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6478U -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6478U
CN220206478U CN202322317906.3U CN202322317906U CN220206478U CN 220206478 U CN220206478 U CN 220206478U CN 202322317906 U CN202322317906 U CN 202322317906U CN 220206478 U CN220206478 U CN 220206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pipe
annular cylinder
manifold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1790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承贺
舒高贵
舒子闰
韩昊学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1790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6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6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6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箱及换热器,属于换热器领域。管箱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流通腔;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将所述流通腔分隔为流入腔及流出腔;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流入腔;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流出腔;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与所述进液管的内壁连接。解决了当前管箱存在的换热介质对分隔件冲击较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换热器大致可以分为板式换热器及管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结构中通常有管箱,管箱中通过设置分隔件为管程介质的进出提供了空间,但是换热介质在进入管箱时会对分隔件造成很大的冲击,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造成分隔件变形,使得分隔件与管箱的连接处出现缝隙,进而失去密封分隔的效果。因此当前的管箱存在换热介质对分隔件冲击较大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箱,旨在解决当前的换热介质对分隔件冲击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箱,所述管箱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流通腔;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将所述流通腔分隔为流入腔及流出腔;
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流入腔;
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流出腔;
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与所述进液管的内壁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流板与所述进液管的内壁之间形成预定角度a。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角度a的范围为30°~90°。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流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挡流板沿所述进液管的轴向分布。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挡流板的长度沿所述进液管的轴向逐渐增长,靠近所述分隔件的所述挡流板为多块所述挡流板中最长的一块。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管箱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置在所述进液管内一端。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设置有卡接块,所述过滤件包括:
滤板,
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滤板连接,且与所述卡接块卡接;
吊环,所述吊环与所述滤板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为环形筒。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筒设置有两个,
第一环形筒将所述流通腔分隔为流出腔及流出腔,
第二环形筒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筒的内部,且所述第二环形筒的内部设置有分程隔板,所述分程隔板将所述第二环形筒的内部分隔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所述管箱还包括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介质进管连通所述第一空腔,所述介质出管连通所述第二空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包括以上描述的管箱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实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分隔件将流通腔分隔为流入腔及流出腔,通过进液管向流入腔内通入换热前的介质,介质完成换热后,进入流出腔后通过出液管流出。通过在进液管的内部设置挡流板,对进入进液管的液体介质进行阻挡,降低液体介质对于分隔件的冲击力度,解决管箱存在的换热介质对分隔件冲击较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箱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壳体 110 流入腔
120 流出腔 200 分隔件
300 进液管 400 出液管
500 挡流板 600 过滤件
610 滤板 620 卡接部
630 吊环 640 卡接块
710 第一环形筒 720 第二环形筒
721 分程隔板 722 第一空腔
723 第二空腔 730 介质进管
740 介质出管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箱,其特征在于,管箱包括:
壳体100,壳体100内部开设有流通腔;
分隔件200,分隔件200设置于壳体100内部且将流通腔分隔为流入腔110及流出腔120;
进液管300,进液管300连通流入腔110;
出液管400,出液管400连通流出腔120;
挡流板500,挡流板500与进液管300的内壁连接。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分隔件200将流通腔分隔为流入腔110及流出腔120,通过进液管300向流入腔110内通入换热前的介质,介质完成换热后,进入流出腔120后通过出液管400流出。通过在进液管300的内部设置挡流板500,对进入进液管300的液体介质进行阻挡,降低液体介质对于分隔件200的冲击力度,解决管箱存在的换热介质对分隔件200冲击较大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挡流板500与进液管300的内壁之间形成预定角度a。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挡流板500与进液管300的内壁倾斜设置,实现更好的挡流效果。具体的,a的范围为30°~90°。此角度范围仅为优选范围,在此优选范围内,角度越大,挡流板500在进液管300轴线方向上的截面面积也就越大,其与换热介质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挡流效果也就越好。
进一步的,挡流板500设置有多个,多个挡流板500沿进液管300的轴向分布。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液管300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多个挡流板500,能够提升挡流效果。具体的,为了防止轴向方向上相邻的挡流板500之间产生影响,多个挡流板500的长度沿进液管300的轴向逐渐增长,靠近分隔件200的挡流板500为多块挡流板500中最长的一块。即最顶端的挡流板500对进液管300中靠近进液管300内壁的换热介质进行阻挡,最低端的挡流板500对进液管300中靠近进液管300轴心线的换热介质进行阻挡。
