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3561U -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93561U
CN220293561U CN202321389578.1U CN202321389578U CN220293561U CN 220293561 U CN220293561 U CN 220293561U CN 202321389578 U CN202321389578 U CN 202321389578U CN 220293561 U CN220293561 U CN 220293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area
airflow
divers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957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新忠
高令宇
贾德龙
王勇
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957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93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93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93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动力组件包括组件本体,组件本体内设置有呈相连通结构的气流腔和进气口;气流腔的外侧设置有引流腔,引流腔包括在环形方向上呈分隔分布结构的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第一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与气流腔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且第一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与第二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来使得气流腔内的气流进入到第一引流区内后向上进行流动来进入到第二引流区内;组件本体上还设置有与第二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结构的出气口,使得第二引流区内的气流向下进行流动后来通过出气口向外排出。本方案主要解决现有清洁设备在对地面进行清洁的过程中存在的噪音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清洁电器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清洁设备,包括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均可实现在地面上移动来对地面上的垃圾或污水进行吸取收集,其主要在内部设置大吸力的风机,风机启动工作来产生气流的吸力,在气流的吸力下来实现对地面上的垃圾或污水进行抽吸,实现将垃圾或污水收集到清洁设备内,进而完成对地面的清洁效果,但是,风机的吸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清洁设备对地面的清洁效果,虽然风机的吸力越大实现清洁设备对地面的清洁效果越好,但是吸力越大对应的风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也就越大,噪音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主要解决现有清洁设备在清洁地面时存在的噪音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包括组件本体,组件本体内设置有气流腔,气流腔内安装有气流器来产生气流;
组件本体上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设置为至少贯穿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和/或侧部面来构成为与组件本体的外部呈相连通的结构,且进气口还设置为与气流腔呈相连通结构;
气流腔设置为位于组件本体的内环位置上,气流腔的外侧设置有引流腔,引流腔位于组件本体的外环位置上且至少部分呈环形分布结构;
引流腔包括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在环形方向上呈分隔分布的结构;
设置第一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与气流腔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且设置第一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与第二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来使得气流腔内的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内向上进行流动,且使得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二引流区内;
组件本体上还设置有出气口,出气口设置为至少贯穿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和/或侧部面来构成为与组件本体的外部呈相连通的结构,且设置出气口与第二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气流在第二引流区内向下进行流动通过出气口向外排出。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引流腔内设置有引流组件,引流组件上设置有呈上下贯穿结构的多个引流孔,多个引流孔设置为在引流腔的环形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且设置为在引流腔的径向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引流组件包括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上引流层设置为位于引流腔的上部区域空间内,下引流层设置为位于引流腔的下部区域空间内,来使得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在竖直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且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上均设置有多个引流孔。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设置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和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
和/或,设置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孔径大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孔径和/或设置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小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引流组件还包括分引流层,分引流层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之间的空间区域内,且分引流层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
设置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和/或下引流层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或,设置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的孔径大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孔径和/或小于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或,设置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的数量小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和/或大于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分引流层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分引流层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
设置呈相邻分布结构的两个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
和/或,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与上引流层呈相邻分布结构的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和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或,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与下引流层呈相邻分布结构的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和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引流腔还包括第三引流区,第三引流区设置为呈环形相通的结构,第三引流区设置为位于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的上方;
