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5648U -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5648U
CN219645648U CN202320737899.XU CN202320737899U CN219645648U CN 219645648 U CN219645648 U CN 219645648U CN 202320737899 U CN202320737899 U CN 202320737899U CN 219645648 U CN219645648 U CN 219645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st
air outlet
cavity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378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涛
周胜利
李亚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378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5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5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5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该扫地机器人基站包括集尘盒以及风机结构;集尘盒具有入风口和排风口,排风口与风机结构的进风口连通;集尘盒的内腔中设置有防尘件,防尘件罩设在排风口上,且防尘件和集尘盒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气流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防尘件上开设有与入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孔,排风口在防尘件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风孔不重合,这样由入风口进入气流腔室的气流不会直接从排风口排出,而是沿气流腔室流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第一吸音件会不断吸收气流中的噪音,吸音降噪后的气流从排风口排出,增大了气流在集尘盒内的阻性流动路径,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产生的噪音,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Description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扫地机器人基站,通常包括吸尘风机以及与吸尘风机连通的集尘盒,集尘盒用于与扫地机器人中的尘盒对接。扫地机器人清扫工作完成后回到基站,扫地机器人的尘盒与基站的集尘盒对接连通,在吸尘风机的作用下,在集尘盒内产生负压,从而将扫地机器人的尘盒中的垃圾抽吸至集尘盒内。
然而,相关技术中,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垃圾等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较大,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器人基站,包括集尘盒以及风机结构;所述集尘盒具有入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所述风机结构的进风口连通;
所述集尘盒的内腔中设置有防尘件,所述防尘件罩设在所述排风口上,且所述防尘件和所述集尘盒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所述气流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
所述防尘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入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孔,所述排风口在所述防尘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通风孔不重合,以使由所述入风口进入的气流依次经所述第一通风孔、所述气流腔室以及所述排风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扫地机器人基站,通过在集尘盒内设置防尘件,将防尘件罩设在集尘盒的排风口上,使防尘件和集尘盒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且气流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防尘件上开设有与集尘盒的入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孔,并且排风口在防尘件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风孔不重合,也就是说,防尘件上的第一通风孔与集尘盒上的排风口不正对。风机结构工作时,集尘盒内的气流可经第一通风孔进入至气流腔室中,由于气流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第一吸音件能够吸收气流流动产生的噪音,从而实现了降噪效果,同时,由于防尘件上的第一通风孔与集尘盒的排风口不正对,即,由第一通风孔进入至气流腔室的气流不会直接从排风口排出,而且沿着气流腔室流动,且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第一吸音件会不断吸收气流中的噪音,被第一吸音件吸音降噪后的气流再经过排风口进入到风机结构中,与集尘盒内的气流直接经排风口排出至风机结构内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这样设置增大了气流在集尘盒内的阻性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气流的衰减损耗,进而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吸音件覆盖在所述第一通风孔处;
和/或,所述第一吸音件连接在所述防尘件上。
可选的,所述防尘件包括罩主体,所述罩主体与所述排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通风孔开设在所述罩主体上。
可选的,所述排风口对应所述罩主体的中心区域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孔设置在所述罩主体的边缘位置。
可选的,所述气流腔室内设置有气流导向结构,所述气流导向结构用于对由所述第一通风孔进入至所述气流腔室内的气流进行导向。
