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9313U - 一种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09313U
CN220109313U CN202223608603.9U CN202223608603U CN220109313U CN 220109313 U CN220109313 U CN 220109313U CN 202223608603 U CN202223608603 U CN 202223608603U CN 220109313 U CN220109313 U CN 220109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air
hair dryer
plat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86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加华
季婷
汪治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86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09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09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09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包括主机体,主机体包括主机壳,电机组件,设置于主机壳内,其包括:电机、电机入风口、电机出风口以及电机外壳,电机位于电机外壳内部;主控板,安装在电机外壳与主机壳的内壁之间的腔室中,主控板上设有高发热区,在高发热区内布置至少一个电路元件;其中,在高发热区的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电机出风口经由所述腔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与所述电机入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机,由所述连接板、电机、固定架和主机壳构造形成回风空间,所述主控板位于所述回风空间内,并设计了相应的回风结构,从而使电机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分流出回风气流对主控板进行散热降温。

Description

一种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由于吹风机是通过线路板进行控制的,所以在线路板工作的过程中,其上的MOS元件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而吹风机虽然有气流经过,但由于线路板所在的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所以气流不会经过线路板,导致线路板在长时间工作后产生的热量积聚在吹风机内部,从而影响线路板及整个吹风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吹风机,解决吹风机长时间工作导致的主机板温度过高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吹风机,包括主机体,所述主机体包括主机壳,所述吹风机包括:
电机组件,设置于所述主机壳内,其包括:电机、电机入风口、电机出风口以及电机外壳,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外壳内部;
主控板,安装在所述电机外壳与所述主机壳的内壁之间的腔室中,所述主控板上设有高发热区,在所述高发热区内布置至少一个电路元件;
其中,在所述高发热区的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所述电机出风口经由所述腔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与所述电机入风口连通,以使所述电机运行时,自所述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中的部分气流经由所述腔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回流至所述电机进风口,以实现对所述高发热区的散热。
所述主控板位于所述电机入风口侧,所述主控板中部设置有过孔,外部气流经由所述过孔流至所述电机入风口。
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固定架,用于与所述电机外壳固定连接;
所述吹风机,还包括: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电机的出风端,用于对所述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并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架连接;
所述腔室包括回风空间;
其中,由所述连接板、所述电机外壳、所述固定架和所述主机壳的内壁构造形成所述回风空间,所述高发热区位于所述回风空间内;所述连接板和/或所述固定架的侧壁上设有回风结构,以使电机出风口的气流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回风结构进入到所述回风空间内;在所述电机运行时,自所述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中的部分气流经由所述回风结构、所述回风空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回流至所述电机进风口,以实现对所述高发热区的散热。
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电机入风口,所述固定板的中心具有连通所述电机入风口的进风孔,所述主控板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上进风孔的周围设有若干个负压风孔,以使回风空间能够与所述电机入风口连通。
所述主控板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远离所述电机入风口的一侧。
所述回风结构为设置在所述连接板内部的孔状结构,或所述回风结构为设置在所述所述连接板边缘的缺口状结构。
所述主控板为布置在所述主机壳的内壁与所述电机的外壳之间的环形结构。
所述高发热区上设置有至少一个MOS和/或至少一个电容。
还包括:
导热板(1340),对应设置在所述高发热区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导热板采用导热材料。
在所述固定板的进风孔上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导热板的部分或者全部安装在所述弧形缺口,并与所述进风孔重新构成整圆结构;
所述弧形缺口的圆心角不超过180度。
所述导热板包括弧形散热部,具有弧形形状,嵌入式安装在所述弧形缺口。
还包括:手柄,所述回风结构远离所述手柄设置。
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
半圆板,与所述固定架的半圆管对接形成固定电机的圆筒结构;所述半圆板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导热板、所述连接板对接。
所述半圆板通过第一台阶部与所述导热板的第二台阶部适配连接。
所述半圆板通过第二卡块与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二卡口连接。
所述半圆板通过定位卡块与所述电机上的定位卡槽连接。
所述半圆板的两侧通过第三卡口与所述半圆管上的第三卡块对接。
所述半圆板的两侧通过定位口与所述半圆管上的定位块对接。
所述半圆管通过第五卡块与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五卡口连接。
所述固定板的边缘通过第一卡口与所述主机壳的容纳腔内壁上的第一卡块连接。
还包括:
外筒,其进风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热风入口;
内筒,同轴设置在所述外筒中,并且与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保留间隙,所述内筒的两端设有开口,位于进风端的开口为冷风入口,并且位于出风端的开口为冷风出口,使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形成热风通道,所述内筒内部形成冷风通道;
云母片,具有多个,从四周方向设置在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
发热丝,采用环绕式的布置在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并且支撑在所述云母片上;
其中,所述外筒、所述内筒的截面均为近似正三角形的形状,以使二者之间的热风通道的截面也为近似正三角形的形状;对应地,位于所述热风通道中的发热丝也与热风通道的截面形状适配,并且在所述外筒、所述内筒的三个顶角之间和三个边之间分别设有1个云母片对所述发热丝进行支撑。
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在周向方向相等。
所述发热丝与所述内筒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发热丝与所述外筒之间的距离。
每个所述云母片上的卡槽设有多个,且呈等间距布置;对应地,所述发热丝呈等间距的方式多圈缠绕在所述云母片上。
所述内筒的出风端的外侧面设为向外倾斜的斜面,以将气流引导向所述热风出口。
所述云母片的外侧边上设有若干个均匀排列的卡槽,所述卡槽的宽度与所述发热丝的宽度适配,以使所述发热丝能够嵌入安装在所述卡槽中;
所述云母片的外侧边抵接在所述外筒的内壁。
和/或,所述云母片的两端分别通过插块与所述内筒外壁上的插槽连接;优选地,所述插槽为不贯穿所述内筒的外壁的盲槽。
所述云母片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块,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块,对应地,所述内筒外壁上设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插槽中,所述第二插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插槽中。
还包括连接板,与电机出风口连通,且靠近所述电机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外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筒连接,所述电机出风口以及所述内筒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电机出风口的轴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内筒内;所述冷风入口与所述电机出风口位置对应且保留距离,以使电机出风口能同时与所述热风通道和所述冷风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机,由所述连接板、电机、固定架和主机壳构造形成回风空间,所述主控板位于所述回风空间内,并设计了相应的回风结构,从而使电机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分流出回风气流对主控板进行散热降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包含可充电的底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机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机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进风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进风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其中一种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B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进风组件、电机组件及其他吹风机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1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其中,(A)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其中一种风道组件的装配示意图,(B)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风道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其中一种风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B)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风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电机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壳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体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体的水平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竖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如下:
1000 主机体;
1100 主机壳;
1110 容纳腔;
1111 进风端;
1112 出风端;
1113 第一定位槽;1114 第一导向条;1115 第一卡块;
1120 连接腔;
1121 连接块;
1122 引导凸棱;
1123 横向滑槽;
1130 密封环;
1200 进风组件;
1210 后盖;
1220 导风环;
1221 导风面;
1222 固定槽;
1230 磁块;
1300 电机组件;
1310 电机;
1311 定位卡槽;
1320 半圆板;
1321 第二卡块;
1322 第三卡口;
1323 定位卡块;
1324 定位口;
1325 第一台阶部;1330 固定架;
1331 第一卡口;
1332 进风孔;
1333 第五卡块;
1334 第三卡块;
1335 弧形缺口;
1336 半圆管;
1337 定位块;
1338 负压风孔;
1339 固定板;
1340 导热板;
1341 弧形散热部;1342 第二台阶部;1350 主控板;
1351 高发热区;
1352 第一过风孔;1353 过风缺口;
1360 回风空间;1400 导风组件;
1410 导风支架;
1411 安装槽;
1412 支脚;
1420 过滤网;
1430 显示元件;
1440 盖板;
1441 固定脚;
1450 铁块;
1500 风道组件;
1510 外筒;
1511 第一定位缺口;1512 第一导向槽;
1513 第六卡块;
1514 热风出口;
1515 冷风出口;
1516 养护风口;
1517 出风面板;
1518 环槽;
1520 内筒;
1521 第一插槽;
1522 第二插槽;
1523 环形凸棱;
1530 连接板;
1531 第六卡口;
1532 第二卡口;
1533 第五卡口;
1534 密封槽;
1535 回风结构;
1536 风孔;
1540 云母片;
1541 第一插块;
1542 第二插块;
1543 卡槽;
1550 发热丝;
1560 释放装置;
1570 热风通道;
1580 冷风通道;1600 第一连接组件;
1610 固定块;
1611 缺口槽;
1612 第六进风孔;
1613 接头插孔;
1614 滑动部;
1620 滑块;
1621 滑片;
1622 凸柱;
1623 拨块;
1630 连接线路板;
2000 手柄
2100 电池壳组件;
