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7383U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27383U CN212227383U CN201922273872.6U CN201922273872U CN212227383U CN 212227383 U CN212227383 U CN 212227383U CN 201922273872 U CN201922273872 U CN 201922273872U CN 212227383 U CN212227383 U CN 2122273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communicating
- collecting
- collecting pipe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多个的第一隔板和多个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隔板侧壁,所述第一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隔板侧壁,所述第二个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壁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联通管的分配,制冷剂可均匀的流入到各流程单元,减少换热器入口第一总接口管处结霜,同时通过多个流程,减少换热器下半部分结霜,减少因为结霜而导致的翅片不通风,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集流管轴向平行于水平面放置时,一般的设计是制冷剂从下部集流管进入,上部集流管流出,而冷凝水一般由上至下流动到,一般认为越靠近进口端的冷凝水越多,制冷剂进口处液体冷媒多,换热量也最大。采用这种放置方法时,由于制冷流入蒸发器时是气液两相的,导致结霜在进口处最多,霜很容易将换热器的翅片堵住,从而造成换热器换热能力的衰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换热器结霜主要集中在下半部分的问题,延缓换热器的结霜速度,提升换热效率。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多个的第一隔板和多个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隔板侧壁,所述第一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隔板侧壁,所述第二个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壁连接;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管段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管段沿缩短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之间不联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段之间不联通所述第一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隔板,和/或所述第二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隔板;
还包括第一联通管和第二联通管,每个所述第一管段均与所述第一联通管联通,每个所述第二管段均与所述第二联通管联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板还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联通管连通处另一侧,所述第二隔板还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与另一根所述联通管连通处另一侧。
可选的,所述联通管包括第一联通管,所述第一联通管包括第一联通孔,所述第一联通孔包括多个,多个第一联通孔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联通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通过所述第一联通孔联通,所述第一联通管包括第一总接口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联通管沿轴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部,所述第一隔板包括隔板孔,所述第一联通管的外侧壁与所述隔板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联通管贯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
可选的,所述联通管还包括第二联通管,所述第二联通管包括第二联通孔,所述第二联通孔包括多个,各所述第二联通孔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多个的出口,所述第二联通孔与所述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联通管还包括第二总接口管;
所述第二集流管和第二联通管的连接处还包括接管,所述接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联通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外壁分别于第二联通孔和出口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第三联通管,所述第三联通管包括第三联通孔,所述第三联通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联通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联通,所述第一联通管位于所述第三联通管的内部,第一联通管还包括第一总接口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第一管段入口,所述第一管段入口与所述第三通孔连接,所述第三联通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连通处还包括接管,所述接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联通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外壁分别于第三联通孔和第一管段入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三联通管与所述第二联通管相邻且大体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二联通管均包括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换热管孔,所述第一换热管穿过所述第二联通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联通。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之间还包括接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还包括第二管段入口,所述接管的一端与第二管段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联通管设有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接管孔,所述接管通过所述接管孔,穿过所述第二联通管,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联通孔的连接;
所述第三联通管通过所述接管和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联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轴向平行于水平面放置,
所述换热器做为蒸发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流程单元,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为第一流程,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二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为第二流程,所述流程单元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流程和一个所述第二流程,所述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之间由所述第一隔板间隔,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总接口管进入所述第一联通管,通过所述第一联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制冷剂至少通过一个流程单元进入所述第二联通管,并由所述第二总接口管流出。
可选的,所述流程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流程,制冷剂的流通顺序依次为第一流程、第二流程、第一流程,所述第二流程和第二个所述第一流程之间由所述第二隔板间隔。
本实用新型通过与两集流管相联通的联通管、联通管的联通孔及隔板,将换热器分隔成多个流程单元,且每个流程单元不少于2个流程,使换热器具有多个流程,通过联通管的分配,制冷剂可均匀的流入到各流程单元,减少第一总接口管处结霜,同时通过多个流程,减少换热器下半部分结霜,减少因为结霜而导致的翅片不通风,提高了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二隔板及第二联通管结构爆炸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一隔板及第一联通管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一联通管、第三联通管、集流管及隔板组合剖面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第一联通管、第三联通管、集流管及隔板组合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附图。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多个的第一隔板31和多个的第二隔板32,所述第一隔板31包括第一隔板侧壁,所述第一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32包括第二隔板侧壁,所述第二个隔板32侧壁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壁连接;还包括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径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连接;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管段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管段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之间不联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段之间不联通,上述不联通指的是不直接联通,也不会通过换热管联通,即内部流体不会产生任何的交换或混合,所述第一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隔板,和/或所述第二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隔板;
还包括第一联通管和第二联通管,每个所述第一管段均与所述第一联通管联通,每个所述第二管段均与所述第二联通管联通。所述隔板为隔断隔板,用于将换热管4位于集流管内部的流通口完全隔断。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均为两端密封的长管。
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包括第一联通管5和第二联通管6,所述第一隔板31至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1管与所述第一联通管5连通处两侧,所述第二隔板32至少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与第二联通管6连通处两侧,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第一联通管的连通处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和第二联通管6的连通处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不位于同一直线。
