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3560B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23560B CN111623560B CN201910145790.5A CN201910145790A CN111623560B CN 111623560 B CN111623560 B CN 111623560B CN 201910145790 A CN201910145790 A CN 201910145790A CN 111623560 B CN111623560 B CN 1116235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collecting
- manifold
- heat exchange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65 increas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第二集流件、多个换热管和多个散热件,多个所述散热件与多个所述换热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均包括至少一个腔室,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入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腔室内,第一集流件的腔室与第二集流件对应的腔室通过所述换热管的管腔连通;其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隔离件,隔离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内并将所述第一集流件的腔室沿长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集流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如何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一直以来备受各大换热器厂商关注。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第二集流件、多个换热管和多个散热件,多个所述散热件与多个所述换热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均包括至少一个腔室,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入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腔室内,第一集流件的腔室与第二集流件对应的腔室通过所述换热管的管腔连通;
其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隔离件,隔离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内并将所述第一集流件的腔室沿长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集流腔。
可选的,所述隔离件包括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件的腔室内的隔离板和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之间的内板,所述内板和隔离板沿内板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内板位于相邻两个散热件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的腔室不与内板内部贯通。
可选的,所述隔离件包括一体成型的隔离板和内板,所述隔离板贯穿第一集流件,所述内板位于相邻两个散热件之间。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围合形成一介质腔,所述换热管的部分和所述散热件设于所述介质腔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均包括管件、与所述管件连接的安装板;所述管件包括至少一个管部,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的腔室设于所述管部与所述安装板之间;
所述安装板开设有贯穿所述安装板上下表面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第一集流件的腔室或所述第二集流件的腔室连通,所述换热管插设于安装孔。
可选的,所述管部向所述安装板一侧凹陷形成凹部,所述凹部沿所述管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的管件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第一腔室,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部和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第二腔室;
所述隔离板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并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隔离板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并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为第三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
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集流件的端面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连接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腔或连通所述第二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的通道。
可选的,所述第二集流件的管件包括第三管部和第四管部(所述第二集流件的腔室包括设于所述第三管部和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第三腔室,以及设于所述第四管部和所述的安装板之间的第四腔室。
可选的,所述隔离件包括分开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并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并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为的第三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第二集流件、设于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之间的多个换热管和多个散热件以及隔离件。其中,隔离件将所述第一集流件的腔室沿长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集流腔,从而增加制冷剂的流程,相同流量的制冷剂通过较少的流道时,各个流道内的制冷剂分配更均匀,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内板与支撑部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管件、内板以及隔离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管件、安装板、内板以及隔离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内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冷媒流动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100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中,比如CO2制冷系统。
