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9249U - 料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料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9249U
CN220089249U CN202320341629.7U CN202320341629U CN220089249U CN 220089249 U CN220089249 U CN 220089249U CN 202320341629 U CN202320341629 U CN 202320341629U CN 220089249 U CN220089249 U CN 220089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device
upright
hole
assembly
hea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4162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斌
乔立桐
乔国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4162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9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9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9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料理装置,所述料理装置包括:机头组件;立柱组件,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包括左立柱和右立柱,所述机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且可相对所述立柱转动;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机头组件的旋转角度,使得所述机头组件朝任意方向旋转的角度小于360度。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能够对机头组件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避免机头组件一直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带来的线束易损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料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料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料理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很多家庭经常使用的一种料理装置。目前,在市面上存在一种机头可以翻转的空气炸锅。对于该类空气炸锅,其机头可以朝一个方向360度地翻转,而机头长期朝一个方向翻转就导致了机头的转轴处容易发生绞线现象,易于导致线束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料理装置,其能够对机头组件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避免机头组件一直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带来的线束易损坏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料理装置,所述料理装置包括:
机头组件;
立柱组件,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包括左立柱和右立柱,所述机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且可相对所述立柱转动;
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机头组件的旋转角度,使得所述机头组件朝任意方向旋转的角度小于360度。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机头组件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旋转;
其中,所述机头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所述机头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料理装置处于煎炸工作模式。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和止挡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机头组件上,所述止挡部设置于所述立柱上;
在所述机头组件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至预定位置时,所述止挡部止挡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限制所述机头组件的旋转角度。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头组件上设置有转轴件,所述转轴件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部;
所述立柱上具有枢转孔,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立柱上;
所述转轴件至少部分地插设于所述枢转孔中,所述转轴件和所述枢转孔转动配合,以使所述机头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从第一轴部的一端端面背离所述第一轴部地沿所述转轴件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部从所述第一轴部的所述一端端面凸起设置;
所述枢转孔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止挡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孔中,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
其中,所述第一轴部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孔中,所述第二轴部至少部分地插设于所述第二孔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还包括限位固定件,所述限位固定件包括位于所述立柱的中的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二轴部具有中心固定孔;
其中,所述限位固定件插入所述中心固定孔中以与所述第二轴部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防止所述转轴件与所述立柱脱离。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止挡部均形成为扇形结构,且当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止挡部接触时,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止挡部形成半圆形结构。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还包括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所述机头组件,防止所述机头组件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相对于所述立柱可移动地设置;
所述机头组件上设置有锁定孔;
其中,所述锁定件构造为插入所述锁定孔中时将所述机头组件锁定,且当所述锁定件脱离所述锁定孔时,所述机头组件可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上具有导向槽,所述锁定件上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能够沿所述导向槽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导向槽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件包括插销部,所述插销部与所述锁定孔插接配合。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与所述锁定件和所述立柱分别连接,用于使所述锁定件保持插入所述锁定孔的状态。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件上设置有安装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安装柱上,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致动件,所述致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立柱移动以驱动所述锁定件脱离所述锁定孔。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致动件和所述锁定件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致动斜面部,所述致动件通过所述致动斜面部驱动所述锁定件移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致动件设置有驱动柱,所述驱动柱的下端具有第一斜面;
所述锁定件上具有第二斜面;
所述致动件通过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配合驱动所述锁定件移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上具有安装口,所述致动件通过所述安装口设置于所述立柱上。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口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致动件构造为能够沿竖直方向相对于所述立柱移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与所述致动件和所述立柱分别连接,用于促使所述致动件复位。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致动件上设置有安装导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支撑板;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安装导柱上,且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致动件。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引导孔,所述安装导柱插设于所述第二引导孔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锅体组件,其具有食物制备腔室和握持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还包括电源板,所述立柱具有左立柱腔室,所述电源板设置于所述左立柱腔室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过线部,所述过线部具有第一过线孔;
