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0153U -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30153U
CN220230153U CN202321843220.1U CN202321843220U CN220230153U CN 220230153 U CN220230153 U CN 220230153U CN 202321843220 U CN202321843220 U CN 202321843220U CN 220230153 U CN220230153 U CN 2202301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ter
tank
water inlet
ho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432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国军
万红朝
余兴梅
孔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Jiejiachuang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Jiejiachuang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Jiejiachuang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Jiejiachuang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432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301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301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301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其中热能回收槽包括用于接收目标槽体溢流的溢流热水的换热槽主体;设于换热槽主体上的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交错设置于换热槽主体中、将其内分隔成连通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的换热水道的至少两个隔板;设置于换热水道中且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于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的多束换热毛细管;从冷水进口接入换热毛细管的冷水可被加热成换热热水并从热水出口输出。本实用新型的热能回收槽可将其接纳的溢流热水中的剩余热能通过热交换加热热水机的DI水,使得北方冬季低温DI水可经热能回收槽加热后再流入热水机中,减少热水机的部件冻坏受损及慢提槽溢流热水的热能浪费,并降低直接加热DI水产生的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硅片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光伏硅片的槽式制绒系统在完成制绒工艺后,需利用慢提槽对硅片进行预脱水作业,即利用慢提拉过程中纯净、电阻率极大的热水表面张力对硅片进行热脱水,再对预脱水后的硅片进行烘干作业,最终完成硅片表面的脱水和烘干。此外,通常还在慢提槽前增设一个水洗槽,以在慢提作业前预先清洗硅片表面的药液残留,并且降低硅片对后续烘干槽的腐蚀伤害。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慢提槽下方设置一个溢流副槽,用于接收从慢提槽中溢流下来的热水。而对于积存于溢流副槽中的热水,通常仅仅在其冷却后作为清洗冷水供应给前端水洗槽使用,而多余的热水则直接排放到废水管道。因此,传统的慢提槽配置的溢流副槽中积存的溢流热水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大量热水能量的浪费。
此外,对于槽式制绒系统,需要热水机向慢提槽和制绒槽等相关设备提供大量热水(一般配置144-168kw加热装置供应热水)。而北方冬季较寒冷,容易导致热水机的DI水(DI水即去离子水或纯水,其电阻值需大于18兆欧姆)进水温度过低,进而导致热水机加热DI水较慢、效率较低且能耗提升,不利于环保及成本控制,同时容易造成流量计和气动阀等部件容易冻坏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槽式制绒系统中慢提槽配置的溢流副槽溢流热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能回收槽,包括:换热槽主体,用于接收其上方目标槽体溢流的溢流热水;
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设于换热槽主体上;
至少两个隔板,交错设置于换热槽主体中,并将换热槽主体内部分隔成换热水道,换热水道的两端连通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
多束换热毛细管,沿着换热水道设置并浸没于溢流热水中,且换热毛细管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于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
从冷水进口接入换热毛细管的冷水可被溢流热水加热成换热热水并从热水出口输出。
进一步地,热能回收槽还包括:
水道底板,固定安装于换热槽主体的内底部,隔板固定安装于水道底板顶端,换热水道形成于水道底板顶端和换热槽主体之间;
多个固定支架,沿着换热水道的延伸路径间隔安装于水道底板顶端,固定支架设有多个穿孔,换热毛细管依次穿过各个固定支架的对应穿孔。
优选地,多个固定支架底端通过水道导向条连为一体,水道导向条固定安装于水道底板顶端。
优选地,换热槽主体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换热槽主体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为进出水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端为封闭端,换热槽主体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为进水侧、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为出水侧,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