第三引流区上位于第一引流区的上方的一部分与第一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且第三引流区上位于第二引流区的上方的一部分与第二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使得第一引流区内的气流向上流动进入到第三引流区内并在第三引流区内进行转向为沿环形方向进行流动,且使得沿环形方向流动的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二引流区内来形成气流向下进行流动的结构。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气流器上设置有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气流进口设置为与进气口呈相连通的结构;
气流腔与第一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口,第一通口设置为在引流腔的径向方向上呈贯通结构来形成气流腔通过第一通口与第一引流区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气流腔内的气流通过第一通口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内;
且设置气流出口位于第一通口的上方,使得气流腔内的至少部分气流从上方朝向下方来进行流动进入到第一通口并通过第一通口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内的下部区域位置。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引流腔内设置有隔档部,隔档部设置为在引流腔内的径向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呈延伸伸出的结构,隔档部将引流腔在环形方向上来进行分隔构成有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
在第一引流区上设置有导流部,导流部设置为在引流腔的径向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导流部设置为位于第一通口的外侧,且导流部的顶部端面位于下引流层的底部端面的下方。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气流器上设置有呈环形结构的扩流部,且扩流部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朝向气流腔的侧表面逐渐倾斜的倾斜结构,使得扩流部与气流腔的侧表面之间构成有扩流区,设置扩流区位于第一通口的上方来使得气流从气流出口进入到气流腔内时呈扩散流动结构,并使得气流朝向下方进行流动来进入到第一通口。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气流器与气流腔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柔性件,且气流器与气流腔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柔软性,并设置气流出口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柔性件和第二柔性件之间的空间区域内;
和/或,进气口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来构成为由上至下呈截面积逐渐增大的结构。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设置为呈倾斜结构,当出气口设置为贯穿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时设置出气口在下部端面上构成的第二贯穿口位于进气口在下部端面上构成的第一贯穿口的一侧,使得气流朝向上方流动通过第一贯穿口进入到进气口且使得气流通过出气口朝向下方流动来通过第二贯穿口进行排出。
前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设置第一贯穿口和第二贯穿口在下部端面上沿高度逐渐降低的倾斜方向呈依次分布的结构;
和/或,设置第一贯穿口上气流流动通过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贯穿口上气流流动通过的截面积,或,在出气口内安装有降噪件或在出气口与第二引流区之间安装有降噪件。
清洁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上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回收箱,回收箱用于回收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回收箱上设置有用于气流流动通过的对接口,对接口设置为与回收箱内的回收腔呈相连通结构;
还包括如前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安装于设备主体上且位于安装腔的上方,当回收箱安装在位时构成为对接口与进气口呈相连通结构来用于气流从回收腔内进入到气流器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的动力组件的结构设置,通过设置气流腔、引流腔的结构分布,具体设置第一引流区、第二引流区等结构分布,实现将气流进行流动的方向进行改变,不仅使得气流流动的整体通道路径变长,还使得气流流动的方向能够进行多次改变,进而实现对气流流动排出的风速进行降低,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长、流动方向多次改变和流动风速降低均可实现对气流排出的降噪效果,有效的降低动力组件工作时排出气流产生的噪音。
本方案的第一引流区、第二引流区等结构设置,实现引导气流流程过程中的多次方向的改变,进而来形成对气流流动排出的缓冲效果,缓解气流排出的速度实现降低,进而有效的来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的引流腔的环形结构,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的环形结构,及在环形方向上的结构分布,实现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和环形方向上进行流动方向的改变,形成对气流的逐级引导缓冲流动效果,进而有效的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有效的降低气流排出的噪音,进而使得动力组件工作时的噪音能够有效的被降低。
本方案的第三引流区的设置,实现对气流的流动方向来形成在环形方向上的引导及改变,对第一引流区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改变并引导形成在环形方向上进行流动,并对环形方向上流动的气流来形成引导改变方向来进入到第二引流区,实现对气流流动方向的多次改变,进而实现对气流流动排出的风速进行降低,同时在环形方向上来使得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更长,进而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的气流腔、第一引流区、第二引流区、第三引流区等结构,实现对气流进行流动方向的改变中,不仅实现延长风的流动通道路径,还实现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相互干涉摩擦,以及实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同时实现声波形成反射、折射的效果,进而实现有效的降低噪音。
本方案还在引流腔内设置引流组件,引流组件不仅实现气流流动方向的引导,还实现对气流流动的风速进行有效的降低,进而来实现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的引流组件设置上引流层、下引流层,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的结构分布及其上的引流孔的分布结构,或引流孔的错位分布结构,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的引流组件还设置分引流层,分引流层的结构分布,及其上的分流孔的结构分布,或分流孔与引流孔的错位分布结构,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的分引流层还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分引流层的结构分布,及其上的分流孔的结构分布,或分流孔与引流孔的错位分布结构,或相邻两个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的错位分布结构,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的上引流层、下引流层、分引流层的结构,及引流孔的错位分布结构或分流孔的错位分布结构,在引导气流流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阻挡气流进而引导气流形成错位分流的流动效果,还形成延长气流流动的路径进而来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即风速,进而有效的来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的上引流层、下引流层、分引流层的结构,实现对气流流动的分流效果,引导气流进行改变方向流动,实现气流形成在引流孔或分流孔进行错位分流的效果,并形成延长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本方案还通过设置第一柔性件和第二柔性件来实现对气流器工作时进行形成缓冲效果,进而降低气流器的振动效果,使得气流器工作时的稳定性更好,且有利于降低振动噪音。
