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7492U -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7492U
CN220167492U CN202321410582.1U CN202321410582U CN220167492U CN 220167492 U CN220167492 U CN 220167492U CN 202321410582 U CN202321410582 U CN 202321410582U CN 220167492 U CN220167492 U CN 2201674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iston
elastic body
connecting rod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05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莹
谢吉优
武力
姚俊
李英
李鹏
秦雅杰
周欣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riumph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riumph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riumph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riumph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05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74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74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74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Cores, Or Mand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包括:弹性体外周具有上大下小的锥面,在弹性体底部中心设有第一滑孔,在弹性体上围绕中心设有多个第二滑孔;弹性体具有蜂窝状结构;第一活塞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孔中;第二活塞滑动连接于第二滑孔中;第一连杆与第一活塞顶端连接,第一连杆带动第一活塞升降;第二连杆与第二活塞顶端连接,第二连杆带动第二活塞升降;本申请利用蜂窝状结构弹性体易于应变的固有特性,吸收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应力产生的最大化应变;避免模具取出时的野蛮操作方式,避免预留孔周边的破坏,保证预留孔的完整性和观感质量。通过活塞的相对运动,保证在预作用状态下完成凝结过程。

Description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制作预留孔。传统的做法是在浇筑支护楼板铺设完毕,底层钢筋绑扎完成后,确定预留孔洞的位置;将预制钢套管放置在预留孔洞的位置,用铁丝将其绑扎好,再固定在模板上。一般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将预制钢套管取出。但是,由于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会产生握裹力,很容易与预制钢套管紧密结合为一体;在取出预制钢套管时,往往使用锤击、摇晃或撬动等方式,上述强制脱模的方式必将破坏强度较低的混凝土结构,使得预留孔的观感效果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采用预制钢套管制作预留孔,在取出预制钢套管时,强制脱模的方式很容易破坏混凝土结构,使得预留孔观感效果很差的缺陷。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包括:
弹性体,外周具有上大下小的锥面,在所述弹性体的底部中心设有第一滑孔,在所述弹性体上围绕中心设有多个第二滑孔;所述第一滑孔为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组成;所述第二滑孔为通孔;所述弹性体具有蜂窝状结构;
第一活塞,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孔中;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孔底部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孔顶部的第二状态;
第二活塞,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孔中;所述第二活塞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滑孔中部的第三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滑孔顶部的第四状态;
第一连杆,与第一活塞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适于带动所述第一活塞升降;所述第一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杆;
第二连杆,与第二活塞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适于带动所述第二活塞升降;
上盖,位于所述弹性体的上方,所述上盖适于封闭所述弹性体的顶端;
第一自攻钉,贯穿于整个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后,与支护模板螺纹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设有第一提拉部;在所述第二连杆的顶端设有第二提拉部;
在所述上盖的底部设有第二阶梯孔,所述第二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三孔和第四孔组成;所述第四孔适于容纳所述第一提拉部和第二提拉部;所述第三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自攻钉;所述上盖采用橡胶材料制作。
可选地,还包括:
下盖,设置于所述弹性体的底端,以封闭弹性体。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一套筒;在所述第二滑孔上部和中部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二套筒。
可选地,还包括:
导向件,嵌入设置于所述弹性体顶部设有的沉孔中,在所述导向件上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的导孔。
可选地,还包括:
多个紧固件,连接导向件与弹性体。
可选地,在组成所述第一阶梯孔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交界处的端面适于对所述第一活塞进行限位。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外周间隔设有多圈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安装有O型密封圈。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滑孔中位于第二活塞上部的第一空腔与位于第二活塞下部的第二空腔之间设有通气结构。
