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4051U -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64051U
CN215864051U CN202121279473.1U CN202121279473U CN215864051U CN 215864051 U CN215864051 U CN 215864051U CN 202121279473 U CN202121279473 U CN 202121279473U CN 215864051 U CN215864051 U CN 215864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adjusting
vertical
switch
adjusting device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794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海东
王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794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64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64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64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调温组件及控制电路,壳体包括本体、设于本体末端的端盖及用于驱动所述本体相对于端盖转动的驱动电机,本体上设有供调温组件向外散发热能或冷能的开口,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及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检测开关,检测开关感应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控制器、感应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分别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给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本体转动的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本体转动的范围为第二角度范围,第二角度范围大于第一角度范围。

Description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调温式家电产品是常用的家庭调温设备,如冬天使用的取暖器、冬天可以吹暖风而夏天可以吹冷风的塔扇等。这些调温式家电产品通常设计为可以立式使用或卧式使用,以方便用户根据不同使用场景选择将其置于立式状态或卧倒状态。然而,调温式家电产品分别在立式状态或卧倒状态下使用均只是改变其放置的方向,导致在某些使用环境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根据立式状态和卧倒状态改变转动范围(即摇头范围)以优化使用效果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包括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调温组件及控制电路,所述壳体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末端的端盖及用于驱动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本体上设有供所述调温组件向外散发热能或冷能的开口,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用于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状态,所述检测开关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范围为第二角度范围,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接收遥控端发出的遥控指令并输出遥控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遥控信号控制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范围为所述第二角度范围。
其中,所述检测开关包括第一防倒开关和第二防倒开关,所述第一防倒开关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分别包括微动开关、一端与所述微动开关铰接连接的杠杆及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杠杆另一端的滚珠,所述滚珠抵压所述杠杆时使得所述微动开关导通,所述滚珠松开对所述杠杆的抵压时使得所述微动开关断开,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一防倒开关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分别输出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或,
所述检测开关为倾倒开关,所述倾倒开关感应自身当前角度与临界角度的大小,确定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时,对应输出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至所述控制器。
其中,所述调温组件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扇轮、驱动所述扇轮转动产生气流的扇轮电机和设于所述开口处的导风件,所述导风件的横截面尺寸朝向所述开口呈渐扩状。
其中,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扇轮和所述开口之间的加热元件,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串联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供电回路中的断路器,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扇轮产生的气流,所述断路器检测到温度高于预设值时自动断开所述供电回路。
其中,所述本体上还设有与所述扇轮对应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过滤网。
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及分别从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向上延伸的两个安装部,所述本体连接于两个所述安装部之间,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通过所述支撑部与承载面接触。
其中,所述本体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面向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设有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转盘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端盖内设有与所述动齿轮配合的定齿轮,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动齿轮相对于所述定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本体沿所述壳体的圆周方向转动。
其中,所述转盘的中心朝向所述端盖的一侧安装有转轴,所述定齿轮的中心设有与所述转轴套设配合的轴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定齿轮相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0到90度,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0到180度,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别为脉冲信号,所述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通过检测开关对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状态进行检测,在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控制器、在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可分别控制本体相对于端盖的转动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如此,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可根据立式状态和卧倒状态下使用场景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调温范围,从而优化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检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检测开关的电路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检测开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的表述,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另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竖直的”、“水平的”、“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包括壳体10、收容于所述壳体10内的调温组件及控制电路30,所述壳体10包括本体11、设于所述本体11末端的端盖13及用于驱动所述本体11相对于所述端盖13转动的驱动电机14,所述本体11上设有供所述调温组件向外散发热能或冷能的开口110,所述控制电路30包括控制器31及与所述控制器31电连接的检测开关32,所述检测开关32用于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状态,所述检测开关32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31、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31,所述控制器31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驱动电机14、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驱动电机14,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本体11相对于所述端盖13转动的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本体11相对于所述端盖13转动的范围为第二角度范围,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
