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8750U - 一种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8750U
CN219608750U CN202320620140.3U CN202320620140U CN219608750U CN 219608750 U CN219608750 U CN 219608750U CN 202320620140 U CN202320620140 U CN 202320620140U CN 219608750 U CN219608750 U CN 219608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detecting
bearing surface
detected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201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芝亮
陈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ongke Fei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ke Fe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ke Fei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ke Fe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201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8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8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8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测装置,包括:基座;承载机构,承载机构包括承载面;第一检测机构,第一检测机构位于远离承载面的一侧,且第一检测机构能够相对承载面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待测件的第一面;以及第二检测机构,第二检测机构位于靠近承载面的一侧,且第二检测机构能够相对承载面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待测件的第二面。由于第一检测机构位于远离承载机构的承载面的一侧,第二检测机构位于靠近承载机构的承载面的一侧,即将两个检测机构分别设置于承载面的上下两侧,两个检测机构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对待测件进行检测,两个检测机构位于承载面的两侧不同的空间内,两个检测机构分别移动检测时不会发生相互干涉。

Description

一种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miniled面板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面板上芯片的焊接,因为工艺的问题,焊接常常导致焊接不良,从而出现虚焊的情况,这些缺陷如果不检测出来加以控制,当面板流入下一道工艺的时候则会产生更多的缺陷不良,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面板生产的不良率大大增加,增加生产成本;因此需要对面板进行缺陷检测。
面板进行检测前,需要对面板进行定位,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因此检测装置需要设置用于检测缺陷的检测结构和用于定位的检测机构,并且由于检测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移动,如对大尺寸面板进行检测时,两个检测机构都需要进行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检测机构之间容易发生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用于解决检测机构之间发生干涉的问题。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包括:
基座;
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待测件,所述承载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待测件相对所述承载面沿第一方向移动;
设置于所述基座的第一检测机构,所述第一检测机构位于远离所述承载机构的所述承载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检测机构能够相对所述承载面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待测件的第一面,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以及
设置于所述基座的第二检测机构,所述第二检测机构位于靠近所述承载机构的所述承载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检测机构能够相对所述承载面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待测件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对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包括第一运动组件和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运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运动组件,所述第一运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检测件沿第二方向移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运动组件还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检测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检测件之间的间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运动组件还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检测件相对所述