本方案还可以通过降噪件的设置来实现进一步提升降低噪音的效果,降噪件可以设置为隔音材料制成或吸音材料制成,实现提升降低动力组件工作时的噪音,提升用户的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动力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动力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动力组件的下部端面的示意图;
图4为动力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动力组件的内部的引流腔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6为动力组件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7为动力组件的内部的引流组件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8为动力组件内的引流腔及第一引流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动力组件的内部的引流组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10为动力组件内的引流腔及第二引流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动力组件内的气流流动的示意图;
图12为动力组件内的气流进入第一引流区和第三引流区内流动的示意图;
图13为动力组件内的气流进入第三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内流动的示意图;
图14为清洁设备的设备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动力组件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示意图;
图16为动力组件和回收箱安装在动力组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动力组件,10-组件本体,101-进气口,1011-第一贯穿口,102-出气口,1021-第二贯穿口,103-气流腔,104-引流腔,1041-第一引流区,1042-第二引流区,1043-第三引流区,1044-导流部,105-引流组件,1051-上引流层,1052-下引流层,1053-分引流层,1054-引流孔,1055-分流孔,106-第一通口,107-隔档部,108-第一柔性件,109-第二柔性件,11-气流器,1101-气流进口,1102-气流出口,1103-扩流部,1104-扩流区,2-清洁设备,20-设备主体,201-安装腔,202-回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1及清洁设备2,如图1至图16构成所示,动力组件1的结构设置使得动力组件1工作时具备更低的噪音,主要为动力组件1安装到清洁设备2上来进行启动工作时具备更低的噪音,同时动力组件1的工作效率更高。
本方案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1,包括组件本体10,组件本体10内设置有气流腔103,气流腔103呈环形的中空结构,气流腔103内安装有气流器11来产生气流,气流器11工作时实现将动力组件1的外部的气流进行抽吸,来对气流的流动提供动力,使得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气流的吸力效果;组件本体10上设置有进气口101,进气口101设置为至少贯穿组件本体10的下部端面和/或侧部面来构成为与组件本体10的外部呈相连通的结构,且进气口101还设置为与气流腔103呈相连通结构,使得气流可以从外部来进入到进气口101,通过进气口101进入到气流腔103内;其中,气流腔103设置为位于组件本体10的内环位置上,可以为以组件本体10的中心位置为中空结构的环形结构的空间区域来形成气流腔103,气流器11安装在气流腔103内,气流腔103的外侧设置有引流腔104,引流腔104位于组件本体10的外环位置上且至少部分呈环形分布结构,引流腔104来与气流腔103相连通实现对气流进行引导流动,引流腔104主要实现使得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被延长,同时引流腔104还实现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即为对气流进行转向和降速,引导气流进行改变方向流动,并形成延长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
具体地,引流腔104包括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在环形方向上呈分隔分布的结构;主要将引流腔104设置为呈环形的结构,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在环形方向上分为独立的两部分腔体结构,设置第一引流区1041的下部区域位置与气流腔103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气流腔103内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引流区1041的下部区域位置上进行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且设置第一引流区1041的上部区域位置与第二引流区1042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第一引流区1041内的气流向上进行流动后再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的上部区域位置,来形成气流流动通过的通道路径,来使得气流腔103内的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向上进行流动,且使得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内;气流腔103内的会进行转向后进入第一引流区1041,且气流会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进行转向后朝向上方流动,并在朝向上方流动一定的距离后,气流会再次进行转向后流动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实现气流在引流腔104内进行多次转向,且形成更长的气流流动路径,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其中,组件本体10上还设置有出气口102,出气口102用于气流向外进行排出,出气口102设置为至少贯穿组件本体10的下部端面和/或侧部面来构成为与组件本体10的外部呈相连通的结构,且设置出气口102与第二引流区1042的下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气流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向下进行流动通过出气口102向外排出,进行转向后流动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内的气流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向下进行流动,在向下流动一定的距离后气流流动至第二引流区1042的下部区域位置上,气流会对应的朝向下部和/或侧部来通过出气口102向外排出,进而实现气流在引流腔104内的流动效果,气流从进气口101进入,并经过气流器11、气流腔103、引流腔104的第一引流区1041、引流腔104的第二引流区1042,然后通过出气口102排出到动力组件1的外部,来形成气流的流动路径,气流在动力组件1内的流动路径可以有效的来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并在引流腔104内进行分流流动,同时形成更长的流动路径,进而有效的降低气流的流动噪音,以及实现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相互干涉摩擦,以及实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同时实现声波形成反射、折射的效果,进而实现有效的降低噪音。
本方案中,在引流腔104内设置有引流组件105,引流组件105上设置有呈上下贯穿结构的多个引流孔1054,多个引流孔1054设置为在引流腔104的环形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且设置为在引流腔104的径向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引流孔1054用于气流的流动通过,多个引流孔1054的分布结构实现对气流的分流引导效果,气流在引流组件105上被分流成为多股气流,引流组件105设置为呈环形结构,使得气流在竖直方向上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朝向上方流动的过程中进行分流,且气流在竖直方向上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朝向下方流动的过程中进行分流,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分流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本方案中,引流组件105包括上引流层1051和下引流层1052,上引流层1051设置为位于引流腔104的上部区域空间内,下引流层1052设置为位于引流腔104的下部区域空间内,来使得上引流层1051和下引流层1052在竖直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且上引流层1051和下引流层1052上均设置有多个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上引流层1051和下引流层1052来形成间隔的分布结构实现多层分布的效果,并形成多层的引导分流效果,引流孔1054用于气流的流动通过并形成分流的效果,多个引流孔1054使得