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14644U -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14644U
CN220114644U CN202321336673.5U CN202321336673U CN220114644U CN 220114644 U CN220114644 U CN 220114644U CN 202321336673 U CN202321336673 U CN 202321336673U CN 220114644 U CN220114644 U CN 2201146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right
connecting rod
folding mechanism
rotationally connected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667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相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hua Mingfeng Ruihai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hua Mingfeng Ruihai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hua Mingfeng Ruihai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hua Mingfeng Ruihai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667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146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146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146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拖车框架包括四根立柱、四个折叠机构和一个底撑机构。拖车框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四根立柱呈矩形间隔布置,拖车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四根立柱相互聚拢。四个折叠机构依次连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底撑机构包括支撑管和多根底连管,支撑管位于四根立柱合围区域的中间,支撑管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两根底连管,四根底连管分别与四根立柱一一对应转动连接。第一折叠机构和第三折叠机构的中部均竖直设置有吊杆,支撑管的中部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底连管,两根底连管分别与两个底滑动件一一对应转动连接。底撑机构有效地增加拖车框架底部的支撑强度,提高拖车框架的承重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拖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需要对行李或物品等进行搬运,搬运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拖车工具。拖车工具因其推动方便且省时省力的特点,在搬运东西时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便于拖车工具的收纳,将拖车工具设计成可折叠的结构,非常轻便,折叠后可将其放置于车上或背包内,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现有的一些可以折叠的拖车,底部支撑机构均为单交叉结构或双交叉结构。其中,专利号CN103587562B的发明专利中,底架10采用的是单交叉结构,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底架10包括中间支架100和四根底梁101,中间支架100设置在底部的中心位置,四根底梁101的第一端均与中间支架100连接,四根底梁101的第二端分别与四根竖撑腿5一一对应连接,然而,此类底架10结构仅仅依靠四根底梁101进行支撑,其支撑强度差,承重强度较低,不便于搬运自重较大的物品。专利号CN201811017282的发明专利中,底部折叠组件采用的双交叉结构,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底部折叠组件由两个底部X组件组成,底部X组件由四根底连管12的一端同时铰接于同一底连件13形成。在折叠驱动管上滑动连接有第二联动滑套14,底连管13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于第二联动滑套14或底脚固定件,然而,此类底部折叠组件的中间无支撑,太空洞,负重后,物品容易漏下去或者将布兜压入中间的空洞中失去框架的支撑。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其解决了承重强度较低和物品易漏下去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一折叠机构、第二折叠机构、第三折叠机构、第四折叠机构和底撑机构;
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四根立柱呈矩形间隔布置,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四根立柱相互聚拢;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所述第二折叠机构、所述第三折叠机构以及所述第四折叠机构依次连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
所述底撑机构包括支撑管和多根底连管,所述支撑管位于四根立柱合围区域的中间,所述支撑管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两根所述底连管,四根所述底连管分别与四根立柱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和所述第三折叠机构的中部均竖直设置有吊杆,所述吊杆上滑动设置有底滑动件,所述支撑管的中部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所述底连管,两根所述底连管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底滑动件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可选地,多根所述底连管包括第一底连管、第二底连管、第三底连管以及第四底连管;
所述第一底连管和所述第二底连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支撑管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底连管和所述第二底连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的下端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底连管和所述第四底连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支撑管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底连管和所述第四底连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的下端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可选地,多根所述底连管还包括第五底连管和第六底连管;
所述第五底连管和所述第六底连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管的中部的两侧一一对应转动连接,所述第五底连管和所述第六底连管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底滑动件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多根所述底连管均倾斜向下且相互聚拢,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多根所述底连管均处于水平状态。
可选地,所述支撑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底连件,所述支撑管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底连件;
所述第一底连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两个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撑管的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底连件包括第二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两个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撑管的中部连接;
