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7004U - 一种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37004U
CN220237004U CN202321711468.2U CN202321711468U CN220237004U CN 220237004 U CN220237004 U CN 220237004U CN 202321711468 U CN202321711468 U CN 202321711468U CN 220237004 U CN220237004 U CN 2202370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generating device
radiato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14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登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14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37004U/zh
Priority to GBGB2319464.0A priority patent/GB202319464D0/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370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370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包括:外壳,其上设有进气孔与若干出气孔;美容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散热组件,设于外壳内,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和散热器;散热器具有连通出气孔的第一出气口、与气流产生装置连通的进气口;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入气口和出气口,气流产生装置的入气口与进气孔连通,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至少部分冷却风经散热器后,从第一出气口流出至出气孔;外壳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各出气孔同时位于外壳的顶面,或同时位于外壳的底面,可以降低用户被烫伤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美容仪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容仪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借助美容仪对皮肤进行保养和修缮,以提升自身的外在形象。
在众多美容仪器工作的过程中,美容仪内部相关器件会产生热量,需要对美容仪内部产生热量的相关器件进行散热。脱毛仪作为其中一种,其可用于去除人体的腋毛、腿毛等皮肤生长毛发。脱毛仪利用强光照射至皮肤上的毛发,毛发上的黑色素会吸收激光能量并转化为热能深入至毛囊,以破坏毛囊,达到脱毛的效果。
脱毛仪工作时会在其内部产生较多的热量,为将该热量及时排出,在脱毛仪的内部通常安装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可以实现脱毛仪内、外空气的对流循环,并将脱毛仪的内部的热量从壳体的出风口排出。然而,如果出风口设计不合理,脱毛仪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朝向人体排出,引起烫伤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美容仪,可以避免脱毛仪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朝向人体排出,降低烫伤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美容仪,包括:
外壳,其上设有进气孔与若干出气孔;
美容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
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和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具有连通所述出气孔的第一出气口、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连通的进气口;
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入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入气口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一部分冷却风经所述散热器后,从所述第一出气口流出至所述出气孔;
其中,所述外壳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各所述出气孔同时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面,或同时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面。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一气体流道,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美容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气体流道中;
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气体流道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一部分冷却风经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后,从所述气体出口流出至所述出气孔。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各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面,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第一出气口面向所述外壳的底面。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包括手持部和护理头部,所述护理头部相对于所述手持部背向所述顶面弯曲设置,且各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护理头部。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美容组件和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护理头部内,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护理头部靠近所述手持部的一端,所述美容组件位于所述护理头部的另一端,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设于所述手持部内。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器具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用于泄压且与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不同侧壁,所述第二出气口小于所述第一出气口。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体流道的腔体,所述腔体形成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朝向所述散热器设置。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美容仪还包括:
中框,所述中框位于所述外壳中,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形成于所述中框上,所述第一气体流道的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中框的相对两端,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中框相对设置,且对接于所述中框具有所述气体入口的一端。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框及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围绕所述散热器周侧设置,所述中框的相对两端对应位于所述散热器的相对两侧;
所述散热器的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对接,所述散热器的第一出气口朝向所述出气孔。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器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片,相邻两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若干不同朝向的开口;
每一所述散热片的一侧边缘延伸形成一凸出部,每一所述凸出部均包括相交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各相邻两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开口形成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对接的所述进气口,各相邻两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止挡件,以阻挡冷却气流在换热以后自各相邻两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开口朝向背离所述出气孔的方向而回流至所述外壳内。
本申请的美容仪的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至少部分冷却风经散热器后,从散热器的第一出气口流出至外壳的出气孔,由于外壳上的出气孔均位于其顶面或底面的同一面上,在用户在使用美容仪的过程中,无论用户采用哪一只手抓握美容仪,美容仪的出气孔均不会朝向用户,因此,可以降低用户被烫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美容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美容仪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美容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美容仪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一个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散热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散热器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散热器的正投影视图;
图10为图2中美容仪的又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美容仪的爆炸图;
图12为图4中A处的另一个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实施例中美容仪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实施例的中框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美容仪的中框、散热器及安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美容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涉及“孔”、“口”、“流道”、“腔体”等名称定义时,其形状、大小尺寸不作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美容仪,请参见图1,该美容仪包括外壳10、美容组件和散热组件,美容组件和散热组件均设于外壳10内,其中,美容组件用于对人体皮肤表面进行护理,美容组件在工作时会在外壳10内产生热量,散热组件则用于将外壳10内的热量排出至外部,以避免热量聚焦导致外壳10发热或发烫。
如图2、3所示,外壳10上设有进气孔13与若干出气孔12,散热组件通常包括有气流产生装置和散热器42,散热组件设于外壳10内,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和散热器42;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入气口和出气口,气流产生装置的入气口与进气孔13连通,散热器42具有连通出气孔12的第一出气口K1、与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连通的进气口K2;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与散热器42连通,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一部分冷却风流经散热器42后,将散热器42上的热量带走,并经由外壳10上开设的出气孔12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在气流产生装置工作时,外界的冷却气流经由外壳10上开设的进气孔13自外界流入至外壳10内,然后进入气流产生装置。
进一步结合图4~8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壳10内设有第一气体流道16,第一气体流道16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美容组件设于外壳10内且位于第一气体流道16中;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还与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连通,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出口与出气孔12连通;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一部分冷却风经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进入第一气体流道16后,从气体出口流出至出气孔12排出;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另一部分冷却风经散热器42的进气口K2进入散热器42后,从第一出气口K1流出至出气孔12排出。其中,外壳10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各出气孔12同时位于外壳10的顶面,或同时位于外壳10的底面。出气孔12既不会设置在外壳10的侧面,也不会分别设置在外壳10的两个表面,因此,美容仪在使用时,所有的出气孔12可以同时背向用户。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内不设置第一气体流道16,此时,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风将全部经过散热器42后,从第一出气口K1流出至出气孔12。
本申请的美容仪内具有第一气体流道16和散热器,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一部分冷却风经第一气体流道16后,从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出口流出至外壳的出气孔;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另一部分冷却风经散热器后,从散热器的第一出气口流出至外壳的出气孔,从而提高美容仪内部的散热效果,且由于外壳上的出气孔均位于其顶面或底面的同一面上,在用户在使用美容仪的过程中,无论用户采用哪一只手抓握美容仪,美容仪的出气孔均不会朝向用户,因此,可以降低用户的烫伤风险。
