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0171U - 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0171U
CN220250171U CN202321647690.0U CN202321647690U CN220250171U CN 220250171 U CN220250171 U CN 220250171U CN 202321647690 U CN202321647690 U CN 202321647690U CN 220250171 U CN220250171 U CN 2202501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trol
control board
wiring
electronic control
elect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4769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腾飞
李宏伟
李洋
钟永华
刘国峰
张晓东
王科
钱雄
杨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01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电控板组件适于设于电控盒部件的电控盒体内,电控板组件包括电控板和电控板支架,电控板设于电控板支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通过将电控板设于电控板支架,电控板支架可以对电控板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申请号为202310725027.6,申请日为2023年06月16日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并要求该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本申请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盒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控板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较低,在装配以及转运的过程中,电控板容易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从而影响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控板组件,通过将电控板设于电控板支架,电控板支架可以对电控板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控板组件的电控盒部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控板组件的装配方法。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控盒部件的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室外机的暖通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所述电控板组件适于设于所述电控盒部件的电控盒体内,所述电控板组件包括:电控板;电控板支架,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电控板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通过将电控板设于电控板支架,电控板支架可以对电控板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与所述电控板支架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支架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所述电控板支架还具有与所述电控板配合的限位扣,所述限位扣与所述放置部共同对所述电控板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扣为多个且沿所述放置部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限位扣与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限位扣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扣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扣,所述第一限位扣为可变形的弹性扣,所述第二限位扣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扣的刚度;所述第一限位扣与所述第二限位扣位于所述电控板的不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与电控板支架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紧固件为多个且沿所述电控板的周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同一侧,所述电控板的背离所述发热元器件的一侧具有元器件引脚,所述电控板支架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元器件引脚的避让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电控板的厚度方向且远离所述发热元器件的方向上,所述元器件引脚不超出所述电控板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置部包括主筋板以及加强筋板,所述主筋板呈沿所述电控板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所述加强筋板位于所述主筋板的内周侧且与所述主筋板相连,所述加强筋板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筋板中的至少部分相交,所述主筋板以及多个所述加强筋板共同限定出多个所述避让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支架形成有容纳凹槽,所述电控板容纳于所述容纳凹槽,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构成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形成有加强凸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体包括盒主体,所述盒主体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电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朝向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支架与电控盒体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支架与所述电控盒体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支架上形成有走线槽,与所述电控板连接的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走线槽走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体包括盒主体,所述盒主体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走线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盒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盒主体适于与所述走线槽共同对所述电控线束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的设有所述发热元器件的一面为电控板面,所述走线槽的槽底与所述电控板面的高度差小于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走线槽的侧壁设有压线扣,所述压线扣用于将电控线束限位于所述走线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线束包括第一电控线束和第二电控线束,所述第一电控线束和所述第二电控线束分开走线,所述第一电控线束连接的所述元器件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电控线束连接的所述元器件的功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具有沿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三侧;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三侧走线;或者,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三侧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走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和第四侧,所述电控盒体的邻近所述电控板的所述第二侧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出线口以及第二出线口,沿所述第一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经所述第一出线口出线,沿所述第三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经所述第二出线口出