请参照图1,并在必要时结合图2至11所示。该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芯体3、壳体4及隔离件。所述壳体4内部形成一介质腔,芯体3的部分或全部容纳于该介质腔。芯体3包括多个散热件39和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30。多个散热件39与多个换热管30间隔设置于壳体4内部的介质腔内。第一集流件1内部具有腔室,第二集流件2内部同样具有腔室。隔离件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集流件1内并将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沿长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集流腔。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与第二集流件2的腔室通过换热管30的管腔连通。
隔离件包括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内的隔离板17和位于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2之间的内板38。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38和隔离板17沿内板38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内板38位于相邻两个散热件39之间。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不与内板38内部贯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内板38仅仅代替一根换热管30,即只牺牲一根换热管30,且内板38和隔离板17独立设置。具体地,内板38与隔离板17相对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内外两侧。在保证隔离板17具有一定强度的前提下,其厚度达到最小值时,如此设置有利于减小换热管30之间的间距,避免为了保证隔离板17的厚度、强度以及每根换热管30内的冷媒正常流通,从而使换热管30之间的间距最小值限定为不能低于隔离板17的厚度,从而减少换热管30的数量,不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从另一方面讲,与换热管30完全错开设置的隔离板17,其厚度最大值可以设置为相邻两换热管30的间距大小,而本实施例的隔离板17的厚度最大值可设置为相邻两换热管30的间距的两倍,在保证换热器效率一样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隔离板17的厚度设定范围广。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内板38与隔离板17两者沿长度方向的中轴线可沿换热管30的布置方向产生一定偏差,偏差距离不超过隔离板17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件包括一体成型的隔离板17和内板38(可结合图5至图7所示)。其中,隔离板17贯穿第一集流件1,内板38位于相邻两个散热件39之间,具体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详细描述。
在沿换热管30内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壳体4具有相对的第一端403与第二端405。第一集流件1设置于壳体4的第一端403,第二集流件2设置于壳体4的第二端405。
第一集流件1包括管件11、与管件11连接的安装板10。
管件11包括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其中,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相邻设置。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也可不相邻设置。
第一管部111包括主体部1111,第二管部112同样包括主体部1111。主体部1111邻近安装板10的一侧敞开。第一管部111与安装板10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第一腔室15。第二管部112与安装板10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第二腔室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5和第二腔室16共同形成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1包括连接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的连接部115,连接部115的端面与安装板10连接。连接部115设置有连通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三集流腔161或连通第二集流腔152和第四集流腔162的通道116。具体地,第一管部111包括设于主体部1111两侧的内壁1113和外壁1114。第二管部112包括设于主体部1111两侧的内壁1123和外壁1124。连接部115由第一管部111的内壁1113和第二管部112的内壁1123贴合而形成,则第一管部111内外壁1113、第二管部112的内壁1123的端面均与安装板10连接。相应地,第一管部111的外壁1114、第二管部112的外壁1124的端面均与安装板10连接。通道116由第一管部111的内壁1113开设的通道和第二管部112的内壁1123开设的通道共同形成。该通道116连通第二集流腔152和第四集流腔162。该通道116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矩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选的,所述第一管部111的内壁1113、外壁1114和第二管部112的内壁1123、外壁1124大致呈平直板状,以利于装配。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15也可是一体成型而独立于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之外的部件,可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部111的部分主体部1111向安装板10一侧凹陷形成凹部1110,凹部1110沿管件11的长度方向延伸。同样,第二管部112的部分主体部1111也向安装板10一侧凹陷形成凹部1110,凹部1110沿管件11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凹部1110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管件11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板17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支撑部171和第二支撑部172(可结合图3所示)。第一支撑部171的部分设于第一腔室15。具体地,第一管部111开设有插孔1112,第一支撑部171远离安装板10的一端插接于该插孔1112内,使得第一支撑部171远离安装板10的一侧与第一管部111连接,且第一支撑部171远离第一管部111的一侧与安装板10连接。该第一支撑部171将第一腔室15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二集流腔152。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二集流腔152沿管件11的长度方向L1(即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的长度方向)排布。
