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1220U -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 Google Patents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1220U
CN220331220U CN202321564447.2U CN202321564447U CN220331220U CN 220331220 U CN220331220 U CN 220331220U CN 202321564447 U CN202321564447 U CN 202321564447U CN 220331220 U CN220331220 U CN 220331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ing
piece
supporting piece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644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明贤
袁玲
何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s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ns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ns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ns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644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312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1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1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包括底座、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第一延伸件、第一抵接件和驱动组件。支撑平台扩大支撑范围的过程中,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一支撑件远离第三支撑件,并可带动第一延伸件及第一抵接件移动,在第一抵接件接触并抵接第二支撑件时,第一抵接件可推动第二支撑件一同移动,使第二支撑件处于合适的支撑位置,避免第一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之间的悬空距离过大,导致产品的中部下垂。支撑平台缩小支撑范围的过程中,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一支撑件靠近第三支撑件,并最终使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彼此靠拢并相互接触,使支撑载台可支撑小尺寸的产品。

Description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面板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背景技术
在液晶面板制造领域,由于各个工艺环节都是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液晶面板在移动和搬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磕碰,从而造成面板损坏或外观不良。因此需要对液晶面板的边缘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的合格率。
但是,现有检测设备的支撑平台仅能承载特定尺寸的液晶面板,无法根据液晶面板的尺寸调整合适的支撑面积,导致检测设备的适用性较差,需要使用不同型号的设备检测不同尺寸的液晶面板,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可以调整对产品的支撑面积,以便支撑不同尺寸的产品。
本实施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支撑平台,包括:
底座;
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第一延伸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第一抵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件上,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以及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抵接件可接触并推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移动。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所述第一延伸件由所述第一支撑件处朝第一方向延伸,并经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底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延伸件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吸附口。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支撑柱,且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柱。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还包括第四支撑件、第二延伸件和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及所述第四支撑件依次间隔,且均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延伸件连接于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二抵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件上,所述第三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抵接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之间,所述驱动组件还用于驱动所述第四支撑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抵接件可接触并推动所述第三支撑件移动。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件上的第三支撑柱。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件上的第四支撑柱,且所述第四支撑柱位于所述第四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支撑柱,且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定义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多个第一支撑柱沿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多个第四支撑柱沿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每个所述第四支撑柱沿第二方向相互错开。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平台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传送带,所述主动轮设于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传送带绕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于所述传送带的上部,所述第四支撑件连接于所述传送带的下部。