位于所述支撑管的端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一对应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
位于所述支撑管的中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一一对应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
所述底连管从倾斜向下旋转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位于所述支撑管的端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一对应抵接止挡到位,位于所述支撑管的中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一一对应抵接止挡到位。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叠机构与所述第三折叠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以及第六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以及所述第三连杆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所述第五连杆以及所述第六连杆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五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六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以及所述第四立柱上均滑动设置有联动滑套;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二立柱上的所述联动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四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三立柱上的所述联动滑套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第一立柱上的所述联动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六连杆与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第四立柱上的所述联动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六连杆与所述第三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五连杆的转动连接点连接所述吊杆的上端;所述吊杆的下端设置有限位接头,以使所述底滑动件不会从所述吊杆的下端滑离所述吊杆。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叠机构和所述第四折叠机构均包括第七连杆、第八连杆、第九连杆以及第十连杆;
所述第七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八连杆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九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七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九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八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十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七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八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七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八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九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立柱上的所述联动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十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立柱上的联动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九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立柱上的所述联动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的所述第十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立柱上的联动滑套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还包括拉手组件;
所述拉手组件包括伸缩杆、第一连管以及第二连管,所述第一连管和所述第二连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伸缩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管和所述第二连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的下端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以及所述第四立柱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其中,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的底部设置的所述滚轮为万向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拖车,其包括布兜以及如上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
所述布兜套设于四根立柱合围区域中,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以及所述第四立柱的上端均与所述布兜的开口端连接,所述布兜的底部位于所述底撑机构的上。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拖车框架的底撑机构设置成米字形结构,底撑机构的中心通过支撑管进行支撑和承重,填补了中心区域的空洞,防止物品从拖车框架的中心区域漏下去或者将拖车上的布兜压入空洞中而失去框架的支撑;通过支撑管和设置在支撑管前后左右的六根底连管进行整体支撑,有效地增加拖车框架底部的支撑强度,提高拖车框架的承重强度,以便于搬运自重较大的物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折叠状态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折叠状态的左视图;
图7为背景技术中的单交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背景技术中的双交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13:第三立柱;14:第四立柱;
21:第一折叠机构;22:第二折叠机构;23:第三折叠机构;24:第四折叠机构;
231:第一连杆;232:第二连杆;233:第三连杆;234:第四连杆;235:第五连杆;236:第六连杆;241:第七连杆;242:第八连杆;243:第九连杆;244:第十连杆;
3:底撑机构;31:支撑管;32:底连管;321:第一底连管;322:第二底连管;323:第三底连管;324:第四底连管;325:第五底连管;326:第六底连管;
4:吊杆;41:限位接头;
5:底滑动件;
61:第一底连件;62:第二底连件;611:第一连接部;612:第一限位部;621:第二连接部;622:第二限位部;
7:联动滑套;
8:拉手组件;80:伸缩杆;81:第一连管;82:第二连管;
9: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