气流被分流成为多股气流来进行流动,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分流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气流的分流引导效果,设置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和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即为,下引流层1052上的至少部分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上引流层1051上的至少部分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使得在竖直方向上看,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与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看构成为错位分布的结构,其中,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气流从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进行流出后持续向上流动至上引流层1051,并进入到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内,使得上引流层1051与下引流层1052实现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的效果,同时,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也可实现对气流的错位分流的引导流动效果,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和/或,设置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的孔径大于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的孔径和/或设置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的数量小于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的数量;使得气流在流动的路径上呈逐渐分流集束的效果,使得气流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朝向上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由大股气流流动逐渐被分流成为小股气流流动的效果来有效降低气流的流速,使得气流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朝向下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由小股气流流动逐渐成为大股气流流动的效果来提升气流排出的效果;对应的,使得气流在流动的路径上呈逐渐分流集束的效果,使得气流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朝向上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形成分流的股数越来越多的分流效果来有效降低气流的流速,即为将气流由数量少的大股气流进行分流为数量越来越多的小股气流的分流效果;使得气流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朝向下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由数量较多的小股气流流动逐渐成为数量少的大股气流流动的效果来提升气流排出的效果。
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气流的分流引导效果,引流组件105还包括分引流层1053,分引流层1053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引流层1051和下引流层1052之间的空间区域内,使得分引流层1053在竖直方向上和上引流层1051、下引流层1052来构成为间隔分布的结构,且分引流层1053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1055,分流孔1055用于气流的流动通过,设置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与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和/或下引流层1052的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即为,分引流层1053上的至少部分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以为的区域位置上和/或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以外的区域位置上,上引流层1051上的至少部分引流孔1054和/或下引流层1052上的至少部分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使得在竖直方向上看,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和/或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与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看构成为错位分布的结构,其中,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气流从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进行流出后持续向上流动至分引流层1053上,并在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位置进行错位分流后进行持续流动,气流从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进行流出后持续向上移动至上引流层1051,并进入到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内,使得分引流层1053与上引流层1051和/或下引流层1052实现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的效果,同时,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也可实现错位分流的效果,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优选地,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与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和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均呈错位分布的结构,来实现分层的多次错位分流引导效果,使得气流在分引流层1053上进行错位分流,并在上引流层1051上进行在此错位分流,此时对气流的流动错位分流效果更好,降低噪音的效果更好。
或,为了进一步提升分引流层1053对气流的分流引导效果,本方案中,设置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的孔径大于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的孔径和/或小于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使得气流在流动的路径上呈逐渐分流集束的效果,使得气流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朝向上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由大股气流流动逐渐被分流成为小股气流流动的效果来有效降低气流的流速,使得气流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朝向下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由小股气流流动逐渐成为大股气流流动的效果来提升气流排出的效果。
或,为了进一步提升分引流层1053对气流的分流引导效果,本方案中,设置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的数量小于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的数量和/或大于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的数量,使得气流在流动的路径上呈逐渐分流集束的效果,使得气流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朝向上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形成分流的股数越来越多的分流效果来有效降低气流的流速,即为将气流由数量少的大股气流进行分流为数量越来越多的小股气流的分流效果;使得气流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朝向下方进行流动的过程中由数量较多的小股气流流动逐渐成为数量少的大股气流流动的效果来提升气流排出的效果。