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四侧走线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四侧走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走线槽包括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相对两侧的第一走线槽和第二走线槽,所述第一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第一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三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第二走线槽走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走线槽包括第三走线槽,所述第三走线槽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四侧且与所述第一走线槽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电控线束沿所述第三走线槽以及所述第一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沿所述第二走线槽走线;或者,所述第一走线槽包括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走线槽和第二子走线槽,所述第一子走线槽与所述第三走线槽连通,所述第二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第三走线槽以及所述第一子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二子走线槽走线且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另一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二走线槽走线;或者,所述第二走线槽包括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子走线槽和第四子走线槽,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三走线槽以及所述第一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另一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三子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适于沿所述第四子走线槽走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支架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所述电控板支架还包括走线部,所述走线槽形成于所述走线部,所述走线部位于所述放置部的外周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走线部与所述电控盒体适于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走线槽的远离所述放置部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紧固件;和/或,所述走线槽的邻近所述放置部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紧固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第二紧固件位于所述走线槽的远离所述放置部的一侧时,所述走线槽的外侧壁朝向邻近所述放置部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二紧固件的第一避让槽;在所述第二紧固件位于所述走线槽的邻近所述放置部的一侧时,所述走线槽的内侧壁朝向远离所述放置部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二紧固件的第二避让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控板支架为塑料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包括电控盒体以及设于所述电控盒体内的电控板组件,所述电控板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控板组件,通过将电控板设于电控板支架,电控板支架可以对电控板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部件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电控盒体外部,所述电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朝向所述散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包括盒主体,所述盒主体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电控板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先将所述电控板装配至所述电控板支架上,再将所述电控板支架安装至盒主体内,以使所述电控板设置有发热元器件的电控板面朝向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的装配方法,可以便于电控板的安装与拆卸,提高整体装配效率,并且可以避免电控板在装配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压缩机组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控盒部件,通过将电控板设于电控板支架,电控板支架可以对电控板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暖通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室外机,通过将电控板设于电控板支架,电控板支架可以对电控板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室外机的部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电控盒部件的分解图;
图5是图4中的盒主体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电控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电控板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电控板支架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的电控板支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A处的放大图;
图11是图6中的电控板支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室外机;
100、电控盒部件;
10、电控盒;11、电控盒体;111、盒主体;112、盒盖;113、第一出线口;114、第二出线口;115、容纳腔;12、散热器;121、散热片;13、仿形结构;
20、电控板组件;2、电控板;21、发热元器件;22、第一侧;23、第二侧;24、第三侧;25、第四侧;26、电控板面;3、电控板支架;31、限位扣;311、第一限位部;312、第二限位部;312a、导向面;312b、限位面;313、第一限位扣;314、第二限位扣;315、导向凸筋;32、放置部;321、避让口;322、主筋板;323、加强筋板;33、容纳凹槽;331、加强凸筋;34、走线槽;341、第一走线槽;342、第二走线槽;343、压线扣;345、第一避让槽;346、第二避让槽;347、第三走线槽;348、槽底;35、走线部;
30、第一电控盒部件;
40、第二电控盒部件;
200、室外机壳;41、风机腔;411、室外换热器;412、室外风机;42、压缩机腔;43、水路腔;44、室外进风口;45、室外出风口;46、第一中隔板;47、第二中隔板;48、底盘;
300、压缩机组件;51、压缩机;52、减振结构;
400、水路换热组件;61、水路换热器;62、电加热器;63、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6-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20。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100的电控板组件20,电控板组件20适于设于电控盒部件100的电控盒体11内,电控盒体11可以对电控板组件20起到容纳和保护作用。电控板组件20可以用于控制其他部件的工作状态。
电控板组件20包括:电控板2和电控板支架3,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电控板支架3与电控板2组成一个组件,使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大于电控板2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在后期对电控板2进行更换以及维修时,可以将电控板支架3与电控板2一起从电控盒体11上拆下,从而可以降低电控板2变形损坏的风险。