第二支撑部172的部分设于第二腔室16。具体地,第二管部112开设有插孔1122,第二支撑部172远离安装板10的一端插接于该插孔1122内,使得第二支撑部172远离安装板10的一侧与第二管部112连接,且第二支撑部172远离第二管部112的一侧与安装板10连接。该第二支撑部172将第二腔室16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三集流腔161和第四集流腔162。第三集流腔161与第四集流腔162沿管件11的长度方向L1(即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的长度方向)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71和第二支撑部172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设置,比如第一支撑部171可以和第一管部111一体成型,或直接连接于第一管部111的内壁面,只要保证能够将第一腔室15隔离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或更多个集流腔即可。同样,第二支撑部172亦是如此。此外,第一支撑部171和第二支撑部172也可一体成型,而形成一个整体的隔离板17。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安装板10开设有贯穿安装板10上下表面的安装孔101(可结合图4所示)。该安装板10的长度方向L2与管件11的长度方向L1一致,安装板10的宽度方向W2与管件11的宽度方向W1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0的中部设置有一部分未开设安装孔101的无通孔区域1020(结合图4所示)。该无通孔区域1020沿安装板10的宽度方向延伸。安装板10开设有沿安装板10宽度方向W2排布的两排安装孔1011和1012(为便于安装孔的描述,此处采用标号1011和1012予以区分)。其中,一排安装孔1011包括位于隔离件两侧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安装孔连通第一集流腔151,另一部分安装孔连通第二集流腔152。另一排安装孔1012同样被无通孔区域1020分割为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连通第三集流腔161,另一部分连通第四集流腔162。该设有无通孔区域1020的安装板10,适用于内板38与隔离板17独立设置的情况。其中,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不与内板38内部贯通。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无通孔区域1020沿安装板10长度方向的距离D1与中间间隔一个安装孔101的两个安装孔101之间的距离D2相等。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无通孔区域1020沿安装板10长度方向的距离D1小于中间间隔一个安装孔101的两个安装孔101之间的距离D2,有利于减小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增加换热管30的数量,提高换热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图7所示,安装板10的中部设置有插孔104。该插孔104的设置位置可与上述图4所示安装板10的无通孔区域1020对应。该设置有插孔104的安装板10,适用于内板38与隔离板17一体成型的情况。此处所述的内板38与隔离板17一体成型,可理解为内板38与隔离板17的第一支撑部171及第二支撑部172一体成型,比如两个内板38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71及第二支撑部172,或一个足够大的内板与隔离板17一体成型。当然,也可宽泛的理解为内板38与隔离板17的部分一体成型。比如,一内板38与第一支撑部171一体成型,另一内板38与第二支撑部172一体成型。具体地,安装板10设有两个插孔104,相应地,内板具有两个。请继续结合图7所示并结合图6所示,一体成型的隔离件,其隔离板17贯穿第一集流件1,内板38位于相邻两个散热件39之间。在一些实施中,该一体成型的隔离件在具体安装时,可自第一集流件1朝向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一侧插接于第一集流件1。
进一步,安装板10的安装孔101处设有朝向远离管件11的一侧延伸的翻边结构106,该翻边结构106有利于换热管30的安装定位。
进一步的,沿安装板10的宽度方向W2,安装板10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两个所述安装板10的端面向管件11所在的一侧延伸形成包边103。包边103包覆第一管部111的外壁1114、第二管部112的外壁1124,有利于增加管件11与安装板10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增强集管箱的焊接强度。
进一步的,沿管件11延伸的长度方向,管件11靠近第二集流腔152和第四集流腔162的一端(即第一集流件1靠近第二集流腔152和第四集流腔162的一端)密封,另一端用于导入第一换热介质或导出第一换热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1靠近第二集流腔152和第四集流腔162的一端设有端盖18。当然,管件11的该端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封堵,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第一集流件1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接件19。第一集流件1包括穿过转接件19而进入第一集流腔151的转接管53,以及穿过转接件19而进入第三集流腔161的转接管63,以向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三集流腔161中的一个导入第一换热介质,而从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三集流腔161中的另一个中导出第一换热介质。
另外,转接管53外还设置有管路连接件50。转接管63外还设置有管路连接件60。
第二集流件2的结构与第一集流件1的基本相同。第二集流件2包括管件21和连接管件21的安装板。
第二集流件2的管件21包括第三管部211和第四管部212,第二集流件2的腔室包括设于第三管部211和第二集流件的安装板之间的第三腔室,以及设于第四管部212和第二集流件的安装板之间的第四腔室。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共同形成第二集流件2的腔室。不同的是,第三、四管部211、212的连接部并未设置通孔,则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并不连通。且该第二集流件2的两端均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管部111、第二管部112、第三管部211以及第四管部212可以采用通过板件冲压而成。
第二集流件2的安装板开设有贯穿第二集流件2的安装板上下表面的安装孔。安装孔与第二集流件的腔室连通,具体地,安装孔的一部分与第三腔室连通,另一部分与第四腔室连通。
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1的第一腔室15通过一部分换热管30与第二集流件2的第三腔室连通,第一集流件1的第二腔室16通过另一部分换热管30与第二集流件2的第四腔室连通。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30可以呈扁平状,比如换热管30可采用微通道扁管。则沿换热管30的宽度方向排布多个微通道302,并且微通道302沿换热管3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与端部的集管箱连通。采用微通道扁管可更好的增加换热管的强度,比如耐压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此外,换热管的每层可以为一个换热管,也可为多个换热管在同一平面内排列而成的宽幅扁管。本申请对换热管的种类、个数及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确定。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38的厚度与换热管30的厚度相同,以使得换热器在不改变尺寸的基础上,采用内板38来替换一层换热管30。同样,内板38可以为一个板件,也可为在同一平面内排列成一层的多个板件。可选的,内板38横向截断面的外围尺寸与换热管30横向截断面的外围尺寸相同(可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即内板与换热管30的外部尺寸大致相同,只是换热管30的长度比内板长一些,以插入集管箱。