可选地,所述弹性体采用橡胶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包括:弹性体,外周具有上大下小的锥面,在所述弹性体的底部中心设有第一滑孔,在所述弹性体上围绕中心设有多个第二滑孔;所述第一滑孔为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组成;所述第二滑孔为通孔;所述弹性体具有蜂窝状结构;第一活塞,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孔中;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孔底部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孔顶部的第二状态;第二活塞,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孔中;所述第二活塞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滑孔中部的第三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滑孔顶部的第四状态;第一连杆,与第一活塞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适于带动所述第一活塞升降;所述第一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与第二活塞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适于带动所述第二活塞升降;上盖,位于所述弹性体的上方,所述上盖适于封闭所述弹性体的顶端;第一自攻钉,贯穿于整个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后,与支护模板螺纹连接;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保证预留孔的理想形状和便于脱模为设计目标,运用挤压和拉伸模具设计的相关理论,首先将整体模具外形设计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减小混凝土凝结时握裹力的径向分力,且同时产生轴向分力,使得脱模省力。充分利用弹性体本身易于应变的固有特性,吸收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应力产生的最大化应变;从而避免现有模具取出时的野蛮操作方式,避免预留孔周边的破坏,保证预留孔的完整性和观感质量。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的应力-应变过程中,弹性体也同时也生成对等数量内应力,用于补偿不均匀变形,为了避免组合胎具的中部塌陷不均匀形变带来的脱模困难,本申请设计采用蜂窝结构的弹性体,弹性体内设置刚性形体,采用预定约束方式限制形体,以保证整体预定孔洞形状处于理想的可控状态;实现“柔中带刚”的功效。在本设计中通过活塞的相对运动实现“形体转变”;保证在预作用状态下呈现理想形状的前提下,又能保证凝结过程完成。所述第一活塞在工作时处于第一孔底部时,用于提高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底部的刚度;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第一活塞滑动至第一孔顶部,用于释放混凝土凝结过程模具下部产生的应力。第二活塞在第二滑孔的中部时,用于提高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中部的刚度;第二活塞在第二滑孔的上部时,可以释放混凝土凝结过程产生的应力;最终达到提高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柔性转变的效果。蜂窝结构的设计理念可隔断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整体内部之间的双向作用力,使得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周边外围处于单边受力状态,同时赋予应变释放空间。可根据混凝土楼板的厚度,对模具的管径进行标准化和系列化,进行批量生产。本申请所述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安装拆卸方便,省时省力,效率高,从根本上解决了模具与混凝土结构孔洞之间脱模困难的技术难题,首次在混凝土楼板的预留孔施工领域内,提出“柔性动态模具”、“以柔克刚,柔中带刚”、“主体应力应变最大化”和“模具应力消减化”等新理念,取代传统的以刚性模具为约束的刚性主体设计方法,改变传统模具的主体材质,由传统的刚性材质模具更新为弹性材质,充分利用材料应力应变曲线中的弹性变形特点,主动控制不同阶段应力变化,将预作用支撑作为前期的“理想模孔型”,后期释放预作用支撑后,使得混凝土凝固过程产生的握裹力转换为模具材料的应变值,形成相互之间无应力作用脱模,消除“破解双向受力”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在混凝土主体凝结过程中,握裹力与模具反作用力的相互对峙作用下,使得模具无法脱模的技术难题,并且可重复使用。通过上盖,防止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导向件被污染,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砂浆进入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内部;并且,通过第一自攻钉将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牢固固定在支护模板上;并且,在拆除第一自攻钉后,在第一自攻钉通过第一活塞中的孔形成通气道,以防止第二孔内产生负压,导致抽拉第一活塞时费力。
2.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设有第一提拉部;在所述第二连杆的顶端设有第二提拉部;在所述上盖的底部设有第二阶梯孔,所述第二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三孔和第四孔组成;所述第四孔适于容纳所述第一提拉部和第二提拉部;所述第三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自攻钉;所述上盖采用橡胶材料制作;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盖意外高于混凝土楼板的上表面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抹平工序中难免受到冲击,因此设计上盖为橡胶材质,以减轻冲击;同时在上盖底部设有第二阶梯孔,以进一步吸收冲击,避免上盖受力,破坏自攻钉的紧固强度,造成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的整体移位。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还包括:下盖,设置于所述弹性体的底端,以封闭弹性体;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下盖,防止混凝土砂浆进入第一滑孔和第二滑孔。
