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5427U - 吹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吹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5427U
CN219845427U CN202320659368.3U CN202320659368U CN219845427U CN 219845427 U CN219845427 U CN 219845427U CN 202320659368 U CN202320659368 U CN 202320659368U CN 219845427 U CN219845427 U CN 219845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assembly
shell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593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杰
张喜
李辰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593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5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5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5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吹风设备,包括:主壳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及由所述进气口延伸至所述出气口的第一流体路径;沿第一流体路径,依次设有动力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风机和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包括容纳所述风机的风机支撑部以及对所述风机支撑部上游气流起到预旋作用的预旋部,风机支架的预旋部与主壳体进气口之间具有预旋腔,气流在气流旋转件和风机的共同作用下,旋转进入上述预旋腔中,能够实现气流预旋的效果,提高风机效率。

Description

吹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风设备。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小电器,常用于快速吹干头发,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吹风机内部的风机工作时,能够将气体吸入风筒内,并通过风筒的出风口吹出。现有的吹风机进风时,主要依靠风机转速压缩气流,实现吹风效果,但吹风机自身结构对流体流速的提高一直是个难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改善进风效果的吹风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吹风设备,包括:主壳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及由所述进气口延伸至所述出气口的第一流体路径;沿第一流体路径,依次设有动力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风机和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包括容纳所述风机的风机支撑部以及对所述风机支撑部上游气流起到预旋作用的预旋部。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风机支撑部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固定在所述预旋部的下游端,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活动部分围设成所述风机的容纳腔,所述固定部分的围设范围大于所述活动部分的围设范围。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固定部分的围设范围对应的圆弧角度的取值范围为181°~250°。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固定部分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活动部分设有第一对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对接结构的配合,将所述活动部分固定到所述固定部分。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风机外壁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贴合在所述风机支撑部的容纳腔中。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保护套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风机支撑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对应的第二对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对接结构的配合,将所述保护套固定到所述风机支撑部中。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保护套还设有预压槽,所述风机支撑部的内壁设有与所述预压槽对应的预压凸起,所述预压凸起抵接至所述预压槽,以实现所述保护套的固定,所述预压凸起与所述风机的外壁保持预设距离。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加热组件包括隔热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隔热壳体内部的加热器,所述隔热壳体的上游端与所述风机支架固定连接;
沿着流体流动方向,所述隔热壳体依次设有变直径段和加热段,所述变直径段的流体呈扩散趋势进入位于加热段中的加热器中。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位于主壳体中的主控面板和散热组件,所述主控面板成环状套设在所述风机支架的风机支撑部上,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风机支架上,并靠近所述主控面板设置,用于将所述主控面板的至少部分发热能量引导至所述第一流体路径中。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预旋部与所述进气口之间形成对气流预旋的预旋腔,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预旋部背离所述预旋腔的一侧上,至少部分所述散热组件延伸至所述预旋腔内。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预旋部设有连通至预旋腔的散热格栅,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本体固定在所述散热格栅上,并设有多个从所述散热本体延伸至所述预旋腔中的散热片。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散热片至少部分抵接至所述预旋部的背离所述预旋腔的外壁上,以使所述散热本体与所述预旋部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元件,所述散热本体通过所述导热元件连接所述主控面板中的发热器件。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连接至所述主壳体的侧壁,并在远离所述主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以及从所述第二进风口延伸至所述主壳体内部的第二流体路径,所述第二流体路径通过所述预旋部将气流汇流至所述第一流体路径。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预旋部上设有贯穿口,所述第二流体路径通过所述贯穿口将气流汇流至所述风机的上游。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主壳体内部设有主控面板,所述主控面板上布置有发热器件;