示例性地,各出气孔12位于外壳10的底面。在用户手持美容仪对皮肤进行护理时,用户可以使外壳10的底面朝外的方式进行护理,出气孔12背向用户,不会出现热量朝向人体排出的情况。例如,当用户左手手持美容仪时,大拇指握住外壳10的顶面,其余四指握住外壳10的底面,使冷敷组件30与人体皮肤进行接触;当用户右手手持美容仪时,大拇指仍然握住外壳10的顶面,其余四指握住外壳10的底面,使冷敷组件30与人体皮肤进行接触。如此,无论用户采用哪一只手抓握美容仪,美容仪的出气孔均不会朝向用户。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美容仪可以是激光脱毛仪、嫩肤仪、美白仪、超声美容仪等,包括但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相应地美容组件包括电极组件、光源组件、超声波组件等。以下以脱毛仪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如图3~5所示,美容组件可以包括脱毛组件20和冷敷组件30,脱毛组件20可以包括光源,外壳10上可以开设有第一出光口11,脱毛组件20的光源用于发射光线,朝向外壳10的第一出光口11射出的光线,被冷敷组件30接收并出射至人体的皮肤上,以去除皮肤上的毛发。光照射至人体皮肤时,人体皮肤接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内能而发热,为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可通过冷敷组件30与人体皮肤进行接触,该冷敷组件30的表面温度较低,在与人体接触时可降低人体的热感。
需要说明的是,冷敷组件30包括半导体制冷片31和透镜32,半导体制冷片31具有制冷面和制热面。半导体制冷片31的制冷面与透镜32连接,半导体制冷片31运行时,制冷面制冷并将冷能传导到透镜32,以使得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的透镜32的温度相对较低而对皮肤起到冷敷舒缓作用,缓解脱毛组件20发射的光对皮肤造成烫伤或因温度相对较高而带来的不适感。半导体制冷片31运行时,制热面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件60传导至散热器42。可选地,透镜32包括蓝宝石。也即,脱毛仪的散热器42主要用于对半导体制冷片31的制热面进行散热。可以理解的是,脱毛组件20发射的光可以经过透镜32后照射到人体皮肤,使得正在被护理的皮肤区域在进行脱毛的同时得到冷敷舒缓;脱毛组件20发射的光还可以不经过透镜32,而是从透镜32的周围经过后照射到人体皮肤,透镜32不直接冷敷正在进行脱毛的皮肤区域,而是对该区域周围的皮肤进行冷敷,同样能够缓解因皮肤高温度带来的不适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42具有第二出气口K3,第二出气口K3用于泄压且与第一出气口K1位于散热器42的不同侧壁,第二出气口K3小于第一出气口K1。
如图6~8所示,散热器42上开设有进气口K2、第一出气口K1和第二出气口K3,其中,进气口K2与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对接,第一出气口K1朝向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设置,第二出气口K3则与第一出气口K1位于散热器42的不同侧壁,第二出气口K3主要用于对散热器42的内部进行泄压,以保证冷却气流可流动至散热器42的多个位置处进行热交换。在进行散热时,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气流经由进气口K2流入至散热器42的内部,其中一部分冷却气流经由第二出气口K3流出至散热器42的外部,而后再经由出气孔12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另一部分冷却气流则在散热器42内部完成热交换后再经由第一出气口K1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第二出气口K3的设置,减小了散热器42内外气压差,使得冷却气流从进气口K2进入散热器42后可以分散到散热器42内的各个地方进行换热,然后再分别由第一出气口K1、第二出气口K3流出散热器42,如此,散热器得以均匀散热,有效改善出现局部过热或过烫的情况。
具体地,如图2,外壳10包括手持部14和护理头部15,护理头部15相对于手持部14背向顶面弯曲设置,且各出气孔12位于护理头部15。各出气孔12位于外壳10的底面,散热器42的第一出气口K1面向外壳10的底面。自散热器42排出的高温气体,可以就近从外壳10的底面的出气孔12排出,提升了散热效率。当用户手持手持部14,将护理头部15的冷敷组件30与人体皮肤进行接触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护理头部15朝向人体弯曲,使得出气孔12尽量远离人体,可以进一步降低高温气体对于人体的烫伤风险,使用安全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持部14和护理头部15的连接处呈弯曲弧状,使得用户竖直握持手持部14时,护理头部15上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表面朝向人体,此时用户只需稍微将手持部14向人体倾斜,护理头部15的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表面即可贴合人体皮肤以对皮肤进行护理,如此,美容仪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用户握持使用,同时可使得美容仪能够更好的与人体皮肤进行贴合,从而提高脱毛仪的使用效果。可选地,美容组件和散热器42设于护理头部15内,气流产生装置设于手持部14内靠近所述护理头部15的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部分进气孔13与出气孔12设置在外壳10的同一面,进气孔13设于手持部14上并靠近护理头部15。其中,美容组件和散热器42设于护理头部15内,散热器42位于护理头部15靠近手持部14的一端,美容组件位于护理头部15的另一端,气流产生装置设于手持部14内。气流产生装置从手持部14的进气孔13吸入低温空气后,将其在第一气体流道16内和散热器42内进行循环,换热后从护理头部15的出气孔12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9,所述散热器42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片422,相邻两所述散热片422之间形成有若干不同朝向的开口;朝向所述出气孔12的各个开口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出气口K1,朝向所述美容组件的各个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出气口K3,朝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各个开口共同形成所述进气口K2和所述第三出气口K4。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42包括若干散热片422,相邻两散热片42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通道,用于供冷却气流于此内流动以与散热片422进行热交换。第一通道具有多个位于不同方向的开口,分别为朝向出气孔12的开口,朝向气流产生装置的开口,朝向美容组件的开口,各个不同方向的开口分别与第一通道相通。可选地,朝向出气孔12的各个开口组合形成第一出气口K1,朝向美容组件的各个开口组合形成第二出气口K3,朝向气流产生装置的各个开口组合形成进气口K2和第三出气口K4。
本实施例中,为适应外壳10的弯曲设置,使得散热器42能够与气流产生装置对接,每一散热片422的一侧均具有一凸出部4221,以通过该凸出部4221与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对接。凸出部4221位于散热片422靠近气流产生装置的一侧,其包括有第一边缘4221a和第二边缘4221b,第一边缘4221a与第二边缘4221b之间成夹角设置。各相邻两第一边缘4221a之间的开口组合形成与气流产生装置对接的进气口K2,各相邻两第二边缘4221b之间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止挡件423,以阻挡冷却气流在换热以后自各相邻两第二边缘4221b之间的开口朝向背离出气孔12的方向而回流至外壳10内,从而可提升脱毛仪的散热效果。可选地,第一边缘4221a与第二边缘4221b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每一所述散热片422还具有与所述凸出部4221同侧且与所述第二边缘4221b相交的第三边缘4222,各相邻两所述第三边缘4222之间的开口形成所述散热器42的第三出气口K4。