可选的,所述气流导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罩主体的朝向所述排风口一侧的第一导风筋,且所述第一导风筋与所述排风口所在的集尘盒的内壁之间具有过风间隙。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风筋为环形导风筋,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导风筋将所述罩主体分为内环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内环区域外侧的外围区域,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内环区域对应,所述第一通风孔开设在所述外围区域上。
可选的,所述内环区域和所述外围区域上均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一吸音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风筋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筋同轴设置,所述排风口处设置有朝向所述气流腔室延伸的导向壁,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导风筋围设在所述导向壁的外围,且与所述导向壁之间形成过风间隙。
可选的,所述气流导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集尘盒开设有排风口的腔壁上的第二导风筋,所述第二导风筋朝向所述罩主体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罩主体之间具有过风间隙。
可选的,在沿所述第一通风孔至所述排风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筋和所述第二导风筋依次交替且错开设置;
所述第一导风筋在所述排风口至所述罩主体的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风筋在所述排风口至所述罩主体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叠的部分。
可选的,所述防尘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集尘盒内。
可选的,所述防尘件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罩主体的外围,所述防尘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集尘盒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体,所述集尘盒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磁性体磁吸连接的第二磁性体,所述防尘件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集尘盒内。
可选的,所述风机结构包括风机壳体和风机;
所述风机壳体具有第一腔和围设在所述第一腔外侧的第二腔,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第一腔中,所述第一腔的腔壁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孔与所述风机的排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的腔壁上开设有出风口;
所述第二腔内设置有第二吸音件,且所述第二吸音件与所述第二腔的腔壁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风孔连通,以使由所述第二通风孔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依次经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出风口排出。
可选的,所述风机壳体包括内壳以及套设在所述内壳外侧的外壳,所述内壳的内腔形成为所述第一腔,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二通风孔开设在所述内壳的壳壁上,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壳壁上;
所述第二吸音件包括相连接的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出风口分设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所述延伸部由所述主体部朝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以至少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朝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的入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段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以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气流通道。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器人系统,包括扫地机器人以及如上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衣物处理装置以及如上述的扫地机器人系统,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位于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上方;
或者,包括衣物处理装置以及如上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位于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上方。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第一吸音件与防尘件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其中,1、风机结构;11、内壳;111、进风口;112、第一腔;12、外壳;121、第二腔;13、风机;2、集尘盒;21、气流腔室;31、排风口;32、第一通风孔;4、第一吸音件;51、第一导风筋;52、第二导风筋;53、导向壁;6、防尘件;61、罩主体;62、连接部;71、第二通风孔;72、出风口;81、第二吸音件;811、主体部;812、延伸部;82、气流通道;821、第一通道段;822、第二通道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扫地机器人,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地面上移动,将地面上的尘土等杂物吸纳进入自身的尘盒,从而完成地面清扫的功能。
扫地机器人通常配套有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基站通常包括风机结构以及与风机结构的进风口连通的集尘盒。扫地机器人与基站对接时,扫地机器人的尘盒与基站的集尘盒连通。