所述发热器件布置在所述第二流体路径中,其中发热能力较大的部件位于靠近所述贯穿口的位置;和/或;所述主壳体内部还设有用于所述发热器件散热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预旋部之间配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流体路径和所述第一流体路径的散热通道。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主壳体内部还设有与所述风机支架连接的所述加热组件的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靠近所述手柄的至少部分外壁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用于将来自手柄的气流导流至进风口侧。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手柄包括手柄壳体和位于所述手柄壳体端部的线缆座,所述线缆座与所述手柄壳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进风口。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线缆座设有沿缘部向主壳体方向延伸的端侧壁,以及在所述端侧壁上设置的卡臂,所述卡臂卡接于所述手柄壳体的开口端内壁,其中,所述端侧壁与所述手柄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环形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端侧壁表面开设多个连通至手柄内部的进气孔。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环形的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宽度为1mm-10mm。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壳体的进气口,所述进风组件设有气流旋转件,所述气流旋转件和所述预旋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风机风道连通的预旋腔。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气流旋转件包括环形支撑部以及由内向外发散的旋向加强部。
优选的,所述旋向加强部的旋转方向与所述风机的叶轮的旋转方向一致。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旋向加强部设于环形支撑部内,所述环形支撑部的一个端面抵接在所述预旋部上,另一端面抵接在所述主壳体靠近进气口的内端壁上;
通过所述旋向加强部对进入所述主壳体的流体进行旋转导向,所述风机引导气流的旋转方向与所述气流旋转件对气流的旋转导向一致。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进风组件还设有过滤单元和装饰盖,所述过滤单元连接于所述气流旋转件上,所述装饰盖覆盖在所述过滤单元的进风侧,并且所述装饰盖的至少部分缘部与所述过滤单元的缘部之间形成流体流向所述过滤单元的一级第一进风口。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装饰盖的盖面上具有二级第一进风口。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靠近所述装饰盖中心的所述二级第一进风口的孔径等于或小于远离所述装饰盖中心的所述二级第一进风口的孔径;或者,所述装饰盖上的二级第一进风口的孔径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过滤单元与所述气流旋转件一体成型设置,和/或所述装饰盖与所述气流旋转件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气流旋转件设有凸出于所述过滤单元表面的凸台,所述凸台凹陷形成收容磁性件的存放槽;
所述装饰盖朝向所述气流旋转件的一侧设有用于收容所述凸台的收容槽,所述装饰盖与所述磁性件磁吸配合。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进风组件还设有扣手位,所述扣手位适于所述进风组件中至少部分部件的装配,所述扣手位形成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设有将外部气流引流至主壳体内部的弧形引流面。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连接件和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气流旋转件抵接在所述主壳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内端壁上;所述连接件包括抵接面和向所述气流旋转件延伸的卡钩,所述抵接面抵接至所述主壳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外端壁上;所述气流旋转件设有与所述卡钩对应的卡槽;所述卡钩与所述卡槽配合,以使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气流旋转件固定在所述主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装饰盖的一侧设为所述弧形引流面,用于将外部气流引至所述滤网。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装饰盖与所述连接件的间隔空间为所述扣手位。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出风组件、附件组件和风嘴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路径的下游位置,并且具有出风口,附件组件设置在所述出风组件和所述主壳体之间;
所述附件组件和所述风嘴组件之一设有插接槽,另一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部之一设有可延伸至外部的活动件,另一设有与所述活动件对应的卡接槽;当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槽中,所述活动件伸入至所述卡接槽中,将所述风嘴组件固定在所述吹风设备上。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附件组件包括环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出气口的附件座、所述附件座与所述出风组件配合有所述插接槽,或,所述附件座向出风方向延伸出所述插接部;
其中,所述活动件至少包括弹性件,所述插接槽或所述插接部之一的侧壁设有用于所述弹性件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部分伸出至外部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卡接槽中设有定位部,当所述弹性件伸出至所述卡接槽时,通过旋转将所述弹性件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中,以实现所述风嘴组件的固定。
优选的,所述的吹风设备,所述附件座包括第一壳座和第二壳座;所述第一壳座与所述第二壳座配合连接并在内部围设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活动件的容置腔,所述出风组件的周向外侧设有所述第一壳座的支撑面,所述主壳体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壳座周向配合的突起,以及与所述第一壳座卡接配合的卡扣件,所述第二壳座靠近所述主壳体的端面抵接至所述主壳体的出气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风机支架的预旋部与主壳体进气口之间具有预旋腔,气流在气流旋转件和风机的共同作用下,在流体进入风机之前配合风机叶轮的旋转方向能够实现气流预旋的效果,提高风机流速和风量,整体提高风机的效率的同时降低噪音。
