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67311B - 集管箱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集管箱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67311B
CN110567311B CN201810569282.5A CN201810569282A CN110567311B CN 110567311 B CN110567311 B CN 110567311B CN 201810569282 A CN201810569282 A CN 201810569282A CN 110567311 B CN110567311 B CN 1105673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late
heat exchanger
cover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692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67311A (zh
Inventor
董军启
高建华
耿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6928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67311B/zh
Priority to US16/964,926 priority patent/US11624565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88400 priority patent/WO2019223797A1/zh
Priority to EP19807116.9A priority patent/EP3745076B1/en
Publication of CN110567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67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673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673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7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the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al partitions being separate elements attached to header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集管箱及换热器。其中,所述集管箱包括主板和封盖。主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主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孔,所述第二孔沿所述主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孔连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孔,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一孔的流体分配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孔,或者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二孔的流体汇集到所述第一孔。封盖,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封堵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开口。

Description

集管箱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集管箱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在汽车空调系统中,要求尽量减小换热器中集管箱的高度,在不扩大换热器占用空间的情况下,集管箱高度减小则换热芯体的体积增加,有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量。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管箱,包括:
主板,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主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孔,所述第二孔沿所述主板的宽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孔连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孔,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一孔的流体分配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孔,或者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二孔的流体汇集到所述第一孔。
封盖,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封堵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开口。
可选的,所述主板包括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其中,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一板状件,所述第二孔位于所述第二板状件,所述第一板状件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状件靠近所述封盖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孔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孔的第一开口和远离所述第一孔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
可选的,所述集管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板背离所述封盖一侧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孔一一对应的第三孔,所述第三孔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孔的横截面面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芯体,及上述的集管箱;其中,所述芯体包括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扁平管,所述扁平管一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二孔内。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集管箱,所述第二集管箱包括盖板及第二底板;
其中,所述盖板设置有沿所述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开口部,所述第二底板设置有插接所述扁平管的第四孔,所述第四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所述凹槽的开口部朝向所述第二底板设置;
所述凹槽中设置有隔板,以将所述凹槽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第一、二腔室。
可选的,所述第二底板包括与盖板相连的第三板状件以及远离盖板的第四板状件;所述第三板状件开设有形成第四孔的第一孔部,所述第四板状件开设有形成第四孔的第二孔部,所述第一孔部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孔部的横截面面积。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侧壁;
所述芯体部分或全部嵌套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扁平管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其中,所述芯体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通道内的散热件;