隔板竖直设置并平行于第一水平方向,且各隔板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
冷水进口设于进出水端,热水出口设于进出水端或封闭端,且冷水进口位于进水侧和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最靠近进水侧的隔板之间,热水出口位于出水侧和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最靠近出水侧的隔板之间。
优选地,隔板包括:
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依次远离进水侧间隔设置,且第一隔板和第三隔板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进出水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封闭端间隔设置,第二隔板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连接于封闭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端与进出水端间隔设置;
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均设于进出水端,且冷水进口位于进水侧和第一隔板之间,热水出口位于第三隔板和出水侧之间。
优选地,水道底板倾斜设置,且水道底板靠近进水侧的一侧高于水道底板靠近出水侧的一侧,水道底板的倾角为5-20度中的任意一个角度。
进一步地,热能回收槽还包括:
至少一个浮球安装口,设于换热槽主体周侧,用于安装机械浮球。
进一步地,热能回收槽还包括:
高液位溢流口,设于换热槽主体周侧顶端,用于安装溢流管道;
浮球安装口包括:
一对高液位浮球安装口,分别对应用于安装一对高液位机械浮球;
低液位浮球安装口,用于安装低液位机械浮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槽式制绒系统,包括水洗槽、慢提槽和热水机,还包括上述的热能回收槽,目标槽体为慢提槽;冷水进口通过进水管道连接于热水机的纯水输入主管,热水出口通过出水管道连接于热水机,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第一气动阀,设于纯水输入主管上,且位于进水管道连接纯水输入主管的连接点与热水机之间。
第二气动阀,设于进水管道上;
第三气动阀,设于出水管道上。
进一步地,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泵进液口,设于换热槽主体周侧,用于安装排水管道;
排水泵,设于排水管道上;
排水管道分别通过供水管道和第一排废管道对应连接于水洗槽和排废总管。
第四气动阀,设于供水管道上;
第五气动阀,设于第一排废管道上;
排废口,设于换热槽主体底部,用于安装第二排废管道;
第二排废管道连接于排废总管;
副排废阀,设于第二排废管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热能回收槽为对慢提槽配置的溢流副槽的针对性改进,可将其接纳的溢流热水中的剩余热能通过热交换加热热水机的DI水,使得北方冬季低温DI水可经热能回收槽加热后再流入热水机中,减少热水机的部件冻坏受损及慢提槽溢流热水的热能浪费,并降低直接加热DI水产生的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应该理解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可以对这些附图进行变化。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槽的实施例的除去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热能回收槽合上盖板后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热能回收槽合上盖板后沿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热能回收槽隐去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热能回收槽隐去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毛细管接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毛细管接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槽式制绒系统的液体流路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1、热能回收槽;10、换热槽主体;101、封闭端;102、进水侧;103、出水侧;104、盖板;11、进出水端;111、冷水进口;112、热水出口;113、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4、低液位浮球安装口;115、高液位溢流口;116、泵进液口;117、排废口;12、隔板;121、第一隔板;122、第二隔板;123、第三隔板;124、换热水道;13、换热毛细管;131、接头安装座;132、毛细管接头;133、锁紧螺母;14、水道底板;141、定位码仔;142、压码;15、固定支架;151、穿孔;152、水道导向条;16、机械浮球接头;161、第一高位浮球;162、第二高位浮球;163、低液位机械浮球;17、溢流管接头;171、溢流管道;18、进液口接头;181、排水管道;182、排水泵;183、第一排废管道;184、第五气动阀;185、第四手动阀;19、排废管接头;191、第二排废管道;192、副排废阀;2、慢提槽;21、主排废管道;211、主排废阀;3、热水机;31、纯水输入主管;311、第一气动阀;312、第一单向阀;313、第一手动阀;32、进水管道;321、第二气动阀;322、第二手动阀;33、出水管道;331、第三气动阀;332、第二单向阀;333、第三手动阀;34、进水口;35、出水口;36、弱碱水排废管道;361、热水机排废阀;4、水洗槽;41、供水管道;411、第四气动泵;5、调节管道;51、调节阀;6、排废总管。
图中,其它附图标记:
X、第一水平方向;Y、第二水平方向;Z、竖直方向;C、溢流热水;D、冷水;E、换热热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8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槽,包括:
换热槽主体10,用于接收其上方目标槽体溢流下来的溢流热水C;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设于换热槽主体10上;至少两个隔板12,交错设置于换热槽主体10中,并将换热槽主体10的内部容纳空间分隔成连通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的换热水道124;多束换热毛细管13,集束穿设于换热水道124,并浸没于换热槽主体10内容纳、积存的溢流热水C中,且换热毛细管13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于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从冷水进口111接入换热毛细管13的冷水D可被溢流热水C加热成换热热水E,并从热水出口112将换热热水E输出热能回收槽1,以供其它设备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热能回收槽1还包括:
水道底板14,固定安装于换热槽主体10的内底部,隔板12固定安装于水道底板14顶端,换热水道124形成于水道底板14顶端和换热槽主体10之间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多个固定支架15,沿着换热水道124的延伸路径间隔安装于水道底板14顶端,且穿行于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之间。固定支架15设有多个穿孔151,多束换热毛细管13呈集束状依次穿过各个固定支架15的对应穿孔151,使得多束换热毛细管13与水道底板14、各个固定支架15连成一体,并一次性完成集束穿管作业,在提高集束换热毛细管13在换热水道124中的延伸路径及其与溢流热水C的换热面积(当主体槽尺寸足够时,可使其换热面积大于15平方)的同时,还能保证集束换热毛细管13具有良好的弯曲半径,避免换热毛细管13因过度折弯而堵塞或者变形,此外可使集束换热毛细管13外观整洁流畅,并且提高了集束换热毛细管13安装于换热槽主体10中的稳固性和可靠性,方便热能回收槽1连同集束换热毛细管13整体运输、拆装。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毛细管13采用高纯度、高导热率、高强度、弯曲半径较佳的PFA换热软管,换热毛细管13的外径的范围值优选为3.5-5mm。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固定支架15底端通过水道导向条152连为一体,水道导向条152沿着换热水道124的延伸路径固定安装于水道底板14顶端,使得一次性连续穿管厚的集束换热毛细管13、多个固定支架15、水道导向条152和水道底板14呈一体化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集束换热毛细管13安装于换热槽主体10中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水道导向条152采用乳白色PP胶板裁切成型,固定支架15采用乳白色PP胶材料注塑或打孔成型(固定支架15可以成型为矩形或梯形支架立板),隔板12采用乳白色PP胶板,水道导向条152可通过螺栓、胶黏、卡扣等连接结构与固定支架15固定连接为一体。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将水道导向条152与固定支架15采用乳白色PP胶材料一体成型。
当目标槽体为槽式制绒系统的慢提槽2时,若前端相关工序更换化学药剂导致溢流热水C带有的目标工件(如光伏硅板)附着的药剂成分发生改变,水道导向条152、固定支架15和隔板12也可以采用耐受对应化学药剂的材料替换。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槽主体10的内底部焊接有多个定位码仔141,水道底板14通过固定压码142定位安装于换热槽主体10底部。在其它实施例中,水道底板14也可以通过角钢或角码与换热槽主体10的内底部相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水道导向条152或者固定支架15以及隔板12可通过螺栓、胶黏、卡扣等结构固定安装于水道底板14或者换热槽主体10的内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槽主体1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平行于第一水平方向X),换热槽主体10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一端为进出水端1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另一端为封闭端101,换热槽主体10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一侧为进水侧102、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另一侧为出水侧103,第二水平方向Y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隔板12竖直设置(垂直于换热槽主体10的水平底面设置)并平行于第一水平方向X,且各隔板1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一次前后交错设置的同时,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依次左右间隔设置,使得各个隔板12将换热槽主体10的内部容纳空间分隔成连通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的、呈S形或连续S形蜿蜒延伸的换热水道124。