2、考虑到在安装风机的过程中,风机需要沿其轴向压装于风机支架上,而风机的外径与风机支架的内径非常的接近,导致风机很难压装到风机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风机支撑部在风机的周向方向上分体设置,在安装风机时,先将风机安装于固定部分上,然后再将活动部分安装于固定部分上。由此,固定部分只在部分周向方向上对风机进行约束,减小了风机轴向压入的阻力,从而降低了风机压入风机支架的难度,同时提高了风机与风机支架之间固定的稳定性,提高整机寿命并降低噪音。
3、散热组件设置在风机支架上,并靠近主控面板设置,用于将主控面板的至少部分发热能量引导至第一流体路径中,利用第一流体路径上的气流带走散热组件上的热量,从而实现主控面板的散热、降温的目的。
4、装饰盖与气流旋转件之间通过磁吸配合实现连接,具有连接方便的优点。
5、扣手位能够提供用户的手部伸入的空间,以便于进风组件中各部件的装配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吹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主壳体与手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后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吹风设备在轴侧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吹风设备在主视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风机、风机支架与保护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风机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风机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5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装饰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连接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气流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主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线缆座与软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5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加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加热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附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附件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4为风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吹风设备,在一种示意性的场景中,所述吹风设备可以为用作为干燥头发的吹风机,其在被操作后可吹出热气流干燥潮湿的头发。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举例中吹风设备为吹风机,仅是所述吹风设备一种可行的适用场景。在其他可行且不可被明确排除的场景中,所述吹风设备也可以用作为宠物、地毯、衣物的烘干设备。
下文将主要以所述吹风设备用作为吹风机为主述场景来阐述的,文中涉及的流体为气体。但基于上文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吹风设备至少包括:主壳体100、动力组件200、加热组件300和手柄500。主壳体100呈内部中空、两端开口设置,主壳体100的一端为进气口101、相对的另一端为出气口102。主壳体100内部还形成有由进气口101延伸至出气口102的第一流体路径,其中,第一流体路径位于主壳体100的中空腔内,用于连通进气口101和出气口102。
动力组件200和加热组件300被收容于主壳体100的中空腔内,且在沿进气口101至出气口102的方向上(沿第一流体路径的方向),依次设有动力组件200和加热组件300,也就是说,动力组件200较加热组件300更靠近进气口101分布。
动力组件200用于在主壳体100的中空腔内形成负压,以形成由进气口101进入、出气口102排出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组件200包括风机210和风机支架220,风机210通过风机支架220固设于主壳体100的中空腔内。
请参阅图6至图10所示,风机支架220包括风机支撑部221和预旋部222,风机支撑部221用于安装和容纳风机210,预旋部222用于对风机支撑部221上游气流起预旋作用,预旋部222环设于风机支撑部221靠近进气口101的端部上。
考虑到在安装风机210的过程中,风机210需要沿其轴向压装于风机支架220上,而风机210的外径与风机支架220的内径非常的接近,由此,导致风机210很难压装到风机支架220上,安装难度大,存在安装不便的缺陷。若将风机210的外径与风机支架220的内径这两者的差值做大,则会导致风机210安装不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风机支撑部221在风机210的周向方向上分体设置,包括固定部分2211和活动部分2212。固定部分2211固定设于预旋部222的下游端,固定部分2211和所述活动部分2212围设成风机210的容纳腔。在安装风机210时,先将风机210安装于固定部分2211上,然后再将活动部分2212安装于固定部分2211上。上述安装过程中,固定部分2211只在部分周向方向上对风机210进行约束,减小了风机210轴向压入的阻力,从而降低了风机210压入风机支架220的难度。
固定部分2211和活动部分2212围设形成与风机210的外侧壁适配的套筒状结构。优选地,固定部分2211和活动部分2212围设形成一圆形套筒,固定部分2211和活动部分2212为圆弧壁,固定部分2211的围设范围对应的圆弧角度与活动部分2212的围设范围对应的圆弧角度之和大致为360°。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大致”可以理解为接近、近似,或者是与目标值相差在预定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分2211的围设范围大于活动部分2212的围设范围,其中,固定部分2211的围设范围对应的圆弧角度的取值范围为181°~250°。例如,固定部分2211的围设范围对应的圆弧角度的取值可以为181°、185°、190°、200°、210°、220°、230°、240°、250°等,也可以是数值在181°至250°之间以1°、2°、3°、4°、5°、6°、7°、8°、9°、10°为间隔单位的增长。
在固定部分2211的围设范围大于活动部分2212的围设范围的情况下,风机210能够被较好的支撑于固定部分2211上,同时也便于活动部分2212安装于固定部分2211上。反证,若固定部分2211的围设范围小于活动部分2212的围设范围,那么固定部分2211无法较好的对风机210进行支撑,在将活动部分2212安装于固定部分2211时,施加于活动部分2212上的外力易导致风机210在固定部分2211上晃动,不利于风机210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分2211与活动部分2212之间可拆卸连接。其中,固定部分2211设有第一连接结构223,活动部分2212设有第一对接结构224,第一连接结构223和第一对接结构224相互配合,从而将活动部分2212固定到固定部分2211上。其中,第一连接结构223设于固定部分2211的轴向边缘处,第一对接结构224设于活动部分2212的轴向边缘处。