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电控板支架3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增加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电控板2安装在电控盒体11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再将电控板支架3与电控板2一起安装到电控盒体11内,从而可以避免电控板2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并且,电控板2在生产转运的过程中,可以将生产出的电控板2先设于电控板支架3,再将电控板支架3与电控板2组成的组件进行转运,从而可以避免电控板2在生产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电控板支架3为塑料件,可以便于电控板支架3的生产制造,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在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时,增加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20,通过将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电控板支架3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可拆卸连接,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以及电控板2的更换与维修。这样设置,在电控板2损坏时,可以单独对电控板2进行更换与维修,无需更换电控板支架3;在电控板支架3损坏时,可以单独对电控板支架3进行更换与维修,无需更换电控板2,从而在保证电控板组件20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图9,电控板支架3具有用于放置电控板2的放置部32,放置部32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支撑的作用。电控板支架3还具有与电控板2配合的限位扣31,限位扣31与放置部32共同对电控板2限位。当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时,电控板2位于电控板支架3的放置部32与限位扣31之间,限位扣31与放置部32相配合,共同实现对电控板2的限位,实现电控板支架3整体对电控板2的固定,提高电控板2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限位扣31为多个,可以使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更可靠,提高电控板2在使用时的稳定性。限位扣31沿放置部32的周向间隔排布,限位扣31与电控板2的外边沿配合,可以使放置于放置部32的电控板2受力更均匀,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可以提高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另外,限位扣31与电控板2的外边沿配合,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同时可以避免限位扣31占用电控板2较多的空间,影响电控板2上元器件的位置分布。例如,限位扣31可以为六个,电控板2相对较长的两个边的可以分别设有两个限位扣31,电控板2相对较短的两个边的可以分别设有一个限位扣31,可以使限位扣31分布位置更合理,使电控板2整体受力更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0,限位扣31包括第一限位部311和第二限位部312,第一限位部311位于电控板2的外周侧,第一限位部311对电控板2具有限位和固定作用,可以避免电控板2向放置部32的外周侧发生偏移。放置部32与第二限位部312位于电控板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限位部312可以与电控板2抵接,使电控板2紧贴于放置部32,第二限位部312与放置部32相配合,共同实现对电控板2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限位。由此,限位扣31与放置部32相配合,可以提高电控板支架3整体对电控板2的固定效果,更好地保证电控板2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0,第二限位部312具有导向面312a和限位面312b,限位面312b与电控板2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接触,限位面312b可以与放置部32相配合,共同实现对电控板2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限位,保证电控板2的稳定性。导向面312a连接在限位面312b的远离放置部32的一侧,在由放置部32至电控板2的方向上,导向面312a朝向远离电控板2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设置可以使导向面312a在电控板2安装的过程中,对电控板2起到导向和引导作用,电控板2适于在导向面312a的导向下安装至电控板支架3。
当需要将电控板2安装至电控板支架3时,可以将电控板2沿第二限位部312的导向面312a向靠近放置部32的方向移动,直到电控板2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与限位面312b接触,电控板2位于限位扣31的第二限位部312与放置部32之间,第一限位部311位于电控板2的外周侧,从而使电控板2安装固定于电控板支架3。
例如,第二限位部312还设有多个导向凸筋315,导向凸筋315形成在第二限位部312远离第一限位部311的一侧。在由放置部32至电控板2的方向上,导向凸筋315朝向远离电控板2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多个导向凸筋315沿电控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导向凸筋315在沿电控板2厚度方向上远离放置部32一侧的平面构成导向面312a,导向凸筋315可以增加限位扣31的结构强度,保证电控板支架3整体对电控板2的固定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多个限位扣3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扣313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扣314,例如,多个限位扣31包括一个第一限位扣313以及一个第二限位扣314,或者多个限位扣31包括多个第一限位扣313以及一个第二限位扣314,或者多个限位扣31包括一个第一限位扣313以及多个第二限位扣314,或者多个限位扣31包括多个第一限位扣313以及多个第二限位扣314。
第一限位扣313为可变形的弹性扣,可以便于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之间的安装与拆卸。第二限位扣314的刚度大于第一限位扣313的刚度,第二限位扣314可以使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效果更好,使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更可靠。第一限位扣313可以便于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之间的安装与拆卸。
多个限位扣3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扣313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扣314,既可以保证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效果,又可以便于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之间的安装与拆卸。例如,多个限位扣31中的第一限位扣313的数量可以大于第二限位扣314的数量,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同时可以保证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效果。例如第一限位扣313可以为四个,第二限位扣314可以为两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第一限位扣313与第二限位扣314位于电控板2的不同侧,这样设置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在安装电控板2时,可以先将电控板2的部分边沿插入至第二限位扣314与放置部32之间,再将电控板2向靠近放置部32的方向移动,利用第一限位扣313的弹性变形,使电控板2的其他部分边沿卡设在第一限位扣313与放置部32之间,从而将电控板2安装至电控板支架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7,电控板2包括沿电控板2的周向依次排布的第一侧22、第二侧23、第三侧24以及第四侧25,第二限位扣314位于第一侧22,第一限位扣313位于第二侧23、第三侧24以及第四侧25。这样设置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在安装电控板2时,可以先将电控板2的第一侧22边沿插入至第二限位扣314与放置部32之间,再将电控板2的其他侧边沿向靠近放置部32的方向移动,利用第一限位扣313的弹性变形,使电控板2的第二侧23边沿、第三侧24边沿以及第四侧25边沿卡设在第一限位扣313与放置部32之间,从而将电控板2安装至电控板支架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通过第一紧固件(图中未示出)相连,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并且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可以保证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保证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效果。