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5433U -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5433U
CN220355433U CN202321795545.7U CN202321795545U CN220355433U CN 220355433 U CN220355433 U CN 220355433U CN 202321795545 U CN202321795545 U CN 202321795545U CN 220355433 U CN220355433 U CN 220355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ipe
waste gas
exhaust gas
furnac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955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成
代百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ian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ian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ian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ian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955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5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5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5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分别固定有底脚。该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使用时,可以将进气管接入外部废气后,再由点火器对废气中的可燃物点燃焚烧,焚烧后产生的废气可以由出气口中导出,并由排气管中排出,同时在废气中含杂可燃气体较多时,可以在排气管上将第二阀门关闭,并打开第一阀门后,炉体内部燃烧不完全后的废气可以经过排气管中直接导入至第二回气管内部,并经由引风机的输送可以经过第一回气管重新导入至进气管的内部,再由进气管导入至炉体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解决的是不便于对废气在废气焚烧炉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背景技术
废气焚烧炉是一种利用辅助燃料燃烧所发生热量,把可燃的有害气体的温度提高到反应温度,从而发生氧化分解的设备,使排放废气更加清洁和环保,广泛使用在对废气的处理过程中。
但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对废气进行循环处理的组件设置繁琐复杂,同时在循环处理时,不方便对焚烧处理炉的循环处理以及直接排气状态进行切换使用,存在不足,不便于对废气在废气焚烧炉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
现在,提出一种新型的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来解决上述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便于对废气在废气焚烧炉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分别固定有底脚,所述炉体的左侧固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的右侧设置有抽风机,所述炉体的内部固定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顶端固定有出气口,所述炉体右侧的顶端贯穿设置有排气管,所述炉体的右侧设置有处理箱,所述炉体内部的底端固定有点火器,所述炉体的顶端固定有引风机,所述引风机的左侧固定有第一回气管,所述引风机的右侧固定有第二回气管,所述第二回气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气管的底端与进气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回气管的底端与排气管顶端的左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与第一回气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气管与第二回气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气管与排气管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排气管的右侧与处理箱左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处理箱内部的顶端固定有集水环,且集水环底端固定有雾化喷头,所述处理箱的右侧设置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输水管的底端贯穿处理箱右侧的底端,所述输水管的顶端贯穿处理箱右侧的顶端并与集水环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处理箱的后端设置有外架,且外架的内部固定有板式换热器,所述外架后端的内部固定有散热风机,所述处理箱后端的底部贯穿设置有进水管,且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三水泵,所述进水管的顶端设置有回水管,且回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处理箱的顶端固定有排气口。