所述机头组件具有第二过线孔;
所述料理装置还包括机头连接线,所述机头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以连接所述气流产生机构和所述加热机构。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板竖直设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包括相互连接的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围合形成所述。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和显示部,所述显示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前部;
其中,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所述显示部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机头组件的前侧。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部位于所述食物制备腔室的前侧。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所述显示部全部位于所述机头组件的前侧。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部包括左显示区和右显示区;
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所述握持部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左显示区和所述右显示区之间。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部水平设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部电连接的控制板,所述底座具有底座腔室,所述控制板安装于所述底座腔室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电源线和控制板连接线,所述立柱和所述底座之间具有过线通道,
所述电源线穿过所述底座腔室和所述过线通道而延伸到所述中,并与所述电源板电连接;
所述控制板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过线通道以连接所述控制板。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过线通道形成于所述立柱的底部;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过线槽和卡勾部,所述电源线依次穿过所述过线槽、所述卡勾部和所述过线通道。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头组件设置有旋转配合部,所述旋转配合部与所述过线部可相对转动地套接配合,使得所述机头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过线部直接形成于所述立柱的内侧壳体上,所述第一过线孔开设于所述立柱的内侧壳体上,所述旋转配合部插设于所述第一过线孔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过线部包括连接杆和筒形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立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筒形部连接,所述筒形部的中心孔形成为所述第一过线孔;
所述旋转配合部与所述筒形部同轴设置,且所述旋转配合部套设于所述筒形部外,所述旋转配合部的中心孔形成为所述第二过线孔。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上形成安装孔,所述旋转配合部穿过所述安装孔而伸入所述中,并套设于所述筒形部外。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配合部伸入所述安装孔中的一端设置有卡位部,所述卡位部与所述立柱的内壁面配合以避免所述旋转配合部与所述立柱脱离。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过线部相对于所述立柱不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立柱上。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配合部固定于所述机头组件,并随所述机头组件相对于所述立柱同步转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还包括模式识别机构,所述旋转配合部上具有第一触发部;
其中,在所述旋转配合部的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触发部能够触发或脱离所述模式识别机构,使得所述模式识别机构识别所述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配合部包括配合本体,所述第一触发部从所述配合本体的一端端面沿所述配合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
所述模式识别机构包括弹片;
所述模式识别机构通过所述第一触发部与所述弹片的接触与分离来识别所述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所述机头组件相对于所述立柱旋转预定角度以实现所述空炸工作模式和所述煎炸工作模式的切换。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角度为180度。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头组件在所述空炸工作模式和所述煎炸工作模式下均竖直设置,所述机头组件的旋转轴线的高度位置不变。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锅体感应机构,用于感应所述锅体组件是否放置于所述底座上。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锅体感应机构包括第二触发部、联动杆和微动开关,所述第二触发部突出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地设置于所述联动杆上;
其中,当所述锅体组件放置于所述底座上时,所述锅体组件触动所述第二触发部,所述第二触发部带动所述联动杆动作,使得所述联动杆触发所述微动开关。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上具有定位部,用于定位放置所述锅体组件。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气流产生机构和加热机构,所述气流产生机构用于形成循环气流,且所述循环气流经过所述加热机构加热后被送入所述食物制备腔室。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机构包括传动连接的电机和风扇,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风扇产生所述循环气流。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机头壳体,所述机头壳体上开设有多个进风口,所述多个进风口在所述机头壳体的周向上均匀间隔开地设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头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头壳体的侧面。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料理装置包括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煎炸工作模式下,所述出风口被所述立柱组件遮挡;在所述空炸工作模式下,所述出风口外露。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料理装置包括多个工作模式,
所述控制板配置为根据所述料理装置的当前工作模式控制所述显示部仅显示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或者
所述控制板配置为根据所述料理装置的当前工作模式控制使得仅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响应外部操作,其它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显示但不响应外部操作。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通过设置限位机构以对机头组件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能够有效避免机头组件一直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带来的线束易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空炸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省略了立柱的部分壳体)。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在煎炸工作模式下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在空炸工作模式下模式识别机构与第一触发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在煎炸工作模式下模式识别机构与第一触发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左内侧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组件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的局部结构剖开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的另一局部结构剖开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转轴件和限位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右内侧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在空炸工作模式下第一限位部和止挡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在煎炸工作模式下第一限位部和止挡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机头组件和右内侧壳体安装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右内侧壳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右外侧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致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体组件;11、食物制备腔室;