当扫地机器人清扫工作完成后,自动运行至基站,扫地机器人与基站对接,此时,扫地机器人的尘盒中的垃圾在风机结构的作用下,被抽吸至基站内的集尘盒内暂存。然而,相关技术中,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垃圾等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较大,使用体验较差。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能够降低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实施例一
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基站,该扫地机器人基站包括集尘盒2以及风机结构1,其中,集尘盒2具有入风口(未图示)和排风口31,排风口31与风机结构1的进风口111连通。
其中,集尘盒2比如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风机结构1开设有进风口111的一侧。集尘盒2与风机结构1连接到位时,集尘盒2的排风口31与风机结构1的进风口111比如对齐并连通。具体的,集尘盒2的内腔中设置有防尘件6,防尘件6罩设在排风口31上,且防尘件6和集尘盒2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21,气流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防尘件6上开设有与入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孔32,排风口31在防尘件6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风孔32不重合,以使由入风口进入的气流依次经第一通风孔32、气流腔室21以及排风口31排出。
示例性的,防尘件6与集尘盒2的排风口31一侧的内壁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21。
具体使用时,扫地机器人与集尘盒2对接,风机结构1开始工作,使集尘盒内产生负压,集尘盒2内的空气经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内,进而经排风口31、风机结构1的进风口111进入至风机结构1内,从而将扫地机器人中暂存的垃圾抽吸到集尘盒2内,以便扫地机器人持续运转。
由于排风口31在防尘件6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风孔32不重合(参考图1和图3所示,排风口31沿Y向在防尘件6上的正向投影与第一通风孔32不重合),即,排风口31与第一通风孔32在Y方向上不正对,换句话说,排风口31的中心轴线L1与第一通风孔32的中心轴线L2在X方向上不重合,这样经过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的气流不会直接从排风口31排出,从而增大了第一通风孔32与排风口31之间的气流路径,提高了气流在气流腔室21中的流动时间,进而提高了气流的衰减损耗,降低了气流速度,有助于对气流进行降噪处理。
同时,由于气流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且排风口31在防尘件6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风孔32不重合,使得由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的气流不会直接从排风口31排出,比如相对提高了气流与第一吸音件4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这样第一吸音件4可以更好地吸收气流中的噪音,进而提高了第一吸音件4对气流的阻性吸音降噪效果。
具体实现时,防尘件6比如可以采用铝型材、亚克力等材质制成。
第一吸音件4比如可以是吸音海绵、吸音泡沫、吸音棉花、吸音塑料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扫地机器人基站,通过在集尘盒2内设置防尘件6,将防尘件6罩设在集尘盒2的排风口31上,使防尘件6和集尘盒2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21,气流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防尘件6上开设有与集尘盒2的入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孔32,并且排风口31在防尘件6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风孔32不重合,也就是说,防尘件6上的第一通风孔32与集尘盒2上的排风口31不正对。风机结构1工作时,集尘盒2内的气流可经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中,由于气流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第一吸音件4能够吸收气流流动产生的噪音,从而实现了降噪效果,同时,由于防尘件6上的第一通风孔32与集尘盒2的排风口31不正对,即,由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的气流不会直接从排风口31排出,而且沿着气流腔室21流动,且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第一吸音件4会不断吸收气流中的噪音,被第一吸音件4吸音降噪后的气流再经过排风口31进入到风机结构1中,与集尘盒内的气流直接经排风口排出至风机结构内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这样设置增大了气流在集尘盒2内的阻性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气流的衰减损耗,进而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吸音件4覆盖在第一通风孔32处。
也就是说,气流腔室21中,在防尘件6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孔32的区域内盖设有第一吸音件4,这样气流依次经第一通风孔32、第一吸音件4后进入气流腔室21,换句话说,经过第一通风孔32的至少部分气流穿过第一吸音件4后进入到气流腔室21中,这样第一吸音件4可以对第一通风孔32处的气流直接进行阻性吸音降噪,进一步提升了第一吸音件4对气流的吸音降噪效果。
具体实现时,气流腔室21中,第一吸音件4还可以设置在其它区域内,比如与防尘件6上的第一通风孔32错开的区域内,也可以布置第一吸音件4,可以进一步对进入至气流腔室21内的气流进行阻性吸音降噪,有助于提升对扫地机器人基站的降噪处理效果,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音件4连接在防尘件6上,也就是说,通过防尘件6将第一吸音件4固定在气流腔室21内,如此设计,在气流腔室21内无需设置额外的连接件固定第一吸音件4,连接方便,装配效率较高。
其中,第一吸音件4比如可以采用结构胶粘接的方式连接在防尘件6上,连接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防尘件6包括罩主体61,罩主体61与排风口31相对设置,第一通风孔32开设在罩主体61上。
具体实现时,罩主体61与排风口31相对设置,并罩设在排风口31上。