具体地,第一连接结构223与第一对接结构224之间采用卡扣的连接方式。为了使得第一连接结构223与第一对接结构224在对接时能够较为准确地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结构223和第一对接结构224两者中的一者上还设有第一限位凸部,另一者上还设有与第一限位凸部配合的第一限位凹部,通过第一限位凸部与第一限位凹部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得第一连接结构223与第一对接结构224之间具有既定的安装位置,安装方便,且安装精度高。
为了解决风机支架220与风机210之间因直接接触造成的震动和噪音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10的周向外侧壁上套设有保护套230,保护套230贴合在风机支撑部221的容纳腔中,风机210通过保护套230设于风机支架220上。由此,当风机支架220与风机210安装配合后,风机支架220与保护套230接触而不直接与风机210接触,风机210产生的震动和噪音能够被保护套230部分地吸收掉,从而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
安装时,先将保护套230套设于风机210上,使得保护套230与风机210形成一整体,再将套设有保护套230的风机210压装至风机支撑部221上。优选地,保护套230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柔性材料的保护套230在受到风机支撑部221施加的作用力后,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便于将保护套230和风机210压装于风机支撑部221上。同时,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保护套230还具有较好的吸震作用,从而有利于风机210减震和降噪。当然,保护套23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柔性材料,也可以采用具有减震和降噪功能的硬质材料制成。
为了使得保护套230在风机支撑部221上具有确定的安装位置,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保护套230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结构232,风机支撑部221设有与第二连接结构232对应的第二对接结构225,通过第二连接结构232和第二对接结构225之间的配合,将保护套230固定到风机支撑部221,从而使得保护套230在风机支撑部221上具有确定的安装位置,对位精度高,安装方便。
具体地,第二连接结构232为沿风机210的周向延伸、径向凸设于保护套230的端部上的凸块;第二对接结构225为设于活动部分2212的端部的周向边缘上的凹槽,上述“周向”为风机210的周向。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230靠近进气口101的端部设有上述第二连接结构232,相应地,活动部分2212靠近进气口101的端部设有上述第二对接结构225。
进一步地,保护套230还设有预压槽233,风机支撑部221的内壁设有与预压槽233对应的预压凸起226,预压凸起226抵接至预压槽233,以实现保护套230的固定。上述预压凸起226、预压槽233,第二连接结构232、第二对接结构225能够实现双重定位和固定目的,安装效果好。
值得注意的是,预压凸起226与风机210的外壁保持预设距离,目的是防止风机支撑部221内壁上的预压凸起226与风机210的外壁接触,避免风机210产生的震动传导至风机支架220上,同时避免风机支撑部221的预压凸起226直接触碰到风机210,避免风机210由于碰到发生一定倾斜,保证了风机210工作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当然也可以保护风机210,避免发生损坏。
考虑到在安装过程中保护套230与风机支撑部221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为了减小安装时保护套230与风机支撑部221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保护套230的周向外侧壁上环设有凸筋231。凸筋231沿风机210的周向分布、径向延伸,且在风机210的轴向上间隔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时只有凸筋231与风机支撑部221的内壁接触,减小了接触面积,有效减小了安装时的摩擦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00的进气口101处设有进风组件600,风机210工作时,气体通过进风组件600进入风机210内。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在沿进气口101至出气口102的方向上,进风组件600包括依次分布的装饰盖610、过滤单元和气流旋转件640。
请参阅图11和图14所示,气流旋转件640位于预旋部222靠近进气口101的一侧。气流旋转件640包括环形支撑部、设于环形支撑部上的旋向加强部645,其中,环形支撑部的一个端面与预旋部222抵接,另一端面抵接在主壳体100靠近进气口101的内端壁110上。气流旋转件640的中央与其周向边缘之间还具有一环形空缺区,旋向加强部645在气流旋转件640的周向上等间隔分布于环形空缺区内,且旋向加强部645沿气流旋转件640的中心至周向边缘(由内向外)发散。
在本实施例中,旋向加强部645能够对进入主壳体100的流体进行旋转导向。旋向加强部645呈弧形,弧形状的旋向加强部645在风机210提供的负压作用下能够使得气流呈旋转的态势进入主壳体100。值得注意的是,风机210的叶轮在旋转时也是引导气流旋转进入至风机210的风道内,旋向加强部645的旋转方向与风机210的叶轮的旋转方向一致,以使风机210引导气流的旋转方向与气流旋转件640对气流的旋转导向的方向一致。由此,所述吹风设备具有较好的进风效果,且进风噪声小。
旋向加强部645呈筋片状,在环形支撑部的中央至周向边缘的方向上,旋向加强部645的宽度呈逐渐减小的态势。上述“宽度”是指进气口101至出气口102方向上的尺寸,将靠近环形支撑部的中央处的宽度做大是为了增强气流旋转件640中央处的结构强度,气流旋转件640的中央正对风机210的叶轮处,受风机210的负压影响较大,需要保证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若旋向加强部645靠近环形支撑部的中央处的宽度设置的较小,则易引起旋向加强部645震动,产生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旋转件640和预旋部222之间形成有与风机210的风道连通的预旋腔400。气流在气流旋转件640和风机210的共同作用下,旋转进入上述预旋腔400中,以实现气流预旋的效果。其中,预旋腔400和风机210的风道为第一流体路径的一部分,预旋腔400和风机210的风道为第一流体路径的上游区域段。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所示,预旋部222靠近气流旋转件640的端面上设有用于增加气流旋转效果的整流面260。整流面260使得预旋腔400的腔径在进气口101至出气口102方向上呈逐渐减小的态势,也就是说,越靠近风机210,预旋腔400的腔径越小,气流的流速越快,从而有利于风机210旋转进风,整流效果好。其中,整流面260为折线面、弧形面、斜面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整流面260为锥面。
过滤单元连接于气流旋转件640上,用于过滤气流。装饰盖610覆盖在过滤单元的进风侧,并且装饰盖610的至少部分缘部与过滤单元的缘部之间形成气体流向过滤单元的一级第一进风口290,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装饰盖610的整个缘部与过滤单元的整个缘部之间形成上述一级第一进风口290,上述“缘部”为进气口101的周向上的缘部,由此,进气口101的整个周向上都可以进风,进风角度广,进风效果好。