本实施例中,为降低散热器42内部与外部的气压差,各相邻两第三边缘4222之间的开口组合形成散热器42的第三出气口K4,该第三出气口K4与第二出气口K3的作用相同,均用于对散热器42进行泄压。可选地,第三边缘4222与第二边缘4221b相交且与凸出部4221位于同一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边缘4222的形成区域,一方面可以适配美容仪内部结构的堆叠,使得内部堆叠结构更紧凑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散热器42的整体散热面积,但此区域在进行散热时容易形成高压,故在各相邻两第三边缘4222的一端形成用于泄压的第三出气口K4,以进一步保证冷却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均匀和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每一所述散热片422还具有与所述凸出部4221同侧且与所述第一边缘4221a相交的第四边缘4223,所述第四边缘4223朝向所述出气孔12延伸,各相邻两所述第四边缘4223之间的开口处设有第三止挡件424。
本实施例中,为使得换热后的热空气尽可能的自出气孔12排出,每一散热片422还具有与凸出部4221同侧的第四边缘4223,第四边缘4223朝向出气孔12延伸并与其十分接近。为防止热气流从各相邻两第四边缘4223之间的开口回流至外壳10内,在各相邻两第四边缘4223之间的开口处设有第三止挡件424,以阻挡热气流回流。
此外,第二出气口K3的主要作用在于泄压(即降低散热器内部的气压),因此,第二出气口K3的口径小于第一出气口K1的口径,仅有小部分冷却气流在经由散热器42的内部换热后,自第二出气口K3流出散热器42后再从外壳10的出气孔12排出,而大部分冷却气流在经由散热器42的内部换热后自第一出气口K1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也即,在第一出气口K1直接朝向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设置的实施例中,流入至散热器42内部的冷却气流在完成热交换后,将一分为二的自散热器42内部流出至其外部,而大部分冷却气流在经由散热器42的内部换热后直接经由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在兼顾改善壳体局部过热或过烫的同时,加快了热气流的排出,提高了散热效率。
可选地,气流产生装置可以包括风机,风机产生冷却风吹向散热器42,以对散热器42进行散热。
可选地,为进一步提升脱毛仪的散热效果,散热器42还可以具有第三出气口K4,该第三出气口K4的作用与第二出气口K3的作用相同,都是用于对散热器42的内部进行泄压,以保证冷却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均匀和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脱毛仪的散热器42同时具有第二出气口K3和第三出气口K4,第三出气口K4的口径小于第一出气口K1的孔径,其中,第三出气口K4的口径可以小于第二出气口K3的口径。在进行散热时,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气流经由进气口K2流入至散热器42的内部,其中一部分冷却气流经由第二出气口K3流出至散热器42的外部,而后再经由出气孔12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另一部分冷却气流经由第三出气口K4流出至散热器42的外部,而后再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还有一部分冷却气流则在散热器42内部完成热交换后再经由第一出气口K1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也即,流入至散热器42内部的冷却气流在完成热交换后,将一分为三的自散热器42内部流出至其外部,并最终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在同时具有第二出气口K3和第三出气口K4时,冷却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均匀和全面,能够使得散热器42的散热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避免出现局部发热或发烫的现象,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第三出气口K4流出至散热器42外部的冷却气流也可能在回流至外壳10内部,然后在气流产生装置的作用下流入至散热器42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开设第二出气口K3和第三出气口K4虽然会有部分热空气回流至外壳10内,但经实验表明,开设第二出气口K3和第三出气口K4后的散热器42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相较于自第二出气口K3和第三出气口K4回流至外壳10内的热空气,其所带来的热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可选地,请参见图3和图10,脱毛仪可以包括有中框10B,该中框10B围绕散热器42的周侧分布且大致呈U形设置。中框10B的一端和散热器42的进气口K2共同与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对接,也即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气流将一分为二的分别流入至散热器42和中框10B内,中框10B的另一端与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连通。脱毛组件20设置在中框10B内,以通过流入至中框10B内的冷却气流将脱毛组件20产生的热量带出并经由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排出至外壳10的外部。也即,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气流会先一分为二的分别流入至散热器42和中框10B内,而流入至散热器42内的冷却气流又可以根据实际的结构设计至少一分为二,具体可参见前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气流先一分为二的分别流入至散热器42和中框10B内,而流入至散热器42内的冷却气流又一分为三,也即分别流向第一出气口K1、第二出气口K3和第三出气口K4。
可选地,脱毛仪除包括脱毛组件20外,还可以包括有护肤组件,护肤组件包括有护肤灯,护肤灯所发射的光线通过冷敷组件30出射至人体皮肤,以实现对于人体皮肤的保养。用户在使用脱毛仪时,可同时开启脱毛仪的脱毛功能以及护肤功能,也即控制护肤组件与脱毛组件20同时运行,以对人体同时进行脱毛与护肤。当然,也可以单独使用脱毛仪的脱毛功能和护肤功能,脱毛仪的脱毛功能与护肤功能的开启可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按键控制,以控制脱毛组件20以及护肤组件的运行与关闭。
以上描述主要为关于脱毛仪的散热说明,以下将对本申请所提出的散热器42的具体结构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8,所述进气口K2与所述第二出气口K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K1的两侧,所述散热器42还具有用于泄压且与所述进气口K2位于同一侧的第三出气口K4,所述第三出气口K4小于所述第一出气口K1,所述第三出气口K4与所述进气口K2之间相互错开且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K1。