在本实施例中,冷水进口111设于进出水端11,热水出口112设于进出水端11或封闭端101,且冷水进口111位于进水侧102和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最靠近进水侧102的隔板12之间,热水出口112位于出水侧103和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最靠近出水侧103的隔板12之间。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冷水进口111位于出水侧103和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最靠近出水侧103的隔板12之间,热水出口112位于进水侧102和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最靠近进水侧102的隔板12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换热水道124可分成首尾相邻的两段或多段,换热水道124的每个分段两端均分别对应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以及连接该段换热水道的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的多束换热毛细管,即换热毛细管可设置两至多组,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可设置两至多对。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处分别对应设有接头安装座131,多束换热毛细管13的两端分别呈集束状接入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处对应设置的接头安装座131中,并分别在对应接头安装座131中通过毛细管接头132与进水管道32和出水管道33相接(进水管道32和出水管道33部分详见下文);接头安装座131优选为设于换热槽主体10顶端,进水管道32和出水管道33从换热槽主体10上方沿竖直方向Z向下穿入对应接头安装座131中,并分别与集束换热毛细管13两端对应通过毛细管接头132相接,并通过锁紧螺母133相互紧固。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2包括:
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和第三隔板123,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和第三隔板123的长度、厚度和宽度等尺寸规格优选为相同,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依次远离进水侧102间隔设置,且第一隔板121和第三隔板123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进出水端1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封闭端101间隔设置,第二隔板12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一端连接于封闭端10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另一端与进出水端11间隔设置,使得各个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和第三隔板123将换热槽主体10的内部容纳空间分隔成连通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的、呈连续S形(首尾相连的双S形)蜿蜒延伸的换热水道124,同时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均设于进出水端11,且冷水进口111位于进水侧102和第一隔板121之间,热水出口112位于第三隔板123和出水侧103之间。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隔板12仅设有两个,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依次远离进水侧102间隔设置,靠近进水侧102的一个隔板1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一端连接于进出水端1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另一端与封闭端101间隔设置,靠近出水侧103的另一个隔板1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一端连接于封闭端101、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另一端与进出水端11间隔设置,使得一对隔板12将换热槽主体10的内部容纳空间分隔成连通冷水进口111和热水出口112的S形蜿蜒延伸的换热水道124;冷水进口111设于进出水端11,热水出口112设于封闭端101,且冷水进口111位于进水侧102和靠近进水侧102的一个隔板12之间,热水出口112位于靠近出水侧103的另一个隔板12和出水侧10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水道底板14倾斜设置,且水道底板14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靠近进水侧102的一侧,高于水道底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板靠近出水侧103的一侧,水道底板14的倾角为1-20度范围内的任意一个角度值,优选为1-10度,使得从冷水进口111接入换热毛细管13的冷水D可沿着换热毛细管13的蜿蜒路径顺畅地流动至热水出口112、最终被溢流热水C的换热作用加热成换热热水E输出热能回收槽1。
在本实施例中,热能回收槽1还包括:
盖板104,盖板104设有至少一个落水孔(图在未示出),盖板104接收的上方目标槽体溢流下来的溢流热水C可汇集于落水孔处,并经过落水孔落入换热槽主体10中。热能回收槽1通过盖板104将换热槽主体10的顶端开口封闭,以提升热能回收槽1对其换热槽主体10内容纳的溢流热水C的保温性能,或者在热能回收槽1不使用时封闭保养换热槽主体10,减少其内部受到外界环境的积尘污染。
在本实施例中,热能回收槽1还包括:
至少一个浮球安装口,设于换热槽主体10周侧,用于安装机械浮球,以对换热槽主体10内的积存的溢流热水C的液位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机械浮球采用横装浮球,并通过在各个浮球安装口安装机械浮球接头16连接对应的机械浮球。
在本实施例中,热能回收槽1还包括:
高液位溢流口115,设于换热槽主体10周侧顶端,用于安装溢流管道171,以在换热槽主体10内液位接近换热槽主体10顶端时,通过物理溢流的方式防止溢流热水C溢出换热槽主体1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在高液位溢流口115安装溢流管接头17连接溢流管道171。