所述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接口;
沿所述盖板的长度方向,所述盖板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盖板的另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集流管。
可选的,所述封盖包括主体部和自主体部的外缘向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延伸的连接部,所述侧壁的至少部分焊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内侧;或
所述顶壁与所述侧壁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第三孔的边沿向远离所述封盖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和/或所述第四孔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通过在集管箱的主板的两侧开有相互连通的孔,实现流体的分配和收集,避免使用管型结构的集管箱,降低了集管箱高度,从而在不扩大换热器占用空间的情况下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量。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一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另一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又一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芯体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芯体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芯体外组件的分解图;
图9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芯体内组件的分解图;
图10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第一板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第一板状件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1所示第一板状件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1所示第一板状件的仰视图;
图15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的剖视图;
图16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种换热器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扁平管和散热件组合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散热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褶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上”、“下”、“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集管箱和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100可用做冷凝器、蒸发器以及其他换热器件。且该换热器100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中,也适用于汽车等领域。
请参照图1,并在必要时结合图2至图20。该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管箱1(可简称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芯体3及壳体4。所述芯体3包括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扁平管30。所述壳体4内部具有密封的腔室,所述芯体3部分或全部嵌套于所述腔室内。所述扁平管30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401。其中,相邻的换热通道401之间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本申请对此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所述扁平管30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扁平管可以是微通道扁管,包括沿扁平管30的宽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微通道302(可结合图17)。采用微通道扁管可更好的增加扁平管的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若所述扁平管为多个时,所述多个扁平管可以间隔平行设置。此外,所述扁平管的每层可以为一个扁平管,也可为多个扁平管在同一平面内排列而成的宽幅扁管。本申请对扁平管的种类、个数及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确定。
在沿扁平管30内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壳体4具有相对的第一端403与第二端405。所述第一集管箱1设置于壳体4的第一端403,第二集管箱2设置于壳体4的第二端405。
所述第一集管箱1包括主板11和封盖15。主板11包括第一表面101和与第一表面101相对的第二表面102。至少部分第一表面101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孔105,所述第一孔105沿所述主板11的长度方向L1延伸。至少部分第二表面102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孔106,所述第二孔106沿所述主板11的宽度方向W1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孔105连通至少两个第二孔106,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一孔105的流体(即第一换热介质)分配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孔106,或者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二孔106的第一换热介质汇集到所述第一孔105,以使第一换热介质分配的更加均匀。此外,采用这种主板11,其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较小,即有利于减小材料用量,从而有利于降低换热器的重量。
所述封盖15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01,封堵所述第一孔105的开口1051。
所述主板1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板件,也可由两个或更多个板件拼接而成,比如由多层板件焊接而成。对于由多层板件拼接而成的主板11而言,所述多个板件开有所述第一孔105及第二孔10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板11为一个板件结构(可结合图9至图15)。其中,所述主板11靠近所述封盖15的一侧为第一表面101,主板11远离封盖15的一侧为第二表面10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板11包括相互焊接的第一板状件111和第二板状件112(可结合图16)。所述第一板状件111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状件112靠近所述封盖15的一侧。所述第一板状件111邻近所述封盖15的一侧为第一表面101,第二板状件112远离封盖15的一侧为第二表面102。其中,第一板状件111开设有第一孔105,第二板状件开设有第二孔106。第一孔105贯穿第一板状件111,第二孔106贯穿第二板状件112。