例如,第一紧固件可以依次穿设于电控板支架3以及电控板2,然后将电控板支架3以及电控板2均固定在电控盒体11的内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紧固件为多个,可以使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更可靠,提高电控板2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多个第一紧固件沿电控板2的周向间隔设置,可以使电控板2受力更均匀,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可以提高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图9和图11,电控板2上的发热元器件21位于电控板2的同一侧。电控板2在工作时,发热元器件21产生的热量较多,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发热元器件21损坏。这样设置可以有利于整体对发热元器件21的集中散热处理,同时可以便于发热元器件21与电控板2之间的装配,有利于提高发热元器件21的装配效率。电控板2的背离发热元器件21的一侧具有元器件引脚,电控板支架3具有用于放置电控板2的放置部32,放置部32上形成有用于避让元器件引脚的避让口321。避让口321可以对元器件引脚进行避让,避免元器件引脚在装配或转运过程中与放置部32发生碰撞或干涉而损坏,从而可以提高元器件引脚的安全性,保证电控板组件20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电控板2的厚度方向且电控板2远离发热元器件21的方向上,元器件引脚不超出电控板支架3。这样设置可以使电控板支架3对元器件引脚起到保护作用。电控板组件20在装配或转运过程中,元器件引脚不会沿电控板2的厚度方向伸出电控板支架3的避让口321,从而使元器件引脚与其他结构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可以避免元器件引脚与其他结构发生碰撞而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图9,放置部32包括主筋板322以及加强筋板323,主筋板322呈沿电控板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强筋板323位于主筋板322的内周侧且加强筋板323与主筋板322相连,加强筋板323为多个且多个加强筋板323中的至少部分相交,例如,多个加强筋板323中的部分相交,或者多个加强筋板323均相交。加强筋板323与主筋板322相连,可以更好地增强放置部3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避免电控板支架3在装配过程中发生变形,保证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效果。并且可以增加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结构强度,更好地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以及转运过程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主筋板322以及多个加强筋板323共同限定出多个避让口321,方便避让口321的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图9,电控板支架3形成有容纳凹槽33,电控板2容纳于容纳凹槽33,容纳凹槽33的底壁构成用于放置电控板2的放置部32。容纳凹槽33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在容纳和固定作用。电控板2安装时,可以利用容纳凹槽33进行电控板2进行初步定位,从而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提高电控板2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图9,容纳凹槽33的底壁形成有加强凸筋331,加强凸筋331可以增强放置部3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提高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损坏,保证电控板组件20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电控盒体11包括盒主体111,盒主体111内形成有容纳腔115,电控板2上的发热元器件21朝向容纳腔115。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并通过电控板支架3安装于电控盒体11内,这样设置,在整体装配时,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同时保证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2在安装时发生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电控板支架与电控盒体11可拆卸连接,可以便于电控板组件20与电控盒体11的安装与拆卸,以及电控板组件20的更换与维修。这样设置,在电控板组件20损坏时,可以单独对电控板组件20进行更换与维修,无需更换电控盒体11;在电控盒体11损坏时,可以单独对电控板2盒体进行更换与维修,无需更换电控板组件20,从而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板支架与电控盒体11通过第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以便于电控板组件20的安装与拆卸。并且电控板组件20与电控盒体11通过第二紧固件相连,可以保证电控板组件20与电控盒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保证电控盒体11对电控板组件20的固定效果。
例如,第二紧固件可以为多个,可以使电控盒体11对电控板组件20的固定更可靠,提高电控板组件20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多个第二紧固件沿电控板组件20的周向间隔设置,可以使电控板组件20受力更均匀,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可以提高电控板组件20与电控盒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电控板支架3上形成有走线槽34,与电控板2连接的电控线束适于沿走线槽34走线。走线槽34可以对走线槽34内的电控线束起到容纳和保护作用。走线槽34可以便于整理与电控板2连接的电控线束,使电控线束的位置设置更加合理,避免因电控线束摆放杂乱而引起的安全问题,有利于提高电控板组件20的安全性能。另外,走线槽34形成在电控板支架3上,可以在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上后,对电控板2的电控线束进行整理,可以避免在电控盒体11内整理电控线束,从而可以使电控线束的整理更加方便,节省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电控盒体11包括盒主体111,盒主体111内形成有容纳腔115,走线槽34的开口方向朝向盒主体111。这样设置使电控线束位于走线槽34与盒主体111之间,便于整体对电控线束的限位,同时使得走线槽34的开口方向朝向电控板2的设有发热元器件21的一侧,从而可以缩短电控线束的走线路径,使电控线束的走线更加方便,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盒主体111适于与走线槽34共同对电控线束限位,在电控板组件20安装于电控盒体11内后,走线槽34与盒主体111相配合,共同实现对电控线束的限位,可以提高整体对电控线束的固定效果,保证电控线束在电控盒体11内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电控线束在使用时从走线槽34内脱出的问题,保证电控线束的正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电控板2的设有发热元器件21的一面为电控板面26,走线槽34的槽底348与电控板面26的高度差小于10mm。与发热元器件21相连的电控线束先沿电控板面26走线,再进入走线槽34,通过走线槽34走线至电控盒体11外。走线槽34的槽底348与电控板面26的高度差小于10mm,可以使电控线束的走线更方便,便于缩短电控线束的走线路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走线槽34的侧壁设有压线扣343,压线扣343用于将电控线束限位于走线槽34内,可以避免电控线束从走线槽34内脱出,从而保证走线槽34对电控线束的固定效果,电控线束的位置设置更加合理。例如压线扣343可以为多个,多个压线扣343可以沿走线槽34的侧壁间隔设置,可以使走线槽34对电控线束的固定效果更好,提高电控板组件20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线束包括第一电控线束和第二电控线束,第一电控线束和第二电控线束分开走线,第一电控线束连接的发热元器件21的功率大于第二电控线束连接的发热元器件21的功率。这样设置,可以降低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电磁干扰,使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的信息传输稳定可靠,并且也有利于提高电控板组件2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第一电控线束可以为强电,第二电控线束可以为弱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电控板2具有沿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2和第三侧24。
