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4198U -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4198U
CN220624198U CN202321720257.5U CN202321720257U CN220624198U CN 220624198 U CN220624198 U CN 220624198U CN 202321720257 U CN202321720257 U CN 202321720257U CN 220624198 U CN220624198 U CN 220624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panel
holes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202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连宝
李丕超
张德明
郝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202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4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4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4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末端装置包括进风管、出风面板和加湿层。其中,出风面板内部具有连通气道,出风面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出风孔经连通气道与进风管连接。加湿层与出风面板平行设置,且设置于出风面板内,加湿层处于出风孔和连通气道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在出风面板内部设置加湿层,使得进风管内部的气流在进入出风面板内部后,先经过加湿层,再从出风孔流出,实现空调器送风的同时对室内进行加湿的效果。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器既可以制冷/制热,又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节省了用户额外购买加湿器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吊顶空调的末端装置通常安装在天花板上面,通过连接进风管实现末端装置的送风。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室内较为干燥的情况下,现有吊顶空调无法对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有效调节,如果需要加湿则需要用户额外购买加湿设备,这样不仅增加了用户的生活成本,并且家用加湿设备一般体积小,加湿能力弱,还使得用户体验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旨在现有吊顶空调无调节室内空气湿度且加湿设备体积小,加湿能力弱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其包括:
进风管;
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内部具有连通气道,所述出风面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经所述连通气道与所述进风管连接;
加湿层,与所述出风面板平行设置,且设置于所述出风面板内,所述加湿层处于所述出风孔和所述连通气道之间。
可选地,所述加湿层为透气湿膜。
可选地,所述透气湿膜的面积与所述出风面板的面积之间的比例为2/3-1。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用于设置于室内屋顶下侧,所述出风面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出风孔;
所述出风面板为一个,且配置成至少覆盖室内屋顶平面的二分之一,以形成吊顶面板;或者
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相连接,且下表面齐平,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并形成吊顶面板;或者
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天花板的下表面连接,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
可选地,所述出风孔为圆孔或条形孔或散流微孔;
所述出风面板均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出风孔设置于所述下面板上;所述加湿层设置于所述空腔内;
所述加湿层与所述上面板之间为所述连通气道;或者,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夹设于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的多个导管,多个所述导管为所述连通气道,所述加湿层位于所述导管的下侧;或者,所述连通气道设置于所述上面板内,所述上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出风孔一一对应的连通孔。
可选地,所述出风面板和所述透气湿膜沿上下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且所述出风面板上的通孔和所述透气湿膜上的通孔一一对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通气道不连通。
可选地,所述散流微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宽度小于或等于4mm;和/或
所述散流微孔为圆孔,所述圆孔的直径为1-4mm;和/或
所述散流微孔为异形孔,所述异形孔的面积小于15mm2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末端装置,其还包括室外机和回风管;所述进风管连接所述室外机的出风口,所述回风管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机的回风口,所述回风管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处于所述末端装置所在的室内。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新风进风管,其设置在室外,且其进口与室外连通,其出口与所述进风管连通。
新风阀门,其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处,以控制所述新风进风管的出口与室外的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漏斗,所述漏斗的小端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处;
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漏斗内或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上;