上述实施例中,立卧两用调温装置通过检测开关32对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状态进行检测,在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控制器31、在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控制器31,通过控制器31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可分别控制本体11相对于所述端盖13转动,且转动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如此,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可根据立式状态和卧倒状态下使用场景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调温范围,在立式状态下本体11的转动范围(即摇头范围)相对更大,从而从本体11的开口110向外散发的热能或冷能能够散发到环绕其圆周方向更宽范围内的用户;在卧倒状态下本体11的转动范围相对更小,以避免本体11转动到使其开口110朝向或靠近卧倒的一侧,或没有用户的一侧,导致浪费从开口110向外散发的热能或冷能,从而优化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使用效果。
其中,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控制器31根据检测开关32的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分别控制所述本体11相对于所述端盖13转动的转动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可以是在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开启后默认生效,或者是在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摇头功能开启后才生效,比如,立卧两用调温装置上可以设有摇头控制按键,当用户将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开启并按下遥头控制按键后,则控制器31根据检测开关32检测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状态,自动控制本体11相对于所述端盖13转动的转动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或第二角度范围。
可选的,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0到90度,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0到180度,如此,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在卧倒状态下本体11的转动范围可为60度或90度,在立式状态下本体11的转动范围可为150度或180度。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别为脉冲信号,所述驱动电机14为步进电机,控制器31可以通过输出不同脉冲周期和脉冲宽度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改变驱动电机14的驱动轴正转的最大角度和反转的最大角度,从而控制本体11的转动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所述壳体10还包括支架12,所述支架12包括支撑部121及分别从所述支撑部121的两端向上延伸的两个安装部122,所述本体11连接于两个所述安装部122之间,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通过所述支撑部121与承载面接触。其中,承载面是指供立卧两用调温装置放置的物体表面,如地面、桌面等。可选的,所述支撑部121呈中间为镂空部的矩形片状,两个安装部122分别从支撑部121两端的内边缘向上垂直延伸。所述端盖13分别装设于所述安装部122远离所述本体11的一侧,所述本体11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调温组件和控制电路30收容于由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合围形成的空间内。
可选的,所述本体11靠近所述端盖13的一端固定有转盘113,所述转盘113面向所述安装部122的一侧设有动齿轮114,所述驱动电机14固定于所述转盘113背离所述安装部122的一侧,所述端盖13内设有与所述动齿轮114配合的定齿轮115,所述驱动电机14驱动所述动齿轮114相对于所述定齿轮115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本体11沿所述壳体10的圆周方向转动。所述本体11整体呈中空的圆柱体状,通过动齿轮114和定齿轮115的配合,使得本体11可以相对于端盖13转动,从而可以调节开口110的朝向。驱动电机14可以驱动动齿轮114相对定齿轮115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通过改变动齿轮114正向转动的最大角度或反向转动的最大角度,从而调节本体11的转动范围。可选的,所述转盘113的中心朝向所述端盖13的一侧安装有转轴,所述定齿轮115的中心设有与所述转轴套设配合的轴孔,从而使得动齿轮114相对定齿轮115运动更平稳,所述安装部122与所述定齿轮115相固定,其中,安装部122固定于定齿轮115上,而定齿轮115固定于端盖13内,从而实现将支架12与壳体10连接。可选的,定齿轮115上可以设有固定柱,对应的端盖13上设有与固定柱对应的固定孔,所述端盖13与定齿轮115之间可以通过固定柱和固定孔配合连接,从而使得定齿轮115固定在端盖13内。
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30还包括传感器34,所述传感器34用于接收遥控端发出的遥控指令并输出遥控信号给所述控制器31,所述控制器31根据所述遥控信号控制所述本体11相对于所述端盖13转动的范围为所述第二角度范围。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可配置有遥控器以支持遥控功能,控制电路30包括可接受遥控器发出的遥控指令的传感器34,传感器34根据遥控指令输出遥控信号给控制器31,以调节本体11的转动范围。如此,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通过遥控器手动调节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在卧倒状态下时的转动范围。可选的,所述端盖13可以包括分设于所述本体11的底部和顶部的底壳和顶壳,所述转盘113设于所述本体11的底部的一端,也即靠近底壳的一端。底壳可以设置为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下使用时的支撑座,提高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下使用时的稳定性。可选的,所述顶壳的顶面凹设有用于收纳遥控器的收纳部,可以防止遥控器容易丢失的问题。可选的,所述顶壳的侧面上可以设置显示屏131,可以通过所述显示屏131显示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当前档位等参数信息。
可选的,所述调温组件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10内的扇轮20、驱动所述扇轮20转动产生气流的扇轮电机和设于所述开口110处的导风件21,所述导风件21的横截面尺寸朝向所述开口110呈渐扩状。其中,所述扇轮20为离心扇轮20,沿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壳体10内于所述扇轮20远离开口110的一侧设有弧形蜗壳201,可对扇轮20的出风方向起到引导作用,且可以减少紊流和噪音。开口110设于所述壳体10相对远离支架12的一侧,开口110同样沿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导风件21包括环绕所述开口110边缘设置的多个倾斜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倾斜地连接于所述扇轮20和所述开口110之间,用于将扇轮20产生的气流集中地导引向开口110。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扇轮20和所述开口110之间的加热元件22,所述控制电路30还包括串联于所述加热元件22的供电回路中的断路器23,所述加热元件22用于加热所述扇轮20产生的气流,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2设于导风件21和扇轮20之间,导风件21靠近扇轮20的一侧与加热元件22的侧缘连接,扇轮20产生的气流吹过加热元件22后被导风件21导向开口110,所述断路器23检测到温度高于预设值时自动断开所述加热元件22的供电回路,使得加热元件22停止加热,防止发生安全隐患。扇轮20产生的气流吹过加热元件22被加热后从开口110吹出,可使得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可形成为暖风机用于取暖使用。断路器23在温度高于预设值时自动断开,可以避免过热而导致危险。可选的,壳体10内可以设有安装架15,加热元件22通过所述安装架15固定于壳体10内。