第一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一侧22走线,例如,第一电控线束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一侧22走线,或者第一电控线束全部沿电控板2的第一侧22走线。第二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三侧24走线,例如,第二电控线束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三侧24走线,或者第二电控线束全部沿电控板2的第三侧24走线。
或者,第一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三侧走线,例如,第一电控线束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三侧24走线,或者第一电控线束全部沿电控板2的第三侧24走线。第二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一侧走线,例如,第二电控线束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一侧22走线,或者第二电控线束全部沿电控板2的第一侧22走线。
由此,可以更好地实现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的分开走线,降低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的电磁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图7,电控板2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侧23和第四侧25,电控盒体11的邻近电控板2的第二侧23的侧壁形成有沿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出线口113以及第二出线口114。第一出线口113可以在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上邻近电控板2的第一侧22,第二出线口114可以在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上邻近电控板2的第三侧24。
沿第一侧22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经第一出线口113出线,沿第三侧24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经第二出线口114出线。由此,可以使电控线束在电控盒体11内的走线更方便,同时也可以便于电控线束与电控盒体11外的其他部件的控制连接,提高整机的装配效率。
并且,第一出线口113与第二出线口114沿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使得沿第一侧22走线的电控线束与沿第三侧24走线的电控线束在出线时间隔开,从而可以降低不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的电磁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控线束的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四侧25走线或者第二电控线束的部分沿电控板2的第四侧25走线,这样设置可以使邻近电控板2的第四侧25的第一电控线束或者第二电控线束的走线更加方便,使电控线束的走线路径更加合理,避免因电控线束走线杂乱而引起的安全问题,有利于提高电控板组件20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走线槽34包括位于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相对两侧的第一走线槽341和第二走线槽342,第一走线槽341可以邻近电控板2的第一侧22,第二走线槽342可以邻近电控板2的第三侧24。沿第一侧22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沿第一走线槽341走线,沿第三侧24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沿第二走线槽342走线,这样设置,可以使电控线束在电控盒体11内的走线更方便,同时可以实现不同电控线束分开走线,使沿第一侧22走线的电控线束与沿第三侧24走线的电控线束之间的距离较远,更好地的避免不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电磁干扰。
例如,与沿第一侧22走线的电控线束连接的发热元器件21可以在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电控板2靠近第一走线槽341的一侧,与沿第三侧24走线的电控线束连接的发热元器件21可以在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电控板2靠近第二走线槽342的一侧,从而可以便于第一电控线束从第一走线槽341走线,以及便于第二电控线束从第二走线槽342走线,可以避免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的长度较长,节约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走线槽34包括第三走线槽347,第三走线槽347位于电控板2的第四侧25且第三走线槽347与第一走线槽341连通。
其中,第一电控线束沿第三走线槽347以及第一走线槽341走线,第二电控线束沿第二走线槽342走线,可以便于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的走线,使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走线路径更合理。
或者,第一走线槽341包括沿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走线槽和第二子走线槽,第一子走线槽与第三走线槽347连通,第二电控线束适于沿第三走线槽347以及第一子走线槽走线,第二电控线束的部分适于沿第二子走线槽342走线且第二电控线束的另一部分适于沿第二走线槽342走线。第一子走线槽和第二子走线槽间隔设置,可以在便于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走线的同时,可以将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间隔开,避免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电磁干扰。
或者,第二走线槽342包括沿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子走线槽和第四子走线槽,第一电控线束的部分适于沿第三走线槽347以及第一走线槽341走线,第一电控线束的另一部分适于沿第三子走线槽走线,第二电控线束的适于沿第四子走线槽走线。第三子走线槽和第四子走线槽间隔设置,可以在便于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走线的同时,可以将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间隔开,避免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电磁干扰。
由此,在安装时,可以根据电控板2上的发热元器件21的排布方式,合理地选择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的走线路径,从而可以使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的走线更加方便,使电控线束的走线更加合理,避免因电控线束走线杂乱而引起的安全问题,保证电控板组件20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图6和图8-图9,电控盒体11的位于电控板2的长度方向上一侧的侧壁形成有沿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出线口113以及第二出线口114,第一出线口113与第一走线槽341相对且连通,第二出线口114与第二走线槽342相对且连通,第一电控线束适于经第一出线口113出线,第二电控线束适于经第二出线口114出线。第一电控线束容纳于第一走线槽341并沿第一走线槽341走线后,可以直接从第一出线口113出线,同时第二电控线束容纳于第二走线槽342并沿第二走线槽342走线后,可以直接从第二出线口114出线。第一出线口113与第二出线口114沿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从而可以更好的降低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电磁干扰。