2110 电池壳;
2120 底板;
2121 第一进风孔;
2130 接电片;
2200 电池组件;
2210 电池;
2220 底部支架;
2221 第二进风孔;
2230 中部支架;
2231 第三进风孔;
2240 顶部支架;
2241 第四进风孔;
2242 端子固定部;
2300 第二连接组件;
2310 插块;
2311 第五进风孔;
2312 接头固定孔;
2313 卡位;
2320 端子接头;
2400 进风通道;
3000 底座;
α钝角夹角;
β锐角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结构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结构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图3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吹风机,包括主机体1000、手柄2000和底座3000,其中手柄2000内安装有可充电电池,底座3000为设置有充电器,当手柄2000的底部插入到底座3000上时,可以通过底座3000的充电器对手柄2000中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手柄2000与主机体1000之间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从而在手柄2000内的可充电电池的电量耗尽时,更换其他备用手柄2000之后,仍可以继续使用无线吹风机,从而延长无线吹风机的工作时间。
参考图2-图3所示,主机体1000包括主机壳1100、进风组件1200、电机组件1300、导风组件1400、风道组件1500和第一连接组件1600,其中的主机壳1100提供了外部壳体,将其他组件容置在其中。
参考图4-图6,主机壳1100包括容纳腔1110、连接腔1120和密封环1130,容纳腔1110和连接腔1120连通,并且连接腔1120位于容纳腔1110的下部;容纳腔1110内安装风道组件1500、电机组件1300,进风组件1200和导风组件1400安装在电机组件1300的入口端,风道组件1500与电机组件1300的出口连通,连接腔1120内安装第一连接组件1600,通过第一连接组件1600与手柄2000可拆卸地连接;电机组件1300位于主机壳1100内,能够为吹风机提供动力;在主机壳1100的进风端,通过密封环1130与进风组件1200的后盖1210对接并密封。
优选地,容纳腔1110的内壁上靠近出风端设有第一定位槽1113和第一导向条1114,风道组件1500的外筒1510通过第一定位缺口1511和第一导向条1512对应地与第一定位槽1113和第一导向条1114连接,从而实现了主机壳1100与风道组件1500之间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容纳腔1110的内壁上靠近进风端设有第一卡块1115,电机组件1300的固定架1330通过第一卡口1331与第一卡块1115连接,从而实现主机壳1100与电机组件1300之间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连接腔1120的内壁上设有引导凸棱1122,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固定块1610通过缺口槽1611与引导凸棱1122连接,引导凸棱1122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安装进行引导,还可以在第一连接组件1600安装之后对第一连接组件1600进行限位,防止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周向转动。
优选地,连接腔1120的内壁上还设有连接块1121,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固定块1610被固定连接在连接块1121,通过连接块1121可以将第一连接组件1600固定在连接腔1120中,避免第一连接组件1600自身结构的晃动。
优选地,连接腔1120的侧壁上还设有横向滑槽1123,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滑块1620通过拨块1623连接在横向滑槽1123中。
参考图7-8所示,进风组件1200呈环形,可拆卸地连接在固定板1339的外侧面;并且进风组件1200的内环尺寸大于导风支架1410的挡风结构的尺寸,以使进风组件1200的内环与挡风结构之间保留间距,并从外侧遮住过滤网。进风组件1200与导风组件1400之间通过磁吸结构连接;优选地,磁吸结构为磁铁和铁块吸附连接、或者磁铁和磁铁吸附连接。优选地,导风组件1400的边缘设有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339上的铁块1450;对应地,在进风组件1200的对应位置设有磁块1230。进风组件1200包括后盖1210、导风环1220和磁块1230,其中后盖1210呈环形,与主机壳1100的进风端的开口连接,并且后盖1210与主机壳1100的整体外形一致,使对接后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导风环1220也呈环形,连接在后盖1210的内侧,并且与后盖1210的形状适配,在导风环1220的内侧为沿着主机壳1100的轴向方向向内侧渐缩的导风面1221,环绕导风面1221的前端设有多个固定槽1222,磁块1230固定连接在固定槽1222内。磁块1230的作用是,借助磁力的作用将后盖1210吸附在主机壳1100上,从而使进风组件1200可以便携地与主机壳1100对接及拆卸。本实施例中,附图显示磁块1230为3个,呈三角形布置在后盖1210的周向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选择磁块1230的数量。
参考图9-10所示,电机组件1300包括电机1310、半圆板1320、固定架1330、导热板1340、主控板1350,其中固定架1330设有半圆管1336,半圆板1320与半圆管1336对接形成筒状的电机固定壳,用于把电机1310固定在其中。半圆板1320的两侧通过第三卡口1322与半圆管1336上的第三卡块1334固定连接,同时半圆管1336上还设有能够插入半圆板1320上的定位口1324的定位块1337,定位块1337和定位口1324的连接能够对半圆板1320在电机轴向方向的位置进行定位。为了使电机1310能更好的被固定在电机固定壳中,半圆板1320的前端内壁设有向内侧凸伸的定位卡块1323,并对应地在电机1310的前端外壳上设有定位卡槽1311,定位卡块1323连接在定位卡槽1311中,从而能够同时对电机1310的轴向和径向进行定位,有效防止电机1310在电机固定壳中的轴向窜动和径向转动。
固定架1330的进风端还设有固定板1339,固定板1339的中部与半圆管1336连接,固定板1339的边缘与主机壳1100的内壁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339上对应电机1310的进风侧设有进风孔1332,进风孔1332能够直接与电机1310的进风口连通。固定板1339的周向设有第一卡口1331,通过第一卡口1331与容纳腔1110内壁上的第一卡块1115连接,从而将固定架1330固定在主机壳1100的容纳腔1110中。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卡槽卡块结构替换卡口卡块结构,例如在容纳腔1110的内壁上设有卡槽,对应地在固定板1339的周向设有能够插入卡槽中的卡块。卡槽卡块、卡口卡块的数量通常为多个,从而实现多点固定。附图9-10所示的第一卡口1331为三个,但也可以选择地设置为两个、四个或其他数量。