优选的,所述回水管的后端与板式换热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后端与板式换热器的输入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箱顶端的内部贯穿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部插接有滤网,且滤网的顶端固定有把手,所述进气管与固定箱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3)与固定箱(4)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滤网(30)的底端贯穿插槽(28)的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不仅实现了便于对废气在废气焚烧炉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实现了便于对焚烧炉排放的热尾气废气进行降温处理,而且实现了便于对废气在焚烧处理前对废气中的颗粒杂质进行辅助的过滤;
(1)通过设置有炉体、进气管、固定箱、抽风机、第一回气管、固定板、出气口、排气管、引风机、第二回气管、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焚烧炉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将进气管接入外部废气排放管道后,可以由抽风机将废气经过进气管中抽入至炉体的内部,再由点火器对废气中的可燃物进行点燃焚烧,焚烧后产生的废气可以由出气口中导出,并由排气管中排出,同时在废气中含杂可燃气体较多时,可以通过在排气管上将第二阀门关闭,并打开第一阀门后,炉体内部燃烧不完全后的废气可以经过排气管中直接导入至第二回气管内部,并经由引风机的输送可以经过第一回气管重新导入至进气管的内部,再由进气管导入至炉体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提高废气焚烧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在不需要循环处理时,可以关闭第一阀门打开第二阀门,将焚烧处理后的废气直接从排气管中排出,方便对焚烧处理炉的循环处理以及直接排气状态进行切换使用;
(2)通过设置有炉体、排气管、处理箱、集水环、排气口、雾化喷头、第一水泵、输水管、回水管、第二水泵、第三水泵、进水管、散热风机、外架和板式换热器,焚烧炉在使用的过程中,废气在炉体中燃烧焚烧处理后,燃烧后的废气可以由排气管中排出,并进入至处理箱的内部,同时可以控制第一水泵启动将处理箱内部的冷却液经过输水管中抽出并导入至集水环的内部,再由集水环底端的多组雾化喷头喷出对废气进行辅助的降温,降温后的废气再由排气口中进行排出,减少对空气的热污染,同时处理箱内部的冷却液在使用吸热后,可以控制第三水泵启动利用进水管将处理箱内部的冷却液抽出,并导入至板式换热器的内部进行换热冷却,并且可以控制散热风机启动对板式换热器进行吹风散热,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冷却后的冷却液可以再由第二水泵启动利用回水管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重新抽出至处理箱的内部,对废气进行冷却使用;
(3)通过设置有进气管、固定箱、插槽、把手和滤网,焚烧炉在使用时,在将外部废气导入至炉体的内部进行焚烧处理时,在进气管的内部设置有滤网可以对废气中含有的一些颗粒杂质等进行辅助的过滤去除,提高废气内部的纯净度,在对滤网进行清理替换时,将滤网利用把手向上进行抽出即可,便于对废气在焚烧处理前对废气中的颗粒杂质进行辅助的过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的第二回气管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侧视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箱正视局部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脚;2、炉体;3、进气管;4、固定箱;5、抽风机;6、第一回气管;7、固定板;8、出气口;9、点火器;10、排气管;11、集水环;12、排气口;13、雾化喷头;14、处理箱;15、第一水泵;16、输水管;17、引风机;18、第二回气管;19、第一阀门;20、第二阀门;21、回水管;22、第二水泵;23、第三水泵;24、进水管;25、散热风机;26、外架;27、板式换热器;28、插槽;29、把手;30、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请参阅图1-4,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包括炉体2,炉体2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分别固定有底脚1,炉体2的左侧固定有进气管3,进气管3上设置有固定箱4,固定箱4的右侧设置有抽风机5,炉体2的内部固定有固定板7,且固定板7的顶端固定有出气口8,炉体2右侧的顶端贯穿设置有排气管10,炉体2的右侧设置有处理箱14,炉体2内部的底端固定有点火器9,炉体2的顶端固定有引风机17,引风机17的左侧固定有第一回气管6,引风机17的右侧固定有第二回气管18,第二回气管18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9,排气管10上设置有第二阀门20;