2、机头组件;
21、气流产生机构;211、电机;212、风扇;
22、加热机构;221、发热管;
23、机头壳体;231、进风口;232、出风口;233、锁定孔;
24、旋转配合部;241、第二过线孔;242、卡位部;243、第一触发部;244、配合本体;
25、转轴件;251、第一限位部;252、第一轴部;253、第二轴部;2531、中心固定孔;
3、立柱组件;
31、左立柱;311、左立柱腔室;312、过线通道;313、左内侧壳体;3131、安装孔;314、左外侧壳体;
32、右立柱;321、右立柱腔室;322、右内侧壳体;323、右外侧壳体;3231、安装槽;324、枢转孔;3241、第一孔;3242、第二孔;325、止挡部;326、导向槽;327、第一引导孔;328、安装口;329、支撑板;3291、第二引导孔;
33、电源板;
34、过线部;341、连接杆;342、筒形部;3421、第一过线孔;
35、模式识别机构;351、弹片;
36、限位固定件;361、第二限位部;
37、锁定机构;371、锁定件;3711、导向部;3712、插销部;3713、安装柱;3714、第二斜面;372、第一弹性复位件;373、致动件;3731、驱动柱;3732、第一斜面;3733、安装导柱;374、第二弹性复位件;
4、底座组件;
41、底座;411、底座腔室;412、过线槽;413、卡勾部;414、线盒;415、定位部;
42、显示部;421、左显示区;422、右显示区;43、控制板;
44、锅体感应机构;441、第二触发部;442、联动杆;443、微动开关;
5、电源线;
6、煎锅器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通过列举具体实施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即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清楚的目的,不能理解为所指示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或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若干个”的含义是至少一个;另有明确限定的除外。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应作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之上”、“上方”和“上面”、“下”、“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水平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的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的水平高度。
特别说明,本申请中提及的“立柱”包括“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本申请中提及的“立柱腔室”包括“左立柱腔室311”和“右立柱腔室321”。
下面根据图1至图22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和图14至图1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包括:
机头组件2;
立柱组件3,立柱组件3包括立柱,立柱包括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机头组件2设置于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之间,且机头组件2相对于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可转动;
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使得机头组件2朝任意方向旋转的角度小于360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通过设置限位机构对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能够有效避免机头组件2一直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带来的线束易损坏的问题。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料理装置还包括锅体组件1,其具有食物制备腔室11和握持部12;其中,食物制备腔室11用于容纳食物,握持部12用于供使用者握持以移动锅体组件,使得锅体组件1的移动简单方便。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机头组件2包括气流产生机构21和加热机构22,气流产生机构21用于形成循环气流,且循环气流经过加热机构22加热后被送入食物制备腔室11。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设置于机头组件2的左右两侧,以实现对机头组件2的稳定支撑。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左立柱31还包括相互连接的左内侧壳体313和左外侧壳体314,左内侧壳体313和左外侧壳体314围合形成左立柱腔室311。右立柱32还包括相互连接的右内侧壳体322和右外侧壳体323,右内侧壳体322和右外侧壳体323围合形成右立柱腔室321。
在一实施方式中,料理装置具有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通过机头组件2相对于左立柱31、右立柱32的转动实现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的切换。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初始状态时,料理装置可处于空炸工作模式,此时锅体组件1可放置于底座组件4上,使得料理装置可以开始空炸工作;如图5所示,当机头组件2绕旋转轴旋转180度后,料理装置可处于煎炸工作模式,此时可以在机头组件2上放置一个煎锅器具6,使得料理装置可以开始煎炸工作。应当理解,机头组件2为实现工作模式的切换而旋转的角度不限于180度,也可以为150度、120度、90度其它角度。此外,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不限于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也可以具有更多的工作模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5所示,无论在空炸工作模式还是煎炸工作模式下,机头组件2均大致竖直设置,这有利于保证料理装置的工作稳定性。进一步地,在机头组件2的旋转过程中,机头组件2的旋转轴线的高度位置不变。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至图16所示,机头组件2从图2示出的位置(第一工作位置)旋转180度至图5示出的位置(第二工作位置)时,被限位机构限制而不能继续转动;反之,机头组件2从图5示出的位置旋转180度至图2示出的位置时,也被限位机构限制而不能继续转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限位机构恰好将机头组件2限制于对应料理装置的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的两个工作位置,便于料理装置准确、快速地切换工作模式。
具体地,机头组件2上设置有转轴件25,转轴件2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51,右内侧壳体322上设置有枢转孔324,枢转孔324内具有止挡部325。其中,转轴件25部分地插设于枢转孔324中而形成转动配合,使得机头组件2能够相对于右立柱32转动,而在机头组件2相对于立柱32转动至预定位置时,止挡部325止挡第一限位部251以限制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补充说明的是,转轴件25与机头组件2的机头壳体23一体成型、卡接、通过紧固件连接或通过其它方式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4至图16所示,转轴件2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轴部252和第二轴部253,第二轴部253从第一轴部252的一端端面背离第一轴部252地沿转轴件25的轴向延伸设置,第一限位部251从第一轴部252的上述一端端面凸起设置。枢转孔32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孔3241和第二孔3242,止挡部325设置于第一孔3241中,且第一孔324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3242的孔径。其中,第一轴部252部分地设置于第一孔3241中,第二轴部253部分地插设于第二孔3242中。通过转轴件25和枢转孔324的两段式设置,能够提高机头组件2和右立柱32之间转动配合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机头组件2能够相对于右立柱32稳定旋转。此外,也便于下述的限位固定件36的安装。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5至图16所示,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均形成为扇形结构。当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接触时,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组合形成半圆形结构。具体而言,如图16a和图16b所示,第一限位部251具有第一限位面2511和第二限位面2512,止挡部325具有第一止挡面3251和第二止挡面3252。当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下时(图2示出的状态),如图16a所示,第一限位面2511与第一止挡面3251接触,第二限位面2512和第二止挡面3252成180度夹角;当料理装置处于煎炸工作模式下时(图5示出的状态),如图16b所示,第二限位面2512和第二止挡面3252接触,第一限位面2511与第一止挡面3251成180度夹角。亦即,通过将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设置为扇形结构,且两者的扇形角互补,使得第一限位部251的两个限位面和止挡部325的两个止挡面分别配合时恰好使料理装置分别处于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两者的结构设计巧妙,且便于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快速切换,不会出现过转的情况。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可以构造为其它结构形式,只要两者能够配合以对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即可。应当理解,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两者均不限于图15和图16中示出的整体结构,第一限位部251可以构造为包括多个分开的限位结构部分,止挡部325可以构造为包括多个分开的止挡结构部分,限位结构部分和止挡结构部分可以对应配合以将机头组件2限制于对应的位置处。此外,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可以互换设置位置,具体而言,形成第一限位部251的转轴件25可以设置于右立柱32上,设有止挡部325的枢转孔324可以开设于机头壳体23上。