在本实施例中,机械浮球包括一对高液位机械浮球和一个低液位机械浮球163,浮球安装口包括:
一对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3,分别对应用于安装一对高液位机械浮球,以对换热槽主体10内的积存的溢流热水C的液位是否达到或超过警戒高液位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在任一高液位机械浮球感应到液位达到或超过警戒高液位时进行信号反馈,通过槽式制绒系统的中控装置控制系统排水泵182启动,将多余溢流热水C从换热槽主体10中直接排向排废总管6或向前端水洗槽4供水(槽式制绒系统及排水泵182部分详见下文);和低液位浮球安装口114,用于安装低液位机械浮球163,以对换热槽主体10内的积存的溢流热水C的液位是否达到或低于警戒低液位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在低液位机械浮球163感应到液位达到或低于警戒低液位时进行信号反馈,通过中控装置控制系统排水泵182停机,避免因为换热槽主体10内水位过低造成排水泵182空抽损坏,起到排水泵182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高液位溢流口115、一对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3和低液位浮球安装口114均设于换热槽主体10的进出水端11,且高液位溢流口115的位置高于一对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3的位置,高液位溢流口115靠近进水侧102设置,低液位浮球安装口114低于一对一对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3的位置,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3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相对间隔设置于进出水端11的两侧。一对高液位机械浮球包括第一高位浮球161和第二高位浮球162,分别对应通过机械浮球接头16定位安装于一对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3,低液位机械浮球163通过机械浮球接头16定位安装于低液位浮球安装口114。
在其它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高液位溢流口115、低液位浮球安装口114及其匹配的低液位机械浮球163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高液位浮球安装口113及其匹配的高液位机械浮球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槽式制绒系统,包括水洗槽4、慢提槽2和热水机3,还包括上述的热能回收槽1,上述目标槽体为慢提槽2;热水机3通过纯水输入主管31向其进水口34输入DI水(即纯水),冷水进口111通过进水管道32连接于热水机3的纯水输入主管31,热水出口112通过出水管道33连接于热水机3的进水口34。热水机3通过弱碱水排废管道36实现排废,并在弱碱水排废管道36上设有热水机排废阀361,优选采用手动阀作为热水机排废阀361。
在本实施例中,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第一气动阀311,设于纯水输入主管31上,且位于进水管道32连接纯水输入主管31的连接点与热水机3之间;第二气动阀321,设于进水管道32上;第三气动阀331,设于出水管道33上。
当不需要热能回收槽1工作时,关闭第二气动阀321、第三气动阀331,同时开启第一气动阀311,纯水输入主管31输入的DI水直接流入热水机3中,由热水机3对DI水进行加热后从其出水口35引出,以供槽式制绒系统的相关设备使用。当北方冬季气温降低、需要热能回收槽1工作时,关闭第一气动阀311,同时开启第二气动阀321、第三气动阀331,则纯水输入主管31输入的DI水作为上述冷水D先后流经进水管道32、集束换热毛细管13和出水管道33后流入热水机3中,并在流经换热毛细管13的过程中,由换热槽主体10内的溢流热水C将冷水D加热成换热热水E以供热水机3使用,避免北方冬季因从纯水输入主管31直接向热水机3输入低温冷水D(DI水)导致热水机加热DI水较慢、效率较低且能耗提升和热水机3流量计和气动阀等部件冻坏受损,实现槽式制绒系统热能回收,利于节能环保及成本控制。
此外,相对直接加热DI进水以提高其水温的加热方式,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槽1代替从纯水输入主管31直接向热水机3输入冷水D(DI水),经实验可取代原热水机3DI水进水约1.5-2m3/h,当热能回收槽1的溢流热水C温度为66.5℃、热能回收槽1换热前进水温度19.7℃时,热能回收槽1换热后出水温度可达41.5℃、溢流热水C排废时出水温度为48.2℃,DI水进出温升达到21.8℃,各种环境下多次现场实验的平均温升可达20-25℃,每小时节能可达35-48kw/h。
在本实施例中,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第一手动阀313,设于纯水输入主管31上,且位于进水管道32连接纯水输入主管31的连接点与热水机3之间;第二手动阀322,设于进水管道32上;第三手动阀333,设于出水管道33上。通过第一手动阀313、第二手动阀322和第三手动阀333分别对应启闭纯水输入主管31——热水机3、纯水输入主管31——热能回收槽1和热能回收槽1——热水机3的管道流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第一单向阀312,设于纯水输入主管31上,且位于进水管道32连接纯水输入主管31的连接点与热水机3之间;第二单向阀332,设于出水管道33上。当第一单向阀312或第二单向阀332处的竖直安装压差高度大于1米时,流经纯水输入主管31的DI水或流经出水管道33的换热热水E可分别对应通过第一单向阀312或第二单向阀332流入热水机3中。
在本实施例中,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泵进液口116,设于换热槽主体10周侧,用于安装排水管道181;排水泵182,设于排水管道181上;排水管道181分别通过供水管道41和第一排废管道183对应连接于水洗槽4和排废总管6;第四气动阀,设于供水管道41上;第五气动阀184,设于第一排废管道183上。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泵进液口116设于进出水端11,通过在泵进液口116安装进液口接头18连接排水管道181,且泵进液口116的位置低于低液位浮球安装口114的位置。