装饰盖610可以呈平面状,也可以呈弧面状。装饰盖610的盖面上具有若干二级第一进风口612,若干二级第一进风口612具有匀风的作用。关于二级第一进风口612的分布方式,在一种分布方式下,二级第一进风口612分布于整个装饰盖610上;在另一种分布方式下,装饰盖610的中央具有实体区,二级第一进风口612自实体区的缘部向装饰盖610的缘部发散。关于二级第一进风口612的孔径设置方式,在一种设置方式下,靠近装饰盖610中心的二级第一进风口612的孔径等于或小于远离装饰盖610中心的二级第一进风口612的孔径;在另一种设置方式下,装饰盖610上的二级第一进风口612的孔径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二级第一进风口612的分布方式和孔径设置方式分布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几种,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为了便于拆装装饰盖610,装饰盖610与气流旋转件64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装饰盖610与气流旋转件640之间通过磁吸配合实现连接。请参阅图12和图14所示,具体地,气流旋转件640设有凸出于过滤单元表面的凸台641,凸台641沿风机210的轴向凹陷形成收容磁性件的存放槽642,装饰盖610采用磁吸材料制成,例如,铁质材料,装饰盖610与磁性件磁吸配合。当然,装饰盖610与气流旋转件640之间的磁吸配合还可以是:通过在装饰盖610与气流旋转件640上各设置磁性不同的磁性件来实现磁吸配合。
关于磁性件的固定方式,磁性件可以是以过盈连接的方式固设于存放槽642内,也可以是通过胶黏的方式固设于存放槽642内。磁性件与存放槽642的槽口齐平或是外凸于存放槽642的槽口,由此,能够保证装饰盖610与磁性件有效接触,增强了磁性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装饰盖610朝向气流旋转件640的一侧设有用于收容凸台641的收容槽611,在将装饰盖610安装于气流旋转件640上时,只需将收容槽611对准凸台641即可,对位方便,安装迅速。在本实施例中,凸台641形成于气流旋转件640的环形支撑部的中央,旋向加强部645自凸台641向环形支撑部的周向边缘延伸。过滤单元具有用于供凸台641凸设的避让口。
过滤单元包括连接件620和滤网630,滤网630设置在连接件620上。连接件620可以呈圆环状,也可以呈弧形条状。连接件620靠近装饰盖610的一侧设为弧形引流面622,弧形引流面622位于一级第一进风口290内,用于将外部气流引至滤网630,从而实现将外部气流引流至主壳体100内部。
请参阅图13所示,气流旋转件640抵接在主壳体100靠近进气口101的内端壁110上。连接件620包括抵接面623和向气流旋转件640延伸的卡钩621。其中,抵接面623抵接至主壳体100靠近进气口101的外端壁上,以实现连接件620的限位。卡钩621靠近连接件620的周向缘部设置,且在连接件620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气流旋转件640靠近其周向缘部处设有与卡钩621对应配合的卡槽643,以使连接件620和气流旋转件640固定在主壳体100上。安装时,卡钩621的钩部穿过卡槽643后与气流旋转件640卡接,以使连接件620、滤网630、气流旋转件640固设于进气口101处。
为了便于卡钩621与卡槽643对接,请参阅图14和图15所示,主壳体100靠近内端壁110的内壁上设有沿风机210的轴向延伸的限位筋130,限位筋130位于内端壁110远离外端壁120的一侧。气流旋转件640的周向边缘处设有用于与限位筋130卡合的筋槽644。通过限位筋130和筋槽644的配合能够保证气流旋转件640具有确定的安装位置,从而便于卡钩621与卡槽643卡接。
为了便于进风组件600中至少部分部件的装配,进风组件600上设有扣手位。扣手位用于提供用户的手部伸入的空间,从而便于进风组件600中各部件的装配连接。例如,扣手位可以位于装饰盖610与过滤单元之间;也可以是,扣手位位于过滤单元与气流旋转件640之间;还可以是,装饰盖610与过滤单元之间、过滤单元与气流旋转件640之间都设有上述扣手位。其中,上述扣手位形成至少一部分的进气口101,可以理解为,扣手位也是用于进气的,外部气体可通过扣手位进入主壳体100内。
在本实施例中,扣手位形成于装饰盖610与连接件620之间,装饰盖610与连接件620的间隔空间为扣手位。在拆装装饰盖610的过程中,用户的手部能够伸进扣手位,以便于用户握持装饰盖610,从而便于将装饰盖610从气流旋转件640上取下。
在一实施例中,过滤单元还可以与气流旋转件640一体成型设置,过滤单元和气流旋转件640形成一整体,上述整体上设有卡接结构(图未示),过滤单元和气流旋转件640通过上述卡接结构与主壳体100的进气口101连接。
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位于主壳体100中的主控面板270,主控面板270用于控制风机210的工作状态,主控面板270成环状套设在风机支架220的风机支撑部221上。主控面板270上设有若干发热器件,主控面板270通电工作时,发热器件会产生一定的热能,若不能及时的对主控面板270进行散热,积聚的热能会影响到风机210的使用性能。
为了实现主控面板270的散热目的,主壳体100内还设有散热组件280,通过散热组件280对主控面板270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80设置在风机支架220上,并靠近主控面板270设置,用于将主控面板270的至少部分发热能量引导至第一流体路径中,利用第一流体路径上的气流带走散热组件280上的热量,从而实现主控面板270的散热、降温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80设置在预旋部222背离预旋腔400的一侧上,散热组件280的至少部分延伸至预旋腔400内,从而实现将主控面板270的至少部分发热能量引导至第一流体路径中。
为了使得散热组件280的至少部分能够延伸至预旋腔400内,预旋部222上设有连通至预旋腔400的散热格栅261。散热组件280包括固定在散热格栅261上的散热本体281,其中,散热本体281上设有通过散热格栅261从散热本体281延伸至预旋腔400中的多个散热片2811。当风机210工作时,外部气流通过进风组件600进入预旋腔400,进入预旋腔400内的气流在朝向风机210流动的过程中流经多个散热片2811,带走散热片2811上的热量,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进一步地,散热片2811至少部分抵接至预旋部222的背离预旋腔400的外壁上,使得散热本体281与预旋部222的背离预旋腔400的外壁间隔分布,以使散热本体281与预旋部222之间形成散热通道。由此,位于主控面板270侧较热的气体能够通过散热通道与预旋腔400中较冷的气体进行交互,从而改善散热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280的导热效果,散热组件280还包括导热元件282,导热元件282位于散热本体281远离散热片2811的一侧。散热本体281通过导热元件282连接主控面板270中的发热器件。上述“连接”可以是抵接关系的连接,例如,导热元件282夹设于发热器件与散热本体281之间;还可以是固定的连接,例如,通过胶黏实现固定连接。导热元件282可以为导热效果好的导热硅胶片、导热凝胶、导热膏、导热膜等。
考虑到主控面板270中的发热器件存在发热能力的差异,要实现有效降温,重点需要把发热能力大的发热器件的温度降下。在本实施例中,与导热元件282接触的发热器件的发热能力大于没有与导热元件282接触的发热器件的发热能力,也就是说,导热元件282设于发热能力大的发热器件与散热本体281之间,从而有效降低主控面板270上的热量,散热效果好。上述发热能力大的发热器件可以为芯片,但不限于芯片,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16至图18所示,手柄500连接至主壳体100的周向侧壁上,并在远离主壳体100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511。手柄500内部具有从第二进风口511延伸至主壳体100内部的第二流体路径,第二流体路径的作用是形成散热气流,用于散热,以及增加出风口气流量,提高吹风效果。