可选的,所述开口110处设有出风网罩16。所述出风网罩16覆盖于所述开口110处,可以避免外部的杂质从开口110进入壳体10内。可选的,所述本体11上还设有与所述扇轮20对应的进风口112,所述进风口112处安装有过滤网17。扇轮20工作时从进风口吸入空气,过滤网17可以对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扇轮20过程中吸入杂质,且过滤网17可拆卸清洗。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所述检测开关32包括第一防倒开关321和第二防倒开关322,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分别包括微动开关323、一端与所述微动开关323铰接连接的杠杆325及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杠杆325另一端的滚珠326,所述滚珠326抵压所述杠杆325时使得所述微动开关323导通,所述滚珠326松开对所述杠杆325的抵压时使得所述微动开关323断开,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分别输出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从而可以对应检测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的所述微动开关323与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的所述微动开关323并联连接,并联连接后整体串联在所述扇轮20的供电回路中,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的所述滚珠326抵压所述杠杆325,所述杠杆325抵压所述微动开关323上的按钮324使得所述微动开关323导通,从而相应可使得所述扇轮20的供电回路导通,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的所述微动开关323断开,第一防倒开关321导通后输出导通信号给控制器31,控制器31接收到第一防倒开关321的导通信号作为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的所述滚珠326抵压所述杠杆325,所述杠杆325抵压所述微动开关323上的按钮324使得所述微动开关323导通,从而相应可使得所述扇轮20的供电回路导通,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的所述微动开关323断开,第二防倒开关322导通后输出导通信号给控制器31,控制器31接收到第二防倒开关322的导通信号作为第二检测信号。可选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和立式状态之外的其它情况下,第一防倒开关321和第二防倒开关322均断开,从而使得扇轮20的供电回路断开。通过第一防倒开关321和第二防倒开关322相互配合,实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立式状态和卧倒状态下正常使用,除了立着和卧着的其它角度时断电,立卧互用安全可靠。
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相对垂直的设置,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分别包括收容所述滚珠326和所述杠杆325的开关壳327。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内的所述滚珠326抵压所述杠杆325使得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导通,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内的所述滚珠326松开对所述杠杆325的抵压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断开;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内的所述滚珠326松开对所述杠杆325的抵压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断开,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内的所述滚珠326抵压所述杠杆325使得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导通。其中,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1的所述开关壳327的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的所述开关壳327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滚珠326活动地收容于所述开关壳327内,当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第一防倒开关321的开关壳327的开口竖直朝下,滚珠326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开口内,抵压延伸至所述开口位置的杠杆325的另一端,从而使得所述杠杆325抵压所述微动开关323上的按钮324使得所述微动开关323导通,此时,第二防倒开关322的开关壳327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滚珠326与开关壳327的内侧面相抵靠,第二防倒开关322的滚珠326松开对所述杠杆325的抵压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防倒开关322断开;当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使用时,第二防倒开关322的开关壳327的开口竖直朝下,滚珠326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开口内,抵压延伸至所述开口位置的杠杆325的另一端,使得所述杠杆325抵压所述微动开关323上的按钮324使得所述微动开关323导通,此时,第一防倒开关321的开关壳327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滚珠326与开关壳327的内侧面相抵靠,第二防倒开关321的滚珠326松开对所述杠杆325的抵压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防倒开关322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所述检测开关32可以为倾倒开关33,所述倾倒开关33感应自身当前角度与临界角度的大小,确定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时,对应输出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至所述控制器31。所述倾倒开关33包括光敏半导体器件分别作为发射端及接收端,接收端接收所述发射端基于开关自身的倾倒状况所感测到的光线变化,通过信号输出端输出与开关自身的倾倒状况一致的电压信号,此电压信号作为倾倒控制信号接入控制器31的输入/输出端(I/O端),当感应到倾斜角度小于临界角度时,表示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信号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当感应到自身当前角度大于临界角度时,表示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控制器31接收到所述倾倒开关33的低电平信号作为第一检测信号,接收到倾倒开关33的高电平信号作为第二检测信号。所述倾倒开关也可以包括两个,两个倾倒开关的设置方向相互垂直,其中一倾倒开关对应的临界角度对应倾倒开关从站立到倒下的倾倒动作切换的判断角度,其中另一倾倒开关对应的临界角度可以对应倾倒开关从倒下到站立的恢复动作切换的判断角度。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倾倒开关也可以是一个,临界角度可以是一个角度范围,或者是针对从站立到倒下的倾倒动作、及针对从倒下到站立的恢复动作分别设置的多个临界角度。控制器31接收到倾倒开关33发送的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相应确定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为立式状态或倾倒状态。其中,控制器31可以根据倾倒开关33检测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为立式状态或倾倒状态时控制扇轮20所在供电回路导通;反之,当控制器31未接收到倾倒开关33发送的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时,表示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当前处于卧倒状态和立式状态之外的其它非可用状态,控制器31相应控制扇轮20所在供电回路断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至少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通过设置检测开关32对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状态进行检测,当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时,对应输出第一检测信号或第二检测信号给控制器31,使得立卧调温装置在立式状态时本体11的转动范围可以大于卧倒状态下的转动范围,从而可以优化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使用效果;