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中,在出风面板内部设置加湿层,使得进风管内部的气流在进入出风面板内部后,先经过加湿层,再从出风孔流出,实现空调器送风的同时对室内进行加湿的效果。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器既可以制冷/制热,又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节省了用户额外购买加湿器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设置透气湿膜的面积与出风面板的面积之间的比例为2/3-1。保证透气湿膜的加湿面积足够大,以提高了空调器的加湿能力,优化用户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末端装置和空调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2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也即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末端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1,其包括进风管11、出风面板12和加湿层。其中,出风面板12内部具有连通气道13,出风面板12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14。出风孔14经连通气道13与进风管11连接。
加湿层与出风面板12平行设置,且设置于出风面板12内,加湿层处于出风孔14和连通气道13之间。
具体地,在末端装置1送风时,进风管11内流通有调温或新风气流,气流从进风管11进入出风面板12内部并在连通气道13内流通,而后气流在经过加湿层之后从出风孔14吹出,实现对室内环境空气的加湿。
本实施例中,对进风管11的长度不做限制。进风管11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进风管11可设置在出风面板12上侧,并与连通气道13连接,也可设置在出风面板12的下侧,还可夹设于出风面板12厚度方向的内部。出风面板12的整体形状可为正方形、矩形、圆形、或其它形状,这里也不做限制。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可为平面,也可为曲面,可根据具体的家装风格来设置。
出风面板12内部具有连通气道13,连通气道13可为一个,所有出风孔14均与该连通气道13连接,连通气道13也可为多个,所有出风孔14按组分配到多个连通气道13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1及空调器中,在出风面板12内部设置加湿层,使得进风管11内部的气流在进入出风面板12内部后,先经过加湿层,再从出风孔14流出,实现空调器送风的同时对室内进行加湿的效果。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器既可以制冷/制热,又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节省了用户额外购买加湿器的成本。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层为透气湿膜20。在本实施例中,透气湿膜20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叠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透气湿膜20的面积与出风面板12的面积之间的比例为2/3-1。
在本实施例中,透气湿膜20的面积与出风面板12的面积之间的比例优选为1。透气湿膜20的面积与出风面板12的面积相当,使得透气湿膜20的面积足够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加湿能力,解决了空调器的加湿能力不足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用于设置于室内屋顶下侧,多个出风面板12的下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为一个,且配置成至少覆盖室内屋顶平面的二分之一,以形成吊顶面板。
现有吊顶空调通常需要安装在天花板与室内屋顶之间的空间内,并在天花板中间开孔,将散流器露出。一方面,由于吊顶空调的换热器、风机和散流器一体或相邻设置,使得吊顶空调厚度较厚,导致散流器凸出天花板,或者导致天花板整体高度降低,占用了有限的室内空间。另一方面,散流器与天花板为两种不同的构件,家装风格不容易统一,影响家装美观。由于出风面板12与空调器的其它器件相分离,大大减少了出风面板12的厚度和重量,使得其不需要设置在天花板与室内屋顶之间,也就是说,出风面板12可直接用来作为吊顶面板使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家装风格统一,将出风面板12设置为至少覆盖室内屋顶平面的二分之一,剩下的空间可使用天花板填补,使得出风面板12具有隐藏式安装效果,出风面板12不会在用户的视觉中太突兀,使用户不容易区分空调设备和建筑装饰,提高用户体验。特别地,由于出风面板12为一个,在极大地增加了出风面积或出风范围的同时,容易通过选择或设计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形状、图案或颜色,使之与家装风格搭配统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为多个,多个出风面板12相连接,且下表面齐平,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并形成吊顶面板。
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面板12相邻设置。出风面板12可设置为各连通气道13相互独立,进风管11设置多个出口,分别与各连通气道13连接。两个出风面板12相邻设置时,其连通气道13也可在相邻的侧面直接相互连接,或者通过连接气道13连通,如此,进风管11只需要连接一个出风面板12的连接气道13,就可从相邻设置的其它出风面板12的出风孔14吹出。当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均为平面时,所有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可处于同一平面。当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均为曲面时,所有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处于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由于整体吊顶面板均为出风面板12,且其下表面齐平,使得出风面板12可完全替代天花板,作为吊顶面板,一方面,可实现家装风格的统一,提高用户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在使用空调时,实现全屋淋浴式出风效果,提高用户调温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为多个,多个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天花板的下表面连接,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
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面板12可间隔设置。出风面板12可设置为各连通气道13相互独立,进风管11设置多个出口,分别与各连通气道13连接。两个出风面板12间隔设置时,其连通气道13也可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如此,进风管11只需要连接一个出风面板12的连接气道,就可从间隔设置的其它出风面板12的出风孔14吹出。由于出风面板12的厚度和天花板的厚度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安装时,使得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与天花板的下表面齐平,避免出风面板12凸出天花板,影响家装美观。