一种支撑平台,包括:
底座;
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柔性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及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可使所述柔性连接件张紧并拉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移动。
一种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相机和上述的支撑平台,所述检测相机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朝向所述支撑平台。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一支撑件靠近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使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彼此收拢并相互接触,以使支撑载台支撑小尺寸的产品。驱动组件还可驱动第一支撑件远离第三支撑件,且首先由第一支撑件单独移动,第二支撑件保持不动;待第一抵接件移动至抵接第二支撑件时,第一支撑件将通过第一抵接件拉动第二支撑件一起移动,因此第二支撑件可一直处于合适的支撑位置,使支撑载台可支撑大尺寸的产品,并避免第一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之间的悬空距离过大,导致产品的中部下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机构中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检测机构中支撑平台张开时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检测机构中支撑平台收拢时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检测机构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底座;20、第一支撑件;21、吸附口;30、第二支撑件;40、第三支撑件;50、第一延伸件;60、第一抵接件;70、驱动组件;71、电机;72、传动带组件;73、传动轴;80、第一支撑柱;90、第二支撑柱;100、第四支撑件;110、第二延伸件;120、第二抵接件;130、第三支撑柱;140、第四支撑柱;200、检测相机;300、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结构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结构,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结构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结构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请参阅图1-图3,本申请提供的支撑平台包括底座10、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第一延伸件50、第一抵接件60和驱动组件70。其中,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均用于支撑产品,且依次间隔设置在底座10上。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均可在底座10上沿第一方向进行滑动,第三支撑件40可滑动设置在底座10上,也可固定设置在底座10上。
放置产品时,可通过第一支撑件20和第三支撑件40形成支撑区域,对产品的两侧进行支撑,并通过第二支撑件30对产品的中部进行支撑,使产品的表面保持水平,以便于后续检测。
本申请定义第一方向为平行于底座10表面的一方向,如图1中的x方向。当放置产品的尺寸发生变化时,可通过驱动组件70驱动第一支撑件20沿第一方向移动,改变第一支撑件20与第三支撑件40之间的间距,从而调整产品支撑区域的大小。
请参阅图3,第一延伸件50连接于第一支撑件20,第一抵接件60设置于第一延伸件50上,且第二支撑件30位于第一抵接件60与第一支撑件20之间。当第一支撑件20移动时,可带动第一延伸件50及第一抵接件60移动,使第一抵接件60远离/接近第二支撑件30,且在第一抵接件60接触并抵接第二支撑件30时,第一抵接件60可推动第二支撑件30一同移动。
通过调整第一延伸件50的长度及第一抵接件60的位置,可使第一支撑件20和第三支撑件40在间距最小时,第一抵接件60距离第二支撑件30合适的距离。驱动组件70驱动第一支撑件20滑动并远离第三支撑件40的过程中,首先第一支撑件20单独移动,第二支撑件30保持不动;待第一抵接件60移动至抵接第二支撑件30时,第一支撑件20将通过第一抵接件60拉动第二支撑件30一起移动。
支撑载台在支撑不同尺寸的产品时,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和第三支撑件40彼此可以缩小到足够的间距,以支撑小尺寸的产品;在扩大支撑载台的支持范围的过程中,第二支撑件30可一直处于合适的支撑位置,避免第一支撑件20与第三支撑件40之间的悬空距离过大,导致产品的中部下垂,确保支撑载台可以支撑大尺寸的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件50由第一支撑件20处朝第一方向延伸,并经过第二支撑件30的底部。
第一延伸件50可设置为沿第一方向的长条,设置在第一支撑件20的底部,并从第二支撑件30的底部穿过第二支撑件30,使第一延伸件50不影响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的正常设置及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0的底部开设有滑槽,第一延伸件50设置于滑槽内。
滑槽的设置方向可沿第一方向,通过第一延伸件50与滑槽进行配合,可对第一抵接件60的运动进行导向,使其准确地接触第二支撑件30,在合适的位置对第二支撑件30施加推力。
同时,第三支撑件40的底部也可开设滑槽,使第二支撑件30接近第三支撑件40时,第一延伸件50和第一抵接件60可从第三支撑件40底部的滑槽穿过。
本申请定义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为图1中的x方向和y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吸附口21。
当产品贴合第一支撑件20的表面时,吸附口21可对产品进行真空吸附,防止产品的位置发生移动。当吸附口21设置为多个时,可沿第二方向排列在第一支撑件20上。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件20上可设置多个支撑块,多个支撑块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将吸附口21开设于每个支撑块上。