在一些实施例中,朝向所述美容组件的各个开口的另一部分处设有第一止挡件421,所述第一止挡件421用于引导自所述进气口K2流入的冷却气流朝向所述第一出气口K1流动,以使换热后的所述冷却气流自所述出气孔12排出至外部。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42靠近美容组件的一侧的各个开口的一部分被第一止挡件421遮挡,其余未被遮挡的开口部分共同形成第二出气口K3。散热器42内部的气压通过第二出气口K3进行泄压,以使冷却气流能够基本流动至散热器42的各个位置,其中一部分冷却空气在流动至第一止挡件421处后将改变流向,以朝向第一出气口K1处流动,而后再经由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流出至外壳10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每一所述散热片422的一侧均具有一凸出部4221,每一所述凸出部4221均包括相交的第一边缘4221a和第二边缘4221b,各相邻两所述第一边缘4221a之间的开口形成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对接的所述进气口K2,各相邻两所述第二边缘4221b之间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止挡件423。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各所述第三边缘4222的一侧设有第四止挡件425,所述第四止挡件425与各所述第三边缘422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四止挡件425位于所述外壳10与所述散热器42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外壳10与散热器42之间设有第四止挡件425,第四止挡件425与散热片422的第三边缘4222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供自第三出气口K4流出的热空气流动的空间。可选地,第四止挡件425的表面可以设置有FPC,第四止挡件425靠近气流产生装置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电路板,以通过FPC电连接电路板和位于外壳10弯曲部位的电性部件,例如脱毛组件20、冷敷组件30、护肤组件等。第四止挡件425可以避免热气流直接吹向电路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电路板温度的作用。可选地,第四止挡件425与散热器42之间具有开口,该开口与前述提及的空间相通。
可选地,导热件60呈板状设置,一端延伸至散热器42处并覆设于其上方,另一端延伸至冷敷组件30处并与半导体制冷片31的制热面接触,脱毛组件20位于散热器42与冷敷组件30之间,半导体制冷片31产生的热量经由导热件60传导至散热器42上,而后再经由散热器42将热量散发至外壳10的外部。进一步的,第四止挡件425位于外壳10及导热件60之间,因此,第四止挡件425还可起到隔热的作用,以减少散热器42上的热量传导至外壳10上。可选地,导热件60可以为均温板。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止挡件421、第二止挡件423、第三止挡件424以及第四止挡件425均可以是散热器42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外壳10的一部分,还可以是单独存在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5,所述进气孔13与所述出气孔12之间设有分隔件50,以分隔所述进气孔13与所述出气孔12的各自所在空间。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在进气孔13与出气孔12之间设有分隔件50,以通过分隔件50将进气孔13与出气孔12的各自所在空间分隔开。如此,换热后的热气流基本只能从出气孔12处排出至外部,而不会再回流至进气孔13所在的外壳10的内部空间。可选地,分隔件50包括自外壳10内部凸伸的凸板,凸板的一端与外壳10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气流产生装置抵接,进气孔13与出气孔12分别位于凸板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3,所述进气口K2与所述第二出气口K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K1的两侧,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散热器42之间成夹角设置。
本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有护理头部15,气流产生装置与散热器42在护理头部15的位置处对接,散热器42的进气口K2与第一出气口K1呈夹角设置,为适应护理头部15的结构设计,增加美容仪的散热效果,气流产生装置与散热器42之间成夹角设置。气流产生装置与散热器42成夹角设置时,散热器42的各个止挡件可对气流产生引导作用,将大部分气流引导至第一出气口K1并从外壳10的出气孔12流出,其散热效率更高,能够更高效、快速的将热量排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0内设有连通第一气体流道的腔体,腔体形成有第三开口,第三开口朝向散热器42设置。
请参见图1、2、8至图15,外壳10内设有彼此连通的第一气体流道16和腔体18;美容组件设于外壳10内且位于第一气体流道16中,美容组件包括灯管21和设于灯管21周围的反光罩22,反光罩22在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流向上的相对两侧呈敞口设置以供气体通过,且反光罩22上或反光罩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22a;第一气体流道16的一侧壁设有第一开口16c,腔体18通过第一开口16c和第二开口22a与反光罩22围成的空间连通,且腔体18形成有第三开口18a,第三开口18a与出气孔12连通。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外壳10包括上壳和下盖,上壳和下盖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美容组件和散热组件的容置腔。
脱毛组件20可以包括灯管21和反光罩22,反光罩22设于灯管21周围,反光罩22可以呈弧形,并环绕灯管21设置。外壳10上可以开设有第一出光口11,脱毛组件20的灯管21用于发射光线,射向第一出光口11的光线被冷敷组件30接收并出射至人体的皮肤上,以去除皮肤上的毛发。光照射至人体皮肤时,人体皮肤接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内能而发热,为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可通过冷敷组件30与人体皮肤进行接触,该冷敷组件30的表面温度较低,在与人体接触时可降低人体的热感。可选地,外壳10可以大致呈条状设置,出光口可以位于外壳10的一端,进气孔13和出气孔12可以位于外壳10的一侧。
可选地,气流产生装置可以包括风机。其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一气体流道16的两端分别为气体入口16a和气体出口16b,气体入口16a与气流产生装置连通,气体出口16b与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连通。并且,第一气体流道16的一侧壁设有第一开口16c,外壳10内还设有腔体18,腔体18通过第一开口16c、反光罩22上或反光罩22的一侧所设的第二开口22a与反光罩22围成的空间连通,即连通第一气体流道16,腔体18的第三开口18a与出气孔12连通。
也即,可以是反光罩22上设置有第二开口22a,也可以是反光罩22上未设置有第二开口22a,第二开口22a位于反光罩22的一侧,由反光罩22与外壳10内的其他结构或部件之间对应间隔,以达成反光罩22围成的空间与腔体18连通的目的。其中,第二开口22a的形状可以是长条形、波浪线形等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对此不作限制。容易理解的是,可以是腔体18与第一气体流道16在结构上实质为通过第一开口16c连通,而反光罩22在第一气体流道16中遮挡第一开口16c,以使得腔体18通过反光罩22上或反光罩22的一侧所设的第二开口22a与反光罩22围成的空间连通;也可以是反光罩22与第一开口16c之间间隔设置,第二开口22a对应设置在第一开口16c附近以使得腔体18通过第一开口16c和第二开口22a与所述反光罩22围成的空间连通。
具体地,美容仪的美容组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通过散热组件的气流产生装置在其入气口处吸入气体,并产生冷却风在其出气口处经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16a进入第一气体流道16,在美容组件处进行热交换形成热风,一部分仍沿第一气体流道16流动并从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出口16b流出至出气孔12排出,另一部分则从反光罩22上的第二开口22a和第一气体流道16的第一开口16c流入至腔体18,沿腔体18流动并从腔体18流出至出气孔12排出。本申请的美容仪能够实现对于美容组件的多通道排气散热,加快了散热速度,避免了热量聚集,进而可提升美容仪的散热效果,防止美容仪出现局部过热或过烫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4,美容组件还包括滤光片51,滤光片51与反光罩22相对设置,用于过滤灯管21发射的光线,反光罩22朝向滤光片51的一罩体边缘呈缺口设置以形成第二开口22a,或者反光罩22朝向滤光片的一罩体边缘与滤光片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二开口。