承载面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包括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和所述第二检测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二检测件用于检测第一检测件与所述待测件的第一面之间的高度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待测件的第二面上的标记物,以获取所述待测件相对所述承载面的位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包括第二运动组件和第三检测件,所述第二运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三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运动组件,所述第二运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三检测件沿第一方向移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检测件,所述第二运动组件还带动所述第三检测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以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检测件之间的间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运动组件包括龙门结构,所述第二运动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横跨所述承载机构。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面上设有镂空的检测区,所述检测区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检测机构通过所述检测区检测所述待测件的第一面。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面上设有真空吸附孔,所述承载面用于吸附固定所述待测件。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机构还包括升降组件和滚轮结构,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滚轮结构设置于所述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滚轮结构相对所述承载面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承载面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滚轮结构,所述滚轮结构用于带动所述待测件相对所述承载面沿第一方向移动。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对准机构,所述对准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对准机构能够相对所述承载面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待测件移动及将所述待测件定位于所述承载面。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面上设有镂空的避让区,所述避让区用于避让所述对准机构,以使所述对准机构靠近或远离所述待测件。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检测装置,由于第一检测机构位于远离承载机构的承载面的一侧,第二检测机构位于靠近承载机构的承载面的一侧,即将两个检测机构分别设置于承载面的上下两侧,两个检测机构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对待测件进行检测,两个检测机构位于承载面的两侧不同的空间内,两个检测机构分别移动检测时不会发生相互干涉。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布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中对准机构倒立状态的结构视图;
图7为一种实施例中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基座;
2-承载机构,21-承载面,211-真空吸附孔,212-检测通孔,213-避让孔,214-避让区,22-升降组件,221-升降架,222-升降电机,23-滚轮结构;
3-第一检测机构,31-第一运动组件,311-第一导轨,312-第一滑块,313-第二导轨,314-第二滑块,315-第三导轨,316-第三滑块,32-第一检测件,33-第二检测件;
4-第二检测机构,41-第二运动组件,411-纵梁,412-横梁,413-第四导轨,414-第五导轨,415-第四滑块,42-第三检测件;
5-对准机构,51-安装架,52-对准组件,521-驱动部件,5211-驱动电机,5212-同步带,522-夹持部件,523-安装座,5231-滑轨;
6-下料机构;
7-待测件,71-基板,72-柔性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检测装置中,用于检测缺陷的检测机构和用于定位检测的检测机构位于相对承载面的同一侧,由于现有的检测装置主要针对单一尺寸的面板进行检测,用于检测缺陷的检测机构和用于定位检测的检测机构都可以直接固定安装;但随着面板种类的丰富,以及为了提高检测装备的兼容性,需要将检测装备设置成能够检测不同尺寸的面板。为了实现对不同尺寸面板的检测,用于检测缺陷的检测机构和用于定位检测的检测机构需要设置为可移动安装,用于检测缺陷的检测机构和用于定位检测的检测机构通过移动实现对不同尺寸面板的检测。由于目前的两个检测机构都位于承载面的同一侧,可移动的两个检测机构容易发生结构干涉。