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包括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三立柱13、第四立柱14、第一折叠机构21、第二折叠机构22、第三折叠机构23、第四折叠机构24和底撑机构3,第一折叠机构21连接在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第二折叠机构22连接在第二立柱12和第三立柱13之间,第三折叠机构23连接在第三立柱13和第四立柱14之间,第四折叠机构24连接在第四立柱14和第一立柱11之间,四根立柱均与底撑组件连接,形成一顶部开口的拖车框架结构。其中,参见图1至图4,当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四根立柱呈矩形间隔布置,形成容纳空间,此时为使用状态,用于放置和拖运物品。参见图5和图6,当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四根立柱相互聚拢,有效缩小拖车框架的体积,便于收纳和携带。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底撑机构3包括支撑管31和多根底连管32,支撑管31位于四根立柱合围区域的中心位置,支撑管3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都转动连接有两根底连管32,也即支撑管31的两端连接的底连管32的总数量为四,四根底连管32分别与四根位于拖车框架的四个角上的立柱一一对应转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折叠机构21和第三折叠机构23相对设置,第一折叠机构21和第三折叠机构23的中部均安装有吊杆4,在使用时吊杆4保持竖直状态,吊杆4上滑动设置有底滑动件5,吊杆4的下端安装有限位接头41,防止底滑动件5从吊杆4的下端滑离吊杆4,并且在拖车框架处于使用状态时为底滑动件5提供向上的支撑力。支撑管31的中部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底连管32,这两根底连管32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底滑动件5一一对应转动连接。底撑机构3通过一根支撑管31和六根底连管32构成一个米字型结构,折叠过程中,支撑管31竖直向上运动,同时,六根底连管32均从水平状态绕底连管32与支撑管31转动连接的转轴向下旋转,缩小立柱与支撑管31之间的距离,四根立柱向中心聚拢,最终使拖车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本实用新型将拖车框架的底撑机构3设置成米字形结构,相较于现有的单交叉结构(参见图7)或双交叉结构(参见图8),底撑机构3的中心通过支撑管31进行支撑和承重,填补了中心区域的空洞,防止物品从拖车框架的中心区域漏下去或者将拖车上的布兜压入空洞中而失去框架的支撑;通过支撑管31和设置在支撑管31前后左右的六根底连管32进行整体支撑,有效地增加拖车框架底部的支撑强度,提高拖车框架的承重强度,以便于搬运自重较大的物品。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支撑管31的端部的四根底连管32分别为第一底连管321、第二底连管322、第三底连管323以及第四底连管324。第一底连管321和第二底连管322的第一端均与支撑管3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底连管321的第二端与第一立柱11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底连管322的第二端与第四立柱14的下端转动连接。同样的,第三底连管323和第四底连管324的第一端均与支撑管3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三底连管323的第二端与第二立柱12的下端转动连接,第四底连管324的第二端与第三立柱13的下端转动连接。连接支撑管31的中部两侧的底连管32分别为第五底连管325和第六底连管326,支撑管31的第一侧与第一折叠机构21相对,支撑管31的第二侧与第三折叠机构23相对,第五底连管325的第一端与支撑管31的第一侧的中部转动连接,第六底连管326的第一端与支撑管31的第二侧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五底连管325和第六底连管326的第二端分别与位于同侧的底滑动件5一一对应转动连接,支撑管31向上运动时,第五底连管325和第六底连管326包括通过底滑动件5沿吊杆4向上滑动和向下转动两个运动过程,两个运动过程没有先后顺序。
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在处于折叠状态时,多根底连管32均倾斜向下且相互聚拢于拖车框架的中心,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在处于展开状态时,多根底连管32均处于水平状态,用于支撑拖车框内的物品。参见图1和图2,支撑管3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底连件61,支撑管31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底连件62,第一底连件61包括第一连接部611以及与第一连接部611连接的两个第一限位部612,第一连接部611与支撑管31的端部连接。第二底连件62包括第二连接部621以及与第二连接部621连接的两个第二限位部622,第二连接部621与支撑管31的中部连接。位于支撑管31的端部的两根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第一限位部612一一对应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位于支撑管31的中部的两根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第二限位部622一一对应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底连管32从倾斜向下旋转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位于支撑管31的端部的两根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第一限位部612一一对应抵接止挡到位,位于支撑管31的中部的两根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第二限位部622一一对应抵接止挡到位,从而使底连管32只能从折叠状态时倾斜向下的状态向上旋转至展开状态时水平的状态,或者从展开状态时水平的状态向下旋转;底连管32无法从水平状态继续向上旋转,从而避免底撑机构3向下凹陷,进一步提高底撑机构3支撑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折叠机构21与第三折叠机构23均包括第一连杆231、第二连杆232、第三连杆233、第四连杆234、第五连杆235以及第六连杆236。第一连杆231、第二连杆232以及第三连杆233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第四连杆234、第五连杆235以及第六连杆236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31的中部与第四连杆234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杆232的中部与第五连杆235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三连杆233的中部与第六连杆236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杆232与第五连杆235的转动连接点连接吊杆4的上端。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三立柱13以及第四立柱14上均滑动设置有联动滑套7。第一折叠机构21和第三折叠机构23的结构相同且位置对称,以图3中第三折叠机构23的图示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折叠机构21的第一连杆231与第一立柱11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一折叠机构21的第三连杆233与第二立柱12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第三折叠机构23的第一连杆231与第四立柱14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三折叠机构23的第三连杆233与第三立柱13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第一折叠机构21的第四连杆234与第一立柱11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第一折叠机构21的第六连杆236与第二立柱12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三折叠机构23的第四连杆234与第四立柱14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第三折叠机构23的第六连杆236与第三立柱13的上端转动连接。
如图1和图4,第二折叠机构22和第四折叠机构24均包括第七连杆241、第八连杆242、第九连杆243以及第十连杆244。第七连杆241的第一端与第八连杆242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九连杆243的第一端与第十连杆244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七连杆241的中部与第九连杆243的中部转动连接,第八连杆242的中部与第十连杆244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机构22和第四折叠机构24的结构相同且位置对称,以图4中第四折叠机构24的图示为例进行说明。第四折叠机构24的第七连杆241的第二端与第一立柱11的上端转动连接,第四折叠机构24的第八连杆242的第二端与第四立柱14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机构22的第七连杆241的第二端与第二立柱12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机构22的第八连杆242的第二端与第三立柱13的上端转动连接。第四折叠机构24的第九连杆243的第二端与第一立柱11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第四折叠机构24的第十连杆244的第二端与第四立柱14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机构22的第九连杆243的第二端与第二立柱12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机构22的第十连杆244的第二端与第三立柱13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还包括拉手组件8。其中,拉手组件8包括伸缩杆80、第一连管81以及第二连管82,伸缩杆80的下端连接有限位件,第一连管81的第一端与限位件的第一侧转动连接,第二连管82的第一端与限位件第二侧转动连接,限位件的第一侧与第一立柱11相对,限位件的第二侧与第四立柱14相对。第一连管81和第二连管82受限位件的限制,第一连管81和第二连管82只能从折叠状态时倾斜向上的状态向下旋转至展开状态时水平的状态,或者从展开状态时水平的状态向上旋转;第一连管81和第二连管82无法从水平状态继续向下旋转。第一连管81的第二端与第一立柱11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连管82的第二端与第四立柱14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一连管81和第二连管82绕第二端的转轴旋转时,伸缩杆80的自由端做远离拖车框架或靠近拖车框架的运动,当伸缩杆80的自由端远离拖车框架时,伸缩杆80与第一立柱11和第四立柱14所在的平面存在一定夹角,方便用户拖拽。伸缩杆80的第二端连接有拉环,进一步便于用户拖拽拖车框架。