采用两个隔板分别隔断连通处能够更好的进行流程的分配,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第一联通管5沿轴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部,所述第一隔板31包括隔板孔,所述第一联通管5的外侧壁与所述隔板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联通管5贯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31。第一联通管为较细的管,位于第一集流管内部使制冷剂的分配效果更好,能够延缓入口处结霜较多,减少第一总接口管处翅片被霜堵住的情况。
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轴向平行于水平面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流程单元,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为第一流程,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二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为第二流程,流程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流程,制冷剂的流通顺序依次为第一流程、第二流程、第一流程,所述第二流程和第二个所述第一流程之间由所述第二隔板间隔,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总接口管进入所述第一联通管,通过所述第一联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制冷剂至少通过一个流程单元,通第二集流管进入所述第二联通管,并由所述第二总接口管流出。
该换热器也可在热泵系统中的制冷模式下作为冷凝器使用,在制热模式下作为蒸发器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3-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附图。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多个的第一隔板31和多个的第二隔板32,所述第一隔板31包括第一隔板侧壁,所述第一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32包括第二隔板侧壁,所述第二个隔板32侧壁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壁连接;还包括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径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连接;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管段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管段沿缩短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之间不联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段之间不联通所述第一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隔板,和/或所述第二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隔板;
还包括第一联通管和第二联通管,每个所述第一管段均与所述第一联通管联通,每个所述第二管段均与所述第二联通管联通
所述第一集流管1还包括第一管段入口11,所述第一管段入口11与所述第三联通孔71连接,所述第三联通管7和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连通处还包括接管8,所述接管8 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部,所述接管8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联通管7内部,所述接管8的外壁分别于第三联通孔71和入口11连接。第二联通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也可用接管8联通。
所述第二集流管和第二联通管的连接处还包括接管,所述接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联通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外壁分别于第二联通孔和出口21连接。
如第二实施例的方案,生产加工较为困难,因此可以增加第三联通管7,将第一联通管5放置于第三联通管7内部,这样既保证了分配效果又便于成品加工。
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轴向平行于水平面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流程单元,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为第一流程,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二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为第二流程,所述流程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流程,制冷剂的流通顺序依次为第一流程、第二流程、第一流程,所述第二流程和第二个所述第一流程之间由所述第二隔板间隔,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总接口管进入所述第一联通管,通过所述第一联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制冷剂至少通过一个流程单元进入所述第二联通管,并由所述第二总接口管流出。
下面参考附图5-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附图。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多个的第一隔板31和多个的第二隔板32,所述第一隔板31包括第一隔板侧壁,所述第一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32包括第二隔板侧壁,所述第二个隔板32侧壁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壁连接;还包括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径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连接;
所述隔板为隔断隔板,用于将换热管4位于集流管内部的流通口完全隔断。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均为两端密封的长管。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管段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管段沿缩短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之间不联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段之间不联通所述第一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隔板,和/或所述第二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隔板;
还包括第一联通管和第二联通管,每个所述第一管段均与所述第一联通管联通,每个所述第二管段均与所述第二联通管联通。
第三联通管7与所述第二联通管6相邻且大体平行设置。所述换热管4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41和多个第二换热管42,所述第一换热管4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42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41的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42,所述第二集流管2和所述第二联通管6 均包括在换热管4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换热管孔,所述第一换热管41穿过所述第二联通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联通。
第三联通管和第二联通管位于一处,可使换热器的进出口位于同一方向,更便于后续节省安装空间。
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轴向平行于水平面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流程单元,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为第一流程,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二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为第二流程,制冷剂的流通顺序依次为第一流程、第二流程,所述第二流程和第二个所述第一流程之间由所述第二隔板间隔,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总接口管进入所述第一联通管,通过所述第一联通孔进入所述第一换热管,通过第一换热管进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制冷剂至少通过一个流程单元进入所述第二联通管,并由所述第二总接口管流出。
下面参考附图7-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附图。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多个的第一隔板31和多个的第二隔板32,所述第一隔板31包括第一隔板侧壁,所述第一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32包括第二隔板侧壁,所述第二个隔板32侧壁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壁连接;还包括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径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连接;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壁和两个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管段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管段沿缩短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接续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之间不联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段之间不联通所述第一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隔板,和/或所述第二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隔板;
还包括第一联通管和第二联通管,每个所述第一管段均与所述第一联通管联通,每个所述第二管段均与所述第二联通管联通。
所述第二集流管2与所述第三联通管7之间还包括接管8’,所述第二集流管2还包括第二管段入口22,所述接管8’的一端与第二管段入口22连接,所述第二联通管6 设有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接管孔81,所述接管8’通过所述接管孔61,穿过所述第二联通管6,所述接管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联通孔71的连接;所述第二管段入口2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隔板32
