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85621U -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85621U
CN220185621U CN202322003614.2U CN202322003614U CN220185621U CN 220185621 U CN220185621 U CN 220185621U CN 202322003614 U CN202322003614 U CN 202322003614U CN 220185621 U CN220185621 U CN 220185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oil
rotating shaft
lubricating oil
lubr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036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剑光
王长明
李云鹏
张毅
张涛
马俊
王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unyu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Wolong Electric Nanyang Explosion Proof Digital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unyu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Wolong Electric Nanyang Explosion Proof Digital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unyu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Wolong Electric Nanyang Explosion Proof Digital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unyu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036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856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85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85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设置于支撑轴承端部的润滑油池和甩油环,所述润滑油池设置于轴承盖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的润滑腔内,所述甩油环套设在转轴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位置,所述甩油环的底部与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接触;所述润滑油池通过进油管与自动补油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实现了轴承的油浴润滑,使油位高度保持在设定位置,避免了油位上下波动。

Description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转轴支撑润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隔爆型大功率、高转速dIIC电机只能使用滚动轴承支撑,一般滚动轴承支撑结构最常用的是脂润滑。由于滚动轴承脂润滑流动性差,容易使轴承出现温度高的情况。过高的轴承温度会加速润滑脂劣化变质,引起轴承润滑不良;另一方面,流失的润滑脂渗入转子轴与轴承内盖、轴承内盖与曲路环的隔爆间隙之间,摩擦生热,容易造成转子抱轴。
现有技术中,高转速轴承采用稀油润滑,将轴承的一部分浸入润滑油液内。这种润滑方式,轴承浸入油液的深度不可控,轴承浸入油液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电机轴承温度升高。同时,轴承直接浸入油液,在轴承旋转过程中,轴承室内油液四溅,油位上下波动,很难判断油位是否正常,在装置轻微漏油的情况下,难以判断油位是否合格,极易造成因润滑油位过低导致的轴承抱轴事故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实现了轴承的油浴润滑,使油位高度保持在设定位置,避免了油位上下波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设置于支撑轴承的端部的润滑油池和甩油环,所述润滑油池设置于轴承盖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的润滑腔内,所述甩油环套设在转轴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位置;
所述甩油环的底部被配置为与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接触;
所述润滑油池与自动补油器通过进油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轴承盖上连接有正压管,所述正压管与所述润滑腔内的润滑油池连通,所述正压管远离所述轴承盖的端部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打开方向为外界向所述润滑腔方向。
可选地,所述支撑轴承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之间设置有间隔环组;
所述间隔环组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外间隔环和内间隔环,所述内间隔环的外径小于所述外间隔环的内径,所述外间隔环套设在所述内间隔环外侧,且二者的宽度相同,所述外间隔环和内间隔环之间形成第一润滑油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滚动轴承远离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轴承限位的轴承盖板,所述轴承盖板远离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一侧设置有轴承外盖,所述轴承外盖靠近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润滑腔,所述甩油环设置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润滑腔内的轴段;
所述轴承盖板的外缘套设在所述润滑腔的内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润滑腔内的轴段上套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甩油环套设在所述第一轴套上;
所述轴承盖板上设置有用于穿设在所述第一轴套上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轴套的外径;
所述第一轴套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环台。