如图1所示,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三立柱13以及第四立柱14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9,其中,第一立柱11和第四立柱14的底部设置的滚轮9为万向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拖车,拖车包括布兜以及上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布兜套设于四根立柱合围区域中,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三立柱13以及第四立柱14的上端均与布兜的开口端的四个角连接,连接方式包括固定连接和可拆卸连接,布兜的底部位于底撑机构3的上,通过底撑机构3对布兜的底部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将拖车框架的底撑机构3设置成米字形结构,底撑机构3的中心通过支撑管31进行支撑和承重,填补了中心区域的空洞,防止物品从拖车框架的中心区域漏下去或者将拖车上的布兜压入空洞中而失去框架的支撑;通过支撑管31和设置在支撑管31前后左右的六根底连管32进行整体支撑,有效地增加拖车框架底部的支撑强度,提高拖车框架的承重强度,以便于搬运自重较大的物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包括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三立柱(13)、第四立柱(14)、第一折叠机构(21)、第二折叠机构(22)、第三折叠机构(23)、第四折叠机构(24)和底撑机构(3);
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四根立柱呈矩形间隔布置,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四根立柱相互聚拢;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1)、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2)、所述第三折叠机构(23)以及所述第四折叠机构(24)依次连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
所述底撑机构(3)包括支撑管(31)和多根底连管(32),所述支撑管(31)位于四根立柱合围区域的中间,所述支撑管(31)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两根所述底连管(32),四根所述底连管(32)分别与四根立柱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1)和所述第三折叠机构(23)的中部均竖直设置有吊杆(4),所述吊杆(4)上滑动设置有底滑动件(5),所述支撑管(31)的中部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所述底连管(32),两根所述底连管(32)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底滑动件(5)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底连管(32)包括第一底连管(321)、第二底连管(322)、第三底连管(323)以及第四底连管(324);
所述第一底连管(321)和所述第二底连管(32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支撑管(3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底连管(321)和所述第二底连管(3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11)和所述第四立柱(14)的下端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底连管(323)和所述第四底连管(324)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支撑管(3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底连管(323)和所述第四底连管(324)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立柱(12)和所述第三立柱(13)的下端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底连管(32)还包括第五底连管(325)和第六底连管(326);
所述第五底连管(325)和所述第六底连管(326)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管(31)的中部的两侧一一对应转动连接,所述第五底连管(325)和所述第六底连管(326)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底滑动件(5)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多根所述底连管(32)均倾斜向下且相互聚拢,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多根所述底连管(32)均处于水平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3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底连件(61),所述支撑管(31)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底连件(62);
所述第一底连件(61)包括第一连接部(611)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611)连接的两个第一限位部(612),所述第一连接部(611)与所述支撑管(31)的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底连件(62)包括第二连接部(621)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621)连接的两个第二限位部(622),所述第二连接部(621)与所述支撑管(31)的中部连接;
位于所述支撑管(31)的端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612)一一对应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
位于所述支撑管(31)的中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622)一一对应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
所述底连管(32)从倾斜向下旋转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位于所述支撑管(31)的端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612)一一对应抵接止挡到位,位于所述支撑管(31)的中部的两根所述底连管(3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622)一一对应抵接止挡到位。
6.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1)与所述第三折叠机构(23)均包括第一连杆(231)、第二连杆(232)、第三连杆(233)、第四连杆(234)、第五连杆(235)以及第六连杆(236);