其中,滤光片5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冷敷组件30和美容组件,考虑到滤光片51包含有一层滤光薄膜,如果滤光片51温度过高,可能损坏滤光薄膜,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开口22a设置于反光罩22朝向滤光片51的一罩体边缘,或者,将反光罩22与滤光片51之间间隔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隔以形成第二开口22a,从该第二开口22a排出热风,有助于加快滤光片51附近气流的排出,减少滤光片51朝向美容组件一侧的热量,避免滤光片51温度过高;另外,热风可自第二开口22a排出,滤光片51处的散热效率得以提升,有利于减少朝向冷敷组件30辐射的热量,保证美容仪的冷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4,第二开口22a往反光罩22的相对两侧延伸设置。其中,第二开口22a呈长条形,且往反光罩22的相对两侧延伸设置,以在不漏光的情况下,使第二开口22a的通气面积最大化,增大第一气体流道16中经第二开口22a进入腔体18的气体流量,有助于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至图14,美容仪还包括中框10B,中框10B位于外壳10中,第一气体流道16形成于中框10B上,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16a和气体出口16b分别位于中框10B的相对两端,气流产生装置与中框10B相对设置,且对接于中框10B具有气体入口16a的一端。
具体地,中框10B容置于外壳10的容置腔中,中框10B可以是独立构件,也可以是外壳10的一部分,与外壳10一体成型。并且,中框10B为独立构件时,中框10B在外壳10中可以为可拆卸设置,可拆卸的设置形式可以包括卡接设置、螺丝连接等。中框10B上形成第一气体流道16,美容组件安装于中框10B上并设置于第一气体流道16中。其中,中框10B的外形构造可以为多种,比如,中框10B为U形构造、L形构造等,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可选地,中框10B呈U形构造以在其外部形成容置空间,散热器42位于中框10B外部的容置空间中,中框10B及气流产生装置围绕散热器42周侧设置,结构紧凑、占用外壳10内部空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11和图15,中框10B及气流产生装置围绕散热器42周侧设置,中框10B的相对两端对应位于散热器42的相对两侧,散热器42的进气口K2与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对接,散热器42的第一出气口K1朝向出气孔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至图15,美容仪还包括挡板90,挡板90位于外壳10中且与中框10B相对设置以在二者之间形成腔体18,第一开口16c与第三开口18a分别位于腔体18的两端方向上。
其中,中框10B上构造有内凹空间,挡板90与中框10B相对设置,以盖设中框10B的内凹空间,进而与中框10B之间形成腔体18。其中,挡板90可以是独立构件,挡板90与中框10B可拆卸连接;或者,挡板90也可以是与中框10B一体成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气体流道16中的气体经第二开口22a和第一开口16c流入腔体18之后被挡板90所阻挡,进而沿腔体18流动,再从腔体18的第三开口18a流出并流动至出气孔12。
容易理解的是,挡板90与中框10B之间形成腔体18,对应改变了第一气体流道16经第一开口16c流出的气体的流向,即第一气体流道16经第一开口16c流出的气体沿腔体18流动后再从出气孔12流出,避免了直接从出气孔12流出而烫伤用户。
具体地,散热器42用于对美容仪的内部器件进行散热,示例性地,散热器42与冷敷组件30的导热板连接,冷敷组件30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经导热板传导至散热器42,以进行散热。散热器42具有进气口K2和第一出气口K1,进气口K2与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对接,以用于供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风自此流动至散热器42的内部进行热交换,第一出气口K1朝向外壳10上的出气孔12设置,以用于供完成热交换后的热风自此排出至外壳10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至图15,气体出口16b朝向散热器42设置,且气体出口16b与出气孔12分别位于散热器42的不同侧方向上,中框10B设有气体出口16b的一端与散热器42间隔设置以形成过气通道17,过气通道17供气体出口16b流出的气体经过并流动至出气孔12处。
具体地,美容组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通过散热组件的气流产生装置在其入气口处从进气孔13吸收气体,并产生冷却风在其出气口处经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16a进入第一气体流道16,在美容组件处进行热交换形成热风,并从气体出口16b流出,经过中框10B与散热器42之间的过气通道17以流动至出气孔12排出,可防止热风直接对冲散热器42而影响其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10B的位于气体出口16b与气体入口16a之间的部分与散热器42间隔设置以形成走气通道19,散热器42还具有朝向中框10B的第二出气口K3,第二出气口K3通过走气通道19与出气孔12连通。
具体地,散热器42的第二出气口K3朝向中框10B,第二出气口K3与第一出气口K1的作用相同,用于供在散热器42内完成热交换后的热风排出,通过多个出气口排气散热,有助于提高散热速度。进一步地,散热器42的第二出气口K3排出的热风进入走气通道19,并沿走气通道19流动至出气孔12处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14至图15,第三开口18a朝向散热器42设置,第三开口18a与走气通道19连通且和第二出气口K3在走气通道19的走气方向上错位设置;第三开口18a的两侧位置分别形成气流低压侧和气流高压侧,第二出气口K3流出的气体至少部分经走气通道19从第三开口18a的气流低压侧流入腔体18,腔体18中的气体至少部分从第三开口18a的气流高压侧流出并经走气通道19流动至出气孔12处。
美容组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通过散热组件的气流产生装置在其入气口处吸收气体,并产生冷却风在其出气口处经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16a进入第一气体流道16,在美容组件处进行热交换形成热风,部分热风从第二开口22a和第一开口16c流入至腔体18,并从腔体18的第三开口18a流出,经过中框10B与散热器42之间的走气通道19以流动至出气孔12排出,可防止热风直接对冲散热器42而影响其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容易理解的是,沿第一气体流道16流动的气体,在到达美容组件的一侧且未经过美容组件时,属于低温气体,故对应在第三开口18a的一侧形成气流低压侧;而在经过美容组件到达美容组件的另一侧时,因吸收美容组件的热量而形成高温气体,故对应在第三开口18a的另一侧形成气流高压侧。
第二出气口K3和第三开口18a在走气通道19的走气方向上错位设置,进而,散热器42的第二出气口K3流出的气体沿走气通道19流动时会经过第三开口18a。当散热器42的第二出气口K3流出的气体经过第三开口18a时,受第三开口18a位置处气流压力的影响,至少部分气体将对应从第三开口18a的气流低压侧流入腔体18,并与经第一开口16c和第二开口22a流入腔体18中的气体混合,改善流出气体过热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散热组件还包括安装壳43,气流产生装置设于安装壳43内,安装壳43靠近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处设有分流件80,用于将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风分别导引至第一气体流道16和散热器42内。