可选地,所述轴承外盖通过第二通孔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面与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隔离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滚动轴承远离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轴承限位的轴承内盖,所述轴承内盖靠近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位置设置有润滑油过腔,所述润滑油过腔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滚动体设置位置对应;
所述轴承内盖通过第三通孔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三通孔靠近所述润滑油过腔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环腔,所述密封环腔内设置有第二轴承隔离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外间隔环和第二滚动轴承外套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连通设置的第二润滑油通道和第三润滑油通道,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远离所述第三润滑油通道的端部与所述润滑油过腔连通,所述第三润滑油通道远离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的端部与所述润滑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轴承盖上设置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与所述润滑油池连通,所述排油管与所述润滑油池的连通位置低于所述润滑油池的限定油位,且所述排油管的设置位置低于所述润滑油池的限定油位;所述排油管上连接有油位观察窗。
可选地,所述轴承外盖内设置有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通过注水口与进水管连通,通过排水口与排水管连通。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通过在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位置设置甩油环,且甩油环的底部与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接触,从而在转轴转动时,带动甩油环转动,甩油环将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甩至轴承内,实现对轴承的稀油润滑,确保轴承具有良好的润滑条件,既满足轴承正常运行的润滑需求,又满足其安全稳定运行的散热要求,避免轴承抱轴,确保电机安全稳定运行。所述润滑油池通过进油管与自动补油器连通,实现自动补油,防止油液损失,使油位高度保持在设定位置,避免了油位上下波动,使油位正常,既避免了油位过高造成的润滑油飞溅,又避免了因润滑油的油位过低导致的轴承抱轴事故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承盖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C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轴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
1、轴承外盖盖板,2、第一轴承隔离器,3、第三轴承隔离器,4、第二滚动轴承,5、第一轴套,501、第四通孔,502、第一环台,503、第二环台,6、第二轴套,7、甩油环,8、轴承盖板,801、第一通孔,802、沉头孔,803、定位环台,804、油孔,805、第一密封环槽,9、轴承外盖,901、润滑腔,902、冷却水腔,10、第一连接螺栓,11、端盖,12、第二O型密封圈,13、轴承内盖,1301、润滑油过腔,14、第二轴承隔离器,15、转轴,16、第一润滑油通道,17、第一滚动轴承,18、第二润滑油通道,19、第三润滑油通道,20、外间隔环,21、内间隔环,22、第一O型密封圈,23、正压管,24、温度传感器,25、油位观察窗,26、排油管,27、进油管,28、自动补油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实现了轴承的油浴润滑,使油位高度保持在设定位置,避免了油位上下波动。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设置于支撑轴承端部的润滑油池和甩油环7,所述润滑油池设置于轴承盖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的润滑腔901内,甩油环7套设在转轴15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位置,甩油环7的底部与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接触。所述润滑油池通过进油管27与自动补油器28连通。
其中,润滑腔901的底部为所述润滑油池,所述润滑油池内为用于润滑的润滑油。自动补油器28为采购件,其为现有的装置,此处不对其结构进行详细介绍。甩油环7的内径大于转轴15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通过在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位置设置甩油环7,且甩油环7的底部与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接触,从而在转轴15转动时,带动甩油环7转动,甩油环7将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甩至轴承内,实现对轴承的稀油润滑,确保轴承具有良好的润滑条件,既满足轴承正常运行的润滑需求,又满足其安全稳定运行的散热要求,避免轴承抱轴,确保电机安全稳定运行。所述润滑油池通过进油管27与自动补油器28连通,实现自动补油,防止油液损失,使油位高度保持在设定位置,避免了油位上下波动,使油位正常,既避免了油位过高造成的润滑油飞溅,又避免了因润滑油的油位过低导致的轴承抱轴事故发生。
为了避免工作过程中润滑腔901由于负压产生油气,所述轴承盖上连接有正压管23,正压管23与润滑腔901内的润滑油池连通,正压管23远离所述轴承盖的端部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由外界向所述润滑腔方向为打开方向,以便在润滑腔901内产生负压时,外界空气通过正压管23流入润滑腔901,避免负压的产生。
为了便于观察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的油位,所述轴承盖上设置有排油管26,排油管26与所述润滑油池连通,排油管26与所述润滑油池的连通位置低于所述润滑油池的限定油位,且排油管26的设置位置低于所述润滑油池的限定油位,排油管26上连接有油位观察窗25,以便于使用者观察油位高度。油位观察窗25可以为采购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轴承包括套设在转轴15上的第一滚动轴承17和第二滚动轴承4,第一滚动轴承17和第二滚动轴承4之间设置有间隔环组。通过设置所述间隔环组,将第一滚动轴承17和第二滚动轴承4间隔开,从而达到增加第一滚动轴承17和第二滚动轴承4之间储油空间的目的,提高了储油量,轴承的润滑效果更好,提高了轴承的散热效率,改善了滚动轴承的运行环境。