所述第三联通管通过所述接管和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联通。
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轴向平行于水平面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流程单元,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为第一流程,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二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为第二流程,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之间由第二隔板间隔,制冷剂的流通顺序依次为第一流程、第二流程,每个所述流程单元由第一隔板间隔,制冷剂由第一总接口管62流入第一联通管,通过接管8’依次流经第二集流管、第一换热管,再依次流入第二换热管、第二集流管,通过出口21流入第二联通管,再由第二总接口管52流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多个的第一隔板和多个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隔板侧壁,所述第一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隔板侧壁,所述第二隔板侧壁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壁连接;
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多个第一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之间由所述第一隔板间隔,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二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段之间由所述第二隔板间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管段之间不联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段之间不联通,所述第一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管段分隔成至少两个相邻的腔,和/或所述第二管段内至少还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管段分隔成至少两个相邻的腔;
还包括第一联通管和第二联通管,每个所述第一管段的其中一个腔与所述第一联通管联通,每个所述第二管段的其中一个腔与所述第二联通管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通管为分配管,所述第一联通管包括第一联通孔,所述第一联通孔包括多个,多个第一联通孔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联通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通过所述第一联通孔联通,所述第一联通管包括第一总接口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通管沿轴向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部,所述第一隔板包括隔板孔,所述第一联通管的外侧壁与所述隔板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联通管贯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通管包括第二联通孔,所述第二联通孔包括多个,各所述第二联通孔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多个出口,所述第二联通孔与所述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联通管还包括第二总接口管;
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二联通管的连接处还包括接管,所述接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联通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外壁分别与所述第二联通孔和所述出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联通管,所述第三联通管包括第三联通孔,所述第三联通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联通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联通,所述第一联通管位于所述第三联通管的内部,第一联通管还包括第一总接口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多个第一管段入口,所述第一管段入口与所述第三联通孔连接,所述第三联通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连通处还包括接管,所述接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联通管内部,所述接管的外壁分别于第三联通孔和第一管段入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联通管与所述第二联通管相邻且大体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之间还包括接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还包括第二管段入口,所述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联通管设有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接管孔,所述接管通过所述接管孔,穿过所述第二联通管,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联通孔的连接;
所述第三联通管通过所述接管和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联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多根第一换热管和多根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
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二联通管均包括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换热管孔,所述第一换热管穿过所述第二联通管与第三联通管联通。
10.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及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第一联通管包括第一总接口管,所述第二联通管包括第二总接口管,所述第一联通管包括多个第一联通孔,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轴向平行于水平面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流程单元,制冷剂由所述第一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为第一流程,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二集流管流出,流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为第二流程,所述流程单元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流程和一个所述第二流程,所述第一流程和所述第二流程之间由所述第一隔板间隔,所述制冷剂由所述第一总接口管进入所述第一联通管,通过所述第一联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制冷剂至少通过一个流程单元进入所述第二联通管,并由所述第二总接口管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程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流程,所述制冷剂的流通顺序依次为第一流程、第二流程、第一流程,所述第二流程和第二个所述第一流程之间由所述第二隔板间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01686 | 2019-06-28 | ||
CN2019210016860 | 2019-06-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27383U true CN212227383U (zh) | 2020-12-25 |
Family
ID=73901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73872.6U Active CN212227383U (zh) | 2019-06-28 | 2019-12-17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27383U (zh) |
-
2019
- 2019-12-17 CN CN201922273872.6U patent/CN2122273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37088A1 (en) |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 |
KR102228486B1 (ko) | 미세 채널 기반 열 교환기 | |
WO2018095153A1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06524594A (zh) | 蛇形管式换热器 | |
CN102748903B (zh) | 换热器及其扁平换热管 | |
CN211855020U (zh) | 换热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 |
CN101776357B (zh) | 一种热交换器 | |
CN211119692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EP3314189B1 (en) | Microtube heat exchanger | |
CN112303886A (zh) |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 |
CN203249530U (zh) | 一种微通道扁管及具有该扁管的换热器 | |
CN210165622U (zh) |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 |
CN111780459B (zh)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
CN212227383U (zh)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
CN210051186U (zh) | 三介质换热器 | |
WO2014137217A1 (en) | Heat exchanger inlet and outlet design | |
CN203454474U (zh) | 微通道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 |
EP3789697A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CN201724474U (zh) | 一种空调换热器 | |
CN209857727U (zh) | 集流管、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 |
CN210051023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1551843U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463271U (zh) |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 |
CN206131793U (zh) | 高效微通道换热器 | |
CN110260561A (zh) | 双排微通道换、换热系统以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