进一步,散热件39可以是换热翅片,比如锯齿形换热翅片、波纹状换热翅片等。其中,散热件39可通过钎焊等方式固定设置于换热管30上,也可通过端部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安装板,或者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底部。
进一步,壳体4外侧壁设置有连通壳体内的介质腔的第一集流管(未示出)和第二集流管8,以收集或分配第二换热介质。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于壳体4靠近第一端403的外侧壁处,第二集流管8设置于所述壳体4靠近第二端405的外侧壁处。
第一集流管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外接管72,以向第一集流管流入或从第一集流管流出第二换热介质。第二集流管8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外接管82,对应自第二集流管8流出或向第二集流管流入第二换热介质。比如,第二换热介质可自第二外接管82进入第二集流管,而后进入壳体内的腔室并通过换热管与第一换热介质换热,之后流入第一集流管7,并最终由第一外接管72流出。
进一步,壳体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包括多个拼接的侧壁也可分为至少两个独立的部分。若壳体4由至少两个侧壁拼接而成时,拼接处两侧的两侧壁存在重合的部分,以保证焊接面积,增加壳体4的强度。
进一步的,沿第一端403向第二端405的方向,壳体4设置有多个褶皱结构45,以释放换热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并可增强壳体的强度。褶皱结构45沿换热管30堆叠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多个褶皱结构45大致均匀分布。当然,多个褶皱也可不均匀分布。当然,褶皱结构45的个数也可仅为一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褶皱结构45可以向壳体的内侧凸起,以使褶皱结构45的端部抵接换热管30的侧边,以利于换热管的定位。当然褶皱结构也可向壳体的外侧凸起。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也可不包括壳体,则流经换热管的第一换热介质可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集流件1的管件11或第二集流件2的管件21包括一个管部或更多个管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请参照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00在工作时,第一换热介质通过转接管53进入第一集流件1的第一集流腔151。随后,第一换热介质被分配到连通第一集流腔151的换热管30中,并通过该(组)换热管30流入第二集流件2的第三腔室,形成第一流程C1。而后,第一换热介质在第三腔室中向另一端流动(比如在图11中向下方流动。之后,第一换热介质流入与第二集流腔152连通的换热管30,并通过该(组)换热管30流入第二集流腔152,形成第二流程C2。进而第一换热介质自第二集流腔152通过通道116流入第四集流腔162。之后第一换热介质自第四集流腔162进入与该集流腔连通的换热管30中,并通过该(组)换热管流入第二集流件2的第四腔室,形成第三流程C3。进而,第一换热介质向第四腔室的另一端流动(比如在图11中向上方流动)。之后第一换热介质进入与第三集流腔161连通的换热管,并通过该(组)换热管30流入第三集流腔161,形成第四流程C4。最后,第一换热介质通过与第三集流腔161连通的转接管63流出第一集流件1。至此,第一换热介质完成一次换热过程。
在第一换热介质流动的同时,第二换热介质可通过第一集流管流入介质腔并在介质腔中与第一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并在换热后自第二集流管8流出。当然,第二换热介质也可自第二集流管8进入介质腔,而在换热后自第一集流管流出。此外,对于没有壳体4的换热器而言,第一换热介质在换热管中流动的过程中直接与换热管外侧的空气进行换热。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多个换热管(30)和多个散热件(39),多个所述散热件(39)与多个所述换热管(3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所述第二集流件(2)均包括至少一个腔室,所述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通入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所述第二集流件(2)腔室内,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与第二集流件(2)对应的腔室通过所述换热管(30)的管腔连通;
其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隔离件,隔离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内并将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沿长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互不连通的集流腔,被所述隔离件分隔的所述集流腔通过换热管(30)以及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腔室相通;
所述隔离件包括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内的隔离板(17)和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之间的内板(38),所述内板(38)和隔离板(17)沿内板(38)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内板(38)位于相邻两个散热件(39)之间;
或者,所述隔离件包括一体成型的隔离板(17)和内板(38),所述隔离板(17)贯穿第一集流件(1),所述内板(38)位于相邻两个散热件(39)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板(17)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不与内板(38)内部贯通。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4),壳体(4)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所述第二集流件(2)围合形成一介质腔,所述换热管(30)的部分和所述散热件(39)设于所述介质腔内。
4.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均包括管件(11、21)、与所述管件(11、21)连接的安装板(10);所述管件(11、21)包括至少一个管部(111、112、212、211),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腔室设于所述管部(111、112、212、211)与所述安装板(10)之间;
所述安装板(10)开设有贯穿所述安装板(10)上下表面的安装孔(101),所述安装孔(101)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或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腔室连通,所述换热管(30)插设于安装孔(10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111、112、212、211)向所述安装板(10)一侧凹陷形成凹部(1110),所述凹部(1110)沿所述管件(11)的长度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包括安装板(10)和管件(11),所述管件(11)包括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所述第一集流件(1)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管部(111)和所述安装板(10)之间的第一腔室(15),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部(112)和所述安装板(10)之间的第二腔室(16);