第二流体路径和第一流体路径连通,具体地,预旋部222上设有贯穿口250,第二流体路径通过贯穿口250将气流汇流至风机210上游的预旋腔400内,使得第二流体路径上的气流汇流至第一流体路径。主控面板270上的发热器件布置在第二流体路径中,其中,发热能力较大的部件位于靠近贯穿口250的位置。另外,散热本体281与预旋部222之间形成的散热通道也连通第二流体路径和第一流体路径。由上述可知,主控面板270不仅可以通过散热组件280进行散热,还能够利用第二流体路径形成的散热气流进行散热,主控面板270的散热效果好。
手柄500包括具有第二流体路径的手柄壳体550和位于手柄壳体550端部的线缆座510。线缆座510设有沿缘部向主壳体100方向延伸的端侧壁501,以及在端侧壁501上设置的卡臂502,线缆座510通过卡臂502卡接于手柄壳体550的开口端内壁。其中,端侧壁501与手柄壳体550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环形的第二进风口511。端侧壁501表面开设多个连通至手柄内部的进气孔503,外部气流在依次通过第二进风口511和进气孔503后进入手柄壳体550内。
进一步地,进气孔503处还设有过滤结构,过滤结构可以为滤网、防水透气膜等,以避免毛发、灰尘进入手柄500内。环形的第二进风口511的宽度为1mm-10mm,上述“宽度”是指手柄500在径向上的尺寸。第二进风口511的宽度的取值可以为1mm、5mm、10mm等,也可以是数值在1mm-10mm之间以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为间隔单位的增长。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壳体550呈内部中空、两端开口设置。手柄壳体550内收容有手柄PCB板520,手柄500上的控制按钮、加热组件300分别与手柄PCB板520电连接。其中,手柄PCB板520位于第二流体路径上,第二流体路径上的气流在流经手柄PCB板520时,能够带走手柄PCB板520上的热量,对手柄PCB板520进行散热。
主壳体100的周向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手柄壳体550对接的配合孔140,手柄壳体550卡接于配合孔140处,且手柄壳体550通过上述配合孔140与主壳体100的中空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壳体550靠近主壳体100的中部设置,具体地,手柄壳体550大致呈圆柱状,手柄壳体550具有中心轴线。其中,手柄壳体550的中心轴线距进气口101的距离小于手柄壳体550的中心轴线距出气口102的距离。也就是说,手柄壳体550更偏近进气口101分布。当然,手柄壳体550也可以设于主壳体100的中部,此时,手柄壳体550的中心轴线距进气口101的距离等于手柄壳体550的中心轴线距出气口102的距离,所述吹风设备大致呈“T”字型。
线缆座510上设有电源线530,电源线530的一端位于手柄壳体550内,用于与手柄PCB板520电连接,电源线530的另一端延伸至手柄壳体550的外侧,以与外部电源连接。其中,线缆座510的中央设有安装孔512,电源线530通过软胶件540设于安装孔512内。软胶件540的周向外侧壁上形成有周向分布、径向延伸的定位槽541,线缆座510通过安装孔512卡设于定位槽541处。由此,当电源线530受到拉拽的外力作用时,软胶件540不会从线缆座510脱落下来,连接稳定、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0的工作状态决定了出气口102出风的温度。当加热组件300工作时,所述吹风设备处于热风工作模式,第一流体路径的气流在流经加热组件300后,被加热组件300加热,出气口102吹出热气;当加热组件300不工作时,所述吹风设备处于冷风工作模式,出气口102吹出冷风。由此,所述吹风设备能够在热风工作模式和冷风工作模式下进行切换,以满足用户不用的使用需求,使用体验感好。
请参阅图19和图20所示,加热组件300包括隔热壳体310,以及设置在隔热壳体310内部的加热器320,隔热壳体310的上游端与风机支架220固定连接,以使隔热壳体310与风机支架220连接形成一整体,形成一整体后的隔热壳体310与风机支架220能够同步与主壳体100进行配合或拆卸的动作。
沿着流体流动方向,隔热壳体310依次设有变直径段311和加热段312,变直径段311较加热段312靠近手柄500分布。隔热壳体310靠近手柄500的至少部分外壁设有导流面,导流面用于将来自手柄的第二流体路径的气流导流至进气口101侧,其中,上述导流面即为变直径段311的外壁。
变直径段311的流体呈扩散趋势进入位于加热段312中的加热器320中,由此,气流的流速呈减慢的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气流在加热段312内的时间,有利于气流充分地吸取加热器320的热量,以使气流的温度更为均匀。
加热器320包括支撑架、绕设于支撑架上的发热丝(图未示),气流流经支撑架时被发热丝加热。支撑架上设有用于安装负离子发生器(图未示)的安装槽321,本实施例中,支撑架上设有两个负离子发生器,相应地,支撑架上设有两个安装槽321。使用时,负离子发生器能够产生大量的负离子,由此,出风口330吹出的气流为包含有负离子的气流,负离子可以中和头发中带有的正电荷,可消除静电,吹干后头发柔顺有光泽。
隔热壳体310靠近动力组件200侧的端部处设有孔槽,孔槽内卡设有固定软胶330,固定软胶330上设有多个过线孔,以供加热器320、负离子发生器的连接导线穿设。加热器320、负离子发生器的连接导线在通过上述过线孔后,进入到手柄壳体550内,与手柄PCB板520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21至图24所示,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出风组件900、附件组件700和风嘴组件800。出风组件900设置在第一流体路径的下游位置,与隔热壳体310的下游端固连,且具有出风口910。附件组件700设置在出风组件900和主壳体100之间,风嘴组件800通过附件组件700能够与主壳体100实现可拆卸连接,方便用户更换不同的风嘴组件800进行造型。
附件组件700和风嘴组件800之一设有插接槽920,另一设有插接部;插接槽920和插接部之一设有可延伸至外部的活动件710,另一设有与活动件710对应的卡接槽。当插接部插入插接槽920中,活动件伸入至卡接槽中,从而将风嘴组件800固定在所述吹风设备上。
在一方案中,请继续参阅图21至图24所示,附件组件700包括环设于主壳体100的出气口的附件座720、附件座720与出风组件900配合形成有上述插接槽920;风嘴组件800上设有与插接槽920配合的插接部810。在另一方案中,附件座720向出风方向延伸出插接部(图未示),风嘴组件800上设有与插接部配合的插接槽。
关于活动件710的结构,活动件710至少包括弹性件711,插接槽920或插接部810之一的侧壁设有用于弹性件711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部分伸出至外部的通孔。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711包括滚珠、珠座和偏压件。滚珠滚动设于珠座上,能够实现与卡接槽的滚动摩擦配合;偏压件为压簧,用于为滚珠和珠座提供弹性恢复力。
优选地,附件座720与出风组件900配合形成有上述插接槽920,风嘴组件800上设有与插接槽920配合的插接部810,插接部810上设有卡接槽811。考虑到弹性件711和卡接槽811配合后,风嘴组件800在周向方向上存在转动的自由度,为了能够在周向上实现对风嘴组件800的限位,卡接槽811中还设有定位部(图未示),通过定位部实现风嘴组件800周向上的固定。具体地,当弹性件711伸出至卡接槽811时,通过旋转将弹性件711固定在定位部中,以实现风嘴组件800的固定。
进一步地,附件座720包括呈环状的第一壳座721和第二壳座722,第一壳座721与第二壳座722配合连接并在内部围设形成用于收容活动件710的容置腔。其中,出风组件900的周向外侧设有第一壳座721的支撑面,主壳体100内壁上设有与第二壳座722周向配合的突起150,以及与第一壳座721卡接配合的卡扣件160,第二壳座722靠近主壳体100的端面抵接至主壳体的出气口102,具有安装精度高的优点。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37)