另外,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分别从第一出线口113以及第二出线口114引出,可以便于电控盒体11外的其他部件与第一电控线束以及第二电控线束的控制连接,提高整机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电控板支架3具有用于放置电控板2的放置部32,放置部32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支撑的作用。电控板支架3还包括走线部35,走线槽34形成于走线部35,走线部35位于放置部32的外周侧。这样设置可以使走线部35与放置部32的距离较短,可以便于将电控板2的电控线束从放置部32的外周侧的引出,并容纳于走线部35的走线槽34,从而使整体对电控线束的整理更加方便,使电控线束的走线布局更加合理,避免因电控线束摆放杂乱而引起的安全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走线部35与电控盒体11适于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以便于电控板组件20的安装与拆卸。并且走线部35与电控盒体11通过第二紧固件相连,可以保证走线部35与电控盒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保证整体对走线部35的固定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走线槽34的远离放置部32的一侧设有第二紧固件,可以保证第二紧固件与走线部35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并且使第二紧固件与走线槽34距离较近,实现对走线槽34较好的固定效果,从而使电控板支架3更好地固定电控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走线槽34的邻近放置部32的一侧设有第二紧固件。可以保证第二紧固件与走线部35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并且使第二紧固件与走线槽34距离较近,实现对走线槽34较好的固定效果,从而使电控板支架3更好地固定电控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8-图9,在第二紧固件位于走线槽34的远离放置部32的一侧时,走线槽34的外侧壁朝向邻近放置部3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避让第二紧固件的第一避让槽345。在第二紧固件位于走线槽34的邻近放置部32的一侧时,走线槽34的内侧壁朝向远离放置部3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避让第二紧固件的第二避让槽346。第一避让槽345以及第二避让槽346均用于避让第二紧固件,可以避免第二紧固件与走线槽34发生干涉,影响走线槽34内电控线束的走线,从而可以保证电控线束在走线槽34内的顺利走线,同时可以使第二紧固件与走线槽34距离较近,实现对走线槽34较好的固定效果。例如,第二紧固件可以为四个,两个第二紧固件位于走线槽34的远离放置部32的一侧,两个第二紧固件位于走线槽34的邻近放置部32的一侧,可以更好地保证第二紧固件与走线部35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100,包括:电控盒10。
电控盒10,电控盒10包括电控盒体11以及设于电控盒体11内的电控板组件20,电控板组件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20。电控盒10的电控盒体11可以对电控板组件20起到容纳和保护作用。电控板组件20可以用于控制其他部件的工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100,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控板组件20,通过将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电控板支架3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4,电控盒部件100包括散热器12,散热器12设于电控盒体11外部,电控板2上的发热元器件21朝向散热器12。这样设置,可以使发热元器件21与散热器12之间的距离较短,有利于提高散热器12对电控板组件20的散热效率,保证电控板组件20的正常使用。
下面参照图3-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100。
参照图3-图11,在本实施例中,电控盒部件100包括电控盒10和散热器12。电控盒10包括电控盒体11以及设于电控盒体11内的电控板组件20。电控盒体11包括相连的盒主体111和盒盖112,盒主体111和盒盖112均为独立成型件,盒主体111和盒盖112中的至少一个为铝件或铜件。电控盒体11的盒主体111朝向电控板2发热元器件21侧的内壁形成有仿形结构13,仿形结构13与电控板2发热元器件21侧的形状相仿。盒主体111位于电控板2的长度方向上一侧的侧壁形成有沿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出线口113以及第二出线口114。
散热器12设于电控盒体11外且与电控盒体11相连,散热器12可以对电控盒体11起到散热降温作用。散热器12设于盒主体111并且与盒主体111一体成型,可以使散热器12对盒主体111的散热效果更好。散热器12可以包括多个沿电控盒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散热片121,每个散热片121沿电控盒10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散热片121之间限定出沿电控盒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通道。
电控板组件20包括电控板支架3和电控板2。电控板2包括发热元器件21。电控板2的发热元器件21均设于电控板2的同一侧。电控板2的电控线束包括第一电控线束和第二电控线束。第一电控线束为强电,第二电控线束为弱电。
电控板支架3靠近中心位置向电控板支架3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凹陷形成放置部32,放置部32用于放置电控板2,第一紧固件可以穿设电控板2和放置部32,使电控板2与电控板支架3相连。放置部32包括主筋板322以及加强筋板323,主筋板322呈沿电控板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强筋板323为多个且多个加强筋板323中的至少部分相交,加强筋板323位于主筋板322的内周侧且加强筋板323与主筋板322相连。主筋板322以及多个加强筋板323共同限定出多个避让口321。避让口321用于避让元器件引脚,可以避免元器件引脚与其他结构发生碰撞而损坏,影响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电控板支架3在放置部32的外周侧形成有走线部35,第二紧固件可以穿设走线部35,使走线部35与盒主体111相连,使电控板支架3固定在盒主体111上。走线部35形成有用于电控线束走线的走线槽34,走线槽34包括位于电控板2的宽度方向相对两侧的第一走线槽341和第二走线槽342,第一走线槽341可以用于第一电控线束的走线,第二走线槽342可以用于第二电控线束的走线。第一走线槽341与第一出线口113连通,第二走线槽342与第二出线口114连通。从而实现第一电控线束和第二电控线束分开走线,避免第一电控线束与第二电控线束之间发生电磁干扰。走线槽34的外侧壁朝向邻近放置部32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避让槽345,走线槽34的内侧壁朝向远离放置部32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避让槽346,第一避让槽345以及第二避让槽346均用于避让第二紧固件。走线槽34还设有压线扣343,可以对走线槽34内的电控线束进行固定。
放置部32的外边沿设有多个限位扣31。当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时,限位扣31与放置部32共同对电控板2限位,实现电控板支架3对电控板2的固定。限位扣31包括第一限位部311和第二限位部312,第一限位部311位于电控板2的外周侧,可以限制电控板2在自身宽度以及长度方向上的移动。第二限位部312与放置部32位于电控板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限位部312具有导向面312a和限位面312b,限位面312b与电控板2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接触,可以与放置部32相配合,共同实现对电控板2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导向面312a连接在限位面312b的远离放置部32的一侧,在由放置部32至电控板2的方向上,导向面312a朝向远离电控板2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多个限位扣31包括四个第一限位扣313以及两个第二限位扣314,第一限位扣313为可变形的弹性扣,第二限位扣314的刚度大于第一限位扣313的刚度。第二限位扣314位于电控板2的第一侧22,第一限位扣313位于电控板2的其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的装配方法,电控盒体11包括盒主体111,盒主体111内形成有容纳腔115,电控板组件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板组件20,装配方法包括:先将电控板2装配至电控板支架3上,再将电控板支架3安装至盒主体111内,以使电控板2设置有发热元器件21的电控板面26朝向容纳腔115。
由此,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提高整体装配效率,并且先将电控板2装配至电控板支架3上,电控板支架3对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从而可以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的装配方法,可以便于电控板2的安装与拆卸,提高整体装配效率,并且可以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包括:室外机壳200、室外换热器411以及室外风机412、压缩机组件30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100。
如图1-图2所示,室外换热器411以及室外风机412设于室外机壳200内。室外机壳200上可以形成有室外进风口44和室外出风口45,室外风机412用于驱动室外空气从室外进风口44进入室外机壳200内,并与室外换热器411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室外出风口45排出。压缩机组件300设于室外机壳200内。压缩机组件300可以在冷媒回路中起压缩驱动冷媒的作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100设于室外机壳200内。电控盒部件100可以用于控制室外风机412、压缩机组件300以及其他部件的工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控盒部件100,通过将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电控板支架3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下面参照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暖通设备的室外机1000。