所述隔离件包括隔离板(17),所述隔离板(17)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5)并将所述第一腔室(15)分隔为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二集流腔(152),所述隔离板(17)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6)并将所述第二腔室(16)分隔为第三集流腔(161)和第四集流腔(162);
所述第一集流件(1)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管部(111)和所述第二管部(112)的连接部(115),所述连接部(115)朝向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端面与所述安装板(10)连接,所述连接部(115)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三集流腔(161)或连通所述第二集流腔(152)和第四集流腔(162)的通道(116)。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管件(21)包括第三管部(211)和第四管部(212),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腔室包括设于所述第三管部(211)和所述安装板(10)之间的第三腔室,以及设于所述第四管部(212)和所述的安装板(10)之间的第四腔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腔室包括第一腔室(15)和第二腔室(16),所述隔离件包括分开设置的第一支撑部(171)和第二支撑部(172);所述第一支撑部(171)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5)并将所述第一腔室(15)分隔为第一集流腔(151)和第二集流腔(152),所述第二支撑部(172)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6)并将所述第二腔室(16)分隔为的第三集流腔(161)和第四集流腔(16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45790.5A CN111623560B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45790.5A CN111623560B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换热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23560A CN111623560A (zh) | 2020-09-04 |
CN111623560B true CN111623560B (zh) | 2022-07-29 |
Family
ID=72270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45790.5A Active CN111623560B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2356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66492A (ja) * | 1999-03-12 | 2000-09-29 | Sanden Corp | 積層型熱交換器 |
JP2003014336A (ja) * | 2001-06-29 | 2003-01-15 |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 凝縮器 |
WO2013160954A1 (ja) * | 2012-04-26 | 2013-10-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2016038192A (ja) * | 2014-08-11 | 2016-03-22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CN106288893A (zh) * | 2015-06-03 | 2017-01-04 |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 换热器系统 |
CN106568216A (zh) * | 2016-10-31 | 2017-04-19 |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8981234A (zh) * | 2017-05-31 | 2018-12-11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装置 |
-
2019
- 2019-02-27 CN CN201910145790.5A patent/CN11162356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23560A (zh) | 2020-09-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236336A (en) | Heat exchanger | |
US9901966B2 (en)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 |
WO2017097133A1 (zh) | 一种换热器 | |
KR20130084178A (ko) | 헤더 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 |
KR20120044849A (ko) | 헤더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 |
US20170050489A1 (en) | Condenser | |
KR20120044851A (ko) | 열교환기 | |
KR20140106220A (ko) | 자동차 응축기의 드라이어 탱크 연결을 위한 커넥터 | |
CN111623560B (zh) | 换热器 | |
CN110567311B (zh) | 集管箱及换热器 | |
CN212457512U (zh) | 换热组件和换热系统 | |
CN211552541U (zh) | 换热器 | |
WO2019223797A1 (zh) | 集管箱及换热器 | |
CN110530190B (zh) | 集管箱及换热器 | |
CN110595248B (zh) | 扁管、换热管和换热器以及换热管的制造方法 | |
WO2020108513A1 (zh) | 一种换热装置 | |
CN112033184A (zh) |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9745054U (zh) | 换热器 | |
CN112880436A (zh) | 换热器 | |
CN217275793U (zh) | 热交换器水室结构及热交换器和汽车 | |
CN218270294U (zh) | 热交换器和汽车空调系统 | |
KR20070064938A (ko) | 열교환기 | |
CN211425152U (zh) | 换热器 | |
CN212205777U (zh) | 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的工装治具和空调器 | |
CN114719631B (zh) | 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9 Address after: 312599 xialiquan village, Qixing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