通过将罩主体61与排风口31相对设置,使得罩主体61与排风口31所在的集尘盒2的内壁相对设置,从而使得罩主体61上的第一通风孔32与集尘盒2上的排风口31分设在气流腔室21的两个相对的腔壁上,即第一通风孔32和排风口31位于气流腔室21的两侧,进一步增大了气流在气流腔室21内的阻性流动路径,提高了气流的衰减损耗,同时相对提高了气流与第一吸音件4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降噪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5所示,排风口31对应罩主体61的中心区域设置,第一通风孔32设置在罩主体61的边缘位置。具体的,第一通风孔32远离排风口31在罩主体61上的投影区域设置,换句话说,第一通风孔32在罩主体61上的位置与排风口31在罩主体61上的投影区域相互远离,即第一通风孔32与排风口31在X方向上相互远离。这样气流在第一通风孔32和排风口31之间的阻性流动路径更长,可进一步对气流实现阻性吸音降噪,提高了降噪效果,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气流腔室21内设置有气流导向结构,气流导向结构用于对由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内的气流进行导向。
通过在气流腔室21内设置气流导向结构,气流导向结构能够对气流在气流腔室21中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在降噪的同时,保证了扫地机器人基站的抽吸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3所示,气流导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罩主体61的朝向排风口31一侧的第一导风筋51,且第一导风筋51与排风口31所在的集尘盒2的内壁之间具有过风间隙。
参考图1至图3所示,气流由第一通风孔32进入气流腔室21后,在第一导风筋51的导向作用下,朝向靠近风机结构1的方向移动,这样气流在第一导向筋的导向作用下形成曲线型气流路径,有效增加了气流在气流腔室21内的阻性段的长度,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
具体实现时,罩主体61上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一导风筋51,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导风筋51。其中,罩主体61上设置多个第一导风筋51时,多个第一导风筋51比如沿X方向间隔设置在罩主体61的朝向排风口31的一面上。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导风筋51可以与罩主体61一体成型,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一导风筋51与防尘件6这个整体的结构强度,稳定性更好。同时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导风筋51与防尘件6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块化结构,便于装配,装配效率较高。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导风筋51与罩主体61也可以分别单独制作,然后两者后续再装配在一起,比如采用螺栓连接、结构胶粘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继续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导风筋51为环形导风筋,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导风筋51将罩主体61分为内环区域以及位于内环区域外侧的外围区域,排风口31与内环区域对应,第一通风孔32开设在外围区域上。
通过将第一通风孔32开设在外围区域上,使得第一通风孔32与排风口31具有一定距离,从而使得由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的气流可以沿曲线型路径流动,进一步增加了气流在气流腔室21内的阻性段的长度,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气流与第一吸音件4的接触时间,吸音效果较好,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参照图4所示,可以在内环区域和外围区域上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这样设置提高了整体的吸音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
也可以仅在外围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也可以仅在内环区域内设置第一吸音件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音件4与所在的对应区域的形状相匹配,其中,第一吸音件4比如可以通过结构胶粘接在对应区域内。当然,第一吸音件4的外轮廓也可以略大于所在的对应区域的形状,第一吸音件4也可以与对应区域过盈配合,从而将吸音件4固定在防尘件6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第一导风筋51至少为两个,第一导风筋51为环形导风筋,至少两个第一导风筋51同轴且间隔设置。其中,排风口31处设置有朝向气流腔室21延伸的导向壁53,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导风筋51围设在导向壁53的外围,且与导向壁53之间形成过风间隙。
通过设置多个同轴间隔的环形的第一导风筋51,并且第一通风孔32开设在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导风筋51形成的外围区域内,排风口31处设置有朝向气流腔室21延伸的导向壁53,导向壁53套设在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导风筋51内,并且导向壁53与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导风筋51之间具有过风间隙,从而在增大第一通风孔32与排风口31之间的气流路径、提高衰减损耗的同时,使得气流在第一通风孔32至排风口31的方向(参考图1和图3中的X-X方向)上,沿多个第一导风筋51之间形成的曲线路径流动,即在第一通风孔32和排风口31之间形成迷宫型阻性流动路径,从而对气流实现迷宫型阻性吸音降噪,吸音降噪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气流导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集尘盒2开设有排风口31的腔壁上的第二导风筋52,第二导风筋52朝向罩主体61的方向延伸,且与罩主体61之间具有过风间隙。
具体实现时,第二导风筋52与集尘盒2可以一体成型,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二导风筋52与集尘盒2这个整体的结构强度,稳定性更好,整体装配效率较高。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筋52也可以后续与集尘盒2再装配到一起。
参考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腔室21内同时设置有上述第一导风筋51和第二导风筋52,并且在沿第一通风孔32至排风口31的方向上,第一导风筋51和第二导风筋52依次交替且错开设置。
