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5294U - 机箱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机箱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35294U
CN220235294U CN202321877632.7U CN202321877632U CN220235294U CN 220235294 U CN220235294 U CN 220235294U CN 202321877632 U CN202321877632 U CN 202321877632U CN 220235294 U CN220235294 U CN 2202352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chassis
ai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7763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亚斌
董晓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7763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352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352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352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机箱、散热器组件、外罩、换热器组件以及风机;机箱具有一安装面,安装面开设有安装口;散热器组件设于安装口,并与机箱围合形成有用于放置发热器件的密闭腔体,且散热器组件与发热器件导热连接;外罩罩设于安装面,并与安装面围合形成有散热风道,散热器组件设于散热风道内,外罩设有连通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设于外罩的底部,出风口设于外罩的侧部,且出风口靠近外罩的顶部设置;换热器组件设于散热风道内,并通过导热件与密闭腔体内的发热器件导热连接;风机设于散热风道内,用于提供气流动力。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升了风机产生的风量利用率,以提升对散热器组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机箱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风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户外使用的机箱,通常使用散热器对机箱内部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以确保机箱的正常工作。
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在机箱的外部设置有外置的散热器组件,以使散热器组件与机箱内部的发热器件导热连接,以使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组件上,然后通过风机对散热器组件进行散热,由于散热器组件处于外界环境中,风机产生的风量大部分扩散到外界环境中,只有小部分风量吹向散热器组件,从而导致风机产生的风量利用率低,对散热器组件的散热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机箱散热结构,旨在提升风机产生的风量利用率,以提升对散热器组件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
机箱,所述机箱具有一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开设有安装口;
散热器组件,所述散热器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口,并与所述机箱围合形成有用于放置发热器件的密闭腔体,且所述散热器组件与所述发热器件导热连接;
外罩,所述外罩罩设于所述安装面,并与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外罩设有连通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外罩的底部,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外罩的侧部,且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外罩的顶部设置;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并通过导热件与所述密闭腔体内的发热器件导热连接;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用于提供气流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罩具有与所述安装面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开设有所述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组件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齿,相邻的两所述散热齿之间形成有一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相邻的两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一散热间隙,所述散热间隙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的一端导热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导热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面并伸入所述密闭腔体内,以与所述密闭腔体内的发热器件导热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散热器组件与所述风机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
电感组件,所述电感组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感组件位于所述散热器组件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组件的外侧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箱散热结构中,通过将散热器组件安装在机箱的安装口处,以与机箱围合形成有用于放置发热器件的密闭腔体,以使散热器组件与发热器件导热连接,即可确保整机的高防护效果;并且,通过在机箱的安装面处罩设有外罩,以使外罩与安装面围合形成有独立的散热风道,并使散热器组件位于该独立的散热风道内,这样,密闭腔体内的发热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时,热量能够传导至散热器组件中,此时,风机工作,即可提供气流动力,以使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散热风道内,并使风量充分吹向散热器组件,最终将热量从出风口带出。
因此,通过利用独立的散热风道的结构设置,能够在确保整机高防护的同时,还能够将风机产生的风量进行归拢,以有效提升风机产生的风量利用率,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对散热器组件的散热效果。
另外,通过将进风口设置在外罩的底部,也即,散热风道采用下进风的方式,这样,便可以使风沙等杂质不容易堵塞进风口;而将出风口设置在外罩的侧部,并使出风口靠近外罩的顶部设置,也即,散热风道采用侧出风的方式,这样,便可以有效防止因重力作用导致的风沙等杂质堵塞出风口,并且,对于冷空气而言,热量会上浮,因此,通过使出风口靠近外罩的顶部设置,更加利于热量从出风口向外散出。
另外,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还能够通过导热件传导至换热器组件上,然后在气流的流动下,即可带走换热器组件上的热量,以提升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箱散热结构100,旨在提升风机40产生的风量利用率,以提升对散热器组件20的散热效果。