补充说明的是,限位机构不限于图13至图16中示出的结构形式,可替代地,第一限位部251可以构造为机头壳体23的外壁上的限位凸起,止挡部325可以构造为右内侧壳体322靠近机头壳体23一侧的壁面上的止挡凸块,通过限位凸起和止挡凸块的配合实现对机头组件2旋转角度的限制。在另一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止挡部并不必须设置于立柱组件3上,也可以在下述的底座组件4上延伸设置止挡结构作为止挡部,只要能够对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即可。
进一步补充说明的是,限位机构不限于将机头组件2限制于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以对应特定的工作模式,限位机构只要能限制机头组件2一直朝一个方向翻转即可,具体而言,若机头组件2朝第一方向(例如图4视角下的逆时针方向)从图2的位置翻转至图5的位置以实现工作模式的切换,此时机头组件2可以继续朝第一方向翻转一定角度,但不能翻转返回至图2中的位置(即机头组件2从图2的位置翻转的角度需要小于360度),机头组件2只能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例如图4视角下的顺时针方向)翻转返回图2中的位置,在此技术方案下,限位机构也可以对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避免机头组件2一直朝一个方向翻转,进而避免线束易损坏的问题。进一步地,可以理解,此时可以设置其它结构(例如下述的锁定机构37)实现机头组件2在特定工作模式下的定位锁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4至图17所示,立柱组件3还包括限位固定件36,限位固定件36包括位于右立柱腔室321内的第二限位部361。第二轴部253具有中心固定孔2531。其中,限位固定件36插入中心固定孔2531中以与第二轴部253固定连接,并通过第二限位部361防止转轴件25与右立柱32脱离,这可以提高机头壳体2和右立柱32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限位固定件36可以为螺钉,螺钉的头部形成上述的第二限位部361。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图13至图22所示,立柱组件3还包括锁定机构37,用于锁定机头组件2,防止机头组件2相对于立柱组件3转动。这样,可以保证料理装置在各个工作模式下的工作稳定性,避免发生不期望的意外转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至图17所示,锁定机构37包括锁定件371,锁定件371相对于右立柱32可移动地设置。机头组件2的机头壳体23上设置有锁定孔233。其中,锁定件371构造为插入锁定孔233中时将机头组件2锁定,且当锁定件371脱离锁定孔233时,机头组件2可相对于右立柱32转动。可以理解,锁定孔233的数量不限于图15中示出的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8至图22所示,右立柱32的右内侧壳体322上具有导向槽326,锁定件371上具有导向部3711,导向部3711能够沿导向槽326移动地设置于导向槽326中。通过设置导向槽326和导向部3711,能够使得锁定件371稳定地沿预定方向移动以将机头组件2锁定。可以理解,导向槽326和导向部3711一一对应设置,两者的数量不限于图17中示出的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8至图22所示,锁定件371包括插销部3712,插销部3712与锁定孔233插接配合。优选地,如图18所示,插销部3712的用于插入锁定孔233的一端形成为锥体状,这样有利于引导插销部3712顺畅地插设于锁定孔233中。可以理解,插销部3712和锁定孔233一一对应地设置,插销部3712的数量同样不限于图18中示出的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8至图22所示,锁定件371设置于右立柱腔室321中,右内侧壳体322上设置有第一引导孔327,插销部3712穿过第一引导孔327而插设于锁定孔233中。通过设置第一引导孔327,可以进一步提高锁定件371的移动稳定性。可以理解,第一引导孔327可以与插销部3712、锁定孔233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引导孔327的数量不限于图17中示出的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和图22所示,锁定机构37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372,第一弹性复位件372与锁定件371和右外侧壳体323分别连接,用于使锁定件371保持插入锁定孔233的状态。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复位件372,可以使得锁定件371始终稳定地插设于锁定孔233中,提高锁定机构37的锁定可靠性。其中,第一弹性复位件372可以为弹簧或其它结构形式的弹性复位件。可以理解,第一弹性复位件372的数量不限于图13中示出的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8和图20所示,锁定件371上设置有安装柱3713,右外侧壳体323上设置有安装槽3231,第一弹性复位件372的一端套设于安装柱3713上,另一端安装于安装槽3231中。通过设置安装柱3713和安装槽3231,一方面便于第一弹性复位件372的安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弹性复位件372的工作稳定性。可以理解,安装柱3713和安装槽3231一一对应设置,每对安装柱3713和安装槽3231对应一个第一弹性复位件372。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至图22所示,锁定机构37还包括致动件373,致动件373能够相对于右立柱32上下移动以驱动锁定件371水平运动脱离锁定孔233。具体地,如图18和图21所示,致动件373设置有驱动柱3731,驱动柱3731的下端形成第一斜面3732(致动斜面部),锁定件371上具有第二斜面3714(致动斜面部),致动件373通过第一斜面3732和第二斜面3714的配合驱动锁定件371移动。应当理解,致动件373和锁定件371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形成致动斜面部,使得致动件373可以通过该致动斜面部驱动锁定件371移动即可,无需两者均形成致动斜面部。进一步地可以理解,驱动柱3731的数量不限于图21示出的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致动件373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驱动锁定件371移动脱离锁定孔233。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9至图22所示,右立柱32上具有安装口328,致动件373通过安装口328设置于右立柱32上。可选地,安装口328设置于右立柱32的顶部,致动件373构造为能够沿竖直方向相对于右立柱32移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致动件373也可以设置于其它位置或沿着其它方向移动,只要能够驱动锁定件371脱离锁定孔233即可。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和图22所示,锁定机构37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374,第二弹性复位件374与致动件373和右立柱32分别连接,用于促使致动件373复位。通过设置第二弹性复位件374,使得致动件373被操作后能够自动复位,简化了操作,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其中,第二弹性复位件374可以为弹簧或其它结构形式的弹性复位件。可以理解,致动件373在第二弹性复位件374的作用下抵接右立柱32的内壁面,右立柱32上具有阻挡结构以阻止致动件373脱离右立柱32。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9至图22所示,致动件373上设置有安装导柱3733,右内侧壳体322上设置有支撑板329。其中,第二弹性复位件374套设于安装导柱3733上,且第二弹性复位件374的两端分别抵接支撑板329和致动件373。通过设置安装导柱3733,一方面便于第二弹性复位件374的安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二弹性复位件374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9和图22所示,支撑板329上开设有第二引导孔3291,安装导柱3733插设于第二引导孔3291中。通过设置第二引导孔3291,可以提高引导致动件373的移动,提高致动件373的移动稳定性。
应当理解,第二弹性复位件374、安装导柱3733和第二引导孔3291可以一一对应地设置,三者的数量不限于图13、图19和图21示出的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