具体的,所述间隔环组包括套设在转轴15上的外间隔环20和内间隔环21,内间隔环21的外径小于外间隔环20的内径,外间隔环20套设在内间隔环21外侧,且二者的宽度相同,从而在外间隔环20和内间隔环21之间形成第一润滑油通道16,第一润滑油通道16用于第一滚动轴承17、第二滚动轴承4之间的润滑油流通,从而通过在一侧的所述轴承盖上设置油池,即可实现对两个轴承的润滑,有效防止电机抱轴,确保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进一步的,第二滚动轴承4远离第一滚动轴承17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轴承限位的轴承盖板8。轴承盖板8通过第一连接螺栓10连接在端盖11上,端盖11套设在轴承外侧。轴承盖板8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4的外圈限位。轴承盖板8远离第二滚动轴承4的一侧设置有轴承外盖9。轴承外盖9靠近第二滚动轴承4的一端设置有上述的润滑腔901,甩油环7套设在转轴15位于润滑腔901内的轴段上。轴承盖板8的外缘套设在润滑腔901的内侧壁上。
为了对第二滚动轴承4的内圈限位,同时避免甩油环7转动过程中磨损转轴15,转轴15位于润滑腔901内的轴段上套设有第一轴套5,甩油环7套设在第一轴套5上。为了避免轴承盖板8影响润滑油对轴承的润滑,轴承盖板8上设置有用于穿设在第一轴套5上的第一通孔801,第一通孔801的内径大于对应位置的第一轴套5的外径,如图4至图6所示。轴承盖板8上设置有沉头孔802,便于第一连接螺栓10的头部放置于沉头孔802内,这样的结构设置,保证了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甩油环7甩动时与第一连接螺栓10无碰撞,确保甩油环7安全运行。轴承盖板8靠近第二滚动轴承4的一端设置有定位环台803,定位环台803的顶端用于压紧第二滚动轴承4的外圈。轴承盖板8与端盖11贴合的面上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槽805,第一密封环槽805用于放置第一O型密封圈22。第一轴套5上设置有用于套设在转轴15上的第四通孔501,第一轴套5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对甩油环7限位的限位环台,具体的,所述限位环台包括分设在第一轴套5两端的第一环台502和第二环台503,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环台502靠近第二滚动轴承4设置,第一环台502靠近第二环台503的侧面为斜面,这样的结构设置,不仅确保了甩油环7的定位尺寸,保证对第二滚动轴承4的内圈的限位强度,还有利于润滑油流入轴承的滚动体位置。
其中,轴承外盖9通过第二通孔套设在转轴15上,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面与转轴15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隔离器2。轴承外盖9远离第二滚动轴承4的一端通过轴承外盖盖板1定位,轴承外盖盖板1套设在第二轴套6上,第二轴套6套设在转轴15上。为了提高密封性,第二轴套6与转轴15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第三轴承隔离器3。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滚动轴承17远离第二滚动轴承4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轴承限位的轴承内盖13,轴承内盖13靠近第一滚动轴承17的位置设置有润滑油过腔1301,润滑油过腔1301与第一滚动轴承17的滚动体设置位置对应,润滑油过腔1301与第一滚动轴承17的滚动体侧面的空隙连通设置,润滑油过腔1301沿第一滚动轴承17的滚动体设置位置环绕第一滚动轴承17的轴线设置,即润滑油过腔1301为环形腔,润滑油过腔1301沿转轴15径向的宽度不小于第一滚动轴承17的滚动体侧面的空隙沿转轴15径向的宽度,润滑油过腔1301罩设在第一滚动轴承17的滚动体侧面的空隙位置,保证了润滑油顺利流入润滑油过腔1301内。轴承内盖13通过第三通孔套设在转轴15上,所述第三通孔靠近润滑油过腔1301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环腔,所述密封环腔内设置有第二轴承隔离器14,防止电机漏油。轴承内盖13与端盖11接触的面上设置有第二O型密封圈12,防止电机漏油。
其中,端盖11套设在第一滚动轴承17、外间隔环20和第二滚动轴承4外,端盖11上设置有连通设置的第二润滑油通道18和第三润滑油通道19,第二润滑油通道18远离第三润滑油通道19的端部与润滑油过腔1301连通,第三润滑油通道19远离第二润滑油通道18的端部通过设置于轴承盖板8上的油孔804与润滑腔901连通。
为了对电机支撑结构降温,轴承外盖9内设置有冷却水腔902,冷却水腔902通过注水口与进水管连通,通过排水口与排水管连通。冷却水腔902环绕润滑腔901设置,用于对润滑腔901降温。轴承外盖9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4,用于对轴承的温度进行测量,便于实时监控轴承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润滑油储存在轴承外盖9的润滑腔下部的润滑油池内,位于第一轴套5上的甩油环7跟随转轴15转动,带动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对轴承进行润滑,油路形成通畅的回路,能够进行循环,使轴承温度稳定在安全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设置自动补油器28,能够实时保持轴承润滑油的油位,防止油位不稳。使用轴承隔离器及O型密封圈,能够有效防止轴承位置的油液外漏。排油管26上设置油位观察窗25,方便观察到结构内的油位状态。设置甩油环7,达到轴承油浴润滑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将脂润滑更改为稀油润滑,轴承装置使用自动补油器28自润滑,排油管26处增加油位观察窗25,用于观察轴承润滑油池的油位高度,设置自动补油器28补油,防止油液损失,使油位高度保持在设定位置。轴承采用46#汽轮机油油浴润滑,确保轴承装置具有良好的润滑条件,既满足轴承正常运行的润滑需求,又满足其安全稳定运行的散热要求,有效避免轴承抱轴的情况,极大程度确保电机安全稳定运行。
在本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方案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方案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支撑轴承的端部的润滑油池和甩油环,所述润滑油池设置于轴承盖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一端的润滑腔内,所述甩油环套设在转轴靠近所述支撑轴承的位置;
所述甩油环的底部被配置为与所述润滑油池内的润滑油接触;
所述润滑油池与自动补油器通过进油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上连接有正压管,所述正压管与所述润滑腔内的润滑油池连通,所述正压管远离所述轴承盖的端部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打开方向为外界向所述润滑腔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承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之间设置有间隔环组;