本实施例中,吊顶面板由多个出风面板12和天花板共同组成,出风面板12下表面的形状和尺寸可与天花板匹配,例如,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形状和尺寸与天花板一样。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设计出风面板12的数量和位置,例如,在室内屋顶的中央和四周设置成多个出风面板12,其它区域则设置成天花板。又例如,在室内有沙发和座椅的地方的正上方设置天花板,其它区域则设置成出风面板12,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用户处于出风孔14的正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孔14为圆孔或条形孔或散流微孔。
圆孔可提高出风面板12的均匀出风效果。条形孔可提高出风面板12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出风孔14还可以为矩形孔、异形孔等,可根据调温需求或美观需求设置。条形孔的长度可略小出风面板12的宽度,多个条形孔可沿出风面板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条形孔的长度也可自由设置,使得多个条形孔阵列成矩阵间隔密布于整个出风面板12上。当然,两个或多个条形孔也可以相互交叉,例如,呈“十”字交叉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条形孔可为平面的条形孔,也可为沿曲面的条形孔,根据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走向设置即可。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条形孔并不限制为长圆孔或矩形孔,条形孔还可以为波浪形孔,或圆环形孔,只要孔的长度大于宽度,并且在孔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孔的宽度的大小不变,均可为条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孔14为异形孔。异形孔可为多边形孔、不规则孔等,通过约束异形孔的面积,可降低单个孔的出风量或出风速度,避免直吹用户。
特别地,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设置艺术图案,艺术图案中具有相应图形,例如星星、月亮、花朵等,异形孔的位置则处于对应图形处,并且异形孔的形状与对应图形一致。如此,可进一步实现空调器与家装风格的统一,达到隐藏式、无痕式的安装效果,提高家装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孔14为按照预设规则密布排列的散流微孔。
本实施例中,多个散流微孔按预设规则密布排列于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多个散流微孔密布排列于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即散流微孔的位置随出风面板12的形状和大小布置,当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面积较大时,散流微孔的数量较多,并且出风范围较广,出风孔14设置为散流微孔具有出风均匀却风感柔软的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均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形成空腔,出风孔14设置于下面板上。加湿层设置于空腔内。
加湿层与上面板之间为连通气道,或者,出风面板12还包括夹设于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的多个导管,多个导管为连通气道13,加湿层位于导管的下侧。或者,连通气道13设置于上面板内,上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与出风孔14一一对应的连通孔。
本实施例中,上面板和下面板优选为两个板,两者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上面板和下面板也可为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板的内部具有空腔。需要说明的是,空腔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多个空腔可相互连接,也可相互隔离。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出风孔14的形状、位置和进风管11的具体结构设置空腔。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和透气湿膜20沿上下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16,且出风面板12上的通孔16和透气湿膜20上的通孔16一一对应,通孔16与连通气道13不连通。
本实施例中,出风面板12覆盖整个室内屋顶平面,以实现最大的出风面积和出风范围。然而,室内屋顶还可能需要设置灯件、装饰件等,为此,本实施例在出风面板12和透气湿膜20沿上下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16,便于将灯件、装饰件等嵌入在通孔中。出风面板12和透气湿膜20上的通孔16与连通气道13均不连通,也就是说,通孔16的孔壁封闭,避免连通气道13中的气流泄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流微孔为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小于或等于4mm。
本实施例中,条形孔的宽度小于或等于4mm,可减少出风截面,避免大风量的气流从单个出风孔吹出,引起用户不适。条形孔的长度可略小出风面板12的宽度,多个条形孔可沿出风面板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条形孔的长度也可自由设置,使得多个条形孔阵列成矩阵间隔密布于整个出风面板12上。当然,两个或多个条形孔也可以相互交叉,例如,呈“十”字交叉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条形孔可为平面的条形孔,也可为沿曲面的条形孔,根据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的走向设置即可。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条形孔并不限制为长圆孔或矩形孔,条形孔还可以为波浪形孔,或圆环形孔,只要孔的长度大于宽度,并且在孔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孔的宽度的大小不变,均可为条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流微孔为圆孔,圆孔的直径为1-4mm。