也就是说,至少有两个相邻的第一导风筋5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导风筋52,且该第二导风筋52与其上下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筋51之间均有过风间隙。
具体实现时,第一导风筋51在排风口31至罩主体61的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筋52在排风口31至罩主体61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叠的部分,即,参考图1和图3所示,第一导风筋51在Y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筋52在Y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合部分,从而在气流腔室21内形成弯折延伸的气流路径,进一步延长了气流路径,进而进一步实现了更好的降噪效果。
参考图1至图3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筋51、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筋51之间的一个第二导风筋52共同限定出曲线型气流路径,进而在沿第一通风孔32至排风口31的方向上形成迷宫型气流路径,从而可对由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的气流进行迷宫型阻性吸音降噪,提高了阻性吸音降噪,进一步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尘件6可拆卸的连接在集尘盒2内。这样若防尘件6和集尘盒2中有一者有损坏需要更换时,只需将防尘件6从集尘盒2上拆卸分离,将需要更换的一者进行更换即可,无需将防尘件6和集尘盒2全部更换,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此外,这样设置也方便第一吸音件4的维修或更换。
具体的,参考图2、图3、图5所示,防尘件6还包括连接部62,连接部62连接在罩主体61的外围,防尘件6通过连接部62与集尘盒2可拆卸连接。
也就是说,在罩主体61的外围设置连接部62,通过连接部62将防尘件6可拆卸的连接在集尘盒2上,安装拆卸方便。同时,提高了防尘件6与集尘盒2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结构稳定性较好。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部62连接在罩主体61的外围并朝向靠近风机结构1的方向延伸,罩主体61、连接部62、集尘盒2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21。
其中,连接部62比如可以与罩主体61一体成型,也就是说,连接部62与罩主体61形成一个模块化的整体结构,结构强度较高,便于装配。当然,连接部62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罩主体61上。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部62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体,集尘盒2上设置有可与第一磁性体磁吸连接的第二磁性体,防尘件6通过第一磁性体与第二磁性体可拆卸的连接在集尘盒2内,安装拆卸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结构1包括风机壳体和风机13。风机壳体具有第一腔112和围设在第一腔112外侧的第二腔121,风机13安装在第一腔112中,第一腔112的腔壁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孔71,第二腔121通过第二通风孔71与风机13的排风口31连通;第二腔121的腔壁上开设有出风口72。
其中,第二腔121内设置有第二吸音件81,且第二吸音件81与第二腔121的腔壁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82,出风口72通过气流通道82与第二通风孔71连通,以使由第二通风孔71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依次经气流通道82、出风口72排出。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风机壳体的朝向集尘盒2的一侧具有前盖,风机13的进风口111形成在前盖上。风机壳体的远离集尘盒2的一侧具有后盖,出风口72开设在后盖上。
具体实现时,第二通风孔71可以是一个较大的孔,也可以由多个间隔设置的小孔组成。
其中,第二腔121内设置有第二吸音件81,且第二吸音件81与第二腔121的腔壁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82,也就是说,第二吸音件81的外壁与第二腔121的腔壁之间具有过风间隙,过风间隙形成为上述气流通道82。出风口72通过气流通道82与第二通风孔71连通,以使由第二通风孔71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依次经气流通道82、出风口72排出。
具体使用时,风机13的排风口31排出的气流由第二通风孔71进入到第二腔121中,由于第二腔121中设置有第二吸音件81,第二吸音件81能够吸收气流中的噪音,实现降噪,而且由于第二腔121中的第二吸音件81的外壁与第二腔121的腔壁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82,所以气流由第二通风孔71进入到第二腔121中后并不会直接从出风口72排出,而是沿着气流通道82朝向出风口72的方向流动,从而增大了第二通风孔71与出风口72之间的气流路径,即增大了气流在两者之间的阻性段流动路径,进而提高了气流的衰减损耗,降低了气流速度,有助于对气流实现降噪处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吸尘时产生的噪音。
示例性的,由于气流通道82是由第二腔121中的第二吸音件81的外壁与第二腔121的腔壁形成,所以气流在沿着气流通道82朝向出风口72的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与第二吸音件81的外壁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相对较大,使得第二吸音件81可以更好的吸收气流中的噪音,从而通过第二吸音件81可以对气流实现阻性吸音降噪,进而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实现时,第二吸音件81比如可以是吸音海绵、吸音泡沫、吸音棉花、吸音塑料等。