所述第一连杆(231)、所述第二连杆(232)以及所述第三连杆(233)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234)、所述第五连杆(235)以及所述第六连杆(236)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31)的中部与所述第四连杆(234)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32)的中部与所述第五连杆(235)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33)的中部与所述第六连杆(236)的中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立柱(11)、所述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三立柱(13)以及所述第四立柱(14)上均滑动设置有联动滑套(7);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1)的所述第一连杆(231)与所述第一立柱(11)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1)的所述第三连杆(233)与所述第二立柱(12)上的所述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23)的所述第一连杆(231)与所述第四立柱(14)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23)的所述第三连杆(233)与所述第三立柱(13)上的所述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1)的所述第四连杆(234)与所述第一立柱(11)上的所述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1)的所述第六连杆(236)与所述第二立柱(12)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23)的所述第四连杆(234)与所述第四立柱(14)上的所述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23)的所述第六连杆(236)与所述第三立柱(13)的上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232)与所述第五连杆(235)的转动连接点连接所述吊杆(4)的上端;所述吊杆(4)的下端设置有限位接头,以使所述底滑动件(5)不会从所述吊杆(4)的下端滑离所述吊杆(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2)和所述第四折叠机构(24)均包括第七连杆(241)、第八连杆(242)、第九连杆(243)以及第十连杆(244);
所述第七连杆(24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八连杆(242)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九连杆(2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连杆(244)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七连杆(241)的中部与所述第九连杆(243)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八连杆(242)的中部与所述第十连杆(244)的中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折叠机构(24)的所述第七连杆(24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立柱(11)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折叠机构(24)的所述第八连杆(24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立柱(14)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2)的所述第七连杆(24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立柱(12)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2)的所述第八连杆(24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立柱(13)的上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折叠机构(24)的所述第九连杆(24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立柱(11)上的所述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折叠机构(24)的所述第十连杆(24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立柱(14)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2)的所述第九连杆(24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立柱(12)上的所述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2)的所述第十连杆(24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立柱(13)上的联动滑套(7)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还包括拉手组件(8);
所述拉手组件(8)包括伸缩杆(80)、第一连管(81)以及第二连管(82),所述第一连管(81)和所述第二连管(8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伸缩杆(8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管(81)和所述第二连管(8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11)和所述第四立柱(14)的下端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1)、所述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三立柱(13)以及所述第四立柱(14)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9),其中,所述第一立柱(11)和所述第四立柱(14)的底部设置的所述滚轮(9)为万向轮。
10.一种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包括布兜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
所述布兜套设于四根立柱合围区域中,所述第一立柱(11)、所述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三立柱(13)以及所述第四立柱(14)的上端均与所述布兜的开口端连接,所述布兜的底部位于所述底撑机构(3)的上。
CN202321336673.5U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Active CN2201146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6673.5U CN220114644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6673.5U CN220114644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14644U true CN220114644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91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6673.5U Active CN220114644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146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7163B (zh) 一种无需组装的铰锁定可折叠帐篷
CN205386000U (zh) 一种折叠椅
CN220114644U (zh) 一种米字形底撑聚拢拖车框架以及拖车
CN213892537U (zh) 一种折叠拖车
CN207311555U (zh) 双向折叠推车
CN204279531U (zh) 便携式折叠桌手拉车
CN221068120U (zh) 一种折叠拖车
CN220905018U (zh) 一种折叠聚拢不增高拖车
CN220220799U (zh) 一种折叠拖车框架及拖车
CN220500748U (zh) 一种双层拖车
CN219339485U (zh) 一种双滑套拢聚拖车
CN221188627U (zh) 一种对折拖车
CN220220794U (zh) 一种后框可放倒扩容拖车
CN208633603U (zh) 舞台
CN220220800U (zh) 一种折叠拖车的侧框结构
CN207191117U (zh) 一种仪器手推车
CN220721165U (zh) 一种折叠拖车拉杆机构及折叠拖车
CN218479637U (zh) 一种户外折叠用品的骨架结构、帐篷和天幕
CN219406509U (zh) 一种对折拖车
CN219857190U (zh) 一种折叠拖车
CN116811979A (zh) 一种双层拖车
CN219895041U (zh) 一种折叠衣柜
CN217705876U (zh) 一种新型手拉折叠车
CN215650142U (zh) 一种易于拆装的便携床
CN220262822U (zh) 一种较稳定的聚拢拖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