基于上述分析,将用于检测缺陷的检测机构和用于定位检测的检测机构分设在承载面的两侧,两个检测机构位于不同的空间内,使得两个检测机构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干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文中的第一方向为图1中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为图1中的Y轴方向,第三方向为图1中的Z轴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本检测装置的承载机构用于承载待测件,承载机构还能够带动待测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检测装置还设有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待测件的缺陷,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待测件相对承载机构的位置,使得第一检测机构能够对面板的准确位置进行检测。为了实现对不同尺寸面板的检测,第一检测机构设置为可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检测机构设置为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分设在承载机构的上下两侧,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在不同的空间内移动,能够避免两者之间的结构干涉。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的承载装置主要包括基座1、承载机构2、第一检测机构3和第二检测机构4。
基座1可以包括大理石平台,大理石平台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提供长时间的稳定支撑。
承载机构2设置于基座1,承载机构2固定在基座1的上表面,承载机构2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可以小于基座1的宽度,使得承载机构2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具有未覆盖基座1的安装区域,该安装区域可以用于安装对准机构5。当然对准机构5也可以采用其他安装方式固定于基座1,如对准机构5安装在基座1的侧面。
承载机构2包括承载面21,承载面21用于承载待测件7,待测件7可以包括面板、玻璃、手机壳等,承载面21具有足够长的宽度(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以使得承载面21能够承载不同尺寸的面板。承载面21具有足够长的长度(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使得待测件7能够相对承载面21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待测件7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待测件7的第一面为背面,待测件7的第二面为正面,待测件7的第一面与承载面21接触,待测件7的第二面设有标记物,该标记物用于识别待测件7的坐标位置。
承载机构2包括真空吸附平台,真空吸附平台的上表面为承载机构2的承载面21。承载面21设有真空吸附孔211,真空吸附孔211的一端用于吸附待测件7,真空吸附孔211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真空泵连接,真空泵可以为承载装置的一部分,真空泵也可以为外接设备,真空泵用于抽真空。真空吸附孔211能够将待测件7吸附固定在承载面21上,且真空吸附孔211解除真空吸附后,承载机构2的驱动部件能够驱动待测件7能够相对承载面21移动。
承载面21设有多个真空吸附孔211,多个真空吸附孔211可以以矩形阵列或蜂窝阵列的方式分布在承载面21上。矩形阵列或蜂窝阵列分布的多个真空吸附孔211能够提供更为均匀的吸附力,以使得承载面21能够均匀吸附固定不同尺寸的待测件7,以及待测件7沿第一方向移动行程内都可以进行吸附固定。
具体的,承载机构2还包括升降组件22和滚轮结构23,升降组件22包括升降架221和升降电机222,升降架221包括固定底座和活动架,活动架可以通过螺杆等传动结构与固定底座连接,升降电机222可以采用涡轮蜗杆等传动结构与活动架连接,升降电机222用于驱动活动架相对固定底座升降移动。升降电机222也可以直接采用直线驱动电机驱动活动架升降移动。
活动架可以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方向平行设置的多个传动轴,传动轴设有多个滚轮结构23,多个滚轮结构23形成阵列分布。多个传动轴可以通过传动结构与一个驱动电机连接,一个驱动电机可以同时驱动所有滚轮结构23转动。
承载面21设有避让孔213,避让孔213用于避让滚轮结构23,以使滚轮结构23能够沿着第三方向靠近或远离待测件7,当滚轮结构23凸出于承载面21时能够将待测件7带离承载面,并且滚轮结构23的滚动能够带动待测件7相对承载面21沿第一方向移动;当滚轮结构23平齐或低于承载面21时,待测件7将与承载面21贴合,承载面21的真空吸附孔211能够将待测件7固定在待测件上。其中,升降组件22用于驱动滚轮结构23相对避让孔213上升和下降。
承载面21可以以阵列的方式设置多个避让孔213,每个避让孔213对应设置一个滚轮结构23,以使得滚轮结构23覆盖整个承载面21,以满足不同尺寸的待测件7沿第一方向传输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滚轮结构23还具有上料传输功能,能够将待测件7上料传输至第一检测机构3的上方,供第一检测机构3检测。
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3设置于基座1,且第一检测机构3位于远离承载机构2的承载面21的一侧,即第一检测机构3位于承载面21的下方,承载面21还设有检测通孔212,检测通孔212可以为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第一检测机构3用于穿过检测通孔212对承载面21的待测件7的第一面进行缺陷检测。第一检测机构3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1,第一检测机构3能够相对承载面21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检测机构3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依次对待测件7的不同区域进行检测。
第一检测机构3包括第一运动组件31和第一检测件32,第一运动组件31设置于基座1,第一检测件32设置于第一运动组件31,第一运动组件31用于带动第一检测件32沿第二方向移动。