每个支撑块可采用独立的气道,当产品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发生变化时,能采用不同的吸附块进行吸附。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载台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件20上的第一支撑柱80,且第一支撑柱80位于第一支撑件20朝向第二支撑件30的一侧。第一支撑柱80的顶端高度与第一支撑件20上吸附口21的高度相同,共同接触产品。
具体的,第一支撑件20上可设置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件,并将第一支撑柱80设置于连接件上,在第一方向上增加对产品的支撑点位,对产品的中部形成支撑,避免产品的中部因悬空而导致下垂,保证产品的表面处于水平状态,以提高后续进行加工或检测等工序的精度。
第一支撑柱80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柱80可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撑件20的侧方,以增加在第二方向上的支撑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载台还包括设置于第二支撑件30上的第二支撑柱90。
第二支撑柱90的顶端高度与第一支撑柱80的顶端高度和第一支撑件20上吸附口21的高度相同,且第二支撑柱90可随第二支撑件30移动,以调整对产品的支撑位置。
在第一支撑件20和第三支撑件40组成的支持区域内,第二支撑件30上的第二支撑柱90用于在第一方向上进一步增加对产品的支撑点位,从而对产品的中部形成有效地支撑,避免产品的中部因悬空而导致下垂,保证产品的表面处于水平状态,以提高后续进行加工或检测等工序的精度。
第二支撑柱90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柱90可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第二支撑件30上,以增加在第二方向上的支撑点位。
具体的,第一支撑柱80和第二支撑柱90的一端可设置螺纹,并分别通过螺纹连接于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第一支撑柱80和第二支撑柱90的另一端可设置支撑头,支撑头的顶端与支撑块的表面处于同一高度,共同对产品进行支撑。
支撑头可采用聚醚醚酮制成,其为一种具有耐高温、自润滑、易加工和高机械强度等优异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可避免在支撑过程中划伤产品。当然,支撑头也可采用它与聚醚醚酮类似的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载台还包括第四支撑件100、第二延伸件110和第二抵接件120,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及第四支撑件100依次间隔,且均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底座10上,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用于支撑产品的两侧,第二支撑件30和第三支撑件40用于支撑产品的中部。
第二延伸件110连接于第四支撑件100,第二抵接件120设置于第二延伸件110上,第三支撑件40位于第二抵接件120与第四支撑件100之间,驱动组件70还用于驱动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分别沿第一方向反向移动,并可使第二抵接件120接触并推动第三支撑件40移动。
通过调整第二延伸件110的长度及第二抵接件120的位置,可使第三支撑件40和第四支撑件100在间距最小时,第二抵接件120距离第三支撑件40合适的距离。驱动组件70驱动第四支撑件100滑动并远离第三支撑件40的过程中,首先第四支撑件100单独移动,第三支撑件40保持不动;待第二抵接件120移动至抵接第三支撑件40时,第四支撑件100将通过第二抵接件120拉动第三支撑件40一起移动。
具体的,请参阅图4和图5,当驱动组件70驱动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对向移动时,第一支撑件20将移动至抵接第二支撑件30,并推动第二支撑件30一起移动;同时,第四支撑件100将移动至抵接第三支撑件40,并推动第三支撑件40一起移动;当第二支撑件30与第三支撑件40相互抵接时,驱动组件70则停止驱动,此时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及第四支撑件100彼此之间的间距最小,支撑载台的支撑范围处于最小的状态。
请参阅图2和图3,当需要扩大支撑载台的支撑范围时,驱动组件70驱动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背向移动,在第一抵接件60未接触第二支撑件30时,第二支撑件30保持不动,且在第二抵接件120未接触第三支撑件40时,第三支撑件40也保持不动。即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的间距在某一预设范围内时,第二支撑件30和第三支撑件40处于原位,可对产品的中部实现支撑,防止产品下垂。
当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继续背向移动,使第一抵接件60接触第二支撑件30,第一支撑件20将拉动第二支撑件30一起移动,防止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之间的悬空距离过大,导致产品放置时在该处下垂;以及使第二抵接件120接触第三支撑件40时,第四支撑件100将拉动第三支撑件40一起移动,防止第三支撑件40与第四支撑件100之间的悬空距离过大,导致产品放置时在该处下垂。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载台还包括设置于第三支撑件40上的第三支撑柱130。
第三支撑柱130可采用与第二支撑柱90相同或类似的结构,且同样用于在第一方向上进一步增加对产品的支撑点位。
第三支撑柱130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三支撑柱130可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第三支撑件40上,进一步增加对产品在第二方向上的支撑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载台还包括设置于第四支撑件100上的第四支撑柱140,且第四支撑柱140位于第四支撑件100朝向第三支撑件40的一侧。第四支撑柱140的顶端高度与第四支撑件100上吸附口21的高度相同,共同接触产品。
具体的,第四支撑柱140可采用与第一支撑柱80相同或类似的结构,且同样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增加对产品的支撑点位。
第四支撑柱140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四支撑柱140可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第四支撑件100的侧方,以增加在第二方向上的支撑点位。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支撑柱80与每个第四支撑柱140沿第二方向相互错开。
请参阅图5,当驱动组件70驱动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对向移动,并使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和第四支撑件100相互贴紧时,由于每个第一支撑柱80与每个第四支撑柱140沿第二方向交错设置,第一支撑柱80和第四支撑柱140不会相互碰撞,使各个支撑件之间贴合得更加紧密,进一步减小支撑载台整体的支撑范围。
更进一步的,每个第一支撑柱80还与第二支撑柱90和第三支撑柱130在第二方向上错开,同时每个第四支撑柱140也与第二支撑柱90和第三支撑柱130在第二方向上错开,使第一支撑柱80可以放入不同的第二支撑柱90及不同的第三支撑柱130形成的空隙中,第四支撑柱140也可以放入不同的第二支撑柱90及不同的第三支撑柱130形成的空隙中。