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效果,将分引流层105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分引流层1053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即为在竖直方向上,多个分引流层1053呈间隔分布结构来形成多层分引流层1053的结构分布效果,每一层的分引流层1053来实现多气流的分流引导效果;同时,设置呈相邻分布结构的两个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即为相邻两个分引流层1053的结构分布为,其中一个分引流层1053上的至少部分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另一个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以为的区域位置上,其中另一个分引流层1053上的至少部分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其中一个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使得在竖直方向上看,其中一个分引流层1053和其中另一个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看构成为错位分布的结构,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气流从位于下部的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进行流出后持续向上移动至位于上部的分引流层1053上,并进入到位于上部的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内,进而使得相邻两个分引流层1053实现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的效果,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气流从位于上部的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进行流出后持续向下移动至位于下部的分引流层1053上,并进入到位于下部的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内,进而使得相邻两个分引流层1053实现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的效果,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和/或,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效果,将分引流层105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分引流层1053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即为在竖直方向上,多个分引流层1053呈间隔分布结构来形成多层分引流层1053的结构分布效果,每一层的分引流层1053来实现多气流的分流引导效果;同时,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与上引流层1051呈相邻分布结构的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和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分引流层1053上的至少部分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上引流层1051上的至少部分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使得在竖直方向上看,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与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看构成为错位分布的结构,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气流从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进行流出后持续向上移动至上引流层1051,并进入到上引流层1051上的引流孔1054内,进而使得呈相邻结构的分引流层1053和上引流层1051实现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的效果,同时,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也可实现错位分流的效果,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或,同时,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与下引流层1052呈相邻分布结构的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和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分引流层1053上的至少部分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下引流层1052上的至少部分引流孔105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区域位置在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以为的区域位置上,使得在竖直方向上看,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与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在竖直方向上看构成为错位分布的结构,在第一引流区1041内,气流从下引流层1052上的引流孔1054进行流出后持续向上移动至分引流层1053,并进入到分引流层1053上的分流孔1055内,进而使得呈相邻结构的分引流层1053和下引流层1052实现对气流的错位分流引导的效果,同时,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也可实现错位分流的效果,实现来有效的缓解降低气流流动的风速,同时形成引导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错位流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本方案中,引流腔104还包括第三引流区1043,第三引流区1043设置为呈环形相通的结构,主要形成为环形的通道结构,即为整环的环形结构,第三引流区1043设置为位于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的上方,第三引流区1043实现引导气流进行转向流动,形成在环形方向上的流动效果;其中,第三引流区1043上位于第一引流区1041的上方的一部分与第一引流区1041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使得第一引流区1041内的气流能够进入到第三引流区1043内,且第三引流区1043上位于第二引流区1042的上方的一部分与第二引流区1042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使得第三引流区1043内的气流可以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内,使得第一引流区1041内的气流向上流动进入到第三引流区1043内并在第三引流区1043内进行转向为沿环形方向进行流动,且使得沿环形方向流动的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内来形成气流向下进行流动的结构;具体地,第一引流区1041内的气流朝向上方进入到第三引流区1043内,在第三引流区1043的腔侧部面和腔顶部面的引导下使得气流由朝向上方流动转向为沿环形方向进行流动,当气流沿环形方向上进行流动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的上方时,此时气流在第三引流区1043的腔侧部面和腔顶部面的引导下使得气流由环形方向上流动转向为朝向下方流动来进入到第二引流区1042内,然后在第二引流区1042内朝向下方流动通过出气口102向外排出。
可见,本方案的气流腔103、第一引流区1041、第二引流区1042、第三引流区1043等结构,实现对气流进行流动方向的改变中,不仅实现延长风的流动通道路径,还实现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相互干涉摩擦,以及实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同时实现声波形成反射、折射的效果,进而实现有效的降低噪音。
可选地,本方案中上引流层1051、下引流层1052和分引流层1053均设置为呈环形结构,三者的其中一部分位于第一引流区1041内,其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引流区1042内,气流在竖直方向上来位于第一引流区1041内朝向上方进行流动时能够形成错位分流的效果,气流在竖直方向上来位于第二引流区1042内朝向下方进行流动时也能够形成错位分流的效果。