进一步,所述第二孔106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孔105的第一开口和远离所述第一孔105的第二开口。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当然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面积也可与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相等。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管箱1除了包括主板11和封盖15以外,还包括第一底板12。该第一底板12设置于所述主板11的背离所述封盖15的一侧。所述第一底板12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孔106一一对应的第三孔108。
可选的,所述第三孔108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孔106的横截面面积。扁平管30一端的端面可位于第二孔106内,以使扁平管30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二孔106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可有效防止主板11和第一底板12之间的焊料堵塞扁平管30的管口,也有利于防止封盖15与主板11之间的焊料堵塞扁平管30的管口。
所述第三孔108的边沿向远离所述封盖15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107,在节省一层板件的同时,可保证扁平管30的插入深度,从而保证扁平管30端部与第一集管箱1的焊接面积,有利于提高结构的焊接强度。
相应地,扁平管30的端部可设置缩口部301,该缩口部301包括侧壁3012和定位面3011(可结合图17)。该缩口部301的部分插接于第三孔108内,另一部分插接于第二孔106内,侧壁3012与翻边107的内壁、第三孔108的内壁以及第二孔106的内壁贴合,定位面3011抵接于翻边107的端面,以便于扁平管30的安装定位,降低扁平管30和第一集管箱1的装配难道。缩口部301可通过缩口工装进行缩口加工而得。该缩口部301的高度h可根据扁平管30所需插入第二孔106的深度进行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集管箱2可作为下集管箱。该第二集管箱2包括盖板25及第二底板20(可结合图9)。
盖板25设置有沿所述盖板25的长度方向L2延伸的凹槽251,所述凹槽251包括开口部251a,所述开口部251a朝向所述第二底板20设置,所述第二底板20设置有与开口部251连通的第四孔201。相应的,所述扁平管30的一端可插接于第四孔201。可选的,所述第四孔20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凹槽251的延伸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垂直这一特征而言,由于加工导致的微小偏差,应当理解为也在此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第二底板2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板件,也可由两个或更多个板件拼接而成,比如由多层板件焊接而成。对于由多层板件拼接而成的第二底板20而言,所述多个板件开有形成所述第四孔201的孔部。
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板20包括与盖板25相连的第三板状件21以及远离盖板25的第四板状件22。所述第三板状件21开设有形成第四孔201的第一孔部2011,所述第四板状件22开设有形成第四孔201的第二孔部2012。所述第一孔部2011贯穿第三板状件21,所述第二孔部贯穿第四板状件22。
可选的,所述第一孔部201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孔部2012的横截面面积。所述扁平管30的另一端面可位于所述第一孔部2011内,所述扁平管30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一孔部2011内壁面间形成间隙。可有效防止第三板状件21和第四板状件22之间的焊料堵塞扁平管30的管口,也有利于防止盖板25与第三板状件21之间的焊料堵塞扁平管30的管口。
所述第四孔201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盖板25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207。在节省一层板件的同时,可保证扁平管30的插入深度,从而保证扁平管30端部与第一集管箱1的焊接面积,有利于提高结构的强度。相应地,扁平管30的插入第四孔201的端部同样可设置缩口部。具体可参照上述缩口部30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所述凹槽251中设置有隔板252,以将所述凹槽251分隔为两个相互隔离的第一、二腔室253、254。第一腔室253和第二腔室254大致沿凹槽的长度方向分布,使得多个扁平管30可分为连通第一腔室253和第一集管箱1的内部(比如第一孔105)的第一管组35,及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内部(如第一孔105)和第二腔室254的第二管组36,以增加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程,有利于提高第一换热介质的流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凹槽也可被分隔为三个以上的腔室。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进一步,沿所述盖板25的长度方向L2,盖板25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253的第一集流管5,另一端设置有连通第二腔室254的第二集流管6。
第一集流管5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外接管52,以向第一集流管5流入或从第一集流管5流出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一集流管5靠近第二集管箱2的一侧开设有一个或多个集流孔51。集流孔51与第一腔室253连通,以向第二集管箱2流入或从第二集管箱2中流出第一换热介质。第二集流管6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外接管62,以对应从第二集流管6流出或向第二集流管6流入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二集流管6靠近第二集管箱2的一侧同样开设有一个或多个集流孔(未示出),该集流孔与第二腔室254连通,以对应从第二集管箱2流出或向第二集管箱2中流入第一换热介质。
比如,第一换热介质可自第一外接管52进入第一集流管5,自第一集流管5流入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室253,经第一管组35流入第一集管箱1,自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孔105流入第二管组36,进而进入第二腔室254,最后经第二集流管6后通过第二外接管62流出。至此,第一换热介质完成一次换热流程。
进一步,所述壳体4包括侧壁40。壳体4的第一端403封闭。而所述壳体4的第二端405敞开,以便于第一集管箱1、芯体3等部件的安装。其中,侧壁40可包括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和第四侧壁44四个板件。其中,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和第四侧壁4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盖15包括位于顶端的主体部152和自主体部152的外缘向下延伸的连接部151。在第一端403处,所述侧壁40的外侧的至少部分焊接于所述连接部151的内侧(可结合图2-图4、图10以及图16)。而所述侧壁40的内侧的至少部分与主板11的周侧壁113(或主板11的周侧壁113和第一底板12的周侧壁)焊接连接,以增加封盖15与侧壁40的焊接面积,从而增强壳体4的焊接强度。