1.一种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壳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及由所述进气口延伸至所述出气口的第一流体路径;
沿第一流体路径,依次设有动力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风机和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包括容纳所述风机的风机支撑部以及对所述风机支撑部上游气流起到预旋作用的预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支撑部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固定在所述预旋部的下游端,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活动部分围设成所述风机的容纳腔,所述固定部分的围设范围大于所述活动部分的围设范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分的围设范围对应的圆弧角度的取值范围为181°~25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分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活动部分设有第一对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对接结构的配合,将所述活动部分固定到所述固定部分。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风机外壁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贴合在所述风机支撑部的容纳腔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套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风机支撑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对应的第二对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对接结构的配合,将所述保护套固定到所述风机支撑部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套还设有预压槽,所述风机支撑部的内壁设有与所述预压槽对应的预压凸起,所述预压凸起抵接至所述预压槽,以实现所述保护套的固定,所述预压凸起与所述风机的外壁保持预设距离。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隔热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隔热壳体内部的加热器,所述隔热壳体的上游端与所述风机支架固定连接;
沿着流体流动方向,所述隔热壳体依次设有变直径段和加热段,所述变直径段的流体呈扩散趋势进入位于加热段中的加热器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位于主壳体中的主控面板和散热组件,所述主控面板成环状套设在所述风机支架的风机支撑部上,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风机支架上,并靠近所述主控面板设置,用于将所述主控面板的至少部分发热能量引导至所述第一流体路径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旋部与所述进气口之间形成对气流预旋的预旋腔,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预旋部背离所述预旋腔的一侧上,至少部分所述散热组件延伸至所述预旋腔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旋部设有连通至预旋腔的散热格栅,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本体固定在所述散热格栅上,并设有多个从所述散热本体延伸至所述预旋腔中的散热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至少部分抵接至所述预旋部的背离所述预旋腔的外壁上,以使所述散热本体与所述预旋部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元件,所述散热本体通过所述导热元件连接所述主控面板中的发热器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连接至所述主壳体的侧壁,并在远离所述主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以及从所述第二进风口延伸至所述主壳体内部的第二流体路径,所述第二流体路径通过所述预旋部将气流汇流至所述第一流体路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旋部上设有贯穿口,所述第二流体路径通过所述贯穿口将气流汇流至所述风机的上游。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壳体内部设有主控面板,所述主控面板上布置有发热器件;
所述发热器件布置在所述第二流体路径中,其中发热能力较大的部件位于靠近所述贯穿口的位置;和/或;所述主壳体内部还设有用于所述发热器件散热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预旋部之间配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流体路径和所述第一流体路径的散热通道。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壳体内部还设有与所述风机支架连接的所述加热组件的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靠近所述手柄的至少部分外壁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用于将来自手柄的气流导流至进风口侧。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包括手柄壳体和位于所述手柄壳体端部的线缆座,所述线缆座与所述手柄壳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进风口。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座设有沿缘部向主壳体方向延伸的端侧壁,以及在所述端侧壁上设置的卡臂,所述卡臂卡接于所述手柄壳体的开口端内壁,其中,所述端侧壁与所述手柄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环形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端侧壁表面开设多个连通至手柄内部的进气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环形的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宽度为1mm-10mm。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壳体的进气口,所述进风组件设有气流旋转件,所述气流旋转件和所述预旋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风机风道连通的预旋腔。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旋转件包括环形支撑部以及由内向外发散的旋向加强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向加强部的旋转方向与所述风机的叶轮的旋转方向一致。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向加强部设于环形支撑部内,所述环形支撑部的一个端面抵接在所述预旋部上,另一端面抵接在所述主壳体靠近进气口的内端壁上;