总体上,在锁定机构37中,沿竖直方向按压致动件373,致动件373的竖直运动通过第一斜面3732和第二斜面3714的配合转变为锁定件371的水平移动,进而使得锁定件371离开锁定孔233。释放致动件373后,第一弹性复位件372促使锁定件371复位以实现锁定,第二弹性复位件374促使致动件373复位以等待下一次操作。通过设置斜面和弹性复位件,使得锁定机构37的结构简单,操作便利,能够实现自动锁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料理装置还包括底座组件4,其包括底座41和显示部42,显示部42设置于底座41的前部。其中,如图3所示,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显示部42位于机头组件2的前侧。通过将显示部42设置于远离机头组件2的底座41前部,使得可以适应性地将控制板也设置于底座41中,进而能够改善控制板的环境温度,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还可以降低料理装置的高度,减少料理装置占用的高度空间;进一步地,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通过使显示部42位于机头组件2的前侧,可以使得料理装置在切换工作模式时,不影响显示部42的正常使用,允许用户选择工作模式。
当然,应当理解,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显示部42也可以部分地位于机头组件2的前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显示部42位于食物制备腔室11的前侧。这样可以确保显示部42远离工作时具有高温的食物制备腔室11,进一步改善显示部42的工作环境,提高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底座41上具有用于安装锅体组件1的锅体安装区域和用于安装显示部42的显示部安装区域,锅体安装区域和显示部安装区域的面积比在1:1至3:1之间,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料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紧凑,显示部42的大小适宜,便于用户操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显示部42包括左显示区421和右显示区422。其中,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握持部12至少部分地位于左显示区421和右显示区422之间。通过合理设置握持部12和显示部4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避免握持部12干涉妨碍用户操作显示部42。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显示部42水平设置。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显示部42也可以与水平面成夹角(夹角不为0度)地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底座组件4还包括控制板43,控制板43与显示部42电连接,用于控制显示部42的工作。进一步地,底座41具有底座腔室411,控制板43设置于底座腔室411中。优选地,控制板43设置于显示部42的正下方。因机头组件2内包含有加热机构22,控制板43远离机头组件2地设置于底座41的前侧能够改善控制板43的环境温度,提高其使用寿命,控制板43及其显示部42设置在底座41的前侧,刚好避开锅体组件1,锅体组件1在工作时,其底部温度较高,控制板43设置在其底部前侧,一是避开高温区,二是方便操作显示部42,并无需设计复杂的降温散热结构或使用耐温更高的元器件,结构简化,且可以降低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控制板43与底座41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卡接或其它方式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部42可以构造为显示面板结构。优选地,显示部42构造为显示命令按钮以供用户触摸操作控制料理装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立柱组件3还包括电源板33,电源板33设置于左立柱腔室311中。通过将电源板33设置于左立柱腔室311中,一方面远离了加热机构22,能够改善电源板33的环境温度,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较大的左立柱31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减少料理装置整体的高度(在空炸工作模式下,料理装置的整机高度小于300mm)的同时还有利于电源板33的散热,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电源板33可以竖直地设置于左立柱腔室311中,竖直放置占用空间小,不积水。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5所示,左立柱31和底座41之间具有过线通道312。料理装置还包括电源线5,电源线5穿过底座腔室411、过线通道312后伸入到左立柱腔室311中,并与电源板33电连接,进而实现对电源板33供电。其中,电源线5与电源板33可以插接连接,过线通道312可以设置于左立柱31的底部。
可选地,如图4、图10和图12所示,底座41上设置有过线槽412和卡勾部413,电源线5依次穿过过线槽412和卡勾部413进入过线通道312中。通过设置过线槽412和卡勾部413,有利于电源线5的排布固定,防止其散乱窜动带来不利影响。进一步优选地,底座41上还设置有线盒414,线盒414具有进线孔和出线孔,电源线5的一端可以穿过底座41外壳上的开口,从进线孔进入线盒414,从出线孔离开线盒414,然后再进一步依次穿过过线槽412和卡勾部413进入过线通道312中。通过设置线盒414,有利于进一步便于电源线5的稳定排布。
在一实施方式中,料理装置还包括控制板连接线(图中未示出),控制板连接线的一端与电源板33连接,另一端穿过过线通道312进入底座腔室411中以连接控制板43。应当理解,控制板连接线可以为兼具信号传输功能和供电功能的线束,也可以为多根分别单独具有信号传输功能或供电功能的线束。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和图7所示,立柱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左立柱31上的过线部34。其中,过线部34包括连接杆341和筒形部342,连接杆341的一端与左立柱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筒形部342连接,筒形部342具有第一过线孔3421(即筒形部342的中心孔)。可选地,连接杆341的一端与左立柱31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卡接或通过其它方式连接,连接杆341与筒形部342可以一体成型、卡接、通过紧固件连接或通过其它方式连接。可以理解,过线部34相对于左立柱31不可转动地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至图9所示,机头组件2设置有第二过线孔241,料理装置还包括机头连接线(图中未示出),机头连接线的一端与电源板33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过线孔3421和第二过线孔241以连接气流产生机构21和加热机构22以进行信号传输和/或供电。应当理解,机头连接线可以为兼具信号传输功能和供电功能的线束,也可以为多根分别单独具有信号传输功能或供电功能的线束。
补充说明的是,过线部34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也可以直接在左立柱31的壳体(例如左内侧壳体313)上任意位置开设第一过线孔(例如下述的安装孔3131可直接作为第一过线孔)即可形成过线部结构,结构更为简单。本实用新型设置图6或图7示出的过线部34,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过线,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支撑机头组件2的旋转以实现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和图7所示,机头组件2还包括机头壳体23和旋转配合部24,旋转配合部24设置于机头壳体23上。其中,旋转配合部24与机头壳体23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卡接、一体成型或通过其它方式固定连接。当然,应当理解,旋转配合部24也可以不设置在机头壳体23上,而是替代地设置于机头组件2的其它结构上。
由于机头组件2需要相对左立柱31、右立柱32转动以切换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为了避免机头组件2的转动对机头连接线产生拉扯旋转干涉,以及保证机头组件2转动的稳定性,旋转配合部24与过线部34可相对转动地套接配合,使得机头组件2能够相对于左立柱31、右立柱32实现180度转动。优选地,旋转配合部24和筒形部342同轴设置,旋转配合部24套设于过线部34的筒形部342外,此时,旋转配合部24的中心孔即形成上述的第二过线孔241,机头连接线可以通过上述的第一过线孔3421和第二过线孔241进入机头组件2内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机头组件2的转动不会拉扯机头连接线,且筒形部342实质形成为机头组件2的旋转支撑轴,可以提高机头组件2旋转的稳定性。其中可以理解,旋转配合部24与机头组件2是固定连接的,旋转配合部24跟随机头组件2同步转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至图9所示,左内侧壳体313上开设有安装孔3131,旋转配合部24穿过安装孔3131进入左立柱腔室311中,并套设于筒形部342外。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9所示,旋转配合部24伸入安装孔3131的一端具有卡位部242,卡位部242位于左立柱腔室311中,且卡位部242与左立柱31的内壁面(具体为左内侧壳体313的壁面)配合以避免旋转配合部24脱离左立柱31。通过设置卡位部242可以进一步提高机头组件2和立柱组件3之间安装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卡位部24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旋转配合部24通过螺钉固定在机头组件2上,转动过程中旋转配合部24随机头组件2一起旋转,过线部34固定于左立柱31上,旋转配合部24套设在过线部34的筒形部342的外侧,旋转配合部24穿过安装孔3131卡扣连接于左立柱31的内壁面,旋转配合部24相对于安装孔3131可旋转,因机头连接线是从过线部34的中间穿过,因此机头组件2旋转时不会带动机头连接线旋转。