主控板1350用于对电机1310的控制,安装在电机1310的外壳与主机壳1100的内壁之间的腔室中,主控板1350为中间带有通孔的环形结构,当半圆板1320和固定架1330的半圆管1336对接形成筒状的电机固定壳之后,电机固定壳穿过主控板1350的通孔,并使主控板1350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板1339上。主控板1350上设有高发热区1351,高发热区135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MOS和/或至少一个电容。在高发热区1351布置MOS元件,高发热区1351的位置与半圆板1320的位置对应。在高发热区1351与固定板1339之间安装导热板1340,导热板1340能够将高发热区的热量快速导出,从而保证主控板1350在合适的温度下工作。在高发热区1351的主控板1350上还设有若干个第一过风孔1352,第一过风孔贯穿主控板1350的两侧表面,从而使气流能够经过;在主控板1350的下部还设有过风缺口1353,过风缺口1353位于靠近电机1310外壳的一侧,从而使气流能够通过过风缺口1353。其中,在高发热区1351的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电机出风口经由腔室、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与电机入风口连通,以使电机运行时,自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中的部分气流经由腔室、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回流至电机进风口,以实现对高发热区1351的散热。
半圆板1320,与固定架1330的半圆管1336对接形成固定电机1310的圆筒结构,电机1310被半圆板1320和半圆管1336合围固定在圆筒结构中;半圆板1320的两端还分别与导热板1340、连接板1530对接,从而使固定架1330、半圆板1320、电机1310以及连接板1530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对电机1310的固定支撑,并且与主机壳1100的内壁形成回风空间1360。由连接板1530、电机外壳、固定架1330和主机壳1100的内壁构造形成回风空间1360,高发热区1351位于回风空间1360内;连接板1530和/或固定架1330的侧壁上设有回风结构1535,以使电机出风口的气流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回风结构1535进入到回风空间1360内;在电机运行时,自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中的部分气流经由回风结构1535、回风空间1360、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回流至电机进风口,以实现对高发热区1351的散热。回风结构1535远离所述手柄设置,避免与电池散热风道的连通,影响电池散热的效果。
优选地,为了使半圆板1320与导热板1340对接并密封,在半圆板1320上设有第一台阶部1325,在导热板1340上设有第二台阶部1342,第一台阶部1325与第二台阶部1342对位连接。半圆板1320通过第一台阶部1325与导热板1340的第二台阶部1342适配连接,两个台阶部也相应地为半圆形结构,即与半圆板1320的弧度相同。半圆板1320通过第二卡块1321与连接板1530上的第二卡口1532连接。半圆板1320通过定位卡块1323与电机1310上的定位卡槽1311连接,通过定位卡块1323和定位卡槽1311连接的方式,可以对电机1310从周向进行固定,防止电机1310绕自身转动,同时也对电机的轴向方向进行了固定,防止电机1310向出风方向窜动。优选地,半圆板1320的两侧通过第三卡口1322与半圆管1336上的第三卡块1334对接。半圆板1320的两侧通过定位口1324与半圆管1336上的定位块1337对接,通过定位扣1324和定位块1337连接的方式,能够对半圆板1320在电机轴向的方向进行固定。
半圆管1336通过第五卡块1333与连接板1530上的第五卡口1533连接,从而使半圆管与连接板1530连接固定。固定板1339的边缘通过第一卡口1331与主机壳1100的容纳腔1110内壁上的第一卡块1115连接,从而使固定板1339即固定架1330被固定在主机壳1100中。
进风孔1332上靠近半圆板1320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缺口1335,由导热板1340的弧形散热部1341嵌入地连接在弧形缺口1335上,在把弧形缺口1335封堵的同时,也弥补了半圆板1320和固定板1339的空隙,并且使固定板1339的进风孔1332形成整圆结构,这就不仅保证了进风孔1332与电机固定壳的整体连接密封效果,还使气流在通过进风孔1332进入到电机1310时能够将导热板1340的热量通过弧形散热部1341导出。弧形缺口1335的圆心角不超过180度,从而便于导热板1340能够便捷地装入弧形缺口1335中。
导热板1340对应设置在高发热区1351与固定板1339之间,导热板采用导热材料。
为了便于导热板1340的安装,导热板1340的周向弧长小于半圆板1320的周向弧长,并且由导热板1340限定的圆心角应位于由半圆板1320限定的圆心角范围内。
如图13-16所示,导风组件1400安装在电机组件1300的固定架1330上,布置在进风孔1332的外侧周围,并且与进风孔1332保留间距,迫使气流绕过导风组件1400之后再通过进风孔1332进入电机1310。导风组件1400包括导风支架1410、过滤网1420、显示元件1430、盖板1440和铁块1450,其中:
导风支架1410的中心为挡风结构,过滤网1420安装在导风支架1410的周围,并且环绕进风孔1332;导风支架1410的中部设有安装槽1411,在安装槽1411内安装显示元件1430,显示元件1430能够显示电机的工作状态、过滤网的是否被封堵、出风温度等;安装槽1411的周向设有向前端倾斜的多个支脚1412,通过支脚1412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339的边缘;支脚1412采用框架式结构,以允许气流经过支脚1412进入到进风孔1332,过滤网1420安装在支脚1412上,从而使过滤网1420能够对气流进行过滤;由于支脚1412采用向前端倾斜的方式布置,过滤网1420适配支脚1412的结构进行设计,从而使过滤网1420的面积更大;过滤网1420环绕进风孔1332形成向外侧凸起的斜面,其中,导风环1220的导风面1221指向过滤网1420的外表面,并且二者之间形成钝角夹角α,导风面1221与电机组件1300的轴向形成锐角夹角β如图31所示;从而可以将头发、杂物沿着过滤网的斜面吹向过滤网的底部,避免堵塞过滤网,从而保证吹风机的正常进风。通常地,夹角α不超过150度,锐角夹角β在15-60度之间,从而保证进风以及将头发吹向过滤网的底部。
盖板1440扣接在安装槽1411上,从而将显示元件1430封闭;盖板1440通过固定脚1441连接在固定板1339上;为了避免固定脚1441干扰电机进风,将固定脚1441与导风支架1410的支脚1412交错布置,即把固定脚1441设置在相邻两个支脚1412之间;盖板1440采用透明材料,从而使显示元件1430能够透过盖板1440显示,用户能够观察到显示单元1430的显示内容,或者盖板1440设有能够显露显示元件1430的镂空结构。盖板1440的表面不超过进风组件1200的端部限定的平面。盖板1440通过固定脚1441连接在固定板1339上;优选地,铁块1450被固定在盖板1440的固定脚1441上。盖板1440的表面不超过进风组件1200的端部限定的平面,从而对显示元件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显示元件1430被碰撞损伤。盖板1440的边缘沿着轴向投影在过滤网1420上或投影在过滤网1420的外侧,从而能够将气流尽可能多地吹向过滤网1420。
铁块1450安装在固定板1339的边缘,并且与进风组件1200的磁块1230的位置对应,从而使磁块1230在接近铁块1450时,能够使二者之间产生磁力而互相吸引,进风组件1200在磁力的作用下被吸附连接在固定板1339上;可以选择地,将铁块1450安装在盖板1440的固定脚1441上,从而可以通过螺钉将铁块1450和固定脚1441一起连接在固定板1339上。
如图17-19所示,风道组件1500采用的是双风道结构,由内筒1520内部形成冷风通道1580,内筒1520与外筒1510之间的间隙构成热风通道1570,内筒1520与外筒15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在周向方向相等,从而使热风通道1570内的气流更均匀,与发热丝1550之间的换热效果更好,并且出风的温度也更均匀。其中在热风道内设置发热组件,发热组件通常为云母片1540和发热丝1550。具体地,风道组件1500包括外筒1510、内筒1520、连接板1530、云母片1540和发热丝1550,发热丝1550与内筒1520之间的距离大于发热丝1550与外筒151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发热丝1550更靠近外筒1510,由于外筒一侧的气流流速高,从而使发热丝1550与气流的接触效果更好。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释放装置1560,释放装置1560安装在外筒的出风面板1517的中心,并且释放装置1560的周围为冷风出口1515。