所述间隔环组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外间隔环和内间隔环,所述内间隔环的外径小于所述外间隔环的内径,所述外间隔环套设在所述内间隔环外侧,且二者的宽度相同,所述外间隔环和内间隔环之间形成第一润滑油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滚动轴承远离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轴承限位的轴承盖板,所述轴承盖板远离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一侧设置有轴承外盖,所述轴承外盖靠近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润滑腔,所述甩油环设置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润滑腔内的轴段;
所述轴承盖板的外缘套设在所述润滑腔的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润滑腔内的轴段上套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甩油环套设在所述第一轴套上;
所述轴承盖板上设置有用于穿设在所述第一轴套上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轴套的外径;
所述第一轴套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环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盖通过第二通孔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面与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隔离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远离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轴承限位的轴承内盖,所述轴承内盖靠近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位置设置有润滑油过腔,所述润滑油过腔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滚动体设置位置对应;
所述轴承内盖通过第三通孔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三通孔靠近所述润滑油过腔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环腔,所述密封环腔内设置有第二轴承隔离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外间隔环和第二滚动轴承外套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连通设置的第二润滑油通道和第三润滑油通道,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远离所述第三润滑油通道的端部与所述润滑油过腔连通,所述第三润滑油通道远离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的端部与所述润滑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上设置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与所述润滑油池连通,所述排油管与所述润滑油池的连通位置低于所述润滑油池的限定油位,且所述排油管的设置位置低于所述润滑油池的限定油位;所述排油管上连接有油位观察窗。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盖内设置有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通过注水口与进水管连通,通过排水口与排水管连通。
CN202322003614.2U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Active CN2201856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3614.2U CN220185621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3614.2U CN220185621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85621U true CN220185621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07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03614.2U Active CN220185621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856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7720B2 (en) Bearing device for main electric motor for vehicle
CN201679757U (zh) 两端支撑泵用轴承润滑冷却结构
CN220185621U (zh) 一种高转速电机转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CN207879864U (zh) 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
CN214196999U (zh) 一种防过热自润滑的轴承座
CN110145547A (zh) 一种风机轴承座自润滑装置及润滑方法
CN202646128U (zh) 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
CN21205667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
CN215928153U (zh) 一种滚动轴承稀油润滑装置
CN208169189U (zh) 一种立式泵轴承体的提油结构
CN205991014U (zh) 一种液环压缩机
CN216975712U (zh) 一种风电齿轮箱
CN214466000U (zh) 一种高铁齿轮箱车轴轴承润滑结构
CN205013690U (zh) 一种双向密封隔离装置
CN211343463U (zh) 一种悬臂式风机轴承风冷的轴承箱装置
CN211289515U (zh) 一种主电机轴瓦循环润滑的系统
CN210484575U (zh) 一种齿轮传动结构
CN118066220A (zh) 一种高速大推力立式电机用自润滑滚动轴承装置
WO2018155256A1 (ja) 水力発電装置
CN206054365U (zh) 带储油腔的轴流式冷却风扇驱动轴
CN219139357U (zh) 一种带泄漏监控的真空泵
CN111102287A (zh) 滑动轴承的油路结构
CN210977960U (zh) 一种卧式泵稀油润滑储油式轴承压盖
CN219570269U (zh) 一种风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
CN220452491U (zh) 一种电机润滑轴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