本方案中,气流器11的结构部分,气流器11上设置有气流进口1101和气流出口1102,气流进口1101设置为与进气口101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外部的气流能从进气口101进入到气流进口1101并进入到气流器11内,气流在气流器11内并通过气流出口1102流出,流出的气流进入到气流腔103内,实现气流器11来使得气流进行流动的效果,气流器11为气流的流动提供动力;气流腔103与第一引流区1041的下部区域位置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口106,第一通口106设置为在引流腔104的径向方向上呈贯通结构来形成气流腔103通过第一通口106与第一引流区1041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气流腔103内的气流通过第一通口106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通过气流出口1102的气流流出进入到气流腔103内,气流腔103内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通口106来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的下部区域位置,第一通口106的结构实现将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实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且设置气流出口1102位于第一通口106的上方,使得气流腔103内的至少部分气流从上方朝向下方来进行流动进入到第一通口106并通过第一通口106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的下部区域位置,气流从气流腔103进入第一通口106时会进行转向,使得大部分朝向下方流动的气流转变为沿引流腔104的径向方向进行流动,并通过第一通口106来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的下部区域位置,即第一引流区1041的下部空间区域位置,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气流的转向,第一引流区1041内的气流朝向上方进行流动来通过下引流层1052、上引流层1051、分引流层1053,并最终进入到第三引流区1043内,可见,第一通口106的结构实现有效的引导气流进行流动转向,并使得气流腔103与第一引流区1041之间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来形成为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的一部分。
本方案中,将引流腔104分为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的具体结构部分,主要为在引流腔104内设置有隔档部107,隔档部107设置为在引流腔104内的径向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呈延伸伸出的结构,隔档部107的外侧面与引流腔104的腔侧部面之间接触来形成将引流腔104进行分隔隔断,使得引流腔104在环形方向上来形成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隔档部107将引流腔104在环形方向上来进行分隔构成有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在环形方向上被隔档部107分隔为相互独立的腔体结构,同时,第一引流区1041和第二引流区1042的上部区域位置来通过第三引流区1043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进而形成通过第一引流区1041、第二引流区1042和第三引流区1043来使得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增长,并实现对气流流动的方向进行多次转向,即为转部气流的流动方向,实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进而有效的降低气流流动的噪音。
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引导气流通过第一通口106后更好的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来朝向上方进行流动,本方案在第一引流区1041上设置有导流部1044,导流部1044设置为在引流腔104的径向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呈延伸伸出的结构,使得导流部1044形成对气流的引导效果,引导气流由水平方向上的流动转向为朝向上方流动,主要将导流部1044设置为位于第一通口106的外侧,且导流部1044的顶部端面位于下引流层1052的底部端面的下方,气流腔103内的气流通过第一通口106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气流从气流腔103进入第一通口106时会进行转向,使得大部分朝向下方流动的气流转变为朝向水平方向或引流腔104的径向方向进行流动,并通过第一通口106来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内的气流在引流腔104的腔侧部面和导流部1044的引导下由沿水平方向或引流腔104的径向方向转向变为朝向上方进行流动,此时再次实现对气流的转向,气流朝向上方进行流动来通过下引流层1052、上引流层1051、分引流层1053,并最终进入到第三引流区1043内,导流部1044的结构实现有效的引导气流进行流动转向。
为了提升气流器11内的气流更好的流出到气流腔103内,本方案中,在气流器11上设置有呈环形结构的扩流部1103,扩流部1103来引导气流形成扩散式的结构进行流出进入到气流腔103内,且扩流部1103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朝向气流腔103的侧表面逐渐倾斜的倾斜结构,来形成在环形方向上的倾斜结构并形成在倾斜方向上的扩散式结构,使得扩流部1103与气流腔103的侧表面之间构成有扩流区1104,扩流区1104来形成气流进行流出的引导区域,使得气流在扩流区1104内进行扩散式流出进入到气流腔103内,设置扩流区1104位于第一通口106的上方来使得气流从气流出口1102进入到气流腔103内时呈扩散流动结构,并使得气流朝向下方进行流动来进入到第一通口106,气流从气流器11内流出后,先扩散式流出进入到气流腔103内,然后气流腔103内的大部分气流再向下进行流动集中通过第一通口106来进行转向,气流在第一通口106进行转向后再进入到第一引流区1041,通过对气流的转向来实现延长气流流动的通道路径,同时实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进而有效的降低气流进行流动的噪音。
为了进一步降低气流器11因为振动产生的噪音,本方案中,在气流器11与气流腔103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柔性件108,主要在气流器11的上端面与气流腔103的上端面之间设置呈柔软性结构的第一柔性件108,第一柔性件108起到减振的效果,且气流器11与气流腔103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柔软性,主要在气流器11的下端面与气流腔103的下端面之间设置呈柔软性结构的第二柔性件109,第二柔性件109起到减振的效果,并设置气流出口110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柔性件108和第二柔性件109之间的空间区域内来实现气流器11内的气流进入到气流腔103内,在气流进行流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形成减振效果,进而降低气流器11振动的噪音。
可选地,在气流器11的上端面和侧部面与气流腔103的对应的上端面和侧部面之间均设置有第一柔性件108,来实现第一柔性件108更好的形成对气流器11与气流腔103之间的包覆减振效果。
可选地,在气流器11的下端面和侧部面与气流腔103的对应的下端面和侧部面之间均设置有第二柔性件109,来实现第二柔性件109更好的形成对气流器11与气流腔103之间的包覆减振效果。
和/或,为了进一步提升气流从进气口101进入到气流器11内的效果,本方案中,进气口101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来构成为由上至下呈截面积逐渐增大的结构,来形成外部的气流能够更集中的进入到进气口101内,气流在进气口101内形成逐渐集束的结构来进入到气流器11内,可以有效的提升气流集中进入到气流器11内的效果。
本方案中,针对组件本体10的下端面的结构部分及进气口101和排气口的结构部分,主要为,组件本体10的下部端面设置为呈倾斜结构,主要设置为呈倾斜的斜面结构,当出气口102设置为贯穿组件本体10的下部端面时设置出气口102在下部端面上构成的第二贯穿口1021位于进气口101在下部端面上构成的第一贯穿口1011的一侧,使得气流朝向上方流动通过第一贯穿口1011进入到进气口101且使得气流通过出气口102朝向下方流动来通过第二贯穿口1021进行排出,第二贯穿口1021向下与组件本体10的外部相连通且向上与出气口102的内部相连通来实现气流从排气口向外排出,第一贯穿口1011向下与组件本体10的外部相连通且向上与进气口101的内部相连通来实现外部的气流进入到进气口101,实现气流在竖直方向上向上来进入到动力组件1内,实现气流在竖直方向上从动力组件1内向下进行排出,使得气流的进入方向和排出方向均在竖直方向上,这样方便来实现对动力组件1进行安装到清洁设备2上,同时,可以防止动力组件1内的气流排放朝向清洁设备2的前方、后方或侧方,防止气流排放时吹拂到用户身上,杜绝气流排放对用户的干扰。
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贯穿口1011和第二贯穿口1021在动力组件1的下部端面上沿高度逐渐降低的倾斜方向呈依次分布的结构,不仅实现气流进入的方向和气流排出的方向均在竖直方向上,即气流从下向上流动进入到第一贯穿口1011,气流从上向下流动通过第二贯穿口1021排出,方便后续来将动力组件1安装到清洁设备2上时整体结构更简单,防止动力组件1的气流排放朝向清洁设备2的前方、后方或侧方,防止气流排放时吹拂到用户身上,杜绝气流排放对用户的干扰。
和/或,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气流的流动效果,设置第一贯穿口1011上气流流动通过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贯穿口1021上气流流动通过的截面积,实现气流集中通过第一贯穿口1011进入到进气口101,且实现气流呈扩散结构来通过第二贯穿口1021进行向外排出,形成气流集中进入到动力组件1内并形成扩散排出到动力组件1的外部的结构,有利于提升气流在动力组件1内进行流动的效果,有利于气流有效的从动力组件1内进行排出;或,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降低动力组件1工作时的噪音,可以在出气口102内安装有降噪件或在出气口102与第二引流区1042之间安装有降噪件,通过设置降噪件来进行进一步降低气流排出的噪音,降噪件可以设置为隔音材料制成或吸音材料制成,实现提升降低动力组件1工作时的噪音,提升用户的体验效果。