具体的,第一运动组件31包括第一导轨311、第一滑块312和第一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导轨311沿第二方向固定于基座1,第一滑块312与第一导轨311滑动连接,第一驱动电机固定于基座1,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滑块312连接,第一驱动电机可以为直线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滑块312沿第一导轨311滑动。第一检测件32可以包括镜头、光源和CDD相机等视觉检测部件,第一检测件32设置于第一滑块312,并且第一检测件32的镜头朝向承载面21设置,即第一检测件32的镜头朝上设置。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滑块312第二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检测件32沿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轨311也可为采用导槽代替,第一驱动电机也可以采用普通电机和蜗轮蜗杆的结合代替,也能够实现驱动第一滑块312和第一检测件32沿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运动组件31还可以包括光栅等位置传感器,以实时反馈第一滑块312的移动位置,提高第一运动组件31驱动第一检测件32移动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3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检测件32,所有第一检测件32均与第一运动组件31连接,第一运动组件31还用于带动第一检测件3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调节至少两个第一检测件32之间的间距。多个第一检测件32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检测件32同时对待测件7第一方向上的不同区域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效率。
以第一检测机构3包括两个第一检测件32为例,第一运动组件31还包括第二导轨313、第二滑块314和第二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滑块312为长条结构,第一滑块3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二导轨313固定在第一滑块312的上表面,第二导轨313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滑块314具有两个,两个第二滑块314与第二导轨313滑动连接,第二驱动电机安装于第一滑块312,第二驱动电机可以为直线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可以设置两个,每个第二滑块314对应连接一个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二滑块314沿第一方向移动。
每个第二滑块314安装有一个第一检测件32,两个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两个第一检测件3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调节两个第一检测件32之间的间距,以适配不同尺寸的待测件7。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滑块314也可以通过一个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驱动电机通过传动结构与两个第二滑块314连接,同时驱动两个第二滑块314相向或相背移动,也能够调节两个第一检测件32之间的间距。
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第二滑块314固定安装于第一滑块312,另一个第二滑块314滑动连接第二导轨313,通过驱动一个第二滑块314滑动,也能够实现调节两个第一检测件32之间的间距。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滑块312上设置光栅等位置传感器,以实时反馈两个第二滑块314的移动位置,能够提高调节两个第一检测件32之间的间距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运动组件31还用于驱动第一检测件32相对承载面21沿第三方向移动,即第一运动组件31还用驱动第一检测件32相对待测件7升降移动,以使得第一检测件32相对待测件7的第一面之间高度差能够调整至预设的合适位置,第一检测件32能够更清晰的对焦拍照检测。
第一运动组件31还包括第三导轨315、第三滑块316和第三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二滑块314设置为竖直的长条结构,第三导轨315沿着第三方向(竖直方向)固定于第二滑块314,第三滑块316与第三导轨315滑动连接,第一检测件32安装于第三滑块316。第三驱动电机安装于第二滑块314,第三驱动电机可以为直线电机,第三驱动电机与第三滑块316连接,第三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三滑块316沿着第三导轨315升降滑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二滑块314上设置光栅等位置传感器,以实时反馈两个第三滑块316的移动位置,能够提高调第一检测件32升降的准确性。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3可以包括第一检测件32和第二检测件33,第一检测件32和第二检测件33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一个第一检测件32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检测件33,即一个第一检测件32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二检测件33,通过两个第二检测件33能够更为精确的检测第一检测件32相对待测件7的第一面之间的高度差,以实现更准确的对焦成像检测。第二检测件33可以为光电位置传感器等距离传感器,第二检测件33用于检测第一检测件32与待测件7的第一面之间的高度差,以使得第一检测件32沿第三方向到达预设的高度,与待测件7的第一面具有预设的间距,提高第一检测件32检测的准确性。
第三滑块316可以为沿第二方向的长条结构,第一检测件32和第二检测件33沿第二方向并排安装于第三滑块316。第一运动组件31用于驱动第一检测件32和第二检测件33同时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检测机构4位于靠近承载机构2的承载面21的一侧,即第二检测机构4位于承载面21的上方。第二检测机构4包括第二运动组件41和第三检测件42,第二运动组件41设置于基座1,第三检测件42设置于第二运动组件41,第二运动组件41用于带动第三检测件42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三检测件42能够跟随待测件7一同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得待测件7沿第一方向移动至不同位置,第三检测件42都能够对待测件7进行定位。