进一步地,旋转配合部24通过两侧的耳部固定连接于机头组件2,背面设置有两个限位柱及防呆筋位(图中未示出),确保旋转配合部24装入机头组件2的位置唯一及不可旋转。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立柱组件3还包括模式识别机构35,用于识别料理装置当前的工作模式。具体地,旋转配合部24上具有第一触发部243,在机头组件2转动以切换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旋转配合部24的第一触发部243会触发或脱离模式识别机构35,使得模式识别机构35识别出料理装置当前所处的工作模式。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触发部243大致处于最靠近模式识别机构35的位置,此时第一触发部243触发模式识别机构35的弹片351,模式识别机构35可以识别判断此时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而如图7所示,当机头组件2转动180度后,第一触发部243大致处于最远离模式识别机构35的位置,此时第一触发部243脱离了模式识别机构35的弹片351,模式识别机构35可以识别判断此时料理装置处于煎炸工作模式。应当理解,模式识别机构35不限于图6中示出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构造为微动开关、光电感应机构、磁场感应机构或其它的感应机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对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的识别即可。
可以理解,料理装置的控制板43可以与模式识别机构35通讯连接,控制板43可以根据模式识别机构35的感应结果控制料理装置的工作。具体而言,控制板43可以配置为根据料理装置的当前工作模式控制显示部42仅显示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其它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不显示;亦或者,控制板43配置为根据料理装置的当前工作模式控制使得仅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响应外部操作,其它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显示但不响应外部操作。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对料理装置带来损坏,也可以提高料理装置的工作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至图7所示,旋转配合部24包括配合本体244,第一触发部243从配合本体244的一端端面沿配合本体244的轴向延伸设置。
补充说明的是,上面详细说明了图6至图9示出的旋转配合部24的结构及其与过线部34之间的配合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替代地,旋转配合部24可以构造为机头壳体23上的一个孔结构,对应地,过线部34的筒形部342可以插设于该孔结构中以实现机头组件2和立柱组件3之间的转动配合;亦或者,左内侧壳体313上直接形成转轴结构,并插设于机头壳体23上的孔结构中以实现机头组件2和立柱组件3之间的转动配合。进一步可替代地,卡位部242可以设置于筒形部342上或上述的转轴结构上以避免机头组件2脱离立柱组件3。此外,可替代地,模式识别机构35可以设置于机头组件2上,第一触发部243可以设置于立柱组件3上。
进一步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图6或图7示出的过线部34,可以直接将安装孔3131作为第一过线孔,开设安装孔3131的壳体部分即为过线部结构,此时旋转配合部24插设于安装孔3131中,也可以实现机头组件2相对于立柱组件3的旋转,机头连接线可以从旋转配合部24的中间穿过,机头组件2的旋转不会带动机头连接线的旋转。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底座组件4还包括锅体感应机构44,用于感应锅体组件1是否放置于底座41上。
具体地,锅体感应机构44包括第二触发部441、联动杆442和微动开关443,第二触发部441突出于底座41的上表面地设置于联动杆442的一端,联动杆442的另一端与底座41连接,微动开关443设置于联动杆442的侧下方。其中,当锅体组件1放置于底座41上时,锅体组件1触动第二触发部441,第二触发部441带动联动杆442动作(例如,发生弹性变形),使得联动杆442触发微动开关443。这样,锅体感应机构44即可感测到锅体组件1已经放置于底座41上了。应当理解,当模式识别机构35识别判断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下时,若锅体感应机构44感测到锅体组件1未正确放置于底座41上,那么控制板43控制料理装置不启动。
补充说明的是,锅体感应机构44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也可以光电感应机构、磁场感应机构或其它的感应机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对锅体组件1的感应识别即可。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底座41上具有定位部415,用于匹配定位锅体组件1的锅体,便于锅体的准确定位安装。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机头壳体23上设置有进风口231。其中,进风口231可以有多个,多个进风口231在机头壳体23的周向上均匀间隔开地设置,形成一整圈的进风结构,这样有利于均匀进风。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机头壳体23上设置有出风口232。其中,出风口232设置于机头壳体23的一侧,这样出风口不正对用户,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如图4所示,当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时,出风口232外露,不被左立柱31所遮挡。可选地,当料理装置处于煎炸工作模式时,出风口232可以被左立柱31遮挡,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外部异物进入料理装置内部,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料理装置更美观。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气流产生机构21包括传动连接的电机211和风扇212,风扇212设置于电机211的输出轴上,电机211用于驱动风扇旋转工作以产生上述的循环气流。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加热机构22包括发热管221,用于加热流经其的气流。其中,发热管221可以设置于风扇212的下方。
优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机头组件2还包括第一温度感测器和第二温度感测器(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温度感测器可以设置在加热机构22附件或直接设置于加热机构22上,用于检测加热机构22的温度;第二温度感测器可以设置在食物制备腔室11中或者设置在用于加热食品的循环气流通过的任何位置(例如,在空气流动通道中),以检测用于加热食品制备腔室11中的食品的气流的温度。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温度感测器和第二温度感测器,便于精确控制料理装置的加热温度,有利于提高食物制备的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可以为具有多个工作模式的空气炸锅。
补充说明的是,虽然上面说明了电源板33、过线部34、旋转配合部24和模式识别机构35等结构均对应设置于左立柱31处,限位机构、锁定机构37等结构均对应设置于右立柱32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两处设置的结构可以对换,进一步地,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两处设置的相关结构可以集中设置于左立柱31处或者集中设置于右立柱32处,更进一步地,也可以在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处均集中设置上述的相关结构。
下面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料理装置的工作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操作锁定机构37和机头组件2使得料理装置处于期望的工作模式状态,即空炸工作模式或煎炸工作模式,然后放置盛有食物的锅体组件1或煎锅器具6。
接着,可以启动料理装置使其工作,启动方式可以为直接操作电源开关,也可以为操作显示部42上的操作选项,同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操作显示部42上显示的时间、温度、食材类型等命令按钮。其中,当模式识别机构35识别出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时,若锅体感应机构44感应到锅体组件1未正确放置于底座41上,则料理装置不响应对应于空炸工作模式的操作命令,且可以启动报警灯或发出提示音提示用户将锅体组件1正确放置。
料理装置正常启动后,若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则气流产生机构21和加热机构22开始工作,气流产生机构21形成循环气流,循环气流流经加热机构22被加热,并进入食物制备腔室11中加热食物。在此过程中,外部大气在气流产生机构21的作用下从进风口231进入机头组件2,对机头组件2内的电机211等结构进行冷却,并从出风口232排出。同时,食物制备腔室11中的部分气体也会从出风口232排出。
料理装置正常启动后,若料理装置处于煎炸工作模式,则气流产生机构21不工作,加热机构22开始工作,直接加热煎锅器具6中的食物。
可以理解,当需要切换工作模式时,可以关闭料理装置,通过操作锁定机构37和机头组件2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然后重复上述的使用过程。
应当理解,以上实施方式均为示例性的,不用于包含权利要求所包含的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以上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变形和改变。同样的,也可以对以上实施方式的各个技术特征进行任意组合,以形成可能没有被明确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方式。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Claims (55)

1.一种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理装置包括:
机头组件(2);
立柱组件(3),所述立柱组件(3)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包括左立柱(31)和右立柱(32),所述机头组件(2)设置于所述左立柱(31)和所述右立柱(32)之间,且可相对所述立柱转动;
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使得所述机头组件(2)朝任意方向旋转的角度小于36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机头组件(2)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旋转;
