出风管8的传递冷量或热量的效率最高。另一方面,由于冷媒管路的成本大于出风管8的成本,在实际使用时,可对效率和成本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室内机5的具体位置。
特别地,还可将室内机5放置于距离用户较远的位置,如此,可减少室内机5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对用户的影响,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空调器还包括回风管6,回风管6一端连接室内机5的回风口,回风管6另一端处于末端装置1所在的室内。
本实施例中,回风管6的进口可处于室内屋顶2、墙壁、地板附近等。回风管6可为一个或多个进口,例如,回风管6具有两个具有开闭功能的进口,一个处于墙壁较高位置,另一个处于墙壁较低位置。在空调器制冷时,处于较高位置的进口打开,另一个处于较低位置的进口关闭,以将较热的空气抽走,经室内机5降温后再出风面板12吹出。在空调器制热时,出风面板12出风,处于较低位置的进口打开,处于较高位置的进口关闭,以将较冷的空气把抽走,经室内机5增温后再从出风面板12吹出。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
连通所述室内机出风口的出风管;和
末端装置,所述末端装置包括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内部具有连通气道,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经所述连通气道与所述出风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用于设置于室内屋顶下侧;
所述出风面板为一个,且配置成至少覆盖室内屋顶平面的二分之一,以形成吊顶面板;或者
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相连接,且下表面齐平,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并形成吊顶面板;或者
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天花板的下表面连接,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面板为一个,且配置成覆盖室内屋顶平面,以形成吊顶面板;
所述出风面板沿上下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通气道不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的厚度小于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风孔按预设规则密布排列于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为圆孔或条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中部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边缘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或者,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中部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大于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的边缘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和/或
位于室内屋顶的中部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大于位于室内屋顶的边缘的所述出风孔的密度;或者,位于室内屋顶的中部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大于位于室内屋顶的边缘的单位面积内所述出风孔的总和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出风孔设置于所述下面板上;
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为所述连通气道;或者
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夹设于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的多个导管,多个所述导管为所述连通气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装置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室内机与所述末端装置间隔设置,所述室内机与所述末端装置处于同一室内,或处于不同室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回风管,所述回风管一端连接所述室内机的回风口,所述回风管另一端处于所述末端装置所在的室内。
CN202321710126.9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203555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0126.9U CN22035554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0126.9U CN22035554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5541U true CN220355541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3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0126.9U Active CN22035554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55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92366B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US6213867B1 (en) Venturi type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CN209991595U (zh) 一种可避免凝露的空调导风板出风结构以及空调导风板
KR20060050950A (ko) 천정 현수형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5387520A (zh) 空调器
CN220355541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4748456A (zh) 空调系统
CN220355540U (zh) 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和空调器
CN220506931U (zh) 一种空调器
KR100854760B1 (ko) 바닥용 선회 취출구
CN2101231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425162U (zh) 空调器
CN220355547U (zh) 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和空调器
CN217482899U (zh) 建筑隔墙空调一体化系统
CN22068918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624183U (zh) 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和空调器
CN22068918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86138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618753U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WO2015135025A2 (en) Air conditioner
JPH0141065Y2 (zh)
CN22062418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7501285U (zh)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624198U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