也即,美容仪工作时,散热组件的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冷却风在其出气口处经分流件80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却风经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16a进入第一气体流道16,在美容组件处进行热交换形成热风,并从气体出口16b流出至出气孔12排出;另一部分冷却风经散热器42的进气口K2进入散热器42的内部进行热交换形成热风,并从第一出气口K1流出至出气孔12排出。
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美容仪,请参见图1~2、图11、图13~16,该美容仪至少包括:外壳10,外壳10上设有进气孔13和出气孔12,外壳10内设有第一气体流道16;美容组件,美容组件设于外壳10内且位于第一气体流道16中;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设于外壳10内,散热组件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图中未示出),气流产生装置的入气口与进气孔13连通,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与第一气体流道16一端的气体入口16a连通,第一气体流道16另一端的气体出口16b与出气孔12连通,第一气体流道16中设有导风结构161,导风结构161引导第一气体流道16中气体的流向,以使气体经气体出口16b的多个位置流出至出气孔12。
其中,第一气体流道16中的气体流向与气体出口16b的出气方向不同。第一气体流道16中设有导风结构161,导风结构161对应气体出口16b的位置设置,用于在第一气体流道16中引导气体流动至气体出口16b,以使气体出口16b均匀出气至出气孔12。具体地,气体到达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出口16b所在一端时,在导风结构161的引导下改变流向,以经气体出口16b的多个位置流出至出气孔12,实现第一气体流道16中气体的均匀流出,避免了热量聚集,进而可提升美容仪的散热效果,防止美容仪出现局部过热或过烫的现象。
其中,导风结构161的结构形式可为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导风结构161设于第一气体流道16的一内壁且朝向第一气体流道16的另一相对内壁延伸设置;
其中,在沿第一气体流道16中气体的流向上,导风结构161与第一气体流道16的另一相对内壁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对第一气体流道16中于不同高度流动的气体进行逐级阻挡,以将气体均匀引导至气体出口16b的多个位置。
具体地,气体在第一气体流道16中流动,在即将到达气体出口16b所在的一端时,导风结构161对气体进行阻挡以改变其流向,其中,因导风结构161与第一气体流道16的另一相对内壁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于第一气体流道16中流动于不同位置的气体,被导风结构161逐级阻挡,进而改变流向而被对应引导至气体出口16b的不同位置。可选地,气体在第一气体流道16中沿水平方向流动,流动于不同高度的气体通过导风结构161的阻挡,改变为沿竖直方向流动。
可选地,导风结构161可以是具有凸出设置的整个斜面或弧面,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导风结构161包括导风部1610,导风部1610呈阶梯状以形成有多个第一导风面1611,多个第一导风面1611对应阻挡第一气体流道16中于不同高度流动的气体。
具体地,导风结构161采用呈阶梯状的导风部1610的结构形式,进而在沿第一气体流道16中气体的流向上,与第一气体流道16的另一相对内壁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气体在第一气体流道16中流动,在到达导风部1610处时,通过导风部1610的第一导风面1611阻挡以改变流向,而被引导至气体出口16b。
其中,多个第一导风面1611对应为阶梯状导风部1610的多个阶梯面,导风部1610上的多个第一导风面1611对应阻挡第一气体流道16中流动于不同位置的气体,以分别将第一气体流道16中于不同位置的气体对应引导至气体出口16b的不同位置。
可选地,第一导风面1611为斜面、弧面或不平整面。其中,第一导风面1611为斜面时,其斜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导风面1611为弧面时,其弧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导风面1611为不平整面时,可以是存在凸起或凹陷的表面,比如形成有锯齿、锯条、凸点等结构的表面,其不平整的形状构造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610上还形成有第二导风面1612,任意相邻两第一导风面1611之间通过第二导风面1612衔接,第二导风面1612引导被第一导风面1611阻挡回流的气体的流向以使气体流动至气体出口16b。
具体地,气体在第一气体流道16中流动,在到达导风部1610处时,通过导风部1610的第一导风面1611阻挡以改变流向并分散,一部分进行回流,另一部分气体朝向气体出口16b流动,进而流动至气体出口16b。其中,通过第一导风面1611阻挡回流的一部分气体可沿着第二导风面1612流动,第二导风面1612引导该部分气体的流向,以使该部分气体朝向气体出口16b流动,进而流动至气体出口16b。
并且,通过所设第二导风面1612以引导回流气体的流向使之流动至气体出口16b,以填补相邻两第一导风面1611所对应气体出口16b中的两出气位置之间的空缺位置的出气,可使气体出口16b出气更加均匀。
也即,由于在气体流向上有多级导风面,气体经过每个导风面时都有一部分气体在导风面朝向气体出口16b流出,可以避免气体全部集中在第一气体流道16的端部,实现分散出气的效果。
可选地,第二导风面1612为弧面。其中,第二导风面1612的弧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除此以外,第二导风面1612还可为V形面、斜面或不平整面,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出口16b与导风结构161分别位于第一气体流道16的两相邻内壁或相对内壁。
在实际设置时,如图13和图14所示,气体出口16b与导风结构161分别位于第一气体流道16的两相邻内壁,导风结构161与气体出口16b位置对应。或者,也可以是气体出口16b与导风结构161分别位于第一气体流道16的两相对内壁,导风结构161与气体出口16b位置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气体出口16b朝向散热器42设置且与出气孔12分别位于散热器42的不同侧方向上,中框10B具有气体出口16b的一端与散热器42间隔设置以形成过气通道17,过气通道17供气体出口16b流出的气体经过并流动至出气孔12处。
具体地,美容组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通过散热组件的气流产生装置在其入气口处从进气孔吸收气体,并产生冷却风在其出气口处经第一气体流道16的气体入口16a进入第一气体流道16,在美容组件处进行热交换形成热风,并从气体出口16b流出,经过中框10B与散热器42之间的过气通道17以流动至出气孔12排出,可防止热风直接对冲散热器42而影响其散热效果。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申请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申请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上设有进气孔与若干出气孔;
美容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
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和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具有连通所述出气孔的第一出气口、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连通的进气口;