当任一高液位机械浮球(第一高位浮球161和/或第二高位浮球162)感应到液位未达到或超过警戒高液位时,第四气动阀、第五气动阀184保持关闭。
当任一高液位机械浮球(第一高位浮球161和/或第二高位浮球162)感应到液位达到或超过警戒高液位、且热能回收槽1内的水质监测器感应到溢流热水C水质尚可时,槽式制绒系统的中控装置控制第四气动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五气动阀184关闭,并控制排水泵182启动,将多余溢流热水C从换热槽主体10中排出至排水管道181,并经供水管道41向前端水洗槽4引流供水,以供其清洗用。
当任一高液位机械浮球(第一高位浮球161和/或第二高位浮球162)感应到液位达到或超过警戒高液位、且热能回收槽1内的水质监测器感应到溢流热水C水质较差,或者用户设定无需将多余溢流热水C做清洗用时,中控装置控制第四气动阀关闭、同时控制第五气动阀184开启,并控制排水泵182启动,将多余溢流热水C从换热槽主体10中排出至排水管道181,并经第一排废管道183直接排向排废总管6。
在排水泵182启动并持续工作的过程中,当低液位机械浮球163感应到液位未达到或低于警戒低液位时,中控装置控制排水泵182继续运作;当低液位机械浮球163感应到液位达到或低于警戒低液位时,中控装置控制排水泵182停机,避免因为换热槽主体10内水位过低造成排水泵182空抽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第四手动阀185,设于排水管道181上。通过第四手动阀185启闭热能回收槽1——水洗槽4/第一排废管道183(排废总管6)的管道流路。
在本实施例中,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排废口117,设于换热槽主体10底部,用于安装第二排废管道191,第二排废管道191通过排废管接头19连接于排废总管6;副排废阀192(优选采用手动阀作为副排废阀192),设于第二排废管道191上。
当用户设定需要热能回收槽1工作实现热水机3节能、或者需要将水质合格的多余溢流热水C接引至前端水洗槽4清洗利用时,则保持副排废阀192关闭。
当用户设定无需热能回收槽1工作实现热水机3节能、或者溢流热水C水质较差无法提供给前端水洗槽4清洗利用时,则中控装置控制副排废阀192开启,将多余或全部溢流热水C从换热槽主体10中排出至第二排废管道191并直接排向排废总管6。
在本实施例中,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主排废管道21,用于连接慢提槽2和排废总管6;主排废阀211(优选采用气动/手动阀作为主排废阀211),设于主排废管道21上,换热槽主体10的高液位溢流口115通过溢流管道171连接于主排废管道21。当慢提槽2需要开启排废功能时,主排废阀211开启,将液体从慢提槽2中排出至主排废管道21并直接排向排废总管6。
在本实施例中,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调节口(图中未示出),设于热能回收槽1的换热槽主体10上;调节管道5,连接于调节口与供水管道41之间;调节阀51,设于调节管道5上。调节阀51优选为手动隔膜阀,其用途之一为在排水泵182启动前开启,以将热能回收槽1中的溢流热水C经调节管道5、供水管道41和排水管道181注入排水泵182中,从而排出排水泵182中的空气,保护排水泵182;调节阀51的用途之二为在排水泵182排水过程中,通过开启调节阀51使从热能回收槽1中排出的溢流热水C分为两路,一路经排水管道181和供水管道41引入前端水洗槽4,另一路经排水管道181供水管道41和调节管道5回流至热能回收槽1中,以在保证水洗槽4供水需求的同时,调节进入水洗槽4的溢流热水C流量。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槽主体,用于接收其上方目标槽体溢流的溢流热水;
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设于所述换热槽主体上;
至少两个隔板,交错设置于换热槽主体中,并将换热槽主体内部分隔成换热水道,所述换热水道的两端连通所述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
多束换热毛细管,沿着所述换热水道设置并浸没于所述溢流热水中,且所述换热毛细管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于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
从冷水进口接入换热毛细管的冷水可被溢流热水加热成换热热水并从热水出口输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道底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换热槽主体的内底部,所述隔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水道底板顶端,所述换热水道形成于水道底板顶端和换热槽主体之间;
多个固定支架,沿着换热水道的延伸路径间隔安装于所述水道底板顶端,所述固定支架设有多个穿孔,所述换热毛细管依次穿过各个固定支架的对应穿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固定支架底端通过水道导向条连为一体,所述水道导向条固定安装于所述水道底板顶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槽主体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换热槽主体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为进出水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端为封闭端,换热槽主体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为进水侧、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为出水侧,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