通过在风机壳体内设置第一腔112和第二腔121,第二腔121围设在第一腔112的外侧,将风机13安装在第一腔112中,在第二腔121内设置有第二吸音件81,并且第二吸音件81与第二腔121的腔壁之间具有气流通道82,且在第一腔112的腔壁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孔71,第二腔121通过第二通风孔71与风机13的排风口31连通,第二腔121的腔壁上开设有出风口72,出风口72通过气流通道82与第二通风孔71连通,也就是说,风机13工作时,风机13的排风口31排出的气流经第二通风孔71进入至第二腔121,由于第二腔121内设置有第二吸音件81,第二吸音件81能够吸收气流流动产生的噪音,从而实现了降噪效果,同时,由于第二通风孔71通过气流通道82与出风口72连通,即,由第二通风孔71排出的气流不会直接从出风口72排出,而是沿着气流通道82流动,且气流沿着气流通道82向出风口72流动的过程中,第二吸音件81会不断吸收气流中的噪音,被第二吸音件81吸音降噪后的气流再经过出风口72排出,与风机13排出的气流直接从风机壳体的出风口72排出相比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这样设置增大了气流在风机壳体中的阻性段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气流的衰减损耗,进而进一步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风机壳体包括内壳11以及套设在内壳11外侧的外壳12,内壳11的内腔形成为第一腔112,外壳12与内壳11之间限定出第二腔121,第二通风孔71开设在内壳11的壳壁上,出风口72开设在外壳12的壳壁上。
其中,内壳11比如可以与外壳12一体成型,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稳定性较好。当然,内壳11也可以与外壳12采用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具体实现时,风机13安装在内壳11中,第二吸音件81安装在内壳11和外壳12之间形成的第二腔12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音件81包括相连接的主体部811和延伸部812;第二通风孔71和出风口72分设在主体部811的两侧,即第二通风孔71和出风口72位于主体部811的不同侧。
示例性地,参考图6所示,第二通风孔71位于主体部811的右侧,出风口72位于主体部811的左侧,第二通风孔71和出风口72分设在主体部811的相对的两侧,进一步增大了气流在第二通风孔71和出风口72之间的阻性段流动路径,提高了降噪效果。
具体实现时,延伸部812由主体部811朝向远离出风口72的方向延伸(参考图6中,沿Y向从左向右延伸),以至少在延伸部812与内壳11之间形成朝向远离出风口7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段821,第一通道段821的入口与第二通风孔71连通,第一通道段821的出口与出风口72连通,以形成至少部分气流通道82。具体地,第一通道段821可以沿风机结构1的轴向延伸。
通过将延伸部812由主体部811朝向远离出风口72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部812与内壳11之间形成朝向远离出风口7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段821,并且第一通道段821与第二通风孔71和出风口72均连通,从而使得气流由第二通风孔71进入第一通道段821后,气流并不是直接朝向出风口72的方向流动,而是沿着第一通道段821朝向远离出风口72的方向流动,即,气流沿着第一通道段821朝向与出风口72相反的方向流动,有效增加了气流在第二通风孔71与出风口72之间的流动路径,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气流进行阻性消声降噪,提高了降噪效果。
具体实现时,延伸部812为两个,两个延伸部812分设在主体部811的两端,内壳11上具有两组第二通风孔71,两组第二通风孔71分设在出风口72的中轴线的两侧,各组第二通风孔71分别对应一个延伸部812,即,一组第二通风孔71对应一个延伸部812,以在第二腔121内形成两路气流通道82,进一步增加了气流在第二通风孔71与出风口72之间的流动路径,加强了对气流的阻性消声降噪效果,提高了降噪效率。
具体实现时,每组第二通风孔71可以包括一个孔,也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延伸部812与外壳12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段822,第二通道段822由第一通道段821的出口朝向出风口72的方向延伸(参考图6中,沿Y向从右向左延伸)。第二通道段822的入口与第一通道段821的出口连通,第二通道段822的出口与出风口72连通,第一通道段821和第二通道段822共同形成为至少部分气流通道82。具体地,第二通道段822的至少部分可以沿风机13的轴向延伸。
通过在延伸部812与外壳12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段822,第二通道段822自第一通道段821的出口处朝向靠近出风口72的方向延伸,第二通道段822与第一通道段821和出风口72均连通,从而在延伸部812的两侧形成气流方向相反且连通的两段气流通道82,即,在延伸部812的两侧分别形成连通的第一通道段821和第二通道段822,并且至少部分第一通道段821相对于出风口72的延伸方向与至少部分第二通道段822相对于出风口72的延伸方向相反。这样气流由通风孔进入第一通道段821后,气流先沿着第一通道段821朝向远离出风口72的方向流动,然后在沿着第二通道段822朝向靠近出风口72的方向流动,从而在第二腔121内形成弯折延伸的气流路径,进而可对由通风孔进入至气流通道82的气流进行迷宫型阻性吸音降噪,提高了阻性吸音降噪,进一步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参考图6所示,在主体部811的两侧都设置有延伸部812时,具体可以在两个延伸部812与外壳12之间分别形成有上述第二通道段822,使得气流在第二腔121中的整体阻性段路径更长,使得降噪效果更好。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仅在其中一个延伸部812与外壳12之间形成对应的第二通道段822。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系统,该扫地机器人系统包括扫地机器人以及扫地机器人基站。
扫地机器人包括用于收容尘土、碎屑等杂物的尘盒,尘盒上设置有排尘口。
扫地机器人基站上比如可以设置有停放位,当扫地机器人运行至基站上的停放位时,扫地机器人与基站对接,两者对接到位时,扫地机器人的排尘口与基站的集尘盒2连通。
具体实现时,基站可以为扫地机器人自动充电、补充净水、吸污水等,从而能够对扫地机器人进行全面维护,以提高扫地机器人维护的便利性,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的扫地机器人系统,通过在扫地机器人基站内的集尘盒2中设置防尘件6,将防尘件6罩设在集尘盒2的排风口31上,使防尘件6和集尘盒2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21,气流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防尘件6上开设有与集尘盒2的入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孔32,并且排风口31在防尘件6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风孔32不重合,也就是说,防尘件6上的第一通风孔32与集尘盒2上的排风口31不正对。