第二、开口110处设有导风件21,可以将扇轮20产生的气流导引向开口110;
第三、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可以设置为散热风扇,也可以设置为暖风机,可以满足不同功能用途的风机分别形成立式使用或卧式使用,实现可多方位进行吹风、应用范围更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准。

Claims (10)

1.一种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包括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调温组件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末端的端盖及用于驱动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本体上设有供所述调温组件向外散发热能或冷能的开口,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用于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的状态,所述检测开关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感应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立式状态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范围为第一角度范围、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范围为第二角度范围,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接收遥控端发出的遥控指令并输出遥控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遥控信号控制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端盖转动的范围为所述第二角度范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开关包括第一防倒开关和第二防倒开关,所述第一防倒开关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分别包括微动开关、一端与所述微动开关铰接连接的杠杆及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杠杆另一端的滚珠,所述滚珠抵压所述杠杆时使得所述微动开关导通,所述滚珠松开对所述杠杆的抵压时使得所述微动开关断开,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一防倒开关和所述第二防倒开关分别输出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器;或,
所述检测开关为倾倒开关,所述倾倒开关感应自身当前角度与临界角度的大小,确定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或立式状态时,对应输出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至所述控制器。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组件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扇轮、驱动所述扇轮转动产生气流的扇轮电机和设于所述开口处的导风件,所述导风件的横截面尺寸朝向所述开口呈渐扩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扇轮和所述开口之间的加热元件,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串联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供电回路中的断路器,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扇轮产生的气流,所述断路器检测到温度高于预设值时自动断开所述供电回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还设有与所述扇轮对应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过滤网。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及分别从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向上延伸的两个安装部,所述本体连接于两个所述安装部之间,所述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处于卧倒状态时通过所述支撑部与承载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面向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设有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转盘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端盖内设有与所述动齿轮配合的定齿轮,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动齿轮相对于所述定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本体沿所述壳体的圆周方向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中心朝向所述端盖的一侧安装有转轴,所述定齿轮的中心设有与所述转轴套设配合的轴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定齿轮相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立卧两用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0到90度,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0到180度,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别为脉冲信号,所述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CN202121279473.1U 2021-06-08 2021-06-08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Active CN215864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79473.1U CN215864051U (zh) 2021-06-08 2021-06-08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79473.1U CN215864051U (zh) 2021-06-08 2021-06-08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64051U true CN215864051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14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79473.1U Active CN215864051U (zh) 2021-06-08 2021-06-08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640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0079A (zh) * 2022-07-27 2022-10-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暖器的摇头角度控制方法、装置、电暖器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0079A (zh) * 2022-07-27 2022-10-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暖器的摇头角度控制方法、装置、电暖器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69071A (en) Hair and body drying device
CA2155482A1 (en) Portable electric fan heater
CN215864051U (zh) 立卧两用调温装置
JP2010155061A6 (ja) へアドライヤー
KR101920155B1 (ko) 냉각 및 가열 복합 팬 구조체
EP1035380A2 (en) A combined microwave oven and extractor hood unit
JPH05280490A (ja) 扇風機
CN108844117B (zh) 具有加湿取暖功能的循环扇
JP2019086217A (ja) 壁掛型暖房機
CN210463220U (zh) 一种电暖器摇头旋转装置及其摇头电暖器
JPH0646921A (ja) ドライヤ
JP3120164B2 (ja) ドライヤ
CN209959532U (zh) 人体感应风扇
KR200252181Y1 (ko) 냉,온풍이 토출되는 의자 겸용 선풍기
CN218682631U (zh) 一种可自动断电电吹风
JP2002188849A (ja) 浴室暖房乾燥機
GB2450308A (en) Fan heater
CN216922556U (zh) 风扇
CN220494848U (zh) 一种多功能厨具
CN219645621U (zh) 一种迷你型干手器
CN214250130U (zh) 一种新型暖风扇
CN217131524U (zh) 一种暖风机
CN219016850U (zh) 结构化转向平台
CN210112521U (zh) 一种客房照明系统用智能体感控制装置
CN216953527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暖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