如图1-图2所示,室外机1000包括室外机壳200、室外换热器411、室外风机412、压缩机组件300、水路换热组件400、第一电控盒部件30以及第二电控盒部件40,其中,第一电控盒部件30和第二电控盒部件40中的至少一个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盒部件100。
室外机壳200上可以形成有室外进风口44和室外出风口45,室外出风口45形成于室外机壳200的前侧壁,室外进风口44形成于室外机壳200的后侧壁以及左侧壁。室外机壳200具有从左至右依次排布的风机腔41、压缩机腔42以及水路腔43。风机腔41与压缩机腔42通过第一中隔板46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压缩机腔42与水路腔43通过第二中隔板47间隔开。第一电控盒部件30设于第一中隔板46,第二电控盒部件40设于第二中隔板47,第一电控盒部件30和第二电控盒部件40均垂直于左右方向放置。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机1000的出风侧定义为前侧。
风机腔41内设有室外换热器411和室外风机412。室外换热器411位于室外风机412的左侧以及后侧,室外风机412为轴流风机,室外风机412可以使风机腔41内的空气流向风机腔41外部,实现对室外换热器411的散热降温效果。
第一中隔板46设于风机腔41与压缩机腔42之间。第一电控盒部件30至少用于控制压缩机组件300以及室外风机412,电控盒部件100设于第一中隔板46的上侧,可以使第一电控盒部件30与室外风机412以及压缩机组件300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第一电控盒部件30对室外风机412以及压缩机组件300的控制连接。
压缩机腔42内设有压缩机组件300,压缩机组件300包括压缩机51和连接于压缩机51的储液器。压缩机组件300的底面与底盘48之间设有减振结构52,减振结构52可以减小压缩机组件300传递到底盘48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整体的噪音。
水路腔43内设有水路换热组件400,水路换热组件400包括水路换热器61、电加热器62、以及水泵63。第二中隔板47设于压缩机腔42与水路腔43之间,水路换热器61固定在第二中隔板47上,水路换热器61具有相互换热的水流路和冷媒流路。水路换热器61的冷媒流路可以与压缩机组件300相连,冷媒流路的冷媒可以与水流路的水流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对水路换热器61对水流的制热以及制冷功能。水路换热组件400可以对通过的水流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实现整机对水流的制热以及制冷功能。
第二电控盒部件40用于控制冷媒流路和水路换热组件400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控盒部件40设于水路腔43,可以使第二电控盒部件40与水路换热组件400之间的距离较短,使整体结构更紧凑,从而可以便于第二电控盒部件40对水路换热组件400的控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其中,暖通设备可以为空调系统、热泵系统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暖通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室外机1000,通过将电控板2设于电控板支架3,电控板支架3可以对电控板2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增加电控板组件20整体的刚度以及结构强度,避免电控板2在装配或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损坏,保证电控板2的正常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5)

1.一种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组件适于设于电控盒部件的电控盒体内,所述电控板组件包括:
电控板;
电控板支架,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电控板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与所述电控板支架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支架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所述电控板支架还具有与所述电控板配合的限位扣,所述限位扣与所述放置部共同对所述电控板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扣为多个且沿所述放置部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限位扣与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限位扣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扣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扣,所述第一限位扣为可变形的弹性扣,所述第二限位扣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扣的刚度;所述第一限位扣与所述第二限位扣位于所述电控板的不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与电控板支架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为多个且沿所述电控板的周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同一侧,所述电控板的背离所述发热元器件的一侧具有元器件引脚,所述电控板支架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元器件引脚的避让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控板的厚度方向且远离所述发热元器件的方向上,所述元器件引脚不超出所述电控板支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部包括主筋板以及加强筋板,所述主筋板呈沿所述电控板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所述加强筋板位于所述主筋板的内周侧且与所述主筋板相连,所述加强筋板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筋板中的至少部分相交,所述主筋板以及多个所述加强筋板共同限定出多个所述避让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支架形成有容纳凹槽,所述电控板容纳于所述容纳凹槽,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构成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形成有加强凸筋。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包括盒主体,所述盒主体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电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朝向所述容纳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支架与所述电控盒体可拆卸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支架与所述电控盒体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支架上形成有走线槽,与所述电控板连接的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走线槽走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包括盒主体,所述盒主体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走线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盒主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主体适于与所述走线槽共同对所述电控线束限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的设有发热元器件的一面为电控板面,所述走线槽的槽底与所述电控板面的高度差小于10mm。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槽的侧壁设有压线扣,所述压线扣用于将电控线束限位于所述走线槽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线束包括第一电控线束和第二电控线束,所述第一电控线束和所述第二电控线束分开走线,所述第一电控线束连接的元器件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电控线束连接的元器件的功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具有沿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三侧;