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入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入气口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至少部分冷却风经所述散热器后,从所述第一出气口流出至所述出气孔;
其中,所述外壳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各所述出气孔同时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面,或同时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一气体流道,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美容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气体流道中;
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气体流道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至少部分冷却风经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后,从所述气体出口流出至所述出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面,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第一出气口面向所述外壳的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手持部和护理头部,所述护理头部相对于所述手持部背向所述顶面弯曲设置,且各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护理头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组件和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护理头部内,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护理头部靠近所述手持部的一端,所述美容组件位于所述护理头部的另一端,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设于所述手持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具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用于泄压且与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不同侧壁,所述第二出气口小于所述第一出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体流道的腔体,所述腔体形成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朝向所述散热器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框,所述中框位于所述外壳中,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形成于所述中框上,所述第一气体流道的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中框的相对两端,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中框相对设置,且对接于所述中框具有所述气体入口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及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围绕所述散热器周侧设置,所述中框的相对两端对应位于所述散热器的相对两侧;
所述散热器的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口对接,所述散热器的第一出气口朝向所述出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片,相邻两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若干不同朝向的开口;
每一所述散热片的一侧边缘延伸形成一凸出部,每一所述凸出部均包括相交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各相邻两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开口形成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对接的所述进气口,各相邻两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止挡件,以阻挡冷却气流在换热以后自各相邻两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开口朝向背离所述出气孔的方向而回流至所述外壳内。
CN202321711468.2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美容仪 Active CN2202370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1468.2U CN220237004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美容仪
GBGB2319464.0A GB202319464D0 (en) 2023-06-30 2023-11-22 Beauty instru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1468.2U CN220237004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美容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37004U true CN220237004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2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1468.2U Active CN220237004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370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6132U (ja) 携帯式脱毛装置
KR200497009Y1 (ko) 탈모기
CN213606854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及光学脱毛仪
CN220530111U (zh) 脱毛仪及皮肤处理设备
CN111743622A (zh) 便携的脱毛仪
CN112155726A (zh) 脱毛仪
CN209790005U (zh) 一种脱毛仪
CN220237004U (zh) 一种美容仪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CN211097091U (zh) 脱毛仪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CN220237002U (zh) 一种美容仪
CN220237005U (zh) 美容仪
CN213588473U (zh) 散热组件及脱毛仪
WO2022082837A1 (zh) 脱毛仪
CN214128771U (zh) 一种脱毛仪
CN220237007U (zh) 美容仪
CN113509261A (zh) 带制冷的手持式半导体激光脱毛仪
CN216532299U (zh) 脱毛仪
CN220141800U (zh) 皮肤处理装置
CN217488847U (zh) 散热组件及脱毛仪
CN217721911U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213372447U (zh) 便携的脱毛仪
CN219089625U (zh) 脱毛仪的风道结构及其脱毛仪
CN217828054U (zh) 一种脱毛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