第一回气管6的底端与进气管3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回气管18的底端与排气管10顶端的左侧固定连接,进气管3与第一回气管6的内部相连通,第一回气管6与第二回气管18的内部相连通,第二回气管18与排气管10的内部相连通;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通过将进气管3接入外部废气排放管道后,可以由抽风机5将废气经过进气管3中抽入至炉体2的内部,再由点火器9对废气中的可燃物进行点燃焚烧,焚烧后产生的废气可以由出气口8中导出,并由排气管10中排出,同时在废气中含杂可燃气体较多时,可以通过在排气管10上将第二阀门20关闭,并打开第一阀门19后,炉体2内部燃烧不完全后的废气可以经过排气管10中直接导入至第二回气管18内部,并经由引风机17的输送可以经过第一回气管6重新导入至进气管3的内部,再由进气管3导入至炉体2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在不需要循环处理时,可以关闭第一阀门19打开第二阀门20,将焚烧处理后的废气直接从排气管10中排出。
实施例2:排气管10的右侧与处理箱14左侧的底端固定连接,处理箱14内部的顶端固定有集水环11,且集水环11底端固定有雾化喷头13,处理箱14的右侧设置有输水管16,输水管16上设置有第一水泵15,输水管16的底端贯穿处理箱14右侧的底端,输水管16的顶端贯穿处理箱14右侧的顶端并与集水环11的右侧固定连接,处理箱14的后端设置有外架26,且外架26的内部固定有板式换热器27,外架26后端的内部固定有散热风机25,处理箱14后端的底部贯穿设置有进水管24,且进水管24上设置有第三水泵23,进水管24的顶端设置有回水管21,且回水管21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2,处理箱14的顶端固定有排气口12,回水管21的后端与板式换热器2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进水管24的后端与板式换热器27的输入端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废气在炉体2中燃烧焚烧处理后,燃烧后的废气可以由排气管10中排出,并进入至处理箱14的内部,同时可以控制第一水泵15启动将处理箱14内部的冷却液经过输水管16中抽出并导入至集水环11的内部,再由集水环11底端的多组雾化喷头13喷出对废气进行辅助的降温,降温后的废气再由排气口12中进行排出,减少对空气的热污染,同时处理箱14内部的冷却液在使用吸热后,可以控制第三水泵23启动利用进水管24将处理箱14内部的冷却液抽出,并导入至板式换热器27的内部进行换热冷却,并且可以控制散热风机25启动对板式换热器27进行吹风散热,提高板式换热器27的散热效率,冷却后的冷却液可以再由第二水泵22启动利用回水管21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重新抽出至处理箱14的内部,对废气进行冷却使用。
实施例3:固定箱4顶端的内部贯穿设置有插槽28,插槽28的内部设置有滤网30,且滤网30的顶端固定有把手29,进气管3与固定箱4的内部相连通,进气管(3)与固定箱(4)的内部相连通,滤网(30)的底端贯穿插槽(28)的内部;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在将外部废气导入至炉体2的内部进行焚烧处理时,在进气管3的内部设置有滤网30可以对废气中含有的一些颗粒杂质等进行辅助的过滤去除,提高废气内部的纯净度,在对滤网30进行清理替换时,将滤网30利用把手29向上进行抽出即可。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以将进气管3接入外部废气排放管道后,可以由抽风机5将废气经过进气管3中抽入至炉体2的内部,再由点火器9对废气中的可燃物进行点燃焚烧,同时焚烧炉在使用时,在将外部废气导入至炉体2的内部进行焚烧处理时,在进气管3的内部设置有滤网30可以对废气中含有的一些颗粒杂质等进行辅助的过滤去除,提高废气内部的纯净度,在对滤网30进行清理替换时,将滤网30利用把手29向上进行抽出即可,焚烧后产生的废气可以由出气口8中导出,并由排气管10中排出,同时在废气中含杂可燃气体较多时,可以通过在排气管10上将第二阀门20关闭,并打开第一阀门19后,炉体2内部燃烧不完全后的废气可以经过排气管10中直接导入至第二回气管18内部,并经由引风机17的输送可以经过第一回气管6重新导入至进气管3的内部,再由进气管3导入至炉体2的内部进行循环焚烧处理,在不需要循环处理时,可以关闭第一阀门19打开第二阀门20,将焚烧处理后的废气直接从排气管10中排出,并且焚烧炉使用的过程中,废气在炉体2中燃烧焚烧处理后,燃烧后的废气可以由排气管10中排出,并进入至处理箱14的内部,同时可以控制第一水泵15启动将处理箱14内部的冷却液经过输水管16中抽出并导入至集水环11的内部,再由集水环11底端的多组雾化喷头13喷出对废气进行辅助的降温,降温后的废气再由排气口12中进行排出,同时处理箱14内部的冷却液在使用吸热后,可以控制第三水泵23启动利用进水管24将处理箱14内部的冷却液抽出,并导入至板式换热器27的内部进行换热冷却,并且可以控制散热风机25启动对板式换热器27进行吹风散热,提高板式换热器27的散热效率,冷却后的冷却液可以再由第二水泵22启动利用回水管21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重新抽出至处理箱14的内部,对废气进行冷却使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8)

1.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包括炉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2)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分别固定有底脚(1),所述炉体(2)的左侧固定有进气管(3),所述进气管(3)上设置有固定箱(4),所述固定箱(4)的右侧设置有抽风机(5),所述炉体(2)的内部固定有固定板(7),且固定板(7)的顶端固定有出气口(8),所述炉体(2)右侧的顶端贯穿设置有排气管(10),所述炉体(2)的右侧设置有处理箱(14),所述炉体(2)内部的底端固定有点火器(9),所述炉体(2)的顶端固定有引风机(17),所述引风机(17)的左侧固定有第一回气管(6),所述引风机(17)的右侧固定有第二回气管(18),所述第二回气管(18)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9),所述排气管(10)上设置有第二阀门(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