外筒1510呈筒状结构,其进风端设有开口,出风端设有出风面板1517,外筒安装在主机壳1100的容纳腔1110内,外筒1510的前端边缘通过第一定位缺口1511与容纳腔1110内壁上的第一定位槽1113对接,外筒1510外壁上设有第一导向槽1512通过滑动连接的方式与容纳腔1110内的第一导向条1114连接,第一导向槽1512的前端设有V形扩口,以使其能够在与第一导向条1114连接时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外筒1510的前端设置有出风面板1517,在出风面板1517的外环设有环形布置的热风出口1514,在热风出口1514的内侧的出风面板1517上设有环形布置的冷风出口1515,在出风面板1517的中心安装释放装置1560,并在中心的位置设置养护风口1516。释放装置1560可以释放负离子或香薰等,将释放装置1560设置在位于中心的冷风通道1580,从而避免了高温导致的过快释放、以及在吹风机结束之后继续释放而导致浪费的问题。
外筒1510通过外壁上的第六卡块1513与连接板1530上的第六卡口1531连接,并且在连接板1530的外部还设有环形的密封槽1534,外筒1510安装在密封槽1534中,并且在密封槽1534内设有密封圈密封,通过密封圈与外筒1510之间形成密封连接;连接板1530同时还与电机组件1300的半圆板1320和固定架1330连接,具体地是通过第二卡口1532与半圆板1320上的第二卡块1321连接,通过第五卡口1533与固定架1330的第五卡块1333连接;在连接板1530上还设置有回风结构1535,回风结构1535位于电机出风口的位置,从而使电机出风口的高压气流能够通过回风结构1535从电机组件的外侧回吹到电机进风口,回风结构1535可以是缺口或者孔结构,当采用缺口时,其与电机组件1300对接后形成回风孔。
内筒1520同轴设置在外筒1510中,并且与外筒1510的内壁之间保留间隙,内筒1520的两端设有开口,并且位于出风端的开口抵接在外筒1510的出风面板1517上,使内筒1520和外筒1510之间形成热风通道1570,内筒1520内部形成冷风通道1580;在出风面板上设有与热风通道1570连通的热风出口1514,以及与冷风通道1580连通的冷风出口1515;内筒1520的前端设有环形凸棱1523,对应地在外筒1510的出风面板1517的内表面设有环槽1518,环形凸棱1523插入到环槽1518中,从而使内筒1520的前端与外筒1510的出风面板1517连接。内筒1520与外筒1510之间设有六个云母片1540,云母片1540的前端内侧设有第一插块1541,后端内侧设有第二插块1542,第一插块1541插入到内筒1520前端的第一插槽1521中,第二插块1542插入到内筒后端的第二插槽1522中,从而将云母片1540固定在内筒1520上。
出风面板1517的内表面上设有环槽1518;对应地,内筒1520的出风端设有环形凸棱1523,环形凸棱1523对应连接在环槽1518中,以将内筒1520固定在外筒1510的出风面板1517上,保证内筒1520与外筒1510之间的相互位置确定,从而为云母片1540和发热丝1550的固定安装提供支撑载体。
优选地,内筒1520的出风端的外侧面设为向外倾斜的斜面,以将气流引导向热风出口1514,并且避免了气流在内筒1520与出风面板1517的连接位置形成涡流,从而降低风噪,并且提升出风效率。
云母片1540具有多个,从四周方向支撑在内筒1520和外筒1510之间;在云母片1540的中部还设有多个卡槽1543,发热丝1550穿过卡槽1543,从而呈环形布置在内筒1520的与外筒1510之间;卡槽1543的宽度与发热丝1550的宽度适配,以使发热丝1550能够嵌入安装在卡槽1543中;每个云母片1540上的卡槽1543呈等间距布置;对应地,发热丝1550呈等间距的方式多圈缠绕在云母片1540上。通过多个卡槽1543的间距设计,可以调整发热丝1550的缠绕密度,通过卡槽1543的深度设计,可以控制发热丝1550的安装深度以及整个发热丝1550的安装半径;
云母片1540的外侧边抵接在外筒1510的内壁,从而使云母片1540被外筒1510从外部进行固定,避免云母片1540晃动或松动。
云母片1550的两端分别通过插块与内筒1520外壁上的插槽连接;优选地,插槽为不贯穿内筒的外壁的盲槽,从而减少内筒1520内部的冷风通道1580与内筒1520外部的热风通道1570通过插槽连通、以及冷热风通道之间的热量交换。
优选地,云母片1550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块1541,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块1542,对应地,内筒1520外壁上设有第一插槽1521和第二插槽1522,第一插块1541连接在第一插槽1521中,第二插块1542连接在第二插槽1522中。通过两端的插槽结构设计,可以使云母片1550在径向、轴向和周向进行固定,避免云母片1550松动。
发热丝1550采用环绕式的布置在内筒1520和外筒1510之间,并且支撑在云母片1540上,一方面可以通过云母片1540对发热丝1550进行支撑,另一方面使发热丝1550可以在周向更均匀地分布,从而对气流的加热效果也更好。
连接板1530外部与外筒1510进风端的开口密封连接,中部设有风孔1536与电机出风口连接;对应地,内筒1520进风端的开口与连接板1530的风孔1536位置对应且保留距离,以使电机出风口能同时与热风通道1570和冷风通道1580连通。
风孔1536的内壁设置为沿着气流的方向逐渐扩大的内锥面,从而使气流沿着内锥面呈锥形的发散;对应地,内筒1520进风端的开口指向内锥面,发散之后的气流能够沿着内筒1520的进风端的开口进行分流,其中一部分进入到内筒1520内,另一部分进入到内筒1520与外筒1510之间;内筒1520的开口大小、内筒1520的开口与内锥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内锥面的锥度大小可以根据分流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当内锥面的斜度越大时,对气流的发散效果也就越大,分流作用也就越明显,当内筒1520的开口越小、当开口与内锥面的距离越远时,其分流作用也越明显;优选地,内锥面的斜度为10-30度;进一步优选地,内锥面的斜度为15-20度。
连接板1530设置在电机1310的出风端,并且连接板1530的中部与固定架1330连接,连接板1530的边缘与主机壳1100的内壁固定连接;由连接板1530、电机1310、固定架1330和主机壳1100构造形成回风空间1360,主控板1350位于回风空间1360内;并且,在电机出风口下游的连接板1530侧壁上设有回风结构1535,以使电机出风口的气流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回风结构1535进入到回风空间1360内;在高发热区1351的主控板1350上设有第一过风孔1352,以使气流能够通过;在固定板1339上进风孔1332的周围设有若干个负压风孔1338,以使回风空间1360能够与电机1310的进风口连通。
当电机工作时,电机出风口外侧的连接板1530上的回风结构1535将其中一部分气流回送到回风空间1360内,并能够吹向主控板1350上的高发热区,从而对高发热区的发热元件进行降温;然后再通过固定板1339上的负压风孔1338回送到进风孔1332,形成一个气流回路,在进入热风通道1570之前即可对发热元件达到降温的效果,从而保证吹风机的正常工作,不会因为过热而停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机,由连接板、电机、固定架和主机壳构造形成回风空间1360,主控板位于回风空间内,并设计了相应的回风结构,从而使电机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分流出回风气流对主控板进行散热降温。
回风结构1535为设置在主控板1350内部的孔状结构,或回风结构1535为设置在主控板1350边缘的缺口状结构。回风结构1535通常较小,以避免对整个电机的吹风功率造成较大影响。