以下将就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该机箱散热结构100包括机箱10、散热器组件20、外罩30、换热器组件50以及风机40;机箱10具有一安装面11,安装面11开设有安装口(图未示);散热器组件20设于安装口,并与机箱10围合形成有用于放置发热器件13的密闭腔体12,且散热器组件20与发热器件13导热连接;外罩30罩设于安装面11,并与安装面11围合形成有散热风道30a,散热器组件20设于散热风道30a内,外罩30设有连通散热风道30a的进风口30b和出风口30c,进风口30b设于外罩30的底部,出风口30c设于外罩30的侧部,且出风口30c靠近外罩30的顶部设置;换热器组件50设于散热风道30a内,并通过导热件51与密闭腔体12内的发热器件13导热连接;风机40设于散热风道30a内,用于提供气流动力。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箱散热结构100中,通过将散热器组件20安装在机箱10的安装口处,以与机箱10围合形成有用于放置发热器件13的密闭腔体12,以使散热器组件20与发热器件13导热连接,即可确保整机的高防护效果;并且,通过在机箱10的安装面11处罩设有外罩30,以使外罩30与安装面11围合形成有独立的散热风道30a,并使散热器组件20位于该独立的散热风道30a内,这样,密闭腔体12内的发热器件13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时,热量能够传导至散热器组件20中,此时,风机40工作,即可提供气流动力,以使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口30b进入散热风道30a内,并使风量充分吹向散热器组件20,最终将热量从出风口30c带出。
因此,通过利用独立的散热风道30a的结构设置,能够在确保整机高防护的同时,还能够将风机40产生的风量进行归拢,以有效提升风机40产生的风量利用率,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对散热器组件20的散热效果。
另外,发热器件13产生的热量还能够通过导热件51传导至换热器组件50上,然后在气流的流动下,即可带走换热器组件50上的热量,以提升对发热器件13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散热器组件20可以采用螺钉、卡扣等方式连接在机箱10上,以使散热器组件20封闭机箱10的安装口,即可使散热器组件20与机箱10围合形成密闭腔体12,从而能够确保整机的高防护效果。
换热器组件50也可以采用螺钉、卡扣等方式连接在机箱10的安装面11上或者连接在外罩30的内壁上,以使换热器组件50固定安装在散热风道30a内。
风机40也可以采用螺钉、卡扣等方式连接在机箱10的安装面11上或者连接在外罩30的内壁上,以使风机40固定安装在散热风道30a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40可以靠近进风口30b设置,此时,风机40为吹风风机40,这样,风机40工作,即可采用吹风的方式将风量吹向散热器组件20,以对散热器组件20进行散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机40也可以靠近出风口30c设置,此时,风机40为抽风风机40,这样,风机40工作,即可采用抽风的方式将风量吹向散热器组件20,以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上述实施例中,风机40可以通过正转、反转的方式实现不同风向的吹风。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进风口30b可以设置在外罩30的底部、顶部或者侧部;出风口30c也可以设置在外罩30的底部、顶部或者侧部。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箱散热结构100通常应用在户外环境中,而户外环境中的风沙等杂质较多,如此,为了改善风沙等杂质容易堵塞进风口30b和出风口30c的问题。
基于此,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可以将进风口30b设置在外罩30的底部,也即,散热风道30a采用下进风的方式,如此设置,便可以使风沙等杂质不容易堵塞进风口30b;另外,可以将出风口30c设置在外罩30的侧部,并使出风口30c靠近外罩30的顶部设置,也即,散热风道30a采用侧出风的方式,如此设置,便可以有效防止因重力作用导致的风沙等杂质堵塞出风口30c,并且,对于冷空气而言,热量会上浮,因此,通过使出风口30c靠近外罩30的顶部设置,更加利于热量从出风口30c向外散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外罩30的底板设置成下进风网板,以通过下进风网板对空气进行过滤,从而可以减少进入散热风道30a内的空气中的杂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组件20可以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齿,且相邻的散热齿之间形成有可以供气流通过的散热通道,且散热通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与进风口30b和出风口30c连通,使得风沙等杂质不易堆积在散热齿之间的散热通道内,而影响散热风道30a的出风散热效果,以实现防风沙功能,从而降低因散热不畅导致整机故障失效的风险。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外罩30具有与安装面11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第一侧板31与侧板相对设置,且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均开设有出风口30c。
如此设置,风机40产生的风量吹向散热器组件20后,便能够将热量从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上的出风口30c带出,以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风机40靠近进风口30b设置,此时,风机40为吹风风机40,这样,风机40工作,即可采用吹风的方式将风量吹向散热器组件20,从而能够避免热量影响风机4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50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相邻的两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一散热间隙,散热间隙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与进风口30b和出风口30c连通,这样,同样使得风沙等杂质不易堆积在散热翅片之间的散热间隙内,而影响散热风道30a的出风散热效果,以实现防风沙功能,从而进一步降低因散热不畅导致整机故障失效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器件13可以包括IGBT功率器件131和发热件132,其中,IGBT功率器件131可以贴设在散热器组件20朝向密闭腔体12的内侧壁上,以使IGBT功率器件131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传导至散热器组件20的散热齿上,而发热件132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51传导至换热器组件50的散热翅片上。具体地,发热件132可以为滤波器件、电容等器件。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换热器组件50与发热器件13之间的换热效率,结合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导热件51的一端导热连接于换热器组件50,导热件51的另一端穿过安装面11并伸入密闭腔体12内,以与密闭腔体12内的发热器件13导热连接。
如此设置,发热器件13产生的热量便能够直接传导至导热件51,以通过导热件51快速传导至换热器组件50上,以提升换热器与发热器件13之间的换热效率,即可有效提升对发热器件13的散热效率。
示例性的,导热件51可以为热管,并且,热管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而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50位于散热器组件20靠近进风口30b的一侧。