其中,所述机头组件(2)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料理装置处于空炸工作模式,所述机头组件(2)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料理装置处于煎炸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251)和止挡部(325),所述第一限位部(251)设置于所述机头组件(2)上,所述止挡部(325)设置于所述立柱上;
在所述机头组件(2)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至预定位置时,所述止挡部(325)止挡所述第一限位部(251)以限制所述机头组件(2)的旋转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组件(2)上设置有转轴件(25),所述转轴件(25)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部(251);
所述立柱上具有枢转孔(324),所述止挡部(325)位于所述立柱上;
所述转轴件(25)至少部分地插设于所述枢转孔(324)中,所述转轴件(25)和所述枢转孔(324)转动配合,以使所述机头组件(2)能够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件(2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轴部(252)和第二轴部(253),所述第二轴部(253)从第一轴部(252)的一端端面背离所述第一轴部(252)地沿所述转轴件(25)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部(251)从所述第一轴部(252)的一端端面凸起设置;
所述枢转孔(32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孔(3241)和第二孔(3242),所述止挡部(325)设置于所述第一孔(3241)中,所述第一孔(324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3242)的孔径;
其中,所述第一轴部(252)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孔(3241)中,所述第二轴部(253)至少部分地插设于所述第二孔(3242)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3)还包括限位固定件(36),所述限位固定件(36)包括位于所述立柱的中的第二限位部(361);
所述第二轴部(253)具有中心固定孔(2531);
其中,所述限位固定件(36)插入所述中心固定孔(2531)中以与所述第二轴部(253)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361)防止所述转轴件(25)与所述立柱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51)和所述止挡部(325)均形成为扇形结构,且当所述第一限位部(251)和所述止挡部(325)接触时,所述第一限位部(251)和所述止挡部(325)形成半圆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3)还包括锁定机构(37),用于锁定所述机头组件(2),防止所述机头组件(2)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37)包括锁定件(371),所述锁定件(371)相对于所述立柱可移动地设置;
所述机头组件(2)上设置有锁定孔(233);
其中,所述锁定件(371)构造为插入所述锁定孔(233)中时将所述机头组件(2)锁定,且当所述锁定件(371)脱离所述锁定孔(233)时,所述机头组件(2)可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具有导向槽(326),所述锁定件(371)上具有导向部(3711),所述导向部(3711)能够沿所述导向槽(326)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导向槽(326)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371)包括插销部(3712),所述插销部(3712)与所述锁定孔(233)插接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37)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372),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372)与所述锁定件(371)和所述立柱分别连接,用于使所述锁定件(371)保持插入所述锁定孔(233)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371)上设置有安装柱(3713),所述立柱上设置有安装槽(3231),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37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安装柱(3713)上,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槽(3231)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37)还包括致动件(373),所述致动件(373)能够相对于所述立柱移动以驱动所述锁定件(371)脱离所述锁定孔(233)。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373)和所述锁定件(371)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致动斜面部,所述致动件(373)通过所述致动斜面部驱动所述锁定件(371)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373)设置有驱动柱(3731),所述驱动柱(3731)的下端具有第一斜面(3732);
所述锁定件(371)上具有第二斜面(3714);
所述致动件(373)通过所述第一斜面(3732)和所述第二斜面(3714)的配合驱动所述锁定件(371)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具有安装口(328),所述致动件(373)通过所述安装口(328)设置于所述立柱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328)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致动件(373)构造为能够沿竖直方向相对于所述立柱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37)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374),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74)与所述致动件(373)和所述立柱分别连接,用于促使所述致动件(373)复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373)上设置有安装导柱(3733),所述立柱上设置有支撑板(329);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74)套设于所述安装导柱(3733)上,且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74)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支撑板(329)和所述致动件(373)。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29)上设置有第二引导孔(3291),所述安装导柱(3733)插设于所述第二引导孔(3291)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体组件(1),其具有食物制备腔室(11)和握持部(12)。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3)还包括电源板(33),所述立柱具有左立柱腔室(311),所述电源板(33)设置于所述左立柱腔室(311)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过线部(34),所述过线部(34)具有第一过线孔(3421);
所述机头组件(2)具有第二过线孔(241);
所述料理装置还包括机头连接线,所述机头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板(33)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过线孔(3421)和所述第二过线孔(241)以连接所述机头组件(2)上的气流产生机构(21)和加热机构(22)。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33)竖直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立柱(31)包括相互连接的左内侧壳体(313)和左外侧壳体(314),所述左内侧壳体(313)和所述左外侧壳体(314)围合形成所述左立柱腔室(311)。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组件(4),所述底座组件(4)包括底座(41)和显示部(42),所述显示部(42)设置于所述底座(41)的前部;
其中,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所述显示部(42)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机头组件(2)的前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42)位于所述食物制备腔室(11)的前侧。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所述显示部(42)全部位于所述机头组件(2)的前侧。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42)包括左显示区(421)和右显示区(422);
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所述握持部(12)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左显示区(421)和所述右显示区(422)之间。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42)水平设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4)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部(42)电连接的控制板(43),所述底座(41)具有底座腔室(411),所述控制板(43)安装于所述底座腔室(411)中。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线(5)和控制板连接线,所述立柱和所述底座(41)之间具有过线通道(312),