优选地,主控板1350为布置在主机壳1100的内壁与电机1310的外壳之间的环形结构。
外筒1510、内筒1520的截面均为近似正三角形的形状,以使二者之间的热风通道1570的截面也为近似正三角形的形状;对应地,位于热风通道1570中的发热丝1550也与热风通道1570的截面形状适配,并且在外筒1510、内筒1520的三个顶角之间和三个边之间分别设有1个云母片对发热丝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吹风机,内筒、外筒、发热丝都采用正三角形的结构设计,从而减少了云母片的使用数量,并且相比于相同直径的圆形结构设计,采用正三角形的发热丝的长度更短,节省了耗材。
如图20-22所示,并结合图28-29,第一连接组件1600设置在主机壳1100下部的连接腔1120中,其作用是与手柄2000顶部的第二连接组件2300连接,从而将手柄2000与主机体1000固定连接,使手柄2000内的电池2210能够为主机体1000中的用电部件例如电机1310、主控板1350、显示元件1430、发热丝1550等供电。
第一连接组件1600包括固定块1610、滑块1620、连接线路板1630。其中:
固定块1610的截面呈L形,通过缺口槽1611与连接腔1120内设置的纵向的引导凸棱1122配合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固定块1610在连接腔1120内转动;同时,在连接腔1120内还设有连接块1121,固定块1610的顶部通过螺钉与连接块1121连接以固定在连接腔1120中;在固定块1610上设有至少1个第六进风孔1612,第六进风孔1612能够连通固定块1610的上下两侧的空间,从而使气流能够通过第六进风孔1612进入到固定块1610上方的连接腔1120中;固定块1610的中部还设有竖直布置、扁平的接头插孔1613,接头插孔1613能够允许第二连接组件2300的端子接头2320穿过,使端子接头2320能够与连接线路板1630连接;固定块1610的侧面还设有内凹的滑动部1614,滑块1620能够滑动连接在滑动部1614上,滑动部1614具有径向的宽度,并在滑动部1614的一个侧边设有缺口,使滑块1620能够滑出滑动部1614,并插入到第二连接组件2300的卡位2313,从而限制第二连接组件2300轴向的移动;
滑块1620位于固定块1610的滑动部1614与连接腔1120的内壁之间,并能够沿着周向滑动,从而能够滑道第二连接组件2300的卡位2313中;滑块1620包括滑片1621和拨块1623,滑片1621整体上为弧形片或者平面片,为了减小滑块1620与滑动部1614、连接腔1120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在滑块1620上设有多个凸柱1622;拨块1623位于滑块1621外侧,并能够连接在连接腔1120的横向滑槽1123中,拨块1623的长度小于横向滑槽1123的长度,以使拨块1623能够在横向滑槽1123中滑动;
连接线路板1630连接在固定块1610的顶部,并且水平布置在接头插孔1613的上方,以使第二连接组件2300的端子接头2320穿过接头插孔1613后能够与连接线路板1630连接;为了确保固定块1610的上下气路连通,连接线路板1630应避让固定块1610上的第六进风孔1612。
结合图1及图23-29,手柄2000包括电池壳组件2100、电池组件2200、第二连接组件2300。其中电池壳组件2100提供整体的外壳,以将电池组件2200容置于其中,第二连接组件2300连接在电池壳组件2100的顶部,以使手柄2000能够通过第二连接组件2300与主机体1000连接。
其中,由连接板1530、电机1310、固定架1330和主机壳1100构造形成回风空间1360,连接腔1120与容纳腔1110的回风空间1360连通;
手柄2000包括电池壳组件2100、第二连接组件2300和电池组件2200:电池组件2200安装在电池壳组件2100中,电池组件2200包括支架和电池2210,电池2210固定在支架上;第二连接组件2300连接在电池组件2200的顶部,并且第二连接组件2300与第一连接组件1600连接;
对应地,在电池壳组件2100、电池2210之间间隙的支架上和/或电池2110与电池壳组件2100的内壁之间间隙的支架上、第二连接组件2300、第一连接组件1600分别设有进风结构,从而形成对电池2210进行冷却的进风通道2400,并当手柄2000与主机体1000连接时,进风通道2400与回风空间1360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吹风机,通过对手柄设置进风结构,与主机体1000内的回风空间1360连通,从而在电机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一部分气流通过手柄吸入到电机的进风口,从而达到对手柄中的电池进行冷却的作用,提高了电池的工作时间。
由于主控板1350位于回风空间1360中,并且主控板1350为布置在主机壳1100的内壁与电机1310的外壳之间的环形结构;在主控板1350上设有贯穿两侧表面的过风结构,从而能够对主控板1350进行降温;
优选地,过风结构包括主控板1350上的第二过风孔或设置在主控板1350外侧边或内侧边的过风缺口1353。
如图23-24所示,电池壳组件2100包括电池壳2110、底板2120和接电片2130,电池壳2110呈筒状,内部为中空的空间,以能够将电池组件2200固定安装在其中;底板2120与电池壳2120的底部连接,以将电池壳2120的底部封装,底板2120与电池壳2110一起对其内部的电池组件2200进行固定,在底板2120上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孔2121,以使气流能够从电池壳组件2100的外部进入到电池壳组件2100的内部;接电片2130安装在底板2120上,当手柄2000装入底座3000上时,接电片2130与底座3000的插口中的导电接头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底座3000对手柄2000内的电池组件2200进行充电。
如图25-27所示,电池组件2200包括支架和电池2210,电池2210固定在支架上,电池2210之间的间隙以及电池2210与电池壳2110内壁之间的间隙位置的支架上设有上下导通的进风结构,从而使通过电池壳组件2100的底板2120上的第一进风孔2121进入到电池壳组件2100中,并进一步通过第二连接组件2300的第五进风孔2311和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第六进风孔1612进入到主机体1000中。具体地,支架采用分段式结构对接而成,包括底部支架2220、中部支架2230和顶部支架2240,底部支架2220连接在中部支架2230的底部,顶部支架2240连接在中部支架2230的顶部;在底部支架2220上对应间隙位置设有第二进风孔2221,在中部支架2230上对应间隙位置设有第三进风孔2231,在顶部支架上对应间隙位置设有第四进风孔2241。
如图28-29所示,手柄2000的第二连接组件2300插入到主机壳1100的连接腔1120中,并与主机体1000的第一连接组件1600之间通过横向锁紧结构连接,以从手柄2000的轴向对第二连接组件2300进行固定;第二连接组件2300与连接腔1120的内壁之间通过沿着手柄2000的轴向布置的导槽结构连接,以从手柄2000的周向对第二连接组件2300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横向缩紧结构将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连接,并通过导槽结构辅助固定,从而使手柄和主机体之间连接结构更稳定,在多次使用后也不会产生松动的现象。
第二连接组件2300包括插块2310和端子接头2320,端子接头2320穿过插块2310上的接头固定孔2312,从而能够与第一连接组件1600上的连接线路板1630接触导通。为了使气流能够经过第二连接组件2300进入到主机体1000中,在插块2310上还设有第五进风孔2311,第五进风孔2311与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固定块1610上的第六进风孔1612的位置对应,从而形成进风通道2400。第二连接组件2300的侧面还设有卡位2313,卡位形成一横向的容纳空间,当第二连接组件2300插入到连接腔1120中并与第一连接组件1600对接后,横向推动第一连接组件1600的拨块1623,以使滑片1621能够插入到卡位2313中,从而将第二连接组件2300固定在连接腔1120中。