第二运动组件41包括龙门结构,第二运动组件41沿第二方向横跨承载机构2。具体的,第二运动组件41包括纵梁411和横梁412,两个纵梁4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基座1的两侧,横梁41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两个纵梁411连接,一个横梁412和两个纵梁411组成龙门结构。第三检测件42设置于横梁412,第三检测件42朝下或倾斜朝下设置,第三检测件42用于检测待测件7相对承载面21的位置。第三检测件42可以包括镜头、光源和CDD相机等视觉检测部件,第三检测件42用于检测待测件7的第二面上的标记物,以获取待测件7相对承载面21的位置。
第二运动组件41还包括第四导轨413和第四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纵梁411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结构,第四导轨413沿第一方向固定在纵梁411的上表面,每个纵梁411的上表面固定有一个第四导轨413,横梁4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四导轨413滑动连接,横梁412也可以通过滑块与两个第四导轨413滑动连接。第四驱动电机可以为直线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安装于纵梁411,第四驱动电机与横梁412连接,横梁41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四驱动电机,两个第四驱动电机同时驱动横梁412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纵梁411上设置光栅等位置传感器,以实时反馈横梁412的移动位置,能够提高调横梁412移动的准确性。
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检测机构4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检测件42,第二运动组件41还带动第三检测件42沿第二方向移动,以调节至少两个第三检测件42之间的间距。多个第三检测件42的设置,以使得第三检测件42能够对不同尺寸的待测件7进行定位,多个第三检测件42同时对待测件7的不同区域上的标记物,以最终确定待测件7的位置。
以两个第三检测件42为例,第二运动组件41还包括第五导轨414、第四滑块415和第五驱动电机(图中为示出),第五导轨414沿第二方向固定在横梁412的侧面,第五导轨414也可以沿第二方向固定在横梁的底面。第四滑块415具有两个,两个第四滑块415分别与第五导轨414滑动连接,第三检测件42安装在第四滑块415上,每个第四滑块415安装有一个第三检测件42。第五驱动电机安装在横梁412上,第五驱动电机与第四滑块415连接,类似地,可以采用两个第五驱动电机分别驱动一个第四滑块415,也可以采用一个电机驱动一个第四滑块415,都能够实现调节两个第三检测件42沿第二方向的间距。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横梁412上设置光栅等位置传感器,以实时反馈第三检测件42的移动位置,能够提高调第三检测件42移动的准确性。
一种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包括对准机构5设置于基座1,对准机构5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将待测件7定位在承载面21,使得待测件7能够定位在预定位置处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其中,对准机构5属于粗定位或预定位,第二检测机构4属于精定位,两者的配合能够保证待测件7位置的准确性。
对准机构5包括安装架51和对准组件52,安装架51设置于基座1,安装架51可以包括龙门结构,安装架51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固定在基座1上,如安装架51的两端固定于基座1未被承载机构2覆盖的上表面,当然安装架51的两端也可以固定于基座1或承载机构2的侧面。安装架51沿第二方向横跨在承载机构2的上方,安装架51的上端与承载机构2之间具有一定高度差,安装架51和承载机构2之间具有安装对准组件52的空间。
安装架51可以包括两个竖直安装架和一个水平安装架,两个竖直安装架分别竖直安装在基座1的上,承载机构2位于两个竖直安装架之间,水平安装架的一端与一个竖直安装架的上端连接,水平安装架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竖直安装架的上端连接,水平安装架横跨在承载机构2上,两个竖直安装架和一个水平安装架组成一个龙门结构。
安装架51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对准组件52位于靠近承载机构2的承载面21的一侧,即对准组件52位于承载面21的上方。对准组件52设置于安装架51,对准组件52安装在水平安装架的下表面,对准组件52倒挂安装于安装架51。对准组件52的下端位于待测件7的两侧,以带动待测件7沿第二方向移动。
对准组件52包括驱动部件521和夹持部件522,驱动部件521与夹持部件522连接,驱动部件521用于驱动夹持部件522沿第二方向靠近或远离待测件7,使得夹持部件522能够沿第二方向推动待测件7移动至预定位置。
夹持部件522可以沿第二方向的推动待测件7移动,使得待测件7无论是在第二方向上相对预定位置偏正或偏负,夹持部件522都能够将待测件7推动至预定位置。夹持部件522包括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驱动部件521驱动可移动的夹持臂能够实现对待测件7的对准定位。
一种实施例中,对准组件52还包括安装座523,安装座523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卡接等方式固定于安装架51的水平安装架的下表面,驱动部件521和夹持部件522设置于安装座523。安装座523设有沿第二方向的滑轨5231,两个夹持臂滑动地与滑轨5231连接,驱动部件521用于驱动两个夹持臂沿着滑轨5231滑动。或者,两个夹持臂中的一者滑动地与滑轨5231连接,另一者固定于滑轨5231或安装座523,驱动部件521用于驱动两个夹持臂中的一者沿着滑轨5231滑动。
驱动部件521包括驱动电机5211和同步带5212,驱动电机5211固定于安装座523,驱动电机5211通过同步带5212与两个夹持臂连接。如,驱动电机5211通过两个传输方向相反的同步带5212分别与两个夹持臂连接,驱动电机5211能够同时驱动两个夹持臂沿着相反的方向移动;或者,驱动电机5211通过一个同步带与两个夹持臂中的一者连接,驱动电机5211驱动两个夹持臂中的一者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座523设置沿第二方向的滑槽,两个夹持臂滑动地与滑槽连接,也能够实现两个夹持臂滑动安装。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部件521和夹持部件522也可以直接设置于安装架51,安装架51设置滑轨或滑槽,同样能够实现两个夹持臂的滑动安装。