4.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一套筒;在所述第二滑孔上部和中部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二套筒;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提高整体机械强度,而且减少摩擦阻力,有利于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升降。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还包括:导向件,嵌入设置于所述弹性体顶部设有的沉孔中,在所述导向件上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的导孔;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升降时方向竖直,防止偏斜。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还包括:多个紧固件,连接导向件与弹性体;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加强导向件在弹性体上的固定程度。
7.本实用新型在组成所述第一阶梯孔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交界处的端面适于对所述第一活塞进行限位;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第一活塞上升时,第一活塞滑动上升到第一孔和第二孔交界处的端面时,进而带动整个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上升,以利于脱模。
8.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外周间隔设有多圈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安装有O型密封圈;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保证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整体在应力应变产生较大变形后,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能够轻松进行往复运动,通过O型密封圈降低摩擦阻力,提高局部刚度;同时,O型密封圈也可以吸收一定量的应变,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凝结应力,控制局部混凝土凝结应力产生的应变。
9.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二滑孔中位于第二活塞上部的第一空腔与位于第二活塞下部的第二空腔之间设有通气结构;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通气结构防止第二滑孔内产生负压,导致抽拉第二活塞时费力。
10.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体采用橡胶材料制作;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传统的刚性材质模具更新为柔性橡胶材质,充分利用材料应力应变曲线中的弹性变形特点,主动控制不同阶段应力变化,将预作用支撑作为前期的“理想模孔型”,后期释放预作用支撑后,使得混凝土凝固过程产生的握裹力转换为模具材料的应变值,形成相互之间无应力作用脱模,消除“破解双向受力”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在混凝土主体凝结过程中,握裹力与模具反作用力的相互对峙作用下,使得模具无法脱模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在混凝土凝结状态下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的B向视图;
图5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在定位安装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在定位安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护模板;2、十字定位线;3、弹性体;4、提手;5、第一自攻钉;6、哈夫线;7、第一活塞;8、第二活塞;9、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导向件;14、O型密封圈;15、沉头螺钉;16、上盖;17、下盖;18、第一提拉部;19、螺钉;20、第一滑孔;21、第二滑孔;22、第二提拉部;23、紧固件;24、混凝土楼板;25、导孔;26、第一盲孔;27、第二盲孔;28、贯通孔;H1、滑孔底部;H2、滑孔中部;H3、滑孔上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7所示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弹性体3、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杆11和第一活塞7、连接设置的第二连杆12和第二活塞8、位于所述弹性体3上方的上盖16、与支护模板1连接的第一自攻钉5、设置于所述弹性体3底端的下盖17、设置于所述弹性体3顶部的导向件13、以及连接弹性体3和导向件13的四个紧固件23。具体的,所述弹性体3采用橡胶材料制作,且具有蜂窝状结构。所述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采用工业尼龙材质制作。所述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尤其适合制作直径小于等于300毫米的预留孔。整体结构为封闭式,拆装过程使用电动工具操作。
如图1所示,针对弹性体3的外周具有上大下小的锥面。按照模具设计中的“脱模锥度”原理,整体形状轮廓设计为倒向圆台状,即设有锥面。在混凝土凝结的过程中产生握裹力Fn,作用方向在锥面的法向上,混凝土凝结后可以形成混凝土楼板24。握裹力Fn可以分解为径向分力F2和纵向分力F1。径向分力F2的作用方向指向模具(即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的中心,并且垂直于中心轴线,作用效果是对模具周边产生预紧作用,是构成脱模时摩擦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纵向分力F1的作用方向平行于中心轴线,方向朝上,与脱模时的提升拉力F的方向相一致,作用效果是对整个模具产生向上的推力,克服向下重力W的影响。上述技术方案正好符合模具设计中“脱模锥度”设计原理,更加便于模具取出。混凝土结构在凝结过程中的握裹力Fn产生的应力以应力-应变方式出现,本申请采用非刚性的柔性橡胶材质,充分利用材料本身易于应变的固有特性,作为吸收混凝土凝固过程的应力产生的应变值,整个过程以“以柔克刚,柔性动态”的方式,实现释放-吸收的转变过程。因此可被称为“柔性动态模具”。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弹性体3的外周具有上大下小的锥面,在所述弹性体3的底部中心设有第一滑孔20,在所述弹性体3上围绕中心均布设有四个第二滑孔21;所述第一滑孔20为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组成;所述第二滑孔21为通孔;所述第一活塞7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孔中;所述第一活塞7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孔底部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孔顶部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杆11。所述第二活塞8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孔21中;所述第二活塞8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滑孔21中部的第三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滑孔21顶部的第四状态。