可选地,将降噪件安装在出气口102内,可以实现降低噪音的效果。
可选地,将降噪件安装在出气口102与第二引流区1042之间的空间区域内,可以实现降低噪音的效果。
本方案中,气流器11设置为风机,风机上的电动马达启动工作时来形成产生气流的效果,实现气流从进气口101进入到气流腔103内,并最终实现气流从出气口102进行向外排出。
本方案的清洁设备2可以为自动式结构,也可以为手持式结构,清洁设备2可以为自移动清洁机器人,如洗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清洁设备2也可以为手持式清洁机,如手持洗地机、手持吸尘器、手持拖地机等;均可实现将动力组件1安装到清洁设备2上来实现动力组件1提供气流,在气流的流动下实现提供气流的吸力,进而实现对固体物如垃圾,或固液混合如垃圾和污水的混合物来进行吸取收集,实现清洁设备2的清洁效果。
本方案的清洁设备2,包括设备主体20,还包括如前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1,设备主体20主要用于在地面上移动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在设备主体20上设置有安装腔201,安装腔201设置为中空的结构或敞开的结构,安装腔201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回收箱202,回收箱202用于回收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具体地回收箱202设置为独立的箱体结构,回收箱202主要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腔201内,使得回收箱202可以从安装腔201内被拆卸下来进行维护处理,维护处理后的回收箱202也可以被独立的安装到安装腔201内,当动力组件1和回收箱202均安装在位时,动力组件1启动工作来使得地面上的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被吸取进入到回收箱202内收集。
针对动力组件1来产生气流提供吸力的具体结构部分,回收箱202上设置有用于气流流动通过的对接口,对接口设置为与回收箱202内的回收腔呈相连通结构,当回收箱202安装在位时,回收箱202上的对接口与回收腔相连通,动力组件1产生的气流从清洁设备2的外部来带动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进行移动进入到回收腔内收集盛放,而气流则从回收腔内独立的进入到对接口并进入到动力组件1内,实现动力组件1来提供气流的吸力实现清洁设备2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具体地,动力组件1安装于设备主体20上且位于安装腔201的上方,使得动力组件1位于回收箱202的上方,当回收箱202安装在位时构成为对接口与进气口101呈相连通结构来用于气流从回收腔内进入到气流器11内;在气流的吸力下使得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进入到回收腔内后,气流从回收腔内进行流动通过对接口进入到进气口101,通过进气口101进入到动力组件1内,气流在动力组件1内的气流腔103、引流腔104内流动最终实现气流从出气口102进行排出,通过气流的吸入和排出的过程中来实现动力组件1在清洁设备2上进行提供气流的吸力。
其中,设备主体20还包括地拖主体,地拖主体上设置有吸污口,地拖主体上还设置有滚筒,滚筒安装在吸污口内,滚筒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气流从吸污口进入来带动地面上的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进入到吸污口,最终实现将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进行带动移动进入到回收腔内收集盛放。
本方案的清洁设备2,还可以设置清水箱来进行供给清水,清水被供给到地面上或滚筒上,以便对应的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或实现对滚筒的清洗效果,滚筒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可见,本方案的动力组件1安装到清洁设备2上时,使得清洁设备2具备更低的噪音,实现清洁设备2的低噪音工作,降低噪音对用户的干扰,进而有效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工作原理:本方案的动力组件1启动工作时来实现产生气流,通过气流的吸力来实现当动力组件1安装到清洁设备2上时进行吸取地面上的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进入到清洁设备2内收集;动力组件1主要包括气流腔103、引流腔104等结构,来实现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即风向,来实现改变气流的流动速度,即风速,同时形成对声波的反射、折射效果,并形成气流在流动中形成错位分流、相互干涉摩擦,最终实现降低气流流动排出的噪音,降低噪音对用户在使用清洁设备2过程中的干扰,进而有效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动力组件1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或零件来安装到清洁设备2上,实现清洁设备2对地面执行清洁任务。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包括组件本体,其特征在于:组件本体内设置有气流腔,气流腔内安装有气流器来产生气流;
组件本体上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设置为至少贯穿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和/或侧部面来构成为与组件本体的外部呈相连通的结构,且进气口还设置为与气流腔呈相连通结构;
气流腔设置为位于组件本体的内环位置上,气流腔的外侧设置有引流腔,引流腔位于组件本体的外环位置上且至少部分呈环形分布结构;
引流腔包括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在环形方向上呈分隔分布的结构;
设置第一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与气流腔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且设置第一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与第二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来使得气流腔内的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内向上进行流动,且使得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二引流区内;
组件本体上还设置有出气口,出气口设置为至少贯穿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和/或侧部面来构成为与组件本体的外部呈相连通的结构,且设置出气口与第二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气流在第二引流区内向下进行流动通过出气口向外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引流腔内设置有引流组件,引流组件上设置有呈上下贯穿结构的多个引流孔,多个引流孔设置为在引流腔的环形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且设置为在引流腔的径向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引流组件包括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上引流层设置为位于引流腔的上部区域空间内,下引流层设置为位于引流腔的下部区域空间内,来使得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在竖直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且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上均设置有多个引流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和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
和/或,设置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孔径大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孔径和/或设置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小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引流组件还包括分引流层,分引流层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引流层和下引流层之间的空间区域内,且分引流层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