一种实施例中,承载面21设有镂空的避让区214,避让区214用于避让对准机构5,以使对准机构5靠近或远离待测件7。避让区214可以为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长条形结构,两个夹持臂的部分插入到避让区214内,以使得两个夹持臂能够抵靠到待测件7的侧面;尤其当待测件7为厚度较薄的面板时,两个夹持臂的部分插入到避让区214内,能够保证两个夹持臂夹持推动待测件7的侧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面21设有凹槽或下沉结构替换镂空的避让区214,两个夹持臂的部分插入凹槽或下沉结构内,也有利于两个夹持臂夹持住待测件7。
一种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包括下料机构6,下料机构6设置于基座1,且下料机构6与承载机构2沿第一方向对接,下料机构6位于承载机构2传输待测件7的后方,承载机构2的待测件7检测完成后,传输至下料机构6,下料机构6再将待测件6传输出检测装置至存储区或其他转运装置。
下料机构6可以包括滚轮结构和驱动结构,下料机构6的滚轮机构可以与承载机构2设置的相同或相似,下料机构6的驱动机构驱动滚轮结构转动传输待测件7。下料机构6也可以设置为传输带结构,也能够实现传输待测件7。
本实施例中,待测件7包括面板,面板包括基板701和柔性电路板(FPC)702,面板检测过程的传输过程和预对位过程,需要注意其放置位置,以防止其掉入滚轮结构之间的间隙中导致整个面板被损坏。
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的检测流程如下(待测件7以面板为例进行说明):
1)假设面板的尺寸为设备所测量的最大产品尺寸,2组第一检测件32以及4组第二检测件33,根据面板第一方向的尺寸,通过第一运动组件31驱动2组第一检测件32沿第一方向移动,调整2组第一检测件32之间的第一方向间距,以尽可能实现每组第一检测件32在检测过程中能覆盖面板基板的一半尺寸;
2)承载机构2的滚轮结构23将面板通过上料传输至移动到图3所示位置,对准机构5将面板上的进行沿第二方向进行夹紧,以实现初步对面板的角度调整的目的;
3)承载机构2内的升降组件22驱动滚轮结构23下降,以使得面板置于承载面21上;承载面21的真空吸附孔211进行抽真空处理,将面板吸附固定;
4)第二运动组件41驱动第三检测件42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移动,对面板上的2个角上的标识点或者对2个直角边进行识别,确定面板在整个设备坐标系中的位置;
5)2组第一检测件32沿第二方向移动,在移动方向前侧的第二检测件33先对面板上的特征位置的第三方向位置进行探测,确定其高度位置,并将其高度位置反馈到第一检测件32所在的第三驱动电机,当第一检测件32移动到所需要检测的特征位置时,根据第一检测件32到面板特征的第三方向高度位置,实时调整第一检测件32的第三方向高度,以便第一检测件32达到聚焦拍照的目的;
6)当检测完一列特征后,真空吸附孔211关闭真空,升降组件22带动滚轮机构23上升到产品可以传输的高度位置;
7)滚轮机构23将产品沿第一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便第一检测件32能检测下一列特征;
8)重复步骤2)~5),直至产品检测完成为止。
9)下料机构6将待测件移送至下一工序或者放样处。
本实施例中,采用多个第一检测件32对待测件7的不同位置特征进行同时检测,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将第一检测件32和第三检测件42设置在承载面21的上下两侧,两个检测件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对待测件进行检测,两个检测件位于承载面的两侧不同的空间内,两个检测件分别移动检测时不会发生相互干涉。
本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装置,由于将两个检测机构分别设置于承载面21的上下两侧,两个检测机构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对待测件进行检测,两个检测机构位于承载面的两侧不同的空间内,两个检测机构分别移动检测时不会发生相互干涉。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4)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
设置于所述基座(1)的承载机构(2),所述承载机构(2)包括承载面(21),所述承载面(21)用于承载待测件(6),所述承载机构(2)用于带动所述待测件(6)相对所述承载面(21)沿第一方向移动;
设置于所述基座(1)的第一检测机构(3),所述第一检测机构(3)位于远离所述承载机构(2)的所述承载面(2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检测机构(3)能够相对所述承载面(21)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待测件(6)的第一面,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以及
设置于所述基座(1)的第二检测机构(4),所述第二检测机构(4)位于靠近所述承载机构的所述承载面(2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检测机构(4)能够相对所述承载面(21)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待测件(6)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3)包括第一运动组件(31)和第一检测件(32),所述第一运动组件(31)设置于所述基座(1),所述第一检测件(32)设置于所述第一运动组件(31),所述第一运动组件(31)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检测件(32)沿第二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3)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检测件(32),所述第一运动组件(31)还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检测件(32)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检测件(32)之间