所述电源线(5)穿过所述底座腔室(411)和所述过线通道(312)而延伸到所述中,并与所述电源板(33)电连接;
所述控制板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板(33)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过线通道(312)以连接所述控制板(43)。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通道(312)形成于所述立柱的底部;
所述底座(41)上设置有过线槽(412)和卡勾部(413),所述电源线(5)依次穿过所述过线槽(412)、所述卡勾部(413)和所述过线通道(312)。
3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组件(2)设置有旋转配合部(24),所述旋转配合部(24)与所述过线部(34)可相对转动地套接配合,使得所述机头组件(2)能够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部(34)直接形成于所述立柱的内侧壳体上,所述第一过线孔(3421)开设于所述立柱的内侧壳体上,所述旋转配合部(24)插设于所述第一过线孔(3421)中。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部(34)包括连接杆(341)和筒形部(342),所述连接杆(341)的一端与所述立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筒形部(342)连接,所述筒形部(342)的中心孔形成为所述第一过线孔(3421);
所述旋转配合部(24)与所述筒形部(342)同轴设置,且所述旋转配合部(24)套设于所述筒形部(342)外,所述旋转配合部(24)的中心孔形成为所述第二过线孔(241)。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形成安装孔(3131),所述旋转配合部(24)穿过所述安装孔(3131)而伸入所述中,并套设于所述筒形部(342)外。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配合部(24)伸入所述安装孔(3131)中的一端设置有卡位部(242),所述卡位部(242)与所述立柱的内壁面配合以避免所述旋转配合部(24)与所述立柱脱离。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部(34)相对于所述立柱不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立柱上。
41.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配合部(24)固定于所述机头组件(2),并随所述机头组件(2)相对于所述立柱同步转动。
42.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3)还包括模式识别机构(35),所述旋转配合部(24)上具有第一触发部(243);
其中,在所述旋转配合部(24)的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触发部(243)能够触发或脱离所述模式识别机构(35),使得所述模式识别机构(35)识别所述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配合部(24)包括配合本体(244),所述第一触发部(243)从所述配合本体(244)的一端端面沿所述配合本体(244)的轴向延伸设置;
所述模式识别机构(35)包括弹片(351);
所述模式识别机构(35)通过所述第一触发部(243)与所述弹片(351)的接触与分离来识别所述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
44.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理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所述机头组件(2)相对于所述立柱旋转预定角度以实现所述空炸工作模式和所述煎炸工作模式的切换。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角度为180度。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组件(2)在所述空炸工作模式和所述煎炸工作模式下均竖直设置,所述机头组件(2)的旋转轴线的高度位置不变。
47.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4)包括锅体感应机构(44),用于感应所述锅体组件(1)是否放置于所述底座(41)上。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感应机构(44)包括第二触发部(441)、联动杆(442)和微动开关(443),所述第二触发部(441)突出于所述底座(41)的上表面地设置于所述联动杆(442)上;
其中,当所述锅体组件(1)放置于所述底座(41)上时,所述锅体组件(1)触动所述第二触发部(441),所述第二触发部(441)带动所述联动杆(442)动作,使得所述联动杆(442)触发所述微动开关(443)。
4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1)上具有定位部(415),用于定位放置所述锅体组件(1)。
5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组件(2)包括气流产生机构(21)和加热机构(22),所述气流产生机构(21)用于形成循环气流,且所述循环气流经过所述加热机构(22)加热后被送入所述食物制备腔室(11)。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机构(21)包括传动连接的电机(211)和风扇(212),所述电机(211)用于驱动所述风扇(212)产生所述循环气流。
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组件(2)包括机头壳体(23),所述机头壳体(23)上开设有多个进风口(231),所述多个进风口(231)在所述机头壳体(23)的周向上均匀间隔开地设置。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壳体(23)上开设有出风口(232),所述出风口(232)设置于所述机头壳体(23)的侧面。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理装置包括空炸工作模式和煎炸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煎炸工作模式下,所述出风口(232)被所述立柱组件(3)遮挡;在所述空炸工作模式下,所述出风口(232)外露。
5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料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理装置包括多个工作模式,
所述控制板(43)配置为根据所述料理装置的当前工作模式控制所述显示部(42)仅显示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或者
所述控制板(43)配置为根据所述料理装置的当前工作模式控制使得仅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响应外部操作,其它工作模式对应的命令按钮显示但不响应外部操作。
CN202320341629.7U 2023-02-28 2023-02-28 料理装置 Active CN220089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1629.7U CN220089249U (zh) 2023-02-28 2023-02-28 料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1629.7U CN220089249U (zh) 2023-02-28 2023-02-28 料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9249U true CN220089249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71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41629.7U Active CN220089249U (zh) 2023-02-28 2023-02-28 料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92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72065A (en) Portable electric hair dryer with detachable nozzle
ES2522141T3 (es) Aparato electrodoméstico de preparación culinaria que incluye un recipiente de trabajo que comprende una resistencia eléctrica
US4873422A (en) Wall mounted heater with plug mount and support
CN108245032B (zh) 一种空气炸锅
US5524527A (en) Appliance for cooking or frying foodstuffs
CN220089249U (zh) 料理装置
US4986173A (en) Electric bread toaster
CN220089248U (zh) 料理装置
US6667465B2 (en) Household electronic toas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WO2024046319A1 (zh) 料理设备
CN212394643U (zh) 空气炸锅
JP2883096B2 (ja) 乾燥装置
CN214804068U (zh) 烹饪器具
CN215864051U (zh)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CN213303960U (zh) 一种开关帽结构及按压式开关
JP3822308B2 (ja) 温風乾燥機
CN110279326B (zh) 一种打蛋器
CN216166968U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空气炸锅
CN112065751A (zh) 落地循环扇
CN213395448U (zh) 电加热器具
CN215583895U (zh) 多功能锅
CN219460924U (zh) 一种下出风的模块化空气炸锅
CN21879187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20308988U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空气炸锅
CN217013653U (zh)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