所述第一连杆11与第一活塞7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适于带动所述第一活塞7升降;在组成所述第一阶梯孔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交界处的端面适于对所述第一活塞7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连杆12与第二活塞8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2适于带动所述第二活塞8升降;所述上盖16位于所述弹性体3的上方,所述上盖16适于封闭所述弹性体3的顶端;所述第一自攻钉5贯穿于整个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后,与支护模板1螺纹连接。并且,在拆除第一自攻钉5后,在第一自攻钉5通过第一活塞7中的孔形成通气道,以防止第二孔内产生负压,导致抽拉第一活塞7时费力。
在所述第一连杆11的顶端设有第一提拉部18;在所述第二连杆12的顶端设有第二提拉部22;所述第一提拉部18和第二提拉部22均为蘑菇状,符合人体手部握裹形状。在所述上盖16的底部设有第二阶梯孔,所述第二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三孔和第四孔组成;所述第四孔适于容纳所述第一提拉部18和第二提拉部22;所述第三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自攻钉;所述上盖16采用橡胶材料制作。所述下盖17设置于所述弹性体3的底端,以封闭弹性体3,具体的,所述下盖17通过沉头螺钉15与所述弹性体3连接;所述下盖17采用蜂窝状结构的橡胶制作。进一步的,所述下盖17与弹性体3一体制作。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一套筒9;在所述第二滑孔21上部和中部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二套筒10;具体的,所述第一套筒9和第二套筒10均采用钢材质制作,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套筒9和第二套筒10均采用薄壁不锈钢材质制作。所述导向件13嵌入设置于所述弹性体3顶部设有的沉孔中,在所述导向件13上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通过的导孔25;通过四个紧固件23连接弹性体3和导向件13;具体的,所述导向件13采用钢材质制作;所述弹性体3、导向件13、第一套筒9和第二套筒10可以采用一次热铸成型。所述导向件13、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的表面均设有电镀防腐层;所述电镀防腐层可以为镀铬层或镀锌层。所述紧固件23为第二自攻钉。四个第二自攻钉围绕弹性体3的中心均布设置,且四个第二自攻钉与四个导孔25在同一圆周上,第二自攻钉与导孔25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自攻钉5和第二自攻钉的尾部均为燕尾型。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滑孔21中位于第二活塞8上部的第一空腔与位于第二活塞8下部的第二空腔之间设有通气结构。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通气结构包括:连通设置的第一盲孔26、第二盲孔27和贯通孔28;所述第一盲孔26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杆12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一盲孔26的末端位于第二连杆12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盲孔26与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第二盲孔27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12的底部中心,所述第二盲孔27与第一盲孔26连通;所述贯通孔28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塞8的中心,所述贯通孔28的上端与第二盲孔27连通,所述贯通孔28的下端与第二空腔连通。上述通气结构的设置,确保第二连杆12和第二活塞8的强度可靠。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的外周间隔设有多圈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安装有O型密封圈14;具体的,所述O型密封圈14与凹槽之间为过渡配合;凹槽的深度应大于O型密封圈14的半径。在所述上盖16的顶部设有提手4,方便提取上盖16。具体的,所述提手4通过螺钉19安装至上盖16的顶部。
如图2所示,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产生形变,在滑孔底部H1高度的范围内是综合受力最大的区域,在此范围内,第二活塞8未施加约束,让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的应力充分产生的应变处于最大化,使得预留孔洞底部直径值为最小值。滑孔中部H2高度的范围内的综合受力为中间值,此区域内设有第二活塞8的支撑约束,控制混凝土的应变值,使得混凝土孔洞中部的直径大于下部,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滑孔上部H3高度的范围内的综合受力为最小值,应变值较小,第二活塞8和第一活塞7不对此区域进行约束。在终凝完成后,向上拉动第二活塞8和第一活塞7,让主体约束应力以应变的方式释放在第一滑孔20和第二滑孔21下部的空间内,整个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与混凝土整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相互作用力,在预留孔洞“上大下小”的形状下,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便可轻而易举取出,完成脱模程序。
本申请所述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可简称组合胎具)的使用过程简述如下:如图6和图7所示,首先在浇筑支护模板1铺设完毕,底层钢筋绑扎完成后,确定预留孔的位置,并在支护模板1上弹出十字定位线2,以定位组合胎具;十字定位线2的长度应大于预留孔的直径,以防止组合胎具定位时,遮挡十字定位线2。然后,根据设计文件选择相应规格的组合胎具。在弹性体3的外表面纵向设计有四道哈夫线6;所述四道哈夫线6与弹性体3一次热铸成型。将四道哈夫线6与十字定位线2分别对齐;进行找正工作。安装上盖16;穿入第一自攻钉5,使用电动旋具将第一自攻钉5先初拧,然后终拧锁紧在支护模板1上。浇筑混凝土楼板24。在混凝土终凝具有相当强度后,可进行取出组合胎具工作,不宜过早。首先清扫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上表面及周边杂物,使用电动工具旋开第一自攻钉5,使用提手4提取上盖16。向上拉动所有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使用第一活塞7上的第一提拉部18拉起整个组合胎具,完成脱模工作;进而完成整个预留孔的成型工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体(3),外周具有上大下小的锥面,在所述弹性体(3)的底部中心设有第一滑孔(20),在所述弹性体(3)上围绕中心设有多个第二滑孔(21);所述第一滑孔(20)为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组成;所述第二滑孔(21)为通孔;所述弹性体(3)具有蜂窝状结构;