本实施例中,圆孔的直径为1-4mm,具有较强的散流效果,即使气流风量较大,经多个圆孔散流后,也不会有较大的气流风速。另一方面,由于多个圆孔按预设规则间隔设置,并且圆孔的直径较小,出风气流经一个圆孔吹出后,出风截面迅速增大,直到与相邻的圆孔的出风气流混流,也就是说,可遍布整个出风面板12。使得出风气流在吹出圆孔后,形成近似面出风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流微孔为异形孔,异形孔的面积小于15mm2
异形孔可为多边形孔、不规则孔等,通过约束异形孔的面积,可降低单个孔的出风量或出风速度,避免直吹用户。
特别地,出风面板12的下表面设置艺术图案,艺术图案中具有相应图形,例如星星、月亮、花朵等,异形孔的位置则处于对应图形处,并且异形孔的形状与对应图形一致。如此,可进一步实现空调器与家装风格的统一,达到隐藏式、无痕式的安装效果,提高家装美观。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末端装置1。
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机10和回风管15。进风管11连接室外机10的出风口,回风管15一端连接室外机10的回风口,回风管15另一端通过通孔16处于末端装置1所在的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室外机10和进风管11的位置仅为示意,并非表示室外机10必然处于屋顶上侧,室外机10可处于室外的任意位置。
具体地,空调器可为不设置出风面的一体式空调器,其包括室外机10,室外机10设置于室外,室外机10的出风口连接进风管11,室外机10产生的调温气流经进风管11进入出风面板12并流通于连通气道13,再经出风孔14吹出。
另外,回风管15一端连接室外机10的回风口,回风管15另一端通过通孔16处于末端装置1所在的室内,使得室内气体从回风管15的进口进入回风管15内,并从回风管15的出口进入室外机10中,完成空调器的气流循环。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新风进风管17和新风阀门18其中,新风进风管17设置在室外,且其进口与室外连通,其出口与进风管11连通。新风阀门18设置在新风进风管17的进口处,以控制新风进风管17的出口与室外的连通。
具体地,在需要引入新风时,进风管11内流通有调温气流,并在新风进风管17的进口处产生负压,使得室外气体从新风进风管17进入进风管11内,室外气体与进风管11内的调温气体混合后,从进风管11进入出风面板12内部并在连通气道13内流通,最后新风与调温气流混合的混合风从出风孔14吹出。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器可以吹新风,使得室内空气可以保持新鲜。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阀门18可以为风量调节阀,新风阀门18还可以被替换为风门或挡片。新风阀门18优先设置在新风进风管17的进口处,当然,新风阀门18也可以设置在新风进风管17上的其他位置。当需要引入新风时,新风阀门18开启,新风进风管17与室外连通;当不需要引入新风时,新风阀门18关闭,新风进风管17与室外不连通;当需要新风的风量大小时,调节新风阀门18,以调节新风进风管17与室外的连通面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阀门18与空调器的控制中心电连接,以使其可以接受空调器的控制中心的信号,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空调遥控器或者APP控制新风的开启与关闭以及新风风量的大小。这样设置使得用户可以控制是否引入新风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新风的大小,用户体验更好。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漏斗19,漏斗19的小端设置在新风进风管的进口处。
在本实施例中,漏斗19包括但不限于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异形漏斗19,或者圆锥形漏斗19,又或者长颈漏斗19,等等。漏斗19的小端设置在新风进风管17的进口处,漏斗19的大端设置在其小端上方,且与室外连通。引入新风时,由于进风管11内流动的调温气流在新风进风管17内产生的负压,漏斗19的大端处产生吸力,室外气体从大端进入小端,再从小端进入新风进风管17内,最后流入室内。这样设置可以扩大新风的进风量,提高空调器送新风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置在漏斗19内或新风进风管17上。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装置优选设置在新风进风管17上。当室外的气体进入新风进风管17后,经过过滤装置过滤后转化为洁净的新风,并从新风进风管17的出口流出。过滤装置可以为水洗过滤装置,通过水洗的方式过滤室外气体;过滤装置也可以为膜过滤装置,通过令室外气体经过不同的过滤膜来实现过滤。这样设置可以防止室外气体中的杂质通过新风进风管17进入室内,避免污染室内空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新风风机,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进风管17内。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风机可以为轴流风机或贯流风机。在需要引入新风时,新风风机工作,在新风进风管17的进口处产生吸力,促使室外气体进入新风进风管17;在不需要引入新风时,新风风机关机。另外,新风风机还可以与空调器的控制中心电连接,使得空调器不仅可以通过控制新风阀门18来控制新风风量的大小,还可以通过新风风机的转速来控制新风风量的大小。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扩大新风的风量,结合新风阀门18实现对空调器的新风风量的精准调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或者检测室外机10的出风温度,以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室外机10的出风温度控制新风阀门18的开启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热敏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等等。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室外和/或室内,可以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室外机10的出风温度控制新风阀门18的开启程度,也可以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机10的出风温度共同控制新风阀门18的开启程度。其中新风阀门18的开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风进风管17与室外的连通面积。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管;
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内部具有连通气道,所述出风面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经所述连通气道与所述进风管连接;
加湿层,与所述出风面板平行设置,且设置于所述出风面板内,所述加湿层处于所述出风孔和所述连通气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层为透气湿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湿膜的面积与所述出风面板的面积之间的比例为2/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用于设置于室内屋顶下侧,所述出风面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出风孔;