因此,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柱80、第二支撑柱90、第三支撑柱130和第四支撑柱140,在支撑平台张开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足够多的支撑点位,以对产品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有效地防止产品出现下垂的情况。在支撑平台收缩的过程中,各个支撑柱可紧密收拢在一起,减小支撑平台整体的支撑面积,以适应小尺寸产品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驱动组件70包括电机71和传动带组件72,传送带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传送带,主动轮设于电机71的转轴上,从动轮可转动设于底座10上,传送带绕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第一支撑件20连接于传送带的上部,第四支撑件100连接于传送带的下部。
传送带绕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上后,会形成位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上方的上部,以及位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下方的下部。当电机71驱动主动轮旋转时,可带动传送带转动,且传送带的上部和下部的运动方向相反,进而使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运动方向相反。
并且,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和第四支撑件10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组,与其对应的传送带组件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每个传动带组件72对应一组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和第四支撑件100。电机71的输出端可设置传动轴73,并通过传动轴73同时驱动不同的传动带组件72进行移动。
当然,驱动组件70也可通过其它方式驱动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采用两个单独的直线电机71分别驱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上可以设置沿第一方向的滑轨,并将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及第四支撑件100依次设置在滑轨上,使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及第四支撑件100可以沿滑轨移动。
滑轨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或多个,增加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及第四支撑件100滑动时的稳定性。并且,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及第四支撑件10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组或多组,以增加支撑载台的支撑范围。
值得一体的是,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支撑平台包括底座10、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第三支撑件40、柔性连接件和驱动组件70。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驱动组件70用于驱动第一支撑件20沿第一方向移动,并可使柔性连接件张紧并拉动第二支撑件30移动。
柔性连接件与第一延伸件50及第一抵接件60的作用相似,在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靠拢的过程中,不影响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的移动。在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分开的过程中,在柔性连接件未张紧时,第一支撑件20移动,而第二支撑件30不动;在柔性连接件张紧时,第一支撑件20通过柔性连接件拉动第二支撑件30一起移动。
具体的,柔性连接件可采用连接绳、连接锁链等,在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靠拢时不受拉力,在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分离时,逐渐张紧并承受拉力。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相机200和上述支撑平台,检测相机200设置于底座10上,并朝向支撑平台。
通过设置检测相机200,可对支撑平台上放置的产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不良品。例如,检测机构应用于液晶面板的的端子短路环激光切除设备中,通过检测机构对液晶面板进行检测,不仅可对液晶面板进行端子短路环的去除及效果检测,同时还对液晶面板的边缘上下表面进行缺陷检测。
检测相机20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且可滑动设置在底座10上。例如,可在第一支撑件20及第四支撑件100的外侧分别设置一个检测相机200,两个检测相机200均可沿第二方向进行滑动,以对液晶面板进行双边检测。第一次检测液晶面板的短边,第二次通过机械手等方式将液晶面板旋转90度,再检测液晶面板的长边,以完成产品的四边检测。
在检测液晶面板的长边和短边时,支撑平台需要张开与收拢,以对液晶面板进行稳定支撑及准确检测,支撑平台张开与收拢的行程由液晶面板的最大尺寸长边与最小尺寸短边决定。
当支撑平台张开到一定距离后,第一支撑件20通过第一延伸件50及第一抵接件60拉动第二支撑件30移动,第四支撑件100通过第二延伸件110及第二抵接件120移动,使第二支撑件30和第三支撑件40处于合适的支撑位置,加上侧支撑柱的存在,避免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之间出现悬空距离过大导致液晶面板下垂。
支撑平台收拢时,第一支撑件20抵靠并推动第二支撑件30移动,第四支撑件100抵靠并推动第三支撑件40移动。支撑平台收拢大最小时,相对的侧支撑柱、第一支撑柱80及第三支撑柱130处于错位状态,使得第一支撑件20和第四支撑件100组成的支撑面积最小,满足液晶面板的最小尺寸短边的检测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机构还包括两个滑台300,两个滑台300分别连接于传动带组件72的不同驱动端,驱动组件70可以驱动两个滑台300分别沿第一方向移动,两个检测相机200分别设置在两个滑台300上,滑台300可驱动检测相机200沿第二方向移动。