所述隔板竖直设置并平行于第一水平方向,且各隔板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冷水进口设于所述进出水端,所述热水出口设于进出水端或所述封闭端,且冷水进口位于所述进水侧和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最靠近进水侧的隔板之间,热水出口位于所述出水侧和在第二水平方向上最靠近出水侧的隔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包括:
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依次远离进水侧间隔设置,且第一隔板和第三隔板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进出水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所述封闭端间隔设置,第二隔板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连接于封闭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端与进出水端间隔设置;
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热水出口均设于进出水端,且冷水进口位于进水侧和第一隔板之间,热水出口位于第三隔板和出水侧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底板倾斜设置,且水道底板靠近所述进水侧的一侧高于水道底板靠近出水侧的一侧,所述水道底板的倾角为1-20度中的任意一个角度。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浮球安装口,设于所述换热槽主体周侧,用于安装机械浮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能回收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高液位溢流口,设于所述换热槽主体周侧顶端,用于安装溢流管道;
所述浮球安装口包括:
一对高液位浮球安装口,分别对应用于安装一对高液位机械浮球;
低液位浮球安装口,用于安装低液位机械浮球。
9.一种槽式制绒系统,包括水洗槽、慢提槽和热水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热能回收槽,所述目标槽体为所述慢提槽;所述冷水进口通过进水管道连接于所述热水机的纯水输入主管,所述热水出口通过出水管道连接于所述热水机,所述槽式制绒系统还包括:
第一气动阀,设于所述纯水输入主管上,且位于进水管道连接纯水输入主管的连接点与热水机之间;
第二气动阀,设于所述进水管道上;
第三气动阀,设于所述出水管道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槽式制绒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泵进液口,设于所述换热槽主体周侧,用于安装排水管道;
低位排水泵,设于所述排水管道上;
所述排水管道分别通过供水管道和第一排废管道对应连接于所述水洗槽和排废总管;
第四气动阀,设于所述供水管道上;
第五气动阀,设于所述第一排废管道上;
排废口,设于所述换热槽主体底部,用于安装第二排废管道;
所述第二排废管道连接于所述排废总管;
副排废阀,设于所述第二排废管道上。
CN202321843220.1U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Active CN2202301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3220.1U CN220230153U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3220.1U CN220230153U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30153U true CN220230153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76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43220.1U Active CN220230153U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301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76631U (zh) 封闭式冷却塔用防冻换热器
CN220230153U (zh) 一种热能回收槽及应用其的槽式制绒系统
CN115745049A (zh) 一种超低能耗的蒸汽自回热、自冷凝水处理装置
CN218041348U (zh) 一种光伏冷却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
CN101706218B (zh) 一种空气与喷淋水顺流的自承压可拆板式蒸发空冷器
CN219433838U (zh) 一种加湿型板式空冷器
CN219572782U (zh) 一种防冻型换热倾斜管
CN214120837U (zh) 一种防水卷材生产用冷却塔
JP3132813U (ja) 食器洗浄機用廃熱エネルギー再活用装置
CN218763996U (zh) 一种分体式高效空气能热水机
CN204757754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20567925U (zh) 一种热回收式闪蒸热水箱
CN219841851U (zh) 一种冷却塔自清洗装置
RU218778U1 (ru) Скруббер
KR102561217B1 (ko) 태양광패널 일체형 건축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광발전 시스템
CN213841838U (zh) 一种流道式换热器
CN216523357U (zh) 一种冷却塔用融冰系统
CN201476323U (zh) 一种太阳能热水器
CN216521616U (zh) 一种具有疏水冷却结构的卧式加热器
CN210035563U (zh) 一种立式多流程逆流换热烟气冷凝换热器
CN218155726U (zh) 一种适用于横流冷却塔的线状布水装置
CN220287728U (zh) 一种去离子水加热装置
CN218328850U (zh) 一种冷却站设备降温循环系统
CN220170016U (zh) 一种节水型干湿分体的串联空冷器
CN216592276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