风机结构1工作时,集尘盒2内的气流可经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中,由于气流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4,第一吸音件4能够吸收气流流动产生的噪音,从而实现了降噪效果,同时,由于防尘件6上的第一通风孔32与集尘盒2的排风口31不正对,即,由第一通风孔32进入至气流腔室21的气流不会直接从排风口31排出,而且沿着气流腔室21流动,且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第一吸音件4会不断吸收气流中的噪音,被第一吸音件4吸音降噪后的气流再经过排风口31进入到风机结构1中,与集尘盒内的气流直接经排风口排出至风机结构内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这样设置增大了气流在集尘盒2内的阻性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气流的衰减损耗,进而降低了扫地机器人基站在抽吸扫地机器人中的垃圾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的扫地机器人基站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扫地机器人基站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包括衣物处理装置以及扫地机器人系统,衣物处理装置位于扫地机器人基站的上方。或者,该清洁设备包括衣物处理装置以及扫地机器人基站,衣物处理装置位于扫地机器人基站的上方。
其中,衣物处理装置比如可以是洗衣机、干衣机、洗烘一体机等衣物处理设备。
通过使衣物处理装置位于扫地机器人基站的上方,能够节省清洁设备的占地面积和占用空间。
具体实现时,扫地机器人基站的外围比如可以设置有支撑框架,衣物处理装置比如可以安装在支撑框架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的扫地机器人系统与实施例二提供的扫地机器人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扫地机器人基站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扫地机器人基站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集尘盒以及风机结构;所述集尘盒具有入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所述风机结构的进风口连通;
所述集尘盒的内腔中设置有防尘件,所述防尘件罩设在所述排风口上,且所述防尘件和所述集尘盒之间共同限定出气流腔室,所述气流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吸音件;
所述防尘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入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孔,所述排风口在所述防尘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通风孔不重合,以使由所述入风口进入的气流依次经所述第一通风孔、所述气流腔室以及所述排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吸音件覆盖在所述第一通风孔处;
和/或,所述第一吸音件连接在所述防尘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件包括罩主体,所述罩主体与所述排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通风孔开设在所述罩主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对应所述罩主体的中心区域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孔设置在所述罩主体的边缘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腔室内设置有气流导向结构,所述气流导向结构用于对由所述第一通风孔进入至所述气流腔室内的气流进行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罩主体的朝向所述排风口一侧的第一导风筋,且所述第一导风筋与所述排风口所在的集尘盒的内壁之间具有过风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为环形导风筋,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导风筋将所述罩主体分为内环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内环区域外侧的外围区域,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内环区域对应,所述第一通风孔开设在所述外围区域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区域和所述外围区域上均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一吸音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筋同轴设置,所述排风口处设置有朝向所述气流腔室延伸的导向壁,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导风筋围设在所述导向壁的外围,且与所述导向壁之间形成过风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集尘盒开设有排风口的腔壁上的第二导风筋,所述第二导风筋朝向所述罩主体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罩主体之间具有过风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第一通风孔至所述排风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筋和所述第二导风筋依次交替且错开设置;
所述第一导风筋在所述排风口至所述罩主体的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风筋在所述排风口至所述罩主体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叠的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集尘盒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件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罩主体的外围,所述防尘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集尘盒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体,所述集尘盒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磁性体磁吸连接的第二磁性体,所述防尘件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集尘盒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结构包括风机壳体和风机;