所述出风面板为一个,且配置成至少覆盖室内屋顶平面的二分之一,以形成吊顶面板;或者
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相连接,且下表面齐平,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并形成吊顶面板;或者
所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面板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天花板的下表面连接,以覆盖室内屋顶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为散流微孔;
所述出风面板均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出风孔设置于所述下面板上;所述加湿层设置于所述空腔内;
所述加湿层与所述上面板之间为所述连通气道;或者,所述出风面板还包括夹设于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的多个导管,多个所述导管为所述连通气道,所述加湿层位于所述导管的下侧;或者,所述连通气道设置于所述上面板内,所述上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出风孔一一对应的连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面板和所述透气湿膜沿上下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且所述出风面板上的通孔和所述透气湿膜上的通孔一一对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通气道不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流微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宽度小于或等于4mm;和/或
所述散流微孔为圆孔,所述圆孔的直径为1-4mm;和/或
所述散流微孔为异形孔,所述异形孔的面积小于15mm2
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末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机和回风管;所述进风管连接所述室外机的出风口,所述回风管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机的回风口,所述回风管另一端通过所述末端装置的通孔处于所述末端装置所在的室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新风进风管,其设置在室外,且其进口与室外连通,其出口与所述进风管连通;
新风阀门,其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处,以控制所述新风进风管的出口与室外的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漏斗,所述漏斗的小端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的进口处;
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漏斗内或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上;
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管内。
CN202321720257.5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Active CN220624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0257.5U CN220624198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0257.5U CN220624198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4198U true CN220624198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20257.5U Active CN220624198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4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1541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220624198U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及空调器
CN104197417B (zh) 户式化科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5913151B2 (ja) 冷暖房換気システム
CN110715427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KR101950418B1 (ko) 벽걸이형 다기능 실내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22062418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355547U (zh) 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和空调器
CN22050693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35554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355540U (zh) 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和空调器
CN220624185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2577140A (zh) 一种吊顶式全屋加湿器
CN117889493A (zh) 一种功能模块化设计的室内空气调节机
CN220624183U (zh) 用于空调器的末端装置和空调器
CN21910323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112594826A (zh) 一种吊顶式全屋恒湿器
CN220689187U (zh) 一种空调器
JP3491246B2 (ja) 床吹出し空調設備の風量調整装置
CN112611044A (zh) 一种吊顶式全屋恒湿恒氧器材
CN206989410U (zh) 一种温湿控制机组
KR102322117B1 (ko) 습도 조절과 공기 정화 기능을 갖는 냉난방 겸용 보일러 시스템
CN22062419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6897565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湿膜加湿装置
CN21955068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