本实用新型中,将电机组件1300和电池组件2200作为一个整体,该整体的重心位于手柄2000内的手柄轴线上;并且电机组件1300位于手柄2000的手柄轴线上。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将电机组件和电池组件的整体中心设置在手柄的轴线上,从而使手握手柄进行吹风的时候,手握的手柄部位刚好是电机的重心位置,从而手握更舒服,不会产生一头重的问题。
电池壳组件2100的轴线穿过电机组件1300的1/3到2/3之间的位置,以使电机组件1300的中心更易于位于手柄2000的轴线上;优选地,电机壳组件2100的轴线与电机组件1300的轴线相交,从而避免电机组件1300的重心偏离两个轴线相交构成的平面。
手柄2000的轴线与电机组件1300的轴线之间所呈夹角为75-105度,从而可以对手柄2000和主机体1000的造型进行适应性调整,更利于手握吹风使用。更优选地,手柄2000的电池壳组件2100与主机体1000的电机组件1300的轴向形成90度的夹角。
由于底座3000内设有充电器;当手柄2000的底部插入连接在底座3000上的接口时,底座3000能够对手柄2000内的电池充电。并且,当手柄2000插入到底座3000上进行充电时,该重心竖直向下投影在底座3000上的接口中,从而可以防止主机体1000向一侧偏移或倾斜;手柄2000竖直连接在底座3000的接口。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31)

1.一种吹风机,包括主机体(1000),所述主机体(1000)包括主机壳(1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包括:
电机组件(1300),设置于所述主机壳(1100)内,其包括:电机(1310)、电机入风口、电机出风口以及电机外壳,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外壳内部;
主控板(1350),安装在所述电机外壳与所述主机壳(1100)的内壁之间的腔室中,所述主控板(1350)上设有高发热区(1351),在所述高发热区(1351)内布置至少一个电路元件;
其中,在所述高发热区(135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所述电机出风口经由所述腔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与所述电机入风口连通,以使所述电机运行时,自所述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中的部分气流经由所述腔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回流至所述电机进风口,以实现对所述高发热区(1351)的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1350)位于所述电机入风口侧,所述主控板(1350)中部设置有过孔,外部气流经由所述过孔流至所述电机入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组件(1300)还包括:固定架(1330),用于与所述电机外壳固定连接;
所述吹风机,还包括:连接板(1530),设置在所述电机(1310)的出风端,用于对所述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并且所述连接板(1530)与所述固定架(1330)连接;
所述腔室包括回风空间(1360);
其中,由所述连接板(1530)、所述电机外壳、所述固定架(1330)和所述主机壳(1100)的内壁构造形成所述回风空间(1360),所述高发热区(1351)位于所述回风空间(1360)内;所述连接板(1530)和/或所述固定架(1330)的侧壁上设有回风结构(1535),以使电机出风口的气流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回风结构(1535)进入到所述回风空间(1360)内;在所述电机运行时,自所述电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中的部分气流经由所述回风结构(1535)、所述回风空间(1360)、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风孔(1352)回流至所述电机进风口,以实现对所述高发热区(1351)的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架(1330)包括固定板(1339),所述固定板(1339)位于所述电机入风口,所述固定板(1339)的中心具有连通所述电机入风口的进风孔(1332),所述主控板(1350)安装在所述固定板(1339)上,所述固定板(1339)上进风孔(1332)的周围设有若干个负压风孔(1338),以使回风空间(1360)能够与所述电机入风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1350)安装在所述固定板(1339)上远离所述电机入风口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结构(1535)为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530)内部的孔状结构,或所述回风结构(1535)为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530)边缘的缺口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1350)为布置在所述主机壳(1100)的内壁与所述电机(1310)的外壳之间的环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发热区(135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MOS和/或至少一个电容。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导热板(1340),对应设置在所述高发热区(1351)与所述固定板(1339)之间,所述导热板采用导热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板(1339)的进风孔(1332)上设有弧形缺口(1335),所述导热板(1340)的部分或者全部安装在所述弧形缺口(1335),并与所述进风孔(1332)重新构成整圆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缺口(1335)的圆心角不超过18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板(1340)包括弧形散热部(1341),具有弧形形状,嵌入式安装在所述弧形缺口(1335)。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手柄,所述回风结构(1535)远离所述手柄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组件(1300)还包括:
半圆板(1320),与所述固定架(1330)的半圆管(1336)对接形成固定电机(1310)的圆筒结构;所述半圆板(1320)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导热板(1340)、所述连接板(1530)对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圆板(1320)通过第一台阶部(1325)与所述导热板(1340)的第二台阶部(1342)适配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圆板(1320)通过第二卡块(1321)与所述连接板(1530)上的第二卡口(1532)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圆板(1320)通过定位卡块(1323)与所述电机(1310)上的定位卡槽(1311)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圆板(1320)的两侧通过第三卡口(1322)与所述半圆管(1336)上的第三卡块(1334)对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圆板(1320)的两侧通过定位口(1324)与所述半圆管(1336)上的定位块(1337)对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圆管(1336)通过第五卡块(1333)与所述连接板(1530)上的第五卡口(1533)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1339)的边缘通过第一卡口(1331)与所述主机壳(1100)的容纳腔(1110)内壁上的第一卡块(1115)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外筒(1510),其进风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热风入口;
内筒(1520),同轴设置在所述外筒(1510)中,并且与所述外筒(1510)的内壁之间保留间隙,所述内筒(1520)的两端设有开口,位于进风端的开口为冷风入口,并且位于出风端的开口为冷风出口,使所述内筒(1520)和所述外筒(1510)之间形成热风通道(1570),所述内筒(1520)内部形成冷风通道(1580);
云母片(1540),具有多个,从四周方向设置在所述内筒(1520)和所述外筒(1510)之间;
发热丝(1550),采用环绕式的布置在所述内筒(1520)和所述外筒(1510)之间,并且支撑在所述云母片(1540)上;
其中,所述外筒(1510)、所述内筒(1520)的截面均为近似正三角形的形状,以使二者之间的热风通道(1570)的截面也为近似正三角形的形状;对应地,位于所述热风通道(1570)中的发热丝(1550)也与热风通道(1570)的截面形状适配,并且在所述外筒(1510)、所述内筒(1520)的三个顶角之间和三个边之间分别设有1个云母片对所述发热丝进行支撑。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1520)与所述外筒(15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在周向方向相等。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丝(1550)与所述内筒(1520)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发热丝(1550)与所述外筒(1510)之间的距离。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云母片(1540)上的卡槽(1543)设有多个,且呈等间距布置;对应地,所述发热丝(1550)呈等间距的方式多圈缠绕在所述云母片(1540)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1520)的出风端的外侧面设为向外倾斜的斜面,以将气流引导向热风出口(1514)。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云母片(1540)的外侧边上设有若干个均匀排列的卡槽(1543),所述卡槽(1543)的宽度与所述发热丝(1550)的宽度适配,以使所述发热丝(1550)能够嵌入安装在所述卡槽(1543)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云母片(1540)的外侧边抵接在所述外筒(1510)的内壁;
和/或,所述云母片(1540)的两端分别通过插块与所述内筒(1520)外壁上的插槽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槽为不贯穿所述内筒的外壁的盲槽。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云母片(1540)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块(1541),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块(1542),对应地,所述内筒(1520)外壁上设有第一插槽(1521)和第二插槽(1522),所述第一插块(1541)连接在所述第一插槽(1521)中,所述第二插块(1542)连接在所述第二插槽(1522)中。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板(1530),与电机出风口连通,且靠近所述电机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外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筒(1510)连接,所述电机出风口以及所述内筒(1520)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电机出风口的轴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内筒(1520)内;所述冷风入口与所述电机出风口位置对应且保留距离,以使电机出风口能同时与所述热风通道(1570)和所述冷风通道(1580)连通。
CN202223608603.9U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吹风机 Active CN220109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8603.9U CN220109313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吹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8603.9U CN220109313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吹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09313U true CN220109313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916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8603.9U Active CN220109313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09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00918B2 (en) Blow dryer
CN212129013U (zh) 吹风机
CN220109313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7239947U (zh) 无线吹风机、充电插座和无线吹风机系统
CN220109314U (zh) 一种无线吹风机
CN219229247U (zh) 一种无线吹风机
CN219374016U (zh) 一种吹风机
CN220109315U (zh) 一种无线吹风机
CN219069645U (zh) 一种吹风机
CN220109312U (zh) 一种吹风机
CN112821671A (zh) 电机、电吹风手柄以及电吹风
CN220675380U (zh) 一种无线吹风机
CN219374015U (zh) 一种吹风机
CN118266701A (zh) 一种吹风机
CN118266705A (zh) 一种无线吹风机
CN118266700A (zh) 一种吹风机
CN118266704A (zh) 一种无线吹风机
CN212985600U (zh) 无叶风扇
CN215912003U (zh) 电机、电吹风手柄以及电吹风
CN219845427U (zh) 吹风设备
CN212930451U (zh) 便携暖被机
CN111852922A (zh) 无叶风扇
CN220037059U (zh) 一种风扇
CN212177456U (zh) 送风装置
CN220236270U (zh) 一种吹风机的主体结构及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