具体的,进液管300同一周向上的挡流板500可以是连续形成环状的挡流板500,也可以是由多块挡流板500之间间隔布置在同一周向上,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管箱还包括过滤件600,过滤件600设置在进液管300内一端。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换热器清洗起来极为不便,尤其是换热管内部的清洗更加繁琐,为了减少清洗频次,在进液管300处设置过滤件600对换热介质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可以理解的是,过滤件600也会对换热介质产生阻挡效果,减少换热介质对于分隔件200的冲击。
具体的,进液管300设置有卡接块640,过滤件600包括:
滤板610,
卡接部620,卡接部620与滤板610连接,且与卡接块640卡接;
吊环630,吊环630与滤板610连接。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将过滤件600设置在进液管300的最底端。可以理解的是,经过挡流板500的挡流后,进液管300底端处换热介质的冲击力小于进液管300顶端处换热介质的冲击力,减少换热介质对于过滤件600的冲击。如果过滤件600被冲击变形,就会对过滤效果产生影响。
过滤件600包括滤板610、卡接部620及吊环630。滤板610用于实现过滤效果,通过卡接部620与卡接块640配合,既能保证滤板610稳定在进液管300的底端进行过滤工作,也便于在需要时将过滤件600取出。通过设置吊环630,可以使用钩子类工具将过滤件600整体勾出进液管300。具体的,过滤件600的径向宽度b小于最底端的对向挡流板500之间的距离c,既便于取出过滤件600,也便于放入过滤件600。
进一步的,分隔件200为环形筒。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分隔件200可以为传统的分程隔板721也可以为环形筒,优选为环形筒。环形筒结构能够适配缠绕式换热管。
进一步的,参照图4,环形筒设置有两个,
第一环形筒710将流通腔分隔为流出腔120及流出腔120,
第二环形筒720设置于第一环形筒710的内部,且第二环形筒720的内部设置有分程隔板721,分程隔板721将第二环形筒720的内部分隔为第一空腔722和第二空腔723,
管箱还包括介质进管730和介质出管740,介质进管730连通第一空腔722,介质出管740连通第二空腔723。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两个环形筒及分程隔板721,能够实现多介质同时换热。第一换热介质通过进液管300进入流入腔110,通过流入腔110进入换热管进行换热,换热结束后第一换热介质流入流出腔120,最终通过出液管400流出。第二换热介质通过介质进管730进入第一空腔722,通过第一空腔722进入另一条换热管进行换热,换热结束后第二换热介质流入第二空腔723,最终通过介质出管740流出,实现多介质同时换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换热器,包括如上的管箱结构,具体的,管箱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换热器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箱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流通腔;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将所述流通腔分隔为流入腔及流出腔;
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流入腔;
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流出腔;
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与所述进液管的内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板与所述进液管的内壁之间形成预定角度a。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a的范围为30°~9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挡流板沿所述进液管的轴向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挡流板的长度沿所述进液管的轴向逐渐增长,靠近所述分隔件的所述挡流板为多块所述挡流板中最长的一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箱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置在所述进液管内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设置有卡接块,所述过滤件包括:
滤板,
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滤板连接,且与所述卡接块卡接;
吊环,所述吊环与所述滤板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为环形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筒设置有两个,
第一环形筒将所述流通腔分隔为流出腔及流出腔,
第二环形筒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筒的内部,且所述第二环形筒的内部设置有分程隔板,所述分程隔板将所述第二环形筒的内部分隔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所述管箱还包括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介质进管连通所述第一空腔,所述介质出管连通所述第二空腔。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管箱。
CN202322317906.3U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Active CN220206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7906.3U CN220206478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7906.3U CN220206478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6478U true CN220206478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6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17906.3U Active CN220206478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64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52995U (zh) 微通道换热器
WO2002042706A1 (fr) Tube d'echangeur de chaleur et echangeur de chaleur
EP3388770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1256389B (zh) 一种换热器
CN220206478U (zh) 一种管箱及换热器
CN202599204U (zh) 壳管式换热器
CN212215060U (zh) 一种具有换热功能的降膜吸收器
KR20130065173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211147362U (zh) 一种压缩气体干燥机的换热除水结构
CN210051186U (zh) 三介质换热器
CN205316751U (zh) 一种高效的单系统u型管蒸发器
CN105423649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18536835A (ja) 熱交換器のためのヘッダーパイプおよび熱交換器
CN210346409U (zh) 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213902024U (zh) 壳管换热器
CN112629077B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10602350U (zh) 一种复合式冷凝器
CN110567311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KR20120035798A (ko) 콤팩트 더블 헤드 열교환기
CN220206448U (zh) 一种管式换热器
WO2020245836A1 (en) Ccf heater core assembly
CN216481699U (zh) 耐腐蚀层叠式汽车空调蒸发器
CN219347446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换热器
CN212227383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