此外,所述连接部151的内侧也可只与主板11的周侧壁113焊接连接,或与主板11的周侧壁113以及第一底板12的周侧壁焊接连接。而侧边40的端部与第一底板12焊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4还包括位于第一端403的顶壁46,该顶壁46可与侧壁40一体成型(可结合图5、图7及图8)。相应地,集管箱1可不设置封盖,此种情况下,顶壁可作为封盖来封堵所述第一孔的开口。当然,集管箱1也可另外设置封盖。相较于通过多个板件焊接而得的壳体而言,减少了焊缝,降低了泄露换热介质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壳体的强度及密封性。当然,顶壁46也可与侧壁40独立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封盖15可不包括连接部151,则所述侧壁的两端可分别焊接于第一、二底板。而对于未设置有第一底板的换热器而言,侧壁的两端可分别焊接于主板和第二底板。
进一步,所述壳体4外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401的第三集流管7和第四集流管8,以向换热通道401通入第二换热介质或将换热通道401内的第二换热介质导出。所述第三集流管7设置于壳体4的靠近第一端403的外侧壁,第四集流管8设置于壳体4的靠近第二端405的外侧壁。可选的,所述第三集流管7和第四集流管8在所述壳体4外呈对角设置,以便第二换热介质与第一换热介质形成逆流换热,从而使得二者之间换热更加充分。当然,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所述壳体4与第三、四集流管7、8一体成型。当然,所述壳体与第三、四集流管也可独立设置,具体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沿所述第一端403向第二端405的方向,所述壳体4设置有多个褶皱结构45,以释放换热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并可增强壳体的强度。所述褶皱结构45沿所述扁平管30堆叠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多个褶皱结构45大致均匀分布。当然,所述多个褶皱结构也可不均匀分布。
所述褶皱结构可以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凸起,以使褶皱结构的端部抵接扁平管的侧边,以利于扁平管的定位。当然褶皱结构45也可向壳体4的外侧凸起(结合图20)。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所述褶皱结构的个数也可仅为一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也可不包括壳体,则流经扁平管的第一换热介质则与外界空气等介质进行换热。
进一步,所述芯体3包括散热件39。所述散热件39设置于所述换热通道401内。所述散热件39于所述扁平管30间隔设置。所述散热件39可以是换热翅片,比如锯齿形换热翅片、波纹状换热翅片等。其中,所述散热件39可通过钎焊等方式固定设置于扁平管上,也可通过端部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底板(包括第一、二底板中至少一个),或者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底部(包括第一、二底板中至少一个)。
下面以锯齿形换热翅片为例,对散热件39进行说明(可结合图18及图19)。所述散热件39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平行排列的齿条397组成。所述齿条397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排列的凸框3971。此外,相邻齿条的凸框沿齿条长度方向(图19中箭头C所指的方向及其相反方向)错开设置。采用这种结构的散热件,使得第二换热介质沿图19中箭头B所示方向或其相反方向流动,破坏了第二换热介质与散热件39接触的边界层,增加了对第二换热介质的扰动,从而提高第二换热介质在散热件39表面的传热系数。另外,与第二换热介质沿其他方向流动的情况相比,比如沿箭头A所示方向流动,较大程度的减小了换热翅片对第二换热介质流动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39靠近所述第三集流管7的一侧设置有缺口部391,靠近第四集流管8的一侧设置有缺口部392(可结合图6、图7、图8及图18)。相应地,所述壳体的侧壁的第一端403设置有与缺口部391连通的接口411,第三集流管7通过该接口411与换热通道401连通。壳体的侧壁的第二端405设置有与缺口部392连通的接口(未示出),第四集流管8通过该接口与换热通道401连通。
散热件39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向两端延伸形成定位部393,以利于散热件39的定位,同时可保证散热件39的尺寸。定位部393与缺口部391或392相连设置。可选的,所述限位部393的端面为平直边缘。其中,端面的长度L可大致为5mm~10mm,以在保证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动的同时,保证散热件39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各实施例,可将包括第三、四集流管7、8和壳体4等的组合体作为芯体外组件120,将包括第一集管箱1、扁平管30及第二集管箱2等的组合体作为芯体内组件110。在换热器的具体安装时,芯体外组件120与芯体内组件110可通过嵌套装配于一起,以便于换热器整体的安装。以上述壳体4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为例,该芯体内组件110可自敞口嵌入壳体4内部,并且可使得第一集管箱1抵接于所述顶壁46的内侧。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芯体(3)及集管箱(1);所述集管箱(1)包括:
主板(11),包括第一表面(101)和与所述第一表面(101)相对的第二表面(102),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表面(101)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孔(105),所述第一孔(105)沿所述主板(11)的长度方向(L1)延伸,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102)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孔(106),所述第二孔(106)沿所述主板(11)的宽度方向(W1)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孔(105)连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孔(106),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一孔(105)的流体分配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孔(106),或者能够使得流经所述第二孔(106)的流体汇集到所述第一孔(105);
封盖(15),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01),以封堵所述第一孔(105)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01)的开口(1051);
所述芯体(3)包括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扁平管(30),所述扁平管(30)一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二孔(106)内,所述扁平管(30)包括具有侧壁(3012)和定位面(3011)的缩口部(301),所述侧壁(3012)全部位于集管箱(1)内,所述定位面(3011)抵接于所述集管箱(1)靠近所述扁平管(30)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1)包括第一板状件(111)和第二板状件(112);其中,所述第一孔(105)位于所述第一板状件(111),所述第二孔(106)位于所述第二板状件(112),所述第一板状件(111)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状件(112)靠近所述封盖(15)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106)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孔(105)的第一开口和远离所述第一孔(105)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板(11)背离所述封盖(15)一侧的第一底板(12),所述第一底板(12)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孔(106)一一对应的第三孔(108),所述第三孔(108)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孔(106)的横截面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集管箱(2),所述第二集管箱(2)包括盖板(25)及第二底板(20);