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组件(31)还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检测件(32)相对所述承载面(21)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3)包括第一检测件(32)和第二检测件(33),所述第一检测件(32)和所述第二检测件(33)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二检测件(33)用于检测第一检测件(32)与所述待测件(6)的第一面之间的高度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机构(4)用于检测所述待测件(6)的第二面上的标记物,以获取所述待测件相对所述承载面(21)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机构(4)包括第二运动组件(41)和第三检测件(42),所述第二运动组件(41)设置于所述基座(1),所述第三检测件(42)设置于所述第二运动组件(41),所述第二运动组件(41)用于带动所述第三检测件(42)沿第一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机构(4)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检测件(42),所述第二运动组件(41)还带动所述第三检测件(42)沿第二方向移动,以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检测件(42)之间的间距。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组件(41)包括龙门结构,所述第二运动组件(41)沿所述第二方向横跨所述承载机构(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镂空的检测区(211),所述检测区(211)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检测机构(3)通过所述检测区(211)检测所述待测件(6)的第一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真空吸附孔(212),所述承载面(21)用于吸附固定所述待测件(6)。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2)还包括升降组件和滚轮结构,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1),所述滚轮结构设置于所述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滚轮结构相对所述承载面(21)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承载面(21)设有避让孔(213),所述避让孔(213)用于避让所述滚轮结构,所述滚轮结构用于带动所述待测件(6)相对所述承载面(21)沿第一方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准机构(5),所述对准机构(5)设置于所述基座(1),所述对准机构(5)能够相对所述承载面(21)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待测件(6)移动及将所述待测件(6)定位于所述承载面(21)。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镂空的避让区(214),所述避让区(214)用于避让所述对准机构(5),以使所述对准机构(5)靠近或远离所述待测件(6)。
CN202320620140.3U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检测装置 Active CN219608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0140.3U CN219608750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0140.3U CN219608750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8750U true CN219608750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6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20140.3U Active CN219608750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8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21471A1 (zh) 一种双层结构aoi自动光检测仪
WO2018218791A1 (zh) 指纹模组的外观检测装置
CN211014913U (zh) 一种液晶面板检测装置
CN214097122U (zh) 一种工作台玻璃盖板装置及光学检测设备
CN110617771A (zh) 用于自动检测蓝宝石晶片厚度的装置
CN210734805U (zh) 一种自动定位装置及含有该自动定位装置的自动检测线
CN107843603B (zh) 一种玻璃基板靠位机构
CN113804701A (zh) 一种视觉检测装置
CN111123025A (zh) 基板检测装置、检测机构及整板组件
CN219608750U (zh) 一种检测装置
CN113702396A (zh) 一种lcd屏幕背光组件视觉检测设备
CN211402190U (zh) 一种自动化缺陷检测设备
CN111896552A (zh) 一种新型笔记本外壳缺陷检测设备
CN208906166U (zh) 一种光学检测设备
CN114813692B (zh) 一种oled屏在线荧光显微镜检查机
CN215339544U (zh) 检测设备
CN110849910A (zh) 一种自动化缺陷检测设备
CN206818162U (zh) 光学测量设备
CN215768288U (zh) 一种视觉检测平台
KR100813291B1 (ko) 기판의 검사 및 수리 장치
KR20130022126A (ko) 프로브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검사 장치
CN113369838A (zh) 一种电脑显卡加工用具有送料结构的自动组装设备
CN219608747U (zh) 一种承载装置和检测设备
KR20160085740A (ko) 결함 검출 능력을 향상시킨 인라인 스테이지
CN112394066A (zh) 键盘自动检测系统与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