所述风机壳体具有第一腔和围设在所述第一腔外侧的第二腔,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第一腔中,所述第一腔的腔壁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孔与所述风机的排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的腔壁上开设有出风口;
所述第二腔内设置有第二吸音件,且所述第二吸音件与所述第二腔的腔壁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风孔连通,以使由所述第二通风孔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依次经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出风口排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体包括内壳以及套设在所述内壳外侧的外壳,所述内壳的内腔形成为所述第一腔,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二通风孔开设在所述内壳的壳壁上,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壳壁上;
所述第二吸音件包括相连接的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出风口分设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所述延伸部由所述主体部朝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以至少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朝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的入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段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以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气流通道。
16.一种扫地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扫地机器人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
17.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衣物处理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扫地机器人系统,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位于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上方;
或者,包括衣物处理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扫地机器人基站,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位于所述扫地机器人基站的上方。
CN202320737899.XU 2023-04-06 2023-04-06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19645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7899.XU CN219645648U (zh) 2023-04-06 2023-04-06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7899.XU CN219645648U (zh) 2023-04-06 2023-04-06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5648U true CN219645648U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79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37899.XU Active CN219645648U (zh) 2023-04-06 2023-04-06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56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3919A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214259194U (zh) 风道组件、集尘站及吸尘设备
CN106889951A (zh) 一种新型高性能智能扫地机
CN113384198A (zh) 集尘装置及基站
CN219645648U (zh)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CN214760935U (zh) 一种自烘干的洗地机
CN214259195U (zh) 风道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06543156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111227719B (zh) 一种用于防止扫地机器人扬尘的结构件和扫地机器人
CN209285355U (zh) 一种吸尘器主机
CN220175039U (zh) 扫地机器人基站、扫地机器人系统及清洁设备
CN215109702U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风机组件和扫地机器人
CN215227200U (zh) 一种桌面吸尘器
CN214017410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的风道结构
CN214804445U (zh) 清洁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CN2544671Y (zh) 内循环式吸尘器
CN211933902U (zh) 一种配有消音装置的扫地机器人
CN107212809B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207041482U (zh) 一种新型高性能智能扫地机
CN217471859U (zh) 一种用于扫地机器人风道系统吹干装置
CN220158168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4434001U (zh) 一种清洁系统及其基站
CN217852740U (zh) 自动清洁设备
CN220293561U (zh)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动力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19166328U (zh) 一种电机组件及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