由于与换热器组件50导热连接的发热器件13所产生的热量通常比与散热器导热连接的发热器件13所产生的热量低,这样,通过将换热器组件50设置在散热器组件20靠近进风口30b的一侧,在风机40的作用下产生风量时,风量将依次吹向换热器组件50和散热器组件20,以使冷风先与热量较低的换热器组件50进行热交换后,再与热量较高的散热器组件20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100还包括电感组件60,电感组件60设于散热风道30a内。
电感组件60是电路中的一种重要组件,机箱10上通常设置有电感组件60,可以达到滤波、储能、匹配、谐振的效果,电感组件60伴随着工作温度的上升,往往会出现过热现象,因此,通过将电感组件60设置在散热风道30a内,可以在风机40的作用下,引导气流快速从进风口30b流向出风口30c,在此过程中,便可以将电感组件6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走,以对电感组件60起到散热的目的,从而能够避免电感组件60出现过热现象。
具体地,电感组件60可以采用螺钉、卡扣等方式连接在机箱10的安装面11上或者连接在外罩30的内壁上,以使电感组件60固定安装在散热风道30a内。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电感组件60位于散热器组件20靠近出风口30c的一侧。
由于电感组件6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高,因此,通过将电感组件60设置在散热器组件20靠近出风口30c的一侧,在风机40的作用下产生风量时,风量将依次吹向换热器组件50、散热器组件20以及电感组件60,以使冷风依次与换热器组件50、散热器组件20以及电感组件60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散热器组件20的外侧与安装口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图未示)。
如此设置,便可以通过密封圈对散热器组件20与安装口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防止进入散热风道30a内的风沙等杂质通过该间隙进入机箱10的内部,从而能够确保整机的高防护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箱,所述机箱具有一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开设有安装口;
散热器组件,所述散热器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口,并与所述机箱围合形成有用于放置发热器件的密闭腔体,且所述散热器组件与所述发热器件导热连接;
外罩,所述外罩罩设于所述安装面,并与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外罩设有连通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外罩的底部,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外罩的侧部,且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外罩的顶部设置;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并通过导热件与所述密闭腔体内的发热器件导热连接;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用于提供气流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具有与所述安装面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开设有所述出风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组件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齿,相邻的两所述散热齿之间形成有一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相邻的两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一散热间隙,所述散热间隙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一端导热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导热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面并伸入所述密闭腔体内,以与所述密闭腔体内的发热器件导热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散热器组件与所述风机之间。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
电感组件,所述电感组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组件位于所述散热器组件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组件的外侧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
CN202321877632.7U 2023-07-17 2023-07-17 机箱散热结构 Active CN2202352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7632.7U CN220235294U (zh) 2023-07-17 2023-07-17 机箱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7632.7U CN220235294U (zh) 2023-07-17 2023-07-17 机箱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35294U true CN220235294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76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77632.7U Active CN220235294U (zh) 2023-07-17 2023-07-17 机箱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352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83820U (zh) 具有风冷和液冷装置的电源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20235294U (zh) 机箱散热结构
CN217062943U (zh) 抽屉式电源模块和模组式电源柜
CN216384525U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CN213178890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1481774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机
CN213178891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13179615A (zh) 一种电子设备
JPH05157286A (ja) 空気調和機の電気品箱
CN220323817U (zh) 笔记本电脑
CN111200087A (zh) 一种电池箱
CN220062206U (zh) 暖通设备
CN214206224U (zh) 一种用于循环泵变频器的散热装置
CN219017393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感器
CN118174515B (zh) 功率变换设备和储能设备
CN220108125U (zh) 一种侧装散热的交换机
CN215376249U (zh) 一种多功能散热器
CN218451050U (zh) 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CN220305771U (zh) 一种具备集成空间液冷散热功能的微型电脑主机
CN220020236U (zh) 刀片服务器散热结构和刀片服务器
CN221197338U (zh) 面板灯
CN212519147U (zh) 一种相机专用散热冷却装置
CN217305804U (zh) 一种服务器罩壳及服务器
CN219372305U (zh) 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