在检测前,两个滑台300可分别跟随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确保检测相机200与产品的边缘保持预定距离;检测时,两侧的检测相机200可在滑台300上分别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对产品边缘的不同位置进行检测。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申请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第一延伸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第一抵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件上,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以及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抵接件可接触并推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件由所述第一支撑件处朝第一方向延伸,并经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延伸件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吸附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支撑柱,且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柱。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支撑件、第二延伸件和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及所述第四支撑件依次间隔,且均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延伸件连接于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二抵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件上,所述第三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抵接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之间,所述驱动组件还用于驱动所述第四支撑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抵接件可接触并推动所述第三支撑件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件上的第三支撑柱。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件上的第四支撑柱,且所述第四支撑柱位于所述第四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支撑柱,且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多个第一支撑柱沿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多个第四支撑柱沿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每个所述第四支撑柱沿第二方向相互错开。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传送带,所述主动轮设于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传送带绕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于所述传送带的上部,所述第四支撑件连接于所述传送带的下部。
13.一种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座上;
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柔性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及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可使所述柔性连接件张紧并拉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移动。
14.一种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相机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平台,所述检测相机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朝向所述支撑平台。
CN202321564447.2U 2023-06-16 2023-06-16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Active CN2203312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4447.2U CN220331220U (zh) 2023-06-16 2023-06-16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4447.2U CN220331220U (zh) 2023-06-16 2023-06-16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1220U true CN220331220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57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64447.2U Active CN220331220U (zh) 2023-06-16 2023-06-16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12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2157A (zh) 一种多部件组装设备
CN111366591A (zh) 一种检测生产线
KR102148888B1 (ko) 슬라이더와 리프터를 이용한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밴딩 시험장치
CN211087890U (zh) 一种自动烧录机
CN112362663B (zh) 一种巡边检测机构及面板边缘巡边检测方法
WO2020147444A1 (zh) 一种检测台
CN212049477U (zh) 一种上料装置及检测生产线
CN108680113B (zh) 全自动玻璃检测、理片生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20331220U (zh) 支撑平台及检测机构
CN209912841U (zh) 一种光伏太阳能电池片pl检测机
CN210456530U (zh) 一种下料机构
CN115867018A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的连接组合装置
CN211927732U (zh) 一种检测生产线
CN108750208A (zh) 一种食品盒落托机
CN217376458U (zh) 一种兼容输送装置
CN110849880A (zh) 用于显示面板的外观检查装置
CN219608750U (zh) 一种检测装置
CN219785692U (zh) 一种缓存不良电路板的装置及电路板测试系统
JPH08175650A (ja) 搬送物品の仕分け装置
CN116899924B (zh) 锂电池交叉目检装置以及锂电池交叉目检测试方法
CN217102106U (zh) 一种面板精度检测传送装置
CN204711560U (zh) 一种多部件组装设备
CN208744868U (zh) 机械手
CN220481466U (zh) 一种中心定位组件
CN209912859U (zh) 一种光伏太阳能电池片检测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