其中,所述盖板(25)设置有沿所述盖板(25)的长度方向(L2)延伸的凹槽(251),所述凹槽(251)包括开口部(251a),所述第二底板(20)设置有插接所述扁平管(30)的第四孔(201),所述第四孔(20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凹槽(251)的延伸方向,所述凹槽(251)的开口部(251a)朝向所述第二底板(20)设置;
所述凹槽(251)中设置有隔板(252),以将所述凹槽(251)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第一、二腔室(253、25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20)包括与盖板(25)相连的第三板状件(21)以及远离盖板(25)的第四板状件(22);所述第三板状件(21)开设有形成第四孔(201)的第一孔部(2011),所述第四板状件(22)开设有形成第四孔(201)的第二孔部(2012),所述第一孔部(201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孔部(2012)的横截面面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4)包括侧壁(40);
所述芯体(3)部分或全部嵌套于所述壳体(4)内,所述扁平管(30)将所述壳体(4)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401);其中,所述芯体(3)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通道(401)内的散热件(39);
所述侧壁(40)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401)的接口(411);
沿所述盖板(25)的长度方向(L2),所述盖板(25)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253)的第一集流管(5),所述盖板(25)的另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254)的第二集流管(6)。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15)包括主体部(152)和自主体部(152)的外缘向远离所述主体部(152)的一侧延伸的连接部(151),所述侧壁(40)的至少部分焊接于所述连接部(151)的内侧;或所述顶壁(46)与所述侧壁(40)一体成型。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孔(108)的边沿向远离所述封盖(15)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107)和/或所述第四孔(201)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盖板(25)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207)。
CN201810569282.5A 2018-05-25 2018-06-05 集管箱及换热器 Active CN1105673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9282.5A CN110567311B (zh) 2018-06-05 2018-06-05 集管箱及换热器
US16/964,926 US11624565B2 (en) 2018-05-25 2019-05-24 Header box and heat exchanger
PCT/CN2019/088400 WO2019223797A1 (zh) 2018-05-25 2019-05-24 集管箱及换热器
EP19807116.9A EP3745076B1 (en) 2018-05-25 2019-05-24 Pipe collecting box and heat exchang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9282.5A CN110567311B (zh) 2018-06-05 2018-06-05 集管箱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67311A CN110567311A (zh) 2019-12-13
CN110567311B true CN110567311B (zh) 2021-05-18

Family

ID=6877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69282.5A Active CN110567311B (zh) 2018-05-25 2018-06-05 集管箱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673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2522B (zh) * 2020-03-31 2022-09-0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5043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345038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CN107687787A (zh) * 2016-08-03 2018-02-1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4594B2 (ja) * 2006-04-28 2011-07-13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5043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345038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CN107687787A (zh) * 2016-08-03 2018-02-1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67311A (zh) 2019-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23797A1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US5236336A (en) Heat exchanger
WO2017097133A1 (zh) 一种换热器
CN109520330B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JP5722528B2 (ja) 熱交換器用プレート
CN110567311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10530190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JP2984326B2 (ja) 熱交換器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CN112682980A (zh) 换热器
CN112682981A (zh) 换热器
CN209745054U (zh) 换热器
CN112146475B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112033184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23560B (zh) 换热器
KR20120097143A (ko) 열교환기
KR20080103290A (ko) 3피스 타입 헤더파이프 어셈블리 및 이의 제작방법과 그를이용한 열교환기
CN112033185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07687726B (zh) 热交换装置
CN211425152U (zh) 换热器
CN218270294U (zh) 热交换器和汽车空调系统
CN110530180A (zh) 换热器
CN112432537B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941768B1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