通过所述旋向加强部对进入所述主壳体的流体进行旋转导向,所述风机引导气流的旋转方向与所述气流旋转件对气流的旋转导向一致。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还设有过滤单元和装饰盖,所述过滤单元连接于所述气流旋转件上,所述装饰盖覆盖在所述过滤单元的进风侧,并且所述装饰盖的至少部分缘部与所述过滤单元的缘部之间形成流体流向所述过滤单元的一级第一进风口。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盖的盖面上具有二级第一进风口。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装饰盖中心的所述二级第一进风口的孔径等于或小于远离所述装饰盖中心的所述二级第一进风口的孔径;或者,
所述装饰盖上的二级第一进风口的孔径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单元与所述气流旋转件一体成型设置,和/或所述装饰盖与所述气流旋转件可拆卸连接。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旋转件设有凸出于所述过滤单元表面的凸台,所述凸台凹陷形成收容磁性件的存放槽;
所述装饰盖朝向所述气流旋转件的一侧设有用于收容所述凸台的收容槽,所述装饰盖与所述磁性件磁吸配合。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还设有扣手位,所述扣手位适于所述进风组件中至少部分部件的装配,所述扣手位形成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设有将外部气流引流至主壳体内部的弧形引流面。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连接件和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
所述气流旋转件抵接在所述主壳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内端壁上;
所述连接件包括抵接面和向所述气流旋转件延伸的卡钩,所述抵接面抵接至所述主壳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外端壁上;所述气流旋转件设有与所述卡钩对应的卡槽;所述卡钩与所述卡槽配合,以使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气流旋转件固定在所述主壳体上。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装饰盖的一侧设为所述弧形引流面,用于将外部气流引至所述滤网。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盖与所述连接件的间隔空间为所述扣手位。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风设备还包括出风组件、附件组件和风嘴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路径的下游位置,并且具有出风口,附件组件设置在所述出风组件和所述主壳体之间;
所述附件组件和所述风嘴组件之一设有插接槽,另一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部之一设有可延伸至外部的活动件,另一设有与所述活动件对应的卡接槽;当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槽中,所述活动件伸入至所述卡接槽中,将所述风嘴组件固定在所述吹风设备上。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件组件包括环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出气口的附件座、所述附件座与所述出风组件配合有所述插接槽,或,所述附件座向出风方向延伸出所述插接部;
其中,所述活动件至少包括弹性件,所述插接槽或所述插接部之一的侧壁设有用于所述弹性件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部分伸出至外部的通孔。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槽中设有定位部,当所述弹性件伸出至所述卡接槽时,通过旋转将所述弹性件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中,以实现所述风嘴组件的固定。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件座包括第一壳座和第二壳座;
所述第一壳座与所述第二壳座配合连接并在内部围设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活动件的容置腔,所述出风组件的周向外侧设有所述第一壳座的支撑面,所述主壳体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壳座周向配合的突起,以及与所述第一壳座卡接配合的卡扣件,所述第二壳座靠近所述主壳体的端面抵接至所述主壳体的出气口。
CN202320659368.3U 2023-03-29 2023-03-29 吹风设备 Active CN219845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9368.3U CN219845427U (zh) 2023-03-29 2023-03-29 吹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9368.3U CN219845427U (zh) 2023-03-29 2023-03-29 吹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5427U true CN219845427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20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59368.3U Active CN219845427U (zh) 2023-03-29 2023-03-29 吹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54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37888C2 (ru) Ручной прибор
US11602208B2 (en) Hair dryer
CN110638183A (zh) 一种自带导风散热的迷你吹风机
CN219845427U (zh) 吹风设备
CN110403326B (zh) 一种干发器
WO2023131143A2 (zh) 一种出风结构、主体结构、手柄装置及吹风机
CN207767749U (zh) 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及电吹风
CN216601958U (zh) 一种吹风机壳体及吹风机
CN214016415U (zh) 电吹风
CN215899069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3045840U (zh) 一种风道及吹风机
CN212630178U (zh) 吹风机
CN111418988A (zh) 一种电吹风
CN210611348U (zh) 风筒组件和电吹风
CN220109313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1092282U (zh) 便携式吹风机
CN220308606U (zh) 一种多功能高速吹风机
CN213757032U (zh) 一种电吹风
CN219374016U (zh) 一种吹风机
CN220037059U (zh) 一种风扇
CN219845434U (zh) 吹风机器承载装置
CN218682628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9323224U (zh) 一种水离子吹风机
CN215837549U (zh) 用于护发器具的附件
CN220088823U (zh) 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