气管(6)的底端与进气管(3)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回气管(18)的底端与排气管(10)顶端的左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3)与第一回气管(6)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气管(6)与第二回气管(18)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气管(18)与排气管(10)的内部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10)的右侧与处理箱(14)左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处理箱(14)内部的顶端固定有集水环(11),且集水环(11)底端固定有雾化喷头(13),所述处理箱(14)的右侧设置有输水管(16),所述输水管(16)上设置有第一水泵(15),所述输水管(16)的底端贯穿处理箱(14)右侧的底端,所述输水管(16)的顶端贯穿处理箱(14)右侧的顶端并与集水环(11)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处理箱(14)的后端设置有外架(26),且外架(26)的内部固定有板式换热器(27),所述外架(26)后端的内部固定有散热风机(25),所述处理箱(14)后端的底部贯穿设置有进水管(24),且进水管(24)上设置有第三水泵(23),所述进水管(24)的顶端设置有回水管(21),且回水管(21)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2),所述处理箱(14)的顶端固定有排气口(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管(21)的后端与板式换热器(2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24)的后端与板式换热器(27)的输入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4)顶端的内部贯穿设置有插槽(28),所述插槽(28)的内部设置有滤网(30),且滤网(30)的顶端固定有把手(2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3)与固定箱(4)的内部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30)的底端贯穿插槽(28)的内部。
CN202321795545.7U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Active CN220355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95545.7U CN220355433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95545.7U CN220355433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5433U true CN220355433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3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95545.7U Active CN220355433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54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78615A (zh) 一种垃圾焚烧发电厂零排放的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5619331U (zh) 一种垃圾焚烧烟气环保处理系统
CN220355433U (zh) 一种可循环处理废气的废气焚烧炉
JP2020071016A (ja) 熱分解機を用いた丸太の熱分解及び燃焼時に発生する有害物質の除去及びエネルギー効率の増大が得られるエネルギー回収システム
CN210463040U (zh) 制备顺丁烯二酸酐的废气处理装置
CN213146594U (zh) 一种余热锅炉进出口烟道自动清灰装置
CN213050087U (zh) 一种废气处理用燃烧装置
CN115031215A (zh) 一种化工生产用余热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
CN209819557U (zh) 一种废橡胶高温塑化油烟焚烧净化装置
CN211119361U (zh) 一种有余热再利用功能的垃圾焚烧炉
CN216667727U (zh) 一种环保型燃料锅炉
CN217188664U (zh) 一种烟尘过滤装置
CN218781293U (zh) 焚烧炉除臭装置
CN111536521A (zh) 一种高温等离子体生物体处置方舱及处置方法
CN217520057U (zh) 一种带有换热组件低氮燃烧兰炭锅炉
CN218379441U (zh) 一种用于处理VOCs的三床式蓄热式焚烧RTO设备
CN219828860U (zh) 一种混合可燃有机工业废气催化燃烧炉
CN212961670U (zh) 一种锅炉烟气过滤冷却装置
CN218393008U (zh) 放空废气处理装置
CN213513929U (zh) 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用催化燃烧设备
CN220018270U (zh) 一种能回收余热的废气处理装置
CN215808522U (zh) 一种低能耗固废焚烧处理结构
CN214147894U (zh) 一种适用于村镇生活垃圾低温热解处理的尾气净化设备
CN215001615U (zh) 一种利用烟气余热的污泥低温干化焚烧装置
CN216845117U (zh) 一种新型小工业用水暖燃烧炉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