设置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和/或下引流层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或,设置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的孔径大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孔径和/或小于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或,设置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的数量小于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和/或大于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分引流层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分引流层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间隔分布结构;
设置呈相邻分布结构的两个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
和/或,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与上引流层呈相邻分布结构的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和上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或,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与下引流层呈相邻分布结构的分引流层上的分流孔和下引流层上的引流孔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区域构成为至少部分呈错位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引流腔还包括第三引流区,第三引流区设置为呈环形相通的结构,第三引流区设置为位于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的上方;
第三引流区上位于第一引流区的上方的一部分与第一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且第三引流区上位于第二引流区的上方的一部分与第二引流区的上部区域位置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使得第一引流区内的气流向上流动进入到第三引流区内并在第三引流区内进行转向为沿环形方向进行流动,且使得沿环形方向流动的气流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二引流区内来形成气流向下进行流动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5、6或7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气流器上设置有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气流进口设置为与进气口呈相连通的结构;
气流腔与第一引流区的下部区域位置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口,第一通口设置为在引流腔的径向方向上呈贯通结构来形成气流腔通过第一通口与第一引流区构成为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气流腔内的气流通过第一通口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内;
且设置气流出口位于第一通口的上方,使得气流腔内的至少部分气流从上方朝向下方来进行流动进入到第一通口并通过第一通口进行转向后进入到第一引流区内的下部区域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引流腔内设置有隔档部,隔档部设置为在引流腔内的径向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呈延伸伸出的结构,隔档部将引流腔在环形方向上来进行分隔构成有第一引流区和第二引流区;
在第一引流区上设置有导流部,导流部设置为在引流腔的径向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导流部设置为位于第一通口的外侧,且导流部的顶部端面位于下引流层的底部端面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气流器上设置有呈环形结构的扩流部,且扩流部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朝向气流腔的侧表面逐渐倾斜的倾斜结构,使得扩流部与气流腔的侧表面之间构成有扩流区,设置扩流区位于第一通口的上方来使得气流从气流出口进入到气流腔内时呈扩散流动结构,并使得气流朝向下方进行流动来进入到第一通口。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气流器与气流腔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柔性件,且气流器与气流腔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柔软性,并设置气流出口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柔性件和第二柔性件之间的空间区域内;
和/或,进气口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来构成为由上至下呈截面积逐渐增大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设置为呈倾斜结构,当出气口设置为贯穿组件本体的下部端面时设置出气口在下部端面上构成的第二贯穿口位于进气口在下部端面上构成的第一贯穿口的一侧,使得气流朝向上方流动通过第一贯穿口进入到进气口且使得气流通过出气口朝向下方流动来通过第二贯穿口进行排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第一贯穿口和第二贯穿口在下部端面上沿高度逐渐降低的倾斜方向呈依次分布的结构;
和/或,设置第一贯穿口上气流流动通过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贯穿口上气流流动通过的截面积,或,在出气口内安装有降噪件或在出气口与第二引流区之间安装有降噪件。
14.清洁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上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回收箱,回收箱用于回收固体物或固液混合物,其特征在于:回收箱上设置有用于气流流动通过的对接口,对接口设置为与回收箱内的回收腔呈相连通结构;
还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安装于设备主体上且位于安装腔的上方,当回收箱安装在位时构成为对接口与进气口呈相连通结构来用于气流从回收腔内进入到气流器内。
CN202321389578.1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20293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9578.1U CN220293561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9578.1U CN220293561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93561U true CN220293561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72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9578.1U Active CN220293561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935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3174B (zh) 多功能清洁车
CN1875846A (zh)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装置
CN106343919A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106388698A (zh) 一种尘杯过滤器及设有该过滤器的吸尘器
CN220293561U (zh)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JP2004135992A (ja) 空気清浄機能付き電気掃除機
US6615447B2 (en) Vacuum cleaner
CN107320007B (zh) 幕墙清洁机器人的清洗装置
JPH04140A (ja) 排気方法
CN215899557U (zh) 一种离心分离单元、离心分离结构、洗地组件及洗地机
CN215400822U (zh) 一种吸尘装置及吸尘垃圾桶
CN213020032U (zh) 空调外机用消声装置
CN206604329U (zh) 一种高效除尘的水帘机
CN211776480U (zh) 建筑工地施工粉尘降尘围挡
CN219645648U (zh)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CN201159491Y (zh) 排油烟机结构
CN111775055A (zh) 一种循环式石材打磨加工装置
CN216317437U (zh) 一种降噪组件及其清洁机、基站
CN220158168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115949449B (zh) 一种矿用高效喷雾降尘装置及方法
CN111871132A (zh) 一种离心除尘的石材打磨加工装置
CN214568025U (zh) 一种真空源回流系统及清洁设备
CN211137497U (zh) 一种塑木底地板研发用的裁剪设备
CN210871302U (zh) 一种单级旋风水过滤装置
CN217852740U (zh) 自动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