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三侧走线;或者,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三侧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走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和第四侧,所述电控盒体的邻近所述电控板的所述第二侧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出线口以及第二出线口,沿所述第一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经所述第一出线口出线,沿所述第三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经所述第二出线口出线。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四侧走线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部分沿所述电控板的第四侧走线。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槽包括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相对两侧的第一走线槽和第二走线槽,沿所述第一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第一走线槽走线,沿所述第三侧走线的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第二走线槽走线。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槽包括第三走线槽,所述第三走线槽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四侧且与所述第一走线槽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电控线束沿所述第三走线槽以及所述第一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沿所述第二走线槽走线;或者,所述第一走线槽包括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走线槽和第二子走线槽,所述第一子走线槽与所述第三走线槽连通,所述第二电控线束适于沿所述第三走线槽以及所述第一子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二子走线槽走线且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另一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二走线槽走线;或者,所述第二走线槽包括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子走线槽和第四子走线槽,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三走线槽以及所述第一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一电控线束的另一部分适于沿所述第三子走线槽走线,所述第二电控线束的适于沿所述第四子走线槽走线。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支架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控板的放置部,所述电控板支架还包括走线部,所述走线槽形成于所述走线部,所述走线部位于所述放置部的外周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部与所述电控盒体适于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槽的远离所述放置部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紧固件;和/或,所述走线槽的邻近所述放置部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紧固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紧固件位于所述走线槽的远离所述放置部的一侧时,所述走线槽的外侧壁朝向邻近所述放置部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二紧固件的第一避让槽;在所述第二紧固件位于所述走线槽的邻近所述放置部的一侧时,所述走线槽的内侧壁朝向远离所述放置部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二紧固件的第二避让槽。
31.根据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支架为塑料件。
32.一种电控盒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控盒,所述电控盒包括电控盒体以及设于所述电控盒体内的电控板组件,所述电控板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3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板组件。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控盒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电控盒体外部,所述电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朝向所述散热器。
34.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壳;
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
压缩机组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
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电控盒部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
35.一种暖通设备,其中,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室外机。
CN202321647690.0U 2023-06-16 2023-06-26 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Active CN22025017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250276 2023-06-16
CN202310725027 2023-06-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0171U true CN220250171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26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47690.0U Active CN220250171U (zh) 2023-06-16 2023-06-26 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01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9164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EP3557149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209763320U (zh) 空调器
CN220250171U (zh) 电控板组件、电控盒部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208296128U (zh) 散热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EP3346199B1 (en) Outdoor unit
CN2176853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962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454255U (zh) 一种用于冷暖水循环系统的主机
CN216565834U (zh) 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系统和贴片机
CN215991691U (zh) 风冷散热显示器
CN211575306U (zh) 电控盒和窗式空调器
CN2125114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526676B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医疗设备
CN219531015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箱组件、空调室外机
CN218103719U (zh)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N217241201U (zh) 储能电源
CN2176853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585377U (zh) 控制装置和倍捻机
CN218103945U (zh) 装配盒体
CN219141024U (zh) 空气处理机组
CN220013107U (zh) 一种电控盒及洗衣机
CN215809192U (zh) 电控组件及壁挂式空调器
CN218848686U (zh) 一种服务器
CN218565574U (zh) 壁挂式空调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