第一活塞(7),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孔中;所述第一活塞(7)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孔底部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孔顶部的第二状态;
第二活塞(8),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孔(21)中;所述第二活塞(8)具有在工作时处于第二滑孔(21)中部的第三状态,以及具有在脱模和取出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时,滑动至第二滑孔(21)顶部的第四状态;
第一连杆(11),与第一活塞(7)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适于带动所述第一活塞(7)升降;所述第一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杆(11);
第二连杆(12),与第二活塞(8)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2)适于带动所述第二活塞(8)升降;
上盖(16),位于所述弹性体(3)的上方,所述上盖(16)适于封闭所述弹性体(3)的顶端;
第一自攻钉(5),贯穿于整个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后,与支护模板(1)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杆(11)的顶端设有第一提拉部(18);在所述第二连杆(12)的顶端设有第二提拉部(22);
在所述上盖(16)的底部设有第二阶梯孔,所述第二阶梯孔由上小下大连通设置的第三孔和第四孔组成;所述第四孔适于容纳所述第一提拉部(18)和第二提拉部(22);所述第三孔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自攻钉(5);所述上盖(16)采用橡胶材料制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盖(17),设置于所述弹性体(3)的底端,以封闭弹性体(3)。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一套筒(9);在所述第二滑孔(21)上部和中部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二套筒(1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向件(13),嵌入设置于所述弹性体(3)顶部设有的沉孔中,在所述导向件(13)上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通过的导孔(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紧固件(23),连接导向件(13)与弹性体(3)。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在组成所述第一阶梯孔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交界处的端面适于对所述第一活塞(7)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的外周间隔设有多圈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安装有O型密封圈(14)。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滑孔(21)中位于第二活塞(8)上部的第一空腔与位于第二活塞(8)下部的第二空腔之间设有通气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3)采用橡胶材料制作。
CN202321410582.1U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Active CN2201674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0582.1U CN220167492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0582.1U CN220167492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7492U true CN220167492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7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0582.1U Active CN220167492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74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89490U (zh) 采用橡胶管成孔的预制混凝土空心板的模具
CN220167492U (zh) 一种制作预留孔的组合胎具
CN107584636A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预制构件成型的挡边模
CN207189918U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预制构件成型的挡边模
CN106393399A (zh) 预制楼梯模具
CN111519899A (zh) 装配式建筑现浇浇注模和浇筑体及其施工方法
CN207189919U (zh) 一种预制构件的成型模具
CN215660898U (zh) 一种多孔砖成型机的模具机构
CN210100330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的制桩装置
CN211074054U (zh) 预制楼梯预留孔定位装置
CN207344796U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预制构件成型的模板
CN210999340U (zh) 一种大直径混凝土管节的浇筑模具
CN216865989U (zh) 一种下脱模预留孔模具
CN217597404U (zh) 一种可拆重复利用的预制墙板支模孔预留孔组合工装
CN201357496Y (zh) 中空锚穴模
CN206170283U (zh) 预制楼梯模具
CN214725105U (zh) 一种防渗漏预制构件的成孔模件
CN216099548U (zh) 一种预制构件成孔模具
CN107627441A (zh) 一种预制构件的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CN212152956U (zh) 一种预埋套管定位底座及预埋套管组件
CN214725106U (zh) 一种成孔模件的骨架
CN113276327B (zh) 一种端墙治具及脱模方法
CN209975367U (zh) 一种先张法折线预应力筋弯起用密封套
CN214169921U (zh) 一种楼板预留洞模板
CN218195861U (zh) 一种多功能预制墙板穿墙螺杆孔预留用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